[转载八股]我国院士正在研究坦克等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8:43:44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9-09/0722609895.html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

  ——题记·歌剧《星星之火》唱段

  他温文尔雅,慈祥可亲。一脸灿烂的笑容,使人如沐春风。

  两次参军入伍,他对事业敬重如山;55年教书育人,他对学生呕心沥血;17载笑傲病魔,他对生活乐观豁达……

  如今,78岁的他功成名就,粮谷满仓,却仍不停歇,迎着阳光,面带微笑,一路前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以一位古稀老人的大写人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比天空更辽阔的胸怀。

  没想到,老了老了,扛大活——

  他让中国坦克炮控系统与世界先进比肩

  仲夏时节,塞外草原,履带滚滚,战车辚辚。

  跨沟壑绕丘陵如履平地,稳跟踪抗颠簸精确打击……曾在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中精彩亮相的我军新型主战坦克,如今正在演兵场上创造着一项项训练纪录。

  喜讯传到千里之外的装甲兵工程学院,臧克茂院士脸上又一次绽放出欣慰的“臧式微笑”。

  坦克,现代陆地作战的主要武器,自从登上战争舞台以来,以其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作战特点,被冠以“陆战之王”美誉。

  臧克茂的名字,就与中国坦克紧紧相连。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训练场,记者目睹了某新型坦克的风采——十几吨重的炮塔,眨眼间就能实现任意角度转向,对目标做到“发现即摧毁”。坦克射手告诉记者,设定射击诸元后,不论车体如何颠簸起伏,火炮始终会精确锁定目标。

  这辆新型坦克卓越的炮控系统,正是臧克茂10年铸剑的杰作。

  曾几何时,没有先进坦克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吃尽了苦头。拥有自己制造的先进坦克,成为几代共和国军人的夙愿。

  先进不先进,关键看炮控。“先敌开火、首发命中”,这简单的8个字,是检验坦克作战性能的“命门”。

  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军主战坦克炮控系统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瞄准时间长,射击精度低,成为制约坦克战斗力提高的“瓶颈”。

  啃下这块硬骨头,让中国坦克在世界军事舞台扬眉吐气——1987年,臧克茂半路出家,开始了艰辛漫长的科研跋涉。这一年,他已55岁。

  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人们很快从新闻中了解到发生在幼发拉底河谷的一场战斗:5辆伊军坦克遭遇3辆美军坦克,还没来得及开火,就被掀了“盖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5∶0”的战果,使臧克茂愈发心存忧患:当今世界强手如林,落后就要挨打!

  太多的攻关过程,都已散落在时间的隧道中。臧克茂身边同事能够清晰记忆的,就是灯光——办公室里的灯光、实验室里的灯光、资料室里的灯光,从深夜亮到黎明。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绽放。1995年,臧克茂领衔研制的某型炮控装置正式列装部队,我军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明显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

  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气,先后跨越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碍,研制成功 “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改写了坦克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成果一项接着一项,论文一篇接着一篇,专著一部接着一部……老兵扛大活,担任军队保留专家的15年,他整整忙碌了15年。

  2007年,臧克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站在新的起点,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浪潮和严峻挑战,一颗创新的种子,又在他心里悄然萌芽。为了让以机械控制为主的传统陆军装备脱胎换骨,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他提出了“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臧克茂的实验室里,停放着两辆样车:一辆看似普通,上面加装了很多天线;另一辆车轮怪异,如同纺纱棒槌相连。

  横向行进、原地旋转、斜线疾驶……在试验人员的遥控操作下,车轮怪异的那辆车,灵活自如地做出了传统车辆无法企及的动作。

  臧克茂告诉记者,刚才演示的那辆车,可在狭窄的战舰、机舱内实现任意方向行驶,在未来战场上有着广泛用途。

  “全电化战斗平台,是陆军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谈吐间,他面带微笑,一脸自信。

  没想到,老了老了,得大病——

  他笑对苦难演绎家国情怀书写刚性人生

  那是臧克茂55年执教生涯中最难坚持的一堂课。

  1993年3月的一天,他刚站上讲台几分钟,虚汗就已湿透全身,整个身体几乎贴到了黑板上。

  疼痛,撕心裂肺的疼痛。

  听课的学生并不知道,此时,讲台上的教授已被医院诊断得了膀胱癌!

  微笑,人世间最美的语言。“有病不是我的错,但有病不工作就是我的过!”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臧克茂勇敢地选择了微笑。

  一次检查后,他疼痛难忍,在医院的候诊椅上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起不了身。回到家时,内裤已被血尿浸透。

  穿刺、活检、理疗……两个疗程的化疗,使他尿道发炎,小便出血,体重由原来的120多斤降至100斤,白细胞和血小板指标降到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即便这样,学校安排的课他一节也没落下。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一次洗澡时竟跌倒在浴室,磕破了头,缝了6针。第二天一早,他戴上一顶大棉帽遮住伤口,又准时出现在实验室。

  教学仍在继续,试验仍在继续……与他同在一个教研室、同住一栋楼的赵碧君教授闻讯后,拨通了臧克茂家的电话。

  电话里传出这样的话:“赵教员啊,我知道你想问问我的身体情况。谢谢你的关心,这点儿困难,我自己能克服。”

  “癌症,这个可怕的字眼,在他眼中竟成了‘这点儿困难’。”谈起当年场景,赵碧君感慨不已。

  对臧克茂而言,生活的苦难远非这些——

  早在1984年,妻子于凤元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

  这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逆疾病,医生说,这种病例世界上最长的存活期只有二三十年。随着病情加重,老伴左眼失明,手脚僵硬,生活不能自理。

  死生契阔,不离不弃。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臧克茂尽心尽力当起了老伴的保姆。

  每天上班前,他要给老伴挤好牙膏,倒好水,准备好当天的药,还要把切好的水果放到老伴床前。

  老伴爱吃红烧猪蹄,他怕妻子嚼不动,就一口口咬下来喂她。吃鱼时,他把刺一根根挑出来,把鱼肉喂给老伴。

  在陪老伴就医的过程中,臧克茂了解到,针灸疗法对保持肌肉机能有帮助。他就仔细观察中医师的针灸手法,买来中医书籍自学针灸。

  为练手劲和针感,他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一次,他没扎准穴位,疼得额头上直冒冷汗。老伴流着泪说:“老臧,别扎了,万一你也扎瘫了,咱们这日子可怎么过呀!”臧克茂却说:“只要能治好你的病,我遭多大的罪都值得。”

  老了老了,得大病,一般人面对这样的打击往往一蹶不振。然而,记者翻看臧克茂的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惊讶地发现,1997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多项成果竟然都是在他与病魔抗争期间完成的。

  “人的生命如河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很多很多年了,臧克茂总忘不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话。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这话的时候,老院士笑容依旧。

  没想到,老了老了,从头学——

  他以不服老的心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目光炯炯,笑声朗朗。

  见过臧克茂的人,都会被他的精气神所感染: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阳光老人”!

  在院士办公室,记者翻看了他今年8月26日的工作笔记——

  上午,在办公室整理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指导学生做电传动试验;下午,修改学生刘春光的博士论文;晚上,在办公室查阅外军“未来战斗系统”相关材料。

  纸上没有记载的,还有他20余年如一日的家务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论是经历癌症的生死考验,还是面对科研的一波三折,以及家庭的种种磨难,臧克茂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老了老了,精力依然充沛。一年四季,除了出差和在家照顾老伴,臧克茂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办公室加班。他的工作强度,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

  有时候,看到教授这样辛苦,几个顽皮的学生故意在他面前唱:“你歇歇吧,歇歇吧!”

  他听了总是淡淡一笑,一切照旧。

  随着电脑在教学科研中的广泛应用,71岁那年,干什么都不愿输给年轻人的臧克茂,决定开始学电脑、练打字。

  因为是南方人,普通话发音不准,学习拼音输入时,他在电脑旁摆上一本字典,遇到难拼写的字先根据部首查字典,然后再依照拼音输入,特别生僻的字就记在笔记本上。学生看他这样吃力,就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文稿需要录入交给我们就行了。”但他执意不肯。

  如今,他不仅能熟练打字,还喜欢上网浏览新闻、收发邮件。在参加院士评选答辩时,他熟练操作电脑进行汇报演示,令众多评委感佩不已。

  雄心不减,老当益壮。已经收获累累硕果的臧克茂,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追寻着创新的朝阳——

  学生李长兵博士不会忘记,为掌握控制领域最新的编程语言,臧院士多次向他请教,并把一些重要内容存到电脑里,反复研究。

  学生宋小庆博士清楚地记得,导师多次向她请教综合电子系统控制的前沿问题,重要的还会记在本子上,并配上原理图。

  在学生眼里,教授年近八旬,心态却和他们一样年轻。臧克茂说,自己学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越会感到年轻。

  在学院举行的臧克茂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宋小庆道出了对恩师最深沉的敬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9-09/0722609895.html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他好比大松树冬夏常青/他不怕风吹雨打/他不怕天寒地冻/他不摇也不动/永远挺立在山岭

  ——题记·歌剧《星星之火》唱段

  他温文尔雅,慈祥可亲。一脸灿烂的笑容,使人如沐春风。

  两次参军入伍,他对事业敬重如山;55年教书育人,他对学生呕心沥血;17载笑傲病魔,他对生活乐观豁达……

  如今,78岁的他功成名就,粮谷满仓,却仍不停歇,迎着阳光,面带微笑,一路前行。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以一位古稀老人的大写人生,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世界上比天空更辽阔的胸怀。

  没想到,老了老了,扛大活——

  他让中国坦克炮控系统与世界先进比肩

  仲夏时节,塞外草原,履带滚滚,战车辚辚。

  跨沟壑绕丘陵如履平地,稳跟踪抗颠簸精确打击……曾在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中精彩亮相的我军新型主战坦克,如今正在演兵场上创造着一项项训练纪录。

  喜讯传到千里之外的装甲兵工程学院,臧克茂院士脸上又一次绽放出欣慰的“臧式微笑”。

  坦克,现代陆地作战的主要武器,自从登上战争舞台以来,以其攻城略地、所向披靡的作战特点,被冠以“陆战之王”美誉。

  臧克茂的名字,就与中国坦克紧紧相连。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训练场,记者目睹了某新型坦克的风采——十几吨重的炮塔,眨眼间就能实现任意角度转向,对目标做到“发现即摧毁”。坦克射手告诉记者,设定射击诸元后,不论车体如何颠簸起伏,火炮始终会精确锁定目标。

  这辆新型坦克卓越的炮控系统,正是臧克茂10年铸剑的杰作。

  曾几何时,没有先进坦克的人民军队在战争中吃尽了苦头。拥有自己制造的先进坦克,成为几代共和国军人的夙愿。

  先进不先进,关键看炮控。“先敌开火、首发命中”,这简单的8个字,是检验坦克作战性能的“命门”。

  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我军主战坦克炮控系统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瞄准时间长,射击精度低,成为制约坦克战斗力提高的“瓶颈”。

  啃下这块硬骨头,让中国坦克在世界军事舞台扬眉吐气——1987年,臧克茂半路出家,开始了艰辛漫长的科研跋涉。这一年,他已55岁。

  1991年初,海湾战争爆发。人们很快从新闻中了解到发生在幼发拉底河谷的一场战斗:5辆伊军坦克遭遇3辆美军坦克,还没来得及开火,就被掀了“盖子”。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5∶0”的战果,使臧克茂愈发心存忧患:当今世界强手如林,落后就要挨打!

  太多的攻关过程,都已散落在时间的隧道中。臧克茂身边同事能够清晰记忆的,就是灯光——办公室里的灯光、实验室里的灯光、资料室里的灯光,从深夜亮到黎明。

  智慧的花蕾,在汗水浸泡下绽放。1995年,臧克茂领衔研制的某型炮控装置正式列装部队,我军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明显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

  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气,先后跨越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碍,研制成功 “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改写了坦克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

  成果一项接着一项,论文一篇接着一篇,专著一部接着一部……老兵扛大活,担任军队保留专家的15年,他整整忙碌了15年。

  2007年,臧克茂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站在新的起点,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滚滚浪潮和严峻挑战,一颗创新的种子,又在他心里悄然萌芽。为了让以机械控制为主的传统陆军装备脱胎换骨,更好地适应现代战争需要,他提出了“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这一极富挑战性的课题。

  臧克茂的实验室里,停放着两辆样车:一辆看似普通,上面加装了很多天线;另一辆车轮怪异,如同纺纱棒槌相连。

  横向行进、原地旋转、斜线疾驶……在试验人员的遥控操作下,车轮怪异的那辆车,灵活自如地做出了传统车辆无法企及的动作。

  臧克茂告诉记者,刚才演示的那辆车,可在狭窄的战舰、机舱内实现任意方向行驶,在未来战场上有着广泛用途。

  “全电化战斗平台,是陆军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谈吐间,他面带微笑,一脸自信。

  没想到,老了老了,得大病——

  他笑对苦难演绎家国情怀书写刚性人生

  那是臧克茂55年执教生涯中最难坚持的一堂课。

  1993年3月的一天,他刚站上讲台几分钟,虚汗就已湿透全身,整个身体几乎贴到了黑板上。

  疼痛,撕心裂肺的疼痛。

  听课的学生并不知道,此时,讲台上的教授已被医院诊断得了膀胱癌!

  微笑,人世间最美的语言。“有病不是我的错,但有病不工作就是我的过!”面对突如其来的病魔,臧克茂勇敢地选择了微笑。

  一次检查后,他疼痛难忍,在医院的候诊椅上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起不了身。回到家时,内裤已被血尿浸透。

  穿刺、活检、理疗……两个疗程的化疗,使他尿道发炎,小便出血,体重由原来的120多斤降至100斤,白细胞和血小板指标降到正常人的二分之一。即便这样,学校安排的课他一节也没落下。

  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他常常感到头晕乏力,一次洗澡时竟跌倒在浴室,磕破了头,缝了6针。第二天一早,他戴上一顶大棉帽遮住伤口,又准时出现在实验室。

  教学仍在继续,试验仍在继续……与他同在一个教研室、同住一栋楼的赵碧君教授闻讯后,拨通了臧克茂家的电话。

  电话里传出这样的话:“赵教员啊,我知道你想问问我的身体情况。谢谢你的关心,这点儿困难,我自己能克服。”

  “癌症,这个可怕的字眼,在他眼中竟成了‘这点儿困难’。”谈起当年场景,赵碧君感慨不已。

  对臧克茂而言,生活的苦难远非这些——

  早在1984年,妻子于凤元就患上了多发性硬化症。

  这是一种罕见的不可逆疾病,医生说,这种病例世界上最长的存活期只有二三十年。随着病情加重,老伴左眼失明,手脚僵硬,生活不能自理。

  死生契阔,不离不弃。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臧克茂尽心尽力当起了老伴的保姆。

  每天上班前,他要给老伴挤好牙膏,倒好水,准备好当天的药,还要把切好的水果放到老伴床前。

  老伴爱吃红烧猪蹄,他怕妻子嚼不动,就一口口咬下来喂她。吃鱼时,他把刺一根根挑出来,把鱼肉喂给老伴。

  在陪老伴就医的过程中,臧克茂了解到,针灸疗法对保持肌肉机能有帮助。他就仔细观察中医师的针灸手法,买来中医书籍自学针灸。

  为练手劲和针感,他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一次,他没扎准穴位,疼得额头上直冒冷汗。老伴流着泪说:“老臧,别扎了,万一你也扎瘫了,咱们这日子可怎么过呀!”臧克茂却说:“只要能治好你的病,我遭多大的罪都值得。”

  老了老了,得大病,一般人面对这样的打击往往一蹶不振。然而,记者翻看臧克茂的主要科研成果一览表,惊讶地发现,1997年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0多项成果竟然都是在他与病魔抗争期间完成的。

  “人的生命如河水奔流,不遇到岛屿和暗礁,就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很多很多年了,臧克茂总忘不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句话。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说这话的时候,老院士笑容依旧。

  没想到,老了老了,从头学——

  他以不服老的心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

  目光炯炯,笑声朗朗。

  见过臧克茂的人,都会被他的精气神所感染: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阳光老人”!

  在院士办公室,记者翻看了他今年8月26日的工作笔记——

  上午,在办公室整理重点实验室申报材料,指导学生做电传动试验;下午,修改学生刘春光的博士论文;晚上,在办公室查阅外军“未来战斗系统”相关材料。

  纸上没有记载的,还有他20余年如一日的家务事。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论是经历癌症的生死考验,还是面对科研的一波三折,以及家庭的种种磨难,臧克茂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老了老了,精力依然充沛。一年四季,除了出差和在家照顾老伴,臧克茂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办公室加班。他的工作强度,让很多年轻人自叹不如。

  有时候,看到教授这样辛苦,几个顽皮的学生故意在他面前唱:“你歇歇吧,歇歇吧!”

  他听了总是淡淡一笑,一切照旧。

  随着电脑在教学科研中的广泛应用,71岁那年,干什么都不愿输给年轻人的臧克茂,决定开始学电脑、练打字。

  因为是南方人,普通话发音不准,学习拼音输入时,他在电脑旁摆上一本字典,遇到难拼写的字先根据部首查字典,然后再依照拼音输入,特别生僻的字就记在笔记本上。学生看他这样吃力,就劝他:“您这么大年纪了,有什么文稿需要录入交给我们就行了。”但他执意不肯。

  如今,他不仅能熟练打字,还喜欢上网浏览新闻、收发邮件。在参加院士评选答辩时,他熟练操作电脑进行汇报演示,令众多评委感佩不已。

  雄心不减,老当益壮。已经收获累累硕果的臧克茂,一如既往地享受着学习的快乐,追寻着创新的朝阳——

  学生李长兵博士不会忘记,为掌握控制领域最新的编程语言,臧院士多次向他请教,并把一些重要内容存到电脑里,反复研究。

  学生宋小庆博士清楚地记得,导师多次向她请教综合电子系统控制的前沿问题,重要的还会记在本子上,并配上原理图。

  在学生眼里,教授年近八旬,心态却和他们一样年轻。臧克茂说,自己学得越多,就越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为学生做得越多,就越会感到年轻。

  在学院举行的臧克茂院士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宋小庆道出了对恩师最深沉的敬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果然是理工科的出身 这不是咒臧老早死么!
值得敬佩的人。。敬礼!
很早以前就听到臧老的事迹了 呵呵 。让人敬佩
这两天军事报道都在播,很奇怪这边没怎么讨论。里边好像提到了全电化陆军。。。
祝贺老教授
快教师节了啊、
怎么个全电法?了解的介绍一下。
JANNEYWANG 发表于 2010-9-9 11:35


    没有啊。这和早死有什么关系?
JANNEYWANG 发表于 2010-9-9 11:35


    祭文里用的比较多的原因应该是原文恰好是在称赞前人。但,用来形容活人的情况也见过不少。
炮控是炮控,全电坦克是全电坦克


前坦装就介绍过。。。

前坦装就介绍过。。。
全电化?
电磁炮+电传动?
{:wuyu:}
91年看电视才被震撼... 看来信息封闭的厉害啊

多出去走走也是必然
有新式武器就行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个记录片,
是讲80年代初英军来华交流透露出来的炮兵从发现目标到开火的反应时间,
一下就把我军给打醒了.才真正发现自己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之大.
91年应该是第二次了!
炮装工化……
炮兵和装甲兵是两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