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其他吧发表的关于唐刀的一些言论,大家来批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19:17


ff们如果真要为国争光,首要问题就是回答出宋元明初的细刃刀去哪了,解决了,说长刀其实是中国的也未尝不可,问题是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唐代的直刃刀从没有消失过,而是进化了,在北方,弯刀越来越常用,最后逐步取代直刀,从蒙古来袭绘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直刀的影子。说明直刀被取代是个漫长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雁翎刀,就是是后来中国常用的刀。大D以前提供的资料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南方的刀越来越宽,越来越短,形成了宋代独有的手刀,但宋亡后,就逐渐消失了。

其实直刃长刀不是只在中国消失,当初使用直刃长刀的不仅包括中原,还有东北少数民族和朝鲜诸国,这些国家的直刃刀去哪了,也失传了?不对,和中国一样演变了,殊途同归。

根据俄罗斯汇编的书籍可以看到,契丹人使用主要单手武器的仍然是直刃刀剑,其实这就是横刀后代刀在宋代前后仍然存在的证据----虽然没有堆积如山的出土文物,最后是雁翎,别忘记,即使是明代中期,仍有直刃官刀出土,但清就彻底没了

因此,对于唐刀的最终去向,只能说,偏好长武器的宋朝丢掉了骑兵和盾牌兵作战所需的横刀,而发展了自唐代以来首次出现得长杆刀。但北方民族从来没有放弃过长刀。所谓直刃刀消失论的理由其实是汉族等于中国的狭隘民族思维。

雁翎不论是和洽西克还是和塔尔瓦相比差别都太大了,其缠绳,刀谭,弧度,长度,都类似于横刀而不是中亚刀具,尤其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汉族在东汉就已经采用了类似雁翎的弯刀,更证明了横刀是进化而不是消失

就如同有人不停的讨论恐龙灭绝,却忽略了鸟类是恐龙的进化产物,其实结论还是比较明显的,缺的只是证明进化过程的考古实物---事实上单就刀,而言,连实物都不缺,只是被浮躁的网民忽略了

ff们如果真要为国争光,首要问题就是回答出宋元明初的细刃刀去哪了,解决了,说长刀其实是中国的也未尝不可,问题是这个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那就是唐代的直刃刀从没有消失过,而是进化了,在北方,弯刀越来越常用,最后逐步取代直刀,从蒙古来袭绘词,我们仍然可以看到直刀的影子。说明直刀被取代是个漫长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雁翎刀,就是是后来中国常用的刀。大D以前提供的资料很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南方的刀越来越宽,越来越短,形成了宋代独有的手刀,但宋亡后,就逐渐消失了。

其实直刃长刀不是只在中国消失,当初使用直刃长刀的不仅包括中原,还有东北少数民族和朝鲜诸国,这些国家的直刃刀去哪了,也失传了?不对,和中国一样演变了,殊途同归。

根据俄罗斯汇编的书籍可以看到,契丹人使用主要单手武器的仍然是直刃刀剑,其实这就是横刀后代刀在宋代前后仍然存在的证据----虽然没有堆积如山的出土文物,最后是雁翎,别忘记,即使是明代中期,仍有直刃官刀出土,但清就彻底没了

因此,对于唐刀的最终去向,只能说,偏好长武器的宋朝丢掉了骑兵和盾牌兵作战所需的横刀,而发展了自唐代以来首次出现得长杆刀。但北方民族从来没有放弃过长刀。所谓直刃刀消失论的理由其实是汉族等于中国的狭隘民族思维。

雁翎不论是和洽西克还是和塔尔瓦相比差别都太大了,其缠绳,刀谭,弧度,长度,都类似于横刀而不是中亚刀具,尤其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汉族在东汉就已经采用了类似雁翎的弯刀,更证明了横刀是进化而不是消失

就如同有人不停的讨论恐龙灭绝,却忽略了鸟类是恐龙的进化产物,其实结论还是比较明显的,缺的只是证明进化过程的考古实物---事实上单就刀,而言,连实物都不缺,只是被浮躁的网民忽略了
:D 看看陕西这个黑社会大刀队用的算不算唐刀!http://v.ku6.com/show/EPy4Q7CA7DVCUdGO.html
CD撸射 发表于 2010-5-31 23:15

倒是更像长柄的朴刀。。。。
重要的不是弯不弯刃,而是制造技术,包钢,夹钢的工艺,在五代那种财政情况下根本无法支持,唐刀只能失传,宋代有直刀,也不是继承唐刀的了,日本刀虽然是弯的,也是继承唐刀发展而来的
原来如此,学习了
coolhihi 发表于 2010-6-1 16:10

刀身复合结构贯穿中国两千年的铁兵器使用史。从本人见过的实物来看,宋代仍然有夹钢刀,“包钢”明清也有,不存在“失传”的问题。“夹钢”“包钢”和成本的关系并不大。
汉唐的窄身直刀五代以后逐渐减少的原因远不止成本问题,冶金技术的发展、战争形式的变化恐怕才是主要原因。
目前来看,明清的雁翎刀型大致是从两宋开始由北方逐渐向南扩散,汉唐直刀并没有直接演化成后世的雁翎。

汉唐直刀通常都略带内弯,外弯属于极为个别的例子。
回复 7# 元光


    问题的关键是,北方少数民族在唐代前后就是使用直刃刀的.......
我个人认为北方雁翎的产生是受了西边的影响。
唐刀早晚会复兴的

刀身复合结构贯穿中国两千年的铁兵器使用史。从本人见过的实物来看,宋代仍然有夹钢刀,“包钢”明清也 ...
元光 发表于 2010-6-2 12:56



这是大规模装备的问题,明清再怎么说也是雁翎刀,倭刀是主流吧,包钢夹钢工艺复杂,大规模装备成本极高,而且雁翎刀和直刀(唐横刀)没有直接继承关系;而且兵器装备跟兵制的改革也有很大关系
刀身复合结构贯穿中国两千年的铁兵器使用史。从本人见过的实物来看,宋代仍然有夹钢刀,“包钢”明清也 ...
元光 发表于 2010-6-2 12:56



这是大规模装备的问题,明清再怎么说也是雁翎刀,倭刀是主流吧,包钢夹钢工艺复杂,大规模装备成本极高,而且雁翎刀和直刀(唐横刀)没有直接继承关系;而且兵器装备跟兵制的改革也有很大关系
明清大多数采用夹钢结构或者没有明显夹刃钢,包钢很少。

再说一遍吧,成本更多体现在钢铁冶炼、折叠锻打这些步骤上,最后的“夹钢”“包钢”这一步和成本关系并不大。

顺便再说一遍,普通日本刀成本到不了“极高”,一把刀从头到尾十几天而已。
唉,本坛毕竟不是专门讨论兵器的论坛
元光 发表于 2010-6-3 11:30


以两汉的百炼钢为例,要是这样大规模装备,难道真的成本不会极大么?
目前对汉代“百炼”的主流解释是多次折叠锻打。在近代高炉炼钢方法出现之前,折叠锻打是控制钢材含碳量、减少有害杂质、均匀细化组织的主要方法。从汉到清,中国刀剑类铁兵器的制作过程中基本上无一例外经历了折叠锻打。
汉代开始是将含碳量较高的材料通过折叠锻打降低含碳量生产刀剑。唐以后普及的灌钢法和苏钢法能用生铁和熟铁直接生产含碳适中的钢材,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折叠锻打的次数,从而降低成本。但带来的缺点是内部层次粗大、杂质偏多,降低了性能。
元光 发表于 2010-6-3 13:52

而唐刀的锻打次数,或者说断面的层数,比汉百炼要多吧,成本够高了,还有,一般认为汉末就已经有灌钢法了吧
有点意思
coolhihi 发表于 2010-6-3 14:02

灌钢法普及的时间我没找到,上一贴是凭印象写的。
coolhihi 发表于 2010-6-3 12:48

      在古代,完全以百炼钢造刀的代价,比夹钢刀更昂贵。夹钢制刀方法,其实是一种节省优质钢材,来制造武器的方法(全部使用优质钢材的全钢刀,只要造的足够厚实或刀身够宽,是绝对不会轻易折断的)。夹钢造刀的好处,是能省优质钢材,并且造出好刀(别小看这种节省的好材料的方式,一旦以军队化大规模的制造武器,这种节省积少成多后,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它的缺点是制造武器的时间上过长,工艺上也太烦琐复杂。

在古代,完全以百炼钢造刀的代价,比夹钢刀更昂贵。夹钢制刀方法,其实是一种节省优质钢材,来制造武器的方法(全部使用优质钢材的全钢刀,只要造的足够厚实或刀身够宽,是绝对不会轻易折断的)。夹钢造刀的好处,是能省优质钢材,并且造出好刀(别小看这种节省的好材料的方式,一旦以军队化大规模的制造武器,这种节省积少成多后,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它的缺点是制造武器的时间上过长,工艺上也太烦琐复杂。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6-4 20:16


如果把“百炼”解释为反复折叠锻打,那么后世无论夹钢还是包钢,里外的各部分都是要经过反复折叠锻打的。夹钢包钢这道工序在折叠锻打之后整形淬火前。
在古代,完全以百炼钢造刀的代价,比夹钢刀更昂贵。夹钢制刀方法,其实是一种节省优质钢材,来制造武器的方法(全部使用优质钢材的全钢刀,只要造的足够厚实或刀身够宽,是绝对不会轻易折断的)。夹钢造刀的好处,是能省优质钢材,并且造出好刀(别小看这种节省的好材料的方式,一旦以军队化大规模的制造武器,这种节省积少成多后,就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而它的缺点是制造武器的时间上过长,工艺上也太烦琐复杂。
沉睡的人 发表于 2010-6-4 20:16


如果把“百炼”解释为反复折叠锻打,那么后世无论夹钢还是包钢,里外的各部分都是要经过反复折叠锻打的。夹钢包钢这道工序在折叠锻打之后整形淬火前。
照片 002.jpg20070330_a026bb6916ab879bf93cJTpqCrr7TuhH.jpg
我觉得中国人的审美水平一直不错,但清中以后就越来越惨,尤其是现代,实在是恶俗得不像话。
元光 发表于 2010-6-3 13:52


    灌钢法不论是用古代还是现代的标准,得到的都不是钢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6-5 05:43


   没找到具体介绍,请指教。
指教不敢

转一份材料

灌钢非钢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伪钢耳,暂假生铁以为坚,二三炼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余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是古代“熟铁”一词,宋应星在上述引文中曾两次提及,在其他古代文献中也经常看到,其含义与现代熟铁是不同的。古人没有含碳量的概念,区别生铁、钢、熟铁的主要依据是它的使用性能,硬且脆者为“生”,可锻者为“熟”,其性刚强者为钢。因炒炼过程是在半液态下进行的,渣铁分离较难,产品所含夹杂往往较多,即使含碳量较高,但其性不刚,也只能称作“熟铁”。元人伪撰《格物粗谈》卷下“偶记”条云:“地溲油又如泥,色黄金,气腥烈,柔铁烧赤投之二三次,刚可切玉。”此“柔铁”即“熟铁”。苏恭《唐本草》云:“柔铁也,即熟铁。”这是以材料性能来区分钢和“熟铁”的。苏颂《图经本草》云:“初炼去矿,用以铸泻器物者为生铁,再三销拍,可以作鍱者为鑐铁,亦谓之熟铁。”苏恭《唐本草》、苏颂《图经本草》皆引自《本草纲目》卷八“金石•铁”。这是以材料性能和冶炼工艺来区分钢、铁的。《天工开物》卷十四“铁”条:“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为生,既炒则熟。”这里单以冶炼工艺作为区分钢、铁的标准。有学者视古代“熟铁”与现代熟铁等同,把《天工开物》卷十四所载炒炼“熟铁”的工艺列入炼铁工艺中,这是欠妥的。我们以为,从含碳量上看,古代“熟铁”应与今可锻铁相当,即它应指含碳量为2%以下的所有可以锻打的铁碳合金。何堂坤:《关于明代炼钢技术的两个问题》,《自然科学史研究》1988年第1期。


所以说,古文中如果说熟铁,不能视为今天含碳量小于 0.2%的熟铁

  (三)灌钢的工艺原理何堂坤:《中国古代炼钢技术初论》,《关于灌钢的几个问题》,分别见《科技史文集》第14辑(1985年)、第15辑(198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因灌钢以生铁和“熟铁”为原料,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利用生铁向熟铁渗碳的工艺,这是一种误解。灌钢冶炼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调剂含碳量,而是排除夹杂。实际上百炼法和灌炼法都是在炒钢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去除夹杂而发明出来的。依据是:

  (1)前面谈到,古代“熟铁”的含碳量是与可锻铁相当的。因灌钢以“熟铁”为原料,灌炼之后,其含碳量便有可能增加,也有可能减少,或者变化不大的。

  (2)1938年周志宏先生对重庆北碚金刚碑苏钢作坊的原料和产品都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列如表2—6。

  可见其产品含碳量与原料“熟铁”含碳量是一样的。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成品钢中的硅、锰、磷、硫含量稍较原料“熟铁”为低。这显然是排除了夹杂之故。在其他地方的冶炼实例中,其苏钢产品含碳量也可能存在高于或低于原料“熟铁”含碳量的现象,但这不是灌炼的主要目的。

  灌钢是我国古代冶金技术的一项杰出创造,它利用生铁含碳量较高、“熟铁”含氧化夹杂较多的特点,用“熟铁”中的氧来氧化生铁中的硅、锰、碳,造成激烈的“沸腾”,而达到去除夹杂的目的。虽操作简单,效果却十分明显,这是人类古代制钢工艺中所获得的最高成就。唐顺之《武编前编》卷五说:“此钢合二铁,两经铸炼之手,复合为一,少沙土粪滓,故凡工炼之为易也。”陈春华说“于时渣滓尽去”,都是毫无夸张的评价。约翰•德(John Day)在《史前钢铁使用》一书中誉灌钢为“后世平炉方法的先声”,也并不过分。转引自李恒德《中国历史上的钢铁冶金技术》,《自然科学》第1卷第7期,1951年12月。

从中可以得知,生铁(含碳量高的)和“熟铁”(实际含碳量可能超过现代的熟铁标准的)合炼不一定得到现代意义上含碳量低的钢;灌钢法最主要的作用还是利用生铁含碳量高,来排除“熟铁”中的硅、锰、磷、硫等氧化物杂质。
感谢!

看来我以前的思路要重新整理了。
不必客气
元光 发表于 2010-6-5 04:08


个人比较喜欢秦汉的简洁大气,不喜欢唐代的富丽张扬,宋以后的精致凝重
元光 发表于 2010-6-5 04:08


至于战国的舒展,魏晋的飘逸更是最爱

指教不敢

转一份材料

灌钢非钢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 ...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6-5 06:35

       欧洲使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比我们中国整整晚了约1900多年。因此,在古代很长的这1900多年时间里,欧洲的冶炼熟铁的能力、效率和产量,都远远不如我们中国古代。铁分为生铁和熟铁。熟铁、钢和生铁都是铁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一般含碳量小于0.2%的叫熟铁或纯铁,含量在0.2-1.7%的叫钢,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铁。熟铁很软,容易变形,硬度很差,和纯铜差不多,强度仅能达到青铜的1/6左右,用途不广;生铁含碳很多,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种优点,为人类广泛利用。古代人工最早获得的铁叫做"块炼铁",在摄氏八百至一千度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得到一种含夹物较多,呈海绵状的块炼铁。因为块炼铁含碳量很低,就是熟铁,相当软,只能锻,不能铸,因此不是理想的造器材料。以块炼铁为原料,对它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挤出杂物,并在与炭火接触中使之增碳变硬,就成了块炼渗碳钢(简称块炼钢)。而古代各国冶炼熟铁技术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熟铁的产量多寡。而古人折叠锻打得到的块炼渗碳钢,则是建立在熟铁产量上的。在古代一个国家,能冶炼出的熟铁产量越多越大,则用来折叠锻打搞块炼渗碳钢的材料,也就越多。
指教不敢

转一份材料

灌钢非钢

《梦溪笔谈》(卷三 辨证一)原文:“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 ...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6-5 06:35

       欧洲使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在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比我们中国整整晚了约1900多年。因此,在古代很长的这1900多年时间里,欧洲的冶炼熟铁的能力、效率和产量,都远远不如我们中国古代。铁分为生铁和熟铁。熟铁、钢和生铁都是铁碳合金,以碳的含量多少来区别。一般含碳量小于0.2%的叫熟铁或纯铁,含量在0.2-1.7%的叫钢,含量在1.7%以上的叫生铁。熟铁很软,容易变形,硬度很差,和纯铜差不多,强度仅能达到青铜的1/6左右,用途不广;生铁含碳很多,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钢具有生铁和熟铁两种优点,为人类广泛利用。古代人工最早获得的铁叫做"块炼铁",在摄氏八百至一千度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铁矿石,得到一种含夹物较多,呈海绵状的块炼铁。因为块炼铁含碳量很低,就是熟铁,相当软,只能锻,不能铸,因此不是理想的造器材料。以块炼铁为原料,对它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挤出杂物,并在与炭火接触中使之增碳变硬,就成了块炼渗碳钢(简称块炼钢)。而古代各国冶炼熟铁技术的高低,则直接关系到熟铁的产量多寡。而古人折叠锻打得到的块炼渗碳钢,则是建立在熟铁产量上的。在古代一个国家,能冶炼出的熟铁产量越多越大,则用来折叠锻打搞块炼渗碳钢的材料,也就越多。
回复 30# 沉睡的人


貌似印度炼铁能力也很强
http://www.youtube.com/watch?v=_ ... ure=player_embedded

大家看一下这个,是英国的双手剑,威力很大, 唐陌刀是不是这样的?
tellet 发表于 2010-6-15 18:15


    你在国外吧?

国内youtube被屏蔽了

回复  沉睡的人


貌似印度炼铁能力也很强
coolhihi 发表于 2010-6-5 12:14


        古代印度某些地方出特殊的高品位铁矿石。而这些特殊的高品位铁矿石,更容易炼出优质的好钢。而说道古代各国的钢产量,还是古代中国产量最多最高,这点是世界公认的。但是,请注意,同样是“钢”,也有质量上的好坏和优劣。中国的铁矿石,一般都品位不高。因此炼出的钢,普遍的在质量上,都算不得是极品的好钢。而印度乌滋地区的出极品铁矿石,练出来的乌滋钢,则是古代的极品好钢。
回复  沉睡的人


貌似印度炼铁能力也很强
coolhihi 发表于 2010-6-5 12:14


        古代印度某些地方出特殊的高品位铁矿石。而这些特殊的高品位铁矿石,更容易炼出优质的好钢。而说道古代各国的钢产量,还是古代中国产量最多最高,这点是世界公认的。但是,请注意,同样是“钢”,也有质量上的好坏和优劣。中国的铁矿石,一般都品位不高。因此炼出的钢,普遍的在质量上,都算不得是极品的好钢。而印度乌滋地区的出极品铁矿石,练出来的乌滋钢,则是古代的极品好钢。
元光 发表于 2010-6-5 04:08


    参见 王朔 鄙视 满清东北风格的语言
我有一把现代工艺品唐刀~但派出所民警非认定是日本刀,属于非法刀具,把我的没收了~5555{:3_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