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解放军地效机第一驾驶员:设想万架地效机打航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1:57:16
前略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后略前略

我在湖州学习时,老师说:地效翼飞行器是一种具有超低空巡航能力的运载工具和作战平台,它的诞生过程十分神奇。1932年5月24日,德国一架“多克斯”水上飞机正在大西洋上空飞行,突然,发动机油路堵塞,转速降低,飞机下落,一场机毁人亡的事件顷刻就要发生。当飞机掉到距水面10米左右时,不知从哪来了一种神奇的升力,奇迹般地托住了飞机,并让它始终保持一个高度在海面上飞行,最终将飞机完好无损地送到地面。

科学家被震动了,他们不以为这是神的力量,空气动力学家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地屏效应。于是,人们利用这个效应设计出了地效翼飞行器,这种飞行器贴着水面1.5-6米的高度飞行。它比船的速度快,每小时达500多公里,而又比飞机的载重量大,一架飞机只能载重自身重量的20%,而地效翼飞行器却能载重自身重量的50%,它具有很强的突防能力。由于超低空飞行,可以避开敌方雷达,神不知、鬼不觉出现在敌大型舰艇的面前,它造价低廉,造一架第四代战斗机的钱可以造多架地效翼飞行器。 ——张勇自述

张勇第一次接触地效翼飞行器是在2003年。他走进这艘“飞船”的座舱,好家伙,近20个仪表盘,看得他眼花缭乱,光各种按钮就110多个。临来时,听说要学习一种新的船,张勇并没有当回事,不就是新船吗?一个驾驶船艇6年的老兵,什么样的船没开过?无非是速度快点,设备先进点,没问题。可在这个全世界知名的一流研究所里,听留学苏联老专家讲“仰角”、“垂尾”、“失重”、“临界值”、“地屏效应”……他这个中学文化的脑袋立刻大了起来,就像一头迷茫的牛犊突然闯进了瓷器店,让他不知所措。他嘴起泡,尿黄尿,睡不着觉。当老师讲什么:“桁、梁、肋、蒙皮”时,他突然想起了家里盖房子的“大梁、椽子、檩子”,他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新的概念从而夯实航空知识的地基。他这个水鸭子要走进人类航空史上一座崭新的殿堂。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张勇初步掌握了地效翼飞行器的综合知识,他开始在老师的带领下驾驶飞行器上天,这个技术含量很高的大家伙,却不像他平时驾驭的船艇那样听话,左右画龙,上下颠簸,越是手忙脚乱越出汗,就是控制不住这艘“飞船”。这时候的张勇服气了,他学的既不是小时候的马车、四轮子,也不是部队的船艇,而是涉及空气动力学、机械制造学、结构力学、电器电路知识、气象知识等航空、航海方面的多学科知识。他是在和飞行器打交道,一个战斗机驾驶员需要学3年才能上天,可他才学了3个月就想遨游海天,当然不能那么简单。

张勇先后拜了多位师傅,有地效翼飞行器的总设计师,有参与飞船设计的博士,有我国地效翼飞行器的第一代驾驶员,还有飞过运输机、战斗机的试飞员,张勇像蜜蜂采蜜一样,博采众长,强壮筋骨,丰富大脑。

一次张勇进行驾船训练,船艇从启动、浮航、滑水都很顺利,当飞行器滑行到500米处时,一艘渔船正从航道横穿!如果不及时避让,飞行器就有可能撞上渔船,后果严重。张勇大惊失色,额头上的汗水冒了出来。机舱的电风扇吹来的冷风像电光石火一般使他瞬间清醒,他脑海中闪现出设计这架飞行器的李总工程师告诉他的绝招:将一直向后拉的方向舵迅速推到中立位置,机头向下一压,船尾立刻翘起,飞船瞬间离开水面,尔后迅速将升降舵向后拉,将加速杆推至最大功率,飞船迅即向上攀升,从渔船上空飞速掠过,渔民趴伏在船上,脸都吓白了。这几十秒的瞬间反应是张勇长时间学习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开过多年运输机和战斗机的陆师傅告诫张勇:熟悉飞船的操作规程要达到像熟悉自己的身体一样随心所欲,操作飞行器要像摆弄自己的10个手指头一样熟练。只有艺高才能胆大。张勇很感激地看着默不作声的“飞船”这个手足一般的战友,它从当年一匹难以驯服的野马变成了服从命令的忠实伙伴。张勇也从一只默默无闻的水鸭子变成了在祖国界湖上空凌空翱翔的雄鹰。


我看过一个资料: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侦察卫星从里海上空掠过,发现在里海上有一个飞行物体态庞大、速度惊人,他们认为地球人还不能拥有如此怪异的飞行器,西方人惊呼为“里海怪物”。这种飞行器有许多的优点,但也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在飞行过程中,它使用的介质既不是纯空气,也不是纯水流,而是含有大量水的雾汽,在贴近水面飞行时会吸入浪花,贴地飞行会吸入碎片和杂物,对发动机产生致命的影响;它在起飞阶段既要经受地面的冲击和震动,又需要耐受海水的腐蚀,既要用材足够结实,又不能太重;它在整个飞行过程中由于是超低空飞行,地面气流受环境干扰,变化莫测,海情、浪高、风速都会对它的飞行产生重要影响。飞行器从水面进入大气,又从大气进入水面,两种介质交替使用会使机体受到巨大冲击,造成飞行器上下颠簸,甚至翻转、机翼折断!当年的“里海怪物”一次飞行事故,十几个机组人员无一生还。

——张勇自述


2007年9月11日,地效翼飞行器航行日志记载:“今天巡逻艇右发动机因故停车。处理结果:操作船艇平稳滑行进行紧急启动,启动成功。”航行日志这两行简单的文字,记载了张勇驾驶地效翼飞行器一年以来最危险的一次飞行经历。

那一天,张勇驾船执行任务。平静的兴凯湖面7级风骤然兴起,湖水似奔腾的野马,巨浪撞击,涛声惊人。为了安全,张勇和副驾驶员齐小亮操纵方向舵向右侧转弯返航。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在飞船迅速转弯时,螺旋桨搅起的水雾进入右发动机气道,造成右发动机熄火!张勇脑海中立刻显现出教员的告诫:如果单侧发动机停转,另一侧发动机继续工作就会使飞船出现大角度倾斜,控制不了,就会造成机毁人亡!眨眼间,右侧发动机转速表指针归零。船艇重心向右倾斜30度,飞船开始剧烈摇晃,座舱里搭载的执勤战士发出一阵阵惊呼。只见他一边用力向左打方向舵,一边降低左发动机转速,同时向副驾驶下达口令:保持操作一致。齐小亮衣服已经湿透,看着张勇果断、沉稳地眼神,小齐咚咚跳动的心逐渐平稳下来。接着,张勇迅速扭动钥匙,重新启动右侧发动机,发动机“轰”然一声后,又恢复了平静,启动失败。他再次按下发动机按钮,右螺旋桨空转几圈后又停了下来,启动再次失败。时间一秒一秒迅速过去,船体开始加大倾斜。右侧机翼已贴上水面,激起片片水花。这位熟悉发动机的老战士突然想到,会不会是发动机够不上油,他立刻启动注油泵往汽缸内注油,边注油边启动。终于,发动机发出强有力的剧烈回声,螺旋桨缓慢而有力地转动起来。一圈、二圈、十圈……转速逐渐加快,点火成功!双侧发动机平稳地轰鸣,它所形成的动力牵引着飞船再次在湖面上平稳航行。

这次熄火,张勇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他用电话与王教员、李总工程师、陆师傅反复探讨,这些驾驶我国第一代地效翼飞行器的老驾驶员也从未在飞行中遭遇过单侧发动机熄火。张勇在与各位专家们的探讨中形成了新的共识:飞行器空中停车的一个重要教训,是由于飞船在设计上将注油泵放在油箱外侧,和油箱上沿平齐,当飞机转弯时,油箱内的燃油向一侧倾斜,当这一侧发动机停车时,就会造成注油泵与油箱一侧短暂性接触不到油,供油短路,造成单侧发动机点火困难。他把这个教训通告了研制飞行器的老总和工程师们,他们也感到这方面需要改进。

机的转速,再向左打方向舵,用飞船向左转向的力量来抵消右发动机熄火造成的向右拉力,能使飞机短时间保持平稳飞行,再进行紧急启动。当重新启动发动机时,必须借助注油泵的力量向气缸注油,这才能保证在最短的时间内点火成功。

这就是中国军队第一位地效翼飞行器驾驶员为今后驾驭这种飞船的千百名官兵们留下的珍贵经验。作为一名普通的战士,处理这一次危机,他更多的可能是后怕。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害怕阶段,而是追根求源,去探求极易造成重大事故的单机熄火原因。他甚至还在探讨如果3次启动不成功怎么办?如果继续飞行,后果不堪设想。他认为最后一招就是把左侧发动机也停下来,形成双机熄火,靠着地屏效应使飞船平稳滑翔降落。

一种新型飞行装备从研制到列装最难的是试飞阶段,这时候人们不仅考虑的是这种装备的先进性、独特性,更追求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从1934年,芬兰的第一架地效翼飞船开始,人类对这种装备的试飞已经70多年,美国、英国、德国、苏联、日本、法国、瑞典、瑞士,甚至台湾都有一批专家先后研制过这种飞行器,可几年后相继下马。其原因就是这种飞行器稳定性不够,安全系数不够,至今坚持下来而且技术相对成熟的是俄罗斯。但俄罗斯的一些核心技术,并不向他国提供,我们只能走自主研制的道路。我国的3个海军司令都曾乘坐过正在研制中的地效翼飞船,表达了他们对这种未来战争中将发挥重大作用的新装备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勇这次重大飞行事故的成功预防和可贵探索,就显得弥足珍贵。就像沈阳军区一位领导说的那样:“这是全军第一艘地效翼船,你是我军第一代驾驶员。杨利伟是全军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你是全军第一个驾驶地效翼船的人,你没有杨利伟飞得那样高,杨利伟也没有你飞得那样低,你和杨利伟都一样,都是我军的第一人,将来同样被载入史册!”

在我军新装备列装历史上,很可能由于有了张勇而会加快地效翼飞行器大批量装备部队的步伐,他让我们一些战略方向的指挥员增强了对这种新装备的信心。它的列装不仅结束了在中俄最大界湖上无巡逻船艇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可能在我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碧海蓝天间增添一种崭新的装备。它像一个神奇的婴儿一样将会成长为一个魅力无比的巨人。

我在研究所的录像上看到了国外装载导弹的地效翼船。由于飞船可以利用地面效应超低空高速飞行,起降距离短,可以不用设专用机场,不受风浪、潮汐、雷区的影响,既可以作为长途奔袭的投送工具,也可以装备导弹系统用于低空突击,还可以遂行多种支援和作战保障任务。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张勇自述

后略
审核完都到第二页了
百万雄师过大江。。。有1万艏,就是武装渔船也把它淹了。
支持万架地效飞行器轰炸台巴子。
一直有个疑问,地效飞行器有什么缺点吗?为什么不可以作为海航的武器平台?
作者受苏联暴力美学影响很深嘛
比起飞机这东西慢了!比起船!载重又不行……不知道海况多少影响起飞,不过美苏都没用,也许能从侧面说明一些这平台的些许无奈
蓝翅骑士 发表于 2010-3-25 00:19

这玩意飞不高的,遇上一个大浪就下边去了
美国有设想地效运输机,再重据说上K吨,不过不了了之,估计骗科研经费的
据说这玩意的缺点就是拐弯半径大,机动性能极差
特殊装备特殊用途!
要一万架吗?
一千就可以把航母给吃了。
"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如果遇见了A-10怎么办?
在碰上敌人之前会因为相互碰撞自己撞下多少架?如果真的出动一万架的话
是不是 红警2,3玩多了
飞多远呀。没有飞机快,比飞机还费油。抗浪性还差,天气恶劣就趴窝,海水腐蚀对涡轮机十分严重,维护保养几乎悲剧。:sleepy:
还不如万枚反舰弹实际
机动性差,目标大,易被摧毁。基本是具有下视下射能力的战斗机的好靶子。
设想用来运输大批士兵渡海没问题,但要拿来打航母,我就只能设想它被标准2,超级虫完虐的场景,就算一万架我也是要这样说,钱多了没处烧也不用这样呀
“我有一个大胆的设想,一架第四代战斗机上亿元的投资可以造近10架地效翼飞船,如果在未来的登岛作战中,我们有上万架搭载导弹的地效翼飞船去突击敌人的防御前沿和纵深,去攻击敌人的航母编队,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
按LZ理论,万架地效机等于千架丝带,嘿嘿,LZ自己说说,攻击航母编队到底要万架地效机还是千架丝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