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46:11


.
      早期的所谓“六艺”,简称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周代王子贵胄文武合一的基础教育。说得再具体点,《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之教,其首为礼,即由祭祀衍生而出。礼,据《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段(即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也。”祀以神道设教,礼由祀而出。《礼记•祭统》说:“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由祭祀衍生出的许多典礼仪式,即礼之所出。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即由礼而出,小至个人的行为规范,皆在其中。所以,礼为六艺之首。《周礼•保氏》所教的五礼,郑玄注:“吉、凶、军、宾、嘉为五礼。”五礼是六艺之教中,礼教的具体内容。

        和礼相关的乐,向来礼乐并称。《周礼•大司乐》说:“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并谓保氏以教六乐。所谓六乐,据郑玄的注释,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都是用于祭祀的典礼。《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大司乐在春官,属于礼官系统,所以乐顺理成章附属于礼,在六艺之教中并称礼乐。

        至于射御,则属于男子之事,以培训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甲士。春秋时以车乘为战斗的工具,以弓矢克敌,所以射御是甲士必备的战技条件。《礼记•王制》云:“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凡执技论力适四方。”射御,《礼记•内则》亦云:“成童舞象,学射御。”培训国子贵胄为甲士,自小就开始。射御有五项内容,郑玄注五射,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则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

        所谓书、数,《礼记•内则》里说,贵胄子弟从六岁开始即“教之数与方名”,意思就是数数与识方位;九岁“教以数目”,即干支相配的计算方法,十岁入学“学书,计” ,即学习六书与九数。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九数,则是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等。


.
      早期的所谓“六艺”,简称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周代王子贵胄文武合一的基础教育。说得再具体点,《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艺之教,其首为礼,即由祭祀衍生而出。礼,据《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段(即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也。”祀以神道设教,礼由祀而出。《礼记•祭统》说:“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由祭祀衍生出的许多典礼仪式,即礼之所出。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即由礼而出,小至个人的行为规范,皆在其中。所以,礼为六艺之首。《周礼•保氏》所教的五礼,郑玄注:“吉、凶、军、宾、嘉为五礼。”五礼是六艺之教中,礼教的具体内容。

        和礼相关的乐,向来礼乐并称。《周礼•大司乐》说:“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并谓保氏以教六乐。所谓六乐,据郑玄的注释,即:“《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濩》、《大武》。”都是用于祭祀的典礼。《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大司乐在春官,属于礼官系统,所以乐顺理成章附属于礼,在六艺之教中并称礼乐。

        至于射御,则属于男子之事,以培训执干戈以卫社稷的甲士。春秋时以车乘为战斗的工具,以弓矢克敌,所以射御是甲士必备的战技条件。《礼记•王制》云:“大司徒教士以车甲,凡执技论力适四方。”射御,《礼记•内则》亦云:“成童舞象,学射御。”培训国子贵胄为甲士,自小就开始。射御有五项内容,郑玄注五射,是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五御则是: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等。

        所谓书、数,《礼记•内则》里说,贵胄子弟从六岁开始即“教之数与方名”,意思就是数数与识方位;九岁“教以数目”,即干支相配的计算方法,十岁入学“学书,计” ,即学习六书与九数。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与假借;九数,则是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盈不足、旁要等。
玩过武林群侠传的都知道哪几个是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早期的所谓“六艺”,简称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周代王子贵胄文武合一的基础教育。说得再具体点, ...
      六艺之教,其首为礼,即由祭祀衍生而出。礼,据《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段(即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也。”祀以神道设教,礼由祀而出。《礼记•祭统》说:“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由祭祀衍生出的许多典礼仪式,即礼之所出。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即由礼而出,小至个人的行为规范,皆在其中。所以,礼为六艺之首。《周礼•保氏》所教的五礼,郑玄注:“吉、凶、军、宾、嘉为五礼。”五礼是六艺之教中,礼教的具体内容。
林苑竹 发表于 2010-5-2 14:28


      这里再插句话。所谓礼,仪礼是其中一种释义(本义)。比如: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礼记•王制》:冠、昏、丧、祭、乡、相见;《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但不限于仪礼这一种解释,又如:礼闱、礼宪、礼检、礼职、礼门、礼度,等等。
早期的所谓“六艺”,简称即礼、乐、射、御、书、数,是周代王子贵胄文武合一的基础教育。说得再具体点, ...
      六艺之教,其首为礼,即由祭祀衍生而出。礼,据《说文》:“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丰。”段(即段玉裁)注:“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故礼字从示。丰者,行礼之器也。”祀以神道设教,礼由祀而出。《礼记•祭统》说:“君子之教也必由其本,顺之至也。……故曰祭者,教之本也已。”由祭祀衍生出的许多典礼仪式,即礼之所出。礼的内容非常广泛,大至国家典章制度,即由礼而出,小至个人的行为规范,皆在其中。所以,礼为六艺之首。《周礼•保氏》所教的五礼,郑玄注:“吉、凶、军、宾、嘉为五礼。”五礼是六艺之教中,礼教的具体内容。
林苑竹 发表于 2010-5-2 14:28


      这里再插句话。所谓礼,仪礼是其中一种释义(本义)。比如:脩六礼以节民性。六礼:《礼记•王制》:冠、昏、丧、祭、乡、相见;《大戴礼记•本命》: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此之谓九礼。但不限于仪礼这一种解释,又如:礼闱、礼宪、礼检、礼职、礼门、礼度,等等。
      五礼,有两种释义:
      其一、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郑玄注引郑司农(众)云:“五礼,吉、凶、军、宾、嘉。”《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苏轼《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
      其二、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孔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六乐,释义有三:
      其一、指黄帝 、 尧 、 舜 、 禹 、 汤 、 周武王六代的古乐。《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乐,谓《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这个在楼帖里已经注明过了。《南齐书•高帝纪下》:“是故五礼之迹可传,六乐之容不泯。”
      其二、泛指音乐。南朝宋鲍照《数诗》:“六乐陈广坐,组帐扬春风。”
      其三、指六种金属乐器:钟、鎛、錞、镯、铙、铎。宋应星 《天工开物•锤锻》:“五兵之内,六乐之中,微钳锤之奏功也,生杀之机泯然矣。”
     五射
      古代行射礼时的五种射法。《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贾公彦疏:“云白矢者,矢在侯而贯侯过,见其鏃白;云参连者,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云剡注者,谓羽头高鏃低而去,剡剡然;云襄尺者,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襄(让)君一尺而退;云井仪者,四矢贯侯,如井之容仪也。”

      五御
      驾车的五种技术。《周礼•地官•保氏》:“乃教之六艺……四曰五驭。”郑玄注:“五驭:鸣和鸞,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谓行车时和鸾之声相应,车随曲岸疾驰而不坠水,经过天子的表位有礼仪,过通道而驱驰自如,行猎时追逐禽兽从左面射获。张说《元城府左果毅赠郎将葛公碑》:“五驭善於东野,六射劲於西霜。”
      当代有学者这样解释:古代的战车都是单辕驾车,变换方向有一定的难度,四匹挽马全靠御手立姿以缰绳控制,没有专门的训练,难以适应作战的要求。对此他们专门开设的“五御”来熟练驾驭技术。所谓的“五御”就是:(一)鸣和鸾:和在车轼上,鸾在衡上。“和”、“鸾”都是车上装饰的铃铛,车行时,它们所发出的节奏要统一合适,这是为了调试驾车的节奏。似乎是驾车的入手课程。(二)逐水曲:指沿着曲折的水沟边驾车前进,训练御者在路面情况糟糕时的控制车的能力。(三)过君表:君表即标示国君位置之旗帜。国君在会见诸侯、出兵征伐,或者组织打猎时,其所在的位置都有旗帜加以标示,因此有人就认为过君表就是指,御者驾车经过“君表”时向国君行礼致敬。但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不是训练驾车能力的方式,而是御车熟练后的结果。“君表”还指插着旗子的辕门,门中放置一些石墩为障碍物,车驶入辕门,车头两边与石墩的间隙只有五寸,车手要恰到好处从中经过。显然这是要训练车手的心理素质和准确的估算能力。(四)舞交衢:车在交叉道上,往来驰驱,旋转适度,似乎跟在舞蹈一般,很有节奏。这大概带有表演成熟车技的味道,应该是展现综合能力的课程。(五)逐禽左:驱车追赶禽兽,并把禽兽阻拦在左边,以便射猎。这应该是实战训练了。
      六书,有两种解释:
      其一,指古人分析汉字造字的理论。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周礼•地官•保氏》:“五曰六书。”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三家所列之名称、次第,大同而小异。
      其二,亦称“ 六体 ”。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字体。汉许慎《〈说文〉叙》:“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晋书•卫恒传》说与此同。

      九数
      《周礼》的“九数”指的是《周礼•地官司徒•保氏》所言:“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这就是古代教育必须学习的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并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疏•地官司徒•保氏》中引郑司农(郑众)所言:“九数:方田、粟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勾股也。”
     六律
      这里的律,实为定音器(竹管)。共有十二个,各有固定的音高和名称:1黄钟(C),2大吕( # C),3太簇(D),4夹钟( # D),5姑洗(E),6中吕(F),7蕤宾( # F),8林钟(D),9夷则( # G),10南吕(A),11无射( # A),12应钟(B),合称十二律。具体再分,奇数(阳)称六律,偶数(阴)称六吕,合称律吕。六艺里所说的六律,是就阴阳各六的十二律而言的。

      六同
      即六吕。阴律六,以铜为管,故名。《周礼•春官•典同》:“掌六律、六同之和,以辨天地四方之声,以为乐器。” 郑玄注:“故书‘同’作‘铜’。郑司农云:阳律以竹为管,阴律以铜为管。竹,阳也;铜,阴也,各顺其性,凡十二律。”

      五声
      古乐中的五种音阶:宫、商、角、徵( zhǐ)、羽和五声。见《吕氏春秋•慎行论》
     八音,有三种含义:
      其一、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质材所制。《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密八音。” 孔传:“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周礼•春官•大师》:“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郑玄注:“金,鐘鎛也;石,磬也;土,塤也;革,鼓鼗也;丝,琴瑟也;木,柷敔也;匏,笙也;竹,管簫也。”《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 宋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
      其二、泛指音乐。晋葛洪《抱朴子•博喻》:“故离朱剖秋毫於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冶铸》:“虚其腹以振盪空灵,而八音起。”
      其三、八风之音。《吕氏春秋•孝行》:“杂八音,养耳之道也。” 高诱注:“八音,八卦之音。” 陈奇猷校释:“八音,八风之音……阴阳家以八风分属八卦,故高谓八卦之音。”

      六舞,都是六种乐舞,但有两种说法:
      其一、谓:黄帝之《云门》、尧之《咸池》、舜之《大韶》、禹之大夏》、汤之《大濩》、 武王之《大武》。《汉书•郊祀志下》:“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 颜师古 注:“六舞,《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护》、《大武》也。”
      其二、谓: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周礼•春官•乐师》:“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羽;皇舞者,以羽冒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氂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皆学歌九德,诵六诗,习六舞、五声、八音之和。故 帝舜 命 夔 曰:‘女典乐,教胄子。’” 唐玄宗 《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宋叶适 《送周子静》诗:“一夔开迹后,六舞待时行。”
      春秋战国之际,战争形式改变,由车战转变为步战的短兵相接,近距离杀砍的刀剑代替弓矢,射御已经失去其战斗功能的作用(详见顾颉刚《武士与文士之蜕化》、徐复观《封建社会政治的崩溃及其典型专制政治的成立》),文武合一开始分途,六艺之教开始分化。一部分纳入仪礼之中,仪礼有乡饮酒礼、燕礼、大射礼。

      乡饮酒礼,亦称“ 乡饮酒 ”。
      周代乡学三年业成大比,考其德行道艺优异者,荐于诸侯。将行之时,由乡大夫设酒宴以宾礼相待,谓之“乡饮酒礼”。历朝沿用,亦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仪礼•乡饮酒礼》贾公彦疏引汉郑玄《三礼目录》:“诸侯之乡大夫三年大比,献贤者能於其君,以宾礼待之,与之饮酒。於五礼属嘉礼。”唐韩愈《张君墓志铭》:“(张署)使通经吏与诸生之旁大郡,学乡饮酒、丧、婚礼。” 清冯桂芬《杜年丈七十寿序》:“有三代之制,歷汉迄今莫之或废者,乡饮酒礼其一也。今制孟春望日,孟冬朔日举行於府厅州县之庠,其宾若介,非齿德并尊,誉望有夙者,不足居是列。”

      燕礼
      古代天子诸侯与群臣宴饮之礼。亦指古代敬老之礼。《仪礼•燕礼》:“燕礼,小臣戒与者。” 郑玄注:“小臣相君燕饮之法……君以燕礼劳使臣,若臣有功,故与羣臣乐之。小臣则警戒告语焉,饮酒以合会为欢也。”《礼记•射义》:“古者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礼记•王制》:“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饗礼, 殷人以食礼,周人脩而兼用之。”孔颖达疏:“ 崔氏云:燕者殽烝於俎,行一献之礼,坐而饮酒,以至於醉。以虞氏帝道宏大,故养老以燕礼。”南朝梁沉约《郊居赋》:“受老夫之嘉称,班燕礼於上庠。”

      大射
      为祭祀择士而举行的射礼。《周礼•天官•司裘》:“王大射,则共虎侯、熊侯、豹侯,设其鵠;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鵠。”郑玄注:“大射者,为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羣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而中多者得与於祭。”《后汉书•陈敬王羡传》:“ 钧立,多为不法,遂行天子大射礼。” 李贤注:“天子将祭,择士而祭,谓之大射。”
      《礼记•射义》里说:“诸侯君臣尽志于射,以习礼乐。”由此,射不再是一种战斗技能,而是转化为一种表现揖让的礼仪形式。《礼记•射义》说:“射者,进退周还必中礼,内志正,外体直,然后持弓矢审固,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观德行矣。”
      至于御,《论语•子罕》曰:“(子)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论语•子路》也说:“子适卫,冉有仆。”所谓仆,邢昺疏云:“以人为仆御,是六艺之卑者。”
      自此,专于武事技术性的射、御退出六艺之教,技术性的书、数也排除在外。另一方面,却添补了知识性的《诗》、《书》。文武合一的六艺,遂转化成知识文化层次的《诗》、《书》、《礼》、《乐》四教或四术。
      孔子不仅深刻体会六艺的师儒传统(所谓师儒,据郑玄注:“师儒,乡里有道艺者”,所谓道艺,指有德行与多艺),而且掌握了六艺转变为四教的趋势,再纳入《易》与《春秋》,和以往的六艺之教全然不同。
嘿嘿早期的德智体美~~全面教育要求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0-5-3 04:16

我记得过去有段时间是德智体,后来是德智体美劳,再后来又减回到了德智体美……这个过程的变迁啊……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5-3 07:36

好像是,“劳”我忘了
猫猫是个好学生,这印象还那么深
Helium 发表于 2010-5-2 22:05
好啊,大家熟悉,就多帮忙补充些内容。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10-5-3 04:16
许多东西是人类社会传承的精华,如今的教育体制只注考试成绩,智力开发放在一边,体育可有可无,美育就更是无暇顾及了。杯具啊。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5-3 07:36
先秦时期,传说天子与民同耕种,大家也亲切融合,到了后来就成了劳力者治于人。
提倡德智体美劳,原意本是相当好的。


回复 13# 雪千寻


    俺上小学时提的是"德智体美劳"....后来就没听小学里再提过了.:(

回复 13# 雪千寻


    俺上小学时提的是"德智体美劳"....后来就没听小学里再提过了.:(
林苑竹 发表于 2010-5-3 14:28
似乎是因为于内这个“劳”流于形式,于外又和逐渐发展起来的升学率优先体制发生了冲突,内外夹击不了了之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所传的诗、书、礼、乐的六艺之统,称之为六艺或六经:“《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经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诗》记山川谿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春秋》辩是非,故长于治人。是故《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义。”
      其称六经者,主要见于以下篇章:
      “是以孔子论六经,纪异而说不书。(《天官书》)
      “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封禅书》)
      “轩辕之前,遐哉邈乎,其详不可得闻也,五三六经载籍之传,维见可观也。(《司马相如列传》)
      所谓“五三六经”,《索隐》云:“‘五,五帝也。三,三王也。六,六经也。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也。
孔子继承周代六艺之教的传统,为了教学的需要,对上古以来的文献资料,作一次系统的整理、校整与编次,形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六艺体系。这是中国学术发展重要的转变,使原来王廷独专的知识,转变为社会普及的文化,受到后世一致的尊崇。不过,这种学术传统,到了汉武帝时代,有了显著的转变,尤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孔子的六艺之统与儒家合而为一,依附政治,超越诸家之上,形成一种思想的权威。于是孔子的六艺之统,又由社会回归政治,沦为政治服务的工具。
      “六经”跟“六艺”所指的内容,其实都是一样的,都是孔子所施教的诗、书、礼、乐、易、春秋。但是大家知道,我们中国人玩文字是玩出名堂、玩到极致的,这世上再没有其他国家可以比拟。既然不用“艺”而用“经”字,就必定有其原因、内涵不同的意义。
      所谓“艺”,意指才能、技能、技术,或者准则、法度、限度(“骄泰奢侈,贪欲无艺”)。
      所谓“经”,《文心雕龙•宗经》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恒久为常,《毛传》释经:“经,常也。”亦即《韩诗外传》所谓“常之为经”。《释名》进一步解释说:“经,径也,如径路无所不通。”由此引申用于学术思想,则为某学派最初形成的提纲挈领的思想体系。联系到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义并不局限于孔子的六经。所以《墨子》有《经》上、下,有《经说》上、下;长沙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前有《经法》、《十大经》。庄子曾经提出一个说法:“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有学者指称,这是庄子把孔子的“六艺”改为“六经”的最早说法,甚至把它当作儒教经典的最早归纳者。这实在是硬扣帽子的做法,大大冤枉了庄子。其实,庄子所说的六经,和后来汉武帝时期所谓的“六经”,意义根本不同;和《白虎通义》说的“经,常也,有三纲五常之道,故曰五经”,意思也根本不同。庄子在后面还有句话,说的是“六经,先王之陈迹”,而这些先王陈迹的资料,绝非儒家所独专,而是其他各家也都普遍引用的。比如《韩非子•显学》里就说:“孔子、墨子俱道尧、舜”。
林苑竹 发表于 2010-5-3 14:26


六艺是最先提倡的素质教育~~~
      前面说了“六经”之称的由来,现在来说说“六艺”之称的由来。
      把孔子教学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为“六艺”的说法也不会太早,最初大概见于秦汉之际。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记载,是陆贾的《新语•道基》:“于是后圣乃定五经,明六艺,承天统地,穷事□(阙一字,原文如此)微,原情立本,以绪人伦,……以匡衰乱。”后来又有贾谊《新书•六术》称:“诗、书、易、春秋、礼、乐,六者之术谓之六艺。”而现今学界一般认为,真正把“六艺”的名称固定下来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滑稽列传》:“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这里不单固定了名称,而且还分析了性质。接着,太史公又在其《自序》里作进一步的阐释:“《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具体内容前面已经帖过了,不再重复。再有,史迁还在《儒林列传》卷首,对孔子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文献资料经过系统化整理的背景与过程,作了一个清晰的说明。
      司马迁特意将六艺独立于政治之外,超越儒家所谓的“六经”,自成体系,一方面是想说明学术的承传自有其渊源,另一方面是意图将学术传统与政治现实明确的区分开来。
      “罢黜百家”的提议,在董仲舒之前就有了。建元元年,武帝即位后,当代大儒卫绾、王臧就奏请申(不害)、商(鞅)、韩非、张仪、苏秦之学“乱国政”,请罢之。于是颁布征贤良之诏,公孙弘第一次对策。而关键的转折点还是在董仲舒上策:“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由此,“六艺”——孔子为施教于民间而将原来藏于官府的“六艺”材料系统化整理而成的一种学术或文化的体系,就这样变成了唯我独尊的六经,重又回复官府。这一变化的影响,不只覆盖了学术与政治,而且还扩大到社会伦理的层面。“六艺”经典化成为“六经”,负责对经典进行解释的是五经博士,“六经”不再是一种学术思想。公孙弘为相后,更以“经术润饰吏事”,并且建议为博士弟子设弟子员,为中央与地方储才。博士弟子员通一经以上者为郎,地方选士亦以通艺论高低。也就是说,无论中央还是地方的官吏,都必须经过六经的测试,然后才能进入新的官僚体系,人事制度由此彻底改变。就这样,“六经”变成了士人进入仕途的唯一工具。
      我们知道,任何思想一旦经典化后成为权威,成了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释经不可驳经,惟有传注(自注:这里的传不是列传,而是传注,即是经注。经注不同于史注,经注只可释经,不可驳经),就必然会完全失去其原有的活力与弹性而庸俗化。所以顾准先生一再高呼要“打倒权威主义”。通古观今,仍在眼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与前苏的境况,又何尝不是如此?

(全文)
学习·········
学习,学习...
怎么没有短兵格斗术?
短兵格斗,还有地面技,应该也要学的!
林苑竹 发表于 2010-5-3 14:28
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可是一直都在,不知我朝有鳖头去耕过没?!
kbfmmk 发表于 2010-8-22 13:35
“六艺”是教授给贵族子弟的课程,而周代贵族在军中充任的是车兵甲士,所以只教授御、射之术。步卒一般由平民充任,短兵格斗和地面技就不会列入“六艺”了。
翡翠哥哥 发表于 2010-8-22 14:00
我党本身就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党和国家领导人就是劳动人民的一员,大概无须鞠耕以示吧。:D
俺读书的时候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压根没劳的事情。
一支烟 发表于 2010-8-25 10:22
哪个年级的时候?
从幼儿园到大学都是吗?
周代的时候文武不分的,贵族同时也是军中的各级军官,有六艺的要求很正常啊
学习,题外话 古有六艺,今有三俗,是不是都体现了太平年代人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我读小学的时候开始搞的“德智体美劳”,记得当时要求学生在教学楼顶种菜。到初中以后就没“劳”的什么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