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世界科幻的下一个中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00:03
[转]财新网 郑军的博客
原文链接:http://blog.caing.com/article/5282/

“没有专门的科幻小说书籍得以出版,没有机会来编纂科幻小说选集,除了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以外,再没有地方可以发表,也几乎没有科幻电影出现。”

  这段话说是的哪里?不用问,这段话肯定在讲现在中国科幻的状况!

  呵呵,且慢下结论。这其实是詹姆斯·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科幻状况时的一段话。为日后全世界科幻迷津津乐道的美国科幻黄金时代那些作品,最初只流行在这么一个小圈子里。

  1939年7月4日,借当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大量外国观众到访之机,以纽约科幻社团为核心,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当时参加的人数有200余人,著名科幻活动家山姆·莫斯考维茨被推举为主席。后来,除了由于二战的原因中断过几届外,世界科幻大会每年召开一届,一直举行到今天。

  2010年6月,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同时,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奖也已经启动。

  这两件事或许并非只是巧合。有人会说,现在中国科幻才有多少作者?多少作品?但事实上,从许多角度来讲,中国科幻都比当年美国科幻的起点更高。而科幻在今日中国的影响力,早已不能用“潜在”两字表达了。

  从2009年7月开始,《变形金刚2》、《2012》、《阿凡达》三部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创造了一组奇迹。首先,它们先后打破中国电影单片票房记录。其次,它们都在中国赢得了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

  然而,这个票房成绩是在中国大陆仅五千块银幕上创造的,而北美同期有四万块银幕。如果乘上这个比例,上述每部片子潜在的中国票房都超过了它们在北美的实际票房。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但即使把这个推论的数字砍掉一半,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位列三甲的科幻市场。

  如此乐观的推断,可能和许多文艺观察家的印象不符。造成这种不吻合的原因可能很简单——中国科幻迷群体发育得并不久。50后、60后群体中只有零星一些人喜欢科幻。70后人群中开始形成有规模的科幻迷群体。到了80后、90后,科幻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欣赏对象。如今翻翻90后,00后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观察一下他们喜欢的卡通和游戏,你就知道他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科幻组成的世界里。

  “楚才作文”竞赛是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活动。主办者当然都是成年人。不过在2010年楚才作文竞赛中,他们允许90后的孩子们写科幻选题。结果使用科幻选题参赛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小学组更有一半参赛者使用科幻题材!

  而正是由于整体上年纪还不大,科幻迷群体的话语权还很小。特别是影视界、文学界、学术界拥有各种资源的主流人士,现在大多还视科幻为异类。但这个现象的改变已经到了临界点。无他,代际更替也。随着70后、80后,乃至他们的学弟、学妹陆续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会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发展科幻、宣传科幻。笔者预计,这个根本的转折点十年左右就会到来。届时,它不仅将使科幻从此主流化,也会彻底改变中国人整体的文化氛围。

  其次,科幻伴随科学的成长而成长,这个科幻发展的“终极定律”也会在中国兑现。虽然目前很多国人都在焦急地议论“中国制造什么时候能变成中国创造”?中国什么时候能赶上世界科学的脚步。但其实这个时间已经不远。有许多世界领先、世界一流,甚至世界唯一的科研项目都在中国的国土上建设着。一些虽然由发达国家研发出来,但始终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如磁悬浮、煤变油等,也是最先在中国市场化。更不用说在宽带网、手机服务这些领域,中国早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

  这些变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全民科技体验的形成。而科幻必须以这种遍布日常生活的科技体验为基础。

  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社会变化直接扩大了中国的科幻市场,这就是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世界各国都不曾出现的“中国特色”。高校扩招对全社会而言有利有弊,但对中国科幻市场而言,它是绝对的利好。大学生是科幻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正是他们的宣传,让科幻存在于网络、存在于媒体界。而现在大学生的数量几乎是1999年的六倍。笔者从1998年开始参加各地高校科幻活动,亲眼看着大学生科幻团体在暴增。同一所高校的公众活动场所,曾经人群稀疏,现在则拥挤不动。

  科技部曾经有一个统计,中国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已经有四千多万,位居全世界第一,堪比加拿大的人口总数。美国媒体一篇文章也称,中国航天事业工程师数量是美国同行的七倍!这么多科技人才是否能产生足够的成果另当别论,但他们是科幻文艺最主要的消费者。

  更为重要的是,“新人喜欢科幻”、“科技体验扩充”、“科学群体增加”,这三个变化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川剧才子魏明伦曾经感慨说:每到冬春交节的时候,川剧的观众就会减少一批。因为老年人多在这个时候去世,而川剧只能靠这些老戏迷支撑。同样,每到秋天,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又有上百万科幻迷进入大学校园,或者正从大学校园出发,把科幻的火种带入各行各业。

  与此同时,“科幻”这个汉语语汇已经成了社会通用词。这也能体现科幻对全社会影响的增加。1997年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到某著名企业家那里寻求赞助。对方看了他们的策划案后很纳闷:你们开这个“科幼大会”是要做啥子?当时科幻作家韩松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各种电脑汉字输入法里都没有“科幻”这个词,必须手工造词才行。

  如今,所有电脑、手机的汉字输入法中,你都可以打出“科幻”这个词。当你用“科幻”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时,得到的未必是科幻作品或者科幻作家,而是一些用科幻在作比喻的新闻,如“这件事很科幻”、“XX并非科幻,已成现实”,这类标题在媒体上层出不穷。甚至你还能找到经济学家朗咸平写的一本名叫《科幻》的书,讲的却是高科技企业的故事。

  中国科幻之所以拥有远大前程,还有一个特殊理由。这个理由我们没付出多少努力,但如不笑纳则愧对先人。那就是,中文是全世界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身为中文作者,天生便拥有发展科幻,以及各种类型文学的优势。试想,一个罗马尼亚的恐怖小说作家,或者一个巴基斯坦乌尔都语的侦探小说家,能够赢得多大的市场呢?而如果那个狭窄的市场不能维持他的创作,他又有多少机会反复创作,直到炉火纯青呢?象波兰的列姆,捷克的恰佩克,或者中国港台繁文地区的科幻作家,他们成功的机会远小于英、法、俄、汉(简体)等大语种的科幻作家。

  世界上虽然有两千多种语言,然而能够维持一个成熟文学市场的不过是很少几个大语种。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自然能成为支撑类型文学的主力市场。中国科幻要当仁不让地利用这个优势。

  日益雄厚的科幻消费力量,逐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科幻这种草根文艺不可能不生机盎然。今天,最优秀的那批中国科幻作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它们充满独立的创意,精巧的故事,和纯粹是中国人的视角。接下来要完成的只有两个任务:第一,让科幻走出科幻圈,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第二,让中国科幻走出国门,征服全世界的科幻迷。

  这两个任务,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可以完成吗?我坚信可以!

  借用一句网络术语:立书为证,欢迎挖坟。[转]财新网 郑军的博客
原文链接:http://blog.caing.com/article/5282/

“没有专门的科幻小说书籍得以出版,没有机会来编纂科幻小说选集,除了在科幻杂志上发表作品以外,再没有地方可以发表,也几乎没有科幻电影出现。”

  这段话说是的哪里?不用问,这段话肯定在讲现在中国科幻的状况!

  呵呵,且慢下结论。这其实是詹姆斯·冈恩在《科幻之路》中回顾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科幻状况时的一段话。为日后全世界科幻迷津津乐道的美国科幻黄金时代那些作品,最初只流行在这么一个小圈子里。

  1939年7月4日,借当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大量外国观众到访之机,以纽约科幻社团为核心,召开了第一届世界科幻大会。当时参加的人数有200余人,著名科幻活动家山姆·莫斯考维茨被推举为主席。后来,除了由于二战的原因中断过几届外,世界科幻大会每年召开一届,一直举行到今天。

  2010年6月,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同时,第一届华语科幻星云奖评奖也已经启动。

  这两件事或许并非只是巧合。有人会说,现在中国科幻才有多少作者?多少作品?但事实上,从许多角度来讲,中国科幻都比当年美国科幻的起点更高。而科幻在今日中国的影响力,早已不能用“潜在”两字表达了。

  从2009年7月开始,《变形金刚2》、《2012》、《阿凡达》三部好莱坞科幻片在中国创造了一组奇迹。首先,它们先后打破中国电影单片票房记录。其次,它们都在中国赢得了北美以外最大的市场。

  然而,这个票房成绩是在中国大陆仅五千块银幕上创造的,而北美同期有四万块银幕。如果乘上这个比例,上述每部片子潜在的中国票房都超过了它们在北美的实际票房。当然,这只是一个推论。但即使把这个推论的数字砍掉一半,我们也可以说,中国已经拥有全世界位列三甲的科幻市场。

  如此乐观的推断,可能和许多文艺观察家的印象不符。造成这种不吻合的原因可能很简单——中国科幻迷群体发育得并不久。50后、60后群体中只有零星一些人喜欢科幻。70后人群中开始形成有规模的科幻迷群体。到了80后、90后,科幻成为他们主要的阅读欣赏对象。如今翻翻90后,00后孩子们的课外读物,观察一下他们喜欢的卡通和游戏,你就知道他们正生活在一个由科幻组成的世界里。

  “楚才作文”竞赛是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和武汉晚报社联合主办的大型公益性活动。主办者当然都是成年人。不过在2010年楚才作文竞赛中,他们允许90后的孩子们写科幻选题。结果使用科幻选题参赛的学生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小学组更有一半参赛者使用科幻题材!

  而正是由于整体上年纪还不大,科幻迷群体的话语权还很小。特别是影视界、文学界、学术界拥有各种资源的主流人士,现在大多还视科幻为异类。但这个现象的改变已经到了临界点。无他,代际更替也。随着70后、80后,乃至他们的学弟、学妹陆续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会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发展科幻、宣传科幻。笔者预计,这个根本的转折点十年左右就会到来。届时,它不仅将使科幻从此主流化,也会彻底改变中国人整体的文化氛围。

  其次,科幻伴随科学的成长而成长,这个科幻发展的“终极定律”也会在中国兑现。虽然目前很多国人都在焦急地议论“中国制造什么时候能变成中国创造”?中国什么时候能赶上世界科学的脚步。但其实这个时间已经不远。有许多世界领先、世界一流,甚至世界唯一的科研项目都在中国的国土上建设着。一些虽然由发达国家研发出来,但始终躺在实验室里的技术,如磁悬浮、煤变油等,也是最先在中国市场化。更不用说在宽带网、手机服务这些领域,中国早已经是世界一流水平。

  这些变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中国全民科技体验的形成。而科幻必须以这种遍布日常生活的科技体验为基础。

  还有一个更为具体的社会变化直接扩大了中国的科幻市场,这就是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世界各国都不曾出现的“中国特色”。高校扩招对全社会而言有利有弊,但对中国科幻市场而言,它是绝对的利好。大学生是科幻文化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正是他们的宣传,让科幻存在于网络、存在于媒体界。而现在大学生的数量几乎是1999年的六倍。笔者从1998年开始参加各地高校科幻活动,亲眼看着大学生科幻团体在暴增。同一所高校的公众活动场所,曾经人群稀疏,现在则拥挤不动。

  科技部曾经有一个统计,中国受过理工科教育的专业人才已经有四千多万,位居全世界第一,堪比加拿大的人口总数。美国媒体一篇文章也称,中国航天事业工程师数量是美国同行的七倍!这么多科技人才是否能产生足够的成果另当别论,但他们是科幻文艺最主要的消费者。

  更为重要的是,“新人喜欢科幻”、“科技体验扩充”、“科学群体增加”,这三个变化几乎都是不可逆转的。川剧才子魏明伦曾经感慨说:每到冬春交节的时候,川剧的观众就会减少一批。因为老年人多在这个时候去世,而川剧只能靠这些老戏迷支撑。同样,每到秋天,我也很高兴地看到,又有上百万科幻迷进入大学校园,或者正从大学校园出发,把科幻的火种带入各行各业。

  与此同时,“科幻”这个汉语语汇已经成了社会通用词。这也能体现科幻对全社会影响的增加。1997年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到某著名企业家那里寻求赞助。对方看了他们的策划案后很纳闷:你们开这个“科幼大会”是要做啥子?当时科幻作家韩松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各种电脑汉字输入法里都没有“科幻”这个词,必须手工造词才行。

  如今,所有电脑、手机的汉字输入法中,你都可以打出“科幻”这个词。当你用“科幻”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时,得到的未必是科幻作品或者科幻作家,而是一些用科幻在作比喻的新闻,如“这件事很科幻”、“XX并非科幻,已成现实”,这类标题在媒体上层出不穷。甚至你还能找到经济学家朗咸平写的一本名叫《科幻》的书,讲的却是高科技企业的故事。

  中国科幻之所以拥有远大前程,还有一个特殊理由。这个理由我们没付出多少努力,但如不笑纳则愧对先人。那就是,中文是全世界使用者最多的文字!

  身为中文作者,天生便拥有发展科幻,以及各种类型文学的优势。试想,一个罗马尼亚的恐怖小说作家,或者一个巴基斯坦乌尔都语的侦探小说家,能够赢得多大的市场呢?而如果那个狭窄的市场不能维持他的创作,他又有多少机会反复创作,直到炉火纯青呢?象波兰的列姆,捷克的恰佩克,或者中国港台繁文地区的科幻作家,他们成功的机会远小于英、法、俄、汉(简体)等大语种的科幻作家。

  世界上虽然有两千多种语言,然而能够维持一个成熟文学市场的不过是很少几个大语种。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自然能成为支撑类型文学的主力市场。中国科幻要当仁不让地利用这个优势。

  日益雄厚的科幻消费力量,逐渐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使科幻这种草根文艺不可能不生机盎然。今天,最优秀的那批中国科幻作品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平。它们充满独立的创意,精巧的故事,和纯粹是中国人的视角。接下来要完成的只有两个任务:第一,让科幻走出科幻圈,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第二,让中国科幻走出国门,征服全世界的科幻迷。

  这两个任务,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可以完成吗?我坚信可以!

  借用一句网络术语:立书为证,欢迎挖坟。
{:jian:}科幻世界编辑集体抗议领导没听说吗!
拥护CD谠 发表于 2010-6-13 16:47


    听说鸟,哈哈哈,从小看《科幻世界》的,乐观的相信黎明前的黑暗总会过去的,哈哈哈
国民科普淡薄,科幻,在中国是儿童读物。
在美国却是一产业。
没法科幻,别说科幻现在,你科幻几十、一百年后的中国,你怎么描写那时候的TG?
中国是科幻大国
廪君蛮 发表于 2010-6-13 17:52


    得啦,什么屁第一产业,现在美国所谓的科幻就是 科幻+魔幻+宗教神学+ 乱七八糟的大杂烩,光看好莱坞每年打着科幻的旗号的传教片和魔幻片就不知道有多少。
   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在大衰落,一方面是宗教和政治保守派抬头,一方面娱乐化大行其道……
   真正的科幻高峰是在冷战时期,也许人类只在眼前有迫切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关注和思考未来吧? 一旦威胁消失,自然是娱乐为主
说句装13的话,人就是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贱种。看看美苏对抗时期,那些科学家是用何等简陋的玩意把人送上太空送上月球,那时科学发展之迅速,是冷战结束后几十年来难以想象的。
只有战争和对抗才能真正推动人类的进步,看看核能,电脑,等等,几乎我们可以想到的一切现代科技的基础,都是从军事发展出来的。假如现在全球瞬间统一,不知道多少伟大的科学发现和发展都将立刻消失。
科学是科幻的基础,没有科学就没有科幻……中国有科学吗?没有,所以中国没有什么科幻!
中国根本就没有科幻得以壮大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不要天真了
2000wcw 发表于 2010-6-13 18:30

科幻市场还是有的
N等P民 发表于 2010-6-13 18:31


    呵呵,以前政治课本上有句话,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放眼今天还是这样!
沒有科幻文學就沒有科幻電影。
苹酶TG未枪写一未一纾
说句得罪人的话,基本上华语电影中的科幻片一概无视,一看是华语科幻片,我就恶心。
正经的科幻在哪里都是小众,大众看的是那些神神叨叨的奇幻
科幻的前提是工业化吧………………中国将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工业化人口,从这个角度来说。确实科幻的希望在中国。
可能要再等几十年吧!
{:cha:}标题应该改为:中国,世界科幻消费市场的下一个中心{:jian:}
回复 7# 001a


    也许人类只在眼前有迫切威胁的情况下才会关注和思考未来吧?

--------------------------------

这句要顶的.
不要小看中国的科幻市场。

别的不说,就在大家哀叹《科幻世界》这种文学杂志的艰难求生的时候,以起点为代表的网络小说网站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科幻作品。这些科幻作品依靠每位读者不多的订阅费用,已经支撑了相当强大的创造群体了。

楼主说的,下一个科幻作品的中心在中国,也未尝不是一种可能。
起点文学,那些也叫科幻?别搞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