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唐后的宋辽金都是典型的重甲时期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37:09


首先我们看重装步军甲和重装马军甲的使用和它所出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北方干燥而空旷,而南方潮湿泥遴多江河山川湖泽,北方比南方适合使用铁甲。其次随着战争的升级,刀剑弓弩的威力越来越大和甲胄的对抗也在一步步提升,而这种对抗都发生在北方。辽金政权都是靠武力扩张的,重装步军甲和重装马军甲在正面战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时的战争行为是以争夺人口和地盘资源为目的,战术的使用都以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而展开。代表中国正统的大宋王朝,在和辽金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和以往中原王朝应对的打了就走,抢了就跑的掠夺方式大不同了。面对北方的压力,武备的制作在历史上有了空前的提升。

回过头来我们看唐军在北方的用兵,是以夺取人口和地盘资源为目的,面对的是城市攻坚,根据使用原则重装军队只能用于空旷的正面攻坚战。这样重装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于师。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赐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

唐军在北方的用兵和在西北的以轻骑为主的作战方式大不同。在北方的用兵,夺取辽东城后是以重甲固守,李勣重甲军正面迎击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所率十五万大军,在打到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李世民率的另一支生力军出现了。这种正是《司马法》中讲的: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故又称《 司马穰苴兵法》,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入《群书治要》。
其次唐朝“轻骑”是相对于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装骑兵人马具铠而言的,在辽金宋马甲已不全是铁铠,而是以皮甲和铁甲相杂。中国各代兵家都强调轻、重相结合的原则。“轻”、“重”既指兵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又指兵器的长短、轻重。这种轻重结合的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在武备的搭配上,《天子之义篇》说:“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这就是说,要重视轻重武备的结合,长短搭配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性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甲胄的坚固性来巩固防守,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手,又利用兵器的锐利来发起进攻,战胜敌人,即照顾到防守又使进攻不会出现偏颇。《司马法》强调,不论是武器配备、兵力的运用,还是军队的指挥,都要注意轻重结合。而李世民军中的一支玄甲军是轻骑的代表,但并不表明所有的唐军轻骑都是玄甲军。只能说明玄甲军是轻骑中执行特种作战的兵种,而它有别于其它轻骑的一点,那就甲衣服色是玄色的。

辽在与北宋的围绕燕云十六州拉锯战争中互有胜负,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北宋军事失利的最大原因在于军备的落后,没有城市攻坚必需的重装甲和足够的马匹。宋辽战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辽乾亨元年至统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辽史卷三 本纪第三)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讳德光字德谨,小字尧骨,太祖第二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唐天复二年生,神光异常,猎者获白鹿、白鹰,人以为瑞。及长,貌严重而性宽仁,军国之务,多所取决。天赞元年,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寻诏统六军南徇地。明年,下平州,获赵思温、张崇。回破箭笴山胡逊奚,诸部悉降。复以兵掠镇、定,所至皆坚壁不敢战。师次幽州,符存审拒于州南,纵兵邀击,大破之,擒裨将裴信等数十人。及从太祖破于厥里诸部,定河壖党项,下山西诸镇,取回鹘单于城,东平渤海,破达卢古部,东西万里,所向皆有功。
契丹本是柔然旧部,建立大辽国时,有八个部落,号称“八部契丹”,一直受到唐王朝的钳制和分化,其内部纷争不断,没有形成统一,直到唐王朝灭亡之后,公元907年,

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才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大辽。此后继续向外扩张,向西打倒甘州回鹘,向东灭掉渤海国,向南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极盛时的辽国,其领土包括今天的东北、内蒙全境,河北大部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成为称霸一时的东亚强权。蒙古人称呼“中国”为hitad,其来历竟与古代的契丹族有关,俄罗斯语中的中国一词(Китай),就叫做“契丹”。契丹一词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蒙古部先人,直到蒙古人西征,这个称呼又传到了俄罗斯。以后又把这个称呼送给了中原王朝。

辽国兵制规定也是辽军队在中原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如: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钅骨钅朵、斧钺、小旗、鎚锥、火刀石、马盂、料一斗。料袋、搭钅毛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令有银牌二百。军所舍,有远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这种依靠打草谷骑四出抄掠来提供军需,遇到对手坚壁清野就不好办了,而其它的武备靠各家自备,在作战中消耗完后,就不能得到即时的补冲,也是不利于持久作战的。

宋军在与辽军的战争中,触发了新武器的研究。咸平元年(998)六月,御前忠佐石归宋献木羽弩箭,箭裁尺余,而所激甚远,中铠甲则竿去而镞存,牢不可拔。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了宋军新式武器木羽弩箭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最后双方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参见澶州之战)。宋辽战争遂告结束。

而金国的重装骑兵,在南宋中原失败是因为:一是要面对的是高大城墙的攻坚,不得不下马,脱去重甲,披上厚毡攻城。二是在深入中原后中途时常遭受来自各方伏击,意外的损失惨重。三是促使宋军进行了甲胄的性能提升。四是对于重装骑兵,宋军有了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破击手段。而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是南方潮湿泥遴多江河山川湖泽,这是最不利于重装甲军队的展开和使用。
第四点有针对性的破击手段体现在:
1以神臂弓、强弩破敌
2以江河为险打水战
3打敌军旗号,设陷井,破其通信
4清壁坚野
5以麻札刀,大斧,长枪入阵
熙宁元年(1068),始命入内副都知张若水、西上阁门使李评料简弓弩而增修之。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实李宏所献,盖弩类也。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革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紥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帝阅而善之。于是神臂始用,而他器弗及焉。

初,锜傅城筑羊马垣,穴垣为门。至是,与清等蔽垣为阵,金人纵矢,皆自垣端轶著于城,或止中垣上。锜用破敌弓翼以神臂、强弩,自城上或垣门射敌,无不中,敌稍却。复以步兵邀击,溺河死者不可胜计,破其铁骑数千。特授鼎州观察使、枢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

世忠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俟敌归邀击之。帝召至行在,奏:"方留江上截金人归师,尽死一战。"帝谓辅臣曰:"此吕颐浩在会稽,尝建此策,世忠不谋而同。"

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眡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喜甚,引兵至江口,距大仪五里;别将挞孛也拥铁骑过五阵东。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二百余人。所遣董旼亦击金人于天长县之鵶口,擒女真四十余人。解元至高邮,遇敌,设水军夹河阵,日合战十三,相拒未决。世忠遣成闵将骑士往援,复大战,俘生女真及千户等。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

"帝曰:"第忧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论者以此举为中兴武功第一。时挞辣屯泗州,兀术屯竹塾镇,为世忠所扼,以书币约战,世忠许之,且使两伶人以橘、茗报聘。会雨雪,金馈道不通,野无所掠,杀马而食,蕃汉军皆怨。兀术夜引军还,刘麟、刘猊弃辎重遁。

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兀术益兵来,部将王刚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战自辰至申,敌败,遽以拒马木障之,少休。城上鼓声不绝,乃出饭羹,坐饷战士如平时,敌披靡不敢近。食已,撤拒马木,深入斫敌,又大破之。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

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傅城,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楼棚,列瓮潴水以堤火,募炮手击之,一炮辄杀数人。金人选精骑二千,号弩子手,拥云梯、天桥先登,又募凿银矿石工昼夜塪城,运茅苇直抵圜楼下,欲焚楼。宗政先毁楼,掘深坑,防地道;创战棚,防城损;穿阱才透,即施毒烟烈火,鼓鞴以熏之。金人窒以湿毡,析路以刳士,城颓楼陷。宗政撤楼益薪,架火山以绝其路,列勇士,以长枪劲弩备其冲。距楼陷所数丈筑偃月城,袤百余尺,翼傅正城,深坑倍仞,躬督役,五日成。金人摘强兵披厚铠、毡衫、铁面而前,又湿毡濡革蒙火山,覆以冰雪,拥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舂其喉,杀之;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兵坠死燎焰。金将于后截其军,拒马挥刀迫前,自昕至昃,死伤踵接,梯桥尽毁。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弩子手十七八,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入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夺其铜印十有六,讹可弃帐走,获辎重牛马万计。捷至,朝廷方录前战守功,升武功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重赐金带。

金人犯襄阳、枣阳,京西制置使赵方檄再兴等御之。金人来自团山,势如风雨。再兴同孟宗政、陈祥分三陈,设伏以待。既至,再兴中出一陈,复却,金人逐之,宗政与祥合左右两翼掩击之,金人三面受敌,大败,血肉枕藉山谷间。授神劲统制。又犯枣阳,再兴率师赴援,金人闻风夜溃。既而益兵数万复围城,相持九十日。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敌却走,追至十五里冈。已而金兵攻城东隅,薄南门北角,再兴与宗政、刘世兴各当一面,大战数十合,大败金兵。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数万傅城,再兴与宗政纵之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者佯走,金人争坝,急击之,多堕水中。金人创对楼、鹅车、革洞,决濠水,运土石填城下。再兴募死士著铁面具,披毡,列陈以待之。金人计无所施而去,弃旗甲辎重满野。大战于范家庄,金人败,追之至泊湖,禽其巡检亢师礼酒、都监纳兰福昌,降其壮丁,获牛马甚众。

宋军在北方连年用兵,吃尽了苦头,进行了甲胄和弩箭的性能提升,由于制作水平的限制,这种提升不是甲胄制作水平的提升,而是被迫的重量提升。东汉以后,中原历代王朝所造的盔甲主要以热锻为主,冷锻并不普及,质量也不高, 进人北宋之后便出现了中原所造盔甲不及西夏与青唐羌所造,处落后和被动挨打局面,宋人田况说:工作器用,中國之所長,非外蕃可及。今賊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自京齎去衣甲皆軟,不足當矢石。以朝廷之事力,中國之伎巧,乃不如一小羌乎?由彼專而精,我漫而略故也。今請下逐處,悉令工匠冷砧打造純剛甲,旋發赴緣邊,先用八九斗力弓試射,以觀透箭深淺而賞罰之。聞太祖朝舊甲絕為精好,但歲久斷綻,乞且穿貫三五萬聯,均給四路,亦足以禦敵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06册)卷一百三十二 慶曆元年(辛巳,1041)

在第二年田况又在报怨武备地质量成问题:新集之兵,所在教習,追呼上下,民不安居。主教者非將領之才,所教者無旗鼓之法,往來州縣,怨歎嗷嗷。既多是老弱小懦之人,又無訓齊精練之術,此有教兵之虛名而無訓兵之實效也。諸州所造器械,數不少矣,工作之際,已勞民力,運輦搬送,又苦道路。然而鐵刃不鋼,筋膠不固,長短小大,多不中度。蓋造作之所但務充數而速了,不計所用之不堪,經歷官司,又無檢責,此有器械之虛名而無器械之實用也。以草草之法,教老怯之兵,執鈍折不堪之器械,百戰百敗,理在不疑,臨事而悮,何可及乎!故事無大小,悉皆鹵莽,此不責功實之弊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06册)卷一百三十六 慶曆二年(壬午,1042)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时帝欲利戎器,而患有司苟简。王雱(1044-1076)上疏曰:"汉宣帝号中兴贤主,而史称技巧工匠,独精于元、成之时。是虽有司之事,而上系朝廷之政。方今外御边患,内虞盗贼,而天下岁课弓弩、甲胄入充武库者以千万数,乃无一坚好精利实可为备者。臣尝观诸州作院兵匠乏少,至拘市人以备役,所作之器,但形质而已。武库之吏,计其多寡之数而藏之,未尝责其实用,故所积虽多,大抵敝恶。夫为政如此,而欲抗威决胜,外攘内修,未见其可也。傥欲弛武备,示天下以无事,则金木、丝枲、筋胶、角羽之材,皆民力也,无故聚工以毁之,甚可惜也。莫若更制法度,敛数州之作聚为一处,若今钱监之比,择知工事之臣使专其职;且募天下良工散为匠师,而朝廷内置工官以总制其事,察其精窳而赏罚之,则人人务胜,不加责而皆精矣。闻今武库太祖时弓尚有如新者,而近世所造往往不可用,此可见法禁之张弛矣。"大抵雱为此言,以迎逢上意,欲妄更旧制也。《宋史兵制》

宋军几十年武备不精良的情况持续到了崇宁三年(1104),河北、陕西都转运司言:"兵车之式,若用许彦圭所定,则车大而费倍。若依往年二十将旧式,则轻小易用,且可省费。"诏卒以许彦圭式行之。时熙河转运副使李复先奏曰:"今之用兵,与古不同。古者征战有礼,不为诡遇,多由正途,故车可行而敌不敢轻犯。今之用兵,尽在极边,下砦驻军,各以保险为利,车不能上。又战阵之交,一进一退,车不能及,一被追袭,遂非己有。臣屡观戎马之间,虽粮糗、衣服、器械不能为用,况于车乎?臣闻此车之造,许彦圭因姚麟以进其说。朝廷以麟熟于边事,而不知彦圭轻妄、麟立私恩以误国计。其车比于常法阔六七寸,运不合辙,东来兵夫牵輓不行,以致典卖衣物,自赁牛具,终日而进六七里,弃车而逃者往往而是。夫未造则有配买物材、顾差夫匠之扰;既成,又难运致,则为诸路之患有不可胜言者矣。彦圭但图一官之得,不知有误于国,此而不诛,何以惩后!今乞便行罢造,已造者不复运来,以宽民力。"其后,彦圭卒得罪。


从北宋庆历元年1041到南宋1134年,宋朝都不能打造精坚的盔甲,以抓役人充匠的局面没有改观,这些所谓的工匠只能以增加盔甲钢铁厚度来达到性能要求,这种方式被称为“降式造甲”。这样无奈,朝庭也只能的认同。绍兴四年(1134),军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缘甲之式有四等,甲叶千八百二十五,表里磨锃。内披膊叶五百四,每叶重二钱六分;又甲身叶三百三十二,每叶重四钱七分;又腿裙鹘尾叶六百七十九,每叶重四钱五分;又兜鍪帘叶三百一十,每叶重二钱五分。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两,皮线结头等重五斤十二两五钱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两。若甲叶一一依元领分两,如重轻差殊,即弃不用,虚费工材。乞以新式甲叶分两轻重通融,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诏勿过五十斤。三十二年,诏江东安抚司造木弩五千、箭五十万。《宋史兵制》而这种重轻差殊,即弃不用,和随后的轻归轻,重贵重的轻重通融都表明是一种无奈之举,更进一步说明传统的手工艺没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就是两眼一抹黑,抓一些役人来做是搞不出好东西的。

武备的轻重是由战争的性质来决定的,战线的长短和战术的使用对象又左右着武备的侧重,这些东西又是个消耗品,用不了多久就要修理了,大都在战斗结束后损坏,能够即时进行更替的只有大国可以做到,胜者都以收缴的战例品折造盔甲。唐朝在西北草原用兵以轻骑为主,在辽东又以重甲为重,整个唐朝战事最多的是在西北用兵,各种史料都表明了这一点,而这些正是使得唐代表现出轻甲的时代。也因为此并不能说明唐朝就没重甲,唐六典也是表明唐军有重甲的,而且比率也是非常高的,这只是说明在唐代史料中关于轻甲的描述和使用的频率更高于重甲,而在随后的宋辽金围绕燕云十六州的拉锯战,才真正表现出武备的轻重的另一面,这也是唐后的宋辽金时期典型的重甲在人们印象中得以充分的表现。中国历代关于“五兵”的论述表明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同时也表明两宋辽金诸兵轻重配备仍然是历代的延续。
李公麟绘《免胄图》.jpg

首先我们看重装步军甲和重装马军甲的使用和它所出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北方干燥而空旷,而南方潮湿泥遴多江河山川湖泽,北方比南方适合使用铁甲。其次随着战争的升级,刀剑弓弩的威力越来越大和甲胄的对抗也在一步步提升,而这种对抗都发生在北方。辽金政权都是靠武力扩张的,重装步军甲和重装马军甲在正面战场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这时的战争行为是以争夺人口和地盘资源为目的,战术的使用都以层层推进,步步为营而展开。代表中国正统的大宋王朝,在和辽金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和以往中原王朝应对的打了就走,抢了就跑的掠夺方式大不同了。面对北方的压力,武备的制作在历史上有了空前的提升。

回过头来我们看唐军在北方的用兵,是以夺取人口和地盘资源为目的,面对的是城市攻坚,根据使用原则重装军队只能用于空旷的正面攻坚战。这样重装甲才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夏四月癸卯,誓师于幽州城南,因大飨六军以遣之。丁未,中书令岑文本卒于师。癸亥,辽东道行军大总管、英国公李勣攻盖牟城,破之。五月丁丑,车驾渡辽。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六月丙辰,师至安市城。丁巳,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帅兵十五万来援安市,以拒王师。李勣率兵奋击,上自高峰引军临之,高丽大溃,杀获不可胜纪。延寿等以其众降,因名所幸山为驻跸山,刻石纪功焉。赐天下大酺二日。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旧唐书卷三 本纪第三》

唐军在北方的用兵和在西北的以轻骑为主的作战方式大不同。在北方的用兵,夺取辽东城后是以重甲固守,李勣重甲军正面迎击高丽别将高延寿、高惠真所率十五万大军,在打到双方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李世民率的另一支生力军出现了。这种正是《司马法》中讲的:凡战:以力久,以气胜。以固久,以后胜,本心固,新气胜。以甲固,以兵胜。凡车以密固,徒以坐固,甲以重固,兵以轻胜。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重行重则无功,以轻行重则败,以重行轻则战,故战相为轻重。《司马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武经七书”之一。战国初齐威王令大夫追论“古者司马兵法”,并附春秋时齐国大将司马穰苴兵法于其中,故又称《 司马穰苴兵法》,唐魏徵将其部分内容收入《群书治要》。
其次唐朝“轻骑”是相对于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装骑兵人马具铠而言的,在辽金宋马甲已不全是铁铠,而是以皮甲和铁甲相杂。中国各代兵家都强调轻、重相结合的原则。“轻”、“重”既指兵力的大小,人数的多少,又指兵器的长短、轻重。这种轻重结合的原则体现在许多方面。在武备的搭配上,《天子之义篇》说:“兵不杂则不利,长兵以卫,短兵以守。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钝,钝则不济。”这就是说,要重视轻重武备的结合,长短搭配才能充分发挥各种武器的性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只有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甲胄的坚固性来巩固防守,使敌人的进攻不能得手,又利用兵器的锐利来发起进攻,战胜敌人,即照顾到防守又使进攻不会出现偏颇。《司马法》强调,不论是武器配备、兵力的运用,还是军队的指挥,都要注意轻重结合。而李世民军中的一支玄甲军是轻骑的代表,但并不表明所有的唐军轻骑都是玄甲军。只能说明玄甲军是轻骑中执行特种作战的兵种,而它有别于其它轻骑的一点,那就甲衣服色是玄色的。

辽在与北宋的围绕燕云十六州拉锯战争中互有胜负,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北宋军事失利的最大原因在于军备的落后,没有城市攻坚必需的重装甲和足够的马匹。宋辽战争——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至景德元年(辽乾亨元年至统和二十二年,979—1004年)。(辽史卷三 本纪第三)太宗孝武惠,文皇帝,讳德光字德谨,小字尧骨,太祖第二子。母淳钦皇后萧氏,唐天复二年生,神光异常,猎者获白鹿、白鹰,人以为瑞。及长,貌严重而性宽仁,军国之务,多所取决。天赞元年,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寻诏统六军南徇地。明年,下平州,获赵思温、张崇。回破箭笴山胡逊奚,诸部悉降。复以兵掠镇、定,所至皆坚壁不敢战。师次幽州,符存审拒于州南,纵兵邀击,大破之,擒裨将裴信等数十人。及从太祖破于厥里诸部,定河壖党项,下山西诸镇,取回鹘单于城,东平渤海,破达卢古部,东西万里,所向皆有功。
契丹本是柔然旧部,建立大辽国时,有八个部落,号称“八部契丹”,一直受到唐王朝的钳制和分化,其内部纷争不断,没有形成统一,直到唐王朝灭亡之后,公元907年,

契丹迭刺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才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大辽。此后继续向外扩张,向西打倒甘州回鹘,向东灭掉渤海国,向南占据了燕云十六州。极盛时的辽国,其领土包括今天的东北、内蒙全境,河北大部以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成为称霸一时的东亚强权。蒙古人称呼“中国”为hitad,其来历竟与古代的契丹族有关,俄罗斯语中的中国一词(Китай),就叫做“契丹”。契丹一词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蒙古部先人,直到蒙古人西征,这个称呼又传到了俄罗斯。以后又把这个称呼送给了中原王朝。

辽国兵制规定也是辽军队在中原没有取得最后胜利的主要原因,如: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弓四,箭四百,长短枪、钅骨钅朵、斧钺、小旗、鎚锥、火刀石、马盂、料一斗。料袋、搭钅毛伞各一,縻马绳二百尺,皆自备。人马不给粮草,日遣打草谷骑四出抄掠以供之。铸金鱼符,调发军马。其捉马及传令有银牌二百。军所舍,有远探栏子马,以夜听人马之声。这种依靠打草谷骑四出抄掠来提供军需,遇到对手坚壁清野就不好办了,而其它的武备靠各家自备,在作战中消耗完后,就不能得到即时的补冲,也是不利于持久作战的。

宋军在与辽军的战争中,触发了新武器的研究。咸平元年(998)六月,御前忠佐石归宋献木羽弩箭,箭裁尺余,而所激甚远,中铠甲则竿去而镞存,牢不可拔。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大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战地时,中了宋军新式武器木羽弩箭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但唯恐辽军突破澶州,危及东京(今河南开封),遂以向辽纳币帛为条件,最后双方缔结和约,史称“澶渊之盟”(参见澶州之战)。宋辽战争遂告结束。

而金国的重装骑兵,在南宋中原失败是因为:一是要面对的是高大城墙的攻坚,不得不下马,脱去重甲,披上厚毡攻城。二是在深入中原后中途时常遭受来自各方伏击,意外的损失惨重。三是促使宋军进行了甲胄的性能提升。四是对于重装骑兵,宋军有了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和破击手段。而第五最重要的一点是南方潮湿泥遴多江河山川湖泽,这是最不利于重装甲军队的展开和使用。
第四点有针对性的破击手段体现在:
1以神臂弓、强弩破敌
2以江河为险打水战
3打敌军旗号,设陷井,破其通信
4清壁坚野
5以麻札刀,大斧,长枪入阵
熙宁元年(1068),始命入内副都知张若水、西上阁门使李评料简弓弩而增修之。若水进所造神臂弓,实李宏所献,盖弩类也。以檿为身,檀为弰,铁为<革登>子枪头,铜为马面牙发,麻绳紥丝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长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长数寸,射三百四十余步,入榆木半笴。帝阅而善之。于是神臂始用,而他器弗及焉。

初,锜傅城筑羊马垣,穴垣为门。至是,与清等蔽垣为阵,金人纵矢,皆自垣端轶著于城,或止中垣上。锜用破敌弓翼以神臂、强弩,自城上或垣门射敌,无不中,敌稍却。复以步兵邀击,溺河死者不可胜计,破其铁骑数千。特授鼎州观察使、枢密副都承旨、沿淮制置使。

世忠以前军驻青龙镇,中军驻江湾,后军驻海口,俟敌归邀击之。帝召至行在,奏:"方留江上截金人归师,尽死一战。"帝谓辅臣曰:"此吕颐浩在会稽,尝建此策,世忠不谋而同。"

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眡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喜甚,引兵至江口,距大仪五里;别将挞孛也拥铁骑过五阵东。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我军迭进。背嵬军各持长斧,上揕人胸,下斫马足。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遂擒挞孛也等二百余人。所遣董旼亦击金人于天长县之鵶口,擒女真四十余人。解元至高邮,遇敌,设水军夹河阵,日合战十三,相拒未决。世忠遣成闵将骑士往援,复大战,俘生女真及千户等。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

"帝曰:"第忧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论者以此举为中兴武功第一。时挞辣屯泗州,兀术屯竹塾镇,为世忠所扼,以书币约战,世忠许之,且使两伶人以橘、茗报聘。会雨雪,金馈道不通,野无所掠,杀马而食,蕃汉军皆怨。兀术夜引军还,刘麟、刘猊弃辎重遁。

初,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官军不能当。是役也,以万五千骑来,飞戒步卒以麻札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拐子马相连,一马仆,二马不能行,官军奋击,遂大败之。兀术大恸曰:"自海上起兵,皆以此胜,今已矣!"兀术益兵来,部将王刚以五十骑觇敌,遇之,奋斩其将。飞时出视战地,望见黄尘蔽天,自以四十骑突战,败之。

方大战时,兀术被白袍,乘甲马,以牙兵三千督战,兵皆重铠甲,号"铁浮图";戴铁兜牟,周匝缀长檐。三人为伍,贯以韦索,每进一步,即用拒马拥之,人进一步,拒马亦进,退不可却。官军以枪标去其兜牟,大斧断其臂,碎其首。敌又以铁骑分左右翼,号"拐子马",皆女真为之,号"长胜军,专以攻坚,战酣然后用之。自用兵以来,所向无前;至是,亦为锜军所杀。战自辰至申,敌败,遽以拒马木障之,少休。城上鼓声不绝,乃出饭羹,坐饷战士如平时,敌披靡不敢近。食已,撤拒马木,深入斫敌,又大破之。弃尸毙马,血肉枕藉,车旗器甲,积如山阜。

十二年,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傅城,宗政囊糠盛沙以覆楼棚,列瓮潴水以堤火,募炮手击之,一炮辄杀数人。金人选精骑二千,号弩子手,拥云梯、天桥先登,又募凿银矿石工昼夜塪城,运茅苇直抵圜楼下,欲焚楼。宗政先毁楼,掘深坑,防地道;创战棚,防城损;穿阱才透,即施毒烟烈火,鼓鞴以熏之。金人窒以湿毡,析路以刳士,城颓楼陷。宗政撤楼益薪,架火山以绝其路,列勇士,以长枪劲弩备其冲。距楼陷所数丈筑偃月城,袤百余尺,翼傅正城,深坑倍仞,躬督役,五日成。金人摘强兵披厚铠、毡衫、铁面而前,又湿毡濡革蒙火山,覆以冰雪,拥云梯径抵西北圜楼登城。城中军以长戈舂其喉,杀之;敢勇军自下夹击金兵,兵坠死燎焰。金将于后截其军,拒马挥刀迫前,自昕至昃,死伤踵接,梯桥尽毁。金人连不得志,俄乘顺风渡濠,飞脂革烧战棚,宗政激将士血战,凡十五阵,矢石交,金兵死者千余,弩子手十七八,射其都统殪。天反风,金人愈忿,炮愈急。会王大任领锐卒一千冒重围转斗入城,内外合势,士气大振,贾勇入金营,自晡至三更,金人横尸遍地,夺其铜印十有六,讹可弃帐走,获辎重牛马万计。捷至,朝廷方录前战守功,升武功大夫兼阁门宣赞舍人,重赐金带。

金人犯襄阳、枣阳,京西制置使赵方檄再兴等御之。金人来自团山,势如风雨。再兴同孟宗政、陈祥分三陈,设伏以待。既至,再兴中出一陈,复却,金人逐之,宗政与祥合左右两翼掩击之,金人三面受敌,大败,血肉枕藉山谷间。授神劲统制。又犯枣阳,再兴率师赴援,金人闻风夜溃。既而益兵数万复围城,相持九十日。再兴夜以铁蒺藜密布地,黎明佯遁,金人驰中蒺藜者十踣七八。敌却走,追至十五里冈。已而金兵攻城东隅,薄南门北角,再兴与宗政、刘世兴各当一面,大战数十合,大败金兵。金帅完颜讹可拥步骑数万傅城,再兴与宗政纵之涉濠,半渡击之;又令守坝者佯走,金人争坝,急击之,多堕水中。金人创对楼、鹅车、革洞,决濠水,运土石填城下。再兴募死士著铁面具,披毡,列陈以待之。金人计无所施而去,弃旗甲辎重满野。大战于范家庄,金人败,追之至泊湖,禽其巡检亢师礼酒、都监纳兰福昌,降其壮丁,获牛马甚众。

宋军在北方连年用兵,吃尽了苦头,进行了甲胄和弩箭的性能提升,由于制作水平的限制,这种提升不是甲胄制作水平的提升,而是被迫的重量提升。东汉以后,中原历代王朝所造的盔甲主要以热锻为主,冷锻并不普及,质量也不高, 进人北宋之后便出现了中原所造盔甲不及西夏与青唐羌所造,处落后和被动挨打局面,宋人田况说:工作器用,中國之所長,非外蕃可及。今賊甲皆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自京齎去衣甲皆軟,不足當矢石。以朝廷之事力,中國之伎巧,乃不如一小羌乎?由彼專而精,我漫而略故也。今請下逐處,悉令工匠冷砧打造純剛甲,旋發赴緣邊,先用八九斗力弓試射,以觀透箭深淺而賞罰之。聞太祖朝舊甲絕為精好,但歲久斷綻,乞且穿貫三五萬聯,均給四路,亦足以禦敵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06册)卷一百三十二 慶曆元年(辛巳,1041)

在第二年田况又在报怨武备地质量成问题:新集之兵,所在教習,追呼上下,民不安居。主教者非將領之才,所教者無旗鼓之法,往來州縣,怨歎嗷嗷。既多是老弱小懦之人,又無訓齊精練之術,此有教兵之虛名而無訓兵之實效也。諸州所造器械,數不少矣,工作之際,已勞民力,運輦搬送,又苦道路。然而鐵刃不鋼,筋膠不固,長短小大,多不中度。蓋造作之所但務充數而速了,不計所用之不堪,經歷官司,又無檢責,此有器械之虛名而無器械之實用也。以草草之法,教老怯之兵,執鈍折不堪之器械,百戰百敗,理在不疑,臨事而悮,何可及乎!故事無大小,悉皆鹵莽,此不責功實之弊也。(宋)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第06册)卷一百三十六 慶曆二年(壬午,1042)
这种情况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时帝欲利戎器,而患有司苟简。王雱(1044-1076)上疏曰:"汉宣帝号中兴贤主,而史称技巧工匠,独精于元、成之时。是虽有司之事,而上系朝廷之政。方今外御边患,内虞盗贼,而天下岁课弓弩、甲胄入充武库者以千万数,乃无一坚好精利实可为备者。臣尝观诸州作院兵匠乏少,至拘市人以备役,所作之器,但形质而已。武库之吏,计其多寡之数而藏之,未尝责其实用,故所积虽多,大抵敝恶。夫为政如此,而欲抗威决胜,外攘内修,未见其可也。傥欲弛武备,示天下以无事,则金木、丝枲、筋胶、角羽之材,皆民力也,无故聚工以毁之,甚可惜也。莫若更制法度,敛数州之作聚为一处,若今钱监之比,择知工事之臣使专其职;且募天下良工散为匠师,而朝廷内置工官以总制其事,察其精窳而赏罚之,则人人务胜,不加责而皆精矣。闻今武库太祖时弓尚有如新者,而近世所造往往不可用,此可见法禁之张弛矣。"大抵雱为此言,以迎逢上意,欲妄更旧制也。《宋史兵制》

宋军几十年武备不精良的情况持续到了崇宁三年(1104),河北、陕西都转运司言:"兵车之式,若用许彦圭所定,则车大而费倍。若依往年二十将旧式,则轻小易用,且可省费。"诏卒以许彦圭式行之。时熙河转运副使李复先奏曰:"今之用兵,与古不同。古者征战有礼,不为诡遇,多由正途,故车可行而敌不敢轻犯。今之用兵,尽在极边,下砦驻军,各以保险为利,车不能上。又战阵之交,一进一退,车不能及,一被追袭,遂非己有。臣屡观戎马之间,虽粮糗、衣服、器械不能为用,况于车乎?臣闻此车之造,许彦圭因姚麟以进其说。朝廷以麟熟于边事,而不知彦圭轻妄、麟立私恩以误国计。其车比于常法阔六七寸,运不合辙,东来兵夫牵輓不行,以致典卖衣物,自赁牛具,终日而进六七里,弃车而逃者往往而是。夫未造则有配买物材、顾差夫匠之扰;既成,又难运致,则为诸路之患有不可胜言者矣。彦圭但图一官之得,不知有误于国,此而不诛,何以惩后!今乞便行罢造,已造者不复运来,以宽民力。"其后,彦圭卒得罪。


从北宋庆历元年1041到南宋1134年,宋朝都不能打造精坚的盔甲,以抓役人充匠的局面没有改观,这些所谓的工匠只能以增加盔甲钢铁厚度来达到性能要求,这种方式被称为“降式造甲”。这样无奈,朝庭也只能的认同。绍兴四年(1134),军器所言:"得旨,依御降式造甲。缘甲之式有四等,甲叶千八百二十五,表里磨锃。内披膊叶五百四,每叶重二钱六分;又甲身叶三百三十二,每叶重四钱七分;又腿裙鹘尾叶六百七十九,每叶重四钱五分;又兜鍪帘叶三百一十,每叶重二钱五分。并兜鍪一,杯子、眉子共一斤一两,皮线结头等重五斤十二两五钱有奇。每一甲重四十有九斤十二两。若甲叶一一依元领分两,如重轻差殊,即弃不用,虚费工材。乞以新式甲叶分两轻重通融,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诏勿过五十斤。三十二年,诏江东安抚司造木弩五千、箭五十万。《宋史兵制》而这种重轻差殊,即弃不用,和随后的轻归轻,重贵重的轻重通融都表明是一种无奈之举,更进一步说明传统的手工艺没有多年的从业经验,就是两眼一抹黑,抓一些役人来做是搞不出好东西的。

武备的轻重是由战争的性质来决定的,战线的长短和战术的使用对象又左右着武备的侧重,这些东西又是个消耗品,用不了多久就要修理了,大都在战斗结束后损坏,能够即时进行更替的只有大国可以做到,胜者都以收缴的战例品折造盔甲。唐朝在西北草原用兵以轻骑为主,在辽东又以重甲为重,整个唐朝战事最多的是在西北用兵,各种史料都表明了这一点,而这些正是使得唐代表现出轻甲的时代。也因为此并不能说明唐朝就没重甲,唐六典也是表明唐军有重甲的,而且比率也是非常高的,这只是说明在唐代史料中关于轻甲的描述和使用的频率更高于重甲,而在随后的宋辽金围绕燕云十六州的拉锯战,才真正表现出武备的轻重的另一面,这也是唐后的宋辽金时期典型的重甲在人们印象中得以充分的表现。中国历代关于“五兵”的论述表明一个基本编制单位和杀伤距离各不相同的兵器所构成的梯次配置的组合体,可以充分发扬多种兵器协同的威力,同时也表明两宋辽金诸兵轻重配备仍然是历代的延续。
李公麟绘《免胄图》.jpg
个人发表个观点,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可靠的证明唐代放弃重甲,因为唐代出现的轻骑兵画像较多,就认为唐代放弃重甲是不可靠的,目前来看,不论是敦煌壁画,还是陕西墓葬壁画,甚至是各地出土的雕塑,均没有看到唐代甲骑数量有减少趋势,六俊图中的轻骑士衣服下也暗藏甲胄,普通士兵披甲率按照兵书标准也有6成,何况精锐骑兵,契丹起兵之时,便以延续东北亚少数民族重甲传统,从高句丽始,至金国建立,重骑兵从来不少,当然有人鬼扯每个士兵都是人马俱全甲不予反驳,宋代唯一的例外就是南军开始大量披甲,而这也是南宋开始的,是个特例,南北朝时代,南军步兵无甲或少甲是标志性的特征,因此唐后的重甲时代,我认为是个不对的说法,因为唐代是轻甲时代本就无任何证明----恰恰相反,敦煌壁画中的士兵的披甲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在中国盾牌兵一文中发了盛唐步兵舞乐图,很明显看出其兵多着甲
讨论东北少数民族,就我的资料来看,其重甲式始于南北朝之时,日后我会发详细的分析图,其甲式与北朝各国毫无区别,而契丹来源于其地,自然受其甲式影响,金人甲式又源于契丹,故也同,这方面,中国资料甚为贫乏,俄罗斯资料颇多,详尽程度足令国人羞愧

个人发表个观点,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可靠的证明唐代放弃重甲,因为唐代出现的轻骑兵画像较多,就认为唐代放 ...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1:54


        我也认为,所谓的唐朝“轻骑”是相对于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装骑兵,而言的“轻”骑兵。唐朝的这种“轻骑”(一般的普通军团里的骑兵),可能没有马甲具装或马铠(唐帝国的皇家精锐骑兵或仪仗部队,因该还是有马甲具装和马铠的重装骑兵部队的),但盔甲上一点都不会差,该是那种穿高级盔甲或重甲的,双重功效型重骑兵。唐朝是中国中原王朝一个战马很多的时期。唐朝骑兵部队在很多战役里,都使用了长途奔袭战术。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的骑兵战术因该开始注重和发展,备用战马的使用和战术了(在这一段时期以后,中国的备用战马长途奔袭战术逐渐发展到了极至)。而唐朝一般的部队没有重装骑兵,则可能是因为唐朝的佰刀部队的佰刀战术,是专克重装骑兵的。唐朝的佰刀重步兵部队和双重效果重骑兵部队,都是拥有克制或专门克敌人重装骑兵的战术的。也因此,对于唐帝国而言,敌人的重装骑兵并不可怕,从而自己的骑兵部队,也不需要大量的武装这类重装骑兵部队,去使用重装骑兵对付重装骑兵的,高代价的双方对消耗重装骑兵战术了。
个人发表个观点,目前尚没有任何证据可靠的证明唐代放弃重甲,因为唐代出现的轻骑兵画像较多,就认为唐代放 ...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1:54


        我也认为,所谓的唐朝“轻骑”是相对于隋朝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装骑兵,而言的“轻”骑兵。唐朝的这种“轻骑”(一般的普通军团里的骑兵),可能没有马甲具装或马铠(唐帝国的皇家精锐骑兵或仪仗部队,因该还是有马甲具装和马铠的重装骑兵部队的),但盔甲上一点都不会差,该是那种穿高级盔甲或重甲的,双重功效型重骑兵。唐朝是中国中原王朝一个战马很多的时期。唐朝骑兵部队在很多战役里,都使用了长途奔袭战术。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期,中国的骑兵战术因该开始注重和发展,备用战马的使用和战术了(在这一段时期以后,中国的备用战马长途奔袭战术逐渐发展到了极至)。而唐朝一般的部队没有重装骑兵,则可能是因为唐朝的佰刀部队的佰刀战术,是专克重装骑兵的。唐朝的佰刀重步兵部队和双重效果重骑兵部队,都是拥有克制或专门克敌人重装骑兵的战术的。也因此,对于唐帝国而言,敌人的重装骑兵并不可怕,从而自己的骑兵部队,也不需要大量的武装这类重装骑兵部队,去使用重装骑兵对付重装骑兵的,高代价的双方对消耗重装骑兵战术了。
武备的轻重是由战争的性质来决定的,战线的长短和战术的使用对象又左右着武备的侧重,这些东西又是个消耗品,用不了多久就要修理了,大都在战斗结束后损坏,能够即时进行更替的只有大国可以做到,胜者都以收缴的战例品折造盔甲。唐朝在西北草原用兵以轻骑为主,在辽东又以重甲为重,整个唐朝战事最多的是在西北用兵,各种史料都表明了这一点,而这些正是使得唐代表现出轻甲的时代。也因为此并不能说明唐朝就没重甲,唐六典也是表明唐军有重甲的,这只是说明在唐代轻甲使用的频率更高于重甲,而在随后的宋辽金围绕燕云十六州的拉锯战,才真正表现出武备的轻重的另一面,这也是唐后的宋辽金时期典型的重甲在人们印象中得以充分的表现。
降式造甲还有遗传,今天我们在材料上的研发仍然落后于西方,航空发动机使用的特种材料,同样标号的材料国产的使用寿命远远小于进口材料。
因为宋没马,对付游牧民族只好用重甲步兵,而对付重甲步兵只好用重甲骑兵
回复 5# 愤青甲


    我不是这意思,沉睡和我扯关系,但我和他说的完全不一样,唐代较前朝增加了一种画像,也就是只着戎服,不着甲胄的形象,很多画称之为仪卫,其装备为刀,弓箭和打击兵器各一,这应该是所谓的轻骑,通过不着甲或少着甲,来达到在北方草原和西域荒漠快速机动的目的。
   另一种便是着甲士兵,或骑士,与自南北隋朝流下来毫无二至,当然也有不带马甲的骑兵,就是今天说的重骑,这种骑兵,应该是作为军队冲锋主力存在,是大规模会战时的军兵种。不论是上述哪个兵种,都是早已存在的兵种,高句丽时代,其两者并存,唐代也是,也证明重骑兵重未消失于中原北方,即使是金国,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其拥有的轻骑和重骑的组合。所以我的意见是两宋骑兵仍然是西晋末年出现的骑兵的延续,下面发图说话


这是唐代广泛见到的轻骑图像




而这是唐代重骑中的极致,就是具装骑兵


敦煌壁画提示,重骑和轻骑是并存的


这是唯一一张可真正证明金国骑兵装备的图,后人多把明代临摹当成金国装备,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金国骑兵是披皮马甲的,其实细细观来,从未有文献说金国骑兵都是人马俱铠,拐子马是主力骑兵,也不是人马俱铠的。后来所谓的人马俱铠的金国骑兵,缺乏严谨的历史依据,


免胄图证明,宋代仍然有大量的无马甲骑兵


高句丽时代的骑兵是人马俱铠,是两宋时代东北骑兵的最早起源


即便是富裕到能把丝绸当士兵铠甲穿的蒙古士兵:D 也只有将官级的人物放有马甲


综上所述,所谓的唐代骑兵的轻型化,不代表唐代只有轻骑,而是在保持大量重骑基础上,有轻骑出现,另外,一个趋势是,马甲正在逐渐消失,两宋时代亦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两宋骑兵都像南北朝那样人马俱铠,毕竟金属马甲极大的降低了机动性,只有脑残的国家才会不顾马力大量使用这种低机动性的兵种,更理想的兵种仍然是人重甲而马轻甲的骑兵,这是各国的同归,中国亦然

本人才疏学浅,还要多待指教

这是唐代广泛见到的轻骑图像




而这是唐代重骑中的极致,就是具装骑兵


敦煌壁画提示,重骑和轻骑是并存的


这是唯一一张可真正证明金国骑兵装备的图,后人多把明代临摹当成金国装备,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金国骑兵是披皮马甲的,其实细细观来,从未有文献说金国骑兵都是人马俱铠,拐子马是主力骑兵,也不是人马俱铠的。后来所谓的人马俱铠的金国骑兵,缺乏严谨的历史依据,


免胄图证明,宋代仍然有大量的无马甲骑兵


高句丽时代的骑兵是人马俱铠,是两宋时代东北骑兵的最早起源


即便是富裕到能把丝绸当士兵铠甲穿的蒙古士兵:D 也只有将官级的人物放有马甲


综上所述,所谓的唐代骑兵的轻型化,不代表唐代只有轻骑,而是在保持大量重骑基础上,有轻骑出现,另外,一个趋势是,马甲正在逐渐消失,两宋时代亦然,没有足够证据证明两宋骑兵都像南北朝那样人马俱铠,毕竟金属马甲极大的降低了机动性,只有脑残的国家才会不顾马力大量使用这种低机动性的兵种,更理想的兵种仍然是人重甲而马轻甲的骑兵,这是各国的同归,中国亦然

本人才疏学浅,还要多待指教
唐以后中原的马种退化,也严重限制了装具骑兵的发展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6:29
        
      
       你这张图,名叫《免胄图卷》。作者是宋朝的李公麟。描写的故事,是唐朝郭子仪单骑退回纥的故事。而以此画来说明,你的什么“宋朝仍然有大量的无马甲骑兵”,这不成立吧。
回复 11# 沉睡的人


    恩恩恩,上次你说古人考古不行,这次你又力挺古人考古,你想告诉我三尖刀唐代出现的是吧。

   另外,另一幅反映宋代俱装骑兵的图是陈居中的胡笳十八拍,南宋的,13世纪了

这是唐代广泛见到的轻骑图像




而这是唐代重骑中的极致,就是具装骑兵


敦煌壁画提示,重骑和轻 ...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6:29

        
      
      
        你拿这张外国人画的古代蒙古军队作战图,来说蒙古没有多少重装骑兵。但画古代蒙古重装骑兵作战图画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很多呀,可不止就你这一张图画。
     
        
        
        
      
      
        
这是唐代广泛见到的轻骑图像




而这是唐代重骑中的极致,就是具装骑兵


敦煌壁画提示,重骑和轻 ...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6:29

        
      
      
        你拿这张外国人画的古代蒙古军队作战图,来说蒙古没有多少重装骑兵。但画古代蒙古重装骑兵作战图画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很多呀,可不止就你这一张图画。
     
        
        
        
      
      
        
回复 13# 沉睡的人


    看不到你的图,但如果你贴的是osprey的图,那就请你去读读原文是怎么说的,历史原始画册的可靠性在今人复制之上,更在断章取义的误读之上
免胄图、胡笳十八拍都是宋人用宋时的装备套在故事中的人物身上
回复 13# 沉睡的人


    你还是直接发地址吧,看看你又把那张图断章取义了


[WARNING! WARNING!] http://player.56.com/v_NDczOTA3MDI.swf

应景娱乐视频

不讨论服装道具战斗过程的真实性。

[WARNING! WARNING!] http://player.56.com/v_NDczOTA3MDI.swf

应景娱乐视频

不讨论服装道具战斗过程的真实性。
LS这是啥片子啊?
敦煌
西夏与吐蕃之战吧

回复  沉睡的人


    你还是直接发地址吧,看看你又把那张图断章取义了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9:35



      
        免胄图 全图
     
         免胄图
     
           免胄图 最主要部分(局部)
回复  沉睡的人


    你还是直接发地址吧,看看你又把那张图断章取义了
zhouhaiyang 发表于 2010-5-24 19:35



      
        免胄图 全图
     
         免胄图
     
           免胄图 最主要部分(局部)
好书:D
ami197699 发表于 2010-5-25 01:45


    西夏和回鹘
西夏李元昊VS甘州回鹘夜落隔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