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公布“2010年第一季度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22:13


资深网络评论员教你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摘抄两例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4/12/content_3177636.htm


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0.00分~20.00分(不含)为黄色,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5.00分~10.00分(不含)为橙色,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5.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陈旧理念已然落后于信息时代

    2010年1月12日,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坡贡镇派出所副所长张磊在出警过程中使用枪支致两人死亡。1月17日,安顺市警方透露了“1·12安顺枪击案”的初步尸检结果,安顺市警方负责人表示,张磊临场处置经验不足,存在处置不当问题。1月18日,安顺市人民政府就该案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两死者生前喝酒、枪击过程等细节,但官方仍未对枪杀案进行最后定性。目前,遵义市公安局已依法对张磊刑事拘留。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苏玥:

    有网友直指,如果当地政府没有干预新闻舆论,没有干预司法独立,那么,这就是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安顺市政府想“捂盖子”,在检察机关还没有介入、尸检没有进行之前,就直接定性“袭警”,从而争取话语权。甚至补偿的70万元,也被称为“救济款”,既无“袭警”,又何来“救济款”呢?这样相互矛盾的言论并不能安抚网民,反而使网络情绪更为激化。

    事实证明,不姑息,不偏袒,不唯上,只唯实,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特邀专家杨恒均(知名学者,专栏作家):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但最严重的则集中在警民冲突上。

    说句公道话,这类事件中外都有。警察们都是在高度压力下工作,有时失控犯错甚至犯罪都并不奇怪,这种事情发生后,即便在西方国家,往往也会考虑到警察当时面临的压力从而适当量刑。民众理解警察的工作,也理解对他们量刑标准,但却绝对不会容忍任何隐瞒错误或者罪行的行为。

    安顺枪击案后,让人感觉他们在掩盖真相,庇护同类。为什么不在这件事发生伊始,就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偏偏要走旨在保护警察声誉的“程序”,而这恰恰给喧哗的舆论找到宣泄口,不但严重损害警察形象,也进一步破坏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我说,对安顺警察枪击事件的处理暴露了我们执政者陈旧不堪的执政理念,已经与互联网信息时代相差很远了。

    山西问题疫苗:一场“中国式恐怖事件”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记者王克勤的系列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称山西近百名儿童的死亡、病残,疑与接种了曾暴露在高温下的疫苗有关。3月22日下午,山西省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重述了疫苗合格的结论,并称已紧急组织专家组进行核查。此后,山西专家组发布了《关于网络报道15名儿童的基本结论》,断言儿童的病情与“高温暴露”疫苗无关、与华卫公司无关等结论,受到强烈质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董海博:

    “山西疫苗”事件发生之后,不到10分钟且推诿塞责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就遭到广泛质疑。网友指责某些政府官员因为与事情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不仅隐瞒内幕,而且通过公关宣传部门封锁新闻报道,试图转移公众视线。

    “疫苗事件”各项指标垫底,说明政府在事件的处理上的做法亟须改进。这是一场“中国式恐怖事件”(《潇湘晨报》)。对造假的姑息,使得暴露的问题没有给出经得起追问的真相;对利益相关者的纵容,使得漠视生命者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权力对监督的傲慢,使得公众的信心倍感挫败。

    忌讳与回避,丢失的不仅是民心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需要深刻警醒的是,它会让作恶变得更容易,会让社会良知大量流失,会让热爱生命变得更加艰难。

    特邀专家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首先,信息公开是最重要的。不能是因为政府行为,而可以隐瞒有关疫苗可能产生的问题。可以说,信息公开是政府有效接受舆情监督,少被动、多主动的有效机制。因此,政府一旦发事之后,要及时接受舆情监督。不要因为事情小,案例少,而掉以轻心。否则,一味策略性应对,而不是接受舆情监督,其结果就是事情越闹越大,最后从个案,一步一步走向公共危机。

    “疫苗事件”问题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给人钻了空子,把疫苗当成了摇钱树。任何人做了错事,可能都很难承担错误的后果,所以,核心在于要建立良好的责任制度,能够让人很好的在平时就承担责任,而不是到出了事情就承担责任。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让官员时时面对民意的提问和考试。

资深网络评论员教你如何正确引导舆论,摘抄两例

http://zqb.cyol.com/content/2010-04/12/content_3177636.htm


政府表现越出色、应对越得体则得分越高,反之则得分越低。最终依据各项表现综合所得总分,得出蓝、黄、橙、红四色级别,警报程度相应由低到高。其中总分20.00分(含)以上为蓝色,表示政府应对总体较为得体;总分10.00分~20.00分(不含)为黄色,表示政府应对有待进一步加强;总分5.00分~10.00分(不含)为橙色,表示政府应对存在明显问题;总分5.00分(不含)以下为红色,表示政府应对严重失当,存在重大缺陷。


贵州安顺警察枪击致死案:陈旧理念已然落后于信息时代

    2010年1月12日,贵州省关岭自治县坡贡镇派出所副所长张磊在出警过程中使用枪支致两人死亡。1月17日,安顺市警方透露了“1·12安顺枪击案”的初步尸检结果,安顺市警方负责人表示,张磊临场处置经验不足,存在处置不当问题。1月18日,安顺市人民政府就该案召开第二次新闻发布会,披露了两死者生前喝酒、枪击过程等细节,但官方仍未对枪杀案进行最后定性。目前,遵义市公安局已依法对张磊刑事拘留。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苏玥:

    有网友直指,如果当地政府没有干预新闻舆论,没有干预司法独立,那么,这就是一件简单的刑事案件。安顺市政府想“捂盖子”,在检察机关还没有介入、尸检没有进行之前,就直接定性“袭警”,从而争取话语权。甚至补偿的70万元,也被称为“救济款”,既无“袭警”,又何来“救济款”呢?这样相互矛盾的言论并不能安抚网民,反而使网络情绪更为激化。

    事实证明,不姑息,不偏袒,不唯上,只唯实,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

    特邀专家杨恒均(知名学者,专栏作家):

    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矛盾纷繁复杂,但最严重的则集中在警民冲突上。

    说句公道话,这类事件中外都有。警察们都是在高度压力下工作,有时失控犯错甚至犯罪都并不奇怪,这种事情发生后,即便在西方国家,往往也会考虑到警察当时面临的压力从而适当量刑。民众理解警察的工作,也理解对他们量刑标准,但却绝对不会容忍任何隐瞒错误或者罪行的行为。

    安顺枪击案后,让人感觉他们在掩盖真相,庇护同类。为什么不在这件事发生伊始,就按照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偏偏要走旨在保护警察声誉的“程序”,而这恰恰给喧哗的舆论找到宣泄口,不但严重损害警察形象,也进一步破坏政府的公信力。所以我说,对安顺警察枪击事件的处理暴露了我们执政者陈旧不堪的执政理念,已经与互联网信息时代相差很远了。

    山西问题疫苗:一场“中国式恐怖事件”

    2010年3月17日,《中国经济时报》发表了记者王克勤的系列报道“山西疫苗乱象调查”,称山西近百名儿童的死亡、病残,疑与接种了曾暴露在高温下的疫苗有关。3月22日下午,山西省政府召开了新闻发布会,重述了疫苗合格的结论,并称已紧急组织专家组进行核查。此后,山西专家组发布了《关于网络报道15名儿童的基本结论》,断言儿童的病情与“高温暴露”疫苗无关、与华卫公司无关等结论,受到强烈质疑。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董海博:

    “山西疫苗”事件发生之后,不到10分钟且推诿塞责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就遭到广泛质疑。网友指责某些政府官员因为与事情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不仅隐瞒内幕,而且通过公关宣传部门封锁新闻报道,试图转移公众视线。

    “疫苗事件”各项指标垫底,说明政府在事件的处理上的做法亟须改进。这是一场“中国式恐怖事件”(《潇湘晨报》)。对造假的姑息,使得暴露的问题没有给出经得起追问的真相;对利益相关者的纵容,使得漠视生命者没有付出应有的代价;权力对监督的傲慢,使得公众的信心倍感挫败。

    忌讳与回避,丢失的不仅是民心和政府的公信力,更需要深刻警醒的是,它会让作恶变得更容易,会让社会良知大量流失,会让热爱生命变得更加艰难。

    特邀专家毛寿龙(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教授):

    首先,信息公开是最重要的。不能是因为政府行为,而可以隐瞒有关疫苗可能产生的问题。可以说,信息公开是政府有效接受舆情监督,少被动、多主动的有效机制。因此,政府一旦发事之后,要及时接受舆情监督。不要因为事情小,案例少,而掉以轻心。否则,一味策略性应对,而不是接受舆情监督,其结果就是事情越闹越大,最后从个案,一步一步走向公共危机。

    “疫苗事件”问题的主体是政府部门,是政府有关部门的管理给人钻了空子,把疫苗当成了摇钱树。任何人做了错事,可能都很难承担错误的后果,所以,核心在于要建立良好的责任制度,能够让人很好的在平时就承担责任,而不是到出了事情就承担责任。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让官员时时面对民意的提问和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