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政档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58:3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
  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卢冬生、张宗逊先后任旅长,李井泉,张平化先后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华北敌后坚持了八年抗战,参加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挺进冀中,参加百团大战,坚持晋西北根据地的斗争,保卫陕甘宁边区。部队先后扩编了张(宗逊)第358旅,彭(绍辉)第358旅,独立第1、第2旅。
  1946年11月,在山西省岚县地区,以晋北野战军领率机关之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共8300人。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纵队成立后,即西调延安附近集结,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1947年2月至8月中旬,编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先后参加西华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整编第31旅旅长李纪云。7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至11月底,随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参加沙家店、关庄岔口、延清和第二次攻打榆林等战役战斗。12月,晋绥军区在山西晋中地区组成的独立第7旅,拨归第1纵队建制,仍留晋中地区作战,先后参加临汾、晋中、太原战役。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陈外欧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第358旅改称第1师,黄新廷任师长,余秋里兼任政治委员,独立第1旅改称第2师,王尚荣任师长,曹光琳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5月中旬,参加陕中战役,在凤翔东北姚家沟口会同第4军歼国民党军第57军及第30师.6月中旬转至户县东西地区,留在晋中地区的第3师(原第1纵队独立第7旅)归建。6月17日,编入第1兵团。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2军歼灭国民党军第90军第24师及第61师一部。下旬,参加陇东追击战,攻克陇县、固关镇,会同第7军歼灭国民党军骑兵1个旅。8月初,解放秦安,中旬开始进军青海,23日进抵临夏,策应兰州战役。后经永靖渡过黄河,于9月5日解放西宁。10月1日,第1军留驻青海并兼青海省军区领率机关。至1950年,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
  1952年6月,再次进行整编,第3军所属各师编入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第2、第8师合编为第2师,第7、第9师合编为第7师。黄新廷任军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1、第7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第2师配属第64军担任西海岸抗登陆任务。1953年6月,参加夏季反击作战。停战后,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1958年10月回国。
  第1军在战争年代,共涌现9个战斗模范营、10个战斗模范连和刘四虎、周黑子、朱庆涛、王福、苟福荣、赵继华等许多战斗英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东独立第1师,红军长征时期为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
  1930年9月,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由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醴陵、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的湘东独立第1师,在湘赣苏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萍乡县大安里诞生,共800余人,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
  1932年11月,湘东独立第1师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
  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1936年7月5日,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红6军团和红32军改编为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唐子奇任参谋长,袁任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17、第718团。9月3日,第359旅以第718团留陕甘宁边区的任务。从1940年开始,第350旅开展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第359旅组织南征兵团(简称南下支队),约5000人,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朱早观任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主任。从1944年11月9日至1945年10月5日历时一处,跋涉1.5万多华里,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等7省回到鄂豫皖解放区,编入中原军区第2纵队。
  1946年6月27日,第359旅随中原军区主力由中原突围,转战鄂、豫、陕、甘4省。越过平汉、陇海铁路,进入秦岭、六盘山,抢渡唐河、白河、丹河、渭河、泾河诸河流,跋涉50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90余次。11月,在山西省离石地区,与吕梁军区机关之一部、独立第4旅组成晋绥军区第2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绍辉、马佩勋任副司令员,罗贵波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共8600余人。纵队成立后,配合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参加沙家店战役,会同第1、第3纵队歼灭国民党整编第36师。接着沿咸榆公路追击南撤之国民党军,攻占九里山、骆驼铺、大小劳山等据点。10月初,出击黄龙山区,会同第4纵队,攻克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俘宜川河防中将指挥官许用修。下旬,东渡黄河至晋南,解放吉县,尔后进到河津、闻喜地区休整。12月中旬,以第359旅部分干部和部队在山东省渤海地区扩陈(赓)谢(富治)纵队进行晋西南战役和汾孝战役,解放永和、大宁、隰县、中阳、石楼及孝义、文水等县城。
  1947年3月中旬,第2纵队由晋中经永和西渡黄河,执行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作战任务。至7月下旬,先后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边、榆林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400余人,并收复三边。7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参加沙家店战役,会同第1、第3纵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6师。接着沿咸榆公路追击南撤之国民党军,攻占九里山、骆驼铺、大小劳山等据点。10月初,出击黄龙山区,会同第4纵队,攻克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俘宜川河防中将指挥官许用修。下旬,东渡黄河至晋南,解放吉县,尔后进到河津、闻喜地区休整。12月中旬,以第359旅部分干部和部队在山东省渤海地区扩建之教导旅回到山西省,划归第2纵队,改称独立第6旅。下旬,第2纵队会同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和第3纵队独立第3旅,解放支城、安邑。1948年初,在山西省曲沃地区,开展也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2月下旬,经禹门口再次西渡黄河,参加宜川战役。3月初,挺进渭北,收复石堡、白水、韩城,并一度攻克部阳(今合阳)、澄城。4月中旬出击西府,攻克扶风、岐山,于26日会同第1纵队攻占宝鸡。之后,在凤翔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援军,掩护主力向北转进。,继而转战陇东,又在荔镇、肖金镇抗击国民党军的反扑,掩护主力向东转进。8月至11月,参加澄部、荔北、冬季战役,俘第76军军长李日基及第20、第24师师长。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隶属第7野战军建制。王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郭鹏、顿星云任副军长,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左齐任,政治部主任.独立第4旅改称第4师,杨秀山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59旅改称第5师,徐国贤任师长,李锥任政治委员;独立第6旅改称第6师,张仲瀚任师长,曾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随即参加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咸阳、武功、扶凤、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城。6月中旬,国民党军胡宗南和马步芳、马鸿逵部,联合向西安反扑,第2军在金渠镇地区进行阻击,歼其师长以下2200余人。6月17日,编入第1兵团。7月,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1军歼国民党军第90军及第36军一部。下旬,向甘肃、青海进军,相继解放清水、甘谷、武山、和政、临夏等县城,尔后由循化、永靖强渡黄河,9月10日抵西宁与第1军会师。接着挺进甘肃河西走廊,攻占民乐、张掖、酒泉等县城。10月中旬进军新疆,至1950年3月,先后进驻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苏、焉耆等地区。5月,抽调部队组建独立骑兵师。此后,第2军担负保卫国防,巩固治安,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4师整编为步兵第4师;第5、第6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第2师。
  第2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广大地区,作战200余次。涌现出杜立海、范绍通、陈才德、张福祥、杨文赞、郭仰森、杜根照等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

1945年8月11日,由晋绥军区4个旅组成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辖第358旅2独立第1、第2、第 3旅。晋绥野战军组成后,参加战略反攻及绥远、晋北、大同、集宁、吕梁等战役.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 野战军番号。同时在山西省朔县地区,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之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第3、第5旅组成晋炎军区第3纵队,共1.5万余人。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贺炳 炎任副司令员,李夫克任参谋长。纵队组建后,率所属各旅转战于晋中、晋北和绥东地区,担负保卫晋绥解放区的任务。1947年5月中旬,独立第5旅奉命进至陕西绥德地区,配合西北 野战部队作战。8月初,第3纵队将独立第3旅留在晋西北,继 续配合西北野战部队作战,率独立第2旅西渡黄河,开赴陕甘 宁解放区与独立第5旅会合,转隶西北野战军建制.至10月, 第3纵队(欠独立第3旅)先后参加了榆林、沙家店、岔口将延清 战役和第二次攻打榆林.在延清战役中,协同第1纵队攻克清 涧城,歼守军整编第76师师部、第24旅旅部及其直属部队,毙伤俘中将旅长廖昂以下5200余人。1947年冬,第3纵队在陕北 清涧地区开展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 动,提高了部队的阶级觉悟,增强了战斗力。1948年2月至11 月,在西北野战军的统一指挥下,转入外线作战,向陕西国民党统治区展开战略进攻。在参加宜川战役和收复延安、解放洛川战役之后,又参加澄邰、荔北战役和冬季战役。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军长许光达,副政治委员朱明(后朱明任政治委员),副军长唐金龙,参谋长李文清。独立第2旅改称第7师,唐金龙兼 任师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独立第3旅改称第8师,杨嘉瑞任 师长,孟昭亮任政治委员p独立第5旅改称第9师,朱声达任师长,王赤军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万余人。2月中旬至6月中旬,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歼灭国民党蒲城守军和 富平自卫团;在乾县、礼泉地区抗击国民党军第82军向西安的 反补。6月17日,编入第2兵团,第8师由晋北到陕西省泾阳地区归建。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4、第6军及第18兵团部队将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3个军之大部聚歼于渭河以北午井、罗局镇地区。7月中旬至8月初在陇东追击战中,攻占陇 县,解放庄浪等城镇。8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配合第4军攻占狗娃山国民党军阵地,尔后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 切断了国民党守军之退路,歼其8000余人。9月1日向甘肃河 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廷率,快速部队,于9月25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今玉门油田),使中国当时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9 月下旬,第3军奉命停止西进,驻扎河西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参加生产建设事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3军建制的国民党军骑兵团、独立团、驼兵团等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工作。1952年6月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撤销3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第7、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 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
  第3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广大地区,参加大的战役、战斗30余 次,涌现出了张何春、张八、李建元、王曲喜、李珍等战斗英雄 和"勇猛机智、大量歼敌第四连"等英雄个人和连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
  1937年8月,红2军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8旅,卢冬生、张宗逊先后任旅长,李井泉,张平化先后任政治委员,整编后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在华北敌后坚持了八年抗战,参加开辟晋绥抗日根据地,挺进冀中,参加百团大战,坚持晋西北根据地的斗争,保卫陕甘宁边区。部队先后扩编了张(宗逊)第358旅,彭(绍辉)第358旅,独立第1、第2旅。
  1946年11月,在山西省岚县地区,以晋北野战军领率机关之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第358旅、独立第1旅组成晋绥军区第1纵队,共8300人。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王绍南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纵队成立后,即西调延安附近集结,担负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任务。1947年2月至8月中旬,编入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先后参加西华池、延安保卫战和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战役,共消灭国民党军1.4万余人,俘整编第31旅旅长李纪云。7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至11月底,随西北野战军转入内线反攻,参加沙家店、关庄岔口、延清和第二次攻打榆林等战役战斗。12月,晋绥军区在山西晋中地区组成的独立第7旅,拨归第1纵队建制,仍留晋中地区作战,先后参加临汾、晋中、太原战役。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陈外欧任参谋长,冼恒汉任政治部主任。第358旅改称第1师,黄新廷任师长,余秋里兼任政治委员,独立第1旅改称第2师,王尚荣任师长,曹光琳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5月中旬,参加陕中战役,在凤翔东北姚家沟口会同第4军歼国民党军第57军及第30师.6月中旬转至户县东西地区,留在晋中地区的第3师(原第1纵队独立第7旅)归建。6月17日,编入第1兵团。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2军歼灭国民党军第90军第24师及第61师一部。下旬,参加陇东追击战,攻克陇县、固关镇,会同第7军歼灭国民党军骑兵1个旅。8月初,解放秦安,中旬开始进军青海,23日进抵临夏,策应兰州战役。后经永靖渡过黄河,于9月5日解放西宁。10月1日,第1军留驻青海并兼青海省军区领率机关。至1950年,担负剿匪,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等任务。
  1952年6月,再次进行整编,第3军所属各师编入第1军,第1、第3师合编为第1师,第2、第8师合编为第2师,第7、第9师合编为第7师。黄新廷任军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第1、第7师在临津江两岸的马良山、老般山一线担负坚守阵地任务,第2师配属第64军担任西海岸抗登陆任务。1953年6月,参加夏季反击作战。停战后,在三八线和东海岸担负守备任务。1958年10月回国。
  第1军在战争年代,共涌现9个战斗模范营、10个战斗模范连和刘四虎、周黑子、朱庆涛、王福、苟福荣、赵继华等许多战斗英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湘东独立第1师,红军长征时期为红二方面军第6军团。抗日战争时期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解放战争时期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
  1930年9月,中央红军第一次反"围剿"前夕,由莲花、万载、浏阳、茶陵、醴陵、萍乡等县游击队组成的湘东独立第1师,在湘赣苏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萍乡县大安里诞生,共800余人,刘沛云任师长,谭思聪任政治委员。
  1932年11月,湘东独立第1师在江西永新划入红8军序列,番号为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第22师。
  1933年6月15日,红8军于江西永新县列宁场改编为红军第17师,下辖第49、第50、第51、第52团。6月,奉中革军委命令,湘赣苏区的红军组成红6军团。8月12日,红6军团在湖南省桂东县正式成立。任弼时任红6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萧克任军团长,王震任政治委员,李达任参谋长,张子意任政治部主任。
  1934年10月24日,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番号,贺龙任军团长,任弼时任政治委员,关向应任副政治委员,并以红2军团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和指挥红2军团和红6军团。1936年7月5日,红2、红6军团及红32军组成红二方面军。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红6军团和红32军改编为第359旅。陈伯钧任旅长,王震任副旅长,唐子奇任参谋长,袁任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17、第718团。9月3日,第359旅以第718团留陕甘宁边区的任务。从1940年开始,第350旅开展了著名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4年7月,中共中央决定以第359旅组织南征兵团(简称南下支队),约5000人,王震任司令员,王首道任政治委员,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朱早观任参谋长,刘型任政治部主任。从1944年11月9日至1945年10月5日历时一处,跋涉1.5万多华里,转战陕、晋、豫、鄂、湘、赣、粤等7省回到鄂豫皖解放区,编入中原军区第2纵队。
  1946年6月27日,第359旅随中原军区主力由中原突围,转战鄂、豫、陕、甘4省。越过平汉、陇海铁路,进入秦岭、六盘山,抢渡唐河、白河、丹河、渭河、泾河诸河流,跋涉5000余里,经历大小战斗90余次。11月,在山西省离石地区,与吕梁军区机关之一部、独立第4旅组成晋绥军区第2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绍辉、马佩勋任副司令员,罗贵波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王恩茂任政治部主任,共8600余人。纵队成立后,配合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参加沙家店战役,会同第1、第3纵队歼灭国民党整编第36师。接着沿咸榆公路追击南撤之国民党军,攻占九里山、骆驼铺、大小劳山等据点。10月初,出击黄龙山区,会同第4纵队,攻克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俘宜川河防中将指挥官许用修。下旬,东渡黄河至晋南,解放吉县,尔后进到河津、闻喜地区休整。12月中旬,以第359旅部分干部和部队在山东省渤海地区扩陈(赓)谢(富治)纵队进行晋西南战役和汾孝战役,解放永和、大宁、隰县、中阳、石楼及孝义、文水等县城。
  1947年3月中旬,第2纵队由晋中经永和西渡黄河,执行保卫陕甘宁解放区的作战任务。至7月下旬,先后参加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边、榆林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400余人,并收复三边。7月31日,编入西北野战军.8月下旬,参加沙家店战役,会同第1、第3纵队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6师。接着沿咸榆公路追击南撤之国民党军,攻占九里山、骆驼铺、大小劳山等据点。10月初,出击黄龙山区,会同第4纵队,攻克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俘宜川河防中将指挥官许用修。下旬,东渡黄河至晋南,解放吉县,尔后进到河津、闻喜地区休整。12月中旬,以第359旅部分干部和部队在山东省渤海地区扩建之教导旅回到山西省,划归第2纵队,改称独立第6旅。下旬,第2纵队会同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和第3纵队独立第3旅,解放支城、安邑。1948年初,在山西省曲沃地区,开展也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2月下旬,经禹门口再次西渡黄河,参加宜川战役。3月初,挺进渭北,收复石堡、白水、韩城,并一度攻克部阳(今合阳)、澄城。4月中旬出击西府,攻克扶风、岐山,于26日会同第1纵队攻占宝鸡。之后,在凤翔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援军,掩护主力向北转进。,继而转战陇东,又在荔镇、肖金镇抗击国民党军的反扑,掩护主力向东转进。8月至11月,参加澄部、荔北、冬季战役,俘第76军军长李日基及第20、第24师师长。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隶属第7野战军建制。王震任军长兼政治委员,郭鹏、顿星云任副军长,王恩茂任副政治委员,张希钦任参谋长,左齐任,政治部主任.独立第4旅改称第4师,杨秀山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59旅改称第5师,徐国贤任师长,李锥任政治委员;独立第6旅改称第6师,张仲瀚任师长,曾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随即参加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咸阳、武功、扶凤、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城。6月中旬,国民党军胡宗南和马步芳、马鸿逵部,联合向西安反扑,第2军在金渠镇地区进行阻击,歼其师长以下2200余人。6月17日,编入第1兵团。7月,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1军歼国民党军第90军及第36军一部。下旬,向甘肃、青海进军,相继解放清水、甘谷、武山、和政、临夏等县城,尔后由循化、永靖强渡黄河,9月10日抵西宁与第1军会师。接着挺进甘肃河西走廊,攻占民乐、张掖、酒泉等县城。10月中旬进军新疆,至1950年3月,先后进驻南疆之喀什、疏附、阿克苏、焉耆等地区。5月,抽调部队组建独立骑兵师。此后,第2军担负保卫国防,巩固治安,参加生产建设等任务。1953年3月,第2军番号撤销,军部整编为南疆军区;第4师整编为步兵第4师;第5、第6师整编为新疆农业建设第1、第2师。
  第2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西、陕西、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广大地区,作战200余次。涌现出杜立海、范绍通、陈才德、张福祥、杨文赞、郭仰森、杜根照等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

1945年8月11日,由晋绥军区4个旅组成的晋绥野战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辖第358旅2独立第1、第2、第 3旅。晋绥野战军组成后,参加战略反攻及绥远、晋北、大同、集宁、吕梁等战役.1946年11月10日,中央军委决定撤销晋绥 野战军番号。同时在山西省朔县地区,以晋绥野战军司令部之一部及晋绥野战军独立第2、第3、第5旅组成晋炎军区第3纵队,共1.5万余人。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贺炳 炎任副司令员,李夫克任参谋长。纵队组建后,率所属各旅转战于晋中、晋北和绥东地区,担负保卫晋绥解放区的任务。1947年5月中旬,独立第5旅奉命进至陕西绥德地区,配合西北 野战部队作战。8月初,第3纵队将独立第3旅留在晋西北,继 续配合西北野战部队作战,率独立第2旅西渡黄河,开赴陕甘 宁解放区与独立第5旅会合,转隶西北野战军建制.至10月, 第3纵队(欠独立第3旅)先后参加了榆林、沙家店、岔口将延清 战役和第二次攻打榆林.在延清战役中,协同第1纵队攻克清 涧城,歼守军整编第76师师部、第24旅旅部及其直属部队,毙伤俘中将旅长廖昂以下5200余人。1947年冬,第3纵队在陕北 清涧地区开展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 动,提高了部队的阶级觉悟,增强了战斗力。1948年2月至11 月,在西北野战军的统一指挥下,转入外线作战,向陕西国民党统治区展开战略进攻。在参加宜川战役和收复延安、解放洛川战役之后,又参加澄邰、荔北战役和冬季战役。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军长许光达,副政治委员朱明(后朱明任政治委员),副军长唐金龙,参谋长李文清。独立第2旅改称第7师,唐金龙兼 任师长,梁仁芥任政治委员;独立第3旅改称第8师,杨嘉瑞任 师长,孟昭亮任政治委员p独立第5旅改称第9师,朱声达任师长,王赤军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万余人。2月中旬至6月中旬,先后参加了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歼灭国民党蒲城守军和 富平自卫团;在乾县、礼泉地区抗击国民党军第82军向西安的 反补。6月17日,编入第2兵团,第8师由晋北到陕西省泾阳地区归建。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会同第4、第6军及第18兵团部队将国民党军第18兵团部及3个军之大部聚歼于渭河以北午井、罗局镇地区。7月中旬至8月初在陇东追击战中,攻占陇 县,解放庄浪等城镇。8月下旬参加兰州战役,配合第4军攻占狗娃山国民党军阵地,尔后攻入兰州城西关,抢占黄河铁桥; 切断了国民党守军之退路,歼其8000余人。9月1日向甘肃河 西走廊进军。军长黄新廷率,快速部队,于9月25日进占老君庙油矿(今玉门油田),使中国当时唯一的石油矿区免遭破坏。9 月下旬,第3军奉命停止西进,驻扎河西张掖、武威、酒泉地区执行剿匪肃特、维护社会治安、建立人民政权、参加生产建设事任务。在此期间,对拨归第3军建制的国民党军骑兵团、独立团、驼兵团等起义部队,进行收编改造工作。1952年6月与第1军合并,第3军番号撤销3军部改编为西北军区军政干部学校,第7、第9师合编为第1军第7师,第9师师部改编为中国人 民解放军炮兵第15师师部,第8师与第1军第2师合编.第8师师 部改编为华北空军第27驱逐师师部。
  第3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山西、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陕西、青海、甘肃等省广大地区,参加大的战役、战斗30余 次,涌现出了张何春、张八、李建元、王曲喜、李珍等战斗英雄 和"勇猛机智、大量歼敌第四连"等英雄个人和连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第120师、晋西北新率和留守兵团等部编成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 政治委员,领导陕北各军分区和警备旅。
  1947年9月21日,在陕西省拘邑县(今句邑县),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之警备第1旅、第3旅和骑兵第6师,组成第4纵队, 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王世泰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治委员, 阁揆要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宗贵任政治部主任,全纵队 1.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即会同第2纵队进击黄龙山区,攻克白水、韩城、邰阳、宣川缴获大批弹药、物资。11月,进至横山县边家河一带时,奉命转向西攻击前进,收复宁梁、安边等地。12月,转至安塞县华子坪、侯家河一带开展以诉苦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2月,参加宜川战役,配合野战军主力围歼驰援宜川之国民党军接编第29军,毙伤俘敌2000余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参加西府陇东战役,先在扶凤至青化镇一线抗击西援宝鸡之国民党军裴昌会兵团,后在镇原县以东屯子镇接应第6纵队教导旅突围,尔后担负掩护西北野战军主力向东转移的任务。5月下旬,第4纵队转至拘邑县土桥螺地区进行整训。8月至11月,先后参加澄部、荔北和冬季战役,歼国民党军4500余人。
  、 1949年1月,警备第4旅拨归第4纵队建制。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王世泰任军沃,张仲良任政治委员,孙超群任副军长,朱辉照任副政治委员我政治部主任,张文舟任参谋长,警备第1旅与骑兵第6师1个写合编成第10师,高锦纯任师长,左爱任政治委员;警备第3核攻称第11师,郭炳坤任师长,高维嵩任政治委员;警备第4旅与骑兵第6师(缺1个团)合编组成第12师,郭宝珊任师长,李宗责任政治委员。全军约1.9万余人。2月下旬至3月中旬,参加春季战役,歼灭国民党军第20师、第248师共2700余人,毙俘师长各1人。5月中旬,参加陕中战役,在凤翔东北之姚家沟一带,会同第1军全歼国民党军第57军及第30师,俘4200余人。6月中旬,编入第2兵团,在关头、仪井、临平及泾阳以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向西安的反扑。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担任截断国民党军退路的任务,保障野战军主力聚歼国民党军3个军。接着,乘胜西进,攻克蔡家坡、岐山、宝鸡等城镇。下旬由宝鸡地区出发,向兰州挺进。8月25日拂晓参加兰州战役,总攻,经过反复冲击,古领沈家岭气狗娃山326日拂晓攻入兰州城西关,共歼国民党军1万余人,对取得兰州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9月初二进军河西走廊(第12师留驻兰州,担负警备任务),19日进驻武威。10月,奉命调往临洮、临夏地区,执行剿匪任务?并抽调部队参加修筑天(水)兰(州)铁路。1952年9月,撤销第4军番号。军部改编为中央军委城防高射炮兵学校;第10师师部改编为炮兵第10师师都.其部队编入第1L师;第12师改编为铁路公安部队。
  第4军在解放战争中,转战于陕西、甘肃广大地区,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8次,涌现出丁兴发、张保英、马宜生、武德仁、田占德等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的前身是新疆民族军。
  1944年9月2日,新疆北部尼勒克县乌拉斯台地区人民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争取政治民主,民族平等,举行武装暴动。不久,这场暴动发展到伊犁、塔城、阿勒泰地区,亦称"三区革命"。1945年4月8日,在伊宁以暴动队伍组成的游击队指挥部为基础,成立新疆民族军。帕里诺夫任总指挥,祖农•太耶夫任副总指挥,玛加诺夫任参谋长,阿不都克里术•阿巴索夫任政治部主任,下辖8个团又4个营,共1.5万余人。7月,民族军主力向塔城、阿勒泰地区进军,尔后挺进准噶尔腹地。9月下旬,进抵玛纳斯河西岸,与国民党军隔河对峙,威胁迫化(今鸟鲁术齐)。此时,民族军发展到13个团共3万余人。1946年6月,民族军按照三区临时政府与国民党政府谈判签定的以和平方式解决武装冲突之条款(即"11项和平条款")进行整编,部队减为6个团共1.3万余人.1947年,国民党政府撕毁协议,武装进攻阿勒泰和玛纳斯地区,民族军奋起抗击,保卫了三区.从1948年起,民族军参照人民解放军的政治工作原则教育部队,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得到改善。1949年10月,民族军为接应人民解放军入疆,自玛纳斯河以西分别进至东疆和南疆。12月上旬,一部到达迪化,与第一野战军第1兵团会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1950年1月10日-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曹达诺夫•扎伊尔任副政治委员,努力耶夫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3、第14师和2个骑兵团,共1.3万余人,归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建制。1950年春,全军投入大生产运动,并以一部兵力配合第6军清剿武装土匪。1952年7月,组建第15师。1953年5月,由第13师组建喀什军分区,第14、第15师改编为农建第3、第4师。1954年10月,第5军军部改编为新疆哈萨克自治区军区(后改为伊掣军区),第5军番号即予撤销.
  第5军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坚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武装斗争,牵制了国民党在新疆的军事力量。涌现出孜赫肉拉•那的诺夫、阿不都拉提夫•库尔板诺夫等英雄模范,为新疆和平解放相边疆建设做出了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的前身是由红一方面军第5军团的一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一部和冀鲁豫、晋察冀几个分区的部分地方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的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
  1947年下半年,解放战争经过一年多作战,全国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党被迫将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继续将战争引向解放区。党中央抓住战局发展的有利形势,及时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敌;同时以一部分主力和广大地区部队继续在内线作战,歼灭内线敌人,恢复解放区。
  西北野战军为完成内线反攻的任务,粉碎胡宗南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的阴谋,加强我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力量,于1947年10月11日,在陕西省绥德县,以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第6纵队,隶属西北野战军建制。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司令员,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政治部主任,全纵队1.3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即参加第二次攻打榆林。11月,部队集结于西岔、镇川堡地区,开展以诉苦、三查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1948年2月下旬,参加宜川战役,以主力会同第3纵队围攻宜川城,以一部兵力在宜川西南之铁龙湾地区参加阻击、围歼驰援宜川之国民党军整编第29军,击毙其第90师师长严明,俘军参谋长刘振世以下3300余人。3月上旬,会同第3纵队围攻洛川。4月中旬,参加西府陇东战役。5月中旬,转到韩城、山西省河津地区整训。8月至11月,参加澄部、荔北、冬季战役。
  1949年2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隶属第一野战军。罗元发任军长,徐立清任政治委员,张贤约任副军长,唐子奇任参谋长,饶正锡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教导旅改称第16师,吴宗先任师长,关盛志任政治委员;新编第4旅改称第17师,程悦长任师长,黄振棠任政治委员。共约1.4万人。2月下旬参加春季战役,会同第3军解放蒲城、富平。3月初,第6军攻占大荔,朝邑、平民等城镇。5月上旬,参加陕中战役,20日解放西安,歼国民党军第17军、暂编第2旅及地方反动武装各一部,俘2000余人。尔后解放鄂县(今户县)、兰田、渭南、临潼等县城。6月初,在晋南运城由运城军分区机关和部队组建第18师。中旬,第6军编入第2兵团(11月转隶第1兵团),奉命前出礼泉以北、泾阳西北地区,抗击国民党军向西安的反扑。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歼国民党军3400余人。下旬,向兰州挺进,相继解放通渭、内官营、新营镇、榆中等城镇。8月25日,参加兰州战役总攻,攻占阜兰山主峰营盘岭和进入市区,歼国民党军3100余人。9月,向河西走廊进军,进至酒泉附近地区,先后收编起义、投诚之国民党军5200余人(后将起义、投诚部队编为独立师,第6军进疆时又将该师所部编入第16、第17师)。10月,第18师进驻西安(1950年12月,改编为公安第4师,脱离第6军建制)。11月初,第6军向新疆进军,至1950年3月,全部到达新疆。军部与第17师驻迪化(今乌鲁术齐)、伊宁等地区,第16师驻哈密、镇西(今巴里坤)等地区,立即投入大生产运动,参加地方政权建设和剿灭武装土匪等任务。至10月,在奇台东大草原和北沙窝地区,清剿乌斯满匪帮,共歼灭武装土匪1.3万余人,解放牧民群众3.1万余人。1953年5月,奉西北军区命令,军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编为西北军区空军。第16、第17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5、第6师,第6军番号即行撤销。
  第6军从组建到撤销,历时4年零7个月,转战于陕西、甘肃、新疆地区,进行大小战斗200余次。为大西北的解放及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战斗中,第6军涌现出胡青山、王耀群、魏书庆、陈全魁等英雄模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
  1942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第120师、晋西北新军和留守兵团等部编成晋绥联防军,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后高岗代)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陕北各军分区和各警备旅.
  1948年7月,西北野战军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省汾阳县,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吕梁军区机关一部及独立第10、第12旅组成第7纵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任代政治委员,陈刚任参谋长。全纵队共1.1万余人.10月初,在华北军区第1兵团指挥下,由清源(今清徐)东渡汾河参加太原战役,至11月13日,先后攻占城东北高地风阁梁及城东四大要点之一的牛驼寨,控制了城北机场.16日后,奉命转入围困太原.
  1949年3月中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彭绍辉任军长,孙志远任代政治委员,黄忠学任政治部主任、王兰麟任参谋长。独立第10旅改称第19师,何辉燕任师长,朱绍田任政治委员;第12旅改称第20师,张新华任师长,龙福才任政治委员。全军1.1万余人.4月20日至24日,参加太原外围作战和城垣的总攻。共歼灭国民党军1万余人,俘其第19军军长曹国忠和第40师师长、参谋长。5月,华北军区独立第5旅改编为第7军第21师,范忠祥任师长,李健良任政治委员。下旬,军部率第19、第20师由晋入陕(第21师暂留太原执行警备任务)。6月中旬,编入第1兵团。7月中旬,参加扶眉战役。下旬,参加陇东追击战,会同第1军在陇县固关镇地区,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14旅.8月3日,解放甘肃省天水,俘国民党军国防部少将杨殿科。17日解放西和、礼县县城,歼灭国民党军第244师一部。随后,留驻天水地区,配合第18兵团行动,箝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掩护野战军主力西进。11月初,第21师抵天水归建.中旬,第7军转隶第2兵团建制。12月参加陕南陇南战役(暂归西南军区指挥),先后解放陕西省略阳县城和甘肃省陇南各县.此后,第19师随第18兵团入川作战,12月30日进驻四川省金堂地区(1950年10月归建)。1950年初,第7军分别在陇南和四川省金堂地区执行剿匪任务,并改编国民党军起义部队4.3万余人。3月,参加修建天(水)兰(州)铁路.11月,第20、第21师奉命分别开赴济南、锦西改编为炮兵部队;军部仅辖第19师。1951年10月5日,第7军番号撤销。军部一部充实第一高级步兵学校,另一部与西北军区航空处合并。1952年8月,第19师改编为空军第16师。
  第7军在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在战争中,涌现出范来保、闫三毛、边子正等英雄模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的前身是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晋绥军区所属绥蒙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9月,绥蒙军区组成,姚喆任司令员,张达志任政治委员,辖骑兵旅及三个团(支队)。隶属晋绥军区。不久,雁门军区第11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6年11月,又将雁门军区第5军分区划归绥蒙军区。1947年9月,第5军分区撤销,第11军分区划归晋绥军区。绥蒙军区仅辖骑兵旅。1948年9月,以绥蒙军区骑兵旅和地方部队组成第8纵队,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区建制,姚喆任司令员,王长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共1万余人。9月下旬至12月初,第8纵队在华北军区指挥下,参加察绥战役,先后攻占集宁、陶林、武川、乌兰花、固阳等城镇,歼灭国民党军集宁警备司令部、保安第1、第2团等各一部。12月中旬,进驻集宁。25日,主力西移至马盖图、十八台、八苏木一线,寻机歼敌。1949年1月下旬至2月初,部队继续西移,先后进行了陶卜齐、旗下营、舍必崖战斗,歼灭国民党军两个营。
  1949年2月下旬,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仍留华北地区作战。姚喆任军长,裴周玉任政治部主任,所属第11旅改称第23师,樊哲祥任师长,黄立清任政治委员;第14旅改称第23师,罗斌任师长,姜文华任政治委员;骑兵旅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第1师,脱离第8军建制,但仍归第8军指挥。4月下旬,参加围困大同,5月1日大同和平解放后,北返绥远省,驻防集宁、卓资山、旗下营等地。5月29日,奉命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第8军番号即行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是由新疆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42师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陕西、甘肃、宁夏后,威逼新疆。国民党军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国民党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接收中共中央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于9月26日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部起义。12月29日,整编第42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隶属第22兵团建制。赵锡光任第22兵团副司令员兼第 9军军长,张仲翰任政治委员,李相唐(后叛变)任参谋长。下辖第25师,刘振世任 师长,贺振新任政治委员;第26师,罗汝正任师长,王济龙任政治委员;第27师,陈骏任师长,龙炳初任政治委员。改编后,部队即投入戍边农垦生产和整训。
  1952年4月,第9军军部与第22兵团部合并,由第22兵团部兼第9军军部。11月,第9军番号撤销。1953年5月,原第9军三个师依次改编为新疆农业建设兵团第7、第8、第9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冀南军区发展而来。
  冀南军区最早成立于1938年4月,由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辖第一至第五军分区,辖区在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德州、聊城、和河南安阳之间,12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
  1940年6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和第一至第五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军分区。同年下半年,冀南军区所属部队参加"百团大战"。从1941年起,军区部队进行反"扫荡"、反"蚕食"、反"清剿"斗争。
  1942年,新编第7、第8、第9旅先后并入第六、第三、第四军分区,所属部队归各军分区领导。 1943年10月,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指挥。
  1944年5月,冀南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但仍保留冀南军区的番号。6月,成立冀南指挥部。为了参加豫北战役,冀南指挥部将所属部分部队编成平汉纵队。9月7日,平汉纵队改为冀南纵队,奉命西进参加上党战役。陈再道任司令员,杜义德为副司令员。
  1945年10月,正式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旅。晋冀鲁豫军区为应付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进攻,将所属冀南军区主力部队孔(庆德)秦(基伟)支队、雷(绍康)、寇(庆延)支队、杜(义德)支队编成冀南纵队。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超地方性正规兵团的指示,将冀南纵队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陈再道任司令员,宋任穷任政治委员,辖第4、第5、第6三个旅及独立团,共1.4万人。
  1946年7月,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合并,仍保留第2纵队建制,陈再道任司令员,王从吾任政治委员,王蕴瑞任参谋长。从1946年8月到1947年5月,为粉碎国民党军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第2纵队在冀鲁豫区担任内线作战,先后参加定陶战役、滑县战役、豫北战役等,歼敌1.6万余人。
  1947年6月底,第2纵队与冀南军区分开,归晋冀鲁豫野战军建制,随刘邓大军主力参加鲁西南战役,沿陇海路南下,向大别山进军。8月28日,进至大别山北麓。1948年3月初,北渡淮河转向豫西南进行外线作战。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 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治委员王维刚,参谋长王蕴瑞,下辖第4、第6旅。第 5旅归鄂豫军区建制。该纵队随后参加宛西、宛东战役。11月至12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三兵团建制,由兵团副司令员杜义德兼第10军军长。王维刚任政治委员,高厚良任参谋长,共1.95万余人。第4旅改称第28师,陈中民任师长,姚克佑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9师,周发田任师长,于笑虹任政治委员。
  4月21日,第10军参加渡江战役,担负封锁、维护长江沿岸交通,保证主力渡江作战任务。6月,以皖北独力师为基础,组建第30师,列入第10军建制。此时第10军兵力达3.5万余人。
  渡江战役后,经休整、补充,8月下旬,第10军由安庆地区出发,经河南、湖北、湖南,向贵州、四川挺进,参加解放大西南作战。10月初从湘西集结地桃源出发,与友军突破国民党黔东防线,攻占黔北重镇遵义。继奔袭川南,强渡长江,西渡岷江,参加围歼胡宗南集团的成都战役,解放川黔两省的凤凰、自贡、内江等29座县城。
  1950年2月,第10军全部到达川南,兼川南军区,下辖内江、宜宾、乐山、泸县等四个军分区及自贡警备司令部。杜义德任川南军区司令员,李大章、彭涛、王维刚任政治委员。第28师兼宜宾军分区,第 29师兼内江军分区,第30师兼乐山军分区。川南军区组建后,即进行剿匪和政权建设。
  1951年2月,第10军与川南军区分开,同时第29师调归第15军建制,第62军第184师调归第10军建制。
  1952年4月25日,第10军军部和第30师调归海军,第28师调归第23兵团,第184师调归装甲兵和华北军区,该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29师部分主力部队和太行军区部队发展而来。
  1940年6月7日,八路军第129师根据中共中央北方局黎城会议建军方针进行整编。其中,撤销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成立太行军区,由第129师兼军区。下辖新编第1、第10、第11旅,第1、第2、第3、第4、第5军分区,后增编第6、第7、第8军分区。军区部队组建后,即参加百团大战及反扫荡斗争。
  1941年1月,第1、3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1旅和抗敌决死第3纵队机关合并,所辖部队编为太行军区第1、第3、第4军分区。10月,第2军分区与八路军新编第10旅机关合并,旅辖部队编为第2、第6军分区基干团。从1941年起,太行军区所属部队在人民群众配合下,先后参加了邢沙永战役和进行了"反扫荡"、"反蚕食"、"反治安强化"等抗日武装斗争。1943年3月,八路军第358旅机关并入第3军分区,8月,军区部队参加林南战役,开辟了太南、豫北抗日根据地。
  1943年10月,八路军总部决定太行军区与第129师分开,另组太行军区机关,直属总部指挥。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太行军区成为二级军区。9月,太行军区部队暂编为太行纵队参加上党战役。10月7日,太行纵队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9日,第3纵队在山西省襄垣县正式成立。陈锡联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未到职)。下辖第7、8、9旅。并新建炮兵营,共2万余人。随即参加邯郸战役,歼敌七千余人。11月至12月,在磁县极其周围地区休整。
  1946年1月,纵队奉命在安阳、修武、孟县等地还击国民党的蚕食和偷袭。同时,第9旅第9团归入太岳军区序列。太行第七军分区第43团调归纵队第9旅建制为第27团。
  1946年6月,第3纵队改称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8月,出击陇海,参加陇海路卞徐段自卫反击战役。9月至11月,参加滑县战役。1947年1月至5月,第3纵队先后参加巨(野)金(乡)鱼(台)战役、豫皖边战役、豫北战役。7月初,第3纵队作为刘邓野战军的总预备队渡过黄河,参加鲁西南战役。8月,为野战军的左路军挺进大别山。10月初,在无后方依托条件下,发起张家店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88师师部及第62旅五千余人,取得了进入大别山以来首次大捷。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军区第3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阎红彦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0月,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决定,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3兵团建制。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杨国宇任参谋长,刘华清任政治部主任。原第7旅改称第31师,赵兰田任师长,周维任政治委员;第8旅改称第32师,何正文任师长,卢南樵任政治委员;第9旅改称第33师,童国贵任师长,高治国任政治委员。全军共8个团,2万余人。
  4月21日,第11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铁板洲、鸭儿沟、玉板洲国民党军长江防线。尔后直插浙赣线,行程1500余里,主要战斗40余次,歼敌2.5万余人。11月初,第11军奉命向西南进军,参加川黔作战,在友邻配合下解放重庆,接着参加成都战役,围歼胡宗南集团。
  1950年1月,第11军归川东军区领导,军部进驻万县。第31师为军区机动部队,进驻梁山(今梁平县);第32、33师、军补训师分兼大竹军分区、万县军分区、酉阳军分区。期间,军奉命抽调战士3000人,武器百余枝,骡马800匹,支援第18军进军西藏。7月,奉中央军委命令,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调山东青岛组建海军青岛基地(现北海舰队)。
  1951年1月,第31师编入第12军建制,参加抗美援朝。3月,第32师、第33师开赴河北廊坊地区集结,奉命重新组建第11军。曾绍山任军长,鲍先志任政治委员,王汝昭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2、33、182师(原属第18兵团第61军),全军共3.88万人。1952年10月,新建第11军军部及直属队奉命浙江杭州组建空5军。除第182师改铁道兵外,第32师、第33师均于抗美援朝战争前后,分别调归第16军、第26军建制。
  1969年10月,以第54军机关、直属队部分人员及当地部分部队人员重新组建第11军,董占林任军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
  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是以太行军区6分区机关及直属队、韦(杰)支队、石(志本)支队、秦(基伟)向(守志)支队于1945年11月5日在河北省磁县马头镇组建。司令员王宏坤,政治委员段君毅,参谋长张廷发,政治部主任鲍先志。下辖第16、17、18旅。共1.3万余人。纵队成立后未及整训,即参加在峭河、白晋、安北等地区作战,先后歼敌4000余人。
  1946年8月,该纵队出击陇海线,首战兰封告捷。接着参加定陶战役。10月,参加巨野战役。此次战役中,第52团第1连班长王克勤成为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11月,参加滑县战役,全歼国民党军第104旅。接着回师鲁西南,参加巨金鱼战役,全歼敌整编第4纵队。1947年3月,王近山任司令员,杜义德任政治委员。下旬,参加豫北反攻,一举攻克汤阴,歼敌8000余人,生俘敌中将司令孙殿英。6月30日,突破国民党黄河防线,参加鲁西南战役,歼敌4000余人。随后,挺进大别山。在危急关头,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强渡汝河,护卫中原局,战胜敌人围追堵截,直插大别山。10月下旬,参加高山铺战役,歼敌第40师和第82旅。
  1948年5月9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改编后随即参加宛东战役。11月16日,参加淮海战役。战前在豫南一带执行牵制任务。敌黄维兵团东援后,同友邻部队一道将黄维兵团围困于双堆集地区。12月6日,在友邻部队的协同下,从西直取敌人核心阵地,打烂指挥中枢,歼敌近万人。
  1949年2月9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萧永银任副军长兼参谋长,李震任副政委,李开湘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2.5万人。第16旅改称第34师,尤太忠任师长,邵子言任政委;第17旅改称第35师,李德生任师长,李如海任政委;第18旅改称第36师,邢荣杰任师长,刘昌任政委。随后,12军参加渡江战役。4月8日,攻占铁板洲,4月21日强渡长江,随即展开千里追击,挺进浙赣线,解放县城18座,歼敌3.5万余人。10月,向大西南进军,在友邻部队配合下,解放重庆及川东地区。12月,参加成都战役,歼敌3.6万余人。
  1951年1月,第11军31师编入12军建制,原第36师(欠第106团)及第3师第102团脱离本军建制,留在西南。3月,第12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4月17日,参加第五次战役,11月,参加金城防御作战,进行大小战斗400余次,圆满完成防御任务。1952年11月底,作为预备队参加上甘岭战役。第12军入朝参战期间,涌现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其中杨春增、伍先华、胡修道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1954年4月,第12军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的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31军、抗战时期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1930年12月,六霍、商南起义的红3师和红2师两个连,以及六霍补充营,合编为红1军第3师第7团,共5000余人。红7团成立后,投入了第1次反"围剿"斗争。
  1931年1月,红1军和红15军合编为红4军,红7团改为红4军独立团。2月,独立团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中央教导第2师,萧方任师长,王小亭任政委。3月,中央教导第2师和鄂东警卫第2团组成红4军第12师,许继慎任师长,庞永俊任政委。6月,毛正初领导的六安独立团编为红12师第35团。10月,以红12师师部和第34团为基础,另调红10师第28团和红11师第31团改编为红25军第73师,刘英任师长,吴焕先为政委。11月,红25军归红4方面军系列。
  1933年7月,以红73师为基础扩编为红4方面军第31军,红4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下辖第91、92、93师,近万人。
  1935年3月,红31军参加了强渡嘉陵江战役。此后,参加长征。部队屡历险境,往返雪山草地,英勇奋战,胜利到达陕甘苏区。
  1937年8月,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陈赓任旅长,王新亭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71、772团。9月,进入晋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参加建立以太行地区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并参加了百团大战。在抗日战争中,第386旅转战山西、河北、河南三省,先后战斗850余次,毙伤俘日伪顽军2.5万人,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壮大了我军力量。
  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阴谋,第386旅协同友邻部队,胜利进行了上党战役,歼敌7500余人。
  1945年10月,第386旅奉命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旅,下辖第28、29、30团,约7000人。同时,以太岳军区武装一部,改编为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3旅。下辖第37、38、39团。第10旅先后参加了闻夏、同蒲、临浮战役,三战三捷。我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第10、第13旅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开创豫西解放区。
  1948年3月,第10、13旅转战河南,参加了洛阳、宛西、宛东战役和豫东阻击战,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中原的分区防御体系。此后,又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及豫西军区3分区、6分区一部,在河南省黄阁村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4兵团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9万人。下辖第37师(原第10旅)、第38师(原第13旅)、第39师(原豫西军区部队)。同年4月,第13军参加渡江战役,其第109团荣获兵团"渡江杀敌第一功"锦旗一面。之后,参加粤桂边追歼战、滇南战役。
  1950年1月,第13军抽调干部、战士1700余人、骡马1000余匹,组成辎重团,调归第18军,支援进军西藏。尔后,在云南进行剿匪作战,剿灭土匪318股,共5.5万人,保卫了西南边疆。1950年3月,第13军兼滇南卫戍区,归第4兵团建制。1950年6月,第13军警卫团调第15军,并另抽调干部、战士1万余名,组成补训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954年5月部队随第15军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岳军区的"抗敌决死队第1旅",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
  1937年8月1日,在山西太原国民师范学校成立了山西青年抗敌决死第1总队,同年10月,扩编为"决死第1纵队"。鲁应麟任纵队长,薄一波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2总队。
  1938年春,又成立第3总队,7、8月又成立游记第1、2团和第三专署第5、6团等部队。
  1939年12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十二月事变",进攻八路军和决死队。在120师掩护下,晋西支队和决死队打退了敌人进攻。随后?quot;决死纵队"经过政治整军,按八路军建制整编,仍沿用"决死纵队"番号,下辖第25、38、42、57、59团。薄一波任纵队长兼政治委员。
  1940年11月,晋西北军区成立,"决死纵队"编入晋西北军区。1941年初,晋西南地区洪赵支队进入太岳区,归决死第一纵队领导。同年1月14日,决死第1纵队兼太岳军区。8月,决死第1纵队改称决死第1旅,归八路军太岳纵队建制。陈赓任司令员,薄一波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至第5军区,属八路军总部建制。 1942年1月,归八路军129师建制。
  1943年3月,决死第1旅随同军区部队先后进行了济垣战役、豫北战役。1945年8月,决死第1旅参加战略反攻,先后收复县城7座。
  1945年10月23日,太岳军区奉命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0、11、12旅。其中决死第1旅改编为第11旅。第4纵队组成后,随即参加了上党战役,生俘阎西山的中将炮兵指挥胡三余以下两千余人。1946年6月,于宫誉地区歼灭国民党精锐"天下第一旅"之第2团。之后,参加吕梁、汾孝战役。
  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决定由太岳军区第1军分区新编第7团、第2军分区警卫团、第4军分区独立第1旅在山西灵石地区组建太岳军区第22旅。4月5日,第4纵队和第22旅在晋东南地区进行攻势作战,歼敌1.4万余人。7月,第4纵队及第22旅归陈谢集团指挥。11月,第11旅第33团组建豫西第7军分区,第22旅归第4纵队建制。
  1948年3月,参加洛阳战役,与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一起,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等部共2万余人。
  1948年2月14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1旅、第22旅和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李成芳,政治委员雷荣天,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启明,政治部主任朱佩瑄。原第11旅改称第40师,刘丰任师长,侯良辅任政治委员。第22旅改称第41师,查玉升任师长,丁荣昌任政治委员。原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0师改编组成第42师,廖运周任师长,张子鸣任政治委员。第14军组建后,归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4月,第14军参加了渡江战役,配合友邻部队解放南昌,威逼敌103师师长曾三元率部起义。而后,部队继续追击,迫敌91师1700余人投降。接着向阳春、阳江方向追击,经九天九夜连续行军作战,在阳江地区歼敌第50军、第39军、保安第2师、第13兵团部、第21兵团部等4万余人。国民党海军第4巡逻联合舰队官兵500余人,率11艘军舰向我投诚。
  广东战役结束后,第14军进军广西、云南。经茂名阻击战斗、博白追击战斗后,部队昼夜兼程,强渡钦江,直插钦州,粉碎了白崇禧集团逃往海南岛的企图。钦州一战,第14军俘敌第7军军长阎仁毅等将校级军官938名,校以下官兵44168人,毙伤敌1900余人,缴获汽车245辆,军用物资若干。尔后,部队入滇,在大班、丽江、保山一带完成了剿匪和建立地方政权等任务。
  1950年3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精神,第14军兼云南军区所属滇西卫戍区,归第4兵团建制。
  第14军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战中,涌现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战斗集体,其中有著名的太岳军区战斗英雄胡尚礼,祁保禄,宁死不屈的战士马冠群,全国战斗英雄刘子林、侯廷选、张玉琦、高文魁等和荣获钢铁防?quot;守如泰山"的第118团第2营、"剿匪模范"的第119团第2、3营和第122团"水上英雄"第4连、"突破天险"第6连等英雄集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
  解放军15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军区的部分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7年8月15日,以太行军区前方指挥所及两独立旅为基础,在河南博爱县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秦基伟、政治委员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参谋长何正文、政治部主任谷景生。纵队成立后,主力部队随即参加战略进攻,南渡黄河,转战伏牛山,第25旅留在豫西,开辟豫西根据地。
  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10月,参加郑州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全歼北逃之敌1.1万余人。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参与攻克宿县,任桥阻击作战和围歼黄维兵团中,歼敌8500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部队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决定,第9纵队于河南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2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政治主任余洪远。由原留豫西之第25旅归建改称第43师,张显杨任师长,薛涛任师政治委员;第26旅改称第44师,向守志任师长兼师政治委员;第27旅改称第45师,崔建功任师长(师政治委员暂缺,1950年12月聂济峰任师政治委员)。第15军组建后,作为渡江战役兵团先遣军,于3月初从河南周口地区出发,在向长江北岸挺进中,连克湖北英山、罗田及安徽太湖、望江诸城,控制了以华阳镇为中心的江北滩头阵地,胜利地完成了掩护兵团主力于黄梅、宿松一线地区展开的任务。4月21日,为兵团左纵队于主要突击方向一举突破敌长江防线,占领香山、黄山主峰。随即疾进浙赣线,直指武夷山北麓。昼夜追击南逃之敌750公里,解放横峰、上饶、葛源、广丰、建阳、水吉、建瓯、丰乐、南平等地。尔后,挥师南下,进军中南。9至10月,参加广东战役,11月,参加广西战役,俘敌第48军军长张文鸿、第126军副军长王伟仓以下近万人。1950年初,长途行军1300余公里,胜利完成进军云南的任务。继而开赴川、滇、黔、康边境地区参加剿匪作战。与友军密切协同,基本肃清了纵横各约500公里,包括4个省,7个军区广大在区内的股匪,共帮助建立600多个区、乡政府。其间,第44师奉命于3月参加西昌战役,5月归建。
  在全国解放战争中,第15军转战豫、皖、鄂、闽、赣、粤、桂、云、贵、川、康等11个省,涌现出刘子林等著名战斗英雄。纵队由成立时的1万余人发展壮大到5万余人。
  1950年12月,第43师奉命留驻云南建设昭通军区,第10军第29师编入第15军序列。翌年3月,第15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军长秦基伟、政治委员谷景生、副军长周发田、参谋长张蕴钰、政治部主任车敏瞧。所属第29师,第44师,第45师,先后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平(康)、金(化)、淮(阳)地区防御作战,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涌现出一批英雄模范单位,其中记特等功4个、一等功34个、二等功63个。有1.3万多名指战员荣立战功。其中有特等功臣、特级英雄黄继光,特等功臣、一级英雄孙占元、邱少云等。在上甘岭战役中,第15军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在约3.7万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区内,与敌反复争夺43天,抗住了敌人日均20万发炮弹的狂轰滥炸,打退敌排以上兵力的进攻900余次,进行较大规模的反击29次,使美帝国主义及南朝鲜军鼓吹的所谓"一年来最大的攻势"彻底失败,为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53年1月,第15军奉命于元山地区担任海岸防御任务。1954年5月奉命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是在南昌起义、平江起义、湘南暴动和闽西暴动等武装起义部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分别编入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2师第5团、第3军团第4师第12团。
  1937年6月,红5团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第2营,红12团改编为第686团第3营,随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938年9月,第685团第2营编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5团,进入冀鲁边区,创建和保卫鲁西根据地。1941年2月,第5团归鲁西军区第3旅建制,改番号为第7团。
  第685团第3营于1939年1月改编为八路军东进支队第1团,挺进鲁西,随即挺进微山湖以西,改番号为第10团。
  1941年7月7日,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统称冀鲁豫军区。1942年12月,湖西军区划归冀鲁豫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第7、10团以及由第129师第771团5连发展起来的第20团,均归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4年春,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冀鲁豫军区及时扩编,积极参加扩大解放区和局部反攻作战。到1945年夏,冀鲁豫军区先后共扩编9个团,从日伪军手中夺取东平、阳谷、金乡等10余座县城。
  1945年9月22日,根据中央军委和晋冀鲁豫军区的命令,冀鲁豫军区机关和一部主力,在河北省清风县(今属河南省)柳格集地区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苏振华。下属第1、2、3旅。10月20日至11月2日,第1纵队参加平汉战役,随后进军热河,归冀热辽边区建制。
  1946年3月18日,纵队缩编为6个团。接着参加热东战役,绥东战役和张怀战役。10月1日再次整编,撤销第3旅番号,将其下属团分别编入第1、2旅。12月会师冀鲁豫,仍归晋冀鲁豫建制。
  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第7纵队合编为第1纵队,杨勇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2、19、20旅。1947年夏,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奉命在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于7月2日至8日强攻郓城,全歼守敌1个师部和两个旅,共1.3万余人。此战,纵队及第1旅各记大功一次,刘、邓首长在嘉奖令中指出:"…收复郓城,创造了一个纵队单独攻坚和歼敌两个旅的先例,夺取了大反攻中第一个光荣的胜利"。7月12日至15日,在六集地区又歼敌两个师部,3个半旅,共1.3万余人。半月内内共歼敌2•6万余人,加速了鲁西南战役全胜的进程。之后,又跃进大别山,参加高山铺战役。1948年冬,参加淮海战役,歼敌1.6万余人,俘敌第12兵团中将副司令吴绍周等将官9名。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第1纵队及豫皖苏军区部队一部合编组成第16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5兵团,尹先炳任军长,王辉球任政治委员,杨俊生任参谋长,吴实任政治部主任。原第1旅改称第46师,齐丁根任师长,范阳春任之政委。第2旅改称第47师,李觉任师长,郭强任政委。原豫皖苏部队组成第48师,郑统一任师长,李一非任政委。原纵队第19、20旅调出。4月21日至23日,参加渡江战役,在主要突击方向上突破长江防线,至5月6日,攻占衢州、江山,截断浙赣线。8月中旬,进军大西南。11月14日解放贵阳,28日至12月7日参加成都战役,在沙坪俘敌川湘鄂绥靖公署中将主任宋希濂,并先后夺占东山、峨嵋、嘉奖等县城。后在成都西南地区协调友邻部队全歼了胡宗南集团。
  1950年1月,除第48师调归川南军区留守泸州,其余部队回师贵州,参加剿匪和新区政权建设。军部兼遵义军分区,第46师兼铜仁军分区,第47师兼毕节军分区。
  1951年2月,第16军离黔北上。7月7日,抽调90个建制排共3646人,组成两个团,参加抗美援朝作战。9月,第62军第186师调归第16军建制,第47师入朝作战,于1952年3月归建。11月,第186师改为国土防空部队,第11军第32师改为第48师调归第16军建制。1953年1月,第16军入朝作战,至1958年4月撤军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的前身是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发展而来的。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最早由两部分部队组成。一部分是1940年3月冀鲁豫军区第3军分区青年营扩编的独立团。另一部分是1944年冬,冀鲁豫军区特务连、第1军分区特务连、第5军分区两个连合编组成的平原党校特务团,1945年6月,平原党校特务团又改编为冀鲁豫军区第29团。
  1945年秋到1946年春,冀鲁豫军区先后将一些县级民兵基干队等地方武装改编为第1军分区第2、第6团;第2军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3军分区第1、第4团;第4军分区第4团、独立团;第6军分区第3团等8个团,在当地坚持开展武装斗争。
  1946年1月,冀鲁豫军区第29团、第2军分区独立团、第1军分区第2、第6团合编组成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旅。1947年6月,第3、第5、第7军分区部队各一部和第4、第6、第8军分区各一部组建为独立第2、第3旅。同时,独立第1、第2、第3旅调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
  1947年8月,独立第1、2、3旅改编组建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王秉璋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刘星任参谋长,裴志耕任政治部主任。独立第1旅改称第31旅,独立第2旅改称第32旅,独立第3旅改称第33旅。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于1947年1月至12月,先后参加陇海、平汉战役。1948年2月中旬,第11纵队和第10纵队共同挺进豫皖苏地区。1948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同年11月初,第11纵队参加淮海战役。11月中旬,与兄弟部队一起,在徐州陈桥地区全歼国民党军第107军第261师。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第11纵队在围歼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役中,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为全歼敌人做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海南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王秉璋任军长,赵健民任政治委员。原第31旅改称第49师,汪家道任师长,况玉纯任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50师,胡华居任师长,卿正兴任政治委员。由原冀鲁豫军区第1、第3旅和独立支队合编组成第51师,闵学任师长,崔子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4万余人,归第二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4月下旬,第17军在安庆以西渡过长江,挺进浙赣两省。9月初,奉命向西南进军。11月初,在黔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149师大部。12月下旬,第17军一部奉命组成前进指挥所,率第49师等部挺进滇东,驰援已宣布起义的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卢汉,歼灭国民党军第8军6000余人。
  1950年3月初,第17军军部兼贵州军区安顺军分区,第49师兼兴仁军分区,第50师兼镇远军分区,第51师兼独山军分区。1952年3月17日,第17军番号撤销。第17军在解放战争中,解放县以上城镇32座,共有1932名指战员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的前身是晋冀鲁豫军区所属豫皖苏军区部队和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抗击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晋冀鲁豫军区遵照中共中央关于编组超地方正规兵团的指示,将冀鲁豫军区第1军分区第2团、独立团;第10军分区河北民军第1团编成的第19旅;第8军分区第5团、独立团;第11军分区第9团编成的第20旅;第9军分区骑兵团、独立团、卫河支队、新4路编成的第21旅,在河南滑县地区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杨勇任司令员,张霖芝任政治委员。
  1946年2月,张国华奉命率军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一部,越过陇海线南下,与晋冀鲁豫军区第6军分区、华中第8军分区汇合,于12月12日成立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吴之圃,参谋长陈明义。
  1947年3月,晋冀鲁豫军区第7纵队与第1纵队合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纵队,下辖第1、第2旅,及第19、第20旅(原第7纵队第19、第20旅)。原第21旅撤销。6月,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第20旅随纵队南渡黄河,参加鲁西南战役,并在此后连续行军1300里路,抵大别山北麓。豫皖苏军区部队为配合野战军行动,积极打击敌人。
  1948年5月,中原军区成立,豫皖苏军区隶属中原军区,晋冀鲁豫野战军也改称中原野战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2野战军,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第1纵队第20旅组建为第18军,隶属第2野战军第5兵团建制。张国华任军长,谭冠三任政治委员,陈明义任参谋长。第20旅改称第52师,吴中任师长,刘震国任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独立旅改编为第53师,金绍山任师长,王其梅任政治委员。原豫皖苏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2军分区第11团、第3军分区第36团合编组成第54师,魏洪亮任师长,罗野岗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7万余人。
  4月20日,渡江战役开始,第18军为第2野战军的总预备队,26日渡过长江,追歼逃敌。6月以后,该军还先后配属第2野战军第4兵团,由第4野战军指挥,参加湘赣战役,配属第4野战军第12兵团参加衡宝战役。
  11月初,我军向大西南进军。第18军为第5兵团第2梯队,先后挺进湘西、贵阳、四川。
  1950年1月6日,中共中央西南局及西南军区令第18军在第14军和西北军区一部配合下,执行进军西藏的任务。2月2日,进军西藏支援司令部在重庆成立,第18军副军长昌炳桂任司令员,第3兵团后勤部长胥光义任政治委员。3月18日,第18军在乐山举行进军西藏誓师大会。10月初开始,第52师在兄弟部队配合下,进行昌都战役,歼灭藏军9个代本,5700余人,其中第2代本起义。
  1951年1月18日,原进藏支援司令部在川部队、机关合并,组成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陈明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21日,班禅警卫营随西北野战军进藏部队入藏,编入第18军序列。4月,后方部队修建甘孜机场。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定。25日,中央军委发布进军西藏的训令,第18军开始向拉萨及西藏全境进军。在全军将士的努力下,第18军终于胜利完成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任务。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成立西藏军区,以第18军进藏领导机构组成军区机关,驻拉萨(归西南军区领导)。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参谋长李觉,政治部主任刘振国。下辖:第52、53、54师,昌都警备区,日喀泽警备区,黑河警备区,第18军后方部队司令部及骑兵第1团、工兵第5、第8团、西藏军区干部学校、独立支队、班禅警卫营、第9代本等。1952年2月10日,西藏军区在拉萨正式成立,3月17日,第18军改为西藏军区,第18军番号即行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一部的前身为1945年12月5日在山西省洪洞县柏村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第24旅,辖第70、第71、第72团。第70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1团,其基础是薄一波领导的山西新军决死第2纵队第6总队;第71团原为豫西第2分区特务2团,其基础是抗战期间豫西分区所领导的几支地方武装;第72团原为太岳第3分区第54团,其基础是抗战初期以部分红军指战员为骨干的在晋南万泉、稷山等9县组成的人民武装自卫队。
  该军另一部前身为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7月17日在徐友彬、梁励生、雷展如等领导下,于河南省洛宁县故县镇起义后开进豫西解放区的国民党军第17师。该师原为冯玉祥旧部,爱国将领杨虎成第17路军主力,参加过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第17师先后转战河北、山西、河南等战场,在中条山坚持战斗达数年之久,是一支坚强的反蒋抗日力量。起义成功到达解放区后,归冀鲁豫军区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建制,仍称第17师,共2000余人。10月,参加上党战役,取得老爷岭战斗的胜利,部队也迅速发展到4000余人。1946年5月,国民党第38军副军长孔从洲率第55师在河南省巩县起义,归冀鲁豫军区建制,仍称第55师。9月13日,晋冀鲁豫军区以起义的第17师、第55师编成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孔从洲任军长,汪峰任政治委员,王汝照任参谋长,崔仲远任政治部主任。 1947年5月,晋冀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第24旅在山西闻喜县姚村调归第4纵队,改称第12旅。7月,第12旅与第17师奉命于8月下旬随陈庚、谢富治兵团渡过黄河,执行开辟豫西、陕南根据地的任务。
  1948年5月,第12旅和第17师粉碎国民党多次进攻,建立了有14个县的民主政权,人口达200余万的豫西、陕南根据地,部队发展到1.5万人。这一行动,牵制了根据地周围国民党军20多个旅10余万人的兵力,配合了中原战场和西北战场的作战。
  1948年4月,第55师与豫陕鄂军区第3军分区合并。5月,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6月7日,第4纵队第12旅和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17师组成陕南军区,属中原军区建制。刘金轩任司令员,汪峰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2旅、第17师和两郧、商洛军分区。7月,第12旅参加襄樊战役,活捉敌中将司令官康泽、中将副司令郭勋祺,歼敌8000余人。9月底,第12旅和第17师第51团参加淮海战役。11月6日,参加歼灭国民党军第12兵团战斗,在小李庄阵地坚守战中,打退敌人4个精锐师在飞机、坦克、大炮掩护下的10余次突围,获得了刘邓首长奖励的"钢铁阵地"的奖旗。
  1949年5月1日,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隶属第2野战军直接指挥。刘金轩任军长,张邦英任第一政治委员,汪峰任政治委员。原辖第12旅第34、第35团和第17师51团合编组成第55师,符先辉任师长,张明任政治委员。第12旅第36团和第17师第50团、独立团合编组成第57师,张复振任师长,张文斌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改编后,归西北军区建制。
  第19军成立后即暂归第1野战军指挥。11月中旬,第2野战军主力和第1野战军第18兵团等部发起西南战役,连克十几座县城,陕南全部解放。
  1949年12月,第19军转入剿匪反霸、建设地方武装等任务,至1950年6月底,歼灭国民党鄂豫川陕绥靖公署主任王凌云以下1.7万余人,基本肃清陕南地区的匪患。与此同时,第19军积极响应中央军委参加生产建设的指示,开荒17万亩,修水渠1万余米,开办工厂、作坊110多所,为支援国家建设做出了贡献。1950年底,陕南军区撤销,第19军移防西安兼陕西军区。刘金轩任司令员,马明方任政治委员。
  在解放战争期间,第19军先后参加较大的战役战斗200余次,涌现了全国战斗英雄马金中、宋忠福、李二晓等6200余名功臣模范。
  1952年7月1日,第19军军部改编为陕西军区,第55师调归西北军区领导,第57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石油工程第1师。第19军及其所属师、团番号同时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
  1945年11月10日,从苏浙皖北撤的新四军苏浙军区第2、第4纵队和苏中军区教导旅,在江苏省涟水组成新四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谭启龙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贺敏学任参谋长。苏浙军区第4纵队编为第1旅,苏中军区教导旅编为第2旅,苏浙军区第2纵队编为第3旅,共2.2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开赴山东作战,属津浦前线指挥部领导,参加津浦路阻击战,在兖州、泰安、大汶口等地,歼灭日伪军和国民党军各一部。1946年1月7日,改称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6月,收复泰安、大汶口,7月,和鲁中军区部队一起,在胶济路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作战中,取得文祖战斗的胜利。后奉命移师鲁南、淮北。12月,参加宿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叶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师和由中原军区第1纵队第1旅改编的独立师,共2.3万余人。2月,在莱芜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11月,参加陇海路破袭战。12月底,独立师改归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8年6月,参加豫东战役。9月,参加济南战役。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新沂窑湾全歼国民党军第63军1.3万人,而后参加阻援及围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刘飞任军长,陈时夫任政治委员,廖政国任参谋长。第1师改称58师,曾如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2师改称第59师,程业棠任师长,张文碧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称第60师,陈挺任师长,邱向田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4月,第20军南下,进占丹阳,截断宁沪铁路,后沿金坛、溧阳向广德追歼逃敌,一部参加郎(溪)广(德)围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尔后担任上海警卫任务。1950年2月,第30军第89师调归20军建制。解放战争期间,第20军参加战役战斗100余次。
  1951年11月,第20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第2次战役中,对长津地区之敌实行分割包围,重创美陆军第1师。在第5次战役中,歼灭南朝鲜第5师和第7师5个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第20军涌现出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卜广法,以及于潘宫、车树琴(女)、孙振禄、任玉祥等英模个人和"杨根思连"等英模单位。1952年10月,第20军从朝鲜光荣凯旋归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它的前身有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
  1938年春,留在皖西北坚持武装斗争的红28军,改编为新四军第4支队,下辖由鄂豫皖边的红28军鄂豫边游击队编成的第7、第8、第9团、手枪团,共3100余人。3月14日,第4支队由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东进。4月,进至舒城、庐江、无为、桐城地区展开抗日武装斗争。1939年5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成立,第4支队归其指挥。6月,第4支队整编,下辖第7、第9、第14团,后开创了以定远东南藕塘为中心的津铺路西抗日根据地。同时,以第4支队第8团为基础在安徽定远组成新四军第5支队。1941年1月,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改编组成新四军第2师、第4支队改编为第2师第4旅,第5支队改编为第2师第5旅。1945年9月,第4、第5旅北上山东。
  1945年10月,由新四军第2师第4、第5旅和第9旅,在山东组成新四军第2纵队,罗炳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韦国清任副司令员,赵启民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辖第4、第5、第9旅,共2.4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归津铺前线指挥部领导,开赴津浦前线作战。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6月,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建制。
  1945年11月,以新四军第4师第11、第12旅为基础,在淮北组成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张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参谋长,王学武任政治部主任。辖6个团,共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参加津浦路和陇海路东段破击作战,彻底破坏了大许家到白塔埠的铁路,给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以严重打击,从而使我山东、华中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7月,在朝阳集战役中,第2纵队主攻,第9纵队阻援,全歼国民党军第92旅。8月,第2、第9纵队参加泗县战役,给国民党军第172师以重创。10月至11月,参加淮阴、涟水保卫战,协同兄弟部队全歼国民党军第69师。1947年1月参加鲁南战役,在苏北方向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及第11、第74、第28师北进的任务。
  1947年2月,第2、第9纵队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震任副司令员,康志强任副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第2纵队第4旅编为第4师,朱绍清任师长,高志荣任政治委员。第9纵队除一部改编为淮北支队外,其余编为第5师,姚运良任师长,秦贤安任政治委员。第2纵队第9旅编为第6师,滕海清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全军共2.9万余人。
  1948年2月,第2纵队奉命南下华中,与第11、第12纵队组成苏北兵团,开辟威胁敌宁沪心脏的苏北战场。3月,攻克益林,全歼国民党军第113旅。6月,策应豫东战役,解放新安镇、海州、沭阳、灌云等地,对改变苏北战局起了重要作用。1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固镇阻击战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共歼灭国民党军3.6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属第3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滕海清任军长,康志强任政治委员,吴泳湘任参谋长,邓逸凡任政治部主任。原第4师改称第61师,胡炜任师长,王静敏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62师,周纯麟任师长,周世忠任政治委员。第6师改称第63师,吴华夺任师长,谢锡玉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5月,解放杭州,尔后进军温州、宁波、象山等地。8月,赴临海剿匪。其间,第63师奉命入闽作战,9月归建。10月,发起温州湾战役,攻占洞头、大崇山等岛屿。1950年3月至5月,参加舟山战役,尔后负担浙东、浙南和闽北地区的海防任务。
  1952年3月,第21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战斗中,涌现出王云阁、马天明、曹光景、葛英东等战斗英雄和战斗集体。朝鲜停战后,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1958年8月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和滨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9月14日,山东军区所属鲁南军区第3、第5团和第2军分区主力团,组成山东军区第8师,王麓水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22、第23、第24团,共1万余人。10月,归津浦前线指挥部指挥,参加界河、兖州、枣庄、韩庄等战斗,攻占邹县、滕县两城,歼灭国民党军第19集团军9000余人,师长王麓水在滕县战斗中牺牲。
  1946年1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8师,何以祥任师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6月底,南下淮北,8月,参加泗县战役。9月,参加两淮保卫战,在来安集、渔沟一线,配合第2纵队阻击国民党军第7军增援。10月底,北返鲁南,出击台儿庄、枣庄,攻占南北罗、陶沟桥、燕子景等地。12月,在宿北战役中,攻占制高点峰山、晓店子,全歼国民党预备第3旅6000余人。1947年1月,在鲁南战役中,攻克尚岩、凤凰山和马庄,协同兄弟部队歼灭国民党军第26师师部。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8师与滨海警备旅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何以祥任司令员,丁秋生任政治委员。下辖2个师,第8师番号不变,滨海警备旅改称第9师,共2.5万余人。2月,在临沂附近阻援,保障莱芜战役的顺利进行。3月23日,鲁南军区第10师归第3纵队建制,改称第7师。4月,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2师,俘师长杨文泉以下官兵1.1万余人。5月,于新蒙公路阻援,保障了孟良崮战役顺利进行。6月至7月,向外线出击,连克大汶口、宁阳等地。9月初参加沙土集战役。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作战。11月,破击津浦路宿县及固镇段。12月13日,参加平汉路破击战,破击许昌至官亭段铁路,并攻占许昌城。25日至26日,配合晋冀鲁豫野战军攻克金刚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3师后,南下围攻确山,迫使国民党军主力从大别山回援。
  1948年1月,第7师机关分散至豫皖苏边区各分区工作,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其部队分别编入第8、第9师。3月,参加洛阳战役,担任对洛阳城东南和北面的主攻,全歼国民党军青年军第206师。第8师第23团第1营首先突破东门,华东野战军授予"洛阳营"荣誉称号。6月,参加豫东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占开封,全歼守敌。9月,参加济南战役,为解放济南做出了贡献。11月至次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先在徐州以西张公店歼灭国民党军第181师和曹县保安旅,后在歼灭黄维兵团和杜聿明集团中做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孙继先任军长,丁秋生任政治委员,来光祖任参谋长,刘春任政治部主任。第8师第24团和胶东军区南海独立团合编为第64师,马冠三任师长,李荆山任政治委员;第8师第22团、第23团改编为第65师,陈士法任师长,王六生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为第66师,谢斌任师长,刘伟任政治委员。全军3.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芜湖地区渡江后,进军浙东。7月,攻占象山,歼灭国民党军第87军残部。10月初,攻占金塘岛,全歼国民党军第102师。
  1950年1月,王一平任军政治委员,王六生任军政治部主任。5月,攻占定海本岛和岱山、长涂等岛屿,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舟山群岛。 解放战争中,第22军参加战役战斗100余次,涌现了"洛阳营"和陈金合、林茂成等许多英模单位和个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闽浙军区挺进师、红军闽西南抗日讨蒋第4、第5支队及红军闽南独立第3团等部队发展而来的。1938年2月,在闽南和闽西南坚持斗争的上述红军部队,在福建龙岩土镇整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辖第3、第4团。
  1939年冬,以陈毅、粟裕为正、副指挥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遵循中共中央"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方针,派部队渡江北上,开辟苏北抗战根据地。第4团团长陶勇,政治委员卢胜奉命率团部和2营北渡长江,进至江苏省仪征县月塘集地区,与梅嘉声等率领的挺进纵队第3团合编为新四军苏皖支队。1940年6月,苏皖支队以两个团的兵力粉碎了国民党苏鲁皖边游记军李长江部13个团的进攻,保卫了郭村,创造了华中地区反摩擦战斗以少胜多的范例。随后,苏皖支队于江都县塘头镇扩编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3纵队。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参谋长张震东、政治部主任卢胜。
  1941年1月,新四军重建军部以后,第3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1师第3旅,下辖第7、第8、第9团和南通独立团。
  1944年12月,第3旅奉命渡江南下,于1945年1月进至浙江长兴县,整编为新四军苏浙军区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阮英平。1945年8月,该纵队向日伪军展开了坚决的进攻,歼灭大批日伪军,威逼沪宁。11月,渡江北上,于苏北淮安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8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陶勇。下辖5个团,共1.2万余人。
  整编后,第8纵队在友邻的协同下,首先攻克了日伪军坚固设防的高邮城,俘敌890余人。接着挥戈北上,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灭了陇海路东段拒降的日伪军,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基本上连成一片,为准备迎击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解放战争时期,这支部队在大兵团作战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1946年5月,第8纵队于苏中如皋地区整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1师,粟裕任师长兼政治委员,陶勇任副师长,梅嘉生任参谋长。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第3旅,共1.6万余人。1946年12月,第1师北上鲁南,在陈毅等统一指挥下,与兄弟部队配合,全歼国民党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继而攻克枣庄,全歼国民党整编第51师,俘敌中将师长以下7700余人。7至8月,在苏中战役中,参加宣家堡、如(皋)南、丁堰、林梓等战斗。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10月底,以第1、第3旅和第7师第20旅各一部及华东军区特务团组建第2旅,列入第7师编制。12月参加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下旬,第1师于山东临沂县大官庄地区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司令员陶勇、政治委员王集成、参谋长梅嘉生、政治部主任刘文学。第1旅编为第10师,第2旅编为第11师,第3旅编为第12师。共3万余人。
  2月下旬,第4纵队北上参加莱芜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李仙洲集团。4月初,南下鲁中地区,经一个多月第机动回旋,与兄弟部队一起将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包围于孟良崮地区,经三昼夜血战,共歼敌6470人。6月底,进至鲁南作战。8月,纵队部率第11、第12师转到鲁西南,编入西线兵团作战。10月归建。11月,参加陇海路破袭战,在官亭歼灭国民党军骑兵第1旅3700余人。
  1948年3月,在河南濮一地区进行新式整军。6至7月,参加豫东战役。9月参加济南战役。此时,郭化若任纵队政治委员,韩念龙任政治部主任。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先后作战40余次,攻克国民党军团以上兵力守备的村落、据点22个。俘敌中将杜聿明。
  1949年2月,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7兵团。陶勇任军长,卢胜任政治委员,梅嘉生任副军长兼参谋长。第10师改称第67师,第11师改称第68师,第12师改称第69师。4月21日,第23军奉命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镇江、江阴之间国民党军江防,切断了沪宁铁路和宁杭公路,歼灭了由南京等地南逃之敌5个军的大部。
  5月初,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杭州。随后又强渡苏州河,攻占国民党政府造币厂和敌淞沪警备司令部,俘敌1万余人,与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上海市。
  1950年1月,调归第9兵团建制,陈庆先任军长,符确坚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知耕任参谋长。5月,第23军进军浙东,参加舟山群岛战役和浙东剿匪,解放了定海本岛。
  1952年9月,第23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三八线"附近担任坚守防御作战任务。在战斗中涌现出许家朋、贾云胜、叶树东、穆守营、王文范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朝鲜停战后,继续坚守"三八线"中线阵地,并帮助朝鲜人民医治战争创伤,重建家园。1958年3月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苏中军区独立旅和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合编组成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发展而来的。
  1938年春,主力红军长征后留在湘鄂赣、湘赣边、粤赣边、皖浙赣、湘南等到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游击队,共2300余人,改编组成新四军第1支队。陈毅任司令员,下辖第1、第2团。3月,第1支队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集中。5月,陈毅率部东进,展开于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地区。同年冬,新四军第3支队第6团调至苏南,由第1支队领导。同时,第1团调至皖南归第3支队领导。1939年5月,第6团进至苏州、常熟、太仓之间地区活动,改称江杭第2路军。在茅山地区又组建新的第6团。 1939年11月7日,第1支队领导机关与第2支队领导机关合并为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机关。1941年3月,江南指挥部第2支队改编组成亲四军第16旅,归新四军第6师建制。1942年12月31日,新四军第2旅旅部率第4团南下与第16旅合并组成新的第16旅。1945年2月5日,第16旅改编为苏浙军区第1纵队,辖第1、第2、第3支队及独立第2、第3团。第1纵队编成后,参加苏浙军区三次反顽战役。8月参加战略反攻,收复溧阳、金坛、句容、溧水等10余座县城。10月,渡过长江向北转移。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1纵队奉命从苏浙皖边北撤至江苏省东台县,改编为新四军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司令员,。陈铁君任参谋长,刘文学任政治部主任,下辖5个团,共1.1万余人。纵队成立后,在邵伯、樊川地区扼守京杭运河,保卫苏皖边区首府淮阴。1946年5月,华中野战军第6纵队与苏中军区独立旅合编,组成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任师长兼政治委员,下辖第16、第18旅,共1.4万余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在泰兴、如皋、李堡、丁堰、林梓、分界等地,歼灭国民党军1.5万余人。1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给进犯的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以重大杀伤,掩护了苏皖解放区后方机关的转移。此时,新四军第7师第20旅大部编入第6师,成立第17旅。12月,参加第二次涟水保卫战。1947年1月上旬,鲁南战役期间,在苏北方向担任阻援。2月上旬,华中野战军第6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任司令员,江渭清任政治委员,皮定均任副司令员,陈时夫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属第16、第17、第18旅依次改称第16、第17、第18师,共3.5万余人。2月,参加莱芜战役,在攻占和扼守吐丝口战斗中,歼灭国民党军2.2万余人。4月,在泰蒙战役中担任阻援。5月上旬,挺进鲁南作战。中旬,回师北上参加孟良崮战役,会同兄弟部队抢占垛庄,切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退路,封闭合围口,为战役全胜做出了贡献。7月,参加南麻、临朐战役。8月进入鲁西南作战。9月初,南渡黄河,参加沙土集战役。月底,和兄弟部队一起越过陇海路,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民团、土匪等地方武装,攻克毫县、界首、阜阳、新蔡等城。12月,在平汉、陇海路破击战中,于毫县、鹿邑、太康地区担任阻援。1948年2月,攻占兰考县城,全歼国民党军第119旅,后进至濮阳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6月,参加豫东战役,先在兰考以东阻援,后参加围歼国民党军区寿年兵团。9月,参加济南战役,在鲁南准备阻援。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后担任围歼黄百韬兵团和南下蚌埠以北阻援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建制。王必成任军长,廖海光任政治委员,皮定钧任副军长,赵俊任参谋长,蓝荣玉任政治部主任。第16师改称第70师,陈仁洪任师长,谢立全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71师,梁金华任师长,陈伟达任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72师,康林任师长,张闯初任师政治委员。全军共3.6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境内姚沟至北埂段渡过长江,占领顺安、铜陵、大通等地,并在郎(溪)广(德)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歼灭国民党军5个军。6月,第70师北上配合兄弟部队解放青岛,第71师南下淮北,归鄂豫皖边区联合剿匪指挥部指挥,进剿大别山地区土匪。8月11日,第72师配合兄弟部队攻占长山列岛。1950年3月,第71师归建。5月,南进浙西、闽北地区,担任修建上饶至福州公路和剿匪任务。1952年7月20日,第71师撤销,第25军师归第24军建制。9月,第24军改归第9兵团指挥,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在战斗中涌现也张桃芳、武在元、王玉生、黄宗德、柴育民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5年10月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7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第3支队等部发展演变而来的。
  1938年春,闽北、闽东红军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司令员由新四军参谋长张云逸兼,副司令员谭震林,参谋长赵凌波,政治部主任胡荣。下辖由闽北游击队编成的第5团,闽东游击队和闽西游击队一部编成的第6团,共2500余人。3月至4月间,第5、第6团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镇地区集中。7月,第3支队开赴皖南前线。9月,坚守清弋江阵地,同日军作战多次。12月,担负铜陵、繁昌沿江防御任务。此时,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调至皖南归第3支队指挥,第3支队第6团调至苏南归第1支队建制。1939年,第3支队胜利地进行了5次繁昌保卫战。1940年,第3支队改称为新四军编第3支队,辖第5团、军部特务团。1941年5月,新四军新编第3支队、无为抗日游击队和皖南事变突围出来的部分部队合编为新四军第7师,张鼎丞(未到职),政治委员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政治部主任何伟,下辖第19旅和挺进团。至1942年底,第7师各部建成巢(湖)无(为)根据地和开辟了含(山)和(县)桐(城)东游击根据地。1943年,第7师兼皖江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含和、沿江、皖南、巢湖4个支队和独立团。1943年9月,调新四军第2师第6旅第16团加强第7师。此后,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反对日伪军"扫荡"、"蚕食"和反对国民党顽军制造摩擦的斗争。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9月,第7师免兼皖江军区。10月,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近2万人撤离皖江地区,由师长谭希林、政治委员曾希圣、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步新、参谋长孙仲德率领开赴鲁南,隶属于津浦前线野战军(后改称山东野战军),阻击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犯,并肃清拒绝投降的日伪军,先后参加临城、枣庄等战斗。
  1946年1月,新四军第7师改称山东野战军第7师。6月,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后,第7师移师淮北,参加朝阳集、泗县及保卫淮阴等作战。9月,第21旅番号撤销,部队并入第20旅。10月,调整编组,第20旅拆散,补入华中野战军第1、第6师,第7师师部率第19旅与华中野战军第11纵队合并,仍称第7师。师长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师长林维先,参谋长胡定千,政治部主任黄火星。下辖第5、第19旅和特务团(由原淮南军区独立第5团改称)。重新编组后,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等战役。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第7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司令员成钧,政治委员赵启民,副司令员林维先,政治部主任黄火星。第19、第5旅分别改称第19、第20师,以鲁中军区第4、第6团组建第21师,共2.5万余人。3月以后,转战鲁中山区,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和临朐等战役。8月后,归东线兵团(后改称山东兵团)指挥,转战胶东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交河战役、胶(县)高(密)阻击战和莱阳战役的胜利。
  1948年3月,第7纵队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参加胶济路西段作战,攻克张店、淄川等地。4月至5月,在胶济路中段作战,在西线连续8天阻击济南国民党军东援,对确保潍县战役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6月至7月,转至津浦路中段,与第13纵队等部一起攻克兖州及曲阜、邹县等城。9月,奉命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滕县一带阻援,使徐州地区国民党军未敢北援,保障了攻济(南)作战的胜利进行。入冬参加淮海战役,在徐州以东先切断黄百韬兵团向西逃路,继而参加阻击徐州东援之国民党军,后又参加围歼黄维兵团,共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隶属于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詹化雨任副军长,邓少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熊应棠任参谋长。第19师改称第73师,王培臣任师长,萧学林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74师,张怀忠任师长,邓清和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75师,谢锐任师长,何志远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突破江防后,急插至郎溪、广德地区,截歼南京等地南逃之敌,取得歼灭国民党军1个军的胜利。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吴淞,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俘敌8000余人。6月2日,攻占崇明。9月至12月,进至皖南剿匪,歼国民党游杂武装4000余人,为巩固皖南新区打下了基础。
  1952年7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25军军部及第75师师部调归空军,第73师调归第23军;第74师调归第24军,第75师各团调归江苏军区,第25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鲁中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领导了徂徕山起义,成立了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4支队,洪涛任司令员,黎玉兼任政治委员。随后,第4支队向南北发展抗日武装。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4支队。与此同时,第7、第8支队和第5支队一部分由清河地区和胶东地区进入鲁中地区。中共山东分局和山东纵队领导机关也由泰山地区进入沂蒙山区。
  从此,鲁中成为山东抗战的中心地区。9月,鲁中地区部队编为山东纵队第1、第4旅。1942年8月,八路军山东军区成立鲁中军区,王建安任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1945年8月,山东部队整编,第1、第4旅编为第3、第4师。鲁中各军分区及县区武装,组成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11月,第3师、警1旅一部、警3旅大部调往东北,鲁中军区以警2、警3旅一部,组成第9师;其他部队编为警备旅和独立第1、第2旅。鲁中军区部队先是参加津浦路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打破国民党军自徐州沿津浦路北进华北、东北的计划,继而攻占了鲁中要地淄川、博山,并一举解放胶济线西段重要据点张店、周村,使鲁中、渤海两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国民党军从济南、潍县沿胶济线两路对进,向淄博解放区进犯。鲁中军区部队参加胶济路西段地区阻击战、淄博地区保卫战和文、埠、西坡地、危山、安邱等战斗。1946年12月,鲁中军区部队参加鲁南战役,与兄弟部队密切配合,全歼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等部,取得了鲁南战役的胜利。
  1947年12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王建安任司令员,向明任政治委员。纵队下辖3个师和一个炮兵团,鲁中军区第4师改称第22师,第9师改称第23师,鲁中军区警备旅改称第24师。全纵队共3.3万人。
  第8纵队组成后,即投入大兵团作战,参加莱芜战役,在和庄、不动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73军第77师,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在芹村、张家洼地区歼灭国民党军第2绥靖区李仙洲集团。4月,参加泰蒙战役,在费县蒙山地区阻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担任左翼迂回任务,攻占桃花山、磊石山要点,为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做出了贡献。6月,在沂源阻击战中,歼灭国民党军3000余人。
  1947年7月,国民党军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8纵队由内线转入外线作战,西出津浦线,转战鲁西南地区。9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土山集战斗。9月下旬,进军豫皖苏边区,横扫国民党军保安部队。11月,参加陇海铁路破击战。12月至1948年2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在此期间,为配合兄弟部队进行平汉路破击战,阻击国民党军整编第5军多次西援,歼敌2300余人。为开辟新区和加强地方政权建设,第24师师部及该师第71团调往许昌以西地区组建豫皖苏军区第5军分区。该师第70团拨归第22师指挥。第72团改为纵队特务团。3月,参加洛阳战役,在洛阳以东芝田镇、山神庙、堤东一线阻击郑州国民党军东援,保障了洛阳战役的胜利进行。5月,配合中原野战军进行宛西战役,先在方城、泌阳地区阻援,后奔袭许昌,全歼河南省保安独立第21旅,俘其旅长以下官兵1700余人。6月初,在宛东战役中,于西平、遂平地区阻援。中旬,参加豫东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开封,后担任阻援,歼灭区寿年兵团残部。9月,在济南战役中,在鲁西南地区打援,保障了攻济作战的胜利。
  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淮海战役,在围歼黄百韬兵团,担负徐州以南阻援和总攻杜聿明集团的作战中,歼灭国民党军2.6万余人。
  1949年1月22日,第8纵队进至蚌埠以东临淮关地区集结休整,待命向江南进军。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隶属于第3野战军第8兵团。张仁初任军长,王一平任政治委员。陈宏任参谋长,李耀文任政治部主任。第22师改称第76师,高文然任师长,曹普南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77师,王建青任师长,董超任政治委员。第24师归建,以其第71团、第72团一部为基础与第69团、军部特务团组成第78师,陈忠梅任师长,张建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全军分别由扬州、邗江的驷马、王圩等地渡江,在天王寺、上沛地区追歼国民党军第312师4000余人。5月,参加解放上海战役,解放昆山、嘉定,攻占江湾机场,从苏州河北侧攻入市区,歼敌4.2万人。6月,担任上海警备任务。
  1950年1月,第30军第88师该归第26军建制。尔后在上海浦东、崇明岛担任海防任务。
  在解放战争中,第26军从鲁中到鲁南,从山东到河南,从皖北到苏南,转战在华东、中原战场上,涌现出9个英雄连队,数十个模范排,100多个模范班,1.5万名功臣。1500名模范,252名英雄。其中一级英雄14名,二级英雄23名,三级英雄202名。
  1950年11月,第2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该军与兄弟部队一起,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从长津湖到汉江边,从三八线南北到平(康)金(化)前线,先后参加第二、第四和第五次战役。涌现出王兆才、王德明、刘庆亮、叶君、林范洪(女)、陈德忠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2年6月,第26军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7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地9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胶东地区几支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领导在文登县天福抗日武装起义组成的队伍和以1935年"一一•四"暴动保留下来地昆嵛山红军游击队,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83年春,又有"掖县抗日游击第3支队"等一批抗日武装成立。9月,第3军队和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5支队"。12月,该支队改编为山东纵队第5支队,辖6个团7000余人。1939年秋,第5支队整编为第13,第15两个基干团,又以黄县,掖县地方武装组成第14团。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同时成立新第5支队,辖第1,第2,第3团。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5支队第1,第2分别改称第16,第17团,第3团拆编与第5旅同属胶东军区领导。
  1943年3月,胶东团,第15,第17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人大反攻中得到了发展,先后足见第5师,第6师和警备第4旅。
  1945年10月,胶东军区主力部队奉命进军东北后,留下的第5师第13团和第14团第一营重新组建第5师(辖第13,第14,第15团),1946年6月,警4旅改称第6师,9月,组建警备第3旅。6月至11月间,以上3个师(旅)参加第一个胶东保卫战,给入侵胶东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一沉重打击。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5师,第6师,警备第3旅依次改称第25,第27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共3。1万人。司令员许世友,政治委员林浩,参谋长聂风智,政治部主任刘天浩。第9纵队编成后,即率第25,26师赴鲁中参加莱芜战役,以极小代价歼国民党军第73师,第46军近万人。4月,该纵队第26师(附第74团)参加泰(安)蒙(阳)战役,在白马关,九女关地区打援。5月,在孟良崮战役中,由阻击转为主攻,与兄弟纵队一起全歼敌整编第74师。1947年7月,参加南麻,临徇战役。9,10月。参加第二次胶东保卫战。11,12月,参加胶(县)高(密)追击战和莱阳保卫战。
  1984年春,第9纵队经过"三查三整"新式整军运动,以全新的面貌投入了对敌大反攻。3月,该纵以"挖心战术"巧取胶济路中段敌重要据点周村,歼国民党军整编第32师1.2万余人。4月,参加唯县战役,在城北担任主攻,其第79团首先打破突破口,对攻克号称"固若金汤"的唯县,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45师等部起了重要作用,华东野战军授予"唯县团"称号。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第9纵队担任东集团主攻,迅速攻占敌重要外围据点茂岭山,砚池山,燕翅山和吗家庄等据点。其第73团在城东南突破城恒首先攻入市区,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一团"的称号。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威海战役,担任在碾庄芋围歼黄百稻兵团,徐州以南阻援和围歼杜律明集团作战任务。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9军团。聂风智任军长,刘天浩任政治委员,贺敏学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后詹大南任副军长,李元任参谋长),仲曦动任政治部主任。第25师改称为第79师,萧镜海任师长,谭佑铭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为第80师,张蛭秀任师长,张少虹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第81石,孙瑞夫任师长,罗维道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5余人。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第27军担负鲁港至荻港段主要突击任务。当夜21时许迅速抢占敌人滩头阵地。随之奉命以日克一城的气概沿繁昌,南陵,宣城一线追击江南逃敌。4月28日凌晨与兄弟部队会师吴兴,共同将国民党军5个多军围歼于郎溪,广德山区。5月,第27军在解放上海作战中,沿嘉善,松江攻进,先后攻占高家湾机场,焚王渡车站,虹桥,徐家汇车站,龙华机场,控制苏州河以南。6月,担任上海市警备任务。1950年1月,第30军第90师调归第27军建制。
  1950年10月,第2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1月初,第32军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其时军长彭德清,政治委员刘天浩,副军长詹大男,副政委曾如清,参谋长李元,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第79,第80,第81,第94师。11月,参加第二次战役。第80,第81师将美第7师31团,第32团1个营以及1个炮兵营全歼于新兴里及以南地区,创造抗美援朝中我军以劣势装备全歼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范例。第79师在柳潭里地区与美陆战第1师近两个团激战数日,在第94师配合下终将美"王牌"师击溃,并在追击中歼敌一部。1951年4月,参加第5次战役,担任我东线集团主要突击任务。该军迅速突击破美伪军防线,在敌人防御正面打开缺口,并按时完成穿插迂回任务。5月,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于昭阳以南富坪里,县里地区英勇抗击美伪军多路进攻,有力地掩护了我军主力和伤员物资的转移。1951年7月,接替金城地区防御作战任务。9月起,担负元山沿海二线防御任务。1952年10月奉命归国。
  抗美援朝作战中,第27军共歼敌2.1万余人。有2.2万余人立功,涌现出于春田,孙庆云,王元义,刘福海。于宪桂(女),李耕耘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的主力部队大部分挺进东北,渤海军区即将留下的部队组成6个团,即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团、警备第6旅第11团、警备第7旅第13、第14团、警备第8旅第17团。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7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需要,渤海军区以特务第1、第2团和警7旅第13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7师,在胶济路参加自卫反击作战,取得济阳、邹平、齐东等战斗的胜利。10月,华东军区成立渤海军区前线指挥部。11月,渤海军区以警6旅第11团、警7旅第14团、警8旅第17团,组成山东解放军第11师。山东解放军第7、第11师均隶属渤海军区前方指挥部指挥。
  1947年1月下旬,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成立华东野战军。2月,渤海军区第7、第11师合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宋时轮任司令员,景晓村任政治委员,刘培善任副政治委员,赵俊生任参谋长,萧望东任政治部主任。第7、第11师依次改称第28、第29师,同时组成纵队特务团,共1.6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即参加莱芜战役,在锦阳关及其以北阻援,保证主力歼灭国民党军李仙洲集团。4月下旬,配合兄弟部队发起泰安战役,歼灭国民党整编第72师主力,俘师长杨文泉以下1.1万余人。5月,参加孟良崮战役,于莱芜以北地区阻援,保证主力全歼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6月底后,奉命参加外线出击,攻克津浦线之大万德、界首,接着在鲁西南地区进行了梁山阻击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各部一起,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9月至11月,参加沙土集战役和陇海路破击作战。12月,刘培善任政治委员。
  1948年1月,在成武、曹县地区进行新式整军运动。2月,改归晋冀鲁豫野战军指挥,越过陇海路,挺进豫皖苏变区作战。3月,攻占安徽省太和、涡阳等地。4月,进至平汉路南段作战,解放河南省汝南、驻马店、确山等城镇。5月,参加宛西战役,攻占河南省邓县,解放湖北省老河口,随后又参加宛东战役,歼国民党军4200余人。6月,华东野战军主力发起开封战役,该纵奉命归建华东野战军,由平汉路东进至上蔡地区,参加阻击国民党军胡琏兵团,为开封战役的胜利作出了贡献。6月下旬起,于杞县东南桃林岗,顽强阻击5昼夜,予国民党第5军以重创,保证野战军主力歼灭区寿年兵团。在此期间,吴萧任参谋长,萧望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参加济南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经8昼夜激战,解放济南,该纵歼国民党军1.7万余人;第85团第5连战后被授?quot;济南连"荣誉称号。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在徐州以东阻援,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继又参加合围和聚歼杜聿明集团。
  1949年1月,于苏北涟水以第28、第29师各一部组建第30师。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朱沼清任军长,陈美藻任政治委员,萧锋任副军长,吴萧任参谋长,吴嘉民任政治部主任。第28师改称为第82师,钟贤文任师长,王若杰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83师,朱耀华任师长,李曼村任政治委员;第30师改称第84师,冯鼎三任师长,王敬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江阴以西登陆后,解放戚墅堰、切断京(南京)泸路,连克宜兴、长兴、吴兴,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克太仓、嘉定、罗店等城镇,协同兄弟部队解放吴淞,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7月,进军福建,至10月,参加福州等战役,解放闽清、福州和平潭、大小嶝岛等岛屿,该军第247团第8连战后被授予"大嶝岛连"荣誉称号。该军一部参加金门岛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同年底,驻防福建前线,执行剿匪等任务。不久,张闯初任军副政治委员,朱云谦任参谋长,李曼村任政治部主任。1952年5月,第28军归福建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28军在作战中,涌现出英模单位2个营、7个连和特级战斗英雄2人,一级人民英雄15人,一级战斗英雄4人,其他英雄模范500余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苏中军区的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1月,新四军苏中军区第1、第2军分区所属第55、第57、第59、第61、第63团组成第7纵队,隶属于华中野战军。姬鹏飞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藩任副司令员,杜屏任参谋长,卢胜任政治部主任。12月,参加高邮战役,攻克邵伯、郭村等地,歼拒绝投降的日伪军一部。1946年5月,第57、第61团调出。6月,第7纵队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戴心宽任副司令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第31旅(以第55、第59、第63团组成)和第l、第2、第9军分区。7月至12月,先后参加苏中战役和东台防御战、盐城保卫战。
  1947年1月下旬,华中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仍兼苏中军区。管文蔚任司令员,姬鹏飞任政治委员,胡炳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李干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l旅和第12纵队调来之第87、第89团,及第1、第2、第9军分区,共3.1万余人,在苏中、苏北敌后坚持斗争。4月,参加淮沐及李堡战役,歼国民党军一部。5月,以第87、第89团和纵队特务团组成第32旅。8月,参加盐城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克盐城、阜宁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11月,纵队免兼苏中军区并改归刚组建的华中指挥部指挥,与兄弟部队一起,克李堡、拼茶等据点。12月下旬,参加盐南战役,在兄弟部队协同下,于盐城以南之伍佑歼国民党7000余人。
  1948年3月,第11纵队转隶苏北兵团建制。4月,以第2军分区第4团、第9军分区第7团和第l军分区特务团组成第33旅。6月下旬,参加涟水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涟水,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先与兄弟部队一起突击徐州以东运河车站,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在徐州以南进行追击和堵击,参加会歼杜聿明集团的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胡炳云任军长,张藩任政治委员,段焕竞任副军长,梁灵光任参谋长,惠浴宇任政治部主任。第31旅改称第85师,朱云谦任师长兼政治委员;第32旅改称第86师,张宜友任师长,徐光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缺编);第33旅改称第87师,张强生任师长,许家屯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3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江阴以东登陆后,抢占江阴,解放无锡、苏州,切断京(南京)沪铁路,阻击国民党军东逃。5月,参加上海战役,攻占浏河、月浦、宝山等城镇,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吴淞。7月,进军福建。8月,参加福州战役,连克永泰、福清、长乐,切断国民党军向南逃路。9月至10月,参加漳厦等战役,攻占马巷、集美、澳头,配合兄弟部队解放厦门。10月,一部参加金门战斗,因渡海作战准备不足失利。1950年11月18日,第29军军部改编为军委铁道公安司令部。第85、第87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第86师调归军委空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该纵队是由新四军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6年春,新四军第2师第6旅部北撤江苏淮安,与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合并,兼理第5军分区工作。5月华中军区第5军分区部队及盐城起义的赵云祥部合编成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辖6个团。谢祥军任司令员,刘培善任政治委员,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吴肃任参谋长,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6月,第10纵队兼苏北军区。7月至8月,参加苏中战役,8月下旬和华中第2军分区部队一起,于邵伯地区顽强抗击国民党军整编第25师主力的进攻,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0月,参加涟水保卫战,与兄弟部队一起迟滞了国民党军的进攻,掩护了华中军区后方机关的转移,谢祥军在战斗中牺牲。随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北移山东,第10纵队留苏北敌后坚持斗争。
  1947年2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统一整编,华中野战军第10纵队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仍兼苏北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获秋任政治委员,覃健、常玉清任副司令员,孙克骥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4、第35旅和第5、第6、第11军分区,共5万余人.归华中指挥部指挥。4月,参加淮沭及李堡战役,配合兄弟部队攻占淮阴、沭阳公路间之钱集、胡集、汤涧等重要据点,打破了国民党军对淮沭公路的封锁。8月,参加盐城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盐城、阜宁、伍佑等城镇,歼国民党军8700余人,使苏中、苏北两地区连成一片,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挺进大别山的行动及华东野战军内线兵团在山东的作战。11月至12月,与兄弟部队一起参加李堡战役,攻克如皋以东李堡、拼茶、角斜等据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12月下旬,在盐南战役中,协同兄弟部队于伍佑一带取得歼国民党军7000余人的胜利。
  1948年2月,第34旅奉命进入安徽淮南,成立淮南军区。3月,第12纵队免兼苏北军区,转隶苏北兵团。3月中旬,参加益林战役担任阻援任务,保障兄弟部队攻克阜宁西南之益林镇,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不久,谢振华任司令员,李干辉任政治委员。6月下旬起,参加涟水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攻克海州外围之房山、阿湖、城头等据点,又乘胜南进,解放涟水、泗阳、宿迁等城镇。7月,以第5、第6军分区部队为基础组建第36旅。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徐州以东之新安镇、阿湖地区实施突击,保证主力围歼黄百韬兵团,尔后又参加对徐州突围西窜的杜聿明集团的追击、合围和最后会歼作战。
  1949年1月,由华中军区独立旅改称第34旅,调归第12纵队。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9兵团。谢振华任军长,李干辉任政治委员,饶守坤任副军长,夏光任参谋长,刘仲华任政治部主任。第34旅改称第88师,吴大林任师长,罗龙生任政治部主任;第35旅改称第89师,余光茂任师长,王直任政治委员;第36旅改称第90师,朱国华任师长,张洪山任参谋长。全军2.4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在安徽当涂、芜湖正面登陆后,参加对国民党军南逃的5个多军的追歼战。5月,参加上海战役,解放浦东之奉贤、南汇、川沙,于白龙港歼国民党军第51军8000余人;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高桥,切断国民党军向东逃路。上海解放后,担任淞沪警备任务。1950年1月16日,华东军区决定第30军军部调归海军,所属第88、第89、第90师分别改隶第26、第20、第27军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的前身是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华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7年2月,为了保卫胶东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华东军区将所属胶东军区特务团和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4月,第6师改称第5师,又以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和民主救国军独立总队组成第6师。9月,再以北海、滨海、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7师。各师成立后,在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指挥下,先后参加沙河追击战、胶济路东段、太保庄等战斗,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作战。
  8月下旬,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及所属部队改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共2.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内(东)线兵团。周志坚任司令员,廖海光任政治委员,腾海清任副司令员,陈华堂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黎有章任参谋长。第5、第6、第7师依次改称第37、第38、第39师。9月,参加胶东保卫战,以运动防御阻击国民党军向胶东腹地再度进犯,至12月,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8年春,转入休整,开展新式整军运动。4月,转战胶济路中段,参加潍县战役,配合兄弟部队于潍县东、西两线顽强阻击济南、青岛国民党军增援,保证了攻城战斗的胜利。5月,挥师西进,参加津浦路中段战役。7月上旬,会同第7纵队攻克兖州,歼守军1.6万余人。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商埠,突破外城,强攻内城,连续激战8昼夜,该部歼守军1.5万余人。战斗中,第37师政治委员徐海珊牺牲。该师第109团首先突破西南城垣,战后中央军委授予"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11月,参加淮海战役,攻克曹八集,并协同兄弟部队围歼黄百韬兵团。随后,与江淮军区部队协同作战,解放灵璧,追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12月初,参加围歼黄维兵团,为战役全胜作出了贡献。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和部队番号的命令,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周志坚任军长,陈华堂任政治委员,姚运良任副军长,黎有章任参谋长,方中铎任政治部主任。第37师改称为第91师,高锐任师长,张英勃任政治委员;第38师改称第92师,徐体山任师长,张英任政治委员;第39师改称第93师,傅邵甫任师长,余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3.2万余人。
  4月,参加渡江战役,于靖江渡江登陆后,控制江阴,占领武进(常州),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宜兴,切断南京、镇江国民党军东逃退路,围歼南逃的国民党军于郎溪、广德地区,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5月,参加上海战役,在第9兵团指挥下,会同兄弟部队攻占浦东地区,断敌海上退路,在同浦、高桥等作战中,毙俘国民党军1.7万余人。7月,向福建进军,在第10兵团指挥下,先后参加福州、漳厦战役,在解放福建全省战斗中,歼国民党军3.7万余人。同年11月,高锐任该军参谋长。1950年5月11日,第91师在第94师的配合下,解放东山岛。1952年5月,归福建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中,第31军转战鲁、豫、皖、苏、泸、浙、闽等地,参加主要战役战斗200多次,涌现出黄相和、刘坤、蔡萼等一批战斗英雄以及"济南第二团"等一批战斗集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是由山东军区所属胶东军区及其所属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8年3月,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华东军区将山东军区所属滨北、东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及胶东军区特务团组成第5师。5月,又将胶东军区南海、西海、北海军分区各一个独立团组成第6师。第5、第6师成立后,均归胶东前线指挥部指挥。第5师随即参加潍县战役,与第13纵队一起在东线沽河地区阻击青岛国民党军西援。10月后,为策应淮海战役,第5、第6师在青(岛)、即(墨)地区封锁、监视国民党军。12月,对从青岛、即墨出犯的国民党军予以反击,歼其一个团大部。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隶属山东军区。谭希林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涌任副军长,赵一萍任参谋长。第6师改称第94师,熊飞任政治委员,邬兰亭任副师长;第5师改称第95师,陈奇任师长,阙中一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1万人。
  4月下旬,于渡江战役的同时,在胶东军区第100旅配合下,对青岛、即墨地区国民党军发起进攻,以压缩包围方式结合迂回战术,相继攻占即墨、青岛,歼守军2200余人。接着,担任青岛市警备任务。
  1950年1月,以山东警备第4、第5团及第2、第3团各一部为基础组建第96师。此时,刘涌任军长,彭林任政治委员,周长胜任副军长兼参谋长,仲曦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2万余人。2月,调归第10兵团指挥并由青岛南下福建,执行以缴匪为主的海防、警备和作战任务。4至12月,共进行大小战斗380多次,歼匪特8000余人,有力配合福建地区的土地改革和缴匪斗争。与此同时,第94师在第31军的指挥下,与第91师一起,于5月11日解放东山岛。11月,第32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大部充实重建的第8兵团兵团部,第94师调归第27军建制,第95师调归军委空军,第96师调归福建军区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是由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而成的。
  1947年9月30日,华东军区将所属渤海军区部队,在山东省博兴县小高家改编为渤海纵队。袁也烈任司令员,周贯五任政治委员。下辖渤海军区特务第1、第20团,第二军分区第11团,第四军分区第21团合编组成的新编第11师,共1.3万余人。隶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
  1948年3月,参加周(村)张(店)战役,在长白山以西地区阻击济南东援之国民党军。4月,参加潍县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分割、包围并全歼国民党军山东保安第3师和整编第45师。5月,参加兖州战役,牵制济南国民党军南援,攻克龙山、章丘城。9月,参加济南战役,协同兄弟部队由东面攻入济南城。战役结束后,担任济南城北警备任务。同年冬,参加淮海战役,于战役第二阶段进占徐州并担任警备任务,继而以一个师南下参加阻援,保障兄弟部队围歼黄维兵团,后全纵参加围歼杜聿明集团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属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建制。张克侠任军长,韩念龙任政治委员,张震球、孟绍濂任副军长,欧阳平任政治部主任。第7师改称第97师,杨干三任师长。第11师改称第98师,崔振伦任师长,增旭清任政治委员。国民党起义的第59军所部改编为第99师,傅继泽任师长,秦化龙任政治委员。全军2万余人。4月,参加渡江战役。5月,在上海战役中,攻占杨行后,又协同兄弟部队攻占吴淞、月浦、宝山等城镇。尔后,担负该地区警备任务。7月,第34军第100师归第33军建制。1950年11月,第33军奉命改编为华东公安部队兼淞沪警备司令部,第97、98、99、100师依次改编为公安第14、15、16、17师,该军番号同时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是华东军区所属江淮军区部分部队和在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而成的。
  1948年5月,为适应敌后斗争需要,华东军区将淮南、淮北军区合并为江淮军区。陈庆先任司令员,曹荻秋任政治委员。辖第1、第2、第3、第4军分区和第34旅、独立旅等部,共1.9万余人。6月至9月,转战津浦、陇海路段,配合华东野战军进行开封、济南战役,牵制打击国民党军。11月,参加淮海战役,围攻赵墩,阻击黄百韬兵团西逃。接着又配合第13纵队全歼国民党军第238师,解放灵璧。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隶属第3野战军第8兵团。何基沣任军长,赵启民任政治委员。张秀龙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132师为基础编为第100师,孔明泉任师长,王学武任政治委员;以江淮军区独立旅为基础组成第101师,叶道友任师长,杨汉林任政治委员;以江淮军区第34旅为基础组成第102师,李木生任师长,廖成美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6万余人。部队经编组整训后,参加渡江战役,和第35军一起,攻占瓜州、浦口、浦镇、钳制南京、镇江正面国民党军。4月23日占领镇江。
  6月,第34军进驻南京,担任警备任务。7月,军部兼南京警备司令部,袁仲贤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何以祥、何基沣分任第一、第二副司令员,张藩任副政治委员,饶子健任参谋长,王德贵任政治部主任。7月,第100师调归第33军建制。11月,第101师调归第10兵团。12月,第102师师部调归第三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后改为炮兵第3师师部。1950年1月,第3野战军教导师6个团调归第34军兼南京军区警备司令部建制。同时,军机关一部组建华东军区航空处。11月,军机关及其余部队改编为华东公安第13师。第34军番号遂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是由鲁中南纵队和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整编第96军一部合编而成的。
  1948年7月,华东军区将鲁中南军区各分区基干团组成华东野战军鲁中南纵队,鲁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傅秋涛兼任纵队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归山东兵团指挥。
  9月,鲁中南纵队主力部队参加济南战役,4个团加入攻城西集团,协同兄弟部队攻克商埠。4个团加入打援集团,于官桥至腾县间打援,保障了济南战役的胜利。10月,鲁中南纵队所属部队统一改编为第46、第47师,共6个团1.4万人。属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建制。
  在淮海战役中,鲁中南纵队先在郯城歼灭山东省保安旅3000余人,继而在徐州东南、徐州南会同兄弟部队阻击徐州国民党军东援黄百韬兵团、南援黄维兵团以及追击合围杜聿明
  10月29日,在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吴化文部被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35军,吴文化任军长。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鲁中南纵队与第35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属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建制,吴文化任军长,何克希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03师,于怀安任师长,彭胜标任政治委员;第104师,方明胜任师长,严政任政治委员;第105师,何志斌任师长,宋宪章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2万余人。
  4月,第35军调归第8兵团指挥,参加渡江战役,攻占浦口、浦镇,于23日渡江解放南京。
  8月,南下浙江金华地区剿匪。9月,第103、第104、第105师分别兼衢州、绍兴军分区和杭州警备区。1950年1月,第35军番号撤销。军部及军属炮兵团调归华东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任命了领导人。其第111军在内蒙包头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刘万春任军长,康建民任政治委员。下辖:由第111军第258师改编的第106师,赵晓峰任师长,张乃更任政治委员。由320师改编的第107师,马逢辰任师长,杨安平任政治委员;由第310师改编的第108师,张副元任师长,王志武任政治委员。同时以独立第3旅、保安骑兵第4旅、整编骑兵第13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乔汉魁任旅长。全军共1.3万余人。列入绥远军区编制。
  部队改编后,即移驻包头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50年12月,第36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9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2月,第36军军部与第37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07师与第37军第110师和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他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6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是由绥远起义的国民党军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政策的感召下,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和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其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张世珍任军长,帅荣任政治委员。下辖:由新编独立第7师改编的第109师;由第326师改编的第110师;由第319师改编的第111师。同时以保安骑兵第5、第6旅等部改编为军直骑兵旅。全军近1.3万余人。列入绥远军区建制。
  部队改编后,即移驻五原地区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制原则展开政治整训和生产劳动,成为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50年12月,第37军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建制。1951年1月,随兵团移驻河北省衡水地区。4月,军直骑兵旅撤销,其部队与同时撤销的兵团直属骑兵第4师一部分别编入各师。9月,随兵团开赴朝鲜,执行修建机场和后方警戒任务。12月,返回祖国,进驻河北省定县地区。1952年2月,第37军军部与第36军军部一起调中央财委编为建筑工程部,第110师与第36军第107师和编为第107师,直属兵团领导。其他部队分别调归兵团学习团或编为建筑工程部队。第37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中国工农红军第15军团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37年8月25日,红15军团在陕北三原县桥底镇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第115师第33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1940年2 月,改编为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左权(后为杨得志),政治委员黄克诚。6月底,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在淮北地区会师,整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彭雪枫,政治委员黄克诚,7月,又与地方支队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9旅。同年7月参加以江苏盐城为中心的反"扫荡"。9月,第9旅调归第4师,第10旅调归第3师。1942年10月,实行精兵简政,先后将4个主力团改为地方武装,主力部队参加淮海区反"扫荡"。同年冬,第3师兼苏北军区。1943年春,参加盐阜区反"扫荡"。1944年参加高沟杨口战役。1945年4月,第10旅兼淮海军分区,一部组成独立旅赴皖中,归第7师指挥。第3师在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中,攻克阜宁县城,参加两淮(淮阴、淮安)战役。
  1945年10月,新四军第3师奉命挺进东北。11月底到达锦州地区,归东北人民自治军建制。1946年1月改称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及师直三个特务团,共3.7万余人,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在辽西阻击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中,取得了秀水河子、喜欢池等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西满根据地,控制了长春至白城、通辽经郑家屯至齐齐哈尔铁路线及西满广大地区。之后,在四平地工进行了两个月阻击战斗,围歼了向四平进犯的国民党军第71军第87师主力。
  1946年8月,以师机关一部成立西满军区,司令员黄克诚,政治委员李富春。9月,师主力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刘震任司令员,吴法宪任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吴信泉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8旅改编为第4师;第10旅改编为第5师;独立旅改编为第6师,全纵队约3万余人。第7旅改编为第16师编入第6纵队。1947年春参加三下江南战役,向长春、德惠、农安之间地区之敌进攻,4月,独立第1师编入第2纵队。从5月开始,接连发起了夏、秋、冬季三大攻势,把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2纵队番号未变。8月,东北军区前方第2指挥所改称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第2纵队隶属第2兵团建制。9月,东北人民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2纵队先参加锦州作战,后回师北上,与兄弟部队一起于辽西围歼廖耀湘兵团,并乘胜直捣沈阳。
  1948年11月1日,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39军,刘震任军长,吴法宪任政治委员,谭友林、孙子仁任副军长,王良太任参谋长,李雪三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4师改称第115师,胡继成任师长,李世安任政治委员;第5师改称第117师,张竭诚任师长,李少元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2师,罗华生任师长,邱子明任政治委员。12月1日,挥师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第39军担任和平门方向的主攻任务。
  1949年4月,由东北军区整训司令部组建第14兵团,第39军隶属第14兵团建制。4月底,第39军由河北武清地区出发,向华中南进军。7月初,进至湖北宜昌、沙市、江陵地区,渡过长江,改归第13兵团建制。后进军湘西,参加了衡宝战役,然后直下柳州,解放南宁,于12月11日解放镇南(友谊)关。同时,第152师改为南宁军分区,脱离第39军建制。在解放战争中,第39军涌现出梁士英、王凤江,黄达宣等许多著名战斗英雄和"攻克锦州先锋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0年1月2日,第39军奉命北上,7月4日,开赴东北,到辽阳、海城地区驻防。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10月,第3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军长吴信泉,政治委员徐斌洲。10月21日,开赴朝鲜参战。11月1日,在开进中与敌遭遇,于云山地区打了出国第一仗,歼灭美军骑兵第1师第8联队和南朝鲜军第1师第12团一部及两个炮兵营、一个战车连大部,毙伤俘敌共2000余人。11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二次战役,第39军先在云山以南的明堂洞,上、下九洞地区阻击北犯之敌,后与兄弟部队一起转入反攻追击,收复了平壤及"三八线"地区。12月底,志愿军发动第三次战役,第39军在高浪浦里以东地段突破敌临津江防线,解放汉城,进占水原,与友军一起收复了三八线以北广大地区。1951年2月,志愿军进行第四次战役,第39军(欠117师)归第3兵团指挥,担任战役预备队任务。战役结束后,北移成川休整。11月,第39军归第19兵团指挥,接替第47军临津江两岸的防御任务。在历时340天的防御作战中,贯彻"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依托坚固防御阵地,粉碎了敌人数百次进攻,同时,广泛地开展小分队活动,积极组织战术反击,挤占缓冲区11个高地,扩大阵地面积,稳定了防御态势,配合了停战谈判。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倪祥明、高云和等许多战斗英雄和"突破临津江英雄连"等许多英雄集体。
  1952年12月18日,移防西海岸,参加西海岸抗登陆备战。1953年5月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 该纵队是由鲁中军区和冀热辽军区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2年8月1日,由八路军同东纵队机关为主组成鲁中军区,罗舜初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石潇江任参谋处长,周赤萍任政治部主任。辖第1(第4旅兼)、第2、 第3军分区和军区直属团。1943年9月,增编第4、第5军分区。1945年8月,鲁中军区主力部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第3、第4师和警备第1、第2、第3、第4旅。
  1945年8月, 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政治委员唐凯,奉命率领4个团4000余人,进至辽宁沈阳、 本溪地区。10月扩编为第21、第23旅等部。11、12月间,鲁中军区政治委员罗舜初,奉命率领山东解放军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共9000余人,先后进至辽宁辽阳、鞍山地区。1946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在辽宁本溪地区由山东军区第3师、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冀热辽第16军分区所辖之第21、第23旅等部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纵队部由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南满)军区领导机构兼。程世才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下辖:第7旅,由山东解放军第3师为主改编; 第8旅,由冀热辽军区第16分区第21旅改编;第9旅,由山东军区警备第3旅及第16军分区第23旅改编。全纵队共2.6万余人。7月,旅改称师。11月纵队部与辽东军区领导机构分开。曾克林任纵队司令员,罗舜初任政治委员,解方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纵队成立后先后参加了辽阳、本溪地区作战,四平保卫战,四保临江作战等战役战斗,歼敌3.7万余人。1948年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 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首克义县,主攻锦州,会战辽西,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此役,第3纵队共歼国民党军3.9万余人,俘国民党军第9兵团中将司令官廖耀湘。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3纵队在辽宁省锦州, 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韩先楚任军长,罗舜初任政治委员,沙克任副军长,刘西元任副政治委员,卓雄任政治部主任。原辖之第7军改称为第118师,邓岳任师长,李伯秋任政治委员; 第8师改称第119师,宁贤文任师长,刘光涛任政治委员;第9师改称第120师,郑大林任师长,李改政治委员; 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1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3师, 管松涛任师长,马毅之任副政治委员(政委未任命)。全军共5.9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先遣进至河北香河地区参加平津战役。先攻占北平(今北京)南苑机场,后与兄弟部队共同完成包围、分割北平国民党军的任务。2月, 由北平先遣向华中、华南进军。 3月,第40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罗舜初任军长(后由兵团副司令员韩先楚兼)、卓雄任政治委员(后袁升平),蔡正国任副军长,何振亚任参谋长(后宁贤文),李伯秋任政治部主任。5月,与第43军一起参加汉浔间渡江作战, 解放华中重镇武汉等10余个市县。6月,第153师调归武汉警备司令部建制。7月,参加湘赣战役。9月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 担任中路军正面突击任务,与兄弟部队共同歼灭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主力第7军军部及4个精锐师。 11至12月,在第四野战军直接指挥下参加广西战役,连续追击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21昼夜, 全歼其第125军。尔后,集结于钦州、防城、合浦地区。12月底,转隶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领导。1950年3至5月初,参加海南岛登陆战役,该军先以第118师第352团第1营首批偷渡成功,后以组织加强团正面偷渡及军主力强渡成功,最后与第43军、琼崖纵队等部一起乘胜追击,解放了海南岛。此役,第40军共歼国民党军第3舰队中将司令王恩华以下官兵1.4万余人。 1950年6至7月,奉命进至辽宁安东(今丹东)地区,调归东北军区建制。解放战争时期,第40军涌现出"登陆先锋营"等战斗集体及"全面功臣"赵兴元、独胆英雄陈树棠等一批英模人物。
  1959年10月19日,第40军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作战,参加第一、二、三、四、五次战役、阵地反击作战,以及西海岸反登陆作战准备。在第一次战役中,在云山以南、两水洞、温井、温井以东、古场等地连战皆捷,打胜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一仗,爱到了彭德怀等志愿军领导人通令嘉奖,毛泽东主席也从国内致电祝贺。在第二次战役中, 第40军和朝鲜人民军第1军团一道收复了朝鲜首都平壤,而后又截歼逃敌,并收复了镇南浦、铁原、新溪等重要城镇。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战斗中涌现出王学凤、刘维汉、支全胜、王庆琳、孔繁玉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3年7月,第40军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胶东地区创建的几支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37年12月,中共胶东特委书记理琪等以坚持昆嵛山斗争的红军游击队为骨干,在山东文登县天福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3军。1938年9月,第3军与掖县抗日游击第5支队,高锦纯任司令员,宋澄任政治委员,吴克华任副司令员,下辖6个团,共7000余人(12月,归山东纵队建制)。1940年9月,第5支队改称第5旅,吴克华任旅长,高锦纯任政治委员;同时成立新第5支队,下辖第1、第2、第3团。1942年7月,胶东军区成立,新第5支队整编为第16、第17团,与第5旅同归胶东军区领导。1943年3月,胶东军区部队整编,取消第5旅番号,军区直辖第13、第14、第16团;第15、第17团分别编入各军分区。1945年9月,胶东军区部队在对敌大反攻中扩编为山东解放军第5、第6师和警备第3、第4旅。
  1945年10月,山东解放军第5、6师共1万余人从海路挺进东北,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纵队。1946年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第2、第3纵队,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吴克华任司令员,彭嘉庆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司令员,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蔡正国任参谋第。下辖由第2纵队第1旅改编的第10旅;由第2纵队第2旅改编的第11旅;由第3纵队改编的第12旅,全纵队共2.3万余人,属辽东(南满)军区领导。第4纵队成立后,参加3次保卫本溪作战。5月,发起鞍海战役,攻克鞍山、海城,歼国民党军第60军第184师大部,并迫使其师长潘朔端率师部及第552团起义。7月,旅改称师。10至11月,进行新开岭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嫡系、美式机械化装备的第52军第25师8900余人,首创东北民主联军在一次战役中歼敌1个整师的最佳战果,荣获毛泽东主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电令嘉奖。延安《解放日报》于11月5日发表题为《第二十五师的毁灭》的社论,予以祝贺。12月至1947年4月,与第3纵队一起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击退国民党军数次进犯,保卫了临江、长白山根据地。5月至1948年初,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3次攻势作战,攻克梅河口、辽阳、鞍山、营口等地。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4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3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提高了军事、政治素质。9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第11纵队等部一起担负扼守山海关通向锦州的交通要隘塔山、白台山阵地,阻击由锦西向锦州增援的国民党这"东进兵团"的作战任务。经6昼夜艰苦卓绝的战斗,击退了有海、空军配合的国民党军9个师的轮番进攻,歼敌6000余人,保证了锦州战役的胜利。战后,第4纵队第12师第34团荣获"塔山英雄团"、第10师第28团荣获"守备英雄团"、第12师第36团荣获"白台山英雄团"、纵队炮兵团荣获"威震敌胆炮团"的光荣称号。有20名指战员荣获"毛泽东奖章"。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归东北野战军建制。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治委员,胡奇才任副军长,欧阳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福泽任参谋长。所辖第10师改称第121师,蔡正国任师长,李丙令任政治委员;第11师必称第122师,田维扬任师长,吴保山任政治委员;第12师必称第123师,江燮元任师长,张秀川任政治委员。东北人民解放军独立第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54师,左叶任师长,曹传赞任政治委员。全军共计6.4万余人。12月,第41军参加平津战役,配合华北野战军攻克康庄、怀来、张家口等县市,切断国民党军傅作义集团西退绥远(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之道路。1949年1月,参加包围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北平后,担负北平市的警备任务。同时,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的第104军第209师。9至10月,参加进军华南的中路军,在衡宝战役中,担负正面突击任务,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俘第7军副军长凌云上。11至12月,参加广西战役,先后攻克全州、兴安、桂林、灵川、荔浦、蒙山等县市,歼国民党军8600余人,俘第3兵团副司令官兼第7军军长李本一。
  1950年1月,第154师调归广西军区建制。2月,该军又改归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奉命由广西容县地区开赴广东省淡水、高要、惠阳、黄岗等地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先后解放了南澳岛。1951年1月,进驻潮汕地区执行保卫海防的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转战两广,经历主要战役、战斗440余次,解放县以上城市30余座,涌现出"塔山英雄团"等英雄部队和鲍仁川、程远茂等一批英模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由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月至10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陕甘宁边区、晋察冀、华中和山东等解放区抽调部分部队和干部进至东北辽东地区。这些部队在辽东军区领导下,参加了创建与保卫辽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配合主力部队参加四保临江战役和东北夏季、秋季攻势作战,部队不断发展壮大,有的组建成各地警卫团、保安团等部队。1946年5月,以辽南军区警卫营、庄河保安团、安东军区保安1团、辽宁军分区警卫1团和延安炮校调进的一部分干部合编组建辽东军区独立第1师;8月,以通化支队、靖宇支队、山东和华中挺进东北部队一部合编组建独立第2师;1947年11月,以安东保安司令部、辽宁军区第3分区基干1团、第4分区独立1团、安东保安第3团合编组建独立第3师。12月至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作战,破袭国民党军交通运输线,并配合主力部队攻克辽阳、鞍山等城市,独立第1师还攻克重要海港营口。3月31日,在辽阳地区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5纵队,万毅任司令员,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司令员,唐凯任副政治委员。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13、第14、第15师。全纵队3.6万余人。9至10月间,第5纵队参加辽沈战役,先在彰武东南及西南地区阻击国发党军廖耀湘兵团西援锦州,尔后协同兄弟部队围歼廖兵团于黑山以东地区,歼来国民党军1.7万余人,俘新编第1军中将军长文小山。
  1948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5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万毅任军长,刘兴元任政治委员,吴瑞林任副军长,唐凯任副政治委员,参谋长缺(后廖仲符),郭成柱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13师改称第124师,徐国夫任代师长,李辉任政治委员;第14师改称第125师,彭龙飞任师长,丁国钰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9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5师,廖仲符任师长,钟民任政治委员。全军4.7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1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攻克昌平、沙河,切断了国民党军西逃要道,继而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攻占国民党军供应基地丰台,同兄弟部队一道完成对北平(今北京)的包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4兵团建制。4至5月,在第13兵团指挥下参加安新战役,全歼国民党军安阳守军。6月,军部及第125、第126、第155师进到豫西和豫东南地区剿匪;第124师在洛阳整训。8月至1950年1月,军部及第125、第126师继续在原地区剿匪;第124、第155师奉命参加鄂西战役,尔后在第二野战军指挥下进入川东作战,完成任务后,第124师归建,第155师拨归中南军区运输司令部建制。2月,该军奉命调驻黑龙江省,隶属东北军区.
  1950年10月,第42军作为首批出国部队赴朝参战,在第一至第四次战役中和一年半的防御作战中,共歼敌2.8万余人,涌现出"黄草岭英雄连"、"三八线尖刀英雄连"、"石城岘英雄连"和关崇贵、安炳勋、员宝山等一批英雄单位和个人。1952年11月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
  该纵队一部的前身为孙中山铁甲车队和北伐战争中的"叶挺独立团",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后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至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4军)。1933年6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第1军团第2师,下辖第4、第5、第6团。参加中央苏区的第1至第5次反"围剿"作战。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2师为前卫师之一,强渡乌江,智取遵义,飞夺泸定桥,突破天险腊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中革军委赋与的开路任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2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第343旅第685团,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首战平型关。1938年底,东进苏鲁豫边区,改称八路军苏鲁豫支队。1940年8月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南下华中,增援新四军。11月改为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1旅。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转战于苏北两淮地区。日本投降后,第3师第7旅奉命挺进东北。
  另一部的前身为"七•七"事变后我党领导的鲁东、冀鲁边的抗日武装,后分别发展为清河军区、冀鲁边军区部队。1944年这两个军区部队合并为渤海军区。抗战胜利后,以该军区主力部队组成6个团先后开赴东北,与冀东一部分武装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7师,辖第19、第20、第21旅。
  上述两部分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到达东北后,分别参加了山海关保卫战、秀水河子歼灭战和解放长春之战。1946年4月参加四平保卫战,给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新1军以重大打击。
  1946年10月,第3师第7旅与第7师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陈光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员,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阎捷三任参谋长,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原第3师第7旅改为第16师,原第7师第20旅及第19旅一部编为第17师,原第7师第21旅改为第18师。全纵队2.3万余人。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参加"三下江南"(松花江以南),寻歼当面分散孤立之敌,配合南满我军"四保临江"作战。1947年5月至翌年春,参加东北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势作战,攻克辽阳、鞍山等地。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6纵队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6纵队。1948年5月,进攻和围困长春。9月,参加辽沈战役,第17师参加锦州攻坚战,担任战役总预备队,攻打范汉杰的"剿总"指挥所和兵团司令部。纵队主力第16、第18师插至大虎山以东厉家窝棚一带,切断敌军东逃沈阳的退路,为全歼廖耀湘兵团5个军于辽西地区创造了有利条件。在辽沈战役中,第6纵队共歼敌3.6万余人。
  东北解放后,第6纵队在辽宁黑山地区进行整编,1948年11月按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洪学智任军长,赖传珠任政治委员,杨国夫、李作鹏任副军长,刘其人任副政治委员,雷震任参谋长,邓飞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16师改称为第127师,李作鹏兼师长,张池明任师政治委员;第17师改称第128师,龙书金任师长,徐斌州任政治委员;第18师改称第129师,阎捷三任师长,袁克服任政治委员。原东北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6师,邓克明任师长,钟人仿任政治委员。全军共6.3万余人。11月下旬入关,参加平津战役。1949年2月下旬,第43军奉命先遣南下,于4月初进至武汉以北黄安(今红安)地区,牵制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策应第二、第三野战军渡江作战。5月14日,该军从团风至田家镇段渡过长江,解放了鄂南、赣北广大地区,为第四野战军主力南下开辟了前进道路。7月参加湘赣战役。随后在江西宜春地区进行两个月的休整。9月中旬继续南进,翻越梅岭关,进军广东;10月14日,会同兄弟部队解放华南最大城市广州。11月中得,奉命由广州隐蔽西进,参加广西追击战,先在北流将敌第11兵团部等歼灭,毙敌兵团副司令官胡若愚,继又以迅速果敢的动作急袭博白,歼敌第3兵团指挥所,俘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第3兵团司令官张淦。12月下旬开赴雷州半岛,参加解放海南岛的作战任务。1950年3月到5月,该军以木船为航渡工具,突破敌由陆海空军组成的"立体防御",在友邻部队的配合下解放海南岛。1952年7月5日,第43军与海南军区合并为海南军区兼第43军。10月,第44军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第43军在全国解放战争中,从东北松花江转战至海南岛,历经主要战斗百余次,涌现了"渡海先锋营"、"英雄连"、"钢铁连"等英雄模范单位和以王玉山、刘梅村、鲁湘云、蒲恩绍等为代表的一批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以山海关内几个解放区进入辽宁省北部和吉林省西部等地区的部分部队为骨干发展起来的。
  1945年9至11月,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新四军第三师、陕甘宁教导第1旅、冀东军区、冀热辽军区、晋绥军区等各抽调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沈阳、长春、四平和辽北、吉西等地区。其中进至沈阳的冀东军区和晋绥军区的部队,于10月扩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其他部队分别扩编为地方武装团队。这些旅团在西满军区领导下,开辟辽北、吉西根据地,建立人民政权,参加四平保卫战和开鲁、通辽、茂林等攻坚战。
  1947年2月至3月,以上述作战地区的地方武装团队合编为辽吉军区保安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4月,辽吉军区保安第1、第2旅和西满军区独立师依次改称西满军区独立第1、第2、第3师。5月中旬至6月初,3个独立师在东北夏季攻势中,先后攻克玻璃山、双山、榆树台等地。6月中、下旬,参加四平攻坚战,独立第1师师长马仁兴作战牺牲。8月,在吉林双辽县成立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邓华任司令员,陶铸任政治委员。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第19、第20、第21师。全纵队2.1万余人。9月至11月参加东北秋季攻势。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7纵队。
  1947年12月至1948年3月,参加东北冬季攻势。4月至8月,在四平地区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0月,参加辽沈战役,协同兄弟部队攻克锦州,尔后将国民党军第9兵团包围于黑山、大虎山地区,歼敌4万余人,俘国民党东北行政委员会上将副主任张作相和第49军中将军长郑庭笈。
  1948年11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邓华任军长,吴富善任政治委员,曾克林任副军长,谭甫仁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体乾任参谋长。原第19师改称第130师,徐绍华任师长,邓东哲任政治委员;第20师改称第131师,刘水源任师长,罗友容任政治委员;第21师改称第132师,李化民任师长,朱民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2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7师,曾敬烦任师长,邢程任政治委员。全军4.8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序列。
  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由天津向华中南进军。6月,第157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该军在九江渡长江参加湘赣战役。10月至11月,参加广东战役,尔后担负广州警备和粤中、粤东地区缴匪任务。
  1950年5月至8月,第131师在广东军区江防部队和炮兵配合下,解放了万山群岛。9月,解除广州警备任务,转至广州北郊至阳山、翁源地区剿匪。
  1952年10月,第44军番号撤销,军机关并入中南军区海军机关;第130师和第45军合编为第54军;第131师师部调归海军青岛基地;第132师调归第43军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
  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冀热辽军区和陕甘宁边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38年7月,中共冀热辽特委和京东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的配合下,举行20万人的抗日武装大起义。此后逐步建立了冀东抗日根据地,成立了冀东军分区。1942年2月,冀东军分区改为第13军分区。1944年9月19日,冀东(13)军分区扩编为冀热辽军区,李运昌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5年6月,冀热辽部队向热河中部和辽西地区挺进。
  1945年10月至11月,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八路军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欠3团)、陕甘宁边区教导第2旅第1团、冀中军区第31团等,奉命进至辽宁锦州、朝阳等地区扩编,归东北人民自治军领导。
  1946年,以上述部队为基础改编为冀热辽军区独立第13、第16、第27旅。1947年5月,从冀热辽军区抽调干部组成冀热辽军区前方指挥所。8月,上述三个独立旅和前指在赤峰地区,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黄永胜任纵队司令员,刘道生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司令员,邱会作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黄鹄显任参谋长。独立第13、第16、第18旅依次改编为第22、第23、第24师。全纵队共3.5万余人。
  纵队成立后,参加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作战。1948年1月,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属东北野战军领导。4月至8月,进行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9月至11月,参加辽沈战役,与兄弟部队一起,先攻克锦州,后插入大虎山、台安之间,堵住国民党廖耀湘兵团南逃道路,为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东北人民解放军第8纵队在辽宁辽阳、海城等地区,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隶属关系未变。黄永胜任军长,丘会作任政治委员,张天云任副军长,黄鹄显任参谋长,端德彰任政治部主任。第22师改称第133师,吴烈任师长,谢明任政治委员;第23师改称第134师,钟明彪任师长,谢家祥任政治委员;第24师改称第135师,丁盛任师长,韦祖珍任政治委员;由新调入的冀热辽独立第4师改称第158师,李道之任师长,王晓生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与第44军共同担负由天津东侧民权们向西突击任务,迅速突破国民党军防御工事,攻占金汤桥(今解放桥)。3月,第45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4月,由天津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进入江西省参加围歼赣西的国民党军。9、10月,在衡宝战役中,担负中路军正面进攻任务,该军第135师楔入衡宝公路以南白崇禧集团防御纵深,顽强阻击国民党军南逃,为整个战役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11月、12月,参加广西战役,追歼国民党军1.6万余人,俘其第3兵团中将副司令官兼桂中军区司令王景宋、湘桂黔护路军中将司令莫德洪等将级军官15名。12月下旬,进至桂西南十万大山、桂南六万大山和大容山等地区剿匪。
  1950年2月,以第134师在平而关地区,全歼逃出国境后回窜于中越边境的国民党军第17兵团兵团部、第100军军部、第19、第197师,共6700余人,俘兵团中将司令官刘嘉树等将级军官9名。4月,第158师调归广州市公安司令部建制。至1951年2月,该军基本肃清了桂西南、桂东南的匪患。3月,移驻广东省花县、清远、佛山第地区,担负守卫珠江口和机动作战任务。7月,第134师调至湛江、海康等地区,执行保卫海防任务。
  1952年8月,奉中南军区命令,第133师调第46军建制,10月,第45军军部及第134师(欠一个团)、第135师,与第44军第130师另一个团,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归中南军区领导。
  解放战争时期,第45军转战东北、华北、华中、华南战场,涌现出李庆春、刘瑞林、宋生、陈焕柱、李广正等一批英雄模范人物和"猛虎扑羊群团"、"勇猛顽强营"等许多英模单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该纵队是在抗日战争初期 ,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东暴动中保留下来的部分战斗力量基础组建的。
  1938年7月,中国共产党冀热边特委在八路军第4纵队配合下,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万工农抗日暴动,建立了抗日武装。之后,中国共产党又陆续派遣许多红军干部到这支抗日武装力量中担任各级领导。10月,其主力撤到平西抗日根据地整训,留在冀东的三支游击支队便成了冀东抗日游击战争的主要武装力量。
  1940年7月,这支武装力量编为晋察冀军区第13军分区,李运昌任司令员,李楚离任政治委员,辖第12、第13团,曾配合主力部队参加百团大战。
  1942年11月,第13军分区抽调第12、第13团与所属各县大队、基干队合编为7个地方区队,在长城内外日军制造的"无人区",坚持艰苦的抗日游击战争,并在斗争中逐步发展壮大。
  1945年1月,奉晋察冀军区的命令,第13军分区改为冀热辽军区,辖第14至第18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冀热辽军区组成后,投入抗日战争的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北出长城,进军热(河)南、辽(宁)西。
  1945年战略反攻后,冀热辽军区主力部队编为詹才芳、黄永胜两个纵队。同年10月,冀热辽军区划归东北,11月又调回晋察冀军区。同时根据晋察冀军区统一整编部队的命令,冀热辽军区改编为冀东军区,所属部队编成冀东军区第11、第12、第13、第14旅。
  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支部队立即投入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军队进行斗争,接连进行了承德保卫战、香河保卫战以及打退美军直接进犯的安平作战等,保卫了冀东解放区。
  1946年6月至8月,冀东军区野战部队进行了整编,先编为第11军区改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8月,上述第10、第11、第9旅,在河北遵化地区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9纵队,司令员詹才芳,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李中权,参谋长彭寿生。各旅依次改称为第25、第26、第27师。全纵队2.3万余人。不久,部队先后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作战。
  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3月,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番号未变。1948年9月,第9纵队在辽沈战役中,先取得锦北战斗重大胜利,后担任锦州城南突破任务,迅速打开突破口,随即向纵深发展,歼敌1.5万人,并活捉国民党军东北"剿总"上将副司令范汉杰、兵团中将司令卢滩泉。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从锦州直插营口,追歼逃敌,阻绝了大部敌人从海上逃跑,解放了营口。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仍归东北野战军建制。詹才芳任军长,李中权任政治委员,杨梅生任副军长,袁渊任参谋长,王逸群任政治部主任。第25师改称第136师,曾雍雅任师长,徐光华任政治委员;第26师改称第137师,萧全夫任师长,李振声任政治委员;第27师改称为138师,任昌辉任师长,王文任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独立第7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59师,陈宗坤任师长。改编后,全军共4.7万余人。
  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46军参加平津战役,首先插入天津至塘沽之间,切断了敌人的海上退路,同兄弟部队一起完成对天津国民党的包围。在天津攻坚战中,担负由南向北的突击任务,歼敌1.5万余人。尔后转进河北霸县地区,奉命改编傅作义起义部队第121师和273师,将其士兵3600余人分别补入各部队。
  1949年4月初,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建制,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上旬,渡过长江,直逼长沙城下,促进了长沙的和平解放。此后,第159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第138师担任长沙警备任务;第136师、第137师参加衡(阳)宝(庆)战役。继之,又先后遂行了湘南、湘西剿匪任务。
  1951年1月,该军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1952年9月,第46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此时军长萧全夫、政治委员吴保山。在此之前,第133师调入,原辖之第138师调出。在朝鲜战场,第46军先后参加三次攻打马踏里战斗,以后又担任西海岸守务任务和"三八"线临津江北岸的防御任务。1955年10月,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荣岗位上,经受了各种锻炼和考验,出色进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涌现出全国著名战斗英雄田广文、纪士信等11人:涌现出许多著名英雄连队;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马玉臣、粟学福等英模人物近万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第47军所属各师,在编入该军建制之前,各有不同的战斗经历。
  该军第139师的前身,是1930年10月在湘赣边根据地成立的红军独立第1师。1932年10月,该师编入红8军并改称第22师。1933年6月,编入红6军团,改称第17师,师长由红6军团长萧克兼任,蔡会文任政治委员。先后参加了保卫湘赣苏区、红军突围西征、回师东进、转战湘黔以及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该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第359旅。1937年9月,随第120师开赴抗日前线(第718团和师直留守陕甘宁边区),先后参加了收复晋西北七城战役、灵邱、广灵阻击战、邵家庄伏击战和上、下腰涧等战役战斗;配合第120师主力粉碎了日军多路围攻。1939年9月,奉命返回陕西绥德地区,担负保卫陕甘宁边区的任务。1940年底,为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封锁,进至南泥湾开展举世闻名的大生产运动。1944年11月,第359旅先后分两批组成南下支队,向华南敌后挺进。1945年8月,抽下第2支队(刘转军任司令员,晏福行任政治委员)奉命北上河南孟县地区。10月,进至字宁辽阳地区,扩编后恢复第359旅番号,直属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解放战争时期,参加了抚顺及北满剿匪、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1947年1月改编为东 北民主联军独立第1师。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8师。
  该军第140师的前身,是1945年8月东北光复后,以曹里怀等率领的冀鲁豫军区、第359旅先遣队和太行区的部分干部分骨干扩编成立的长春保安总队,曹里怀任总了人司令员,刘居英任政治委员。总队成立后,主要战斗的长春、吉林附近地区。曾先后参加 了北满和西剿匪及解放长春、三下江南、夏季攻势等战役战斗,共歼敌近万人。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29师。
  该军第141师的前身,是1947年2月1日在吉林省桦甸县桦树林子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东满独立第1师,赖传珠任师长,唐天际任政治委员 。该师成立后,归东满军区指挥,主要活动于东满地区。曾先后参加了吉林以东地区多次战斗、东北夏季攻势和吉林、长春以南地区等战役战斗。1947年9月10日,编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建制,改称第30师。
  1947年9月10日,东北民主联军第10纵队(梁兴初任司令员,周赤萍任政治委员)成立后,立即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向国民党军发动的秋季攻势。参加大小战斗19次,攻克了吉林、德惠、中固等敌据点。1947年底至1948年初,第10纵队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发动的秋季攻势,攻克了开原等城镇。 1948年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辽沈战役。第10纵队奉命从开原、昌图地区出发,并指挥第1纵队第3师、辽南独立第2师、蒙古骑兵师,首先进至新立屯以南地区,组织运动防御,截击由沈阳西援锦州之敌;尔后进至黑山、大虎山,阻击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不仅保障主力攻克锦州,而且还和兄弟部队一道粉碎了敌人重占锦州的企图。当廖耀湘兵团放弃夺取黑山、大虎山计划,向营口逃跑时,第10纵队奉命全线出击,追歼逃敌。此役,重创敌新1军、新6军、第71军等,歼敌1.4万余人,俘敌新6军军长李 涛,并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0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梁兴初任军长,周赤萍任政治委员。第28师改称第139师,贺庆积任师长晏福生任政治委员;第29师改称第140师,叶建民会代师长,张百春任政治委员,东北军区独立第8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步兵第160师,王明贵任师长,邹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5.6万余人。同月,第47军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后,该军担任改编傅作义部第262、第297师的任务。同时,第160师调归平津卫戍司令部,改称第207师;东北军区直属整训第1师改称第160师,调归第47军建制。
  1949年4月,第47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向江南进军。7月,参加宜沙战役。9月,为配合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两广,在湘西大庸歼敌第122军一部,生俘敌军长张绍勋以下5000余人。8月,第160师调归第12兵团(湖南军区)建制。10月底,该军军部和第139、第141师奉命配合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参加向川黔进军作战。和兄弟部队一道,解放重庆、涪陵、广安、邻水等地,俘川湘鄂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14兵团中将司令官钟彬和江阳舰队中将司令官叶裕如等;第140师留湘西执行剿匪与维护交通线任务。1950年1月,第47军奉命返回湘西,执行剿匪建政任务。经连续作战一年多,消除了湘西百年匪患。
  1951年2月,第47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军长曹里怀,政治委员李人林,副军长刘贤权。6月17日,该军奉命率第140、第141师进至临津江东,接替志愿军第65军防务。第139师进至开城,担负保卫开城谈判任务。同年12月,该军奉命将临津江东岸防务移交第39军,撤至龙化、成川地区整训。在整训期间,涌现出舍身救儿童的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1952年11月,第47军奉命第二次开赴临津江东西两岸,接替志愿军第39军防务。涌现出郝志新、净成恩、马一钧、李太林、陈启瑶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3年4月,第47奉命将临津江防务移交志愿军第1军后,。撤至谷山、松田油地区担任机动作战任务。6月,奉命进至安州、肃川、汉川地区,接替志愿军第38军西海岸防务。1954年9月16日,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的前身是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察热辽军区部分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1945年11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冀北地区的地方部队合编为晋察冀军区第9旅。1946年7月晋察冀军区第9旅改称晋察冀军区独立第5旅。9月,在冀东、辽西地区的部分地方部队合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第17旅。这两个旅分别在热辽和冀察(今河北省西北部)地区冀察热辽这区领导下,发动群众,保卫和开辟根据地,先后进行了宁城、赵川等战斗。
  1947年4月,冀察热辽军区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5月,为配合东北夏季攻势,第5、第17旅参加了热河(旧省名,辖今河北东北部及辽宁西部)夏季作战。7月至10月中旬,第17、第5旅分别改称冀察热这军区独立第1、第2师;同时以热东、辽西地区部分地方部队合编成冀热字军区独立第3师。10月下旬至1948年2月,为配合东北秋季、冬季攻势,3个独立师先后参加了热河秋季作战,并向东北部分铁路线出击。3月,在辽宁朝阳成立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贺晋年任司令员,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司令员,杨春辅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1、第32、第33师。全纵队3.1万余人。纵队编成后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5至6月参加华北军区发起的冀热察战役,先后进行象鼻子山、隆化、昌黎等攻坚作战,配合华北野战军钳制国民党军对东北的增援。第31师副师长李荣顺在隆化攻坚战斗中牺牲。共产党员董存瑞手托炸药包舍身炸掉桥头堡,为部队扫除前进障碍,被追认为战斗英雄,模范共产党员。9月至11月初,参加辽沈战役,胜利完成攻占昌黎、切断北宁铁路和阻击锦西国民党军北援锦州的任务。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1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贺晋年任军长,陈仁麒任政治委员,周仁杰任副军长,杨春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何廷一任参谋长。第31师改称第142师,欧致富任师长,谢镗忠任政治委员;第32师改称第143师,李光辉兼任师长,刘禄长任政治委员;第33师改称第144师,周仁杰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同时冀察热辽独立第8师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144师;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6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第161师,朝霞梅村任师长,钟辉任政治委员。全军5.5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先后攻克密云、石景山发电厂、门头沟煤矿区,扫清北平(今北京)西郊国民党据点,会同兄弟部队完成对北平的包围。4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5兵团建制。6月,第161师调归江西军区建制。7月上、中旬,参加湘赣战役。7月下旬至8月该军单独进行赣南战役,仅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灭国民党军1.7万余人,解放县城22座的伟大胜利,为野战军主力进军广东创造了有利条件。9月9日,兼赣西南军区。其间,主力在赣西南、一部入粤北剿匪。
  1950年12月,第143师改编为炮兵,另将原第38军第151师改为第143师调归该军建制。1952年3月,第142师改编为公安第11师,第143师调归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司令部,第144师调归第21兵团。3月15日,第48军军部改为第21兵团兵团部,该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的前身是东北军区第12纵队。该纵队是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2、第3师、山东军区进军东北的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45年9月12日,为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向东北发展,并争取控制东北的战略部署,由新四军第2、第3师和山东军区调往东北的一部分部队,分别进至哈尔滨以东、以南和肇东、肇州、肇源地区,与当地抗日联、县大队、保安 队等合编成武装团队,分别在北满和西满军区领导下,参加当年冬至1946年10月的剿匪作战,建设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以这些部队为基础,11月组建独立第5师。5至6月,独立第2、第4师参加 东北夏季攻势的磐石和乌拉街等战斗。9月至1948年3月,3个独立师在东北秋季、冬季攻势中,先后参加陶家屯,新立屯、四平和法库等战斗。期间(3月),3个独立师合编成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钟伟任司令员,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司令员,陈志芳任政治部主任。3个独立师依次改称为该纵队下辖之第34、第35、第36师。纵队编成后即开展新式整军运动和军事练兵。6月,执行围困长春国民党军的任务。长春和平解放后,参加辽沈战役,在沈阳地区执行外围作战任务。配合友邻部队攻克沈阳。
  1948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2纵队改称中国民解放军第49军,钟伟任军长,袁升平任政治委员,熊伯涛任副军长,陈志芳政治部主任。第34师改第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第35师改称146师,王奎先任师长,栗在山任政治委员;第36师改称第146师,沈启贤任师长,王建中任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独立第13师调归该军建制,改称162师,王兆相任师长,陈德任政治委员。全军5万余人。隶属东北野战军。12月至1949年1月,参加平津战役。第145师配属兄弟部队攻克天津,军主力解放塘沽,尔后第145、第146师担负天津守备任务。3月,该军编入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建制。4月,向华中、华南进军。7月,在宜沙战役攻克沙市和江陵,并乘胜渡过长江追击国民党军。8月,第162师调归湖南军区建制。9至10月参加衡宝战役。11月由湖南邵阳地区进军广西,担负接收城市和维护交通安全任务。
  1950年1月,所属3个师依次兼平乐、柳州、桂林军分区,部队参加剿匪作战。4月,军部与广西军区领导机关合并,所属3个师归广西军区领导,第49军番号撤销。1951年7月15日,以第154师师直为基础又扩建为第49军军部,原辖之3个师归建,原兼各军分区,归广西军区领导。1952年1月8日。第49军番号又撤销 ,军部改编为空军第3军军部,第145师编入第21兵团,第146师调归广西军区,第147师改编为公安第12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0军是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后改编的。
  1948年秋,在东北的国民党军被人民解放军分割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奉命从5月开始,对长春守军东北"剿总"第1兵团(指挥新7军、第60军等部)共约10万人,采取"军事围困、经济封锁、政治瓦解"的方针,进行长困久围。国民党军第60军军长曾泽生将军面对强大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又经过人民解放军的争取,毅然率所部3个师于1948年10月17日宣布起义。这一果断行动,为长春和平解放及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60军起义后,立即开赴吉林省九台及其附近地区待命,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这支部队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番号,并任命了领导人。军长曾泽生、政治委员徐文烈、副军长叶长庚、参谋长舒行、政治部主任王振乾。其所属原第182师编为第148师,师长白肇学,政治委员陈一震;原暂编第21师编为第149师,师长陇耀,政治委员李桂林;原暂编第52师编为第150师,师长李佐,政治委员李冠元。全军2.3万余人,隶属东北军区 。3月,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东北军区将第167师(由1948年2月25日在营口起义的原国民党军东北保安暂编第58师改编而成),编入第50军建制,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张梓桢。全军共辖4个步兵师,1个直属炮兵团。
  第50军成立后,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进行政治整训,建立各种制度,特别是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建立和健全共产党的各级组织,实行党对部队的绝对领导;建立革命的官兵关系,培植革命军队的优良传统作风。同时,从东北军区所属机关、部队陆续抽调各级各类班干部466名,从辽北学院,长春青年干校等单位招收青年知识分子600多名,从牡丹江教导团调来460多名改造较好的云南藉解放军官到该军任职;又从东北翻身农民中补入5400多人,使部队政治素质有了很大改善。该军也抽调2490名班以上人员和军官到东北军政大学和牡丹江教导团学习,调341名军官到教导队学习。通过整训,这支部队得到了"脱胎换骨"的改造,很快成为坚决反对反动统治、忠诚为人民服务,为中国革命彻底胜利而战斗的一支新型人民军队。
  1949年6月14日,第50军奉命入山海关南下,归第四野战军建制。9月,到达湖北当阳地区,遵照中央军委和第四野战军决定,第150师所属部队按营、军建制,分别补入第148师和第149师;第167师改称第150师,师长王家善、政治委员李冠元。9月中旬,中南军区抽调一批中、上层军政领导干部到第50军工作,送往东北军政大学学习 的干部500余人分配回军。10月,能参加鄂西战役,俘国民党军第79军代军长萧炳寅、副军长李维龙以下官兵7000余人。11月下旬,奉命配属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12月,参加成都战役,俘国民党军8100余人,迫降1.77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
  1950年2月,奉命隶属第四野战军建制,回师湖北沙市、钟祥一带参加农业生产和修筑汉江大堤工程。中南军区将补训第15团、第15医院调归第50军建制。此进,加上在鄂西战役和成都战役中解放、收编的国民党军官兵2.7万余人,以及在四川招收的青年知识分子1600余人,全军官兵已达5.8万余人。5月,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将收编的川东挺进军士兵2000余人补入第148师,将成都和平解放的国民党第20兵团3个军的残部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第167师,师长方暾,政治委员秦振,归第50军建制,并在天门地区进行整训。9月下旬,第50军奉命由湖北开赴东北,归东北军区指挥,在吉林西丰、辽源、磬石、海龙一带集结待命。在此期间,奉命撤销了第167师和军炮兵团,组建了3个师属炮兵营。
  1950年10月25日,第50军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开赴朝鲜,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二、三、四次战役。在第三次战役中,全歼英军皇家重型坦克营,解放汉城。在第四次战役中,在汉江两岸顽强抗敌50昼夜,沉重打击和消耗了敌有生力量,保证了志愿军主力休整、集结和粮弹补充,为准备实施战役反击争取了时间 。1951年3月15日回国整补。同年7月,第二次开赴朝鲜,担负西海岸防御以及抢修机场等任务。10月至11月,奉命执行渡海攻岛任务,在空军和炮兵支援下,先后攻占南朝鲜军盘的椴岛、炭岛、大和岛、小和岛、和艾岛。1955年4月,第50军从朝鲜撤军回国。第50军在入朝作战的期间 ,广大指战员发扬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胜利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涌现出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鲍清芳,国际主义战士、二级模范王永维等功臣、模范1.4万人,有1个团、6个连、11个班、7个组获荣誉称号,有7000余人获朝鲜政府授予的勋章或奖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武汉以南贺胜桥、金口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9兵团改编而来的。
  1949年初,中共中央为了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于2月11日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指挥所属部队120万人,在汉口至江阴间实施渡江作战。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第二、第三野战军首先在华东地区强渡长江,一举解放南京。
  5月12日至6月2日,人民解放军先后攻占上海、南昌、武汉等地。国民党军白崇禧集团南撤。和中国共产党早有联系的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军军部及第312、第313、第314、第309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武昌以南贺胜桥、金口一带起义。
  6月,起义部队移驻湖北省汉川县。7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张轸任军长,杨春圃任政治委员,李人林任副军长,杨焕民任副政治委员,王亢任参谋长,罗通任政治部主任。以起义的第309、第312师合编为第211师,余景堂任师长,冷裕光任政治委员;第313、第314师合编为第212师鲍汝沣任师长,杨劲任政治委员。全军共8100余人。隶属第四野战军工兵司令部建制。1950年9月24日,第51军军部改编为中南军区空军领导机关,所属部队与湖北军区合并,第211师与黄冈军分区合编为黄冈军分区兼第211师;第212师与大冶军分区合编为大冶军分区兼第212师,第51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和一部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接受《 国内和平协定》,于8月4日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长沙宣告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和起义部队达成协议并经中共中央批准,起义部队在湖南省浏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197、第232、第307师依次改编为第1、第2、第3师,并组成第1兵团下辖的第1军。
  11月,根据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10月2日命令及第四野战军10月20日命令,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第1军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2军。第21兵团副司令员王劲修兼任军长,杨树根任政治委员,吴林焕、张诚文任副军长,周志飞任参谋长,钟明彪任政治部主任。第1师改编为第214师,曾京任师长,蓝庭辉任政治委员;第2师改编为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滕蛟任政治委员;第3师改编为第216师,余九成任师长,曹波升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5万余人。
  1950年10月,第216师撤销,其人员补入第214、第215师。1951年9月2日,第52军军部撤销,所属第214、第215归第21兵团直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是以解放战争时期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为 基础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初,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部起义后,在湖南省济阳县改编为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国民党军第63师,湘东纵队、长沙绥靖公署警备大队等部改编为第2军,湖南省保安第1、第2、第3师改编为第3军。11月,中国国民党人民解放军第1兵团奉命正式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兵团,以第3军为主,将第2、第3军合并,改编为第21兵团下辖的第53军。彭杰如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王振祥任副军长,杨文模任参谋长,张太生任政治部主任。辖第217师,姜和瀛任师长,段良辉任政治委员;第218师,何元恺任师长,萧德明任师政治委员;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第53军组建后,隶属第四野战军第21兵团建制。 1950年10月整编,第218师撤销。1951年9月,第53军军部撤销,所辖第217、第219师改归第21兵团直辖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
  解放军第54军,于1952年10月在广东惠阳奉命组建。
  1952年10月,第四野战军奉命整编,将第45军军部、直属队、第134、第135师和第44军第130、第131师第391团合编组成第54军,丁盛任军长,谢明任政治委员,吴瑞山任副军长。原第44军第130师,蒋润观任师长,姚国民任政治委员;原第45军第134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4师,张晓冰任师长、蓝文兆任政治委员;原第135师改编为第54军第135师,任思忠任师长,韦统泰、陈德志任副师长。
  该军组成后,即奉中央军委命令,准备入朝作战。经过两个月的抗美援朝动员教育和出征准备,于1953年1月21日,由广东惠阳北上,2月上旬,第130师进驻朝鲜铁山半岛,担负抗敌登陆作战任务;军部和第134、第135师进驻辽东半岛,担负守卫海防和作战训练任务。5月2日,军部率第134、第135师入朝,5月中旬各部先后进至平壤附近地区,接替第39军防务,担负西海岸抗敌登陆及平壤地区反空降作战任务。6月下旬,奉命由西海岸开赴金城前线,配属第20兵团参加夏季反击战役。7月13日,战役开始,除第134师集结于洗浦里,为兵团预备队外,第130师配属第68军向梨实洞、北亭岭之敌发起攻击,第135师配属第67军由庆坡山向梨船洞、金城川之敌发起攻击。当日第130师即攻占424.4高地及866阵地;第135师攻占了梨船洞、芦洞里等地。尔后,各部即转入防御作战。在阵地防御作战中,第404团第1营第3连2排长麻俊坤在自己3次负伤、双腿被打断的情况下,仍忍着剧痛趴在阵地上指挥,连续打退敌10余次进攻,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战后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第3营第7连第3排长王占山在坚守阵地战斗中,指挥机智灵活,连续打退敌40余次攻击,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阻击敌人的任务,战后被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停战以后,该军即在西起桥田里,东至北汉江地段担负三八线前哨阵地的守卫任务。为防止美军和李承晚伪军撕毁停战协定重新挑起战争,部队投入了紧张的战备施工。1954年4月中旬,奉志愿军总部命令,将金城池地区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部队移防至元山北玉坪里、文川、龙潭里、高原、永兴地区,担负守卫东海岸的任务。
  1955年3月,又将东海岸防务移交朝鲜人民军,调防上端洞、宣川、古邑、定州、下端地区,守备西海岸。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军涌现出“国际一等功巨连”等先进集体和麻俊坤等许多英模人物。 1958年5月和7月,该军奉命分批回国。
  解放后,该军参加了西藏平叛、抗美援越、中印自卫反击战、中越自卫还击战等作战行动,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新的功勋。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的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
  第144师的前身系1947年10月由冀察热辽军区乌丹军分区直属部队的热辽军分区一部合编组成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3师。1948年3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1纵队成立时,独立第3师改编为第33师,归第11纵队建制,纵队副司令周仁杰兼任师长,陈文彪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隆化、平泉、昌黎、北戴河、绥中、锦西等战斗。1948年10月,参加冀东及北宁线作战。同年1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第144师,副军长周仁杰兼任师长,钟文法任政治委员。1949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渡江、赣南追击等战役,配合兄弟部队解放了湖北及赣西南广大地区。9月。该师兼宁都军分区,张书祥兼任司令员,李庭序、钟文法分别兼任第一、第二政治委员。担任宁都、雩都、兴国、石城、广昌、会昌、寻邬、瑞金等地的剿匪任务。
  第145师的前身系抗战胜利后,在阿城成立的哈东保安司令部,何延川任司令员,下辖3个大队。1945年11月,温玉成率新四军200余名军政班干部到达哈东后,以哈东保安司令部为基础组在哈东军分区,温玉成任司令员,董浩然任政治委员,并将原辖之3个大队入编为第1、第2、第3团。担任哈东地区的警戒和松江地区的剿匪任务。1946年11月,为适应形势的需要,奉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命令,以哈东军分区机关一部及第1、3团与哈北军分区之第4团合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独立第2师,温玉成任师长,张池明任政治委员。该师组成后,先后参加了三下江南和东北夏、秋、冬季攻势。1948年2月,东北人民解放军第12纵队成立时,独立第2师改编为第34师,归第12纵队建制。10月,参加解放东北最后一战。11月28日,第1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第34师改编为第145师,温玉成任师长,谭友林任政治委员。同年12月,参加了天津战役。1949年4月,随军南下,先后参加了渡江、衡宝、广西等战役。1950年1月,兼管平乐军分区,执行剿匪任务。
  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前身均系1949年11月长沙起义之国民党军。11月28日,将起义军中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第215师,张景白任师长,江腾蛟任政治委员,一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第219师,周笃恭任师长,王恨任政治委员。改编后,经过一年的教育和整训,使部队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1951年1月,进入广西,参加桂林、柳州、南宁地区的剿匪作战。
  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区奉中央军委命令,将原第21兵团兵团部改组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荆江分洪工程司令部,并将原辖之第241、第217师改为荆江分洪工程部队,另以第40军军部及所属第144师,第49军所辖第145师和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组成新的第21兵团。第48军军部改组为第21兵团兵团部 ,第48军番号撤销。陈明仁任司令员王振乾任政治委员,欧致富任第一副司令员,钟文法任第二副司令员,高起任参谋长。原第48军第144师仍为第144师;原第21兵团第215师;原第49军第145师与第219师合编为第219师,第145师番号撤销。
  5月初,遵照中南军区的指示,在全军普遍开展了文化教育,该兵团和各师均组织了专门的文化速成学校,调集大批班干部离职学习。同时,在各级机关中成立了文化补习学校,用以提高在职干部的文化水平,部队以营为单位,按照战士的文化程度编成若干级的教学班进行学习,经半年多的文化教育,在全兵团基本上消灭了文盲,提高了部队的文化素质。
  10月8日,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第21兵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东明仁任军长,王振乾任政治委员,仍辖第144、第215、第219师。
  1953年2月,第55军奉中南军区命令,由广西桂林地区移防至广东湛江地区,担任守卫雷州半岛的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是由冀南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起来的。
  1938年4月,冀南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129师东进纵队兼。辖第1至第5军分区。12月,东进纵队和冀南军区分开。1940年6月,冀南军区进行整编,辖新编第7、第8、第9旅和第1至第5军分区(后增第6、第7军分区),1942年新编第7、第8、第4、第9旅,机关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1944年5月,冀南军区并入晋冀豫,仍保留番号。1945年6月,成立冀南指挥部。10月,又恢复冀南军区,辖第7至第11军分区和独立第4、第5旅等部队,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7年8月,为适应战略进攻的需要,晋冀鲁豫军区以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旅和3个独立团等部队,于9月1日在河南安阳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0纵队,由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王宏坤兼任司令员,刘志坚任政治委员,孔庆德任副司令员,赵紫阳任副政治委员,靖任秋任参谋长,张力之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8、第29、第30旅,共1.9万余人。为加强中原作战力量,10月14日。该纵队南下作战,于11月底进入大别山区,与野战军主力会合。
  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区的围攻,扩展根据地,配合陈粟大军在外线作战,第10纵队于12月6日从河南个阳以南地区越过平汉铁路,向桐柏地区开进,创建根据地。13日,第10纵队于湖北应山以北浆溪店改编为桐柏军区。军区领导人徐子荣任第一政治委员(未到职)外,其余由第10纵队领导人兼任。下辖第28旅和由第29旅、第30旅组成的第1、第2、第3军分区。14日,各部队向指定区展开,相继解放了桐柏、枣阳、泌阳、唐河、新野等城,迅速打开了开辟桐柏根据地局面。
  1948年1月中旬,桐柏军区发起邓县战役,歼灭11个保安团约7000人。给宛(南最简称)西封建地主武装以致命打击。6至6月,桐柏军区改属中原军区建制。先后配合中原野战军主力进行宛西、苑东战役,并再次攻克邓县,使桐柏根据地日趋巩固。7月参加襄樊 战役,并以一部进入谷城、南漳、保康地区,开辟汉(水)南根据 地,成立第4军分区。此后,桐柏军区部队转至外线作战,先后配合江汉军区部队进行应城战役、平汉铁路破击战和樊城战役。继又再次解放老河口、襄阳、驻马店等城镇。至此,桐柏解放区与豫西、陕南、江汉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9年2月中旬,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桐柏军区集中所属3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孔庆德任军长,方正平任政治委员,杨秀昆任副军长,张力之任副 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西三任参谋长。第28旅改编为172师,杨秀坤任师长,李富尧任政治委员;第29旅改编为第173师,李定灼任理由长,吴罡任政治委员;第30旅改编为第174师,何济林任师长,贺亦然任政治委员。该军成立后,随即执行剿灭残匪,清理地方反动武装等任务,并配合江汉军区部队发起花(园)西战役。3月上旬,河南军区成立,桐柏军区撤销。5月,第172师调归湖北军区,另2个师拨归河南军区建制,由军部率领在豫西地区剿匪。9月,军部机关与河南军区机关合并,军的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8纵队。该纵队是由太行军区和太岳军区部分部队发展而来的。
  1945年10月7日,太行军区所属部队改编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辖第10、第11、第13、第22旅(原豫冀鲁军区独立第2旅)。1947年8月1日,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第22旅和太岳军区第23旅以及太岳直属机关和第19、第20、第21军分区3个基干团合编,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下辖第22、第23、第24旅,王新亭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周仲英为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为政治部主任。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8纵队诞生后,立即投入了全国解放战争大反攻的作战。1947年10月,首战山西运城,以劣势装备,同装备较精良,且有坚固设防城市的阎锡山部队作战。先以37天的时间扫清运城外围,继于12月28日解放运城。1948年5月,晋冀豫野战军第8纵队改为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隶属华北军区第1兵团,参加了临汾、晋中、太原等战役。该纵队第23旅,在临汾战役中,英勇奋战,首先登城,被华北军区第1兵团授予"光荣的临汾旅"称号。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8兵团。王新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张祖谅任副军长兼参谋长,周仲英任副政治委员,桂绍彬任政治部主任。第22旅改称第178师,胡正平任师长,刘聚奎任政治委员;第23旅改称第179师,黄定基任师长,萧新春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称第180师,邓士俊任师长,王观潮任政治委员。4月25日,该军随兵团改隶第一野战军建制,向西北、西南进军,先后参加了扶眉、秦岭及解放成都等重大战役。12月30日成都和平解放,该军随兵力进驻成都,军部兼成都警备司令部,担任城防任务。1950年3月,第60军兼川西军区,所属各师兼各军分区。随后进行围剿川西土匪武装的作战。采取秘密潜入、内外夹击、奔袭、奇袭、猛打穷追及乌黑合击等战术手段,在11个月内作战57次,隶清了川西匪患,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使该地区社会秩序大为稳定。
  1951年3月,第60军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行列,入朝作战。军长韦杰,政治委员袁子钦。4月,该军在朝鲜伊川一带集结。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在战役的第一阶段完成了割裂美军第25师、土耳其旅、美军第3师之间的联系,西插釜谷里、东豆川 里,断敌退路,协同兵团主力歼灭敌的任务;第二阶段向东线南朝鲜军进攻时,取得一部战果,但第180师在退洞里、纳实里、贺德山等地区受敌包围,遭受挫折。6月8日,奉命将一线防务交由第27军接替,12日进至谷山地区进行整训。1952年秋季,该军配属第20兵团,接替第68军东起文登里、西至北汉江一线的防务。此时军长韦杰奉命调军事学院工作,政治委员袁子钦调军委总干部部工作,由张祖谅任军长,王诚汉任副军长,邓任俊任副军长兼参谋长,赵兰田任副政治委员。1953年夏季奉命以打击南朝鲁军第5师为重点,并以打击方形山及883.7高地及其南诸高地为主要目标。6月10日,以潜伏手段接敌攻占883.7高地,守敌大部被歼,首创歼敌1个团大部的范例,受到志愿军司令部的通报表扬。14日,第60军向949.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26日,向938.2高地攻击并占领该高地,随后参加金城以南、北汉江以西的反击作战。
  第60军在全国解放战争和抗美援南朝战争中,涌现出"临汾旅"等英雄模范单位和车元路、张贵云、黄道明、杨太忠、董光荣、郑朝元、张书明等数以万计的人民功臣、英雄模范人物。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l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3纵队。该纵队是解放战争时期由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8年2月,太行军区两个旅和由改归晋冀鲁豫军区建制的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合编,组成晋冀鲁豫军区第13纵队。雷绍山任司令员,徐子荣任政治委员。太行军区独立第1、第2旅改称为第38、第39旅;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独立师改编为第37旅。纵队成立后,即参加临汾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1兵团成立后,第13纵队属第1兵团建制。6月至7月,参加晋中战役。10月,参加解放太原外围作战。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韦杰任军长,徐子荣任政治委员,鲁瑞林任副军长,白天任参谋长,郭林祥任政治部主任,第37旅改称第181师,王诚汉任师长,张春森任政治委员:第38旅改称第182师,王海东任师长,王贵德任政治委员;第39旅改称第183师,钟发生任师长,杨绍增任政治委员。该军隶属人民解放军第18兵团(由华北军区第1兵团改称)建制。4月,参加太原战役。5月下旬,奉命随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1野战军建制,参加解放西北的作战。6月,郭林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胡正平任参谋长。7至9月,参加扶眉、秦岭战役。11月,改归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指挥,参加解放西南的作战。]950年2月,该军奉命兼川北军区。3月以后,第61军执行剿匪作战任务,并组成第3、第4两个"剿匪联防指挥部",统一领导部队与当地人民武装、人民群众的剿匪斗争。1951年3月,第181师调归第60军建制。1952年7月,该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5纵队。该纵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太岳军区所属的部分武装力量。1940年6月,太岳军区成立,由八路军第386旅兼,属八路军第129师建制。
  1941年8月,新成立的八路军太岳纵队兼太岳军区。1943年3月,晋豫联防区并入太岳军区。军区部队先后参加了沁源围困战、济垣战役、豫北战役等作战,1945年8月,军区部队参加了战略反攻。1948年5月,华北军区成立。原晋冀鲁豫军区所属太岳军区部队划归华北军区直属。5月至7月,太岳军区部队改编为第15纵队,列入第1兵团建制。刘忠任司令员,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熊奎任参谋长。下辖第18、第19、第20军分区部队依次改编为第43、第44、第45旅。10月至次年4月,参加太原战役。
  1949年3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15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隶属第18兵团建制。•刘忠任军长、袁子钦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军长、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43旅改称第184师,林彬任师长,梁文英任政治委员,第44旅改称第185师,涂则生任师长,孔俊彪任政治委员;第45旅改称第186师,蒲大父任师长,胡立声任政治委员。
  4月,太原战役结吏后,鹅62军随兵团调归第-野战军(由西北野战军改称)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任务。5月16日,袁子钦调出,鲁瑞林接任军政治委员。6月,部队由太原沿同浦路西进,中旬进抵西安。7月,参加扶眉战役。8月至9月,奉命为第一野战军预备队,调归该野战军第1兵团指挥,参加甘(肃)、青(海)战役,追歼马步芳、马鸿逵所部至青海和县c。9月23日进至岷县、漳县地区,回归第18兵团建制。10月,国民党军起义的第137师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师,归该军指挥。11月,第62军所属3个师及新编独立师(由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随兵团调归第二野战军暨西南军区建制,执行解放贵州、云南、四川的任务。12月初,军属各部由驻地分两路兼程南下,越过秦岭,翻过岷山,沿途先后解放了武都、临江、广汉、郫县、灌县等县城。
  1950年2月8日,第62军奉命组建西康军区及西昌、雅安、康定、昌都等军分区。西康军区由刘忠任司令员,廖志高任政治委员,方升普任副司令员,鲁瑞林任副政治委员,熊奎任参谋长,高德西任政治部主任。军属第184师兼西昌军分区,第185师兼雅安军分区,第186师分兼康定、昌都军分区。2月至3月,军属各部向西康进军,先后解放了雅安、康定,配合第14、第15军发起西昌战役,解放了西康全省(今属四川省一部)。此后,在这个地区地方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就地展开剿匪和建设西康的工作。
  1950年7月始,部队进行整编。第186师第556、第557团和第185师第554团调归贵州军区建制。8月,军独立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独立第1师,归川西军区领导。1951年2月,第184师第550团、第551团和第185师第553团拨归第10军建制。]952年5月,第184师第552团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公安第21团,第185师第555团和第186师第558团分别改编为西南军区独立第7、第8团。1952年7月,第62军军部改编为西康军区,第62军番号撤销。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3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野战军冀中纵队发展而成的。
  1949年9月,冀中纵队由冀中军区第7,第8,第9军分区各3个团,第6和第]0军分区各1个团组成。纵队司令员杨成武,副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11、第12、第13旅。
  冀中纵队于1945年9月17日,由冀中河间、天津以西、保定以南地区出发,于10月初到达张家口附近集结。10月18日,纵队首长率第11旅和第13旅参加绥远战役,解放了绥东广大地区,歼灭国民党军一部。同时,第12旅解放了察南之蔚县、广灵和暖泉镇,肃清了察南残敌。
  1946年3月,纵队奉命将第11旅旅部及第33团、第13旅的第38团调归冀中军区,同时将教导第2旅第5团、独立团和冀中军区第2纵队所辖之第73、第76、第81团及独立第2总队编入冀中纵队。6月,冀中纵队改名为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志民,下辖第7旅和第8旅。1946年7月3日,纵队发起围攻大同战役,攻占大同北关、南关等11处外围据点。当该纵队正准备攻城时,因敌增援,再战不利,遂于9月16日撤围。纵队首长率第8旅及各军区的5个独立旅,发起平汉路破击作战,第8旅连克定兴、固城、北河等据点。第7旅归第1纵队指挥,在怀来地区阻敌向张家口进攻,在南辛堡歼敌第325团、第327团各1个营。11月3日至12月6日,第3纵队先后在沫水、易县、满城地区歼国民党军第361、第388团及第363团一部.粉碎了敌人的进犯。
  1947年1月,察哈尔军区独立第11旅编入第3纵队序列,改为第9旅。同年春,杨成武任晋察冀野战军第二政治委员,郑维山任纵队司令员。胡耀邦任政治委员。
  1947年6月中旬至1948年10月底,第3纵队参加青沧战役、第1次和第2次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石家庄战役、察南战役、冀东阻击战、平绥东段破袭战等战役战斗。
  1949年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隶属华北军区第19兵团建制。郑维山任军长,王宗槐任政治委员,易耀彩任副军长兼参谋长,陆平任政治部主任。原辖第7旅改称第187师,张英辉任师长,刘光裕任政治委员;第8旅改称第188师,宋玉琳任师长,李真任政治委员;第9旅改称第189师,杜喻华任师长,蔡长元任政治委员。第63军组成后,12月初,参加平津战役,配合第64、第65军将傅作义的第35军包围于新保安,并击溃了向新保安增援之敌第16、第104军。
  北平和平解放后,第63军于1949年3月奉命入晋,同兄弟部队会攻太原。4月19日,完成扫清城南外围据点的任务;24日,围城部队发起总攻,该军从4处突破敌人的城防,攻入城内,配合友邻部队解放了太原。
  1949年6月初,第63军由太原出发,随第19兵团划归第一野战军建制,7月初到达三原、富平地区,至1949年底,第63军先后参加了扶眉战役、陇东追击作战、兰州战役和解放宁夏的作战行动,协同第一野战军主力解放了西北陕甘宁地区。
  1950年1月至11月初,第63军在三原、耀县、蒲城地区整训、开荒生产,在黄龙山、马拦山开荒17万亩;同时抽一部分部队参加修建天(水)宝(鸡)段铁路,为支援国家建设作出了新贡献。
  1951年2月10日,第63军在军长傅崇碧、政治委员龙道权率领下,进至辽宁凤凰城地区集结。15日入朝作战。在朝鲜,第63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和以后的坚守防御作战。涌现出吕玉久、张明禄、张渭良、卢耀文、刘光子、李吉武等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8000余人。全国有名的战斗英雄郭恩志就产生在这个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以红军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晋察冀军区冀晋军区、华北野战军第四纵队。
  该军第571团前身,是由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的中国工农革命军第1军1师1团特务连演变而成的红军总司令部特务团;第572团前身,是1929年百色起义的红7军缩编而成的红3军团第13团。1937年7月,这两个团分别改编为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和115师独立团第2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后,这两个团(特务团欠1、2营)同115师骑兵营、师教导队一部分、343旅685团6连、120师359旅工作团,成为晋察冀军区2、3、4军分区(即后来的冀晋军区)的红军基础。
  1944年9月冀晋军区组建,司令员赵尔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平、副司令员陈正湘、副政委王昭、参谋长唐子安;1945年8月分编为两个冀晋纵队,即王平、陈正湘纵队和赵尔陆、韩伟纵队;1946年6月又合编成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司令员陈正湘、政委胡耀邦、参谋长唐子安、政治部主任李昌;1949年1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军长曾思玉、政委王昭、副军长兼参谋长唐子安、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傅崇碧(后袁配爵任主任),隶属于19兵团,辖190、191、192三个师。
  该军前身部队,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了创建井冈山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长征和陕北直罗镇、东征、西征战役。邓小平、罗荣桓、张云逸、陈赓、彭雪枫、张爱萍、张宗逊、韦拔群、李明瑞、李天佑、莫文骅、苏振华、江华等许多同志曾在此工作过。1933年9月的入闽作战中,红十三团曾以一个团歼敌一个团的战绩被授予“英雄模范团”称号。
  抗日战争时期,柏兰镇战斗和雁宿崖-黄土岭歼灭战,分别毙敌清水喜濑少将和“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百团大战,首战告捷;神仙山保卫战,掩护了晋察冀军区后方机关的安全;反扫荡反蚕食直至出击敌后全面反攻,保卫和开辟了根据地。涌现出被誉为“神团”、“岳烟三勇士”和被军区授予“攻必克、守必成”团和“模范青年连”“常胜之队”等大批先进单位与个人。白求恩同志也曾在这里工作并在黄土岭战斗中染病,不幸牺牲。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参加了绥远、大同、集宁、张家口、保定南北、正太、清风店围歼、石家庄攻坚、出击察南、转进冀东、主攻新保安、助攻太原等解放华北诸战役。后在19兵团编成内调入一野建制,进军西北, 经扶眉、陇东追歼、陇青战役,和平解放银川,迎来开国大典。在此时期内,共参加重大战役29次,歼敌15万余,其中毙俘敌将级军官18名。有34个单位、13名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2252个单位和19032人立功。被华北人民称为"华北雄师"。
  1950年1月,奉命修筑宝(鸡)天(水)铁路,被誉为建设大西北的“开路先锋”。彭德怀、习仲勋勒石赞曰“第六十四军”“功在西北,永志不忘”。
  1951年2月,随19兵团入朝,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先后参加第五次战役和保卫马良山积极防御作战。共歼敌2.39万、击落击伤敌机422架。涌现出“道峰山营”、“二级英雄连”、“二级英雄班”等17个单位和黄丑和、张豪等“二级战斗英雄”或“二级模范”14人,有688个单位、14192名个人立功。1953年7月奉命回国。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集团军军史》整理
  附录:领导人题词:
  1、彭|德|怀、习仲勋1952年在宝鸡市《修建西北铁路宝天段纪念碑》上的题词:
  彭总题词: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历时22年,战争方罢即进行工业、农业、交通等各项伟大建设。我西北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四军,于1950年即从事修筑工程艰巨的宝天铁路,竟于是年秋基本完成。当严冬寒风凛冽之际又进军朝鲜,参与抗美援朝战争,这些伟大而光荣的事业,中国人民将永志不忘。 习仲勋题词:功在西北,永志不忘。
  2、江|泽|民1990年题词:扬百色雄风 立卫国新功 江|泽|民 一九九0年十月廿六日于陆军第六十四集团军
  3、刘|华|清1997年题词:六十四集团军存念 面对现实 着眼未来 刘|华|清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四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8纵队。该纵队是由解放战争时期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和刘道生纵队各一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来的。
  1946年7月,由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与刘道生纵队一部合编组成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4、第5旅。1947年2月,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改为该组队第6旅。
  1948年5月,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改为华北军区第2纵队。7月,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华北军区奉命将野战军编为3个兵团,二是决定将第4旅调离该纵队。9月,第4旅及独立第1、第2旅在河北省易县地区组成第8纵队,邱蔚任司令员,王道邦任政治委员,原第 2纵队第 4旅改称第22旅;原独立第1旅改称第23旅;独立第2旅改称第24旅。第8纵队组建后,隶属华北军区第2兵团建制。从11月至次年1月,于平津战役期间,参加新保安作战,在友军的配合下,全歼国民党军第35军、并参加了北平(今北京)和平解放。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华北军区部队实行统一整编,华北军区第2兵团改称第19兵团。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隶属第19兵团建制。邱蔚任军长,王道邦任政治委员,萧应棠任副军长兼参谋长,王克斌任副军长,蔡顺礼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所辖第22旅改称第193师,许诚任师长,龙道权任师政治委员;第23旅改称第194师,赵文进任师长,袁耐冬任政治委员;第24旅改称第195师,阮平任师长,史进前任政治委员。同时,为适应新的战争形势发展,第65军奉命于河北昌平县(今属北京市)组建l个补训师,以接受与改造大批解放战士。
  1月至2月,在河北昌平地区参加整训。3月,在河北涿县地区,根据平津前线司令部发布的改编国民党军的命令和"整编方案",对国民党军第16军进行了改编。将其第94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31师(3个团),归属第65军指挥。3月至4月,参加了太原战役。太原战役结束后,随第19兵团调归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建制,执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任务。5月,在山西介休地区,将独立第31师分别编入第65军军直和各师建制。7月至9月,参加扶眉、陕中、兰州、宁夏等战役。10月至1950年10月,留驻宁夏,军机关兼宁夏省军区机关,协助地方政府加强政权建设。11月,由宁夏转到山东藤县、临城地区进了整训,准备担负新任务。
  1951年2月第65军免兼宁夏军区。
  同年2月 25 日,第65军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10月从朝鲜回国。在战争年代,涌现出吕顺保、马万新、周以森、郑定富、梅怀清、刘宝英及"登城先锋连"、"军政全胜追"、"钢铁连"等一批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66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纵队。该纵队是以少数红军为骨干,分别于1937年、1938年、1939年在冀晋地区组成的30余支抗日游击队发展而成的。其红军骨干有在长征中给总部首长担任警卫任务、后为八路军军部警卫团的部分警卫战士,有参加过平江起义、坚持过井冈山斗争的红军第5军团第13团的部分红军战士,有第120师第359旅雁北支队的部分战士。这些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一直活跃在太行山中部与北部地区。
  解放战争初期,上述游击队发展成为冀晋军区独立第1、第2旅。从此,独1、独2旅在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政治委员王平指挥下,转战于华北地区,首战智村,旗开得胜;二战宗艾镇,全歼守敌;三战石家庄,协同友军解放全城。1947年11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冀晋军区和察哈尔军区合并组成北岳军区,唐延杰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所属部队编为北岳军区第1纵队,司令员由唐延杰兼任,政治委员由王平兼任,萧文玖任副司令员,张开荆任参谋长,张连奎任政治部主任。原独立第1、第2旅分别改称第1旅、第2旅,原独立第4旅改称第3旅。12月,该部参加平汉路破袭战,重创敌第35军军部。1948年3月,该部参加察(哈尔)南、绥东战役,攻克天镇。4月,参加应县战斗。5月,北岳军区归华北军区直辖。7月,该部参加保(定)北战役。8月,为适应大规模运动战与攻坚战需要,第1纵队编为华北第3兵团第1纵队。唐延杰任司令员,旷伏兆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9月,该部参加察绥战役。先后攻克集宁、丰镇、凉城等据点,协同兄弟部队解放了绥远和察北广大地区。12月,参加平津战役,同兄弟部队一起解放了张家口、宣化等城镇。
  1949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命令,该部在河北省顺义县(今属北京)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隶属第20兵团(直属总部)。萧新槐任军长,王紫峰任政治委员,张连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原辖第1旅改称第196师,曾美任师长,丁莱夫任政治委员;第2旅改称为第197师,成少甫任师长,钟炳昌任政治委员;第3旅改称第198师,张开荆任师长,黄连秋任政治委员。4月,第66军参加太原战役,协同友军解放了太原,第589团荣获"登城先锋团"的光荣称号。5月,由原国民党军第96军第56师改编为独立第55师编入该军序列。
  1950年8月,独立第206师(欠师机关)、独立第208师(欠师机关和第622团)及太原省军区警备第2、第3团,共1.2万余人编入第66军。10月第66军入朝作战,先后参加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1951年3月15日奉命归国休整。 1952年6月至11月,该军新组建的三个师属炮兵团、三个战防炮营、三个高射炮营也奉命相继入朝作战,历时一年多,先后配属14个师作战,胜利完成任务,于1953年11月回国归建。
  入朝参战期间,该军涌现出"曲桥里阻击英雄营"、"钢胆铁身战地英雄通信连"、"铁血山英雄连"和于德江、李玉、刘桃顺、张续计、候伯锁等许多英雄模范单位和战斗英雄。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2纵队。该纵队是由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第115师部分主力部队,与晋察冀军区所属冀察军区为基础发展而来的。
  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在平型关首战告捷后,主力部队南下,师政治委员聂荣臻率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等部,以五台山为中心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以后随着晋察冀军区抗日武装力量的不断壮大,军区所属部队先后几次进行整编。1944年9月,冀察军区成立,辖第1、第1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隶属晋察冀军区。辖区在北平(今北京)、保定、阳高、商都、沽源之间。冀察军区成立后,投入抗日战争攻势作战和战略反攻,开辟察哈尔,出击北平、察北等地。抗战胜利后,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壮大人民武装力量,保卫人民胜利果实,1945年10月,晋察冀军区所属部队进行扩编,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军分区部队各一部组成冀察军区刘道生纵队,辖第8、第10旅;由冀察军区第1、第12、第13、第19军分区组成冀察军区郭天民纵队,辖第6、第?、第9旅和骑兵旅。冀察军区刘、郭纵队合称为冀察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李天焕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彩任参谋长,下辖第6、第7、第8、第9、第10旅和骑兵旅,共2.5万余人。纵队组成后,同月,参加绥远战役,攻克隆盛庄、武川等城镇。
  1946年3月,冀察纵队进行整编,撤销第9、第10旅和骑兵旅番号,辖第6、第7、第8旅。6月,晋察冀野战军成立。7月,冀察纵队改称晋察冀野战军第2纵队,郭天民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伟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向仲华任政治部主任,原第6、第7、第8旅改编组成第4、第5旅,共2.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7月至]0月,该部先后参加了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保卫战。11月,参加易(县)满(城)战役。
  1947年1月,郭天民调离纵队,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冀中军区独立第8旅调归该纵队改称第6旅。同月,参加保(定)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杨得志调离纵队,陈正湘任司令员。6月至7月,参加青(县)沧(县)战役和保<定)北战役。9月,参加大清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12月,参加了平汉路破击战役,攻占吴村、高洛地区。1948年3月,参加察南、绥东战役,攻克广灵、阳原等县城。5月,华北野战军第2兵团成立,第2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7月,第4旅调离纵队。8月,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成立,第2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歼灭张家口、宣化等地国民党守军。
  1949年1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部队编制序列和番号的决定,华北军区部队进行整编,华北野战军第3兵团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2月,第2纵队在北平沙河镇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韩伟任军长,旷伏兆任政治委员,马龙、刘儒林任副军长,赵冠英任参谋长,刘国梁任政治部主任。所辖第5旅改称第.i99师,李水清任师长,李布德任政治委员;第6旅改称第200师,盛治华任师长,钟华农任政治委员。第67军组建后,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4月,参加太原战役,攻克卧虎山。5月,进驻塘沽、山海关地区担负海防任务。7月,华北军区独立第210师调归该军改称201师。同时,由原国民党军第92军第21师改编的独立第53师分别编入该军各师,全军共4万余人。
  1949年10月1日,第67军第199师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光荣地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1950年8月22日,第20兵团撤销,第67军归华北军区建制。1951年2月7日,重建第20兵团,第67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6月,第67军赴朝参战。从1951年6月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涌现出范仁和、张富荣、任西和、唐风青、李占广等许多战斗英雄和英雄集体。1954年9月,奉命从朝鲜回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6纵队。该纵队是由冀中军区独立第7、第8旅和冀晋军区及察哈尔军区各-部组建而成的。
  1947年12月6日,晋察冀军区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以冀中军区、察哈尔军区各一部在河北省定县组成第6纵队,由文年生任司令员,向仲华任政治委员,萧新槐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下辖原冀中军区独立第7旅改称的第16旅、独立第8旅改称第17旅,原察哈尔军区第6分区和冀晋军区第1、第4分区各1个独立团台编而成的第18旅,共1.7万余人,隶属于晋察冀野战军。纵队成立后,参加平汉路北段破击战。
  1948年1月,纵队奉命从河北满城地区出发,初战保(定)西北。3月至4月,第6纵队参加察南绥东战役。5月,华北军区第2兵团成立,第6纵队隶属该兵团建制。并新调旷伏兆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7月,参加保北战役。8月,华北军区第3兵团成立,第6纵队转隶该兵团建制。9月,参加了察绥战役。同月,旷伏兆调离该纵队,由王紫峰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8年12月至1949年1月,第6纵队参加平津战役,协同友军解放了张家口、宣化等城镇。
  1949年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改称第20兵团,第6纵队在北平奶子房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兵团。文年生任军长,向仲华任政治委员,徐德操任副军长,所辖第16旅改称第202师,廖鼎祥任师长,李斌任政治委员;第17旅改称203师,杨栋梁任师长,李志远任政治委员;第18旅改称第204师,罗文坊任师长,严庆堤任政治委员。全军共2.9万余人。4月,参加太原战役。太原战役结束后,部队进驻山西阳高、天镇地区整训。5月,徐德操任军长,漆远渥任政治委员,宋学飞任参谋长,张逊之任政治部主任。同月,由国民党军第16军第22师改编的独立第2师编入该军各师。10月,部队由山西进驻天津、唐山地区,担负保卫海防任务。
  1950年8月,第20兵团番号撤销,第68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1951年2月?日重建第20兵团,第68军又归第20兵团建制。
  1951年6月,第68军入朝作战,先后担任北汉江至文登里一线的防御任务,参加金城地区的反击作战。1954年9月,第68军奉命担任永柔以西,隶川以东、新安州西南地区防空作战任务。1955年3月奉命回国。第68军在抗美援朝3年零10个月的战斗中,涌现出许多英雄单位和英雄个人。其中功臣单位26个,特等功臣13名,一等功臣178名,"奇袭白虎团"的著名战斗英雄杨育才、志愿军女英雄解秀梅、坦克英雄胡连等就产生在这支部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7纵队。该纵队是由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冀中军区第8、第9、第10、第11军分区各一部组建而成的。
  1947年11月9日,晋察冀军区以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及所属各分区6个团在河北省河间县组成第7纵队,冀中军区的领导兼任第7纵队的领导,孙毅兼司令员,林铁兼政治委员,周彪兼任副司令员,李波任参谋长。原冀中军区独立第9旅改称第19旅;原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第75、第76团及第9军分区第81团合编组成第20旅;原冀中军区第11军分区第72、第73团及第8军分区第64团合编组成第21旅,共2万余人,归冀中军区指挥。为策应野战军进行察南绥东战役,1948年3月至4月,参加保定外围作战,破击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铁路,攻克霸县,雄县、板家窝等城镇。5月,华北军区成立,第7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除原领导人不变外,由漆远渥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6月至7月,参加护麦作战和保北战役,攻克车曹村、魏家营等据点及新城、固安县城。9月至10月,参加护秋作战和阻击国民党军偷袭石家庄以及解放保定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
  1949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周彪任副军长,漆远渥任副政治委员,所辖第19旅改称第205师,杜文达任师长,谢继友任政治委员;第20旅改称第206师,刘秉彦任师长,马泽迎任政治委员;第21旅改称第207师,黎光任师长,邓可运任政治委员。5月,第69军的番号撤消,第206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5师,第205师及第207师一部组成华北军区独立第206师。
  1950年6月,第206师番号撤消。1950年9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健全和加强特种兵的指示,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5师部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该师第614团改编为华北军区防空司令部探照灯团,第613、第615团分别调归华北军区战车第1旅和京津卫戍区防空司令部建制;华北军区直辖独立第206师师机关调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司令部,该师所属部队分别调归第66、第67、第68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的前身是华北军区第14纵队。该纵队是由冀南军区所属部分武装力量发展而成的。
  1938年4月,冀南军区成立,隶属八路军第129师。1940年6月,部队进行整编,辖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和若干军分区。1942年新编第4、第7、第8、第9旅机关先后并入第6、第3、第4军分区,所属团归各军分区领导。1943年10月,冀南军区直属八路军总部。1944年5月11日,冀南军区并入冀鲁豫军区。1945年10月冀南军区属晋冀鲁豫军区建制。
  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根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指示,将冀南军区所属部队组成第14纵队,韦杰任司令员,石志本任副司令员,高厚良任参谋长,由原冀南军区独立第6、第7、第8团合编组成第41旅,由原冀南军区独立第4、第5、第9团合编组成第42旅,共1.3万余人,隶属于晋冀鲁豫军区建制。同月,晋察冀军区与晋冀鲁豫军区合并组成华北军区,第14纵队隶属于华北军区第1兵团建制。6月,参加安阳崇固战斗。7月,第14纵队归华北军区直辖,除原纵队领导人不变外,由甘渭汉任政治委员,甘思和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8月至9月,参加新(镇)、淇(门)和牛市屯战斗,收复封丘、阳武两座县城,解放了延津、魏邱集等地区。10月,为配合郑州战役,参加奔袭黄河铁桥战斗,保卫了黄河铁桥,阻击了豫北国民党军南援郑州。同月,参加郇封、西小吴战斗,11月,参加解放获嘉、汲县、路庄作战。
  1949年4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华北军区第14纵队在河南新乡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甘渭汉任政治委员,石志本任副军长,甘思和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高厚良任参谋长。所辖第41旅改称第209师,曹玉清任师长,丁先国任政治委员;第42旅改称第210师,黄光霞任师长,张希才任政治委员。全军共1.1万余人。11月,第70军番号撤消,所辖210师调归第67军改称201师,第209师改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207师。12月,第207师机关编入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
  解放战争时期,第70军在地方党政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在兄弟部队的协同和配合下,先后参加战役战斗多次,解放了豫北广大地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之第一野战军
  第一野战军,是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之一。它是由抗日战争末期晋绥解放区和陕甘宁解放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野战纵队是为适应抗日战争转入大反攻的需要而成立的。1945年8月11日,中央军委命令成立晋绥野战军,隶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贺龙兼司令员,关向应兼政治委员(后李井泉),张宗逊任副司令员,李井泉任副政治委员,张经武任参谋长(后许光达代),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后孙志远)。下辖第358旅、独立第l、第2、第3旅和以后成立的独立第4、第5旅。8月21日,晋绥军区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建制内调出,直属中共中央军委领导。
  1946年9月,从中原突围的第359旅回到陕甘宁解放区,后转隶晋绥军区建制。
  1946年11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取消晋绥野战军和晋北野战军(于1946年6月组建,属晋绥军区建制)番号,将两野战军部队统一组成晋绥军区第1、第2、第3纵队。第1纵队张宗逊任司令员,廖汉生任政治委员,辖第358旅和独立第l旅;第2纵队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359旅和独立第4旅;第3纵队许光达任司令员,孙志远任政治委员,辖独立第2、第3、第5旅。并将第1纵队调驻陕甘宁边区。
  西北野战军的成立,是为了迎击国民党军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以晋绥军区第1纵队和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所辖新编第4旅、教导旅、警备第1、第3旅,共6个旅2.8万余人组成陕甘宁野战集团军。张宗逊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王世泰任副司令员,廖汉生任副政治委员,阎揆要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3月初,野战集团军以一部兵力出击陇东,以调动准备进攻延安之国民党军。3月13日,国民党军以34个旅25万余人,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进攻。其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15个旅14万余人从南线直攻延安。为了加强陕北地区的作战指挥,3月16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所有驻陕甘宁解放区的野战部队和地方武装,统归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彭德怀和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习仲勋指挥。同时,成立西北野战兵团,撤销陕甘宁野战集团军番号。彭德怀兼西北野战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3月17日由晋中入陕归建)、教导旅和新编第4旅,共2.6万余人。
  3月19日,西北野战兵团胜利完成了中共中央、人民解放军总部和人民群众安全撤离延安的任务。3月25日至5月4日,西北野战兵团以2万余人的兵力,在粮食、弹药极端困难的条件下, 连续进行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3次战役,歼国民党军3个旅及地方团队一部共1.4万人。经过这三次战役,初步稳定了西北战局。5月下旬至7月上旬,西北野战兵团挥师陇东,北进三边,收复了环县、定边、安边、靖边等地,共歼西北行辕副主任马步芳、马鸿逵所部2400余人。巩固了解放区,并为战略反攻创造了条件。
  1947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任副司令员(翌年二月任命赵寿山为第二副司令员),习仲勋任副政治委员,张文舟任参谋长,徐立清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任副参谋长。下辖第1、第2纵队、教导旅、新编第4旅。并组成中共西北野战军前线委员会,彭德怀为书记。8月初,晋绥军区第3、第4纵队入陕拨归西北野战军建制。西北野战军总人数达4.5万人。此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西北野战军于8月6日发起榆林战役,调动了国民党军胡宗南部10个旅北上增援,策应了晋冀鲁豫野战军陈(赓)谢(富治)集团南下黄河挺进豫西的作战行动。随后,西北野战军适时转移兵力,于8月20日在沙家店一举歼灭胡宗南集团的精锐部队整编第36师主力共6000余人,扭转了西北战局,开始由内线防御转入内线反攻。继之,于9月14日至16日进行了岔口、关庄追击战,歼国民党整编第1、第29军各一部共4000余人。至此,西北野战军打退了国民党军在西北的重点进攻。9月20日,由警备第1、第3旅和骑兵第6l师组成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王世泰任司令员,张仲良任政治委员。纵队组成后,于9月25日至10月21日,会同第2纵队向黄龙地区挺进,先后攻占白水、石堡(今黄龙)、韩城、宜川等城镇。之后,第2纵队入晋南,解放吉县;尔后又会同晋冀鲁豫军区第8纵队解放运城、安邑等城镇。在此期间,西北野战军主力发起延清战役,歼国民党军8000余人,收复了延长、 延川、清间、子长、绥德等城及延安东北广大地区。l0月11日, 由教导旅、新编第4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罗元发任司令员,徐立清任政治委员。至此,西北野战军已发展到5个纵队和1个直属山炮营,共7.5万人。
  1947年冬至1948年春,西北野战军进行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派所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群众性大练兵,提高了部队政治觉悟和战术技术水平。毛泽东对这一创造性的整军运动给予了高度评价。1948年1月上旬至中旬,召开了中共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贯彻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精神,讨论决定野战军转入外线作战的基本任务和各项政策,周恩来到会作了报告。2月24日至3月3日,西北野战军集中5个纵队发起宜川战役,一举歼灭国民党整编第29军军部、整编第27、第90师,共5个旅2.9万余人。这是西北野战军转入战略进攻后取得的第一个大胜利,从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原战场人民解放军的作战。宜川战役后,西北野战军为扩大战果,于3月5日挥师南下,发起黄龙山麓战役,至3月9日,解放富县、黄陵、宜君,进逼蒲城。尔后以一部兵力围困洛川,主力于4月中旬挺进西府、陇东,至5月中旬,又歼国民党军2.1万余人,一度解放了西府和陇东广大地区,摧毁了国民党军在陕西宝鸡的重要补给基地,并于4月21日收复了革命圣地延安。
  1948年7月,以晋绥军区独立第10、第12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彭绍辉任司令员,孙志远代政治委员。同月,以晋绥军区第1 1、第14旅和骑兵旅组成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姚喆任司令员。两纵队组建后分别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西府、陇东战役后,为配合东北、华东、中原及华北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决战,西北野战军于8月-11月间,先后发起了澄一、荔北和冬季3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5.9万余人,牵制了胡宗南部于西北战场,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并扩大和巩固了陕甘宁解放区,为尔后解放整个大西北地区创造了条件。
  1949年2月1日,遵照中共中央军委1948年11月1日颁布的《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和1949年1月15日关于各野战军番号改按序数排列的决定,西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阎揆要任参谋长,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王政柱、李夫克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所属各纵队依次改称第1、第2、第3、第4、第6、第7、第8军,骑兵第1、第2旅改称骑兵第1、第2师,总兵力l5.5万人。第7、第8军继续留晋中和晋绥地区作战。5月,第8军与绥蒙军区合并为绥远军区,隶属华北军区。为加速西北解放战争的进程,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6月,第18兵团(周士第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60、第61、第62军)、第19兵团(杨得志任司令员,李志民任政治委员,辖第63、第64、第65军)由晋入陕归第一野战军建制。第7军亦随同归建。同时,第一野战军原属6个军组成第1、第2两个兵团。第1兵团,王震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辖第l、第2、第7军;第2兵团,许光达任司令员,王世泰任政治委员,辖第3、第4、第6军。第一野战军总兵力已达34.4万人。在此期间,第一野战军先后发起春季战役和陕中战役,解放了西安及陕西中部广大地区。
  第一野战军为贯彻中共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大西北的战略部署,7月开始向西北国民党统治区深远后方进军。至9月,先后发起扶眉战役、陇东追击战和兰州、宁夏、河西战役,给胡宗南集团以沉重打击,迫使其退守秦岭,全部歼灭国民党西北军政长官马步芳和副长官马鸿逵所部,解放了陕西、甘肃、宁夏、青海4省。9月25-26日,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新疆省政府主席鲍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0月10日至11月初,王震司令员率第1兵团部及第2、第6军以空运、车运和徒步行军方式进驻新疆。11月26日至12月中旬,第18兵团及第7、第19军在贺龙司令员指挥下,向秦岭以南追歼胡宗南部,相继解放武都、汉中、安康地区。至此,西北5省全部解放。嗣后, 贺龙率第18兵团配合第二野战军进军四川,后归西南军区建制。第一野战军部队即转入清剿残匪,屯垦戍边。
  1949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与西北军区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暨西北军区。彭德怀任司令员,习仲勋任政治委员,张宗逊、赵寿山任副司令员,甘泗淇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阎揆要任参谋长,王政柱、韩练成任副参谋长,张德生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第1兵团(兼新疆军区)、第2兵团(兼甘肃军区)、第19兵团(兼陕西军区),第1军和第65军分别兼青海和宁夏军区。12月下旬,新疆国民党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兵团,陶峙岳任司令员,王震兼政治委员,辖第9军(赵锡光兼军长,张仲瀚任政治委员)及骑兵第7、第8师。1950年元月,长期坚持新疆革命斗争的民族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列斯肯任军长,顿星云任政治委员)。在此之前,于1949年9月,国民党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师管区司令周祥初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周祥初任军长,张希英任参谋长;同月,国民党军第81军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马惇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12月,起义之国民党军第119军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蒋汉诚任军长,黄忠学任政治委员。上述部队均隶属第一野战军建制。1950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一野战军和兵团番号撤销,所属部队归西北军区建制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是由在宁夏中卫地区起义的国民党军第81军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中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甘肃,26日解放兰州。1949年9月11日,国民党军甘肃省自卫司令部总司令周祥初、甘肃省第一督察专署代专员兼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孙伯泉及国民党第120军第173师师长陈叔钵等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压力与政治争取下,在岷县率部起义,所属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1军,周祥处任军长,孙伯泉任参谋长。隶属西北军区,11月,该军改编为西北独立第1师归第62军指挥,随第18兵团南进,西北独立第1军番号撤消。
  



解放后中国军政档案 第六十九章 PLA 西北独立第2军
(起点中文网更新时间:2005-1-8 13:46:00  本章字数:311)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在宁夏中卫地区起义的国民党第81军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9月初第19兵团向宁夏进军。驻宁夏中卫地区的国民党军第81军军长马惇靖,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9月19日同第19兵团达成和平协定,率所部第35师、第294师于宁夏中卫县起义,所属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马惇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杨遇春任参谋长,程襄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师,共约1万余人。隶属西北军区。1950年12月,改编为宁夏军区独立第1师。独立第2军番号撤消。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在宁夏中卫地区起义的国民党第81军改编而成的。
  1949年8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解放兰州。9月初第19兵团向宁夏进军。驻宁夏中卫地区的国民党军第81军军长马惇靖,在人民解放军军事压力和政治争取下,于9月19日同第19兵团达成和平协定,率所部第35师、第294师于宁夏中卫县起义,所属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2军。马惇靖任军长,甄华任政治委员,杨遇春任参谋长,程襄文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第2师,共约1万余人。隶属西北军区。1950年12月,改编为宁夏军区独立第1师。独立第2军番号撤消。
西北独立第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是解放战争时期,由在甘肃武都地区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19军改编而成的。
  1949年12月9日,国民党军第119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打击和政治争取下,于甘肃南部武装起义,所属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独立第3军,蒋汉诚<即蒋云台)任军长,黄忠学任政治委员,孙超群任副军长,康维铣任参谋长,张汉民任政治部主任。该军隶属西北军区,1950年5月西北独立第3军番号撤销,所属部队编入西北军区所属部队。
三军仪仗队

阅兵是世界公认的国家最隆重的庆典,是迎送宾客的最高礼仪,同时也是展示国威军威的大好时机。在共和国刚刚成立三年多的时候,国家领导人深深感到,中国有必要组建自己的仪仗队,以便向世界更好地展示已经站立起来的新中国形象。1953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仪仗队正式组建。
  四十多年来,我军仪仗队的礼宾服已几经改进。1992年9月,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又签署命令,公布中国人民解放车仪仗队自10月1日起,又一律换着新式礼宾服装。
  仪仗队的新式礼宾服,从上至下,依次分为帽檐花、级带、腰带、盾牌臂章、军刀、高筒皮鞋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军刀。
  设计人员采用我国传统制刀的模式,并有意比法国现用的指挥刀宽了3毫米,比泰国、日本、瑞典的指挥刀宽得更多。刀鞘上设计了一条盘绕而上的龙,既保持了民族传统特色,也区别于其他国家。阳光下,刀光闪闪,夺人二目,使人顿时神采倍增。
  美国总统尼克松第一次访华就被眼前这支队伍感奋了:“中国仪仗队是我看到过的最出色的一支。”陪同总统的国务卿基辛格的感受是:这支仪仗队的严格纪律是我随总统出访中印象最深刻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赞叹说:“中国仪仗队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堪称举世无双。”
  然而,仪仗队能够获得如此崇高赞誉,非一日之功。“台上三分钟,台下三年功”,“台上正步一百米,台下苦练一万里”,这都是仪仗队训练的口头语。
  服役三年,千万次重复着踢正步的单调动作人三 伏到三九,永远是汗水淋淋。人们很难想象,在仪仗队当兵三年,所走的正步相当于走了个万里长城,流的汗水无法统计。太阳底下练静站,一站就是二三个钟头,最多的六个钟头,下来时腿都僵硬得失去了知觉,床也爬不上去。
  训练场上,军官发给每人一枚大头针,说:我们当初也是这样纠正歪头和肩不平的。为了“腰杆当家”,把弓背习惯改过来,新兵们要用木板捆在腰上练正步。皮肤磨破了,汗水再渗透,疼得直打哆唤。训练结束了,大家的下颌处早已留下一片紫红色的痕迹。
  仪仗队中,军官们不但从严治军,而且以身作则,经常和战士一样训练。训练场上,他们与战士一样是黑红的睑,穿一样的训练服,眉梢的汗水闪闪发光。军官的卓越的人格力量感染着每个士兵。
  天安门前,大会堂内,中国三军仪仗队一次又一次地接受共和国领导人和外国元首检阅。宏亮的声音,标准的军礼,严整的姿容,仪仗军人的表现赢得了外国元首的频频称赞。
  雄姿英发的仪仗健儿走来了,他们是中国军人的楷模。他们向世人显示了中国军人的赫赫风采;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巍巍雄风
中国军队的代号

在中国,部队的番号一般仅在内部使用,对外公开的只是其代号。建国后,解放军即开
  始对外使用代号,如著名的8341部队即中央警卫团的代号。现在解放军使用的5
  位
  数字代号体系大约形成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1996年后,一部分
  陆
  军乙种师改为武警机动部队后,则使用4位数字的代号。
  一、代号的使用范围
  中国军队除省军区系统的军分区、人武部和一些院校、科研单位和机关等部门,团及
  团
  以上单位均对外使用首位不为0的5位数字代号。武警部队目前只有由陆军改建的师
  动
  师及所属团使用首位不为0的4位数字代号。
  二、各大单位代号的分布
  一般以前2位表示该部队所属的大单位。
  总参部队:57□□□,58□□□,88□□□
  总后部队:59□□□
  总装部队:89□□□
  海军:37□□□,38□□□
  空军:39□□□(飞行部队),86□□□、87□□□(地勤、防空部队)
  第二炮兵:80□□□
  沈阳军区:81□□□,82□□□
  北京军区:51□□□,52□□□
  兰州军区:36□□□(驻新疆),84□□□
  济南军区:546□□(驻河南),55□□□
  南京军区:32□□□(驻福建、江西),83□□□
  广州军区:34□□□,53□□□,54□□□
  成都军区:35□□□(驻云南、贵州),56□□□
  武警机动部队:86□□,87□□
  三、代号的其它规律
  部队代号在各大单位间还存在一定的特异性和统一,但在军及军以下单位的特征似乎
  就没有这么典型。各大单位内部的规律不尽相同,甚至似乎没什么规律可循。
  ◆沈阳军区
  似乎是各大单位中部队代号较为规律的一个。81021、81032、81043
  、81054、81065部队分别代指陆军第16、第23、第39、第40、第6
  4(1998年撤销)集团军。而下级部队代号的分配也较为规律,如:811□□一
  般隶属第16集团军,812□□属第40集团军,工程兵部队编为818□□。
  ◆广州军区
  陆军第41集团军为53010部队,其部队一般为530□□部队。陆军第42集
  团军为53200部队,其部队一般为532□□部队。驻香港部队为53300部队
  ,其部队一般为533□□部队。
  ◆海军
  军级单位(基地)的代号一般为37/3800□,如广州基地为38001部队,
  榆林基地为38002部队,旅顺基地为37001部队,青岛基地为37003部队
  。
  ◆第二炮兵
  军级单位(基地)的代号一般为803□□,如第55基地为80305部队。导弹
  旅一般为804□□,团为807□□。
  ◆总装备部(原国防科工委)
  军级单位(基地)的代号一般为38□□0,如酒泉基地(第20基地)为8992
  0部队,西昌基地为89700部队,马兰基地为89800部队。
  ◆武警机动部队
  驻东北的8610部队、8620部队,驻华北的8630部队、8640部队、8
  650部队,驻西北的8660部队、8670部队,驻华中的8680部队,驻华东
  的8690部队、8710部队、8720部队,驻华南的8730部队,驻西南的8
  740部队、8750部队。
  本站收集以上内容均来自公开资料,但有些地方还是存在错误,比如济南军区驻河南
  的某集团军的番号是547□□,而非文中所说的546□□,等等不一列举。
中国空军

一、空军及海航
  目前空军共有33个空军师,但编号按49个师来进行编号。
  海航共10个师,其中海航10师传说是独立团或者训练师,不知真假。
  番号5位长,其中第1位和第4位表示师的编号,第2位表示团的编号。虽然每个师一般由3个团组成,但似乎由各师自行编号,并不按照123的顺序,没有足够资料,因此这里略过,只讨论师级编号。
  这张表就是空军和海航的师级编号对照,第一列表示番号第1位,第一行表示番号第4位:
  1234567890
  1空1师空2师空3师空4师空5师空6师空7师空8师空9师
  3空10师空11师空12师空13师空14师空15师空16师空17师空18师空19师
  2空20师空21师空22师空23师空24师空25师空26师空27师空28师空29师
  5空30师空31师空32师空33师空34师空35师空36师空37师空38师空39师
  4空40师空41师空42师空43师空44师空45师空46师空47师空48师空49师
  7试验航校
  6航校航校
  8海航1师海航2师海航3师海航4师海航5师海航6师海航7师海航8师海航9师海航10师
  二、陆军航空兵
  中国陆航共9个团,外加一个航校。
  陆航的情况比较复杂,有些团由军区直辖,有些团则归在集团军之下管理。比如陆航8团隶属38军,陆航9团隶属39军。
  陆航的编号更加复杂,通常是LH9XXXX格式,目前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猜测,倒数第3位表示飞机机型,比如:
  LH9x0xx运8
  LH9x1xx直11
  LH9x2xxS-70C
  LH9x3xxSA-342
  LH9x7xx米17、米171
  LH9x9xx直9、武直9
  希望各位网友平时多加留意,看看能不能再找出新的规律。
  三、其他
  1、各种未正式装备的机型往往有特殊的编号规则,不做讨论。
  2、某些特殊用途的军机,比如八一表演队的飞机,海军舰载直升机等等,没有资料,也没法讨论。
  3、历史上军机编号发生过一些变化,部队的编制也多次变化,这里只能根据一些目前看到的资料加以整理。
  四、空军及海航部队信息
  这两张表是收集到的空军及海航各师的基本信息,结合上面的编号,希望能有所帮助。
  1、空军飞行师
  隶属军区编号驻地机型
  北京军区空7师(歼击机师)山西怀仁J7B
  空15师(歼击机师)河北张家口J7C
  空22师(强击机师)河北唐山Q5
  空24师(歼击机师)天津杨村J8A、J7
  空34师(运输机师)北京南菀Y7、Y8、各类专机
  沈阳军区空1师(歼击机师)辽宁鞍山、大连J8B、J8
  空16师(歼击机师)公主岭、四平、长春
  空21师(歼击机师)J7、J6
  空30师(歼击机师)丹东J6
  南京军区空3师(歼击机师)安徽芜湖SU27、J7E
  空10师(轰炸机师)安徽怀宁H5、H6
  空14师(歼击机师)江西樟树J7B
  空26师(歼击机师)江苏无锡、苏州J6
  空28师(强击机师)浙江杭州Q5
  空29师(歼击机师)浙江衢州J6J8
  空49师(歼击机师)福建漳州、连城、福州J6
  济南军区空5师(强击机师)山东济南Q5
  空12师(歼击机师)山东威海J7C、J7E
  空19师(歼击机师)河南郑州SU27、J7
  空31师(歼击机师)山东青岛J6、J5
  兰州军区空8师(轰炸机师)甘肃兰州H6
  空36师(轰炸机师)陕西宝鸡H6
  空37师(歼击机师)乌鲁木齐J7、J6
  空42师(歼击机师)陕西西安J7
  成都军区空33师(歼击机师)重庆、大足J7、SU27
  空44师(歼击机师)云南蒙自、昆明J7、J6
  广州军区空2师(歼击机师)广东遂溪、广西柳州、南宁SU27、J7
  空9师(歼击机师)广东佛山、韶关、广州J8D、J7B
  空13师(运输机师)湖北汉阳、开封Y7、Y8、IL76
  空18师(歼击机师)湖南长沙J8D、J7
  空35师(歼击机师)广东汕头澄海J6
  空48师(轰炸机师)湖南莱阳、祁东H6
  2、海军航空兵
  隶属舰队编号驻地机型
  东海舰队海航1师(轰炸机师)江苏丹阳H5
  北海舰队海航2师(轰炸机师)河北山海关H6、SH5
  南海舰队海航3师(轰炸机师)H6
  东海舰队海航4师(歼击机师)宁波、路桥J7E
  北海舰队海航5师(歼击机师)山东流亭J8A、J7E、Q5
  东海舰队海航6师(歼击机师)上海大场、义乌JH7、J6
  直属师海航7师(歼击机师)烟台莱山
  南海舰队海航8师(歼击机师)海南海口J6
  南海舰队海航9师(歼击机师)海南陵水、乐东J7B、J8B、J8D
  独立团(舰载机团)
解放军七大军区
  解放军七大军区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区 是根据国家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和战略战役方向、作战任务等设置的军队一级组织,是战略区域内合成军队的军事领导指挥机关,亦称战区、大军区。
  其主要职能是:在中央军委、总部的领导指挥下,根据总的战略意图,负责组织本区内陆军、海军、空军三军部队的联合作战行动和演习,直接领导所属陆军部队的组织建设、军事训练、行政管理、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等;领导本区的民兵、兵役、动员、人民防空和战场建设等工作。
  军区设有司令部、政治部、联勤部、装备部等领导指挥机关,下辖有若干陆军集团军和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并指挥军区空军和海军舰队在本区的联合作战行动。
  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隶属于军区建制,同时是中国共产党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军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装备部等领导机关。下辖若干个军分区,有的还辖有一定数量的部队。主要负责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民兵、兵役、动员工作和主要城市的警备工作。有的还担负边防、海防守备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区的设置进行过多次调整,1985年以来,设置有沈阳、北京、兰州、济南、南京、成都、广州7个军区。
  沈阳军区 司令员钱国梁中将(1999年12月上任),政治委员姜福堂中将(1995年9月上任)。
  北京军区 司令员李新良上将(1997年11月上任),政治委员杜铁环上将(1996年11月上任)。
  兰州军区 司令员李乾元中将(1999年9月上任),政治委员刘冬冬中将(2000年6月上任)。
  济南军区 司令员陈炳德中将(1999年12月上任),政治委员张文台中将(1999年9月上任)。
  南京军区 司令员梁光烈中将(1999年12月上任),政治委员雷鸣球中将(2000年11月上任)。
  广州军区 司令员陶伯钧上将(1996年1月上任),政治委员刘书田中将(1998年8月上任)。
  成都军区 司令员廖锡龙上将(1995年7月上任),政治委员杨德清中将(1999年5月上任)。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其职能是捍卫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捍卫社会主义制度。基本使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维护社会稳定,保卫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在完成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各项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在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发展起来。1950年,为保证武装力量更好地履行对内职能,统一组建中国人民公安部队。公安部队的建制和隶属关系,先后经过多次变动,名称多次改变,采取了多种形式:一是属军队建制,由中央军委领导;二是属公安机关,由公安部门领导;三是分别领导,专区、县以下公安部队归公安机关,主力公安部队归公安军;四是双重领导,在执行公安任务方面受公安部领导,部队建设方面受中央军委和总部领导,建制仍属公安机关;五是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地方部队。
  从以上多种形式的变动中看出,对公安部队的职能、任务和特点的认识在逐步深化,也说明在完善武装力量体制上的不断探索。
  1975年,中央军委召开会议,邓小平发表了军队要整顿的著名讲话,提出军队要精简整编。这次会议后经中央同意,将原来由县市公安部队改编的解放军地方部队移交给公安部门改为人民警察。
  80年代初,中国军队全面进行军队精简整编和体制改革,1982年6月,党中央决定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将人民解放军看押劳改犯、守护地方重要目标和警卫省、市、自治区党政机关以及外国使馆的任务和担任这些任务的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同公安部门原来实行义务兵役制的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1983年4月,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在北京成立,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实施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武警部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享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同等待遇。军衔等级同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等级,军衔前冠以“武警”名称。
  1984年5月,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兵役法,正式确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的武装力量新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规定,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国家赋予的安全保卫任务,维护社会秩序。它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之一。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根据人民解放军的建军思想、宗旨、原则,按照人民解放军的条令、条例和有关规章制度,结合武警部队特点进行建设。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主要职能作用是:
  第一,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主要是通过执行边境武装警卫勤务、边防检查勤务、安全检查勤务、海上巡逻勤务,来履行这一职能的。
  第二,维护社会治安。作为公安机关的一部分,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担负着用公开武装的形式预防和镇压敌对势力的破坏,应付各种紧急意外情况,维护社会治安的任务。
  第三,保卫党政领导机关、重要目标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主要通过执行警卫勤务、守卫勤务、消防工作、反恐怖活动来实现。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属于国务院编制序列,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双重领导,实行统一领导管理与分级指挥相结合的体制。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设有总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武装警察部队总队(副军或师级);各地、市、州、盟设有支队(团级)或大队(营级);县(市、旗)设有中队(连级)。各级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
  武警总部是武警部队的领导指挥机关,领导管理武警内卫部队的军事、政治和后勤工作,对列入武警部队序列的其他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工作进行指导。
  武警总部直辖若干师和大专院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武警总队,各总队分设初级指挥学校;总队以下根据行政区划和任务需要,设若干个支队;支队下辖大队、中队。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依其任务不同分为三类:
  第一类,内卫部队
  这是武警部队主要组成部分,受武警总部的直接领导管理。其主要任务:警卫党政机关和外国驻华使(领)馆,守卫重要机场、电台、电视台、通信枢纽、工厂、仓库、科研机构等重要目标;守护重要桥梁隧道;担负看守所、监狱、劳改场所的外围武装看押任务和押解罪犯;对大城市和特定地区实施治安巡查警戒;参与处置各种突发事件。
  第二类,列入武警序列由公安部门管理的部队
  边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担负边境地区的治安管理;在对外开放的港口、机场、国境车站和孔道以及特许的口岸,对出入境人员和交通工具实施边防检查;对国际国内航班乘客及携带物品实施安全检查;在领海线内实施巡逻。
  消防部队的主要任务是:向人民群众宣传安全防火常识,协助有关单位制定防火措施,搞好消防监督和检查,扑救火灾,保卫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警卫部队主要担负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市主要领导及重要来访外宾警卫任务。
  第三类,列入武警序列受国务院有关业务部门和武警双重领导的部队
  这些部队既担负经济建设任务,同时又负有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任务。
  黄金部队主要担负黄金地质勘察、黄金生产任务;
  水电部队主要承担国家能源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其他建设任务;
  交通部队主要担负公路、港口及城建等施工任务;
  森林部队主要担负东北、内蒙古、云南森林的防火灭火以及维护林区治安、保护森林资源的任务。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设有武警部队指挥学院、技术学院和专科学校,总队一级设有初级指挥学校和有关专业技术学校。武警部队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部队正在建设成为一支政治可靠、训练有素、装备改善、出色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的神圣职责的部队。现任武警部队司令员吴双战武警上将(1999年12月上任),第一政治委员贾春旺(公安部长兼,1998年3月上任),政治委员徐永清武警中将(1996年2月上任)。
  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武器装备
  以步兵轻武器为主,兼有少量重型武器和特种武器。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是国家必不可少的人民武装力量。它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巩固。所以,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的建设只能加强而不能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