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歼9的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1:25
歼9是我国60-70年代研制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发展历程屡经波折,极不顺利。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在80年代初航空工业调整研制项目时下马。
对歼9的性能,网上已经介绍很多,在此也不必重复。
对于歼9的下马,很多人感到可惜,认为,如果继续搞下去,也许会取得成功。
但仔细看来,歼9项目,从开始,就是定位混乱的项目,下马的阴影,也不是80年代才出现。
歼9的失败,原因众多,文革干扰,航空工业落后,经费缺乏,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空军对未来空战趋势把握不清,对假象敌(美苏)未来战机主要作战模式判断错误,以至提出双26这样荒唐的性能指标,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试想,双26指标,对付谁呢?前线防空争夺制空权?不需要。国土防空拦截敌轰炸机?也不需要。难道只是用来侦察?或者用来拦截侦察机?
在双26条件下,且不说动力、机体材料选择是问题,武器能否携带、能否使用,也是大问题。
70年代中期以后,歼9的高空高速指标不得不回落,改来改去,主要飞行性能指标,与歼8差别已经不大了。
但此时,歼8取得较大进展。此时,选择歼8大改,发展全天候截击型,同样能完成歼9的任务,而且需用经费少,技术难度小,又值国民经济调整,自然把歼9比下去了。
歼9的立项本身就存在问题,歼8、歼9都是防空截击机,歼9性能虽然先进,但通过歼8改进,完全能实现歼9的作战功能。
因此,我认为,歼9下马,不可惜。可惜的,只是涡扇6发动机。

在发展进度上,即使歼9全力推进,也很难在80年代完成定型。
对于涡扇6,历经磨难,在80年代初,已经达到飞行试验前阶段。但是,这并不是说,涡扇6已经研制成功。此时,涡扇6还未上轰6试验机进行飞行试验。即使装上歼击机试飞,作为一台新型航空发动机,试飞经历恐怕也不会顺利。
比较一下“昆仑”的研制历程,航空发动机从试飞到定型,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的。
歼9的气动设计,完全是新型的,这不同于歼8“摸着石头过河”。
歼8II从试飞到设计定型,用了4年,歼9如果继续搞下去,试飞时间会更长(“飞豹”试飞用了8年)。
总的看,即使80年代初歼9不下马,恐怕也难以在85年之前上天(歼8II是84年首飞),至于定型,更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此时,歼9也就成了淘汰产品了)。
对于歼9的航电、武器系统,在80年代,能否完成发展,疑问很多(可以看看歼8II航电、武器发展的曲折)。恐怕,如果歼9真的定型,也少不了“和平鸽”的局面。
即使歼9造出来,总体性能也不见的比歼8II先进到哪里去。

歼9的设计性能,突出了高空高速,甚至曾要求双26,这么高的指标,才装1台发动机,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坚持原有速度高度指标,机体恐怕也要采用合金钢制造,自然要笨重些。
高空高速的歼9,作战对雷达火控系统依赖比较大,以当时中国航电水平,即使发展出来,也要相当庞大和笨重。
这样看来,笨重的机体,保证一定的航程和武器载荷和必备的航电装备,最后,歼9恐怕要比歼8重的多。这样,歼9放大成双发战机才行,搞来搞去,就成了类似米格25的战机。这样的战机,空军需要吗?

谈这些,题材有些过时,我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研制新型战机,要切实从国内实际水平出发,认真分析未来战争需求,结合军队需要,脚踏实地的发展。发展新型战机,脱离实际赶时髦,是不可取的。战争、军队,对战机的性能要求是众多的,应结合实际,首先满足关键要求,其他方面,根据具体情况,有取有舍。现在,中国造不出全面领先的战斗机,但应该能造出满足军队作战要求的战机。歼9是我国60-70年代研制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发展历程屡经波折,极不顺利。最后由于种种原因,在80年代初航空工业调整研制项目时下马。
对歼9的性能,网上已经介绍很多,在此也不必重复。
对于歼9的下马,很多人感到可惜,认为,如果继续搞下去,也许会取得成功。
但仔细看来,歼9项目,从开始,就是定位混乱的项目,下马的阴影,也不是80年代才出现。
歼9的失败,原因众多,文革干扰,航空工业落后,经费缺乏,等等。
特别要指出的是,空军对未来空战趋势把握不清,对假象敌(美苏)未来战机主要作战模式判断错误,以至提出双26这样荒唐的性能指标,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试想,双26指标,对付谁呢?前线防空争夺制空权?不需要。国土防空拦截敌轰炸机?也不需要。难道只是用来侦察?或者用来拦截侦察机?
在双26条件下,且不说动力、机体材料选择是问题,武器能否携带、能否使用,也是大问题。
70年代中期以后,歼9的高空高速指标不得不回落,改来改去,主要飞行性能指标,与歼8差别已经不大了。
但此时,歼8取得较大进展。此时,选择歼8大改,发展全天候截击型,同样能完成歼9的任务,而且需用经费少,技术难度小,又值国民经济调整,自然把歼9比下去了。
歼9的立项本身就存在问题,歼8、歼9都是防空截击机,歼9性能虽然先进,但通过歼8改进,完全能实现歼9的作战功能。
因此,我认为,歼9下马,不可惜。可惜的,只是涡扇6发动机。

在发展进度上,即使歼9全力推进,也很难在80年代完成定型。
对于涡扇6,历经磨难,在80年代初,已经达到飞行试验前阶段。但是,这并不是说,涡扇6已经研制成功。此时,涡扇6还未上轰6试验机进行飞行试验。即使装上歼击机试飞,作为一台新型航空发动机,试飞经历恐怕也不会顺利。
比较一下“昆仑”的研制历程,航空发动机从试飞到定型,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的。
歼9的气动设计,完全是新型的,这不同于歼8“摸着石头过河”。
歼8II从试飞到设计定型,用了4年,歼9如果继续搞下去,试飞时间会更长(“飞豹”试飞用了8年)。
总的看,即使80年代初歼9不下马,恐怕也难以在85年之前上天(歼8II是84年首飞),至于定型,更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此时,歼9也就成了淘汰产品了)。
对于歼9的航电、武器系统,在80年代,能否完成发展,疑问很多(可以看看歼8II航电、武器发展的曲折)。恐怕,如果歼9真的定型,也少不了“和平鸽”的局面。
即使歼9造出来,总体性能也不见的比歼8II先进到哪里去。

歼9的设计性能,突出了高空高速,甚至曾要求双26,这么高的指标,才装1台发动机,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如果坚持原有速度高度指标,机体恐怕也要采用合金钢制造,自然要笨重些。
高空高速的歼9,作战对雷达火控系统依赖比较大,以当时中国航电水平,即使发展出来,也要相当庞大和笨重。
这样看来,笨重的机体,保证一定的航程和武器载荷和必备的航电装备,最后,歼9恐怕要比歼8重的多。这样,歼9放大成双发战机才行,搞来搞去,就成了类似米格25的战机。这样的战机,空军需要吗?

谈这些,题材有些过时,我只是想表达这样一个意思:研制新型战机,要切实从国内实际水平出发,认真分析未来战争需求,结合军队需要,脚踏实地的发展。发展新型战机,脱离实际赶时髦,是不可取的。战争、军队,对战机的性能要求是众多的,应结合实际,首先满足关键要求,其他方面,根据具体情况,有取有舍。现在,中国造不出全面领先的战斗机,但应该能造出满足军队作战要求的战机。
双26????[em04][em04][em04]
<P>速度2.6马赫~高度26000米!!!</P>
有一点说得对:歼9下马,真正可惜的是WS6!
<P>发动机,目前在多个领域都是瓶颈!!</P>
<B>以下是引用<I>cidf</I>在2004-7-23 14:58:00的发言:</B>
有一点说得对:歼9下马,真正可惜的是WS6!

<P>ws6下的一点不可惜,设计标准太高了,根本无力完成,航空系统内部在70年代末时基本就放弃了。从纸面上看ws6性能全面优于米格23的p29(好像这个编号),但J13计划在70年代左右就放弃了ws6改用p29了,如果留心一下J13的计划介绍,就能发现这个问题。</P>
其实J-9下马损失也不小,它使我们的先进气动布局方面推迟了很多年.
<P>J-9最高指标已经是双三了。</P><P>J-9的研制背景立足于大打,能够在全天候条件下在领空外或者边缘拦截入侵的轰炸机,其主要作战对象是逆火和B-58这样的超音速轰炸机,和SR-71。</P><P>J-9下马没什么好损失,当年俺国连两倍音速的进气道都做不出来,还要测绘MIG-23的东东。</P>
军方这几十年可是没少瞎决策。
<B>以下是引用<I>小飞猪</I>在2004-7-23 21:04:00的发言:</B>

<P>J-9最高指标已经是双三了。</P>
<P>J-9的研制背景立足于大打,能够在全天候条件下在领空外或者边缘拦截入侵的轰炸机,其主要作战对象是逆火和B-58这样的超音速轰炸机,和SR-71。</P>
<P>J-9下马没什么好损失,当年俺国连两倍音速的进气道都做不出来,还要测绘MIG-23的东东。</P>

<P>
<P>  歼-8的进气道不也是两马赫的吗。</P>
<B>以下是引用<I>罗大佐被封</I>在2004-7-24 9:08:00的发言:</B>
&gt;
<P>
<P>  歼-8的进气道不也是两马赫的吗。</P>

<P>2到3可不是一个进气道的差别,J-8应该借鉴了MG-21的设计。
<P>超过2。8M,涡轮发动机可能会进入不受控运行,这也是MG-25能做短时间冲刺和SR-71做3M巡航的差距。</P>
<B>以下是引用<I>porpoise</I>在2004-7-24 9:14:00的发言:</B>
&gt;
<P>2到3可不是一个进气道的差别,J-8应该借鉴了MG-21的设计。

<P>超过2。8M,涡轮发动机可能会进入不受控运行,这也是MG-25能做短时间冲刺和SR-71做3M巡航的差距。</P>

<P>  歼9的最高指标也不过双26,E系列试验机证明米格21形式的进气道可以满足2.6马赫飞行的要求,能够设计歼8的进气道说明已经掌握了超音速进气道试验方法.</P>
<B>以下是引用<I>罗大佐被封</I>在2004-7-25 19:10:00的发言:</B>
&gt;
<P>  歼9的最高指标也不过双26,E系列试验机证明米格21形式的进气道可以满足2.6马赫飞行的要求,能够设计歼8的进气道说明已经掌握了超音速进气道试验方法.</P>

<P>我们到手的mg-21能不能飞那么快,我不知道,不过,2001年底的一期兵器知识有顾颂芬访谈录,上面说了很多mg-21对我们的帮助,譬如尾翼造型等,那篇文章说的很详细,我的资料丢在别处现在只能记得一点了。看看那篇文章就知道mg-21对我们技术进步有多大的帮助了。</P>
那个时代,追求“高大全”付出的代价不止是J9和WS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26 4:53:24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4-7-26 4:34:00的发言:</B>
&gt;
<P>
<P>    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P>
<P>   你们现在看WS-6当然可以说这说那,20年前呢,这种发动机很差??  </P>

<P>
<P>你不懂就别到处掺和  什么叫差 起码要能用吧 不能用叫什么发动机</P>
<P>ws6所有的指标都不差 就是不能用 就这么简单 </P>
<P>要不606能推倒它从头搞wp14</P>
<B>以下是引用<I>定远</I>在2004-7-26 4:34:00的发言:</B>
&gt;
<P>
<P>    先解决有没有,再解决好不好。</P>
<P>   你们现在看WS-6当然可以说这说那,20年前呢,这种发动机很差??  </P>

<P>他是不是很差偶不知道,就知道所有资料说j-13开始设计时候考虑ws6做发动机,到了70年代末,突然说要用米格23的发动机仿制型替代。真不知道那帮搞J-13的是不是吃饱撑得没事换什么发动机,还是个大相径庭的家伙。</P>
<P>换发了:</P><P>进气量不同,进气道得变,</P><P>发动机尺寸不一样,后机身得修改了,</P><P>改来改去,模样大变了,</P><P>推力下降,机动性没法保证了。</P><P>这么折腾,搞J-13的是不是真的得很轻闲啊。</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