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狗养猫应防范感染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2:53:37
养狗养猫应防范感染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二)  

  
时间:2010-05-12   文章来源: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 鲍中英   浏览:167  

  
  1.鼠咬热
  该病是由本家鼠或其它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小螺旋菌(螺旋体)或念珠状链杆菌所致,人因被鼠、猫、狗咬伤而传染。鼠咬热因人被鼠咬伤而得病。
  疾病特征:如为小螺旋菌(螺旋体)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局部淋巴结炎及皮疹。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有发热、红斑性皮疹、多关节炎等。确诊有赖于伤口组织液或血培养找到病原菌。青霉素有特效。

  2.假结核病
  由假结核耶尔森菌引起。本病主要分布于欧洲、日本等地。假结核菌病的动物宿主很广泛,从牛、羊、猫、狗、猪、兔到各种鸟类体内都可分离到假结核菌,我国福建省的野鼠都有自然感染,是假结核菌的自然疫源地。
  人感染此菌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草莓舌等,可分为胃肠炎型、非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及阑尾炎型。在前苏联,该病被称为远东猩红热,曾引起多次人间爆发流行。在我国福建、湖北、江苏等地,也在野鼠及牛、猪、鸡、鸭等家禽中检出假结核耶尔森菌。肠道感染一般为自限性,仅需对症处理,可不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情严重,特别是有肠道外感染者,应予以抗菌药物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败血症者,可静脉给药,可用氧氟沙星或呋布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噻肟和拉氧头孢等耐β-内酰胺酶抗生素。有脓肿者,应切开引流。

  3.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人多因被带毒的狗、猫、狼、猪等动物舔伤或咬伤后,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神经系统感染发病。据研究发现,外观健康的狗、猫等动物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
  发病时的症状有头痛、乏力,原咬伤伤口虽可愈合,但有刺痛、痒等感觉,对光、声等敏感。特征性的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遂后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本病也叫恐水症,喉头有紧缩感。随后,进入兴奋期,出现兴奋、烦躁和恐水、恐风、恐声等症状。最后,进入麻痹期,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但若被咬伤后,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人一旦被狗、猫等动物咬伤,要立即对局部伤口进行紧急处理,能挤压的地方,边冲水边往伤口外挤,不让病毒吸收到人体内,用2%的肥皂水冲洗或1:2000的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不少于半小时;而后,在伤口上拨一罐;最后,再用大量凉开水冲洗。伤口小而深时,应当扩创清洗,再用碘酒、酒精消毒一次,禁止缝合和包扎。同时,要立即处理好咬破的衣服,避免继续污染伤口。尽快注射狂犬疫苗,从第一天算起,第1、3、7、14、30天,各注射一支,全程共注射5次。严重咬伤者,最好予高效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创口周围和全身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注射狂犬疫苗一定要做皮试,再次咬伤需要加强注射。

  随着宠物热的逐渐升温,玩猫、玩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除了广大医务人员要认识这类疾病,以确保及时诊治外,还应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人们规范饲养宠物,注意防范猫、狗带来的健康隐患。
  养狗养猫应防范感染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发生(二)  

  
时间:2010-05-12   文章来源: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 鲍中英   浏览:167  

  
  1.鼠咬热
  该病是由本家鼠或其它啮齿动物咬伤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小螺旋菌(螺旋体)或念珠状链杆菌所致,人因被鼠、猫、狗咬伤而传染。鼠咬热因人被鼠咬伤而得病。
  疾病特征:如为小螺旋菌(螺旋体)所致者,有回归型高热、局部硬结性溃疡、局部淋巴结炎及皮疹。念珠状链杆菌所致者,有发热、红斑性皮疹、多关节炎等。确诊有赖于伤口组织液或血培养找到病原菌。青霉素有特效。

  2.假结核病
  由假结核耶尔森菌引起。本病主要分布于欧洲、日本等地。假结核菌病的动物宿主很广泛,从牛、羊、猫、狗、猪、兔到各种鸟类体内都可分离到假结核菌,我国福建省的野鼠都有自然感染,是假结核菌的自然疫源地。
  人感染此菌后,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头痛、草莓舌等,可分为胃肠炎型、非胃肠炎型、败血症型及阑尾炎型。在前苏联,该病被称为远东猩红热,曾引起多次人间爆发流行。在我国福建、湖北、江苏等地,也在野鼠及牛、猪、鸡、鸭等家禽中检出假结核耶尔森菌。肠道感染一般为自限性,仅需对症处理,可不用抗菌药物治疗。病情严重,特别是有肠道外感染者,应予以抗菌药物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败血症者,可静脉给药,可用氧氟沙星或呋布西林、美洛西林、头孢噻肟和拉氧头孢等耐β-内酰胺酶抗生素。有脓肿者,应切开引流。

  3.狂犬病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人多因被带毒的狗、猫、狼、猪等动物舔伤或咬伤后,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侵入神经系统感染发病。据研究发现,外观健康的狗、猫等动物也可能携带狂犬病毒。
  发病时的症状有头痛、乏力,原咬伤伤口虽可愈合,但有刺痛、痒等感觉,对光、声等敏感。特征性的症状是恐水现象,即饮水时出现吞咽肌痉挛,不能将水咽下,遂后患者口极渴,亦不敢饮水,故本病也叫恐水症,喉头有紧缩感。随后,进入兴奋期,出现兴奋、烦躁和恐水、恐风、恐声等症状。最后,进入麻痹期,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肌麻痹而死亡。
  本病病死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全部死亡。但若被咬伤后,能及时进行预防注射,则几乎均可避免发病。人一旦被狗、猫等动物咬伤,要立即对局部伤口进行紧急处理,能挤压的地方,边冲水边往伤口外挤,不让病毒吸收到人体内,用2%的肥皂水冲洗或1:2000的新洁尔灭溶液反复冲洗,不少于半小时;而后,在伤口上拨一罐;最后,再用大量凉开水冲洗。伤口小而深时,应当扩创清洗,再用碘酒、酒精消毒一次,禁止缝合和包扎。同时,要立即处理好咬破的衣服,避免继续污染伤口。尽快注射狂犬疫苗,从第一天算起,第1、3、7、14、30天,各注射一支,全程共注射5次。严重咬伤者,最好予高效狂犬病免疫血清在创口周围和全身联合应用。需要注意的是,注射狂犬疫苗一定要做皮试,再次咬伤需要加强注射。

  随着宠物热的逐渐升温,玩猫、玩狗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除了广大医务人员要认识这类疾病,以确保及时诊治外,还应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人们规范饲养宠物,注意防范猫、狗带来的健康隐患。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饲养猫、狗等宠物的人群正在逐步扩大。但是,一旦被猫抓、狗咬,很容易发生感染,甚至患上人畜共患传染病(指以动物为传染源,由动物传染给人的疾病)。因此,在和猫、狗作朋友的同时,不要亲密无间,要注意防止疾病的发生。

  1.咬伤感染
  猫和狗咬伤最常见的致病菌是出血败血巴斯德菌。猫咬伤发生感染的几率很高,一方面可能是猫牙齿尖锐,可以刺伤关节囊和骨质,加之咬伤后伤口小而深,不能彻底清洗。另一方面可能的因素是猫口咽部出血败血巴斯德菌含量比狗高。

  咬伤感染的表现是皮损,常见于手、前臂和下肢。最早伤口出现红肿,快速蔓延破溃,并从多窦道排出黄色血性脓液,局部伴有剧痛,可并发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咬伤较深时,也可导致骨膜炎和骨髓炎。当宿主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出血性败血症。青霉素和四环素类药物有良效,但四环素类药物(四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等)可导致牙齿永久性变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骨骼的发育生长,故8 岁以下小儿禁用。

  2.猫抓病
  猫抓病是巴尔通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受染的猫通常在1岁以下,身上有跳蚤,外表看似健康,巴尔通体通过猫身上的跳蚤在猫中间传播,通过猫的抓伤、咬伤或其它密切接触传播给人。

  猫抓伤后,伤口可能迅速愈合。约在抓伤两周左右,被抓伤的皮肤上可出现3-4mm实性的疣状丘疹。抓伤后4周左右,在咬伤部位的淋巴回流处出现淋巴结肿大,也可出现发热,大部分患者感到厌食、乏力。免疫功能障碍(艾滋病、长期应用激素、肿瘤化疗期、器官移植后长期口服抗排异药等)的患者有个别死亡的报道,氯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青霉素、链霉素均有效。

  3.弓形体病
  弓形体病是由极其微小的弓形寄生虫引起的感染。人畜共患。它可在人及190多种动物体内寄生,终宿主(指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是猫,在猫的肠道上皮细胞形成卵囊,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环境。

  人通过与猫密切接触,可感染弓形体病,通常为隐性感染,没有危险性。如果妇女在怀孕之前已经感染过弓形体病,对胎儿来说也无大碍。但是,如果妇女在怀孕期间首次感染上弓形体病, 就会对未出生的婴儿造成危险,可引起死胎、流产、胎儿感染,即发生先天性弓形体病。据报道,在美国每年约有1-2/1000 的婴儿患有先天性弓形体病。出生时,多数患儿可无症状,数月或数年后可出现眼畏光、聋、脑积水、脑瘫、智力障碍、癫痫等,严重者出生时即出现肝脾肿大、黄疸、肺炎、眼异常等,少数可在出生后几天死亡。少数免疫力低下的成年人也可发生弓形体病。可有发热、疲劳、咽喉痛、淋巴结肿大,尤为常见的是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常被误认为感冒,可在几周内自行消退,但一部分病人可复发或持续数月,易被误诊为淋巴瘤或转移瘤。一般说来,只要感染过一次弓形体,人体就具有了终身免疫力。应用磺胺嘧啶或螺旋霉素治疗弓形虫病,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