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袁崇焕与毛文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54:25
毛文龙与袁崇焕的是非曲直,很多网友都有讨论,而且出示的原始资料不少,本人不才,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两个争议很多的人物。
这里先要说的是,明军自万历末年辽东开战以后,一直打的比较烂,从杨镐领军的萨尔浒惨败到袁应泰、王化贞、熊庭弼的丢城失地(很多人熊庭弼鸣冤,不过丢城失地的责任在当时很难不追究到他身上),从大凌河之战孙承宗“神话”的破灭直至明朝灭亡前夕明军在洪承畴指挥下在松锦输得几乎血本无归,用乏善可陈来形容明军辽东战场的战绩并不为过!(明末辽东战场太需要戚继光式的天才来挽救局面。)
也许正是因为野战表现的惨不忍睹,因而反衬在了袁崇焕领导下的宁远、宁锦两战的“辉煌”,虽然这两次守城战仅仅是做到了自保而已,虽然袁崇焕并没有体现出甚麽出色的孙子式谋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仅仅是据城死守而已(相对于江南抗清斗争中江阴小吏阎应元挺身领导的长达近三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式的悲壮全民保卫战,宁远守城战只有几天,也就谈不上显示袁崇焕在军事上的才干。),但对于屡战屡败的明军和朝廷来说,这种体现“亮剑” 精神而使得敌军主动撤退的决死战,已经足以达到振奋人心士气的宣传效果了------崇祯皇帝再次起用并重用袁崇焕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被他前期在辽东的表现所吸引!
作为毛文龙来讲,历史中的他似乎也没有可以值得炫耀的战绩,虽然根据历史的记载,毛文龙的确在后金的后方展开了敌后游击战,并取得了一些战果,甚至有正是他在敌后的策应才让宁远解围的说法,但总的来看,他的东江镇也并非甚麽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性力量(可以类比二战期间在西欧纳粹占领区的地下抵抗运动和英国人采取的渗透袭击战对于苏德东线战场的影响)。
从上述实际情况来看,袁、毛二人均非能够扭转乾坤的“扛鼎旗手”,甚至连改善当时明与后金对峙不利态势都谈不上,他们在当时能够做的也就只能是固守自保,避免因丢城失地而被问责追究!(当然这也是由于当时的多种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也不能全怪他们。)
令人不解的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当着崇祯皇帝的面说出了“五年复辽”豪言壮语,当然这种水分很大随口逢迎安慰之词被当时一些头脑清醒的文官和今人当成了责难和嘲讽袁崇焕的箭靶, 但却让当时刚刚即位且还不满二十岁,又急于收复辽东失地的崇祯皇帝信以为真,于是他不仅满足了袁崇焕的全部要求,还以谕旨的形式给予袁崇焕“钦差出镇行边督师”身份,赋予便宜行事之权,赐给尚方宝剑,俨然把他看作了“救星”式的人物!
然而,已经在辽东呆过且与后金打过的袁崇焕心里却很清楚,依照目前的情况,明朝想阻击后金凶猛攻击已属不易,就更别提收复失地了,所以两天之后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上疏中,提出了固守、征战、和议三者并用与后金周旋,进行持久战的策略,再也不提他两天前刚刚所讲的“五年复辽”的话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随着袁崇焕改口而结束,深知袁崇焕的“浪对”底细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袁崇焕上疏之后,随即上疏崇祯皇帝,援引杨镐、王化贞、熊庭弼等人丧师的先例,指出朝廷用人过滥,封疆大吏久已不知法律,要求崇祯重申法律,如果再继续发生边臣类似杨镐、王化贞、熊庭弼等人丢城失地的情况,一定要按律逮问,不得姑息养奸。
这个建议被崇祯皇帝所采纳,同时也为日后袁崇焕被捕埋下了伏笔!
不过此时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仍然是言听计从,他全盘接受了袁崇焕上疏所提建议,还根据他的请求,取消了辽东、登莱两处巡抚建制,把这两处地方的管辖权交给了他,这样,相比较于孙承宗、熊庭弼等人,袁崇焕的权柄大多了!
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袁崇焕的到职就任,使得袁毛二人在隶属关系上成为了上下级!
袁崇焕刚上任时,正赶上宁远驻军索饷哗变、辽东巡抚毕自肃引咎自杀这一恶性事件,袁崇焕的处理也很有意思,他竟然宽恕了兵变的首恶杨正朝、张恩顺,令其充前锋立功自赎,却斩杀了十五名从犯和事先知道哗变预谋却未及时上报的中军吴国琦,并奏请朝廷补发欠饷,最终结束了这场兵变。
随后,袁崇焕奏请崇祯进行了人事调整,理顺了关系,完全掌控辽东的军政大权!
到崇祯二年(1629年)闰四月,崇祯皇帝以春秋两防的功绩,诏令加袁崇焕太子太保,赐给蟒衣、银币、荫锦衣千户!
此时袁崇焕独揽辽东军政大权,又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说达到了仕途的巅峰!
而此时远在皮岛的毛文龙却因为地处海岛,袁崇焕和朝廷鞭长莫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与一心推行军令、政令统一,要求大权独揽的袁崇焕发生了矛盾.
作为毛文龙而言,他自天启初年带少数人开辟皮岛根据地以来,的确也是在苦心经营,他通过利用皮岛的地理位置经商,并向过往商贾征税,从而赚了不少银两(可见毛文龙的经营能力),用来给他的部众发饷并打点朝廷的官员,因而东江镇没有发生其他军镇闹饷的尴尬事,朝廷的不少官员因为收受他的“好处”而成为了他在朝廷的“代言人”。
同时,毛文龙也确实进行了敌后游击战,对此《明熹宗实录》中指出:“奴离窥关,则乘机捣袭,以断其后。”
正因为如此,当时主管明军军事调动的兵部对东江镇的作用给出了一个“(毛文龙)灭奴不足,牵奴则有余。”的评估。
这种看法,虽然不排除朝廷官吏有意替毛文龙说好话的的可能,但却也是大体符合客观实际的。
或许正因为如此,天启、崇祯这哥俩对毛文龙都采取了一种优容的态度,为他加官进爵,以示鼓励。
而袁崇焕之前的辽东经略孙承宗、高第也对毛文龙持容忍态度(当然他们没有袁崇焕那样的权力)。
另外,久处海岛的毛文龙由于远离朝廷,因而没有卷入明末的党争(袁崇焕最后被杀也是因为卷入了党争)。
不过,袁毛二人在历史上到似乎有些怨隙,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时,就曾提议撤销东江镇,为朝廷所拒。天启七年,皇太极出兵攻击皮岛,由于袁崇焕救援迟缓,使得毛文龙丢掉了在朝鲜境内的铁山大营,袁崇焕也因此被那些与毛文龙关系较好的官吏攻击,最终挂冠而去。
现在袁崇焕因为被崇祯所宠信,在朝廷和辽东威望如日中天,也就不会容忍小小的皮岛的“胡作非为”。
因此,在袁崇焕到辽东上任之前,就对内阁辅臣钱龙锡说:“(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也就是说,袁崇焕还未上任,除毛之心已非常坚决,毛文龙的厄运已无可挽回!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文官出身的袁崇焕为了他除毛之举名正言顺,对行伍出身的毛文龙搞起了权术谋略,一方面他申严海禁止,控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的供给渠道,切断了毛文龙海上贸易的命脉,待毛文龙向崇祯大吐苦水时,另一方面他为迷惑毛文龙,又故意拨发粮饷给毛文龙,并附信慰问,消除毛的戒心,使得毛对他登岛来访全无戒备,反而殷勤招待!
最后在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登皮岛之后,乘毛文龙不备,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令旗牌官取崇祯所赐的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于帐前!
这十二条罪状是:(1)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略、巡抚管辖;(2)全无战功,却报首功;(3)刚愎撒泼,无人臣礼;(4)侵盗边海钱粮;(5)自开马市,私通外夷;(6)亵朝廷名器,树自己爪牙;(7)劫赃无算,躬为盗贼;(8)好色诲淫;(9)拘锢难民,草菅人命;(10)交结近侍;(11)掩败为功;(12)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土。
很多史家在评论袁崇焕为杀毛文龙而开列的十二条罪状时,几乎众口一词的指出了这些罪状证据不足(袁崇焕也的确没有当场出示毛文龙的罪证。),其中大多数罪状都是当时官场和军队的通病,可称得上罪状的只有两三条而已,而且毛文龙作为由皇帝钦命的边塞大将,也不能不通过正常程序说杀就杀!
就笔者个人来说,也是同意这些论点的。
作为一点补充,笔者要指出的是,从文官出身的袁崇焕在辽东的经历作为来看,他缺少戚继光那样卓越的军事才能(戚继光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上任后,在军事上没有像戚继光在万历年间督师蓟辽时搞整军练兵,增强关宁边军的战斗力,积极探索现有条件下抵御后金侵犯的有效应对策略。反而在辽东战局困难,大敌当前之际,热衷于玩弄权谋对并无大罪的大将痛下杀手,自断臂膀,的确不是甚麽明智之举,由此也可窥见袁崇焕真实的才具!
仅仅半年之后,后金联络漠南蒙古绕过宁锦防线,自喜峰口一带入塞侵袭,袁崇焕作为负责蓟辽督师,率军回救,但却不听部将劝告,坐视满蒙军逼近京师,开罪了在京城的皇亲国戚和普通民众,引得舆论一片哗然,直接导致了他被崇祯帝下狱最终凌迟处死。
结语
袁崇焕和毛文龙的事,网络上议论甚多,当然都是围绕着袁崇焕是否应该杀毛文龙和崇祯是否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冤杀袁崇焕以及袁崇焕是否如一般历史教科书所宣传的那样是位岳飞式的人物这三个问题所展开。
笔者无意去闲话这中间的是非曲直,而是想谈一点自己对认识历史的看法,那就是评论任何历史人物,不能够脱离那个时代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就袁毛之争以及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两件事而言,处于封建专制社会时代的他们并没有今人这麽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念,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都是在合乎自己所考虑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有目的举动,比如早有除毛文龙之心的袁崇焕为杀毛文龙而准备的十二条罪状,即使按照今天讲证据定罪的基本法律准绳,恐怕也只能落得个证据不足的宣判结论,进而推导出袁崇焕罗列这些罪状仅仅是临时拍脑袋的结果。而作为崇祯皇帝而言,他逮捕并最终诛杀袁崇焕固然有他对袁崇焕起疑心的原因,但更有当时皇亲国戚和普通民众不满袁崇焕引狼入室的舆论压力,再加上袁崇焕“五年复辽”和擅杀毛文龙这些事件被对袁崇焕不满的御史添油加醋放大成“欺君卖国”的大帽子,使得原本想将袁崇焕“另议擢用”崇祯变的怒不可遏,最终同样在不重证据的情况下改变初衷做出了诛杀袁崇焕决定!
回头看来,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回事!毛文龙与袁崇焕的是非曲直,很多网友都有讨论,而且出示的原始资料不少,本人不才,也来凑个热闹,说说这两个争议很多的人物。
这里先要说的是,明军自万历末年辽东开战以后,一直打的比较烂,从杨镐领军的萨尔浒惨败到袁应泰、王化贞、熊庭弼的丢城失地(很多人熊庭弼鸣冤,不过丢城失地的责任在当时很难不追究到他身上),从大凌河之战孙承宗“神话”的破灭直至明朝灭亡前夕明军在洪承畴指挥下在松锦输得几乎血本无归,用乏善可陈来形容明军辽东战场的战绩并不为过!(明末辽东战场太需要戚继光式的天才来挽救局面。)
也许正是因为野战表现的惨不忍睹,因而反衬在了袁崇焕领导下的宁远、宁锦两战的“辉煌”,虽然这两次守城战仅仅是做到了自保而已,虽然袁崇焕并没有体现出甚麽出色的孙子式谋略和高超的指挥艺术,仅仅是据城死守而已(相对于江南抗清斗争中江阴小吏阎应元挺身领导的长达近三个月的“斯大林格勒”式的悲壮全民保卫战,宁远守城战只有几天,也就谈不上显示袁崇焕在军事上的才干。),但对于屡战屡败的明军和朝廷来说,这种体现“亮剑” 精神而使得敌军主动撤退的决死战,已经足以达到振奋人心士气的宣传效果了------崇祯皇帝再次起用并重用袁崇焕很大程度上恐怕也是被他前期在辽东的表现所吸引!
作为毛文龙来讲,历史中的他似乎也没有可以值得炫耀的战绩,虽然根据历史的记载,毛文龙的确在后金的后方展开了敌后游击战,并取得了一些战果,甚至有正是他在敌后的策应才让宁远解围的说法,但总的来看,他的东江镇也并非甚麽有重大意义的决定性力量(可以类比二战期间在西欧纳粹占领区的地下抵抗运动和英国人采取的渗透袭击战对于苏德东线战场的影响)。
从上述实际情况来看,袁、毛二人均非能够扭转乾坤的“扛鼎旗手”,甚至连改善当时明与后金对峙不利态势都谈不上,他们在当时能够做的也就只能是固守自保,避免因丢城失地而被问责追究!(当然这也是由于当时的多种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也不能全怪他们。)
令人不解的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当着崇祯皇帝的面说出了“五年复辽”豪言壮语,当然这种水分很大随口逢迎安慰之词被当时一些头脑清醒的文官和今人当成了责难和嘲讽袁崇焕的箭靶, 但却让当时刚刚即位且还不满二十岁,又急于收复辽东失地的崇祯皇帝信以为真,于是他不仅满足了袁崇焕的全部要求,还以谕旨的形式给予袁崇焕“钦差出镇行边督师”身份,赋予便宜行事之权,赐给尚方宝剑,俨然把他看作了“救星”式的人物!
然而,已经在辽东呆过且与后金打过的袁崇焕心里却很清楚,依照目前的情况,明朝想阻击后金凶猛攻击已属不易,就更别提收复失地了,所以两天之后他在给崇祯皇帝的上疏中,提出了固守、征战、和议三者并用与后金周旋,进行持久战的策略,再也不提他两天前刚刚所讲的“五年复辽”的话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随着袁崇焕改口而结束,深知袁崇焕的“浪对”底细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袁崇焕上疏之后,随即上疏崇祯皇帝,援引杨镐、王化贞、熊庭弼等人丧师的先例,指出朝廷用人过滥,封疆大吏久已不知法律,要求崇祯重申法律,如果再继续发生边臣类似杨镐、王化贞、熊庭弼等人丢城失地的情况,一定要按律逮问,不得姑息养奸。
这个建议被崇祯皇帝所采纳,同时也为日后袁崇焕被捕埋下了伏笔!
不过此时的崇祯皇帝对袁崇焕仍然是言听计从,他全盘接受了袁崇焕上疏所提建议,还根据他的请求,取消了辽东、登莱两处巡抚建制,把这两处地方的管辖权交给了他,这样,相比较于孙承宗、熊庭弼等人,袁崇焕的权柄大多了!
被崇祯皇帝寄予厚望的袁崇焕的到职就任,使得袁毛二人在隶属关系上成为了上下级!
袁崇焕刚上任时,正赶上宁远驻军索饷哗变、辽东巡抚毕自肃引咎自杀这一恶性事件,袁崇焕的处理也很有意思,他竟然宽恕了兵变的首恶杨正朝、张恩顺,令其充前锋立功自赎,却斩杀了十五名从犯和事先知道哗变预谋却未及时上报的中军吴国琦,并奏请朝廷补发欠饷,最终结束了这场兵变。
随后,袁崇焕奏请崇祯进行了人事调整,理顺了关系,完全掌控辽东的军政大权!
到崇祯二年(1629年)闰四月,崇祯皇帝以春秋两防的功绩,诏令加袁崇焕太子太保,赐给蟒衣、银币、荫锦衣千户!
此时袁崇焕独揽辽东军政大权,又深得皇帝信任,可以说达到了仕途的巅峰!
而此时远在皮岛的毛文龙却因为地处海岛,袁崇焕和朝廷鞭长莫及,保持了相对的独立性,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与一心推行军令、政令统一,要求大权独揽的袁崇焕发生了矛盾.
作为毛文龙而言,他自天启初年带少数人开辟皮岛根据地以来,的确也是在苦心经营,他通过利用皮岛的地理位置经商,并向过往商贾征税,从而赚了不少银两(可见毛文龙的经营能力),用来给他的部众发饷并打点朝廷的官员,因而东江镇没有发生其他军镇闹饷的尴尬事,朝廷的不少官员因为收受他的“好处”而成为了他在朝廷的“代言人”。
同时,毛文龙也确实进行了敌后游击战,对此《明熹宗实录》中指出:“奴离窥关,则乘机捣袭,以断其后。”
正因为如此,当时主管明军军事调动的兵部对东江镇的作用给出了一个“(毛文龙)灭奴不足,牵奴则有余。”的评估。
这种看法,虽然不排除朝廷官吏有意替毛文龙说好话的的可能,但却也是大体符合客观实际的。
或许正因为如此,天启、崇祯这哥俩对毛文龙都采取了一种优容的态度,为他加官进爵,以示鼓励。
而袁崇焕之前的辽东经略孙承宗、高第也对毛文龙持容忍态度(当然他们没有袁崇焕那样的权力)。
另外,久处海岛的毛文龙由于远离朝廷,因而没有卷入明末的党争(袁崇焕最后被杀也是因为卷入了党争)。
不过,袁毛二人在历史上到似乎有些怨隙,袁崇焕担任辽东巡抚时,就曾提议撤销东江镇,为朝廷所拒。天启七年,皇太极出兵攻击皮岛,由于袁崇焕救援迟缓,使得毛文龙丢掉了在朝鲜境内的铁山大营,袁崇焕也因此被那些与毛文龙关系较好的官吏攻击,最终挂冠而去。
现在袁崇焕因为被崇祯所宠信,在朝廷和辽东威望如日中天,也就不会容忍小小的皮岛的“胡作非为”。
因此,在袁崇焕到辽东上任之前,就对内阁辅臣钱龙锡说:“(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也就是说,袁崇焕还未上任,除毛之心已非常坚决,毛文龙的厄运已无可挽回!
从后来的情况来看,文官出身的袁崇焕为了他除毛之举名正言顺,对行伍出身的毛文龙搞起了权术谋略,一方面他申严海禁止,控制了毛文龙粮饷装备的供给渠道,切断了毛文龙海上贸易的命脉,待毛文龙向崇祯大吐苦水时,另一方面他为迷惑毛文龙,又故意拨发粮饷给毛文龙,并附信慰问,消除毛的戒心,使得毛对他登岛来访全无戒备,反而殷勤招待!
最后在崇祯二年六月,袁崇焕登皮岛之后,乘毛文龙不备,当众宣布毛文龙十二大罪状,令旗牌官取崇祯所赐的尚方宝剑,将毛文龙斩杀于帐前!
这十二条罪状是:(1)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略、巡抚管辖;(2)全无战功,却报首功;(3)刚愎撒泼,无人臣礼;(4)侵盗边海钱粮;(5)自开马市,私通外夷;(6)亵朝廷名器,树自己爪牙;(7)劫赃无算,躬为盗贼;(8)好色诲淫;(9)拘锢难民,草菅人命;(10)交结近侍;(11)掩败为功;(12)开镇八年,不能复辽东寸土。
很多史家在评论袁崇焕为杀毛文龙而开列的十二条罪状时,几乎众口一词的指出了这些罪状证据不足(袁崇焕也的确没有当场出示毛文龙的罪证。),其中大多数罪状都是当时官场和军队的通病,可称得上罪状的只有两三条而已,而且毛文龙作为由皇帝钦命的边塞大将,也不能不通过正常程序说杀就杀!
就笔者个人来说,也是同意这些论点的。
作为一点补充,笔者要指出的是,从文官出身的袁崇焕在辽东的经历作为来看,他缺少戚继光那样卓越的军事才能(戚继光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上任后,在军事上没有像戚继光在万历年间督师蓟辽时搞整军练兵,增强关宁边军的战斗力,积极探索现有条件下抵御后金侵犯的有效应对策略。反而在辽东战局困难,大敌当前之际,热衷于玩弄权谋对并无大罪的大将痛下杀手,自断臂膀,的确不是甚麽明智之举,由此也可窥见袁崇焕真实的才具!
仅仅半年之后,后金联络漠南蒙古绕过宁锦防线,自喜峰口一带入塞侵袭,袁崇焕作为负责蓟辽督师,率军回救,但却不听部将劝告,坐视满蒙军逼近京师,开罪了在京城的皇亲国戚和普通民众,引得舆论一片哗然,直接导致了他被崇祯帝下狱最终凌迟处死。
结语
袁崇焕和毛文龙的事,网络上议论甚多,当然都是围绕着袁崇焕是否应该杀毛文龙和崇祯是否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而冤杀袁崇焕以及袁崇焕是否如一般历史教科书所宣传的那样是位岳飞式的人物这三个问题所展开。
笔者无意去闲话这中间的是非曲直,而是想谈一点自己对认识历史的看法,那就是评论任何历史人物,不能够脱离那个时代他们所处的客观环境,就袁毛之争以及崇祯皇帝杀袁崇焕两件事而言,处于封建专制社会时代的他们并没有今人这麽鲜明的是非善恶观念,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都是在合乎自己所考虑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所采取的有目的举动,比如早有除毛文龙之心的袁崇焕为杀毛文龙而准备的十二条罪状,即使按照今天讲证据定罪的基本法律准绳,恐怕也只能落得个证据不足的宣判结论,进而推导出袁崇焕罗列这些罪状仅仅是临时拍脑袋的结果。而作为崇祯皇帝而言,他逮捕并最终诛杀袁崇焕固然有他对袁崇焕起疑心的原因,但更有当时皇亲国戚和普通民众不满袁崇焕引狼入室的舆论压力,再加上袁崇焕“五年复辽”和擅杀毛文龙这些事件被对袁崇焕不满的御史添油加醋放大成“欺君卖国”的大帽子,使得原本想将袁崇焕“另议擢用”崇祯变的怒不可遏,最终同样在不重证据的情况下改变初衷做出了诛杀袁崇焕决定!
回头看来,历史其实就是这样一回事!


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让崇祯杀掉袁崇焕,
接着毛的部下造反,又投奔了皇太极,
成了清兵南下的几大悍将。
很有戏剧性
{:cha:}

皇太极用了反间计让崇祯杀掉袁崇焕,
接着毛的部下造反,又投奔了皇太极,
成了清兵南下的几大悍将。
很有戏剧性
{:cha:}
杀毛文龙一直是东林党人想干的,
对魏忠贤集团“斩尽杀绝”,
毛文龙即使“远在天边”最后也难免一死
光通敌卖粮,袁崇焕这个人就没啥评价的,一个自以为是的狂生。反正擅杀边将他干了不是一次。崇祯帝与他倒是绝配。
志大才疏
袁毛两人的事情,剪不断理还乱,估计只有他们本人招供才有用了。
haihun 发表于 2010-8-8 16:22


    确实绝配
haihun 发表于 2010-8-8 16:22

通敌卖粮 我认为不妥 资敌卖粮比较合适

通敌这个词倾向性太大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袁崇焕想要投敌卖国

他只是想拉拢蒙古人 结果肉包子打了狗 既然是他违背皇命一力为之 那么造成不良后果 吃个死罪也不冤枉 但是定义为通敌就过了
zhepro 发表于 2010-8-9 14:35
用现代的话讲,袁崇焕一直在搏出位,行为乖张。看看他干的事擅杀边将,卖粮供敌。
孙承宗,袁崇焕,毛文龙,都提出过X年平辽。毛文龙始终坚持在后方牵制,不乏主动出击。孙承宗,袁崇焕玩转的筑垒·浅攻已经完全丢弃戚家军的传统,除了挨打,看不见成功的可能。
当然把辽东镇与戚家军比怎么看都是对戚家军的侮辱。
haihun 发表于 2010-8-9 16:12

戚继光当然是明朝数一数二的军事奇才 但是他的成就也是建立在某些客观因素上的 某些在明中晚期可以办到的事情 在明末已经不可能

就拿军费来说 辽东镇面临的困难 非直浙可比
zhepro 发表于 2010-8-9 16:24


    辽东镇不缺钱。
顺便说一句,孙元化也没少制炮。
再看明史与辽东镇打配合的·救援的,就没一个好下场,等到大明再也没力气给辽东镇输血丫也就投降通古斯野人了。
haihun 发表于 2010-8-9 16:30

看大环境啦 战争是国力的较量 如果不缺钱 朝廷也不会狂催杨镐冒进了 一切之后的事情都不会发生了
zhepro 发表于 2010-8-9 16:43


    杨镐是与袁崇焕一样只会浅攻的书生。
如果袁崇焕活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他会怎么办呢?{:cha:}
小人物甲 发表于 2010-8-10 08:36


    就看景阳钟声能否传到他耳朵里。
zhepro 发表于 2010-8-9 16:24


    穷的江东毛文龙,辽东可是每年几百万辽饷养着
zhepro 发表于 2010-8-9 14:35


    他的凌迟罪名还就是没有通敌
Q6 发表于 2010-8-7 19:12


   

满清说的真相就是真相么,被敌酋捧出来的民族英雄{:jian:}
Q6 发表于 2010-8-7 19:47


    历史上找不到任何毛云龙给魏忠贤立生祠的证据,都是袁崇焕一面之词,倒是袁崇焕袁大都督几次请立魏忠贤生祠拍,人家九千岁不搭理他罢了。袁崇焕贼喊捉贼无耻至极
满清不是无缘无故去捧袁崇焕的!
真正的抗击英雄满清一个不提
袁崇焕毕竟是进士出身的文人,不是武将出身处理事情时文人气度。战役组织水平也有限,毕竟不是戚继光、李成粱,但总比大明那一帮嘴炮强。
FFFEI 发表于 2010-8-11 00:39

毛文龙也有几十万吧 申报百万 另外贸易收入不少
辽镇实际到手的四五百万吧
zhepro 发表于 2010-8-12 14:39


    那是走私,毛文龙被砍就有走私者罪名,袁崇焕还说毛文龙报大数吃空响,不过砍了毛文龙之后去接手部队带去的钱粮远远不够分
FFFEI 发表于 2010-8-12 16:26

确实是走私 不过朝廷对此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既然朝廷无力拨付 那么也就只好允许这种灰色地带存在了 各部在岛上都有驻员 应该是门儿清的

空饷也是 可能有一部分 但是目前争论了这么久 只是说明毛和朝廷在讨价还价 毛报出个大数 朝廷照例砍一半 如此而已 而且空饷的比例也不算太离谱 比起毛部对后金的牵制作用来说 朝廷花的钱还是有回报的

毛的罪名基本属实 都是些在王朝末年人人都有的毛病 不过基本轮不到袁去直接管 而且管得那么迅速和不留余地 完全不给朝廷面子 给皇帝吃哑巴亏 对崇祯这种自负而多疑的人来说 这就是埋下了祸根
zhepro 发表于 2010-8-12 17:18


    江东镇是毛文龙拉着一帮被满人赶出土地的失地农民搞起来的反抗军,本质上就不是朝廷养的正规军,朝廷也从来没给足过钱饷装备都是给一丁点打发乞丐一样,我没记错的还是通过辽镇发粮饷给江东的,中间再倒一手真正能到手的估计渣都不剩多少,辽镇那些头头估计又觉得是分了自己一大块肉却不听自己的指挥,而江东就觉得朝廷本来就给得不多经过辽镇还要再被刮一层皮,双方矛盾就这么种下。

江东自己千方百计自行筹粮筹饷很正常。维系这只军队的不是对朝廷的忠诚和钱粮,而是对满人的仇恨和毛文龙的个人魅力。。。。以前有人说毛文龙死了江东军一群人拉了队伍投敌来证明袁崇焕杀毛正确,我说着逻辑很搞笑,朝廷既没能保护他们的家园,也没给足粮饷养兵,最后袁崇焕把大首领砍了也没见朝廷说个不字,把一只跟满人有深仇大恨的军队逼得去投满人,这说到底是谁对不起谁

明朝中后文官把武官当狗也不是啥新鲜事情了,就是袁崇焕杀比平级甚至更高级的武官也不是第一次了。。杀了也就杀了,估计袁崇焕自己也不觉得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没有后来的军事失败,砍毛文龙这事情过去也就过去了,根本就谈不上什么祸根。。。袁崇焕被杀也不是什么阴谋,这么大的军事失败总要要找直接责任人背战败之责吧,不找你袁崇焕找谁,平时不是罪的潜规则这时候就是罪名了,就如同袁崇焕杀毛文龙扯什么走私报大数这些问题一样,有句话说得好,"出来混总要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