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帝国与中华文明的交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6:25:52
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交流在帝国建立之前的很长时间就已经存在了。以伊斯兰文明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兴起后,恰逢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大唐王朝与两宋,因此两种文明的交流与借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况且帝国的穆斯林向来有四海为家的传统。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Mohammed,公元570-632年)曾经告戒他的弟子们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Uthman ibn Affan,公元?~656年)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见于我国史书记载的,大食使节来华次数达37次之多。安史之乱暴发后,公元757年唐朝向大食求援,大食即派遣数千军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人后来也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回人的先人之一。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阿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中国的“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公元8世纪,也就是在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来大唐的大约100年之后,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Samarkand,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在时间上前后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版图上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算与航海、地理知识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兴起于公元9世纪初,这也是维系两种文明交流的纽带。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或许也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伊本·白图泰(Abu Abdullah Muhammad ibn Battuta,公元1304~1369年)是中国人民熟知的著名摩洛哥旅行家,他在21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丹吉尔(Tangier),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旅行。伊本·白图泰也许是在蒸汽机车产生之前合计旅行距离最长的旅行家。除了访问过西亚和北非所有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之外,他的旅行足迹还远至撒哈拉(Sahara)以南及东部非洲、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拜占廷、南俄,中国是他旅行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在中国的杭州、泉州以及北京(元大都)等地都留下这为伟大的旅行家旅行、考察的足迹。

伊本·白图泰结束旅行返回摩洛哥之后,口述其旅行见闻,经ibn Juzay al’Kalbi三个月的记录与整理,而成《伊本·白图泰游记》(Travels of ibn Battuta)。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介绍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也是阿拉伯帝国及西方的人们了解中国的窗口,长期被许多学者引用。

他们先进的医药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我们今天所能使用的中药,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穆斯林商人与医药学家从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引进的“海药”(唐代官员已经开始用文字记载这些影响)。

伊本·纳迪姆(ibn al’Nadim,公元?~999年)在《科学书目》〔Fihrist al’Ulum,英译“The Index (or catalog)of the Sciences”〕中还记录了著名医学家拉齐(al’Razi,欧洲人称其为Rhazes,公元865~925?年)帮助一位中国医药学家的故事。这位在巴格达学习并且住在拉齐家里的中国医药学家,在回国之前请拉齐为他读古希腊医学家盖伦医学著作的16卷阿拉伯文译本。他以中国的速写法记录全文并带回中国。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也采用了这个故事。

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融会贯通、互通有无、彼此借鉴,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的交往堪称人类一切文明交往的典范。阿拉伯帝国与中国的科学与文化交流在帝国建立之前的很长时间就已经存在了。以伊斯兰文明为特征的阿拉伯帝国兴起后,恰逢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发达的大唐王朝与两宋,因此两种文明的交流与借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况且帝国的穆斯林向来有四海为家的传统。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Mohammed,公元570-632年)曾经告戒他的弟子们说:“知识即使远在中国亦当往求之。”据《旧唐书·西域传》记载,唐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大食国(阿拉伯帝国)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Uthman ibn Affan,公元?~656年)派遣使节抵达长安与唐朝通好,唐高宗即为穆斯林使节赦建清真寺。此后双方来往频繁,见于我国史书记载的,大食使节来华次数达37次之多。安史之乱暴发后,公元757年唐朝向大食求援,大食即派遣数千军兵帮助平定安史之乱,这些人后来也大多留在了中国成为中国回回人的先人之一。公元8世纪中叶,中国的杜环去过阿拉伯地区,足迹远至北非马格里布(Maghrib)地区的摩洛哥,并且将其所见所闻写成一本书——《经行记》,为中、阿文明的交往留下珍贵的记录。

中国的“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公元8世纪,也就是在大食第三任正统哈里发奥斯曼派遣使节来大唐的大约100年之后,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Samarkand,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旅程和王国》一书有这样一句话——“纸是由俘虏自中国引入撒马尔罕的。”在时间上前后几乎相差无几,巴格达也出现了造纸作坊。巴格达也好,撒马尔罕也好,造纸技术都是由来自中国的工匠师傅传授的。造纸术后来被传往欧洲。

继造纸术之后,一些中国的其它发明创造也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进阿拉伯帝国,后来通过帝国版图上的西班牙、西西里和法国部分地区传遍欧洲,对西方的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伴随科学与文化交流的发展,不仅伊斯兰教传入了中国,而且阿拉伯帝国先进的数学、天文历算与航海、地理知识开始为中国人所了解。

海上丝绸之路大约兴起于公元9世纪初,这也是维系两种文明交流的纽带。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之后,他们对于中国风土人情的大量的叙述(由Abu Zeid Hassan整理),使得当时的阿拉伯世界进一步认识了中国。此类故事或许也为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The Arabian Nights)提供了与中国有关的素材。

伊本·白图泰(Abu Abdullah Muhammad ibn Battuta,公元1304~1369年)是中国人民熟知的著名摩洛哥旅行家,他在21岁的时候就离开家乡丹吉尔(Tangier),从此开始了长达30年的旅行。伊本·白图泰也许是在蒸汽机车产生之前合计旅行距离最长的旅行家。除了访问过西亚和北非所有伊斯兰国家和地区之外,他的旅行足迹还远至撒哈拉(Sahara)以南及东部非洲、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拜占廷、南俄,中国是他旅行之中非常重要的一站。在中国的杭州、泉州以及北京(元大都)等地都留下这为伟大的旅行家旅行、考察的足迹。

伊本·白图泰结束旅行返回摩洛哥之后,口述其旅行见闻,经ibn Juzay al’Kalbi三个月的记录与整理,而成《伊本·白图泰游记》(Travels of ibn Battuta)。这部旅行家笔录,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成为介绍中世纪地理、历史、民族、宗教、民俗等方面一部价值极高的著作,也是阿拉伯帝国及西方的人们了解中国的窗口,长期被许多学者引用。

他们先进的医药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医药的内涵,我们今天所能使用的中药,相当一部分就是当年穆斯林商人与医药学家从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引进的“海药”(唐代官员已经开始用文字记载这些影响)。

伊本·纳迪姆(ibn al’Nadim,公元?~999年)在《科学书目》〔Fihrist al’Ulum,英译“The Index (or catalog)of the Sciences”〕中还记录了著名医学家拉齐(al’Razi,欧洲人称其为Rhazes,公元865~925?年)帮助一位中国医药学家的故事。这位在巴格达学习并且住在拉齐家里的中国医药学家,在回国之前请拉齐为他读古希腊医学家盖伦医学著作的16卷阿拉伯文译本。他以中国的速写法记录全文并带回中国。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年)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也采用了这个故事。

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融会贯通、互通有无、彼此借鉴,共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这种文明的交往堪称人类一切文明交往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