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房价下 集装箱与三轮车成了深圳工人的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7:45:55
http://www.afinance.cn/new/shxw/201003/261327.html
在深圳高企的房价之下,在那里工作的务工人员为解决住房问题不得不别出心裁:一些选择在租金低廉的集装箱里居住;另一群则以机动三轮车为家,白天开着机动三轮车到处找工作,全部家当也都放在车上,晚上下班后就在外支起帐篷睡觉。 深圳有专门出租 住人集装箱公司   深圳近年出现了专门出租和售卖“住人集装箱”的公司,深圳创业达贸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该公司经理张辉龙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他们在回收了旧的集装箱后,觉得“不好好使用是浪费资源”,于是萌生了“不如改装了住人”的想法。没想到这种集装箱在投入市场后,还挺受欢迎的,而“政府暂时也没有表态是支持还是反对”,因此公司能够从2006年一直经营至今。   张辉龙说,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相关统计数字,但他估计,深圳现在至少有10家同类型的公司,而全市也有大约一万多个经改造的集装箱正在发挥居住的功能。   集装箱的套内面积在装修后一般为13平方米,顾客租用或买下这种集装箱后,张辉龙的公司可以根据需要为其设计窗户、间隔等,但集装箱的安置点必须由租用者自己负责。也正是因为地皮的问题,这种集装箱只能星星点点地出现在较为偏僻的深圳郊区或是建筑工地上。   据了解,住在集装箱里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低廉。今年3月初,深圳商品房的成交均价是每平方米1万8266元(人民币,下同,约3762新元),与这样的高价相比,每天6元、每月180元的集装箱租住价格,是非常物有所值的。http://www.afinance.cn/new/shxw/201003/261327.html
在深圳高企的房价之下,在那里工作的务工人员为解决住房问题不得不别出心裁:一些选择在租金低廉的集装箱里居住;另一群则以机动三轮车为家,白天开着机动三轮车到处找工作,全部家当也都放在车上,晚上下班后就在外支起帐篷睡觉。 深圳有专门出租 住人集装箱公司   深圳近年出现了专门出租和售卖“住人集装箱”的公司,深圳创业达贸易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该公司经理张辉龙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他们在回收了旧的集装箱后,觉得“不好好使用是浪费资源”,于是萌生了“不如改装了住人”的想法。没想到这种集装箱在投入市场后,还挺受欢迎的,而“政府暂时也没有表态是支持还是反对”,因此公司能够从2006年一直经营至今。   张辉龙说,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相关统计数字,但他估计,深圳现在至少有10家同类型的公司,而全市也有大约一万多个经改造的集装箱正在发挥居住的功能。   集装箱的套内面积在装修后一般为13平方米,顾客租用或买下这种集装箱后,张辉龙的公司可以根据需要为其设计窗户、间隔等,但集装箱的安置点必须由租用者自己负责。也正是因为地皮的问题,这种集装箱只能星星点点地出现在较为偏僻的深圳郊区或是建筑工地上。   据了解,住在集装箱里的最大优势是价格低廉。今年3月初,深圳商品房的成交均价是每平方米1万8266元(人民币,下同,约3762新元),与这样的高价相比,每天6元、每月180元的集装箱租住价格,是非常物有所值的。
来自湖北咸宁的老林与妻子就租用了一个集装箱。

  老林说:“以前我们在附近租了个房子,要800元一个月,半年前改住在这里,觉得还凑合,也不比我们原来租的地方小多少。”

  因为集装箱就设在工业园附近,所以用水用电都不成问题,但让他感到郁闷的是,这一带都没有办法安装有线电视,即便自己有电视机,也收看不到电视节目。此外,在工业园附近的用电单价要比正常的电价高出许多,深圳居民的生活用电单价是6角8分,而他每使用一度电,则必须付上1元5角。

  已经在深圳呆了六年的老林,始终没有办法在深圳找到归属感:“不管住在(深圳)哪里,都没有家的感觉。”

  对深圳,老林感情复杂,一方面,他充满怨气地表示“不管挣多少钱,我都不会留在深圳”;另一方面,他又认为“深圳的气候比我们老家的要好,如果有条件,我们还是想在这里入户”。不过,他也明白,这样的希望实在渺茫。

  在宝安鹏兴玻璃厂打工的小陈,一个月前把自己家中待产的妻子接来深圳后,也住在了集装箱里,安顿在自己公司附近:“住在这里就是夏天太热,如果不装上空调,里面根本呆不下去。”

  他表示自己只是暂时住在这里,先等妻子把孩子生下来:“以后我们的情况好了一些,再作其他考虑。”

  除了住人集装箱外,深圳现在还驻扎了一群共有30多辆来自安徽毫州的机动三轮车队,他们开着农用的机动三轮车,专门替人修水管外墙、补漏水、做各种杂工,而他们的床、锅碗瓢盆、煤气灶等所有家当,都安放在不到5平方米的车上,到了夜晚,他们就集体把车开到偏远一点的地方,支起帐篷睡觉。

  当本报来到这支机动三轮车队平日经常聚集的地方时,没有看到他们的踪影。

  辗转拨通一名车队成员张大姐的电话时,她解释说:“有媒体报道我们了之后,政府怕我们影响市容,把我们往外赶了。”
 不过,张大姐也表示,他们还没有离开深圳的打算,白天他们还会在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夜里照旧“到田里搭个棚睡觉”,暂时不会改变,“等我们赚点钱了再说”。

  中国首个“不买房行动”发起人邹涛在接受本报访问时说,这是对贫富悬殊社会现状的讽刺:“出现这种情况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目前我们的社会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就决定了这种情况的出现。”

  邹涛认为,决策者应该检讨当下的住房制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否则的话,以后可能不只是集装箱,弱势群体很有可能连集装箱都住不了。”
“超级城市化”的动摇
http://money.163.com/10/0326/10/62MNMSBQ00253B0H.html
近日,有媒体调查显示,年轻人的生育观正在发生着某种改变。其中,最耐人寻味的则是生孩子与房子之间的关系,67.6%的人认为“经济条件允许”是生育必须具备的条件,然后是“夫妇至少一方有稳定工作”(60.7%)和“有自己的住房”(43.3%)。可见,拥有自己的房子再生孩子的观念正在发生着改变,“经济条件允许”则变得更加重要,而这个“经济条件允许”则充满着各种可能,其中也隐含了年轻人并不一定要在一线大城市发展,一味“超级城市化”的神话开始动摇。

另一项调查从某种程度上佐证了这种可能。大学生择业观也正在起变化,该中心的另一调查显示,大学生找工作时,47.9%的人愿意去“省会城市”就业发展;其次才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36.9%);27.9%的人想去“中小城市”,6.6%的人看好“发展速度快且地理区位重要的二三线城市”。

而现实中,珠三角一些经济发达城市近日已经出现了白领返乡潮。很多人认为,这是大城市的虚高房价对年轻人的压迫和挤出,他们中的一些人尽管有着蚂蚁般的勤劳,但长期蜗居也会令此勤劳中隐含的美好期望一点一滴地消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恒产无恒心”依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在大城市中无恒产始终令这些年轻人没有归属感。如今,他们的择业和生活观念出现了改变,很多人开始愿意回乡发展。

坦率地说,这其实是件好事。中国的各种资源分布都呈现不平衡状态,无论是教育、医疗,某些公共服务设施(比如图书馆资源,北京上海两地有着亚洲都数一数二的大型图书馆),还是人才,这种不平衡状态又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很强的马太效应,越是不发达越是没有人才愿意去。这不仅加大了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也导致一线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引发了各种问题,比如对就业岗位的白热化争夺,比如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就远不能满足这种城市的急剧膨胀,又比如对下一代的教育资源争夺(尤其是年轻人已经逐渐改变了晚婚晚育的观念,更倾向适婚适育)。


此前,鉴于就业形势的严峻,政府也出台了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大学生们去农村就业(比如当村官),但这毕竟杯水车薪,而且这类职位的数量也有限,大学生当村官的持续性也不确定。但是,现在大学生们愿意去二三线以及中小城市发展则不同,它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的大城市病以及就业,更加将一些新鲜的活力带入了二三线以及中小城市那些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且数量是极为庞大的。我们不应该对这种现象抱有过分悲观的心态,认为一线城市就此衰落了,或者认为大城市房价得赶紧火箭陨落般的垂直下降以及时把这些大学生留下来。事实上,在日本东京工作的外地年轻人,很多人会做出回乡结婚、继承家业的决定。
城市化的实现不仅是靠政府主导制定各项规划和纲要,更要靠人的因素。中国的省会城市以及很多中小城市,交通道路、市政设施这些硬件部分很多已经完全不比大城市差,房价也低得多(除了个别二线城市),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软件部分(人才)方面,显然不敌大城市。现在,正是一个好机会。年轻的大学生不断去这些地方工作与生活,不仅可能自身会获得质量较高的生活水平,也会减缓大城市的压力,更可以带动这些待发展城市。

大城市之所以能吸引年轻的大学生,很重要的一点也在于它能提供给年轻人一种圈子文化,比如在大城市,你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家设施齐备的健身俱乐部,你也可以很容易地找到一个营业很晚并有各种书籍提供的咖啡馆,你也可以很便利地参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比如赛车、画展和音乐会,等等。但是,这些圈子文化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城市中存在着这么一些特定需求人群,其次才出现这一系列服务与文化的。很难说,以上这些圈子文化都是政府强制性发展出来的。所以,尽管中小城市可能还不具备这些条件,但是一旦有了年轻的大学生们的进入,这些圈子文化的发展必然将会如雨后春笋。


在吸引年轻人方面,小地方也有着自己不可取代的优势,比如那些回原籍的年轻人,在自己的省会城市或家乡,就有着比在大城市更强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并不是一个完全贬义的词语,很多经济学家都对此表现了极大的研究兴趣,阿罗在其论文中就有阐述,市场需要非市场的关系进行补充,对于企业以及市场来说,个人关系是重要的。社会资本还能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效率(Burt)等等。Montgomary甚至发现,社会资本与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性主要在于找工作、提升和大合同提成中,熟人和朋友组成的网络占重要地位。这些年轻人可能在这些对自己来说据有较强社会资本的地方,得到的快乐感以及经济侧效应,要比水泥砖瓦堆砌起来的冰冷大城市多得多。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一套房子的税费明细账
http://money.163.com/10/0325/03/62JD5T7S00252G50.html
政府设租,开发商寻租,这个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开发领域当中税费混杂,几十个公章,每个都要交费,这就是腐败滋生的源泉。

“房地产行业的税费问题,不是我们开发商有能力去想办法解决的,我们老老实实交钱就好。”

30岁的江苏省无锡市房地产开发商田滨承认,他从去年开始就不敢高价拿地了。但买不买地是他自己的事,而像税费这样的问题,却有一本自己的明细账。“无锡房价均价是7000,这里面开发商上交的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大概占去了20%-30%,如果再算上土地出让金,肯定超过房价的一半了。”

房价之殇,深刻触痛了中国社会的每个阶层。虽然问责风暴已成为2010年两会的议政焦点,但在政府财政收支分配失衡的背景下,掩盖于“土地财政”之后的地方政府“房地产依赖症”,或许才是问题根源。

作为高价房地产的最终买单者,购房者在承担了附加于高房价之上的土地垄断性暴利之外,又被迫承担了所有环节中的部门逐利冲动,以及监管、审批过程中产生的贪腐成本和不当得利。根据数据统计,除高额的土地成本之外,房地产开发从立项、建设到最终的销售、交付,就承担了12项税种和50个部门行政性收费,成为房价居高不下的一大主要因素。

针对今年两会之后“税费太高导致房价上涨”论调的集中涌现,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顾云昌表示:“税费改革其实是房价改革的攻坚战。但它显然不是决定房价的根本原因。对于不合理的、垄断性的收费,我们当然是反对的,但是这涉及到地方政府不同部门的利益诉求,期待通过降低税费而影响房价,谈何容易。”

“政府设租,开发商寻租,这个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开发领域当中税费混杂,几十个公章,每个都要交费,这就是腐败滋生的源泉。你要手续办得快一点?那就交钱来吧。”顾云昌说。

用水?

供水接入费每平方米50元

田滨提供了一份他所在的无锡市房地产开发所涉及的税费详单,清单显示,无锡市的开发商前前后后需交纳40多种名目不同的税费,分属税务、规划、国土、人防、环保、经贸、房管、气象、建设等多个部门。税务征收由于有统一标准和基本税率,相对较为规范。而各部门的行政规费收取与征收,则存在着很大的混乱和差异。

“我们公司在江苏、浙江、江西等地都有开发项目,从我自己的经验看,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收费越规范化。越是地方财政收入基本要倚靠房地产的地区,乱收费现象越严重。”

以规划局为例,它主要负责对新建筑的报建进行审批。在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项目用地规划许可证等一些收费项目上,按规定都应该免除收费,但依然会以“提供技术服务”的名义收取每平方米0.8元的技术服务费。此外,在复核房地产项目设计图时,开发商还要按照每平方米分别0.15元、2元和0.18元的标准,多次向规划局下属的测绘院交纳地图面积测算、预售面积和竣工面积测算的各项费用。

当然,规划局测算的只是建筑面积,至于房屋的使用面积测量,则是由房管局负责的,同样要交纳每平米1.6元的预测费和每平方米1.87元的实测费。此外,房管局还另收白蚁防治费,标准为7层(含)以下(含地下室)2.3元/平方米,8层(含)以上0.7元/平方米。

而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顾名思义就是专项用于水电、路桥、绿化等方面的市政设施建设基金。而就在交纳了按105元/平米计算的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之后,开发商还需要按高层50元/平米,多层38元/平米的标准再一次交纳接入公共水网的供水接入费。

报建?

档案整理寄存费每平方米2.06元

过了规划这关,通过报建、审批,拿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开发商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工序。比如,开发商要是不想建“战时可用于防空的地下室”,可以通过交纳一笔人防费而免除。具体流程是,先通过人防主管部门的政治审查,再通过审查机构的技术审查,而准备技术审查材料时,就需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人防技术审查单位的审查资格,都是经过市人防部门初审、省人防部门批准的。以无锡市的标准为例,开发商先向技术审查单位支付7.5元/平方米的审查费,得到“因条件限制不能就地修建防空地下室”的结论,然后才有资格向人防部门交纳一笔不小的费用后得到免建防空地下室的批文。

这笔费用的征收标准是:若以楼房底层总建筑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是2600元;若以地面建筑总面积计算,每平方米是52元。征收原因则是——由人防部门自己易地修建。

对开发商来说,这类审查和收费往往因为不同的主管部门而变得复杂无比。比如建设部门除了有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费(2.04元/平方米)与抗震设防技术审查费(1.47元/平方米)之外,其名下的其他各项收费也是最多的,如计算公式复杂的工程招标代理费,预收的散装水泥基金(2元/平方米)与墙改费(8元/平方米)等等。

更奇妙的是,开发商还需要按2.06元/平方米的标准交纳城建档案整理寄存费,而装订费、工本费又需要另外计算。

退返?

为什么要跟他们较真

有能耐的开发商其实并不必每项费用都交足。记者获得的一份苏州房地产前期报建工作费用收取表显示,很多政府规费都存在议价空间。

例如环保部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和《评估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行政收费标准,若按照项目的总投资额计算,最高可达15万(4万)及3万(1.5万)元。但在这份费用收取表的末栏,有一项特别备注指出:“总之每个项目都可谈到1-1.5万元左右”。

一名房地产从业者透露,因为市政公用基础设施配套费有相关的减免、免缴规定,很多开发商都会想办法进行规避,甚至套上某个市政配套项目的名义以求免缴。

但田滨却不这么做:“也许你们觉得这些行政规费是很明显的成本,可对我来说,事情办得快一点、顺利一点,不要因为什么地方突然卡住了而导致整个开发进程无法推进,才是最重要的。这些也都是隐性的无形经济成本,我更看重这些方面。”


也由此,国家为了推行环保节能而实施先预收、后退返的一些费用,田滨也从来没有要求退还过。比如为了推广散装水泥和非粘土砖而预收的散装水泥专项基金和墙改费,在建设完毕后,田滨从来没有拿着相关材料和证明去申请过退返。

“因为牵涉到很多方面,税费很难细致地剥离开来。对我们开发商而言,一般都将其直接看作成本的一部分。”田滨的豁达表现,根本原因很可能在于,他不必为自己的大方最终买单。他交出去的钱,以后都可以从消费者身上拿回来,开发商只是暂时垫付而已。

“我们的项目不是做完一个就结束,以后再也不用跟人家发生关系。我们是滚动开发的,一直要与对方打交道。我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大家都很明白。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跟他们较真?”田滨说。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许荻晔)
新房均价一平方4万!估计以后连想住贫民窟的资格都没有。
这新闻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