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正以惊人速度被盗掘 外资设厂变相出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6:02
2010-06-05 15:48:42 方辉 李宾 中国经营报
大风吹过,沙土扑面而来,一眼望去延绵20公里的矿山一抹灰色,矿山的土上一辆辆印有包钢集团的拉矿车疾驰而过。
    这里是地处内蒙古包头150公里处的白云鄂博矿区(以下简称“白云矿区”),它是我国铌、稀土等矿藏的重要矿区之一,也是包头钢铁稀土公司主要原料生产基地(白云矿区矿山的所有者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企业包钢集团)。包头正因为白云矿区的存在而被誉为“中国稀土之乡”,这里的稀土含量又占据了全国稀土总含量的90%以上。
    然而,令外界鲜为人知的是,白云矿区的稀土矿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疯狂偷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以非法渠道流出的稀土矿石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个体选矿厂以“偷梁换柱”方式大肆冶炼,随即形成一个无形的稀土黑市。
    如何偷稀土矿?谁在偷稀土矿?这些稀土矿是如何在“地下”被炼成稀土精粉,进而变成稀土分离产品?这些稀土分离物又流向何处?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入白云矿区暗访,一条稀土偷矿产业链浮出水面。
疯狂的偷盗
    “哥们要矿吗,跟我走。”
    5月18日,记者从包头乘车出发颠簸4个小时后到达白云矿区长途汽车站,当记者以买稀土矿人的身份想联系卖家时,一群“黑车”司机便主动为记者联系。
    几经周折,记者在知情人刘金(化名)的指引下,以买矿人的(买稀土矿石)身份和中间人(帮助联系卖家的人)搭上了线,这位中间人给记者联系了一位外号“刀子”的偷矿者,中间人称其“神通广大”,即便偷矿时被巡逻警察抓到也不要紧。
    5月19日,记者见到刀子时,他穿着一身印有“白云铁矿”字样的蓝色工作服,其自称是包钢集团白云矿区的工作人员。
    “5个品位(稀土含量,5个品位即含5%稀土)的每吨80元,品位更高的也有,每增加1个品位,每吨价格涨10元,(品位)最高能达到10~12个,你要多少有多少。”刀子很熟练地报着价,“但我们不包运输,你们必须先把疏通了,别坏了事。”中间人告诉记者,从白云矿区偷出来的矿很少运往外地,绝大多数就近选矿,“选出稀土精粉后,量只有原来十几分之一,带起来方便。”
    当记者提出要先看看货时,刀子和中间人非常爽快地带着记者爬过白云主矿东南面的土坝,记者看到大量稀土矿石堆砌其中。刀子告诉记者,等到运矿石的时候,他们会在土坝外面的斜坡上开一道1米深,2米~3米宽的壕沟,然后将稀土矿石卸到沟里滚到外面,买家用车运走便可。
    “上了买家的车,我们就不管了。”上述白云矿区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以运输不便为由要求再去看看另一个矿点的稀土矿,通过调查走访,记者发现刀子联系的这个土坝偷矿方式只能算小打小闹,这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被客户青睐的则是毗邻白云矿区,位于白云矿区东北边的菠萝头(地名)。
    记者了解,菠萝头的探矿权属于包钢集团,目前这个矿点包钢集团尚未开采,但这里已经满目疮痍,在没有任何开采许可的情况下,大量的稀土矿石正在被明抢暗偷。
    据介绍,到菠萝头偷矿的老板一般会带10辆~20辆载重最少50吨的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从晚上6点一直运到早上6点。如此粗粗计算,一天至少有几千吨的稀土矿石被拉走。
    如果按照现在市场价来计算,菠萝头的稀土矿石品位一般是5个品位,按照如此品位价格来计算,每吨80元,一车50吨的稀土矿石就是4000元,1000吨就是8万元。
    “没有过硬的关系,绝对不可能这么明目张胆,多少双眼睛盯着呢!”一位参与偷矿的运输车司机介绍说。偷的成本极低,一本万利。
    如此乱局也被包钢集团人士所认同,5月29日,包钢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刘志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菠萝头的偷矿行为很“可怕”,“但那里现在还不属于包钢,我们只有探矿权,还没有开采权。”
    而对于白云矿区内部人员是否有“监守自盗”的行为?刘志宏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告诉记者,如果内部人员参与会重罚。不过,他介绍说两年前此类事件曾发生过,“当时抓到过一个私自卖矿的副矿长,我们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控制的越严,对企业就越有好处。”刘志宏说。
    事实上,包钢集团为了防止自家矿石被偷,从两年前已经开始着手在白云矿区外围挖壕沟和建设铁丝网,但由于涉及和当地牧民的权益纠纷,进展缓慢。刘志宏告诉记者,包钢集团想借这次整顿机会完成上述防护工作,“菠萝头也属于我们规划范围,但愿进展顺利。”
    让包钢苦恼的是,偷矿如此猖獗,但近年来能破获的此类案件却寥寥无几。偷矿者现身
    穷尽手段,疯狂偷掘,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包天,偷来的稀土矿石又流向哪里?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偷来的矿石统统进了白云矿区附近的个体选矿厂,这些选矿厂对外宣称是选铁矿,实则从事的是选稀土矿,如此“偷梁换柱”目的是为遮人耳目,因为这些小选矿厂也是稀土矿石偷盗环节上的受益方。
    5月20日,记者跟随“中间人”来到白云矿区小选矿厂最集中的一个叫“三角河”的地方。记者看到这里零散分布着十多家小型选矿厂,站在边就能望见白云矿区采矿区外围高高的土坝。
    记者发现即便是被称为“大规模”的选矿厂,在起伏不平的草原上也不易被发现,而且偏离了正规道后,要进厂非常的困难。中间人告诉记者,这些小选矿厂会故意把道破坏掉,目的就是不让外人进入,“只有在他们进矿石和出货的时候才自己把修好。”
    记者以买矿人的身份找到了一家工厂的老板,当记者提出要买稀土矿石的时候,这位负责人很谨慎地说:“我们不做稀土,我们选的是铁矿。”
    但当记者表示可以以高出市场价50%的价格购买之后,这位老板犹豫了片刻告诉记者:“这个钱我也想挣,但现在风声紧,拿货有风险。”
    据记者了解,“风声紧”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正在进行的整顿工作,而5月20日,国土资源部亦决定从6暂开始对违法违规和乱采滥挖组织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排查行动。而记者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到,在此之前,包钢集团因为资源流失问题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自治区、包头市有关方面的批评,因而整顿已经在一个月前开始。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公司”,隶属包钢集团)成立运转,包钢集团控制的白云稀土矿石从生产到初加工,包钢实行“五统一”政策以后(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产品价格、统一对外销售、统一收款结算)。也就是说,现在白云矿区的含稀土铁矿石原料只供应给包钢直属企业。而那些依然存在的小稀土企业要生存,则只能自谋生。
    很显然,在包钢集团对稀土原料的严格控制下,非包钢集团的企业使用的白云矿区稀土矿石都来自于非正规途径,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稀土分离产品自然也不在包钢集团的统购定销范围内,因此其生产量不可能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记者了解到,我国稀土行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制定指令性生产计划,对稀土矿产品和稀土冶炼分离产品进行总量控制,目的是为防止过度开采、盲目竞争。今年3月,工信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息了2010年稀土(稀土分离产品)指令性生产计划为8.9万吨,限产计划仍在继续。
    不过,刘金认为“风声紧”只是暂时的,在他看来,白云矿区的人都知道偷矿和小选矿厂的存在,而他们能顽强生存,自然有自己的门道,“能干这个,就不可能被逮到。”利益驱使
    疯狂举动背后则是利益的驱使,曾被卖过白菜价的稀土为何如此让这些小选矿厂趋之若鹜。
    据记者了解,白云矿区的偷矿存在了很多年,但如今天这般猖獗、肆无忌惮却是近3年才有的。
    据了解,此前国家对稀土原料并未限制,包头市数十家拥有自主出口权的稀土企业竞相对外出口,导致“稀土卖出白菜价”,很多企业赔本破产,整个稀土行业长期低迷。
    2006年,国土资源部实施限产计划,限制稀土年产量维持在8万吨,当年稀土价格开始回升,最高价格达到2005年的3倍。
    刘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5个品位的稀土矿石计算,算上损耗,最多15吨铁矿石就能选出一吨精度为50%的稀土精粉,一吨稀土精粉的市场售价为最低每吨4000元,除去原料费用和各项成本,每吨精粉能净赚2000元。当然,他所计算的只是一家个体选矿厂产生的成本和利润。
    至今刘金几个原来的同事仍然在合伙开厂,“他们一年的纯利润至少有2000万元,但这是规模小的,规模大点的一年只要干两个月成本就回来了。”他说。
    正因为包钢集团供应给其他企业的稀土矿石也在逐年减少,因此矿石成了奇货可居的“宝贝”,在暴利的诱惑下,白云矿区随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个体选矿厂,这些选矿厂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白云稀土矿虎视眈眈。
    在刘志宏看来,小选矿厂泛滥还有技术普及的因素,他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原先被视为机密的稀土选矿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人所掌握,行业的门槛也大为降低。据记者了解,虽然选铁和选稀土在工艺上流程上存在差别,但选铁的工厂经过改装也能选稀土,对于那些掌握技术的人来说,只需要前期投资300万元就能建起一座小型的选矿厂,“以选铁厂注册登记,暗地里选稀土,”几乎成了当地公开的秘密。“像我这样从原先国有选矿厂退下来的技术员,有一大批面临生计问题,小选矿厂的出现,也给了他们出。”一位知情人士说,也许10年,白云矿区的稀土就会被挖完了。
    “只有看到生产流程才能看到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但外人绝对不允许进入。”刘志宏解释说,选稀土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浮选”,“这次整顿,我们提出要求关停所有‘浮选’设备的小厂,希望能有效果。”
    至于稀土精粉在那里变成稀土分离产品稀土——氧化物和碳酸稀土,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稀土行业专家向记者透露,距离包头西北60公里的营盘湾是“地下”稀土精粉冶炼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将部分从白云矿区小选矿厂选出来的含量50%的稀土精粉进行冶炼,然后再通过特别途径流向市场,我调研过,那一带的年产能可以达到两万吨稀土分离物。”
    5月26日,记者乘车前往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的营盘湾乡,记者发现这里的冶炼厂也都挂着炼铁的牌子,但与白云矿区小选矿厂不一样的是这些工厂都拒绝任何外人进入。据了解,冶炼的工艺要比选矿复杂得多,根据精粉中不同种类的稀土进行加工,以碳酸稀土为例,一般不到两吨精粉(市场价一般在5000~6000元/吨左右)能生产一吨碳酸稀土,目前的市场价为每吨1.65万元,利润可观。
    记者按照几家工厂墙上的销售电话打过去咨询有没有稀土产品时,却都告知有“大量”碳酸稀土在售。其中一家工厂的老板还在电话中承诺可以按市价立即供应300吨碳酸稀土,如果长期订货可以优惠。
    当记者问是否有途径绕开国家配额限制办理出口时,那位老板说:“我们只卖给国内的买家,他们拿去干什么,我们不管。”如何管控
    5月17日,国土资源部确定包头为首批稀土矿产地战略储备工作的试点地区。而包钢稀土公司日前也宣布了储备方案,拟兴建5个稀土储备设施,总储备量为20万吨。这被认为自稀土指令性计划后国家整顿稀土行业混乱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稀土分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只有10万吨,生产出来的却有15万吨。
    “这些多出来的,除了有南方一些稀土生产企业盲目增产的外,相信包头的这些‘计划外’企业也有‘贡献’,由于生产成本低,他们还可以低价和正规产品抢市场。”刘金认为。
    对于这些不受国家管控生产出来的稀土初加工产品最终流向了哪里,上述专家表示,国内的市场是可以预期的,正规企业的生产量基本就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和出口配额,“多出来的那部分怎么办?小型企业不可能大量储备,必然有一部分会流出国门,要知道很多国家都在储备稀土资源,人家财大气粗,只要我们卖人家就会买,日本将从中国买来的稀土存于海底就是最好的例子。”
    资料显示,韩国和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国,目前我国出口的稀土分离物数量达到每年5万吨(合法出口),主要的应用大国为日本、欧洲和北美。与此同时,稀土在我国的应用也在积极开展,目前占到7万吨。我国每年稀土分离产品产量大约为15万吨,这个数字近年来没有明显变化。尽管如此,稀土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目前全球在汽车、电子等行业用量的要求。
    “全球对稀土的需求量却是逐年增加,我们出口配额是固定的,越来越大的缺口如何填补,除了其他生产国的增产,我国的配额能否有效执行存在很大疑问,庞大的黑市和走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上述匿名的专家对记者表达自己的担忧,“如果偷矿现象不能被遏制,被寄予厚望的稀土矿储备工作可能会前功尽弃,因为储备本身就是要用产量控制价格,如果我们每年储备5万吨稀土分离产品,黑市却多生产了5万吨,这不是白干了吗?”
    这个“黑市”遵循的是江湖和市场规则,由于国家对稀土生产计划实行配额限制,这就使得近年来市场上稀土供应紧俏,这条地下稀土供应链会根据正规市场稀土品种的销售状况决定自己生产供应的产品,哪种畅销就生产哪种。“我们一般也就是以市场价格出售,由于我们的加工成本比包钢集团低一些,也会有一些优惠,但不会差太多。”一位曾经生产稀土分离物的老板说。据记者了解,也有根据客户需求“以销定产”的情况存在,这些客户是较为固定的老客户。
    另外,走私一直被认为是稀土外流的重要途径之一,2009年11月被深圳海关查获的稀土分离物价值就高达2.15亿元。据媒体报道,2008年通过走私出去的稀土分离产品高达近3万吨,远远超过实际出口量。
    资料
    稀土的英文是Rare Earth,意即“稀少的土”。其实这不过是18世纪遗留给人们的误会。1787年后,人们相继发现了若干种稀土元素,但相应的矿物发现却很少。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制得一些不纯净的、像土一样的氧化物,故人们便给这组元素留下了这么一个别致有趣的名字。
    世界稀土资源拥有国除中国外,还有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扎伊尔等。其中中国占世界稀土资源的41.3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稀土资源大国。我国稀土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内蒙古占全国稀土总储量的96%。
    稀土金属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轻工、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稀土限令不限初加工 外资设厂变相大量出口已五六年
    中国的稀土出口已有了“配额+关税”的双重门槛,这对于正在觉醒和崛起的稀土大国来说,算是双重利好。然而,相比之前中国稀土出口“无配额限制+出口退税”的超惠待遇,这无疑又给了长期依赖中国稀土原材料出口的外资企业当头一棒。
    正因为如此,稀土行业“变相出口”的苗头正悄然滋生。2009年,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依然有90%来源于中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外资通过对中国稀土原料初级加工后“变相出口”现象早就存在,而近几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也愈加明显。这对于正处在稀土话语权爬升中,力推“限出多储”的中国来说,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初级原料加工变相出口
    赣州华京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杨经理非常肯定地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因出口受限,变相出口在国内很普遍。
    “以赣州为例,日资和赣州当地的民资合作办厂,把稀土加工成简单合金,合金的出口比原材料的出口又不那么受限,这就是典型的变相出口。”杨经理说。
    据杨经理介绍,江西的稀土公司基本没有多少科研投入,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这种变相出口的方式已经存在五六年了,其中赣州90%的稀土合金生产企业都是日本投资。
    杨经理同时透露,针对这种变相出口,政府此前基本不会干预,反而积极引资。因为引进的外资越多,对地方政绩拉动的效应也就越大。但杨经理也表示,随着国家对稀土出口层面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当地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的初级加工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而日本所进行的再次深加工则清洁得多,发达国家将污染丢在中国是目前稀有金属业界公认的事实。
    目前,有些地方为了引资,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越权审批。有些企业为了资金,也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而“瞒天过海”。
    “钕铁硼”企业转移明显
    “这实在是一个矛盾点。”国内一家大型央企稀土公司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一方面,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的落后性,国家不得不鼓励外商投资兴办稀土应用项目。而另一方面,大量外资引进又难以避免“变相出口”的出现。而问题关键在于,对于“变相出口”的定义目前尚很难完全界定,非常容易钻空子。
    “据我所知,近两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就非常明显。”上述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钕铁硼从去年开始就要征收15%的出口关税,而钕铁硼又是发展新兴电动汽车、风电等重要稀土应用行业的重要元素,很多稀土应用产品实际成本的60%~70%都来自稀土。
    无疑,在中国设厂,不仅购买原材料将不受限制,可以有利地规避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在中国钕铁硼出口设限以后,大力举迁中国投资设厂,一定程度也可算作“变相出口”。
    作为基体元素,稀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以“稀土磁性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增长强劲,占比从2003年的34%上升到了2009年的55.21%。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压缩机等新的应用领域正在形成,预计未来5年 “钕铁硼”行业全球仍将保持15%的增速,而中国有望保持20%的增速,这绝对是个极大的诱惑。中国稀土应用困局待破
    从稀土大国走向稀土强国,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中国迟迟未能掌控市场话语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稀土应用发展落后的软肋上,而行业利润也往往主要流向稀土产业链后端。
    长城证券有色分析师耿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远未跟上世界的脚步,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同时国内市场对于高端稀土应用产品的需求也非常少,以致国内多数大型稀土企业长年致力于稀土开采权的争夺,基本还处在一个比较原始、初级的发展阶段。
    有分析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的十年期间,从中国国内的消费来看,新兴领域稀土应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24.2%。
    随着全球对低碳、节能、新能源理念的大力倡导,稀土的功能材料、下游用途得到迅速发展。有分析称,截至2009年,新兴领域稀土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的占比已达到55.2%。这些行业包括风电、新能源绿色汽车、动力电池等。
    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发展的滞后性,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稀土下游产业走了很多弯路。
    据了解,包钢稀土投资的稀奥科镍氢电池极板有限公司和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建以来,至2009年就持续亏损,已经资不抵债。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分析指出,首先就是因为技术层面的不成熟,当时还引进了美国技术,虽然自动化高,但稳定运行水平很差,这让包钢稀土伤透了脑筋,也直接导致在2003年~2007年间,精力消耗在了有关技术层面的改造上,无心生产,难免持续亏损。而自2007年开始引进日本技术改良以后,终于开始批量生产了,随后却又遭遇市场定位问题。
    “动力电池的目标是电动工具,虽然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确高性能,但性价比不高,多数电动自行车商不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尤其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更小。因此,2009年两公司的销售额都不大,分别亏损2001万元和2218万元,其中稀奥电池公司主营收入仅为7.84万元。”业内人士说。
    而《每日经济新闻》最新从消息人士处获悉,2008年包钢稀土再次投入1200万元对两公司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转型生产轿车用电池,转型的首批产品也将于今年年底上市。然而,业内人士对其市场前景仍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2010-06-05 15:48:42 方辉 李宾 中国经营报
大风吹过,沙土扑面而来,一眼望去延绵20公里的矿山一抹灰色,矿山的土上一辆辆印有包钢集团的拉矿车疾驰而过。
    这里是地处内蒙古包头150公里处的白云鄂博矿区(以下简称“白云矿区”),它是我国铌、稀土等矿藏的重要矿区之一,也是包头钢铁稀土公司主要原料生产基地(白云矿区矿山的所有者是内蒙古最大的工业企业包钢集团)。包头正因为白云矿区的存在而被誉为“中国稀土之乡”,这里的稀土含量又占据了全国稀土总含量的90%以上。
    然而,令外界鲜为人知的是,白云矿区的稀土矿石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被疯狂偷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以非法渠道流出的稀土矿石在利益的驱使下通过个体选矿厂以“偷梁换柱”方式大肆冶炼,随即形成一个无形的稀土黑市。
    如何偷稀土矿?谁在偷稀土矿?这些稀土矿是如何在“地下”被炼成稀土精粉,进而变成稀土分离产品?这些稀土分离物又流向何处?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深入白云矿区暗访,一条稀土偷矿产业链浮出水面。
疯狂的偷盗
    “哥们要矿吗,跟我走。”
    5月18日,记者从包头乘车出发颠簸4个小时后到达白云矿区长途汽车站,当记者以买稀土矿人的身份想联系卖家时,一群“黑车”司机便主动为记者联系。
    几经周折,记者在知情人刘金(化名)的指引下,以买矿人的(买稀土矿石)身份和中间人(帮助联系卖家的人)搭上了线,这位中间人给记者联系了一位外号“刀子”的偷矿者,中间人称其“神通广大”,即便偷矿时被巡逻警察抓到也不要紧。
    5月19日,记者见到刀子时,他穿着一身印有“白云铁矿”字样的蓝色工作服,其自称是包钢集团白云矿区的工作人员。
    “5个品位(稀土含量,5个品位即含5%稀土)的每吨80元,品位更高的也有,每增加1个品位,每吨价格涨10元,(品位)最高能达到10~12个,你要多少有多少。”刀子很熟练地报着价,“但我们不包运输,你们必须先把疏通了,别坏了事。”中间人告诉记者,从白云矿区偷出来的矿很少运往外地,绝大多数就近选矿,“选出稀土精粉后,量只有原来十几分之一,带起来方便。”
    当记者提出要先看看货时,刀子和中间人非常爽快地带着记者爬过白云主矿东南面的土坝,记者看到大量稀土矿石堆砌其中。刀子告诉记者,等到运矿石的时候,他们会在土坝外面的斜坡上开一道1米深,2米~3米宽的壕沟,然后将稀土矿石卸到沟里滚到外面,买家用车运走便可。
    “上了买家的车,我们就不管了。”上述白云矿区工作人员说。
    随后,记者以运输不便为由要求再去看看另一个矿点的稀土矿,通过调查走访,记者发现刀子联系的这个土坝偷矿方式只能算小打小闹,这只是冰山一角。而真正被客户青睐的则是毗邻白云矿区,位于白云矿区东北边的菠萝头(地名)。
    记者了解,菠萝头的探矿权属于包钢集团,目前这个矿点包钢集团尚未开采,但这里已经满目疮痍,在没有任何开采许可的情况下,大量的稀土矿石正在被明抢暗偷。
    据介绍,到菠萝头偷矿的老板一般会带10辆~20辆载重最少50吨的大卡车组成的车队,从晚上6点一直运到早上6点。如此粗粗计算,一天至少有几千吨的稀土矿石被拉走。
    如果按照现在市场价来计算,菠萝头的稀土矿石品位一般是5个品位,按照如此品位价格来计算,每吨80元,一车50吨的稀土矿石就是4000元,1000吨就是8万元。
    “没有过硬的关系,绝对不可能这么明目张胆,多少双眼睛盯着呢!”一位参与偷矿的运输车司机介绍说。偷的成本极低,一本万利。
    如此乱局也被包钢集团人士所认同,5月29日,包钢集团规划发展部部长刘志宏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菠萝头的偷矿行为很“可怕”,“但那里现在还不属于包钢,我们只有探矿权,还没有开采权。”
    而对于白云矿区内部人员是否有“监守自盗”的行为?刘志宏没有正面回答,只是告诉记者,如果内部人员参与会重罚。不过,他介绍说两年前此类事件曾发生过,“当时抓到过一个私自卖矿的副矿长,我们的处理是非常严格的,控制的越严,对企业就越有好处。”刘志宏说。
    事实上,包钢集团为了防止自家矿石被偷,从两年前已经开始着手在白云矿区外围挖壕沟和建设铁丝网,但由于涉及和当地牧民的权益纠纷,进展缓慢。刘志宏告诉记者,包钢集团想借这次整顿机会完成上述防护工作,“菠萝头也属于我们规划范围,但愿进展顺利。”
    让包钢苦恼的是,偷矿如此猖獗,但近年来能破获的此类案件却寥寥无几。偷矿者现身
    穷尽手段,疯狂偷掘,到底是谁如此胆大包天,偷来的稀土矿石又流向哪里?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偷来的矿石统统进了白云矿区附近的个体选矿厂,这些选矿厂对外宣称是选铁矿,实则从事的是选稀土矿,如此“偷梁换柱”目的是为遮人耳目,因为这些小选矿厂也是稀土矿石偷盗环节上的受益方。
    5月20日,记者跟随“中间人”来到白云矿区小选矿厂最集中的一个叫“三角河”的地方。记者看到这里零散分布着十多家小型选矿厂,站在边就能望见白云矿区采矿区外围高高的土坝。
    记者发现即便是被称为“大规模”的选矿厂,在起伏不平的草原上也不易被发现,而且偏离了正规道后,要进厂非常的困难。中间人告诉记者,这些小选矿厂会故意把道破坏掉,目的就是不让外人进入,“只有在他们进矿石和出货的时候才自己把修好。”
    记者以买矿人的身份找到了一家工厂的老板,当记者提出要买稀土矿石的时候,这位负责人很谨慎地说:“我们不做稀土,我们选的是铁矿。”
    但当记者表示可以以高出市场价50%的价格购买之后,这位老板犹豫了片刻告诉记者:“这个钱我也想挣,但现在风声紧,拿货有风险。”
    据记者了解,“风声紧”指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和包头市正在进行的整顿工作,而5月20日,国土资源部亦决定从6暂开始对违法违规和乱采滥挖组织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排查行动。而记者通过权威渠道了解到,在此之前,包钢集团因为资源流失问题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自治区、包头市有关方面的批评,因而整顿已经在一个月前开始。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内蒙古包钢稀土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贸公司”,隶属包钢集团)成立运转,包钢集团控制的白云稀土矿石从生产到初加工,包钢实行“五统一”政策以后(统一发展规划、统一生产计划、统一产品价格、统一对外销售、统一收款结算)。也就是说,现在白云矿区的含稀土铁矿石原料只供应给包钢直属企业。而那些依然存在的小稀土企业要生存,则只能自谋生。
    很显然,在包钢集团对稀土原料的严格控制下,非包钢集团的企业使用的白云矿区稀土矿石都来自于非正规途径,而他们生产出来的稀土分离产品自然也不在包钢集团的统购定销范围内,因此其生产量不可能执行国家的指令性计划。
    记者了解到,我国稀土行业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制定指令性生产计划,对稀土矿产品和稀土冶炼分离产品进行总量控制,目的是为防止过度开采、盲目竞争。今年3月,工信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三部委联合息了2010年稀土(稀土分离产品)指令性生产计划为8.9万吨,限产计划仍在继续。
    不过,刘金认为“风声紧”只是暂时的,在他看来,白云矿区的人都知道偷矿和小选矿厂的存在,而他们能顽强生存,自然有自己的门道,“能干这个,就不可能被逮到。”利益驱使
    疯狂举动背后则是利益的驱使,曾被卖过白菜价的稀土为何如此让这些小选矿厂趋之若鹜。
    据记者了解,白云矿区的偷矿存在了很多年,但如今天这般猖獗、肆无忌惮却是近3年才有的。
    据了解,此前国家对稀土原料并未限制,包头市数十家拥有自主出口权的稀土企业竞相对外出口,导致“稀土卖出白菜价”,很多企业赔本破产,整个稀土行业长期低迷。
    2006年,国土资源部实施限产计划,限制稀土年产量维持在8万吨,当年稀土价格开始回升,最高价格达到2005年的3倍。
    刘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5个品位的稀土矿石计算,算上损耗,最多15吨铁矿石就能选出一吨精度为50%的稀土精粉,一吨稀土精粉的市场售价为最低每吨4000元,除去原料费用和各项成本,每吨精粉能净赚2000元。当然,他所计算的只是一家个体选矿厂产生的成本和利润。
    至今刘金几个原来的同事仍然在合伙开厂,“他们一年的纯利润至少有2000万元,但这是规模小的,规模大点的一年只要干两个月成本就回来了。”他说。
    正因为包钢集团供应给其他企业的稀土矿石也在逐年减少,因此矿石成了奇货可居的“宝贝”,在暴利的诱惑下,白云矿区随后出现了越来越多个体选矿厂,这些选矿厂在利益的驱动下,对白云稀土矿虎视眈眈。
    在刘志宏看来,小选矿厂泛滥还有技术普及的因素,他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原先被视为机密的稀土选矿技术开始被越来越多地人所掌握,行业的门槛也大为降低。据记者了解,虽然选铁和选稀土在工艺上流程上存在差别,但选铁的工厂经过改装也能选稀土,对于那些掌握技术的人来说,只需要前期投资300万元就能建起一座小型的选矿厂,“以选铁厂注册登记,暗地里选稀土,”几乎成了当地公开的秘密。“像我这样从原先国有选矿厂退下来的技术员,有一大批面临生计问题,小选矿厂的出现,也给了他们出。”一位知情人士说,也许10年,白云矿区的稀土就会被挖完了。
    “只有看到生产流程才能看到他们到底在干什么,但外人绝对不允许进入。”刘志宏解释说,选稀土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浮选”,“这次整顿,我们提出要求关停所有‘浮选’设备的小厂,希望能有效果。”
    至于稀土精粉在那里变成稀土分离产品稀土——氧化物和碳酸稀土,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稀土行业专家向记者透露,距离包头西北60公里的营盘湾是“地下”稀土精粉冶炼的重要据点之一,“他们将部分从白云矿区小选矿厂选出来的含量50%的稀土精粉进行冶炼,然后再通过特别途径流向市场,我调研过,那一带的年产能可以达到两万吨稀土分离物。”
    5月26日,记者乘车前往位于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的营盘湾乡,记者发现这里的冶炼厂也都挂着炼铁的牌子,但与白云矿区小选矿厂不一样的是这些工厂都拒绝任何外人进入。据了解,冶炼的工艺要比选矿复杂得多,根据精粉中不同种类的稀土进行加工,以碳酸稀土为例,一般不到两吨精粉(市场价一般在5000~6000元/吨左右)能生产一吨碳酸稀土,目前的市场价为每吨1.65万元,利润可观。
    记者按照几家工厂墙上的销售电话打过去咨询有没有稀土产品时,却都告知有“大量”碳酸稀土在售。其中一家工厂的老板还在电话中承诺可以按市价立即供应300吨碳酸稀土,如果长期订货可以优惠。
    当记者问是否有途径绕开国家配额限制办理出口时,那位老板说:“我们只卖给国内的买家,他们拿去干什么,我们不管。”如何管控
    5月17日,国土资源部确定包头为首批稀土矿产地战略储备工作的试点地区。而包钢稀土公司日前也宣布了储备方案,拟兴建5个稀土储备设施,总储备量为20万吨。这被认为自稀土指令性计划后国家整顿稀土行业混乱的又一重大举措。
    据公开报道显示,2009年稀土分离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只有10万吨,生产出来的却有15万吨。
    “这些多出来的,除了有南方一些稀土生产企业盲目增产的外,相信包头的这些‘计划外’企业也有‘贡献’,由于生产成本低,他们还可以低价和正规产品抢市场。”刘金认为。
    对于这些不受国家管控生产出来的稀土初加工产品最终流向了哪里,上述专家表示,国内的市场是可以预期的,正规企业的生产量基本就可以满足国内的需求和出口配额,“多出来的那部分怎么办?小型企业不可能大量储备,必然有一部分会流出国门,要知道很多国家都在储备稀土资源,人家财大气粗,只要我们卖人家就会买,日本将从中国买来的稀土存于海底就是最好的例子。”
    资料显示,韩国和日本是稀土的主要使用国,目前我国出口的稀土分离物数量达到每年5万吨(合法出口),主要的应用大国为日本、欧洲和北美。与此同时,稀土在我国的应用也在积极开展,目前占到7万吨。我国每年稀土分离产品产量大约为15万吨,这个数字近年来没有明显变化。尽管如此,稀土的数量仍然不能满足目前全球在汽车、电子等行业用量的要求。
    “全球对稀土的需求量却是逐年增加,我们出口配额是固定的,越来越大的缺口如何填补,除了其他生产国的增产,我国的配额能否有效执行存在很大疑问,庞大的黑市和走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上述匿名的专家对记者表达自己的担忧,“如果偷矿现象不能被遏制,被寄予厚望的稀土矿储备工作可能会前功尽弃,因为储备本身就是要用产量控制价格,如果我们每年储备5万吨稀土分离产品,黑市却多生产了5万吨,这不是白干了吗?”
    这个“黑市”遵循的是江湖和市场规则,由于国家对稀土生产计划实行配额限制,这就使得近年来市场上稀土供应紧俏,这条地下稀土供应链会根据正规市场稀土品种的销售状况决定自己生产供应的产品,哪种畅销就生产哪种。“我们一般也就是以市场价格出售,由于我们的加工成本比包钢集团低一些,也会有一些优惠,但不会差太多。”一位曾经生产稀土分离物的老板说。据记者了解,也有根据客户需求“以销定产”的情况存在,这些客户是较为固定的老客户。
    另外,走私一直被认为是稀土外流的重要途径之一,2009年11月被深圳海关查获的稀土分离物价值就高达2.15亿元。据媒体报道,2008年通过走私出去的稀土分离产品高达近3万吨,远远超过实际出口量。
    资料
    稀土的英文是Rare Earth,意即“稀少的土”。其实这不过是18世纪遗留给人们的误会。1787年后,人们相继发现了若干种稀土元素,但相应的矿物发现却很少。由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只能制得一些不纯净的、像土一样的氧化物,故人们便给这组元素留下了这么一个别致有趣的名字。
    世界稀土资源拥有国除中国外,还有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美国、澳大利亚、印度、扎伊尔等。其中中国占世界稀土资源的41.36%,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稀土资源大国。我国稀土矿产资源分布广泛,内蒙古占全国稀土总储量的96%。
    稀土金属已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轻工、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稀土限令不限初加工 外资设厂变相大量出口已五六年
    中国的稀土出口已有了“配额+关税”的双重门槛,这对于正在觉醒和崛起的稀土大国来说,算是双重利好。然而,相比之前中国稀土出口“无配额限制+出口退税”的超惠待遇,这无疑又给了长期依赖中国稀土原材料出口的外资企业当头一棒。
    正因为如此,稀土行业“变相出口”的苗头正悄然滋生。2009年,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依然有90%来源于中国。《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外资通过对中国稀土原料初级加工后“变相出口”现象早就存在,而近几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也愈加明显。这对于正处在稀土话语权爬升中,力推“限出多储”的中国来说,是必须引起警惕的。
    初级原料加工变相出口
    赣州华京稀土新材料有限公司杨经理非常肯定地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因出口受限,变相出口在国内很普遍。
    “以赣州为例,日资和赣州当地的民资合作办厂,把稀土加工成简单合金,合金的出口比原材料的出口又不那么受限,这就是典型的变相出口。”杨经理说。
    据杨经理介绍,江西的稀土公司基本没有多少科研投入,类似这样的情况很多,这种变相出口的方式已经存在五六年了,其中赣州90%的稀土合金生产企业都是日本投资。
    杨经理同时透露,针对这种变相出口,政府此前基本不会干预,反而积极引资。因为引进的外资越多,对地方政绩拉动的效应也就越大。但杨经理也表示,随着国家对稀土出口层面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当地政府也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状况可能会有所改变。
    众所周知,在中国生产的初级加工具有高耗能、高污染的特征,而日本所进行的再次深加工则清洁得多,发达国家将污染丢在中国是目前稀有金属业界公认的事实。
    目前,有些地方为了引资,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越权审批。有些企业为了资金,也完全不顾国家的产业政策,而“瞒天过海”。
    “钕铁硼”企业转移明显
    “这实在是一个矛盾点。”国内一家大型央企稀土公司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一方面,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的落后性,国家不得不鼓励外商投资兴办稀土应用项目。而另一方面,大量外资引进又难以避免“变相出口”的出现。而问题关键在于,对于“变相出口”的定义目前尚很难完全界定,非常容易钻空子。
    “据我所知,近两年,国外'钕铁硼'应用生产企业向中国转移就非常明显。”上述内部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透露,钕铁硼从去年开始就要征收15%的出口关税,而钕铁硼又是发展新兴电动汽车、风电等重要稀土应用行业的重要元素,很多稀土应用产品实际成本的60%~70%都来自稀土。
    无疑,在中国设厂,不仅购买原材料将不受限制,可以有利地规避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在中国钕铁硼出口设限以后,大力举迁中国投资设厂,一定程度也可算作“变相出口”。
    作为基体元素,稀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以“稀土磁性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领域”增长强劲,占比从2003年的34%上升到了2009年的55.21%。
    有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低碳经济的到来,风电、新能源汽车、节能压缩机等新的应用领域正在形成,预计未来5年 “钕铁硼”行业全球仍将保持15%的增速,而中国有望保持20%的增速,这绝对是个极大的诱惑。中国稀土应用困局待破
    从稀土大国走向稀土强国,对中国来说是个严峻的考验。
    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上占据绝对垄断地位的中国迟迟未能掌控市场话语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中国稀土应用发展落后的软肋上,而行业利润也往往主要流向稀土产业链后端。
    长城证券有色分析师耿诺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中国稀土应用技术研发远未跟上世界的脚步,这是一个难以回避的事实,同时国内市场对于高端稀土应用产品的需求也非常少,以致国内多数大型稀土企业长年致力于稀土开采权的争夺,基本还处在一个比较原始、初级的发展阶段。
    有分析数据显示,2000年~2009年的十年期间,从中国国内的消费来看,新兴领域稀土应用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仅24.2%。
    随着全球对低碳、节能、新能源理念的大力倡导,稀土的功能材料、下游用途得到迅速发展。有分析称,截至2009年,新兴领域稀土需求在国内总需求中的占比已达到55.2%。这些行业包括风电、新能源绿色汽车、动力电池等。
    鉴于中国稀土应用技术发展的滞后性,中国本土企业发展稀土下游产业走了很多弯路。
    据了解,包钢稀土投资的稀奥科镍氢电池极板有限公司和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自2003年开建以来,至2009年就持续亏损,已经资不抵债。
    业内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分析指出,首先就是因为技术层面的不成熟,当时还引进了美国技术,虽然自动化高,但稳定运行水平很差,这让包钢稀土伤透了脑筋,也直接导致在2003年~2007年间,精力消耗在了有关技术层面的改造上,无心生产,难免持续亏损。而自2007年开始引进日本技术改良以后,终于开始批量生产了,随后却又遭遇市场定位问题。
    “动力电池的目标是电动工具,虽然他们生产的产品的确高性能,但性价比不高,多数电动自行车商不愿意花大价钱去购买,尤其在中国的市场容量更小。因此,2009年两公司的销售额都不大,分别亏损2001万元和2218万元,其中稀奥电池公司主营收入仅为7.84万元。”业内人士说。
    而《每日经济新闻》最新从消息人士处获悉,2008年包钢稀土再次投入1200万元对两公司进行第三次技术改造,转型生产轿车用电池,转型的首批产品也将于今年年底上市。然而,业内人士对其市场前景仍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不用重典不能平。
这个是没用的。
只能用经济手段来制。
办法就是办个稀土期货交易市场。
然后让国企坐庄。
请温州炒房团来。
把稀土价格炒到天价。
问题就解决了。
要是炒成天价,那矿区还不给当地人挖成月球表面或者二战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