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出征 雪龙号驶离上海前往厦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06:33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6/26/c_12265478.htm


  6月24日,“雪龙”号正停泊在位于上海长江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即将启程。6月24日,参加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正向送行的亲友道别。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6月24日,参与本次科考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正在“雪龙”号上向送行的亲友道别。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6月24日,工作人员正在往“雪龙”号上装载物资。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6月25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7月1日,“雪龙”号将从厦门正式起航,踏上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之旅。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网上海6月25日电(记者张建松)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5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参加厦门市政府组织的一系列科普宣传和出征送行等活动。

    根据计划,“雪龙”号将于27日抵达厦门。在厦门期间,“雪龙”号将面向公众开放两天,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厦门爱乐乐团将为考察队员举行专场音乐会,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还将在厦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极地科普报告,向公众介绍我国此次北极科考情况。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自1993年从乌克兰购进以来,“雪龙”号先后进行了多次南北极科学考察,足迹遍布五大洋,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创下了我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6月25日,“雪龙”号上的船员解开缆绳。当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7月1日, “雪龙”号将从厦门正式起航,踏上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之旅。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目前,“雪龙”号上装备了先进的通导、定位、自动驾驶、数据处理中心、安保监控中心、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科考调查设备,拥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机库和1个停机坪,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可进行多学科海洋调查。此外,船上还设有商务中心、图书馆、医院、游泳池、桑拿、健身房等设施。

    根据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计划安排,“雪龙”号将于7月1日从厦门一路北上奔赴韩国济州岛,迎接8位参加考察的国外和台湾科学家上船。此后将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海,穿过宗谷海峡抵达鄂霍次克海,经北太平洋到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抵达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在沿途和重点海域开展一系列海洋科学考察。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0-06/26/c_12265478.htm


  6月24日,“雪龙”号正停泊在位于上海长江口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即将启程。6月24日,参加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科考队员正向送行的亲友道别。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6月24日,参与本次科考的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正在“雪龙”号上向送行的亲友道别。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6月24日,工作人员正在往“雪龙”号上装载物资。新华社记者裴鑫摄


    6月25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7月1日,“雪龙”号将从厦门正式起航,踏上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之旅。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网上海6月25日电(记者张建松)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25日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参加厦门市政府组织的一系列科普宣传和出征送行等活动。

    根据计划,“雪龙”号将于27日抵达厦门。在厦门期间,“雪龙”号将面向公众开放两天,接待社会各界的参观;厦门爱乐乐团将为考察队员举行专场音乐会,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还将在厦门市人民大会堂举行极地科普报告,向公众介绍我国此次北极科考情况。

    “雪龙”号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自1993年从乌克兰购进以来,“雪龙”号先后进行了多次南北极科学考察,足迹遍布五大洋,最北航行到北纬85度25分,最南航行到南纬70度21分,创下了我国航海史上多项新纪录。


    6月25日,“雪龙”号上的船员解开缆绳。当日,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驶离上海前往厦门。7月1日, “雪龙”号将从厦门正式起航,踏上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之旅。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目前,“雪龙”号上装备了先进的通导、定位、自动驾驶、数据处理中心、安保监控中心、机舱自动化控制系统和科考调查设备,拥有能容纳2架直升机的机库和1个停机坪,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可进行多学科海洋调查。此外,船上还设有商务中心、图书馆、医院、游泳池、桑拿、健身房等设施。

    根据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计划安排,“雪龙”号将于7月1日从厦门一路北上奔赴韩国济州岛,迎接8位参加考察的国外和台湾科学家上船。此后将穿过对马海峡到达日本海,穿过宗谷海峡抵达鄂霍次克海,经北太平洋到白令海,穿越白令海峡,抵达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在沿途和重点海域开展一系列海洋科学考察。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制定详细预案防范北极熊

2010年06月25日 20:40:52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6月25日电(记者 张建松)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北极熊是当之无愧的“北极之王”,它们的存在为北极增添了生命的灵性,但同时也给我国北极科考队员带来了生命的威胁。

    由于我国第四次北极考察将建立一个长期冰站,全面系统地观测研究海冰快速融化过程。而长期冰站观测的区域正是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区域,在我国第三次北极考察期间,曾14次发现了北极熊的身影。为保证安全,本次考察队制定了详细的“防熊”预案。

    记者25日获知,根据预案,考察队将专门成立防熊工作领导小组,领队和首席科学家直接负责防熊工作。针对本次考察冰上作业的5个工作区,统一组建冰上作业固定瞭望警戒组、冰上防熊巡逻组、紧急情况处置组和总协调值班组。

    其中,冰上作业固定瞭望组负责大气作业区、剖面作业区、水下机器人作业区周围的警戒瞭望;冰上防熊巡逻组负责冰雪作业区和生物作业区的警戒巡逻,同时负责接送固定瞭望组警戒人员和冰山作业人员;由雪龙号船员和直升飞机机组人员组成的紧急情况处置组,则随时待命,遇到紧急情况时则使用直升机和小艇驱逐北极熊,接回考察队员;总协调值班组负责船上的警戒瞭望,协调指挥。

    为保证安全,考察队还制定了严格的冰上防熊作业程序,所有上冰的人员均需提前一天正式申请,经考察队批准后方可下船。首次上冰之前,还将出动直升飞机侦查情况,由持枪的防熊队员确定往返路线、冰况和安全观察点后,考察作业人员再和他们共同确定作业范围和安全作业区域界线,联络报警方式和撤退路线。

    根据预案,一旦发现北极熊的踪影,“雪龙”号将拉响汽笛,通报所有冰上作业人员按安全预案返船,或进入专门用于防熊的“苹果房”。与此同时,防熊队员将迅速发动雪地摩托车,做好射击准备,前往北极熊和考察队员之间,掩护队员转移。直升机也将迅速进行备航,一旦接到起飞指示后,就迅速起飞,对北极熊进行吓阻,掩护队员撤离。
不明真相,为什么不直接从上海北上?
不明真相。为什么不从上海直接北上出发。
sb,不会顺带考察下熊啊
就这 搞个毛科研啊,如此之功利,是自然科学的态度么
何谓防熊的“苹果房”,谁有有图片?
坐等2楼杯具
为啥从厦门正式出发?
(可惜快考试了,不然可以回家一睹雪龙风采了。。。)
snock 发表于 2010-6-26 16:15


    回去吃药。
回复 5# snock


   围观之,捞分
上海——厦门——济州岛那不是绕了吗。
看来一艘船是不够用了,南极回来没多久就又要去北极,忙啊。
邻居就是坐这船去南极的,还出了本书。:victory:
难道是船长想回母校看看?话说海院楼门口还有一块雪龙号带回来的石头。
反正雪龙出去前,都要花2到3天试航的,所以这次索性试航到厦门。

顺便当地搞点活动。
私以为,这是为以后在北极的圈地运动做必要的准备
防范北极熊:北极考察的安全重任

2010年06月28日 14:05:17         

    新华网上海6月28日电(记者 张建松)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即将于7月1日从厦门正式启程。由于这次北极考察将要在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冰区建立一个长期冰站,以全面系统地观测研究北极海冰快速融化过程。因此,如何防范北极熊就成为考察队安全保障的重中之重。

    "北极之王" 北极熊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性动物

    26日,在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从上海前往厦门途中,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祝茜给考察队员们做了一场的生动的"防熊"讲座。祝茜研究员曾经8次到北极、多次与北极熊打交道,并在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的美国北极研究站做过3年博士研究,与当地的爱斯基摩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如果说企鹅是南极洲的代表性动物,北极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动物则非北极熊莫属。" 祝茜介绍说:"北极熊又叫白熊,全身皆白,连耳朵和脚掌都长着白毛,只有鼻头有一点黑。北极熊体重一般几百公斤,最大可达900公斤,是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性动物,堪称当之无愧的北极之王。"

    北极熊身材虽然威武庞大,身手却很敏捷,而且水陆两栖,在海中是"游泳健将",在陆地上是"短跑运动员"。其体态呈流线型,脑袋狭小,熊掌宽大,犹如双桨。在大海中游泳时,前腿奋力前划,后腿并在一起,掌握前进的方向,一口气可游四、五十公里。当北极熊在陆地上生活时,为捕食猎物,短距离的冲刺时速度每小时可达60公里,相当惊人,形容成"风驰电掣"一点也不为过。北极熊的弹跳能力也很强,一步跳跃奔跑的距离可达5米以上。

    北极熊分布在北冰洋及其附近岛屿、毗邻的海岸,常常出没于北极冰原。尽管那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极熊却能在这种严酷的条件下生存和繁衍。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全身都披着厚厚的一层毛,熊毛的结构十分复杂,里面中空,有极好的隔热、保温作用。北极熊的脚底也长着厚厚的一层肉垫,十分有利于在冰雪地带行走。

    北极熊的主食是环斑海豹。这种海豹在北极分布极广,甚至北极点都有其活动的踪迹,因此成为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北极熊捕食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守株待兔"法。事先在冰面上找到海豹的呼吸孔,然后在旁边等候。等到海豹一露头,它们就会发动突然袭击,并用尖利的爪将海豹从呼吸孔中拖上来。如果海豹在岸上,它们也会躲在海豹视线看不到的地方,然后蹑手蹑脚地爬过来发起猛攻。另一种是" 直接潜入"法,在水面下潜泳,慢慢地靠近岸上的海豹,然后迅速发动进攻。北极熊的嗅觉异常灵敏,可以闻到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以外死鲸鱼和海豹的气味。

    饥饿的北极熊向人类发起攻击的事件经常发生

    据估计,目前北极地区大约有2万至2.5万头北极熊。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北极熊列入附录II动物,相当于我国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皮名录中,北极熊被列为濒危动物。

    由于北极海冰快速退缩,大大改变了北极熊赖以生存的环境,北极熊的栖息地越来越小,食物也越来越少。为了觅食,北极熊与人相遇的机会越来越多,饥饿的北极熊向人类发起攻击的事件近些年来经常发生。

    在祝茜的导师、美国北极科考首席科学家Thomas Albert教授的家里,悬挂着一张被击毙的北极熊照片,这张照片记录了他被北极熊追赶的一段惊心动魄经历。多年前,Albert教授从办公室到北极科考工作站的途中,突然遇到一只北极熊,他撒腿就围着科考工作站绕圈跑,北极熊紧跟在他后面追。由于北极熊身体庞大,绕着圈跑能降低它的奔跑速度。

    追了一阵后,聪明的北极熊似乎反应过来,调过头来追。就在北极熊正要与Albert教授迎头相遇的时候,恰好正在房门口。Albert教授机警地躲过了北极熊扇过来的致命一巴掌,逃进房间迅速把门扣上。当北极熊在门外拼命打门的时候,Albert教授打电话把附近的爱斯基摩朋友叫来,把这头北极熊击毙。

    据祝茜介绍,在美国阿拉斯加北坡自治区还曾发生过一起北极熊吃人事件。当地一位教师带着女朋友晚上出门散步的时候,遇到了一只饥饿的北极熊,这位教师十分勇敢地把北极熊引开,让女朋友独自逃生。不到半小时后,他的女朋友带着村里人持枪来营救,只见地上剩下一大滩血,这位教师已经被北极熊吃掉了绝大部分。

    我国北极黄河站所在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也是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地方。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董利介绍,去年12月份,在当地机场通往黄河站的公路上曾出现一只北极熊,一位考察人员拍下了清晰的照片。今年,我国黄河站的考察队员在春季冰川考察后期,也见到了刚刚踩过不久的北极熊脚印,中间还有北极驯鹿的脚印。

    随着北极气候变化,饥饿的北极熊越来越难以找到食物,为了生存,它们只能吃鲸鱼的腐肉、海草、苔藓、干果等,甚至当地居民的垃圾也不放过。在北极地区,祝茜见到最多的一次有30只北极熊,当时它们都围在爱斯基摩人丢弃的一大堆鲸鱼骨头面前,竞相啃食鲸鱼骨头上残存的肉充饥。

    在爱斯基摩人居住的村庄,祝茜还曾经解剖过一只被猎杀的北极熊,发现北极熊的胃里有许多塑料袋,甚至还有铁丝。北极熊的胃极大,可容纳50--70公斤食物。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做了充分的"防熊" 预案

    祝茜介绍说,为了防熊,在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工作的人员,外出一定要携带枪支,外出至少要两人以上,而且尽量不要在野外做饭。因为北极熊的嗅觉极其灵敏,饭菜的香味会把北极熊招惹过来。

    一旦遇到北极熊,最简单的方法是大吼一声,并不断向其投掷冰块、石头,附以敲打铁器的声音。由于北极熊是国际保护动物,根据挪威的有关枪支使用规定,北极熊在离人类25米以外时,以警告为主,用枪声,信号弹,火把,声响等恐吓熊,让其自觉离开。北极熊在25米内有攻击行为时可开枪射击,但一定要精准,瞄准北极熊的头部或肩胛骨部位射击。

    "最不明智的行为是一见到北极熊拔腿就跑,这恰恰正中北极熊下怀,它会以极快的速度追赶上来,一个饿'熊'扑食,接着就是一记'熊掌',人的头颅就会被击碎。实在跑不掉时,最后一招是装死,如果北极熊不饿,还有可能侥幸逃生。"祝茜说。

    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需要建立的一个长期冰站,正是北极熊经常出没的区域,在我国第三次北极考察期间,曾14次发现了北极熊的身影。为保证安全,考察队制定了详细的"防熊"预案,并事先制作了三个坚硬牢固的"苹果房"和一个"大铁笼"作为"防熊避难所",目前已随"雪龙"号运往北极。

    在"雪龙"号船舱,记者见到了三个绿色的"苹果房"和白色的"大铁笼"。"苹果房"形如一只大青苹果,由玻璃钢制作,摸上去十分坚硬,"苹果"一侧开了一扇小门,四周还有瞭望窗口,玻璃看上去也十分牢固,应该可以抗击北极熊的拳头敲打。"大铁笼"有9平方米,不仅能容纳人,还能容纳考察仪器。一旦遇到北极熊,人躲进"大铁笼"应该也很安全。每个"苹果房"和"大铁笼"都配有高音警报器,分贝高达130。

    考察队专门成立了防熊工作领导小组,领队吴军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直接负责防熊工作。针对本次考察冰上作业的5个工作区,统一组建冰上作业固定瞭望警戒组、冰上防熊巡逻组、紧急情况处置组和总协调值班组。26日,所有即将上冰的考察队员都进行了防熊安全培训,正式出发后,防熊队员还将进行射击训练。

    根据预案,冰上作业固定瞭望组负责大气作业区、剖面作业区、水下机器人作业区周围的警戒瞭望;冰上防熊巡逻组负责冰雪作业区和生物作业区的警戒巡逻,同时负责接送固定瞭望组警戒人员和冰山作业人员;由雪龙号船员和直升飞机机组人员组成的紧急情况处置组,则随时待命,遇到紧急情况时则使用直升机和小艇驱逐北极熊,接回考察队员;总协调值班组负责船上的警戒瞭望,协调指挥。

    为保证安全,考察队还制定了严格了冰上防熊作业程序,所有上冰的人员均需提前一天正式申请,经考察队批准后方可下船。首次上冰之前,还将出动直升飞机侦查情况,由持枪的防熊队员确定往返路线、冰况和安全观察点后,考察作业人员再和他们共同确定作业范围和安全作业区域界线,联络报警方式和撤退路线。

    根据预案,一旦发现北极熊的踪影,"雪龙"号将拉响汽笛,通报所有冰上作业人员按安全预案返船,或进入"苹果房"和"大铁笼"。与此同时,防熊队员将迅速发动雪地摩托车,做好射击准备,前往北极熊和考察队员之间,掩护队员转移。直升飞机也将迅速进行备航,一旦接到起飞指示,就迅速起飞,对北极熊进行吓阻,掩护队员撤离。





这次的舰载机只有一架,原装的海豚




防北极熊用的“苹果屋”




这次的舰载机只有一架,原装的海豚




防北极熊用的“苹果屋”
到厦门是不是为了还要到台湾接其他的科研人员一起去北极?

难道是船长想回母校看看?话说海院楼门口还有一块雪龙号带回来的石头。
fmXXX 发表于 2010-6-26 21:41

你集美航海的还是轮机的?我猜测雪龙号去厦门可能跟厦大海洋系或者海洋三所有关系,可能这次考察的主要人员和设备从厦门上船,所以去厦门。

集美航海的轮机系在2000年曾经请海洋三所某位参加过南极科考的女研究员来海院新区做讲座,她当时带来了很多的照片和录像,我对此记忆深刻。厦门爱乐乐团也是老熟人,郑小英女士来集美多次。
难道是船长想回母校看看?话说海院楼门口还有一块雪龙号带回来的石头。
fmXXX 发表于 2010-6-26 21:41

你集美航海的还是轮机的?我猜测雪龙号去厦门可能跟厦大海洋系或者海洋三所有关系,可能这次考察的主要人员和设备从厦门上船,所以去厦门。

集美航海的轮机系在2000年曾经请海洋三所某位参加过南极科考的女研究员来海院新区做讲座,她当时带来了很多的照片和录像,我对此记忆深刻。厦门爱乐乐团也是老熟人,郑小英女士来集美多次。
wz8868 发表于 2010-6-26 18:41


    找个借口绕台湾一圈,往钓鱼岛一游!
传说早年TG曾有意山寨一个雪龙号(差不多有七、八年前),但有些关键部件搞不定,只能作罢(传说是艏柱,对强度的要求很变态),后来就没消息了.....
哎。我们老师这次也在这条船上。可惜没照片
铅球万袋 发表于 2010-6-30 08:47

中国将筹划建造第一艘国产极地考察破冰船
http://news.163.com/09/0925/10/5K24TQHD00011MTO.html
欧....是我OUT了....毕竟这么多年了,TG还是有进步的。
厦门的童子不要后悔了,这次没有向公众开放,仅仅是组织市民代表上船而已,我去过码头,没法进去……
这次好像还从厦门搞了些设备,比如厦工的叉车……
不明真相,围观一下。
回复 27# E-3A


    哎,这么好的机会咋就不开放呢。。。


其实这次机会并不好,毕竟是要启程执行任务,大规模开放肯定不合适。

但是媒体27日白纸黑字写着28号29号向公众开放两天,误导了几百个市民兴致勃勃的奔向码头吃到传说中闭门羹。
第二天报纸才说相关单位会组织市民代表参观~~~

早点写清楚有那么难吗??




其实这次机会并不好,毕竟是要启程执行任务,大规模开放肯定不合适。

但是媒体27日白纸黑字写着28号29号向公众开放两天,误导了几百个市民兴致勃勃的奔向码头吃到传说中闭门羹。
第二天报纸才说相关单位会组织市民代表参观~~~

早点写清楚有那么难吗??


ssstoneee 发表于 2010-6-26 17:34
海洋三所的专家也一同前往撒
这船多少年了
雪龙四访北极熊

2010-07-02 04:31:42 来源: 浙江日报

第一视线

本报厦门7月1日电

记者 叶玉跃

“小江,快拍,鸽子,鸽子, 雪龙 号要出发了!”今天上午10点15分,厦门国际邮轮码头,喧天锣鼓声中,满头大汗的五年级学生小江在爷爷的指挥下,冲进人群,咔嚓咔嚓捕捉“雪龙号”出发前的一个个珍贵镜头,“真大呀,2.1万吨!都赶上电视里的变形金刚了。”

不远处的海面上,亮丽醒目的“雪龙”号缓缓离岸,122位船员站在甲板上向人们久久挥手告别。

首次从厦门出发

“雪龙”号此前一直都是从上海出发,这次怎么会对厦门情有独钟?

“上海正在开世博会啊,每天四五十万的游客,太热闹了,我们还是要让位给这一世界盛会的”,“雪龙”号前船长王建中告诉记者。

不过,除了世博会,承载中国极地科研的“雪龙”号,这次首次把厦门作为起航地,还因为首席科学家出自厦门。

余兴光,海洋三所所长,也是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首席科学家。此前他参加了16次南极科考,但北极还是第一次去。第一次去北极,就被赋予首席科学家的任务,他深感责任重大。此前,他和全体科考队员一起,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的准备工作。此次85天的科考过程中,将开展历时15到至20天的冰上作业,他本人在统筹协调全局工作的同时,也要亲自到冰上去工作。

此次北极考察队有来自国内20多个单位的科研人员,其中有李宏亮等5位队员来自浙江的海洋二所。  

实验室像“苹果”

对大多数人来说,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神秘又陌生的。

今天早上,同样怀着好奇心的记者跟随海洋二所生态中心的陈建芳主任赶到码头,为船上的浙江队员送行。记者也跟着他“混”进了“雪龙”号,成为最后一位参观者。

爬上7楼,当记者站在宽敞的驾驶舱里,简直惊呆了。看到一个小小的方向盘,本想摸一摸,被船长阻止了,“马上开船了,现在不能碰了。”

大名鼎鼎的“雪龙”号上究竟还有哪些特殊的设备?

在甲板中央,摆放着一个绿色的大球,外形像个苹果,造价大约10万元。其实,就是科考队员在北极进行科学研究的移动实验室,也可以在里面住宿。在海冰研究过程中,“苹果屋”将被安装在北极海冰上,科考队员下船,到屋里开展各项考察研究任务。“苹果屋”非常坚固,在冰上作业时,还能防御北极熊的威胁。

在“苹果屋”两旁,还有两台在好莱坞动作大片里时常可见的装备 水陆两栖车和雪地摩托车。这两部交通工具看起来都非常酷。船尾还停放着一架直升机,主要用于运输物资和航拍等。

7名女队员前往

“雪龙”号并不是男人的专船,还有7朵金花。

“我们有7名女队员参与此次北极行,我是年龄最大的。”今年54岁的赵燕华以前参与过极地考察,但过去是坐飞机的,乘坐“雪龙”号,还是第一次。

赵燕华告诉记者,这些女队员也经过了严格的体检,身体状态并不比男性差多少,“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我们的女队员,将成为北极上的一道风景线。”

除了晕船,迫切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记者看到,船上有一个大大的冰库。据说,里面储存了冷毛豆、玉米、青椒、洋葱之类的蔬菜,叶菜很难保存,一般都没办法带。

北极熊瘦了

算上这次,海洋二所的元老级科考队员卢勇,已是8次参加南北极科考了,北极2次,南极5次。

对于北极科考,卢勇说,变化很大。“1999年第一次去北极,北冰洋冰情严重,船前进不了,只能中途又退到白令海,又过了一个礼拜,才又前进,最后到达北纬76.5度。”

“第二次进北极是2008年,感觉大不一样,冰化得很厉害,想找一块大一点的、几个平方米的冰,用来建冰站,最后都花了很大力气。”最直观的感受是:因为气候变暖,冰化得很厉害,北极熊的数量在减少,体重也在下降。

当记者问到,2010年“雪龙”号可有具体目标,比如能否到达极点,即北纬90度,卢工说这个变数很大,“只能说,将会更接近极点。”

又一次登上雪龙号,卢工第一直觉是,“雪龙”号变豪华了:不仅公用设施已重新装修,还有高档酒吧,队员的宿舍也大大改善了。

我国曾于1999年、2003年、2008年开展过三次北极科学考察,系统观测了海冰、海洋和大气变化,探讨了北极海洋环境快速变化与我国气候的关系,获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科学考察数据。

历时85天的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将是我国历届北极科考活动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考察队由来自国内20多个单位的人员组成,同时邀请来自美国、法国、芬兰、爱沙尼亚、韩国的7名科学家参加,共计122人。计划9月23日返回上海。

这次考察将围绕“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两大科学目标,在白令海、加拿大海盆等海域,开展生态系统多学科综合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