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升级换代不能服错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31:37
    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机床展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问:“什么是机床?”网上有跟帖说,它是“机器人睡觉的床”。在一个以制造业大国自居的国家,这种回答真是匪夷所思。
    包括国际高端品牌沃瑞克、山崎马扎克、三菱、OKK、米克朗,以及国内知名企业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汉川机床等在内,全球上千家机床企业会聚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是由机器创造的,而机床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今天,机床工业全面对接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船舶风电等领域。有什么力量能把全球经济从金融漩涡中拖出来?站在中国这个实体经济大国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机床。

    事实上,前一阵富士康事件引发的反思当中,“中国制造”必须走出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尴尬位置,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路径在哪里?《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最近开出一个“药方”称,中国制造正面临升级换代的历史性门槛,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进军的征途,必然伴随着工厂的车间里以更高级的技术取代劳动力的过程。他们建议要“用机器人武装中国龙”,并呼吁拥有先进制造业的跨国公司,要抓住中国市场这“最后一根稻草”。

    机床装上自动控制系统,就是机器人。在富士康事件后,中国沿海加工型企业加薪之呼声日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趋势。于是“机器替代人”的逻辑成了合理的选择,这样能以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水平,解决车间里“工人被异化成机器零件”的困境。但是,类似富士康之类的大批代工型企业,它们是否有能力实现自动化?它们的技术水平能够自我武装吗?

    一个体面的“包工头”,即便打扮得西装革履仪表堂堂,本质上也改变不了其打工仔的实际地位。在全球分工条件下,“富士康们”只是为苹果、惠普、戴尔、诺基亚等跨国公司做代工,这类企业本身就利润微薄,既无自主创新的实力,也缺乏下狠功夫投入研发的志气,它如何去实现自动化?

    按照上述评论提出的“药方”,最大的可能,就是让这些企业更多地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线,做更高级一点的贴牌生产。结果大概是,“富士康们”会更加顺从地固化在“微笑曲线”的最低层,长期依赖甚至依附于别人提供的机器设备。而最终,只能是更少地雇用在他们看来“薪酬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能吃苦耐劳”的本土劳工。

    中国制造的低端以及中国劳工的苦难,本来就是由对国外高档机器的依赖造成的,而有人却指望靠进口更多的机器来摆脱这种尴尬和苦难。早在金融危机之前,房地产投机泡沫正在形成之时,许多迹象就已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趋冷”。大型国企靠低效率的垄断维持着利润,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无法靠自身力量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天花板”。这样,中国不论国有、民营企业,都很“符合经济理性”的退而求其次,竞相去靠“炒地皮”、“炒楼花”挣投机利润去了。

    也许不能埋怨中国企业的不争气和“忘本”。短期利润的压力是最充分的借口,这使他们不必也不想去走那条血拼科研、技术创新的“悬崖之路”。中国制造业甘于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混口饭吃。于是,像富士康那种靠贴牌生产搞代工为生的企业,成为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他们忘记了:一半以上的中国大型企业还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都依赖进口。

    中国的市场从不封闭,看看满大街跑的世界名牌车就明白了。俄罗斯总统的座驾只选用少有人知的国产吉尔牌轿车,而中国各级官员出巡都乘座德国制造的一水儿的黑色奥迪。这说明中国经济与贸易保护主义沾不上边儿。还可以到中国汽车厂家的流水线上看看,那些生产汽车的机床,都是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外品牌。

    在经济竞争中,市场是战略资源,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土壤和基础。而中国市场的开放进程,却是“肥了别人,瘦了自己”。多年前,中国一位家电企业老总参观完德国的机床厂后感慨:中国制造如同“食草动物”,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仅仅靠廉价的产品补贴世界;那些“制造工厂”的国家却是“食肉动物”,吃进去钢铁,吐出来机器,人家是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设备占领世界。今天,即便有人给中国制造头上戴了顶“世界工厂”的桂冠,但让“富士康们”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流,真不知道这是荣耀还是羞辱?

    一个被人扔鞋子的房地产商说,中国经济要靠房地产业做支柱,打压房价的人是无知。去年,北京三里屯SOHO楼盘开张,数天签约额达47.3亿元,其中50%以上房源被来自山西、内蒙古、河北的十余名“矿老板”包揽,最高的单笔投资额超过4亿元。这就是那些“有知”的人乐于经营的生意。一边是煤矿事故不断,工人被埋在地下;一边是楼价暴涨,老板们在地上数钱。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批评英国的血汗工厂。可是,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三成多,拥有世界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英国生产的工业机床,占领了大多数后进工业国家的工厂和生产线。英国正是用其先进工业品,交换各国的农产品、原材料,利润和资源回流并滋养英国,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可如今,“中国制造”这个打工仔补贴全世界,有些企业家却说盖房子能代表中国未来。

    富士康事件是对那种廉价的繁荣幻觉一剂强力清醒汤。中国经济更不能错服了“洋药”,认为只有加快开放,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想象成自己的,就能解决自己的发展难题了。国人必须明白,“中国龙”不能只用别人的机器武装,那只会使中国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环节,透支了中国劳工的福利和环境资源,得虚名而酿实祸。

    中国制造必须自己武装自己,而契机就在机床工业的大发展。德、美、日的经济崛起,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机床工业进入世界强国行列。为此,有理想的中国企业还需做艰苦卓绝的奋斗。
    在上海举行的国际机床展引起人们的关注。有人问:“什么是机床?”网上有跟帖说,它是“机器人睡觉的床”。在一个以制造业大国自居的国家,这种回答真是匪夷所思。
    包括国际高端品牌沃瑞克、山崎马扎克、三菱、OKK、米克朗,以及国内知名企业沈阳机床、大连机床、汉川机床等在内,全球上千家机床企业会聚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人类现代文明的成果是由机器创造的,而机床就是制造机器的机器。今天,机床工业全面对接国防军工、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制造、船舶风电等领域。有什么力量能把全球经济从金融漩涡中拖出来?站在中国这个实体经济大国的角度考虑,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到机床。

    事实上,前一阵富士康事件引发的反思当中,“中国制造”必须走出全球产业链低端的尴尬位置,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路径在哪里?《华尔街日报》一篇评论最近开出一个“药方”称,中国制造正面临升级换代的历史性门槛,从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进军的征途,必然伴随着工厂的车间里以更高级的技术取代劳动力的过程。他们建议要“用机器人武装中国龙”,并呼吁拥有先进制造业的跨国公司,要抓住中国市场这“最后一根稻草”。

    机床装上自动控制系统,就是机器人。在富士康事件后,中国沿海加工型企业加薪之呼声日紧,劳动力成本上升已成必然趋势。于是“机器替代人”的逻辑成了合理的选择,这样能以更高程度的自动化水平,解决车间里“工人被异化成机器零件”的困境。但是,类似富士康之类的大批代工型企业,它们是否有能力实现自动化?它们的技术水平能够自我武装吗?

    一个体面的“包工头”,即便打扮得西装革履仪表堂堂,本质上也改变不了其打工仔的实际地位。在全球分工条件下,“富士康们”只是为苹果、惠普、戴尔、诺基亚等跨国公司做代工,这类企业本身就利润微薄,既无自主创新的实力,也缺乏下狠功夫投入研发的志气,它如何去实现自动化?

    按照上述评论提出的“药方”,最大的可能,就是让这些企业更多地进口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生产线,做更高级一点的贴牌生产。结果大概是,“富士康们”会更加顺从地固化在“微笑曲线”的最低层,长期依赖甚至依附于别人提供的机器设备。而最终,只能是更少地雇用在他们看来“薪酬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不能吃苦耐劳”的本土劳工。

    中国制造的低端以及中国劳工的苦难,本来就是由对国外高档机器的依赖造成的,而有人却指望靠进口更多的机器来摆脱这种尴尬和苦难。早在金融危机之前,房地产投机泡沫正在形成之时,许多迹象就已表明中国制造业正在“趋冷”。大型国企靠低效率的垄断维持着利润,大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却无法靠自身力量突破跨国公司的技术“天花板”。这样,中国不论国有、民营企业,都很“符合经济理性”的退而求其次,竞相去靠“炒地皮”、“炒楼花”挣投机利润去了。

    也许不能埋怨中国企业的不争气和“忘本”。短期利润的压力是最充分的借口,这使他们不必也不想去走那条血拼科研、技术创新的“悬崖之路”。中国制造业甘于在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混口饭吃。于是,像富士康那种靠贴牌生产搞代工为生的企业,成为中国的先进生产力。他们忘记了:一半以上的中国大型企业还没有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80%的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纺织机械、胶印设备、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5%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都依赖进口。

    中国的市场从不封闭,看看满大街跑的世界名牌车就明白了。俄罗斯总统的座驾只选用少有人知的国产吉尔牌轿车,而中国各级官员出巡都乘座德国制造的一水儿的黑色奥迪。这说明中国经济与贸易保护主义沾不上边儿。还可以到中国汽车厂家的流水线上看看,那些生产汽车的机床,都是日本、德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外品牌。

    在经济竞争中,市场是战略资源,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土壤和基础。而中国市场的开放进程,却是“肥了别人,瘦了自己”。多年前,中国一位家电企业老总参观完德国的机床厂后感慨:中国制造如同“食草动物”,吃的是草,挤的是奶,仅仅靠廉价的产品补贴世界;那些“制造工厂”的国家却是“食肉动物”,吃进去钢铁,吐出来机器,人家是靠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设备占领世界。今天,即便有人给中国制造头上戴了顶“世界工厂”的桂冠,但让“富士康们”成为中国制造的主流,真不知道这是荣耀还是羞辱?

    一个被人扔鞋子的房地产商说,中国经济要靠房地产业做支柱,打压房价的人是无知。去年,北京三里屯SOHO楼盘开张,数天签约额达47.3亿元,其中50%以上房源被来自山西、内蒙古、河北的十余名“矿老板”包揽,最高的单笔投资额超过4亿元。这就是那些“有知”的人乐于经营的生意。一边是煤矿事故不断,工人被埋在地下;一边是楼价暴涨,老板们在地上数钱。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批评英国的血汗工厂。可是,1870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的三成多,拥有世界工业技术的最高水平。英国生产的工业机床,占领了大多数后进工业国家的工厂和生产线。英国正是用其先进工业品,交换各国的农产品、原材料,利润和资源回流并滋养英国,这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可如今,“中国制造”这个打工仔补贴全世界,有些企业家却说盖房子能代表中国未来。

    富士康事件是对那种廉价的繁荣幻觉一剂强力清醒汤。中国经济更不能错服了“洋药”,认为只有加快开放,把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想象成自己的,就能解决自己的发展难题了。国人必须明白,“中国龙”不能只用别人的机器武装,那只会使中国制造徘徊于低附加值的环节,透支了中国劳工的福利和环境资源,得虚名而酿实祸。

    中国制造必须自己武装自己,而契机就在机床工业的大发展。德、美、日的经济崛起,一个必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机床工业进入世界强国行列。为此,有理想的中国企业还需做艰苦卓绝的奋斗。
本文系转载自中国青年报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7/19/content_3331311.htm
团派的人算是在体制内比较敢讲真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