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多热,谁说了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37:07
预报温度为何总是低于实际感受?高温预警,这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天气预报就是不上40℃”,这一传言有无根据?气象专家:高温预报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商量”出来的。


■预报温度为何总是低于实际感受?

■高温预警,这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

■“天气预报就是不上40℃”,这一传言有无根据?

■在酷热的上海,中国气象局下属中国天气网为什么记载6至8月连续三月无高温?

气象专家:高温预报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商量”出来的

在网络上一份流传甚广的“职业声望排行榜”中,天气预报员入选不靠谱职业之列,与之对照,股评家也只获得了这项“大奖”的提名而已。

今年入夏以前,你或许会因为股评家的“不靠谱”程度被严重低估而愤怒;7月份以后,天气预报员的入选该重新让你心服口服了。尤其是,如果你恰好生活在北京、上海、杭州等酷热城市。

北京,7月5日,电视台记者将一枚鸡蛋打在路面井盖上,3分钟后,熟了;杭州,8月13日,一支酒精温度计仅仅在路面上比划了一下,红色酒精柱即刻突破了极限值,它的上限是50℃。

此前一天,两地的天气预报最高气温才分别为37℃与32℃;而当日两地实际最高气温测值为40.6℃与39.5℃。

因天气炎热,近日北京、济南、无锡、合肥等地猝死者达23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户外作业的建筑工人、高楼外墙清洁工。

然而,据天气预报显示,当时这些城市的最高预测温度均没超过40℃。在上海,喷雾、冰块齐齐上阵降温,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下属中国天气网却记载,今年6至8月份连续三个月上海无高温日(35℃以上)。

关于40℃气温预报的质疑在网络上迅速漫开——

路面井盖上都可以煎鸡蛋了,怎么还不上40℃?

司机开着车都能热晕过去,导致连环车祸,怎么还不上40℃?

40℃,上还是不上,这到底是科学,还是政治?

一个流传最广的猜测是,40℃是个槛,槛一旦迈过去,就会涉及缩短工时、高温补贴、停工等一系列劳动保障问题。难道天气预报“技术性”地降了温。

这是一个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话题: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比我们感受到的气温要低?气温预测有被人为压低吗?天气预报对我们普通人还有意义吗?

一只百叶箱的温度“感受”

一个普通人要确定第二天的温度,可能需要搜集预报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指数,还得要一点天气预报员的专业计算知识。

你是否觉得在高温天气下,预报温度往往低于实际感受?你的感觉是对的,因为预报温度的基础来源于一只木箱,一只装有温度测试仪的距地面1.5米的通风百叶箱。

“天气预报是一道数学题+语文题。”广东省气象台前高级工程师李开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他的描述中,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和医生差不多。每天,当值预报员都要组织两三次会商,其间,数十张图表如病人的X光片般,挂在墙上或显示在电子屏幕上,经受预报员们的反复对比与激烈讨论。

图上,显示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整个亚洲地区的天气系统演变,高压、低压在什么部位,吹的什么风,风的变化过程等。这些信息,来自于一个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共享系统。全球所有城市的天气预报,都基于这一系统。

开头提到的那只箱子,就与这个系统直接相关。中国各城市测算当地的实际温度,都以百叶箱里温度计的测量结果为准。广东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何夏江说,这套共享系统的前提是数据采集标准统一,百叶箱,无论是哪个国家哪座城市,都设在离地面一定高度内 (1.25~2.00米,国内为1.5米),没有直晒,草坪地面,空旷、通风的位置。

“如果不按同一标准选址”,何夏江说,由于环境不同、地面质地不同,温度也会不同,各个国家的气象数据就会失去参照、共享的意义。比如,8月5日这天,百叶箱测到的广州实际最高气温为37.1℃,而同期地表温度则达到51.8℃。

这也部分解释了气象部门提供的气温为什么比城区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要低,为什么水泥地上的鸡蛋会熟,为什么水银温度计会爆。

此外,随着城市楼房越建越高,河流越来越少,二氧化碳排量、空调等热气排量越来越大,城区内也开始越变越热,与郊区的温差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有个学术名,叫“热岛效应”,设置于热岛之外的百叶箱,测量到的温度,自然比城区内实际气温要低。

为什么不将这只箱子迁入城里?

还是老问题,全球气象数据共享系统,需要一个全球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在世界气象史中,百叶箱因经济因素或箱子质地问题,发生过几次变更,但每一次,“都不可避免地基于科学”。

并且,百叶箱里的温度计,只能决定当地实际的气温,在气温预报中,它只是预报员们参照的数据之一,那些像病人X光片般,悬挂于墙上或电子屏幕里的数据和线条,都是最终确定次日天气预报中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具体数字的依据。

“每天天气预报里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都不是运算的直接结果,而是值班预报员们讨论出来的。”李开乐说,尽管计算机会运算出一个参考数值,但谁也不会直接引用,还要综合参照自己的从业经验、历史同期气象情况、各种数据信息等。“否则,每天两三次的会商也就没有必要了”。

而在气象科学上,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解释说,人们所感知的温度被称为体感温度,由四方面因素具体影响。简单地说,体感温度等于气温、太阳辐射作用、湿度这三因素之和再减去风速的修正作用。

“预报温度只是体感温度的重要参考依据”,杨贵名认为,这是普通人觉得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有较大差异的原因。

李开乐告诉本报记者,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温度,预报中是不会出现的,那些“创历史新高”的新纪录,都是实际气温;预报的数字,也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天气预报从来都不是一道纯粹的数学题”。这也是气温预报常常比实际温度低的原因之一。

以此来看,我们要确定第二天的温度,不只需要搜集预报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指数,可能还需要一点天气预报员的专业知识,做一次计算和家庭会商,以决定明天穿什么厚度的衣服出门。

惟一的问题是:对于习惯了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是稍微难了一点?


http://focus.news.163.com/10/0820/08/6EH3MFQR00011SM9.html预报温度为何总是低于实际感受?高温预警,这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天气预报就是不上40℃”,这一传言有无根据?气象专家:高温预报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商量”出来的。


■预报温度为何总是低于实际感受?

■高温预警,这是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

■“天气预报就是不上40℃”,这一传言有无根据?

■在酷热的上海,中国气象局下属中国天气网为什么记载6至8月连续三月无高温?

气象专家:高温预报是测量出来的,也是“商量”出来的

在网络上一份流传甚广的“职业声望排行榜”中,天气预报员入选不靠谱职业之列,与之对照,股评家也只获得了这项“大奖”的提名而已。

今年入夏以前,你或许会因为股评家的“不靠谱”程度被严重低估而愤怒;7月份以后,天气预报员的入选该重新让你心服口服了。尤其是,如果你恰好生活在北京、上海、杭州等酷热城市。

北京,7月5日,电视台记者将一枚鸡蛋打在路面井盖上,3分钟后,熟了;杭州,8月13日,一支酒精温度计仅仅在路面上比划了一下,红色酒精柱即刻突破了极限值,它的上限是50℃。

此前一天,两地的天气预报最高气温才分别为37℃与32℃;而当日两地实际最高气温测值为40.6℃与39.5℃。

因天气炎热,近日北京、济南、无锡、合肥等地猝死者达23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在户外作业的建筑工人、高楼外墙清洁工。

然而,据天气预报显示,当时这些城市的最高预测温度均没超过40℃。在上海,喷雾、冰块齐齐上阵降温,截至记者发稿时,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下属中国天气网却记载,今年6至8月份连续三个月上海无高温日(35℃以上)。

关于40℃气温预报的质疑在网络上迅速漫开——

路面井盖上都可以煎鸡蛋了,怎么还不上40℃?

司机开着车都能热晕过去,导致连环车祸,怎么还不上40℃?

40℃,上还是不上,这到底是科学,还是政治?

一个流传最广的猜测是,40℃是个槛,槛一旦迈过去,就会涉及缩短工时、高温补贴、停工等一系列劳动保障问题。难道天气预报“技术性”地降了温。

这是一个易被忽视却非常重要的话题:为什么天气预报总是比我们感受到的气温要低?气温预测有被人为压低吗?天气预报对我们普通人还有意义吗?

一只百叶箱的温度“感受”

一个普通人要确定第二天的温度,可能需要搜集预报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指数,还得要一点天气预报员的专业计算知识。

你是否觉得在高温天气下,预报温度往往低于实际感受?你的感觉是对的,因为预报温度的基础来源于一只木箱,一只装有温度测试仪的距地面1.5米的通风百叶箱。

“天气预报是一道数学题+语文题。”广东省气象台前高级工程师李开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在他的描述中,天气预报员的工作和医生差不多。每天,当值预报员都要组织两三次会商,其间,数十张图表如病人的X光片般,挂在墙上或显示在电子屏幕上,经受预报员们的反复对比与激烈讨论。

图上,显示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比如,整个亚洲地区的天气系统演变,高压、低压在什么部位,吹的什么风,风的变化过程等。这些信息,来自于一个全球气象数据交换共享系统。全球所有城市的天气预报,都基于这一系统。

开头提到的那只箱子,就与这个系统直接相关。中国各城市测算当地的实际温度,都以百叶箱里温度计的测量结果为准。广东省气象科技服务中心首席专家何夏江说,这套共享系统的前提是数据采集标准统一,百叶箱,无论是哪个国家哪座城市,都设在离地面一定高度内 (1.25~2.00米,国内为1.5米),没有直晒,草坪地面,空旷、通风的位置。

“如果不按同一标准选址”,何夏江说,由于环境不同、地面质地不同,温度也会不同,各个国家的气象数据就会失去参照、共享的意义。比如,8月5日这天,百叶箱测到的广州实际最高气温为37.1℃,而同期地表温度则达到51.8℃。

这也部分解释了气象部门提供的气温为什么比城区居民实际感受到的温度要低,为什么水泥地上的鸡蛋会熟,为什么水银温度计会爆。

此外,随着城市楼房越建越高,河流越来越少,二氧化碳排量、空调等热气排量越来越大,城区内也开始越变越热,与郊区的温差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有个学术名,叫“热岛效应”,设置于热岛之外的百叶箱,测量到的温度,自然比城区内实际气温要低。

为什么不将这只箱子迁入城里?

还是老问题,全球气象数据共享系统,需要一个全球统一的信息采集标准。在世界气象史中,百叶箱因经济因素或箱子质地问题,发生过几次变更,但每一次,“都不可避免地基于科学”。

并且,百叶箱里的温度计,只能决定当地实际的气温,在气温预报中,它只是预报员们参照的数据之一,那些像病人X光片般,悬挂于墙上或电子屏幕里的数据和线条,都是最终确定次日天气预报中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具体数字的依据。

“每天天气预报里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都不是运算的直接结果,而是值班预报员们讨论出来的。”李开乐说,尽管计算机会运算出一个参考数值,但谁也不会直接引用,还要综合参照自己的从业经验、历史同期气象情况、各种数据信息等。“否则,每天两三次的会商也就没有必要了”。

而在气象科学上,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解释说,人们所感知的温度被称为体感温度,由四方面因素具体影响。简单地说,体感温度等于气温、太阳辐射作用、湿度这三因素之和再减去风速的修正作用。

“预报温度只是体感温度的重要参考依据”,杨贵名认为,这是普通人觉得预报温度与体感温度有较大差异的原因。

李开乐告诉本报记者,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温度,预报中是不会出现的,那些“创历史新高”的新纪录,都是实际气温;预报的数字,也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天气预报从来都不是一道纯粹的数学题”。这也是气温预报常常比实际温度低的原因之一。

以此来看,我们要确定第二天的温度,不只需要搜集预报温度,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指数,可能还需要一点天气预报员的专业知识,做一次计算和家庭会商,以决定明天穿什么厚度的衣服出门。

惟一的问题是:对于习惯了守在电视机前看天气预报的普通人来说,这是不是稍微难了一点?


http://focus.news.163.com/10/0820/08/6EH3MFQR00011SM9.html
南方系的东西,煽动三俗P民们怀疑党的气象部门
武汉人早就质疑气象部门了
在武汉来说,个烂箱子据说在东西湖,压根就不在七城区的任意一区,居然也能作为武汉市的气温标准,我呸!
没鸭梨,本菜耐暑不耐寒。
39度够了,再高就不河蟹鸟~~~~;P
又见南方系
温度一高就要强制放假避暑了,不放假的就得给高温工资,气象局的哪里肯担这种麻烦。
马克思早就说过,天多热资本说了算,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马克思说了算
天气预报是一道数学题+语文题+政治题+GDP
f22 发表于 2010-8-20 11:44

这个党居然有气象部门?
回复 11# yuppppp


    有,我家父就是。小地方的

  气温高过某个度数全部学生都放假,但这个度数是多少不详。另外其他一些灾害性天气也会提前预报和放假,预报准了能有100元(90年代)
你跟天气预报较真你就输了,我们一般叫它天气猜测,就像百家乐,怎么都有押准的时候。

重庆今年还有两天40度的猜测,穿皮鞋走在人行道上烫脚。
maoxiong 发表于 2010-8-20 12:55


    温度过了不放假,继续工作,不给高温工资。。。。。。我亲自感受过,就是最近,当时走在路上,鞋子是烫的
重庆人 发表于 2010-8-20 18:46

今天还算准,确实没昨天热
南方蜥又在搞物种入侵了
天气猜测:handshake
回复 2# f22
这种事情不需要煽动,人人都有体会,人人都清楚怎么回事。预报而已,绝不会超过40,往往在第二天的报纸上马后炮的出现“昨日气温高达40度以上”,反正是昨天,你奈我何,至于今天,都给你说了是预报,猜的嘛
重庆人 发表于 2010-8-20 18:46

天气猜测,说的好呀
带通滤波器 发表于 2010-8-21 18:55


    确实,都是报道过去的高温,呵呵
meiyuzhixi 发表于 2010-8-21 19:06


嘴上说的轻松,我是学数学的,知道天气预报的难度
现在天气预报基本上都是基于计算机,先构造一个天气的模型,然后输入前一天(打个比方)的天气数据,然后计算机计算出明天的天气数据,最后人工修正后发布
问题是,天气模型往往是非线性的,存在着根本性的混沌(建议百度一下),想要算准谈何容易
这种事情,认真你就输了
楼顶花棚有N个温度计,每天上网看接下来的天气预报已经是习惯。
总的来说,温度误差是正负一度,至于是否下雨么,春,秋,冬三季是很准的。
夏季不行。今天就下了两场雨,而五分钟前看天气预报只显示二个小时前的那场雨。
还有一个是一般人都会搞错的,所谓的气温是空气温度而不是阳光照射下的温度。
换句话说,就是阴凉处的温度。这阳光下的温度高出个十度二十度十分正常,以前的黑柏油路,大热天煎个鸡蛋什么的很正常,初中物理里就有。
至于高温么,温州市的最新规定是,实测距离路面一米五的温度,超过警戒线就停工和气温无关。
现在的天气预报基本上只有日期是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