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国军为何总是打败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05:06
一、 对手


  1936年前共军:国军不重视,没有先进的战术(指没有德国人培训)。


  1943年前日军:日军有重武器,有制空权,单兵战斗力强大。是工业化国家。


  1943年后日军:日军有武士道精神,比较顽强,还有汉奸(指河南的百姓)协助。


  1937年~1945年共军:共军用缴获的日本武器打国军,国军当然打不过。


  1946 年~1949年共军:共军有苏联援助,共军打仗不讲道德,共军人多,共谍多。


  二、 自身


  1921年:国军没有自己的军校和军官,没有经验。


  1927~1936:国军操练尚未完成,军官素质差,武器质量差,军阀不听指挥,国家工业化差,老百姓觉悟差。


  1937~1941:国军精锐得死多贪污的多,德国人不给卖武器,苏联人不给援助,美国给的援助不够多。


  1942~1943:美国援助差,美国参谋差,工业生产差。


  1944~1945:美国没有援助运过来,美国航空队没能阻挡日军,美国光炸日本本土不帮党国运武器,国军武器库存差,河南老百姓觉误差。


  1946~1949:美国没有无私援助党国,老百姓不够富裕


  三、 军官


  有黄埔军校生输了:黄埔学生不够多,装备不够好。


  没有黄埔军校生输了:军官不行,输了正常。


  四、 制空权


  1927~1936:飞机太少,飞机太旧,飞行员太差,飞行员视力差(指看不清红军动向)


  1937~1943:飞机不如日军,丢制空权很正常。


  1944~1945:陆军打得差,共军牵制差,机场都丢了,制空权能不丢么?


  1945~1949:美国援助飞机太少,飞行员怕死,飞行员叛变,指挥官水平差,空地协同差,美国航空汽油质量差。


  五、 火力


  1927~1936:火力密度太差,近战共军红缨枪比国军枪长,当然输。


  1937~1945:日军火力比国军准,日军武器精良,国军武器质量差。


  1945~1949:美式装备火力密度太大,后勤跟不上,共军人海战术,所以输了。


  六、 战术


  1927~1936:原本战术就不行,共军战术没见过,国军战术没有“向国际靠拢”


  1937~1945:国军学习德国、苏联、日本、美国战术,学得太多弄乱了。


  1945~1949:美国战术太复杂,后勤消耗太大,共军人太多,共军士兵太精,国军枪法太差。


  七、 机动


  1927~1936:共军装备少跑得快,国军装备太沉跑得慢。


  1937~1945:日军有车坐,国军没车坐。


  1945~1949:共军破坏 道路,美国卡车越野差。


  八、 指挥


  蒋介石指挥太差,胡宗南指挥太差,汤恩伯指挥太差,军阀手下军官指挥太差,黄埔军校的指挥差,讲武堂毕业的指挥差,基层军官指挥差,蒋介石他老婆指挥差。


  九、 攻防


  国军进攻:共军依托工事抵抗,不公平。


  国军防守:国军处于被动,共军没等国军修好工事就进攻了。


  国军防守石头山:到处是石头无法挖掘战壕,没有水!


  国军进攻石头山:共军凭险而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国军防守平原:共军竟然出动日本造坦丨克,肯定是苏联援助的!


  国军进攻平原:军舰炮击不到位,飞机不到位,炮火准备不到位。


  国军攻城:共军依托城墙防守,工事坚固。


  国军守城:城太大,城墙不够高,城墙不够厚,兵力不够多,空投物资不准。


  十、 增援


  日军增援:日军有汽车,增援来得快,美国飞机没能拖延日军增援。日军使用毒气。


  共军增援:共军跑得快,共军防守顽强,共军武器差耗弹少可以长期坚持,共军拼刺刀节省弹药。


  国军增援:共军破坏道路,日军会阻击,国军走路慢,国军坐车更慢,国军钩心斗角不肯去。对手太强大,坚持不住。


  十一、天气


  晴天:太热,脱水,机动困难。


  雨天:下雨,伤病增多,泥泞不好开车,吃不上热饭跑不动。


  阴天:天气太好,不能给对手造成麻烦。不能空中支援。


  白天:对方视野太好,容易发挥火力。


  晚上:我方视野不良,无法发挥火力。


  黎明:对方视力太好,单向透明。


  十二、地形


  国军在高地:吃水困难,风太大,容易被发现。


  国军在低地:敌人居高临下。


  国军在山地: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国军在平地:太暴露,不容易隐蔽,不能限制对方重武器发挥作用。


  总结:


  1。对手,国军说了算,自己英明神武一点毛病不出,指挥官换成曼史坦因,美式装备管够,补给无限,天气国军说了算,飞机找印度空军,有汽车有高速路,地形不高不低,共军不许装备热兵器。


  输了……靠,共军居然晚上用大刀砍过来,真 TMD不讲道义。


  国军人多时,大家都以为赢定了,所以不愿意拼命,当然顶不住人少的共军拼死一战,所以败了


  国军人少时,当然打不过人多的共军,所以败了


  2、国军待遇好时,当然怕死,能享受生活谁愿意去死?国军待遇差时,当然怕死,为了那点待遇谁会拼命


  3、国军装备好,当然不擅长近战,大炮不能上刺刀吧?国军装备差,当然不擅长近战,根本贴不上去被敌人的火力打光了


  4、国军进攻解放区,情报肯定不如共军,人家是内线作战有优势;国军防守国统区,情报肯定不如共军,进攻方肯定是有备而来早就把情况摸透了


  如此多如牛毛和复杂的原因所以国军即难真正战胜日军最后又输给了共军。真没办法呀,不是国军差是共军太狡猾。哈哈!!!一、 对手


  1936年前共军:国军不重视,没有先进的战术(指没有德国人培训)。


  1943年前日军:日军有重武器,有制空权,单兵战斗力强大。是工业化国家。


  1943年后日军:日军有武士道精神,比较顽强,还有汉奸(指河南的百姓)协助。


  1937年~1945年共军:共军用缴获的日本武器打国军,国军当然打不过。


  1946 年~1949年共军:共军有苏联援助,共军打仗不讲道德,共军人多,共谍多。


  二、 自身


  1921年:国军没有自己的军校和军官,没有经验。


  1927~1936:国军操练尚未完成,军官素质差,武器质量差,军阀不听指挥,国家工业化差,老百姓觉悟差。


  1937~1941:国军精锐得死多贪污的多,德国人不给卖武器,苏联人不给援助,美国给的援助不够多。


  1942~1943:美国援助差,美国参谋差,工业生产差。


  1944~1945:美国没有援助运过来,美国航空队没能阻挡日军,美国光炸日本本土不帮党国运武器,国军武器库存差,河南老百姓觉误差。


  1946~1949:美国没有无私援助党国,老百姓不够富裕


  三、 军官


  有黄埔军校生输了:黄埔学生不够多,装备不够好。


  没有黄埔军校生输了:军官不行,输了正常。


  四、 制空权


  1927~1936:飞机太少,飞机太旧,飞行员太差,飞行员视力差(指看不清红军动向)


  1937~1943:飞机不如日军,丢制空权很正常。


  1944~1945:陆军打得差,共军牵制差,机场都丢了,制空权能不丢么?


  1945~1949:美国援助飞机太少,飞行员怕死,飞行员叛变,指挥官水平差,空地协同差,美国航空汽油质量差。


  五、 火力


  1927~1936:火力密度太差,近战共军红缨枪比国军枪长,当然输。


  1937~1945:日军火力比国军准,日军武器精良,国军武器质量差。


  1945~1949:美式装备火力密度太大,后勤跟不上,共军人海战术,所以输了。


  六、 战术


  1927~1936:原本战术就不行,共军战术没见过,国军战术没有“向国际靠拢”


  1937~1945:国军学习德国、苏联、日本、美国战术,学得太多弄乱了。


  1945~1949:美国战术太复杂,后勤消耗太大,共军人太多,共军士兵太精,国军枪法太差。


  七、 机动


  1927~1936:共军装备少跑得快,国军装备太沉跑得慢。


  1937~1945:日军有车坐,国军没车坐。


  1945~1949:共军破坏 道路,美国卡车越野差。


  八、 指挥


  蒋介石指挥太差,胡宗南指挥太差,汤恩伯指挥太差,军阀手下军官指挥太差,黄埔军校的指挥差,讲武堂毕业的指挥差,基层军官指挥差,蒋介石他老婆指挥差。


  九、 攻防


  国军进攻:共军依托工事抵抗,不公平。


  国军防守:国军处于被动,共军没等国军修好工事就进攻了。


  国军防守石头山:到处是石头无法挖掘战壕,没有水!


  国军进攻石头山:共军凭险而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国军防守平原:共军竟然出动日本造坦丨克,肯定是苏联援助的!


  国军进攻平原:军舰炮击不到位,飞机不到位,炮火准备不到位。


  国军攻城:共军依托城墙防守,工事坚固。


  国军守城:城太大,城墙不够高,城墙不够厚,兵力不够多,空投物资不准。


  十、 增援


  日军增援:日军有汽车,增援来得快,美国飞机没能拖延日军增援。日军使用毒气。


  共军增援:共军跑得快,共军防守顽强,共军武器差耗弹少可以长期坚持,共军拼刺刀节省弹药。


  国军增援:共军破坏道路,日军会阻击,国军走路慢,国军坐车更慢,国军钩心斗角不肯去。对手太强大,坚持不住。


  十一、天气


  晴天:太热,脱水,机动困难。


  雨天:下雨,伤病增多,泥泞不好开车,吃不上热饭跑不动。


  阴天:天气太好,不能给对手造成麻烦。不能空中支援。


  白天:对方视野太好,容易发挥火力。


  晚上:我方视野不良,无法发挥火力。


  黎明:对方视力太好,单向透明。


  十二、地形


  国军在高地:吃水困难,风太大,容易被发现。


  国军在低地:敌人居高临下。


  国军在山地:重武器无法发挥作用。


  国军在平地:太暴露,不容易隐蔽,不能限制对方重武器发挥作用。


  总结:


  1。对手,国军说了算,自己英明神武一点毛病不出,指挥官换成曼史坦因,美式装备管够,补给无限,天气国军说了算,飞机找印度空军,有汽车有高速路,地形不高不低,共军不许装备热兵器。


  输了……靠,共军居然晚上用大刀砍过来,真 TMD不讲道义。


  国军人多时,大家都以为赢定了,所以不愿意拼命,当然顶不住人少的共军拼死一战,所以败了


  国军人少时,当然打不过人多的共军,所以败了


  2、国军待遇好时,当然怕死,能享受生活谁愿意去死?国军待遇差时,当然怕死,为了那点待遇谁会拼命


  3、国军装备好,当然不擅长近战,大炮不能上刺刀吧?国军装备差,当然不擅长近战,根本贴不上去被敌人的火力打光了


  4、国军进攻解放区,情报肯定不如共军,人家是内线作战有优势;国军防守国统区,情报肯定不如共军,进攻方肯定是有备而来早就把情况摸透了


  如此多如牛毛和复杂的原因所以国军即难真正战胜日军最后又输给了共军。真没办法呀,不是国军差是共军太狡猾。哈哈!!!
国军缺乏足够的英勇与主动,长官逃则部队崩,友邻败则部队溃。

在内战中,国军常有拥有众多坚固工事的阵地被兵力与之相等或者更少的解放军连续突破数道防御而不敢开展反击、伏击、侧击、反冲击、阵内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反击,或者展开反击了一遇到凶狠的解放军就迅速瓦解。
国军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部官僚派系之争,“友军有难,不动如山”是他们的传统:D
国军在解放战争的失败。。。

在军事上主要就是两条:

一是后勤支援能力缺乏,导致国军短期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御能力都很强,但是一长期作战,或者被围困就必然失败。。。而我军擅长于运动战,使得单独前出的部队容易陷入包围,而失去后勤的支援。。。实际上对于国军来说,最适合的战术就是宽正面一线平推,通过位置保护自己的后勤供应。。。这几乎是国军在解放战争失败的主要军事原因。。。

相反,国军的火力强,单兵素质好,其某些部队的献身精神也不亚于我军。。。要是后勤充足的话,硬碰硬还很难说。。。

二是中央军与其他嫡系部队的矛盾以及各级指挥长官的暮气深重,使得各支部队协同不利。。。
上怨天下怨地中间怨空气;P
拉不出屎还怪地球没引力
国军一想到男足 马上战斗意志全丢
回复 4# renfeng


    偶老婆的外公就是一国军老兵,他们部队士兵并不缺乏坚持作战的勇气,但是长官要是坚持不下去他们都不会坚持。
回复 1# llobster

楼猪侮辱了1亿的河南百姓的,顺便帮你科普一下你所认为的河南人都是汉奸的歪理

其实这个传说很多人论证也不见的是真的

-那年,河南百姓帮日本鬼子消灭了20万国军!!-

那年也就是43年冬至44年春。那时,日军在太平洋战场频频失利,从日本本土到东南亚一带的海上运输线随时有被盟军切断的可能。为此,日军于1944年1月24日发动了“1号作战”(即豫湘桂战役),以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同年4月中旬,日军集结六个师团、4个旅团、共6万兵力分三路进攻豫中。



  此时,豫中中国守军为第一战区副司令汤恩伯部,共有8个集团军40多万人。没想到这些看似强壮的国军在日军面前竟不堪一击,一溃千里。于是,“豫中战役”历时38天便结束了。国军损兵折将达20万之多,失城38座,河南省几乎全部陷落日军手里。




  “这么不经打?40万国军居然损失过半,难道全是吃白饭的?”




  此话问得好!我说出来你们可能不信,在国军损失的20万人数中,大约有5万名军人是被当地的河南百姓缴械而失去战斗力的。在国军与日军交战时,老百姓个个忙个不停。国军的伤员撤下阵来没人抬,日军的伤员撤下阵来老百姓却抢着抬担架。这还不算,老百姓还亲自带路,帮着日军四处去追击那些走投无路的国军散兵。




  这是真实的历史吗?是的!一点不假!确实有为数不少的河南百姓在帮着日军打国军。他们为何要这么做,不怕背上“汉奸”与“卖国”的罪名?理由只有一个:国军没法让他们活下去,日军想法让他们活下去。




  要说这段历史应该再往前推二年。“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发生大旱灾,景象令人触目惊心。全省夏秋两季大部绝收。大旱之后,又遇蝗灾。灾民500万,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水旱蝗汤,袭击全省110个县。灾民吃草根树皮,饿殍遍野。妇女售价跌至过去的十分之一,壮丁售价也跌了三分之一。辽阔中原,赤地千里,河南饿死300万人之多。”(摘自当年《大公报》)




  老百姓痛恨国军,水旱蝗汤,“汤”就是指汤恩伯的部队。这些部队还要以抗日名义强行征用农民的耕牛以补充运输工具。对于种田的农民来说,耕牛就是他们的主要生产资料。他们忍无可忍,开始用猎枪、大刀和铁耙把自己武装起来。开始时他们还只是缴单个国军士兵的武器,后来发展到整连整连地解除国军的武装。



  这时,日军打过来了!日军过来第一件事就是向百姓发放军粮,以收拢民心。国军不管百姓死活,日军为百姓打开生存之路,他们不听日军的话还会听谁的话?在“国家如此积贫积弱,军队如此杂色林立,社会如此危如悬卵”之刻,为了生存,老百姓在宁可饿死当中国鬼,还是不饿死当亡国奴这两条路上选择了后者。




  河南灾情严重,《大公报》派遣张高峰记者到中原地区去采访。1943年1月17日,张高峰寄回了一篇题为《饥饿的河南》的通讯。通讯中说:“记者首先告诉读者,今日的河南已有成千上万的人正以树皮(树叶吃光了)与野草维持那可怜的生命。‘兵役第一’的光荣再没有人提起,‘哀鸿遍野’不过是吃饱穿暖了的人们形容豫灾的凄楚字眼……”报道还详尽记述了河南水、旱、蝗、风、雹等天灾,并揭露当局向灾民执行征兵、征粮等不管百姓死活的政策。




  《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看到这篇通讯后深感事关重大,改题为《豫灾实录》,发表在2月1日《大公报》重庆版上。 2日,《大公报》王芸生又写了新闻述评:《看重庆,念中原》。当晚,国民党新闻检查所即刻派人送来人,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勒令《大公报》停刊3天(3、4、5日),以示惩戒。




  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Theodore&S226;H&S226;White)得知此事挺身而出。 1943年2月,他同英国《泰晤士报》记者福尔曼自重庆飞抵宝鸡,乘陇海线到西安,过潼关进入河南。在洛阳,白修德“不时看见血肉模糊的僵尸从过往列车上掉下来”。在骑马从洛阳到郑州的路途中,“绝大多数村庄都荒无人烟,即使那些有人的地方,白修德听到的也是弃婴临死前的哭声,看见的也只是野狗从沙堆里掏出尸体并撕咬着上面的肉”。




  白修德在后来出版的《风暴遍中国》一书中这样描述着河南的灾荒:




  “1942年,冬小麦因为缺少雨水而歉收,但政府还是照常征收实物税。这就意味着,在整个歉收季节里,冬小麦几乎全部被政府征收掉了,省政府当局向农民保证,雨是肯定会下的,农民会有足够的小麦和玉米来填充他们饥饿的肚子。但是,雨没有下,1942年的整个夏天都没有下雨,谷物的秸秆全都枯萎了。到了秋天,河南省饥荒开始蔓延。尽管重庆作出了很好听的减税决定,但每个军事机关和地方当局还是要求千方百计地勒索赋税。各县政府要求农民交纳的粮食比农民田里实际生产的粮食还要多,而且毫无宽容可言,吃着榆树皮和干树叶的农民,被迫把他们最后一点粮食种子交给税收机关。身体虚弱得几乎走不动路的农民还必须给军队交纳军马饲料.那些无力交税纳赋的农民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得卖掉他们的牲畜、家具甚至土地,换钱来购买粮食,交纳赋税。”



  1943年10月,河南灾情报告送到了重庆,国民政府派出两名官员去河南实查。当确知此事为真时,蒋介石这才同意拨2亿元纸币作为灾荒救济款,同时令河南省政府下达减轻赋税的命令。




  救济款送到河南是次年3月,2亿元纸币实际到帐只有8000万。当地政府官员又为如何分配这笔巨款吵个没完,最后干脆将这笔钱的大部分存入银行,让它养息增值。小部分发放下去,发放时还要扣除农民往年的欠税款。




  对于国军在战争中的大败,白修德采访了一位国民党军官,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国军的横征暴敛。可这位军官却认真地回答说:“百姓可以饿死,士兵不能饿死。百姓死了,土地还是中国人的。如果当兵的都饿死了,那么日本人就会来接管这个国家。”




  悲!这是中国人的悲惨一页历史!这也是民族耻辱的一页写真,而制造这场耻辱的除了天灾,更多的是国民政府的腐败而导致的。我觉得不是河南百姓的错。




  人最大的意义在于生存,生存也是一种奉献。让我们好好读一读法国学者阿尔贝特.史怀泽的《敬畏生命》一书吧!


1940年汤氏兼任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与边区党政军分会主任,这是当时的一个流行作法,将战区中的党政军大权集于军事长官之手。汤氏兼长民政之后豫南大灾,但汤部为和日军作战,同时抗衡河南八路军,所以大事扩军,只要打着抗日旗号得各种地方部队一律收编。这些部队成分复杂,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汤部无力依靠政府拨款支持军费开支,为了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只好在原来已经遭受自然灾害得重灾之区大事征敛,造成老百姓怨声载道,河南省税征起著名的”汤粮”。


而汤恩伯大肆征税得结果是,汤部一度发展至四个集团军,含大量游杂部队共30万官兵(短时间扩军三倍),造成河南日军很大压力,大量抽调一线部队回河南对付汤部。而30万大军得军费主要靠河南一省支持。所以河南四害,水旱蝗汤之谣不胫而走。1942年1月汤氏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成立副长官部。1943 年9月兼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中美合作所第10训练班主任。


名噪一时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的猛烈批评又成为日后评汤的主要经典依据,以致其名声恶劣异常。而汤氏一生坚持的反共立场,其部下对共产党俘虏大肆虐待摧残,又使共产党对之咬牙切齿,绝无好评。


以汤氏之旧属张轸推论,若1949年汤氏能依陈仪之议而举兵投共,不知现在其勋绩又有多少美谈流传!笔者在读王仲廉回忆录时,讶然发现这位汤系的主将居然于鲁苏边区游击总指挥任内有德政于民,而且的确战功卓越,才知汤系被侮篾之深之钜。


在军纪方面,汤系的野战军军风整肃,无庸置疑。如第13军行军时每连纵队均有一军官持“执行革命军纪”小旗押阵于后,而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将军赞扬。


但后来汤部之大力扩军,使部队素质参差,如河南游杂部队,反正伪军和地方土匪武装纷纷打起汤氏旗号,这类部队原本即扰民甚钜,尤其在民风强悍如河南之地,民间武装在大战后如雨后春笋,人民本已不堪其苦,最重要的是河南大灾,汤粮之征尤使人民涂炭。


其实只要作战必然有超出常理之征发,如李宗仁上将本身也发正规军“进剿”过鄂南抗粮人民,薛岳长官手下的湖南省粮食局局长伍秉衡因军资征发不及而自杀,这是时代的悲剧。


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期间,为了征集军粮,也推出了臭名昭著的余粮征集制度,对不服从的农民采取就地枪决的可怕措施,导致整个俄罗斯到处都是农民反抗红军争粮的暴动!


个人认为与其探讨其道德上的合理性,不如以社会学的观点观察其社会组织能力为因应战局而无限扩张之结果。

1940年汤氏兼任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司令与边区党政军分会主任,这是当时的一个流行作法,将战区中的党政军大权集于军事长官之手。汤氏兼长民政之后豫南大灾,但汤部为和日军作战,同时抗衡河南八路军,所以大事扩军,只要打着抗日旗号得各种地方部队一律收编。这些部队成分复杂,部队素质良莠不齐。汤部无力依靠政府拨款支持军费开支,为了维持部队的战斗力,只好在原来已经遭受自然灾害得重灾之区大事征敛,造成老百姓怨声载道,河南省税征起著名的”汤粮”。


而汤恩伯大肆征税得结果是,汤部一度发展至四个集团军,含大量游杂部队共30万官兵(短时间扩军三倍),造成河南日军很大压力,大量抽调一线部队回河南对付汤部。而30万大军得军费主要靠河南一省支持。所以河南四害,水旱蝗汤之谣不胫而走。1942年1月汤氏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成立副长官部。1943 年9月兼任第19集团军总司令,中美合作所第10训练班主任。
名噪一时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的猛烈批评又成为日后评汤的主要经典依据,以致其名声恶劣异常。而汤氏一生坚持的反共立场,其部下对共产党俘虏大肆虐待摧残,又使共产党对之咬牙切齿,绝无好评。

以汤氏之旧属张轸推论,若1949年汤氏能依陈仪之议而举兵投共,不知现在其勋绩又有多少美谈流传!笔者在读王仲廉回忆录时,讶然发现这位汤系的主将居然于鲁苏边区游击总指挥任内有德政于民,而且的确战功卓越,才知汤系被侮篾之深之钜。




在军纪方面,汤系的野战军军风整肃,无庸置疑。如第13军行军时每连纵队均有一军官持“执行革命军纪”小旗押阵于后,而为第2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将军赞扬。




但后来汤部之大力扩军,使部队素质参差,如河南游杂部队,反正伪军和地方土匪武装纷纷打起汤氏旗号,这类部队原本即扰民甚钜,尤其在民风强悍如河南之地,民间武装在大战后如雨后春笋,人民本已不堪其苦,最重要的是河南大灾,汤粮之征尤使人民涂炭。




其实只要作战必然有超出常理之征发,如李宗仁上将本身也发正规军“进剿”过鄂南抗粮人民,薛岳长官手下的湖南省粮食局局长伍秉衡因军资征发不及而自杀,这是时代的悲剧。




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期间,为了征集军粮,也推出了臭名昭著的余粮征集制度,对不服从的农民采取就地枪决的可怕措施,导致整个俄罗斯到处都是农民反抗红军争粮的暴动!
个人认为与其探讨其道德上的合理性,不如以社会学的观点观察其社会组织能力为因应战局而无限扩张之结果。
人家国军守城,守住了,那就是中国的斯大林格勒,守不住,跑了,那就是中国的敦刻尔克,守不住,没跑掉,那也是中国的温泉关
如果说为了活下去就什么都能干的话,有能力绞汤部的械,咋就不去绞日军的械?要是因为这个原因当汉奸无罪的话,汪精卫岂不是人民英雄了?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面对民族存亡的关头不应该是一句空话,当年不光是河南人日子不好过,怎么就没有见到其他地方的人这么干?
根据某教主的1640万吨弹药+5万亿斤粮食,可见土鳖从老毛子那里搞来了无数的高达,大国军要与N个世纪以后的高科技作战,还能坚持三年毙敌一亿转进台湾,实在是虽败犹荣呀。
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期间,为了征集军粮,也推出了臭名昭著的余粮征集制度,对不服从的农民采取就地枪决的可怕措施,导致整个俄罗斯到处都是农民反抗红军争粮的暴动!

。。。。。。。。。。
这个是第一次听说
T-54坦克 发表于 2010-4-29 20:06

这个制度其实从苏俄内战的时候就执行的。不执行的话就直接扣上富农或地主的毛子枪毙。而且那些执行委员为了多交粮食捞政治资本往往虚报产量,造成实际征收比例远远超过余粮的标准。这个TG在大跃进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
国军=国足:要么草皮太干,要么草皮太湿,要么草皮不干不湿
elicxxx 发表于 2010-4-29 20:28

以前有部电影《粮食》说的就是国内战争时候的事情,在国内战争结束后的一段时期也执行了无限制征集余粮的政策。这样的做法严重的影响有农民的积极性,造成了农民对政府的对立。但是后来苏联开始实行集体农庄的政策,无限制征集余粮便被取消了。我奇怪的是,说在伟大的卫国战争期间还会执行这样的政策,更何况还有“整个俄罗斯到处都是农民反抗红军争粮的暴动”
具体可以看看《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的军事经济》
回复 9# bugular


    你这恰恰证明了国军的腐败无能,按你这个说法,楼主也没侮辱河南人民……
bbsoicq2 发表于 2010-4-29 18:44


    够狠!
回复 17# 飞云影疾
你从来没懂得人的意义
回复 11# elicxxx

那是你不知道而已,东北,台湾,这些地方鬼子都是直接征兵的,你又怎么说?
“靠,共军居然晚上用大刀砍过来,真 TMD不讲道义”这太幽默了:D
蒋介石 自己 举棋不定   当年要在东北一声令下  林彪就要去大兴安岭 打游击了 !
都一甲子了,还没想清楚输在哪里,国军活该继续在岛上当缩头乌龟,果粉也活该继续“南望王师又一年”。
还有,共军都赶着扒了衣服的地主小媳妇在前头充炮灰,所以国军打败了。
还有,国军的空军只消灭了共军一百多万人,如果消灭一亿,那可就不好说了。当然,最后国军不是胜利转进了吗?为什么说人家打败仗呢?
其实这些只是小儿科,人家辛大湿发明的光屁股地主小媳妇才是必杀技!
蒋介石他老婆指挥差。
T-54坦克 发表于 2010-4-29 21:10

“整个俄罗斯到处都是农民反抗红军争粮的暴动”,这个话真的是过了。要真是这样,还打个屁啊。
bugular 发表于 2010-4-29 22:18

你是河南人吧
这就是鬼子来了为什么被禁的原因,实在是中国人的悲哀。
不过呢,冒着被拍成皇汉党的危险也要说,正是因为满清,中国人根本就没有国家民族的概念了。更别谈现代国家的雏形。
还好有TG,不然这1840年以来。。。比法国还不如啊
回复 30# wodave


   兄台算是了解历史。民国时期国民的意识的确没有国家的概念,如果不是TG,还真说不准有哪个省独立出去!
回复 19# bugular

      这个问题太深奥,扯这个可以单独开贴。超大曾有个帖子讨论投降问题,你可以翻翻!
bugular 发表于 2010-4-29 18:11

觉悟太低.
因为KMT在政治上先败了——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特务统治、三洋开泰、五子登科、金圆券、通货膨胀——政治上先败了,军事上再强大也无力回天了
wodave 发表于 2010-4-30 06:07
帝国时代的中国,本来就不存在现代的国家民族观念。

只有大一统的家天下概念、五行轮回的朝代更替观念。
国军也不全是打败仗的,就想南方蜥也不完全拜普世的
回复 35# 鸡颈


    不是,满清以前至少我们还知道自己是汉人,有文天祥,史可法等为了民族而牺牲的民族英雄。满清以后还剩下什么呢?
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吧?
bugular 发表于 2010-4-29 22:18


    你的,幽默感的没有····
国军里中央军地方军嫡系杂牌分得清楚得很。中央军嫡系部队的待遇和经费比地方军杂牌好得多,但打仗时却总把地方军和杂牌先派上去让别人先送死,别人平时钱没中央军嫡系拿得多心里本来就不平衡,你还要人家先去送死,自然打仗时不肯卖力,非溃即降,等到中央军嫡系上时,要么面对因为先期对地方军杂牌获胜而士气大振的对手,甚至对方里还新增了己方投降后编入的部队,更是雪上加霜,想不死也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