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图文:中国海军百年军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57:18
作者简介
  陈悦,男,海军史专家,197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

(一)清末北洋海军时期
   
    军服,是一支军队外在的形象特征,也是一支军队自身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精心设计的军服,在增强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提升军队士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军服设计、制度的演变,不仅对于制服制度本身具有借鉴参考的现实价值,而且一套套样式各异的军服背后,还蕴涵着军队发展的历史脉络。军队建设的更迭演进,军事思想的变迁进步,往往会一定程度具体体现到服装的变化上。因而,研究一支军队的服装演变史,也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这支军队历史变迁的途径。

    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后,随着各种火器武备的大范围使用和战争样式不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最初在冷兵器时代,主要起着防护作用的笨重铠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轻便、设计独特,以识别为重要功能的近代化军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支完全采用近代化军事制度、训练样式,装备近代化武器的军种,海军在服装制度上也是最早引入近代化设计思想的军种。一个千年古国,在面临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叩门时,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尝试与努力。中国海军也就在这门户洞开、列强环伺之际,肩负着国家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呱呱坠地了。这支当时最古老国家的最新式武装力量,充满着西洋文化与民族传统的矛盾与融合,这支中国的海军,历经过亚洲第一的辉煌荣耀,流下过甲午僭师的血泪,又成为辛亥革命炮火中,为民族争取自新的马前卒。曾经在军阀混战中一度彷徨失落,最终又融入了全民族浴血抗战的洪流中。回首中国海军走过的百年历程,一代代各具特色的军服恰好是各个发展阶段的天然缩影,在中国海军即将再一次向大洋进军的今天,回顾这支以“洋气”著称的军种的一段发展之旅,希望能带来更多关于这支海军未来的启迪。
   
    1882年样式
   
    作为一个拥有长达两万余千米漫长海岸线的濒海大国,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史籍中就开始有了关于水战、海战的记载。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和战争实际需要的局限,当时一般被称为舟师、水师、水军的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大都活动在内水和近海,武器装备的进化也很缓慢,主要用于国内的平叛、内战,一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只是作为陆军的附庸而存在。

    1840、1860年,新兴的欧洲强国接连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从海上而来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思想,都停留在古代状态的中国旧式水师,面对历经工业革命成长起来的欧洲近代化海军,显得弱势和不堪一击。本着惩前毖后,巩固海防的目的,清政府逐渐开始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计划,中国的海军史也从此时由古代向近代跨越。从1866年在福州创建福建船政局,到1875年设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舰队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造船购舰,以及开设学堂培训海军专业军官的活动,至19世纪80年代,西方的报纸让就已经开始关注远东这支新兴的海上力量,将中国列入新兴的海军强国之列。


    此时的中国的近代化海上力量主要有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4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成效最为突出也最受各方关注的,则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建,后来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在正式成军之前,称为北洋水师,包括军服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略同,大都采用勇营的号衣。但是随着与西方海军的交流渐多,以及实际作业训练中的感受体会,这支师法英国海军,以蒸汽化舰船作为主要装备的舰队,在服装制度上,也一改中国上千年以来延续的“号衣”样式,开始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1882年夏,为了辨等级、壮观瞻,与列强海军接轨,由时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组织人员,在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的基础上拟定起草,并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而这可能也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这部图说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官兵的军服样式和着装制度,将军服分成官弁、洋枪队、水手夫役等三大类,每类又分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种,对于军官还另有关于礼服的规定。整体来看,各种设计思想、服饰制度,与英国海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又有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包容消化。
   
    官弁着装
   
    即军官、士官的着装。仿照英国海军的制度,北洋水师的军官制服在颜色上采用了海军蓝,当时称为石青色,这种色彩在当时中国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军服上衣和军裤的颜色面料保持一致,春秋两季使用线绒,夏季采用穿着舒适的宝纱,冬天使用厚重御寒的呢子。军靴则采用的是传统的薄底战靴。

    尽管颜色上参考了西式的制度,但服装样式却是完全中国化的。军服上衣为传统的中式马褂,袖口宽6寸,腰摆紧小,袖口、领口、衣襟、下摆都装饰有传统的镶边和云头图案,夏季用黑色绸缎制成,其他季节用黑绒布。配合这套制服,着装时军官还必须腰束皮带,携带指挥刀。
    饶有趣味的是,在使用西洋颜色制度、中式服艮装样式和裁剪的制服上,还有一处极为有特色的细节设计。制服的每边袖口装饰的3个空心云头图案内,引入了类似西方军衔符号的标识设计。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近代化的军衔制度,因而在参考西方海军的制度进行设计时加以了变通,改成了舰上的职务符号,分为统领、船主、驾驶、管轮、枪炮、帆缆、军医、文案等多个岗位部门。和参考西式颜色,引用中式样式的制服一样,参照西式军衔制度,却设计出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识别图案。统领官即舰队司令,袖口的每个空心云头内用金线绣制3个古体的“寿”字,中央为长型,2侧为圆形,每袖3个云头内,共9个古“寿”字。舰长、大副、二副等航海军官的识别符号为长型的古“寿”字,区别在于数量的多少,例如舰长每袖7个古“寿”字(中央的云头内3个,两侧的各2个),而大副的只有6个(中央云头内比舰长减少1个)。管轮部门的军官则形象化地用圆形的古“寿”字识别,同样以“寿”字数量的多少来区别大管轮、二管轮等职务的高低。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寓意,舰队司令的军衔上同时具有航海部门的长型“寿”字和轮机部门的圆形“寿”字,意在统领全局,知识全面。
    航海和管轮军官之外,其他具体技术军官的识别符号更为形象化。例如枪炮官的符号是方天画戟和红缨枪,医官的符号是灵芝寿桃和蝙蝠图案,帆缆官的符号则为中国结,文案的符号干脆是毛笔、宣纸,同样也是通过数量多少和图案的丰富程度不同,来区别职位高低。即使今天看来,这些设计的理念也相当精彩,看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军衔标识,会心一笑之余,也能引来关于文化传统底蕴的思索。
    和很多影视作品表现的不同,北洋海军的军帽在清末的官吏军队行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考虑到舰上舱房狭小、机器众多,为了方便起见,北洋海军军官春秋冬季在舰上配发的军帽实际是一种小帽,这种帽子又称为便帽,民间则形象称为瓜皮帽,与当时官员使用的斗笠状的凉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适合舰上活动。海军军官的小帽为黑色毡制,帽边镶嵌一圈黑边,帽顶则根据官员的品级,镶嵌顶戴珠子。军官的夏季军帽则完全学习西方,采用进口的圆顶草帽,帽檐宽约5寸,帽子上钉一道黑飘带,文字为英文的“大清帝国海军”。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头戴草帽,是北洋海军落伍于时代的表现,实际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因为舰上夏季服务至为艰苦,由英国海军首倡,海军夏季均使用能够遮挡烈日的草帽,当时因为草帽帽檐容易遮挡视线,官兵们都习惯将帽檐向上折起,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现代西方国家海军水兵使用的盆形水兵帽。因而头戴进口的草帽,非但不是落伍的象征,反而证明了这支海军已经非常西洋化。
    考虑到与传统官场接轨,担心过于西洋化的装束难以被接受,不够“壮观”。北洋水师的军官另有礼服规范,主要区别在于军帽样式的不同,即遇到重大庆典活动时,会改用经过改良的传统官帽。清朝官员的传统官帽主要分凉帽和暖帽。凉帽为斗笠状,帽顶装饰红缨络和顶戴,还可加装象征地位荣誉的翎羽,一般为春夏季节使用,但是这种帽子容易遮挡视线,且在舰上使用望远镜、操作火炮机器时都极为不便,因而没有被北洋水师采用。北洋水师使用的是经过改良的暖帽,暖帽原本是清朝官员秋冬季节的官帽,类似船形,帽檐向上,帽顶同样可以装饰顶戴翎羽,北洋水师“镇海”号炮舰管带曾别出心裁到帽铺定制过一顶“其边沿陡起,较时样稍窄,翎亦短小”的暖帽,经过试用非常便利,于是被丁汝昌采纳,成为海军遇到礼节活动时的军帽,不分季节一律使用。



    北洋水师的队伍中,有一支人数众多,介乎与官、兵之间的士官队伍。士官的军服类似军官,只是袖口云头内和军校学员一样,没有识别标志,而改为使用臂章。另外军帽上,春秋冬季采用和水兵一样的黑布包头巾,夏季使用和水兵一样的方顶草帽一
   
    洋枪队
   
    洋枪队即西方海军中的神枪手、海军陆战队,平时在舰上维持纪律,战时或在桅顶狙击敌方舱面人员,或手持步枪砍刀长矛,准备跳帮厮杀,必要时更可以登陆作战,充当快速部属兵力。这一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上兵种,在中国却是彻底的新生事物,参照英国海军的模式,北洋水师也引入了海军陆战队的编制,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经远”号军舰上的陆战队就几乎发起一次跳帮作战。

    海军陆战队由于直接受各舰的舰长领导,因而只有士兵的制服设计。陆战队士兵的制服样式和士官制服相似,既显示了舰上执法者的特殊地位,也区分了官兵的差别。同时军服的颜色改成了英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红色兵种色。
   
    水手夫役
   
    水手夫役是北洋水师中的基层水兵群体,人数众多,上衣和军裤的颜色质料一致,面料为棉布,春秋冬三季的颜色是海军蓝,夏季则是一身白色军服,因为一年中很长时间穿着的都是蓝色军服,舰队中的洋教员习惯把水兵称为blue jacket。水兵军服上衣的样式和军官服相近,也是中式的号衣模样,只是少了很多军官服上的华丽装饰,黑色镶边的图案相对简单,范围只有胸口、袖口、肩头三处。

    水兵制服上较有特点的部位有两处。一是在军服的领子上,左右各用金线绣有所在军舰的名称。另一处是水兵服的臂章,与军官服参考西方的军衔符号制度一样,水兵服也参考了西方的类似制度,配有区别水兵职务高低和工作岗位的“花”,即臂章,这可能也是中国军队使用这种军衔识别形式的开始。
    水兵佩戴的臂章为方形,底色、质料和军服保持一致,臂章上用金线绣出各种识别符号。主要分为航海和作战部门的水手头(水手长)、练勇(练兵)、水手  (正式水兵),轮机部门的升火、管油、管汽、锅炉匠,信号部门的管等、管旗、号手,其他技术部门的鱼雷匠(鱼雷士官)、木匠、铁匠、铜匠、皮匠、帆匠、电匠等。图案的形式也充满民族特色,极为形象直观,例如鱼雷士官的符号是鲤鱼,铁匠的是铁砧,升火的是煤锹等。
    水兵的军帽春秋冬用黑色头巾裹头,显示了和淮系勇营军队的渊源。而夏季则和军官一样,头戴草帽,不同的是水兵的草帽是方顶,草帽上也钉有黑色飘带。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水兵夏季在舰上一般都是赤脚,天冷时才穿上战靴。
    与水兵近似,北洋水师中另有一些帮助做工的夫役,制服的样式和水兵一样,不同的是两臂没有臂章。另外北洋水师还编制有军乐队,大都由十四五岁的少年组成,称为乐童,平时负责演奏国乐、军歌,战时则派到各个炮位帮助运送弹药。根据丁汝昌留下的信稿显示,这批乐童有经过专门设计的制服,可能由于乐童并不在北洋水师经制内,因而在相关的军服制度中尚未发现有此类设计,乐童制服至今仍是一个迷题。
    从存世的一些照片分析,1882年颁行的这套着装制度,很有可能在北洋水师组建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陆续有所采用,最终在1882年以规章形式予以确定化。随着在北洋水师中的全面施行,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也纷纷借用使用,实际成了当时中国近代化海防的军服典范。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擐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军官服
   
    《北洋海军章程》中关于军官冠服的部分,只是重申了服装的穿着规范。规定海军的大小官员,平时穿着行装(军服)。在庆祝皇帝太后生日的万寿圣节,以及元旦、冬至等时令节气,应穿着礼服,如果刚好节庆时因公在岸,则和岸上官员一样,穿着朝服。

    然而,从现存的一些有关北洋海军的历史照片来看,北洋海军的军服在建军之后曾发生过一些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是着装的样式。从留存的照片看,已经出现了蓝色军官服和白色马裤的组合,即西方海军中标准的半白服搭配法,这种着装样式应该可以认定是在舰服务时的常服,与全蓝色的穿法可以混用。
    其次是军衔标识。可能是因为存在难以识别等缺陷,早期在镂空云头里标识职位的做法被取消。原先装饰在袖口的云头更改为简单的黑色镶边,而云头内那些复杂多样的职位图案则进化为简单明了,更类似西方海军的军衔标识。新出现的军衔标识仍然装饰在军服的袖口,位置较高,接近肘部。最初是金线绣制的龙纹,军官一般为双龙戏珠纹,龙珠颜色的寓意目前只有一份北洋海军水兵的口述可以研究,这位名叫苗秀山(1873—1962)的北洋海军水兵,在1961年10月13日接受研究者戚其章先生采访时称,“当官的都穿青纱马褂,边上带云字,级别以袖口上分:炮手是一条金色龙;管带、大副、二副都是二龙戏珠,但珠子颜色不同。管带的珠子是红色的,大副的珠子是蓝色的,二副的珠子是金色的”。但这一说法仅是孤证,而且出于低层水兵的理解,是否可靠属实,抑或是龙珠的颜色是否会与顶戴颜色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根据存世照片推测,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进一步与西方海军接轨,北洋海军的军衔标识又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龙纹军衔符号之下,增加了完全西洋化的金线袖饰,即所谓的金杠。以金线的宽窄、数量来区分军衔职务的高低,比照清末新建海军的《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中相关记载,可能的标准是:高级军官(提督)为1宽道,舰长为4中道,由此类推,直至1窄道。
作者简介
  陈悦,男,海军史专家,1978年出生,江苏靖江人,现居山东威海。

(一)清末北洋海军时期
   
    军服,是一支军队外在的形象特征,也是一支军队自身传统的重要表现形式,精心设计的军服,在增强军人的荣誉感、自豪感,以及提升军队士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军服设计、制度的演变,不仅对于制服制度本身具有借鉴参考的现实价值,而且一套套样式各异的军服背后,还蕴涵着军队发展的历史脉络。军队建设的更迭演进,军事思想的变迁进步,往往会一定程度具体体现到服装的变化上。因而,研究一支军队的服装演变史,也是从一个侧面研究这支军队历史变迁的途径。

    人类历史进入19世纪后,随着各种火器武备的大范围使用和战争样式不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最初在冷兵器时代,主要起着防护作用的笨重铠甲,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轻便、设计独特,以识别为重要功能的近代化军服。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一支完全采用近代化军事制度、训练样式,装备近代化武器的军种,海军在服装制度上也是最早引入近代化设计思想的军种。一个千年古国,在面临西方列强咄咄逼人的叩门时,开始了近代化的艰难尝试与努力。中国海军也就在这门户洞开、列强环伺之际,肩负着国家自立自强的时代重任呱呱坠地了。这支当时最古老国家的最新式武装力量,充满着西洋文化与民族传统的矛盾与融合,这支中国的海军,历经过亚洲第一的辉煌荣耀,流下过甲午僭师的血泪,又成为辛亥革命炮火中,为民族争取自新的马前卒。曾经在军阀混战中一度彷徨失落,最终又融入了全民族浴血抗战的洪流中。回首中国海军走过的百年历程,一代代各具特色的军服恰好是各个发展阶段的天然缩影,在中国海军即将再一次向大洋进军的今天,回顾这支以“洋气”著称的军种的一段发展之旅,希望能带来更多关于这支海军未来的启迪。
   
    1882年样式
   
    作为一个拥有长达两万余千米漫长海岸线的濒海大国,中国的海上武装力量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五霸争强的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的史籍中就开始有了关于水战、海战的记载。然而由于国家政策和战争实际需要的局限,当时一般被称为舟师、水师、水军的中国古代海上力量,大都活动在内水和近海,武器装备的进化也很缓慢,主要用于国内的平叛、内战,一直到清朝末年,仍然只是作为陆军的附庸而存在。

    1840、1860年,新兴的欧洲强国接连对中国发动了两次从海上而来的战争,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战术思想,都停留在古代状态的中国旧式水师,面对历经工业革命成长起来的欧洲近代化海军,显得弱势和不堪一击。本着惩前毖后,巩固海防的目的,清政府逐渐开始了建设近代化海军的计划,中国的海军史也从此时由古代向近代跨越。从1866年在福州创建福建船政局,到1875年设立南北洋大臣,加速近代化舰队的建设,通过一系列的造船购舰,以及开设学堂培训海军专业军官的活动,至19世纪80年代,西方的报纸让就已经开始关注远东这支新兴的海上力量,将中国列入新兴的海军强国之列。


    此时的中国的近代化海上力量主要有广东水师、福建船政水师、南洋水师、北洋水师4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成效最为突出也最受各方关注的,则是北洋大臣李鸿章一手创建,后来成为当时中国唯一一支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
    北洋海军在正式成军之前,称为北洋水师,包括军服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略同,大都采用勇营的号衣。但是随着与西方海军的交流渐多,以及实际作业训练中的感受体会,这支师法英国海军,以蒸汽化舰船作为主要装备的舰队,在服装制度上,也一改中国上千年以来延续的“号衣”样式,开始向近代化方向过渡。
    1882年夏,为了辨等级、壮观瞻,与列强海军接轨,由时任北洋水师统领丁汝昌组织人员,在参考英国海军军服的基础上拟定起草,并经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批准,颁行了中国第一部海军服装规范《北洋水师号衣图说》,而这可能也是中国第一部近代化的军服规范。
    这部图说中详细规定了北洋水师官兵的军服样式和着装制度,将军服分成官弁、洋枪队、水手夫役等三大类,每类又分为春秋冬季制服和夏季制服两种,对于军官还另有关于礼服的规定。整体来看,各种设计思想、服饰制度,与英国海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具体的表现形式上,却又有着浓浓的中华文化特色,体现了当时中国文化居于强势地位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一种包容消化。
   
    官弁着装
   
    即军官、士官的着装。仿照英国海军的制度,北洋水师的军官制服在颜色上采用了海军蓝,当时称为石青色,这种色彩在当时中国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军服上衣和军裤的颜色面料保持一致,春秋两季使用线绒,夏季采用穿着舒适的宝纱,冬天使用厚重御寒的呢子。军靴则采用的是传统的薄底战靴。

    尽管颜色上参考了西式的制度,但服装样式却是完全中国化的。军服上衣为传统的中式马褂,袖口宽6寸,腰摆紧小,袖口、领口、衣襟、下摆都装饰有传统的镶边和云头图案,夏季用黑色绸缎制成,其他季节用黑绒布。配合这套制服,着装时军官还必须腰束皮带,携带指挥刀。
    饶有趣味的是,在使用西洋颜色制度、中式服艮装样式和裁剪的制服上,还有一处极为有特色的细节设计。制服的每边袖口装饰的3个空心云头图案内,引入了类似西方军衔符号的标识设计。但是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近代化的军衔制度,因而在参考西方海军的制度进行设计时加以了变通,改成了舰上的职务符号,分为统领、船主、驾驶、管轮、枪炮、帆缆、军医、文案等多个岗位部门。和参考西式颜色,引用中式样式的制服一样,参照西式军衔制度,却设计出了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识别图案。统领官即舰队司令,袖口的每个空心云头内用金线绣制3个古体的“寿”字,中央为长型,2侧为圆形,每袖3个云头内,共9个古“寿”字。舰长、大副、二副等航海军官的识别符号为长型的古“寿”字,区别在于数量的多少,例如舰长每袖7个古“寿”字(中央的云头内3个,两侧的各2个),而大副的只有6个(中央云头内比舰长减少1个)。管轮部门的军官则形象化地用圆形的古“寿”字识别,同样以“寿”字数量的多少来区别大管轮、二管轮等职务的高低。由此也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寓意,舰队司令的军衔上同时具有航海部门的长型“寿”字和轮机部门的圆形“寿”字,意在统领全局,知识全面。
    航海和管轮军官之外,其他具体技术军官的识别符号更为形象化。例如枪炮官的符号是方天画戟和红缨枪,医官的符号是灵芝寿桃和蝙蝠图案,帆缆官的符号则为中国结,文案的符号干脆是毛笔、宣纸,同样也是通过数量多少和图案的丰富程度不同,来区别职位高低。即使今天看来,这些设计的理念也相当精彩,看着极具民族特色的军衔标识,会心一笑之余,也能引来关于文化传统底蕴的思索。
    和很多影视作品表现的不同,北洋海军的军帽在清末的官吏军队行列中,也是独树一帜的。考虑到舰上舱房狭小、机器众多,为了方便起见,北洋海军军官春秋冬季在舰上配发的军帽实际是一种小帽,这种帽子又称为便帽,民间则形象称为瓜皮帽,与当时官员使用的斗笠状的凉帽和船形的暖帽相比,更适合舰上活动。海军军官的小帽为黑色毡制,帽边镶嵌一圈黑边,帽顶则根据官员的品级,镶嵌顶戴珠子。军官的夏季军帽则完全学习西方,采用进口的圆顶草帽,帽檐宽约5寸,帽子上钉一道黑飘带,文字为英文的“大清帝国海军”。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头戴草帽,是北洋海军落伍于时代的表现,实际是一个极大的误会,因为舰上夏季服务至为艰苦,由英国海军首倡,海军夏季均使用能够遮挡烈日的草帽,当时因为草帽帽檐容易遮挡视线,官兵们都习惯将帽檐向上折起,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了现代西方国家海军水兵使用的盆形水兵帽。因而头戴进口的草帽,非但不是落伍的象征,反而证明了这支海军已经非常西洋化。
    考虑到与传统官场接轨,担心过于西洋化的装束难以被接受,不够“壮观”。北洋水师的军官另有礼服规范,主要区别在于军帽样式的不同,即遇到重大庆典活动时,会改用经过改良的传统官帽。清朝官员的传统官帽主要分凉帽和暖帽。凉帽为斗笠状,帽顶装饰红缨络和顶戴,还可加装象征地位荣誉的翎羽,一般为春夏季节使用,但是这种帽子容易遮挡视线,且在舰上使用望远镜、操作火炮机器时都极为不便,因而没有被北洋水师采用。北洋水师使用的是经过改良的暖帽,暖帽原本是清朝官员秋冬季节的官帽,类似船形,帽檐向上,帽顶同样可以装饰顶戴翎羽,北洋水师“镇海”号炮舰管带曾别出心裁到帽铺定制过一顶“其边沿陡起,较时样稍窄,翎亦短小”的暖帽,经过试用非常便利,于是被丁汝昌采纳,成为海军遇到礼节活动时的军帽,不分季节一律使用。



    北洋水师的队伍中,有一支人数众多,介乎与官、兵之间的士官队伍。士官的军服类似军官,只是袖口云头内和军校学员一样,没有识别标志,而改为使用臂章。另外军帽上,春秋冬季采用和水兵一样的黑布包头巾,夏季使用和水兵一样的方顶草帽一
   
    洋枪队
   
    洋枪队即西方海军中的神枪手、海军陆战队,平时在舰上维持纪律,战时或在桅顶狙击敌方舱面人员,或手持步枪砍刀长矛,准备跳帮厮杀,必要时更可以登陆作战,充当快速部属兵力。这一在西方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上兵种,在中国却是彻底的新生事物,参照英国海军的模式,北洋水师也引入了海军陆战队的编制,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中,中国海军“经远”号军舰上的陆战队就几乎发起一次跳帮作战。

    海军陆战队由于直接受各舰的舰长领导,因而只有士兵的制服设计。陆战队士兵的制服样式和士官制服相似,既显示了舰上执法者的特殊地位,也区分了官兵的差别。同时军服的颜色改成了英国海军陆战队使用的红色兵种色。
   
    水手夫役
   
    水手夫役是北洋水师中的基层水兵群体,人数众多,上衣和军裤的颜色质料一致,面料为棉布,春秋冬三季的颜色是海军蓝,夏季则是一身白色军服,因为一年中很长时间穿着的都是蓝色军服,舰队中的洋教员习惯把水兵称为blue jacket。水兵军服上衣的样式和军官服相近,也是中式的号衣模样,只是少了很多军官服上的华丽装饰,黑色镶边的图案相对简单,范围只有胸口、袖口、肩头三处。

    水兵制服上较有特点的部位有两处。一是在军服的领子上,左右各用金线绣有所在军舰的名称。另一处是水兵服的臂章,与军官服参考西方的军衔符号制度一样,水兵服也参考了西方的类似制度,配有区别水兵职务高低和工作岗位的“花”,即臂章,这可能也是中国军队使用这种军衔识别形式的开始。
    水兵佩戴的臂章为方形,底色、质料和军服保持一致,臂章上用金线绣出各种识别符号。主要分为航海和作战部门的水手头(水手长)、练勇(练兵)、水手  (正式水兵),轮机部门的升火、管油、管汽、锅炉匠,信号部门的管等、管旗、号手,其他技术部门的鱼雷匠(鱼雷士官)、木匠、铁匠、铜匠、皮匠、帆匠、电匠等。图案的形式也充满民族特色,极为形象直观,例如鱼雷士官的符号是鲤鱼,铁匠的是铁砧,升火的是煤锹等。
    水兵的军帽春秋冬用黑色头巾裹头,显示了和淮系勇营军队的渊源。而夏季则和军官一样,头戴草帽,不同的是水兵的草帽是方顶,草帽上也钉有黑色飘带。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水兵夏季在舰上一般都是赤脚,天冷时才穿上战靴。
    与水兵近似,北洋水师中另有一些帮助做工的夫役,制服的样式和水兵一样,不同的是两臂没有臂章。另外北洋水师还编制有军乐队,大都由十四五岁的少年组成,称为乐童,平时负责演奏国乐、军歌,战时则派到各个炮位帮助运送弹药。根据丁汝昌留下的信稿显示,这批乐童有经过专门设计的制服,可能由于乐童并不在北洋水师经制内,因而在相关的军服制度中尚未发现有此类设计,乐童制服至今仍是一个迷题。
    从存世的一些照片分析,1882年颁行的这套着装制度,很有可能在北洋水师组建过程中就已经开始陆续有所采用,最终在1882年以规章形式予以确定化。随着在北洋水师中的全面施行,其他的3支近代化舰队也纷纷借用使用,实际成了当时中国近代化海防的军服典范。
   
    1888年样式
   
    1888年12月17日,随着北洋海军舰船的日益增多,在北洋大臣李鸿章及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奕擐的有力推动下,清政府批准施行《北洋海军章程》,标志着作为法定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正式建军,北洋水师这个名词随之退出历史舞台。

    在《北洋海军章程》中,列有专门的冠服规范,可以视作是对1882年样式的解释和修订补充。这部分内容同样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部分。
   
    军官服
   
    《北洋海军章程》中关于军官冠服的部分,只是重申了服装的穿着规范。规定海军的大小官员,平时穿着行装(军服)。在庆祝皇帝太后生日的万寿圣节,以及元旦、冬至等时令节气,应穿着礼服,如果刚好节庆时因公在岸,则和岸上官员一样,穿着朝服。

    然而,从现存的一些有关北洋海军的历史照片来看,北洋海军的军服在建军之后曾发生过一些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首先是着装的样式。从留存的照片看,已经出现了蓝色军官服和白色马裤的组合,即西方海军中标准的半白服搭配法,这种着装样式应该可以认定是在舰服务时的常服,与全蓝色的穿法可以混用。
    其次是军衔标识。可能是因为存在难以识别等缺陷,早期在镂空云头里标识职位的做法被取消。原先装饰在袖口的云头更改为简单的黑色镶边,而云头内那些复杂多样的职位图案则进化为简单明了,更类似西方海军的军衔标识。新出现的军衔标识仍然装饰在军服的袖口,位置较高,接近肘部。最初是金线绣制的龙纹,军官一般为双龙戏珠纹,龙珠颜色的寓意目前只有一份北洋海军水兵的口述可以研究,这位名叫苗秀山(1873—1962)的北洋海军水兵,在1961年10月13日接受研究者戚其章先生采访时称,“当官的都穿青纱马褂,边上带云字,级别以袖口上分:炮手是一条金色龙;管带、大副、二副都是二龙戏珠,但珠子颜色不同。管带的珠子是红色的,大副的珠子是蓝色的,二副的珠子是金色的”。但这一说法仅是孤证,而且出于低层水兵的理解,是否可靠属实,抑或是龙珠的颜色是否会与顶戴颜色一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另根据存世照片推测,在甲午战争前夕,为了进一步与西方海军接轨,北洋海军的军衔标识又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龙纹军衔符号之下,增加了完全西洋化的金线袖饰,即所谓的金杠。以金线的宽窄、数量来区分军衔职务的高低,比照清末新建海军的《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中相关记载,可能的标准是:高级军官(提督)为1宽道,舰长为4中道,由此类推,直至1窄道。
水兵服
   
    水兵服的制度在《北洋海军章程》中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更换了原先用金线绣在领口绣字以区别所在舰只的做法,改在上衣的胸口增加一块方形的补子,左襟为“北洋海军”,右襟则是军舰的名称。
   
    洋员制服
   
    北洋水师从组建开始,就雇佣了大量外籍顾问,正式建军后,外籍雇员的人数也逐渐增多。但是对于外籍雇员的服装样式,并没有专门的规范,而听任随意自便。很多外籍顾问,如曾任海军总查的琅威理等,可能出于对自己国家海军军官身份的自负,对穿着本国的军服有一种油然的神圣感和荣耀感,因而通常是仍旧身着自己国家的海军制服,而在袖口自己国家的军衔之上,加上在北洋海军获得的军衔符号,以显示在国外服役的特殊经历。然而也有一些外籍军官不按此例,而是直接穿着北洋海军的制服,例如北洋海军“镇远”舰的美国教习马吉芬。这位安纳波丽司海军学院毕业的美国人,参加过黄海海战,战后因伤返国,耳闻目睹当时西方世界一片褒日贬中的言论,为自己曾经服务过的北洋海军忿忿不平而四处讲演,述说中国海军的真实情况。但马吉芬义愤填膺为中国海军仗义直言的行为,很多时候都被讥讽为精神不正常。1897年2月12日,在他所尊敬的丁汝昌提督和私交甚好的友人杨用霖自杀后的2周年纪念日,这位曾经和北洋海军一起奋勇作战的美国人,想到他那些英勇的中国战友,如今却因为战争失败而得不到公正的评价时,于悲愤中拔枪自杀。遵照他的遗嘱,马吉芬下葬时身着一套北洋海军的制服,而棺椁上则覆盖着黄底青龙海军旗。个中的寓意,从他的墓志铭上就一目了然:“谨立此碑以纪念一位虽然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却把生命献给了另一面国旗的勇士。”一个自己曾为之浴血奋斗过的国家的军服,对于它的主人而言,是无上的荣耀,象征和自己的价值归依。
    北洋海军,是中国创建近代化海军最初的努力,和这支军队本身具有的中西交融的特点一样,北洋海军的制服设计也充满了两种文化交汇的特征。这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军服样式一直持续使用到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清末新建海军时,被完全西式的军服所取代。然而这种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一直在中国海军中持续,龙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海上英雄的缩影,从北洋海军时代开始成为中国海军的象征,时至今日海峡对面的“中国台湾海军”的制服上,依旧还能找到双龙戏珠图案的独特标识。
















中国海军百年军服
(二)甲午之后重建海军时期
    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军在威海刘公岛全军覆没,中国近代发展西式海军的努力遭到了空前打击,一度跌入深渊。甲午战争后,当时中国北方沿海的威海、旅顺等重要军港都被日本侵占,事实上不再具备在北方布置海防的条件,而且中日马关条约勒索的2亿多两白银赔款,使得清政府的财政濒临破产,无从拨出大笔资金来重建海军。直到俄、德、法三国出面干涉还辽,清政府以增加向日本赔款3000万两白银作为代价赎回辽东半岛,随着锁钥渤海湾的重要军港旅顺的收回,中国在北洋重新布置海防才具有了可能性。
    甲午以后相继出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等职的王文韶、袁世凯作为北洋海防建设的具体执行者,以新建北洋水师的名义,一方面启用大批甲午后被革职罢黜的前北洋海军官兵作为重建海军的骨干,其中任命原“靖远”舰管带叶祖珪为新建北洋水师的统领,原“康济”舰管带萨镇冰为帮统。另一方面,甲午期间中国紧急外购的“飞霆”、“飞鹰”2艘驱逐舰在战争结束后相继回国,加入了新建北洋水师,同时南洋水师的部分军舰被调北上布防,中国海军的龙旗重新在北洋沿海飘扬,中国的近代化海防建设逐渐又有了几分振作的气象。
    在这一阶段时间里,作为当时中国海上力量代表的新建北洋水师的军服大致仍保留了原北洋海军的传统,只是在某些细微的地方开始有了变化。
    海军的军官着装规范与原北洋海军的基本一致,仍然是头戴便帽,身着海军蓝颜色的军服,袖口依然有金光灿灿的龙纹标识,但是这一阶段袖口的军衔标识系统已经进一步向西式方向过渡,袖口的龙纹实际成了一种装饰,更主要的军衔识别符号是龙纹下面的金线袖饰,经过对流传的照片进行分析,大致可以判断出这种军衔符号的一些规则:如统领为一宽道金线,管带为四中道等,低阶的军官则是窄道。军服的裁剪和一些服装附件上也出现了明显西化的特征,军服的裁剪式样更加西洋化,穿着后显得合体精神,军服上原先采用的传统中式一字盘扣被改成了西式的铜制纽扣。另外在夏季的着装上,新建北洋水师的军官夏季制服不再使用海军蓝色,而改作了与西方海军更为接近的全白制服,上衣与军裤均采用白色,足穿白色的西式皮鞋,头戴海军草帽,但是和西方略有区别的是,夏季全白制服上采用了金线袖饰作为军衔识别符号。
    新建北洋水师的水兵着装规范变化相对较少,除了和军官制服一样将军服上的一字盘扣改成了西式铜纽扣外,其他诸如军服样式、军衔符号等依旧保留着原先北洋海军时期的样式。
    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的几年,对中国而言充满了变化,戊戌变法、庚子事变无一不对近代中国的命运起着重要影响,在这种大局势背景下,由甲午之后重新创设的中国近代海军也经历着一系列变化。由英德两国定购的“海天”、“海圻”等5艘海字号巡洋舰陆续回国,使得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在甲午之后又到了一个新的高潮;而庚子事变中新北洋水师面对强敌选择的保存实力的避让态度,又使得海军引起了举国非议。
    1905年曾经是李鸿章部下的两江总督周馥与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商,南北洋水师合而为一,建立起了统一的国家海军。由甲午战争之后出现的这种新的海军着装方法,也由此成为当时中国海军的着装规范,直到清末预备立宪开始后,随着全新的海军着装制度的出现才被取代。








中国海军百年军服
(三)清末新建海军时期
   
    接连遭遇了甲午、庚子两次对外战争失败的清政府,在内外交忧之际,被迫决定对国家政体予以改革,1905年宣布准备实行君主立宪制。全社会预备立宪的热潮中,自同光新政肇创的中国海军此时也开始了变革。1907年,根据清政府改革中央政府官制的方案,传统六部之一的兵部被改为了陆军部,势力弱小的海军则屈居陆军翼下,暂在陆军部内设置海军处加以管理。同时,为了扩充海军,清政府还分别制定了多个海军建设方案,其中最宏伟的一部,计划12年投入1.2亿两白银,扩充一支包括6艘战列舰,总排水量11.7万吨的舰队,之后由于经费束缚大都不了了之。
    1908年11月14、15日,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已故醇亲王奕譞的孙子溥仪继皇位,生父小醇亲王载沣任摄政王,控制朝政,一批满族年轻贵胄开始走上政治舞台,接掌军国重权。摄政王的六弟,富态的郡王衔贝勒载洵受命全面重建国家海军,与原北洋海军旧将萨镇冰一起出任筹办海军大臣,中国近代海军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即新建海军时期。
    载洵与萨镇冰上任后,在创设机构、改革舰队编制,以及四处考察的同时,根据当时陆军学习德国、海军学习英国的模式,对于海军的军服开始了全面革新。1909年8月20日,载洵首先奏订海军军衔的级别名称,新的海军军衔制度模仿自陆军,分三等九级,于西方的将、校、尉三等军衔相对应。一等为: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二等为: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三等为: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为与陆军有所区别,在军衔前各冠以海军两字。
    在这套军衔制度基础上,8月24日载洵奏请清政府颁行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新的一部海军着装规范。这部名为《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的服装制度,在中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同当时正在学习西方进行西化改革的国家一样,海军的军服样式都一改以往的中式风格,完全效仿英国海军。
   
    军官着装
   
    新规范的军官着装分类与英国海军一样,分有大礼服、常礼服、公服、常服、夏服等名目,春、秋、冬季服装的主色调为近乎黑色的深蓝色,夏服则为白色,四季间有上蓝下白的半白服。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主要以当时海军的礼服为例,对这种全新的军服样式加以介绍。
   
    军帽
   
    海军礼服的礼帽分有两种,一类是重大场合配合穿着大礼服时戴的欧式三角帽,及俗称的拿破仑帽。另一类是欧式的大盘帽,配合穿着常礼服时戴,大盘帽为深蓝色,帽子上的装饰非常华丽,大致可以分为帽徽、帽檐、帽墙三处。首先是军帽的帽徽,这是中国海军服装历史上首次出现帽徽的规范,帽徽为金线绣制,图案设计极有特色,从帽徽中央的海军锚图案,环绕陪衬的橡叶装饰都可以看到英国皇家海军帽徽的影子,另外在英国皇家海军帽徽顶部皇冠的位置上,替换成了金龙戏珠图案,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是帽檐,海军军帽帽檐的材料为黑色漆皮,帽檐上根据军官职衔的高低有不同的装饰:一等军官(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的帽檐上下两边都装饰有金桂叶,与英国皇家海军的制度相仿;二等一、二级军官(正参领、副参领)帽檐上只有下边装饰金桂叶;二等三级军官(协参领)军帽帽檐没有金桂叶装饰,而是在上下边各镶一道金线;三等一、二级军官(正军校、副军校)帽檐只有下边镶有金线;至于最低等级的三等三级军官,帽檐上就不在作任何装饰。
    最后是军帽的帽墙。一等军官的帽墙上镶一宽道金线,二等军官镶二中道金线,三等一二级军官镶一中道,三等三级军官则无此殊荣。为示区别,海军中一些专业职能的军官帽墙上的饰线采用了其他颜色,根据规定,轮机部门的军官用蓝色线,军医用红色线,会计书记用银色线。
    除了上述三处装饰外,军帽上还装有黑色皮质风带,无论职衔高低并无区别。清末新建海军的常服帽与礼帽略同,主要的区别是帽墙上没有饰线,帽徽也改用图案简单的小帽徽,为圆形,由外至内分别是黄、蓝、红三色圈,三道色圈交接处各用金色勾边。
   
    军服:
   
    海军军官穿着的大礼服,样式上完全看不到中式服装的影子,是彻底西化了的燕尾服。竖领,对襟,胸前有双排14颗金色纽扣,袖口有金线袖章,双肩有肩章。
    一等一级军官的袖章是一宽道加三中道金线,二级、三级则在一宽道基础上,分别加二中道和一中道。二等一级军官如果担任统带者,袖章为一宽道金线,如果担任的职务是管带,则为四中道。其下的二级军官用三中道,三级军官用二中道间一窄道。三等一级军官袖口装饰二中道金线,二级军官用一中道,如果担任有弁目长的职务,则在金线之下并列钉3个金色纽扣。三等三级军官用一窄道金线,如果担任弁目职务,则不用金线,改用3个并列的金色纽扣,并在臂上装饰区别工作岗位的臂章。采用这种袖章制度时,除一些专业技能军官外还需在金线之上加装饰金色圆环。专业技能军官中,轮机军官袖章上的金线里要加入蓝色线,军医加入红色线,会计文书加入白色线。
    除了袖章外,双肩的肩章上还缀有军衔符号。肩章为金色底,一等军官肩章上的标识由金龙戏珠、双锚和银星组成,一级为三颗星,二级三级分别为二颗、一颗。二等军官肩章上的标识是金龙戏珠,单锚和银星,也以银星的数量区别职衔。三等军官肩章上没有锚装饰,其余区别方法和上述略同。
    军官着大礼服时,军裤也为配套的西裤,裤子两侧镶一宽道金线。此外还需手戴白手套,腰挂佩剑,配腰带,脚穿黑皮鞋。
    军官的常礼服是西式的大襟样式,西服领,对襟,胸前双排12颗金色纽扣。袖口有和大礼服一样的袖章,无肩章。穿着时需要内着衬衫,打领带。
    军官的常服比之礼服更为简单,竖领立襟,胸前单排5颗金色纽扣,袖口同样有袖章,无肩章,有领章。
    此外,海军军官的夏季白色制服上不用袖饰而专用肩章。参谋人员佩戴肩章时还需要配参谋带。
   
    水兵着装
   
    《海军旗式及章服图说》中规定的水兵着装比军官服大为简单,但同样也是欧式设计。这种水兵的着装同样也适用于海军陆战队。
   
    军帽:
   
    水兵的军帽和英国海军的军帽样式完全相同,为西式的无檐帽。深蓝色,帽墙上钉有一圈飘带,上书“大清XX军舰”字样,文字周围用金线环绕装饰,飘带两头袖有海军锚图案。夏季时水兵戴西式的草帽,大体形制和北洋水师以来的海军草帽一致,也钉有黑飘带,但飘带上只有文字和船锚图案,没有金线装饰。
   
    军服:
   
    清末海军的水兵着装也和西方完全一样,颈前开有“V”字领,颈后是方形披肩,袖有白线两道。军服春秋冬季为深蓝色,夏季白色,披肩四季均为深蓝色。为区分水兵的级别和服务岗位,和北洋海军时代一样,新建海军的袖子上也装饰有臂章,但是臂章的图案内容已经没有了中华文化的色彩。
    与这套焕然一新的着装制度不太适应的是,清末新建海军的建设步履显得异常艰难。尽管1910年底陆军部的海军处正式升格而为海军部,载洵、萨镇冰也努力外购了一批军舰,并计划建设新军港,种种迹象都显示着海军建设似乎方兴未艾,然而受制于资金短绌,实际的成效并不十分显著。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新军部分官兵发动旨在推翻帝制的起义,各省纷应,重建不久的海军随即被清政府投入镇压起义的内战。继1911年11月3日驻沪海军舰只起义、11月7日驻宁海军舰只起义后,率海军主力在汉口一带江面攻击革命军的海军统制萨镇冰目睹人心向背,于11月12日黯然离开座舰,默许海军主力起义,至此清末海军均倒戈而为民国海军,海军成为了革命的马前卒,中国海军的历史由此揭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中国海军百年军服
(四)北洋政府时期
   
    1912年2月12日,在内阁总理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廷隆裕太后携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溥仪宣布退位,统治中国数百年的清王朝政府就此烟消云散。根据此前南北和议的约定,只要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位,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将大总统职位让与袁世凯,南京政府的临时大总统孙文遂于次日辞职,2月15日袁世凯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国都改为北京。由于袁世凯当时实际是继承淮系衣钵的北洋系军政集团的首领,因而北洋系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一般也被称之为北洋政府。
    袁世凯出任总统后,由清末海军起义而来的民国海军仍然设海军部统一管理,与袁世凯交往密切的前清海军将领刘冠雄出任总长,中国海军的各项规章制度随着新政府的成立开始变革,然而与此时的国家一样,各种制度上都能看到新旧政权交替期那种特有的延习、交融迹象。根据1912年10月20日大总统布告的“海军官佐士兵等级一览表”规定,军官的等级仍然延续前清的做法,分为三等九级,然而具体的职衔名称却做了改变,更接近今天的习惯用法。其中上等称为将官,分上将、中将、少将;中等称为校官,分上校、中校、少校;初等称为尉官,分上尉、中尉、少尉。此外还有准尉官的设置。水兵的级别也与前清相仿,具体的名称同样采用日式的名词,分为军士:上士、中士、下土;土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一等练兵、二等练兵。各项级别名称前均冠以海军二字。
    与这套职衔制度相匹配,北洋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军服制度,1913年1月18日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公布了“海军服制”。从整体看,北洋政府海军的军服实际就是清末海军军服的延续和改良,二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区别仅仅是将清末海军军服上那些用以标识清政府的图案,文字去除了而已。
    北洋政府海军军服主要分为官佐服(即军官服)与土兵服两类,此外还有海军学校学生的制服。
    官佐服包括大礼服、礼服、公服、常服、夏服、外套、雨衣等,由于大的外观设汁上与清末海军的军服基本相同,本文仅略举其中发生了变化的一些服装细节。
    首先是军官服的颜色。除夏服外,北洋政府海军的军官服颜色一改清末的蓝黑色,完全采用了黑色。
    其次是肩章的图案。北洋政府海军服装制度中军官佩戴的肩章分为礼服肩章和常服肩章,虽然形制不一,但是肩章表面的标志则完全相同。与清末海军的肩章相比,主要的区别实际就是去掉了原有的金龙戏珠标志而已,剩余的区别系统基本是一丝未变。将官的肩章图案为:交叉的海军锚和银星,银星数量分3、2、1颗,对应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单海军锚和银星,银星数量的区分同将官;尉官:无海军锚装饰,只有银星;准尉官:肩章表面无任何标志。
    军官服的袖章的大致识别方法和清末海军也相同,有所区别的是北洋政府海军军服的袖章内绣入了嘉禾纹样,将官为金色袖章内绣金色嘉禾,校官金色袖章内绣银色嘉禾,尉官银色袖章内绣金色嘉禾。自民国肇创开始,寓意“取丰岁足民之义,垂劝务农之本”,类似国徽地位的嘉禾图案,开始取代清代的龙纹,广泛出现在中国海军的军服设计中。
    最后是军帽。北洋政府海军的军官帽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配合穿着大礼服时使用的拿破仑帽,与清末海军军服别无二致,只是在一些细节部位加入了嘉禾纹装饰。
    另外一种是使用广泛的大盘帽,无论是帽形、质地还是帽子上的装饰内容也都与清末海军的一样,也是以帽墙上金线的宽窄和帽檐上金饰的内容标识军衔(将官帽墙上为一宽道金线、校官二中道、尉官一中道、准尉官没有),唯有的区别仅在于帽徽。北洋政府海军的帽徽大体还保留了清末海军学习英国的那种设计思路,但是将帽徽顶部的金龙戏珠纹替换成了五色星,即寓意汉、满、蒙、回、藏5族共和的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皇权的龙更换成了代表共和的五色星,也可以看出此时国家形式上走入共和的特征。今人可能不太留意的是,此时民国政府的国旗也是五色旗,而国民党的青天白日党旗被确定成海军旗,武汉首义时使用广泛的***十八星旗则定位成了陆军旗。除了帽徽顶部的龙纹被替换外,帽徽主图部分环绕在海军锚外围的欧式橡叶也更换成了嘉禾图案。
    北洋政府海军的士兵服分为礼服、常服、夏服、外套和雨衣等,与清末海军军服区别更小。仅仅是水兵无檐帽飘带上的文字发生了变化,“大清XX军舰”变成了“中华民国XX军舰”。1914年10月22日,北洋政府海军部又另行制定了海军陆战队的军服样式,其中士兵服与军官常服相似,帽子也用军官的大盘帽,但是帽墙上不装饰金线,帽徽也改为了铜质椭圆形样式,图案为银色的海军锚。
    新的海军服装样式公布后,为了规范着装,保持整齐划一的军队形象,1918年10月21日海军部颁行了《海军服装规则》,对各种场合的着装都做了详细规定,由于北洋政府海军的服装样式大都参考自清末海军,且各项制度受清末海军影响较深,因而透过这部《海军服装规则》也能用于借鉴研究清末海军的着装规范。限于篇幅,本处仅介绍其中关于夏季着装的规范。
    按照这项规则规定,每年的6月1日至8月底可以着夏季制服,由于各地区温度不一,也可由各处的资深军官视情况灵活处理。当酷暑季节遇到需要穿大礼服、礼服、公服的场合,一律改着白色的夏服。如需穿黑色的礼服、公服、常服时必须穿白色的夏服裤,戴夏服帽(军帽加白布帽罩),即半白服着装样式。根据规范,白色夏服没有袖章而用肩章,但当在航海中穿着夏服时,可以不佩戴肩章。
    这套自清末海军脱胎而来的海军服装制度,在民国海军中一直沿用至1931年新的海军条例诞生时。见证了中国海军在内战的波涛中,不断分裂、统一的历史,无论是护国舰队、护法舰队还是北京政府海军、广东海军、东北海军,当对抗、作战时,身着的都是一样的中国海军军服。同时,这套军服还曾随着干涉俄国革命的中国干涉军第一次走上国际舞台。
    1926年7月1日,广东国民政府发表《北伐宣言》,以打倒军阀、恢复民国为目标,国民革命军大举北伐,北洋政府海军接连易帜,帽徽上的五色星改成了青天白日,军舰上也纷纷升起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中国海军由此也开始汇入北伐的洪流。










中国海军百年军服
现代舰船2006.06A-2007.12A  陈悦
(五)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军官服
   
    1927年4月,在北伐军凌厉的攻势下,江南半壁的原军阀势力已基本扫除一空,国民政府遂定都南京,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期,即南京政府时期。次年12月,掌握东三省的奉系军阀首领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附南京政府,至此中国在形式上统一于南京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宣告胜利。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原有的北京政府海军、广东海军、东北海军相继在名义上统一为国民政府海军,其中闽系的原北京政府海军由于渊源极深、实力雄厚,成为新建海军的主导,原有的闽系第一、二舰队的编制保持不动,东北海军则编为第三舰队,广东海军成为第四舰队。1929年6月1日,在蒋桂战争结束后,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正式成立,原北洋政府海军司令杨树庄任海军部长,第二舰队司令陈绍宽任政务次长,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任常务次长,这意味着中国海军经过多年的内战纷争后重新归于一统。
    应着这一翻天覆地的变化,1931年2月20日,统一不久的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颁行了一套全新的服装制度《海军服装条例》。这套制度从整体上看,与清末新建海军、北洋政府海军的服装制度一脉相承,很多地方都可以寻觅到上两个时期军服设计的踪迹,由此可见,中国海军军服的传统已经逐渐明晰了。
    新的《海军服装条例》把军官服的种类规定为大礼服、常礼服、晚礼服、公服、晚公服、常服、晚常服、夏服等,其中系统的晚装规范是第一次在中国海军的着奖制度中出现。以下按照军官服、土兵服分别介绍。
   
    军官大礼服
   
    国民政府的海军军官沿袭了中国海军传统的三等九级设置,具体的名称上与北京政府相同,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以及代将(准将)、准尉等,军衔前均冠以海军二字。
    海军大礼服浓旧是十足的欧陆气派,与北洋政府时代的式样非常相像,本文仅概述大致的区别。
    首先服装的色调一改北洋政府海军的全黑色,重新变回类似清末海军军服所用的蓝黑色。其次是大礼服上的装饰,燕尾服的立领上增加了金色的领章设计,图案为嘉禾纹;服装上铜扣的图案发生了变化,改为海军锚和代表国民党的十二角白日图案组合。大礼服的袖章与清末和北洋政府海军的标识方法近似,但是引入了一处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巧妙设计,原本在袖章金道之上的圆环变化成了嘉禾环,可谓妙趣天然。另外,南京政府海军中已经有航空兵的设置,航空兵军官袖章上的嘉禾环改为飞鸟以作区别。肩章上的徽标设计更能看出中国海军历史承续的传统之线,更替清末龙纹的北洋政府五族共和星图案被替换,改为代表国民党的十二角白日图案,白日徽以外的其他标志和清末、北洋政府海军相似,双锚加银星为将官,根据银星数量的多少,三、二、一颗分别对应上将、中将、少将,代将则只有双锚没有银星;单锚加银星为校官,只有银星则为尉官。比较特别的是,南京政府海军的军士官也享有穿着大礼服的殊荣,各部门军士长的肩章与尉官相同,区别在于肩穗边缘的颜色。
    与大礼服配套,礼服裤也是蓝黑色,在裤子的边缝上镶有金线装饰,将官为一宽道、校官中道,尉官窄道。帆缆副军士长、轮机副军士长、副看护长、司书录事等低阶士官和文书没有金线装饰。
    除了大礼服以外,还有常礼服、晚礼服的设计,与大礼服的区别主要在于服装的裁剪式样,袖章、肩章则与大礼服完全相同。
   
    军官公服
   
    除了规定穿着大礼服的重大场合外,其余一些正式场合海军穿着的是公服。
    公服与礼服在着装样式上相同,区别在于不佩戴肩章,而且公服配套使用的帽子是大檐帽。
    大檐帽的帽型与清末海军、北洋政府海的完全一样,帽徽是黑篮呢子作底,上绣十二角白日图案、银色海军锚和金色嘉禾纹的组合图案,根据军衔不同,将官帽徽上的海军锚图案采用金线绣制,帽檐上内外边镶嵌金色嘉禾纹。上、中校官帽檐上只有外边镶嵌—道金色嘉禾纹,少校和尉官军帽上则没有帽檐装饰。
   
    军官常服
   
    常服是除应该穿着礼服、公服以外的场合穿着的服装,分为春秋冬季和夏季军服两种。
    春秋冬季军服蓝黑色,样式上与日本海军常服相同,立领,从衣领处沿前襟到下摆等衣服边沿处均镶嵌蓝青色的镶边。常服上采用暗扣,表面看不到钮扣。穿春秋冬季常服时用袖章,样式同礼服袖章,不佩肩章。军官常服裤与上衣同色,裁剪方法与日本海军相同,但是如果夏季穿着春秋冬季常服时,必须穿白色军裤。与军官常服配套的是和公服一样的大檐帽,值得注意的是,士官阶层也是穿着军官常服,但是必须在大檐帽上罩白色帽罩,而且不能用军官帽徽,改镶嵌金色海军锚徽章,这与当时日本海军的做法相似。
    夏季的军官常服为白色,立领,锁5颗金色钮扣,不佩戴袖章改为佩戴肩章。穿着白色夏服时,必须着白裤,白袜以及白色皮鞋,大檐帽上也要套上白色帽罩。
   
    军官夏服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不适合穿着厚重的礼服、公服,因而在夏季遇到需要穿着礼服、公服的场合时,一律穿着夏服,样式与夏常服相同。
    如果夏季天气允许,可以穿着礼服,公服时,则上衣穿着蓝黑色的礼服、公服,军裤必须穿着白色的夏服裤,即半白服样式。这一规范与北洋政府时期的完全相同。






(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士兵服
   
    1935年1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海军士兵等级》法规中,将海军分成八个科别(即部门),分别为兵科(内含帆缆、枪炮、鱼雷、水雷等部门)、轮机(内含轮机、电机、雷机、炉工、铁工、铜工、机工等部门),造械(内含修械)、造舰(内含船匠、漆工)、军需(内含簿记、轮机簿记)、军医(内含司药、看护)、通信(内含电信、信号)、军乐(内含军乐、司号),与同时期日本海军的做法相仿,每一科别内又有上、中、下士以及一、二、三等兵,一、二等练兵的具体级衔设置。
    作为士官阶层中的高等官,上土穿着接近于军官的士官服,上士的军帽和军官帽一样都是蓝黑色的大檐帽(着夏服时戴白帽罩),帽墙装饰一道青色宽带,帽徽为椭圆形,采用黑兰呢质地,中间绣银色的十二角星徽和海军锚图案,四周环绕红色线装饰,与当时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的色彩搭配一致。
    上土的春秋冬季制服为蓝黑色制服,立领对襟,钉5颗黑色钮扣,钮扣上的图案则与军官服钮扣上的一样,同为十二角星徽和海军锚的组合。穿着蓝黑色制服时配同样颜色的军裤,军裤的裁剪样式和当时的日本海军一样,足穿黑色皮鞋。上土夏季服装为上下一身白,其钮扣等配件和春秋冬季相同。
    为区别所属的不同科别部门,军服左右臂上都要佩戴臂章,臂章长方形,质料颜色与军服相仿,上面绣有各种区分图案,与其他士兵有所区别的是,上市臂章上的图案主要以金线绣制。
    上士以外的其他士兵采用平顶无檐的蓝黑色水兵帽,帽墙上钉有一圈黑色飘带,正面用金线绣制隶书体的“中华民国XX军舰”等字,黑色飘带末端呈燕尾形,在军帽后部中央相折,垂于脑后。与现代人民海军采用的俄式水兵帽不同,中国海军自清末至此水兵帽脑后飘带的长度都很短。
    水兵服的样式为欧式的套头衫,胸口开有V字领,夏季为白色、春秋冬季蓝黑色,白色夏服的袖口有蓝色镶边。套头衫内配有专门的衬衣,短袖无领,领口长方形,与欧洲国家的海军一样。穿着水兵服时还需要系专门的披肩,夏季浅蓝色、春秋冬季蓝色,披肩边缘绣有2道白线,与欧式海军类似(英国海军水兵披肩上3道白线,日本海军1道白线),富有中国特色的是,在披肩的肩角还各装饰了一个十二角星徽图案。
    上士以下水兵穿着水兵服时,配套穿着与军服同色的军裤,无论四季均穿黑色皮鞋。
    除了上述的军常服外,南京政府军服制度中还制定了专门的士兵用外套、雨衣以及作业服。
    外套还是蓝黑色,质料为防风性较好的粗呢,样式与当时日本海军的相仿,胸前对襟钉2排共10颗黑色钮扣,另外还配有可以拆卸的风帽,整体类似风衣,用于冬季舰上执勤时穿着。
    雨衣的样式和外套类似,质料是防水的黑油布,胸前也是对襟钉双排钮扣,上士、中士每排5颗,下士及以下每排4颗。
    作业服采用的样式和常服相同,不戴披肩,质料为更加耐磨的蓝黑色粗布,主要是进行粗重工作时穿着。
    在穿着除雨衣以外的上述各类军服时,左右臂都佩戴臂章,臂章的质料颜色与所配的军服一致,图案主要采用银色线绣制。
    这套全新的海军着装制度起用后不久,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悍然挑起“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日更是挑起卢沟桥事件,全面抗战就此开始。
    自南京政府成立伊始才基本上统一的中国海军,未能获得充分增强壮大的机会,便又匆匆力加了全民族抗战的行列中。总吨位尚不及6万吨的中国海军面对强敌毫无惧色,各个战场上均能看见海军的身影,—艘艘曾经记载着自清末以来中国海军不屈历史的战舰或与强敌作战而浴血沉没,或为了战守大计含恨自沉阻塞航道,中国的海军官兵先是驾驶战舰与顽寇作战,继而将舰炮拆卸上岸充作炮兵作战,最后化整为零游击于敌后布雷袭扰,当看见战场上那一身身独特的海军制服,人们知道这些已经没有了战舰的海军官兵们仍然在作战,中国海军依旧存在。犹如火中的凤凰,他们在等待着沐火重生的一天。








(七)抗战时期傀儡政权海军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不久,日本先后挑起旨在侵吞中国领土的“9·18”事变、“7·7”事变,为了反抗侵略救亡图存,中国全民族抗日战争由此开始。然而面对狰狞的侵略者,有一些中国人未能坚守住民族节操而倒戈投敌,日寇卵翼下相继设立了名目不同的多个伪政权,其中盘踞白山黑水的伪满洲国与窃取民国名义的伪南京政府均拥有规模不等的海军舰队,作为中国海军历史进程中的一股逆流,这2支舰队在其服装制度上都带着深深的汉奸烙印。
   
    伪满海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入侵中国东北全境。守土有责的东北军不战而走退往关内,东北三省遂沦入日寇的铁蹄蹂躏下。
    侵占东北大地后为了强化统治、充分调动中国东北的人力物力资源,日本政府扶植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由清逊帝溥仪出任执政,作为儿皇帝代行殖民统治政策。1934年满洲国改称满洲帝国,执政改称皇帝,傀儡政权的面目初具。配合满洲国的傀儡统治,日本军方允许其名义上拥有一定规模的武装力量,分为陆海二军,满洲国陆军的实际指挥权归属日本关东军,海军的指挥权受制于日本海军驻满洲临时海军部。新建的伪满海军前身是中国东北海军的吉黑江防舰队,“9·18”事变爆发时这支用于内河防御的舰队因为无可逃避而滞留内河,除部分官兵上陆参加抗日军队外,其余在舰队长尹祚乾率领下投敌。最初被称为满洲国江防舰队,后来因为日本海陆军不和,日本关东军从海军手中夺走这支舰队的指挥权,改称满洲国江上军,其主要的任务是在黑龙江、松花江等内河巡弋,防备苏联红军。
    这支活动在内河的傀儡“海军”虽然指挥权最终收归日本关东军所有,然而在服装上却仿照日本海军制定了详细的制度。伪满海军军服的种类名目与日本海军极为相似,分作正装、礼装、通常礼装、军乐队礼装、军装等5种,各种又区分春秋冬季制服与夏服两类。
    正装、礼装、通常礼装等为军官制服。正装的样式与欧式海军的大礼服一样,军帽采用拿破仑式三角帽,上衣为竖领燕尾服,配带穗肩章与袖章,军裤与上衣同色,边镶金线。由于伪满政权的特殊性,这套粗看似乎平平的礼服设计上还存在着大量有别于欧式海军军服的独特细节。首先是军服的颜色,军帽、军服、军裤使用的是一种与高梁颜色类似的深紫红色,称为深绀色,联系到满洲国的国徽就是东北特产高梁花的图案,采用类似高梁的颜色作为军服色可谓别有意义。其次军服的袖章符号有别于欧洲海军和此前的中国海军,而与日本海军的设计几乎完全一致,将官军服袖章上采用2宽道金线代表阶级,欧式海军用来代表将官阶级的1宽道金线则用作代表校官阶级,尉官不用宽道金线,此外另加1—3道表示具体级别的窄金线以及金色圆环,诸如上将为2宽道金线加3窄道金线之类。由于“皇帝”溥仪是满洲国海陆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配合礼仪需要,溥仪也可穿着海军礼服,袖章的标志是3宽道金线和3窄道金线。最后满洲国海军大礼服上的肩章设计也较有特色,肩章的底板上是龙纹图案,表面安缀的符号包括满洲国的国徽图案以及用来区别职衔高低的海军锚、梅花星图案。
    着装制度中的礼装、通常礼装对应实际就是礼服、常礼服,大致式样与正装相同,区别主要是上衣采用大翻领的大褂取代竖领燕尾服。另外通常礼装上还不佩戴肩穗,配套的军帽也改作大檐帽,帽子颜色和军服相同都是深紫红色,帽徽图案由海军锚、满洲国国徽以及梅花叶组成。
    满洲国海军军服中称作军装的实际就是军常服,样式与同时期的日本军服和南京政府海军军服类似,上衣竖领暗扣,衣领上佩戴设计模仿日本海军的领章,上衣春秋冬季为深紫红色,衣领处沿前襟到下摆等衣服边沿处镶嵌绿色镶边,配套使用与通常礼装相同的大檐帽。夏季改作全白色军服,大檐帽上罩白色帽罩。穿着军常服时,军裤与上衣保持同色。
    满洲国海军的水兵没有礼服等服装,只配发军装即军常服。军帽是平顶无檐的欧式水兵帽,春秋冬季深紫红色,夏季罩白色帽罩,帽墙上钉一圈黑色飘带。水兵服上衣套头衫式,开V字领,春秋冬季深紫红色,夏季白色(夏服袖口有深紫红色镶边),与水兵服同时使用的披肩春秋冬季是深紫红色,带2道白色边装饰,夏季披肩白色,带2道深紫红色边装饰。
   
    汪伪海军
   
    1940年3月30日,在日本政府一手导演下,汪精卫伪中华民国政府在南京粉墨登场,主要由原伪维新政府绥靖水巡队、伪广东省水上警察所水上巡查队、北支特别炮艇队等单位构成的汪伪海军也于同日成立。由于汪精卫政府始终想混淆黑白,造成伪政府就是中华民国政府的假象,因而在诸如国旗、国号等外在特征上都采用了原南京国民政府的形制,和继续使用南京政府军服样式的汪伪陆军一样,汪伪海军的外在特征军服也很大程度沿用了南京政府海军的军服样式。
    汪伪政府的海军军官服上与南京政府海军服基本相同,主要的区别有两处,都是参考日本海军军服而作的改动。第一是军官大檐帽帽檐上的金色嘉禾纹装饰,南京政府海军军帽上将官帽内外边各有1道嘉禾纹装饰,汪伪政府海军将官大檐帽上则改作各有2道。第二是军官立领军常服上增加了领章的设计。至于水兵服则和南京政府海军服完全相同,水兵帽飘带上是盗用民国国号的“中华民国XX军舰”字样。
    伪满、汪伪傀儡政权内的这2支舰队都只是装备些老旧破小的舰船,主要担当近海内河治安巡防任务,战斗力极为贫弱。以伪满海军为例,一些军舰的主炮甚至是以涂色的木棍冒充,这样的军队显然不堪一战。而且伪政权内的官兵们承受着亡国奴与汉奸身份的双重煎熬,随着抗日战争接近胜利,伪海军内积蓄已久的烈火逐渐进发,1944年11月5日,驻刘公岛的汪伪海军发动起义,成为伪海军首支反正的军队。1945年,苏联红军挥师进入中国东北击溃日本关东军,摧枯拉朽下伪满江上军土崩瓦解,舰船大都被苏联红军俘虏。同年在盟军的强大攻势下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彻底胜利,散布在东南沿海的汪伪海军基本被南京国民政府接收。2支傀儡海军就此先后灰飞烟灭。










中国海军百年军服
(八)南京国民政府抗战胜利时代
   
    1945年9月3日,在盟国强大的政治军事攻势下,日本法西斯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接受日寇投降的座席中,身着全白色制服的中国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尤为引人注目,这一刻标志了经过不懈斗争的中国海军迎来了胜利和复兴的曙光。
    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幸存的舰只总吨位仅剩下数千吨,为了恢复振兴海军,一方面接收日本赔偿的军舰,一方面派出官兵赴英、美训练,准备接收英美捐赠的战舰。然而就在百废待举之际,自清末以来主导中国海军的闽系军官集团遭到冲击,首领人物陈绍宽辞去海军总司令职务,蒋中正撤销海军司令部设置,改设海军署,全面改组海军削弱闽系势力,以加大对海军的控制力度。
    配合海军的改组,1946—1947年间,南京政府海军陆续开始启用了一套新的军服制度。新军服制度大体上与南京政府此前的海军军服类似,另外加入了大量美式军服的设计元素,抗战中关系愈走愈近,被南京国民政府倚为靠山的世界强国美国,此时已取代英国、日本,对中国的军事建设发挥强大的影响力。
    海军军官服仍然和此前一样,分为大礼服、礼服、公服、常服等名目,各项礼服的样式完全没有改变,军官大礼帽、大檐帽以及帽徽也与此前相同,变化较大的主要是海军军官的常服和军衔设计。
    海军军官常服仍分为春秋冬季和夏季两类,夏季常服上衣是白色立领样式,衣襟前钉一排5颗铜钮扣,配套戴肩章不戴袖章。和上衣一样,军裤和皮鞋也是全白色,军帽上罩白色帽罩。军官的春秋冬季常服变化最大,上衣深蓝色,式样一改以往立领暗扣的设计,变为西服领双排扣(每排3颗钮扣)样式,袖口缝金线袖章,与美国海军军官常服相仿。春秋冬季常服的军裤也为深蓝色,配黑色皮鞋,与以往的着装制度不同的是,大檐帽也和夏季常服一样,套白色帽罩。
    1946年军服上出现的军衔标记和此前南京政府海军的军衔符号相比,变化较多。以下分肩章和袖章分述。
    军官服的肩章主要配用在夏季制服上,其中将官肩章的设计仍保留着南京政府前套海军军服上的很多痕迹,主要由十二角白日星徽和双锚符号以及区别军衔高低的将星符号3部分组成,十二角白日星徽和双锚符号不变,从海军代将(类似西方的准将)至海军上将,将星的数量分别为1—4颗。
    海军校官以下的军衔标记已基本美国化,肩章上除一个青天白日图案外,剩余用金线的宽窄、数量区分军衔高低。海军上校为4中道金线,中校为3中道,少校2中道1窄道,上尉2中道,中尉1中道1窄道,少尉1中道。海军士官的军衔符号是在1中道内再分隔出数量不等的竖窄道,海军一等佐3竖窄道,二等佐2道,三等佐1道。
    春秋冬季军官服上的袖章仍然是欧式海军的传统,以金线的宽窄和数量区分军衔,另外在金线之上装饰一个金色嘉禾圈。将官的袖章为1宽道金线和数量不等的中道金线的组合,从海军代将至海军上将分别为1宽道加1-4中道金线。海军校官以下金线的样式和肩章相仿,海军上校为4中道金线,中校3中道金线,少校2中道1窄道,上尉2中道,中尉1中道1窄道,少尉1中道,其他如海军士官的也与肩章相仿。
    除上述的军服之外,1946年之后的中国海军中,还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的军官便服,直接选用的是美国海军的棕黄色西装领军便服,主要用于作训时使用。选用这种服装或许是为了实用需要,亦可能是从美国过剩的军需物资中便宜获得的,其真实原因究竟如何,尚需进一步探讨,另外穿着这种军便服时,会在西服领上佩戴领章。
    抗战后新军服中的水兵服较之抗战前基本没有变化,唯有的区别是臂章的设计有所修改。水兵的臂章底子颜色与制服的颜色匹配,即春秋冬季穿着深蓝色制服时,臂章的底色就是深蓝色,识别图案为金色,夏季白色制服时,臂章底色则是白色,识别图案为蓝色。其中练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的臂章符号与清末北洋海军时期的图案相仿,练兵为2个圆圈,和北洋海军的练勇类似,上等兵至二等兵分别为3—1道金线,与北洋海军的水手类似。兵之上,上士、中士、下士臂章的主图是交叉的2个海军锚,区分级别的符号是海军锚上方的星徽,下士为1颗五角星,中士是2颗五角星,上士是1个十二角白日星徽图案。
    伴随抗战胜利、海军改组而出现的这套海军服装制度颁行未久,中国海军刚刚在复兴之路上蹒跚起步,便被卷入了内战的漩涡。1949年2月13日凌晨,1艘用树枝稻草遮盖伪装的军舰悄然抵达连云港解放区,宣布起义,由此原民国海军的一些人员、舰只接连起义,投向新生的人民军队,他们身着的军服也逐渐变为人民海军军服。剩余的民国海军则跟随节节败退的南京政府,最终驶向了孤岛台湾,1946年后诞生的这套海军军服在海峡对面仍然延用了下来。中国海军的一个新的时代就此开始。
















(九)人民海军50式军服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攻占民国政府首府南京,同日,在距离南京几百千米外的泰州白马庙乡,华东军区海军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序列中首次有了海军单位,这一天后来被确定为人民解放军海军的诞生日。当时人民解放军建设海军的技术基础主要是民国海军起义的舰只和人员,因为分散在各地,而且舰只状况优劣不一,整个建军工作头绪纷繁。
    同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派出的秘密代表团抵达苏联莫斯科,就新中国建国等事与苏联政府进行会谈,其间苏联政府表示愿意帮助中国建设现代化海防,由此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对组建之初的人民解放军海军开始发挥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1950年1月15日,12兵团兼湖南军区司令肖劲光被正式任命为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员,经过近3个月的筹备,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领导机关于4月14日成立。作为一国海军对外重要形象展示的军服,在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后随即引起重视,此前人民解放军海军并无统一的军服,起义的民国海军官兵大部分仍然身着旧海军军服,只不过将原民国海军的各种符号标志都予以了摘除。1950年7月,海军领导机构正式制定出统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制式军服,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军服传统由此开始。
    新制定的这套军服,习惯根据制定的年代称为50式军服,主要分为干部服和战土服两类。服装样式实际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参阅海军官兵身着的制服基本相同,目前尚无法确定二者间是否具有某种联系。
    50式海军服的设计特征是脱离了自清末海军以来,中国海军服装制度中的欧式传统,改为接受吸取苏联海军军服的设计思路,与当时海军领导机关提出的“向苏联海军学习”的号召相协调。
   
    干部服
   
    干部服只有常服和礼服2种,没有大礼服、常礼服、公服等服装,类别设置与苏联海军相似。常服又按季节分为春秋冬季和夏季2种,衣料上海勤干部用呢料,岸勤干部用布料,春秋冬季常服上衣与军裤同为藏蓝色,上衣的裁剪样式属于自红军以来人民军队军服一直使用的中山装式样,前襟有5颗灰色胶木钮扣,左右胸前各有一个口袋,没有袋扣,左侧口袋上方缝长方形布质胸章,布条边框红色,内书黑色正体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汉字,因为没有施行军衔制度,因而军服上没有袖章或肩章等佩饰。干部夏季常服的样式与春秋冬季类似,唯有的区别是上衣改作白色,为上白下蓝的特殊样式,和欧洲海军传统军服中上蓝下白的半白服样式刚好颠倒,这种倒置的半白服设计来源自帝俄时代俄罗斯海军的军服传统,后经苏联海军沿用,至此又传入了中国。
    50式海军干部服制度中,还有一种礼服的规范,但是只配发给海勤干部和岸勤营以上干部。礼服为全白色,式样与常服几乎完全相同,只是衣襟上的5颗钮扣改为略显豪华的铜扣而已。
    与新制服配套出现的是全新的军帽设计,50式海军干部服的军帽主要为大檐帽样式,配合常服和礼服使用,帽子蓝色,帽檐和风带黑色,夏季穿着上白下蓝俄式半白服式,大檐帽上套白色帽罩。军帽上的帽徽样式极为特殊,帽徽整体为盾型,上面有海军锚和陆军的“八一”五星图案组成,与欧洲海军和俄式海军相比,设计都显简单。除了大檐帽外,另有一种带护耳的冬帽,为冬季使用的防寒帽。
   
    战士服
   
    人民解放军海军50式海军服的战士服就是常服,另外海勤战士再加发一套全白礼服。战土服即水兵服,上衣的样式是欧式的“V”字领套头衫,与欧式军服不一样的是,水兵服上的重要特征披肩仿照苏联水兵服的设计,被做成了与上衣一体的,蓝色披肩上装饰有3条白线,有别于民国海军水兵服披肩上的2条白线,而与苏联水兵服完全一样。水兵服的袖口为俄式的收口设汁,不同于欧式水兵服的宽袖口,袖口为蓝色,也装饰有3条白线。因为不存在军衔制度,战士服上没有任何与军衔有关的标识,只是和人民解放军陆军一样,在水兵服胸口左侧缝有布质胸章,样式和干部服上的相同。春秋冬季和夏季的战土服颜色有所区分,夏季战士服上衣白色,着蓝色军裤,春秋冬季战士服则上下全为蓝色。
    战士服配套的水兵帽也是苏联海军沿用的俄式,四季均为白色,帽徽为解放军陆军的军徽,即带有黄色镶边的红色五角星,五角星中有黄色的“八一”2字。帽墙上钉有一圈飘带,但是飘带的长度明显超过欧式水兵帽的,和俄式水兵帽上的相同,一直垂到肩部,飘带正前方写有正体右书的“中国人民海军”字样,飘带尾部装饰有海军锚图案。除了“洋气”的水兵帽外,另有毛质带护耳的冬季防寒帽。
    50式海军服诞生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服装上可以明显感觉到百业待举的初创阶段那种艰难性,与受欧式传统影响的中国海军以往军服相比,这套军服显得稍过“简陋”,结合了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陆军军服和苏联海军俄式军服特点的这套军服,可以视为世界海军军服中的一朵奇葩。







(十)人民海军55式军服.军官服
   
    1955年10月1日,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建国庆典的日子,也是人民共和国海军军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天。经国务院第18次会议批准,人民解放军继50式以后的一套全新的军服在这一年的国庆日正式推行。根据颁行的时间,这套军服被简称为55式军服。
    55式军服的诞生,可以追溯到1953年,鉴于军内外、社会各界就50式军服提出的各种意见,以及人民解放军即将实行军衔制的形势所趋,当年年初,中央军委作出了设计换用新式军服的决策,由总后勤部具体实施,中央军委副主席贺龙分管新军服工作,总后勤部副部长洪学智、副总参谋长张爱萍负责具体落实。55式军服从设计一开始,就着重强调了服装正规化等要求,主要以当时的苏联军服为模本,参考中国各时期军服和世界各主要国家军服,同时要求体现一定程度的民族特色,无论是服装种类的丰富程度,还是美观程度,都不可同日而语。
    55式海军的军官服包括礼服、常服两类,其中礼服按照军官的军衔不同有所区别。根据当年实施的军衔制度,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军官军衔分为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三级,另有准尉的设置。军官的礼服也随之分为将官、校官、尉官三类。
   
    将官礼服
   
    人民解放军海军55式将官礼服与苏联海军的元帅、将官常礼服相仿,为西服样式,采用西服在人民解放军军服史上可谓破天荒式的改革。西服上下均为藏青色,即深蓝色,上衣襟前双排每排3颗带有国徽图案的金色钮扣,少于苏联海军元帅将官礼服上的每排4颗的设计,是出于东方人体型特征而做的修改。上衣的袖口、领口均有白色牙线镶嵌,礼服裤的中缝上倚缝也镶有一条白色牙线,白线两侧各镶一条较宽的红色条纹装饰。白色牙线与军服的藏青色背景相间,蓝白二色体现了海军的特征,这种做法同样也是模仿了苏联军服的设计。55式海军将官礼服的礼帽采用的是大檐帽样式,帽顶藏青色,帽檐黑色,帽瓦上下缘各镶嵌一道白牙线,帽墙上装饰金线编织的风带。帽墙正前方佩戴的帽徽极为精致,大体外观与苏联海军军官常服军帽帽徽相同,由两部分构成。首先是居中的圆形海军军徽,上有红星八一徽、海军锚,以及嘉禾(麦穗)图案,是继民国海军后,嘉禾图案再次出现在中国的海军服装上。环绕在海军军徽外,是金线编织的松枝叶图案。
    55式海军礼服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军衔符号,是人民解放军军服上的首创。将官礼服上的军衔符号主要有领章、肩章、袖章3处。领章实际属于衣领的装饰,外边是一道宽度为6毫米的嘉禾图案金线,领头上是金线刺绣的松枝叶和直径为15毫米的金色五角星图案。袖章也没有采用欧式海军袖章的通例,同样属于一种特殊的装饰物,只标识将官级别,而不能区分具体的等级,图案为金色的嘉禾线和松枝叶。和苏联海军元帅将官礼服的设计一样,55式海军礼服出现了即有袖章又有肩章的情况,大异于欧式海军传统。将官肩章为金色底,以装饰的五角星数量区别将官的等级(依次为4—1颗,对应大将至少将),五角星的设计完全模仿自苏联海军肩章,金色的五角星下有错置的深色五角形装饰,五角金星中央还有红底黑色海军锚图案。
    极有特点的是,人民解放军的55式军服参照苏联海军服的规范,专门做出了女军人着装的设计,这是自清末以来中国军服从未有过的变革。海军女军官礼服和男军官礼服的设计大体相同,只是礼帽改作苏联式的女式圆形软帽,礼服的下衣改作裙装。
   
    校官、尉官礼服
   
    55式海军校官、尉官礼服与将官礼服大致相同,主要区别在于一些细节装饰。校官礼帽上的风带改作黑色皮质,帽徽只采用圆形海军军徽,没有环绕的金色松枝叶装饰。礼服所用的各类钮扣图案改作五角星八一和嘉禾,礼服上衣领口只有嘉禾线和松枝叶装饰,没有金色五角星将星符号,袖口则只有嘉禾线装饰,去掉了松枝叶装饰,礼服裤裤缝上只保留白色牙线,去除了将官用的红色条装饰。校官的肩章底板金色,另模仿苏联军衔的设计,以纵向的2道黑线标识校官级别,考虑到东方人肩宽较窄的特征,银色的五角星只镶嵌在两条黑线之中,而不像苏联军衔那样叠压在校官识别线上。银色五角星的数量从4颗至1颗不等,分别对应大校至少校。
    相比校官礼服,海军尉官礼服则做了进一步简化,偏重于作业实用。礼服的整体色调改用较将校官礼服更浅的藏青色,上下一色。礼帽的样式与校官礼帽相仿,礼服的裁剪样式采用解放军军服传统的中山装式,襟前单排5颗金色钮扣,衣领、袖口和军裤的中缝都有白色牙线。军服上的军衔装饰只有2处,分别为领头和肩章:衣领上装饰金色的松枝叶,图案较将校官礼服上的简单;肩章的设计大体上还是仿照苏联军衔,金色底板,上有1道纵向的尉官识别线,用以区别军衔级别的银星叠压镶嵌在识别线上,4—1颗银星代表大尉至少尉,准尉的肩章上只有底板,没有银星。
    海军女尉官的礼服与男尉官礼服基本类似,主要是裁剪样式不同,女尉官礼服上衣采用了西服式领口,襟前3颗钮扣,下着裙装。
    情况比较特殊的是,担负舰上职务的尉官还另有一套舰上礼服,即全白礼服。整体样式与上述尉官礼服相同,只是色调改作全白色,领口不采用松枝叶装饰,而佩戴常服领章。
    55式海军军服的另外一大种类就是常服,将官、尉官、校官的常服样式基本相同,没有如同礼服那般的鲜明区别,主要分为夏季和春秋冬季两类。
   
    夏季常服
   
    人民解放军海军55式夏季军官常服整体上与50式的夏季军官常服类似,都是苏式的上白下蓝半白服。夏季常服帽和礼服帽一样,为大檐帽式样,帽瓦白色,上下缘装饰白色牙线,帽墙藏青色,外围黑色纱带,帽檐黑色,帽墙正面佩戴圆形海军军徽。将官常服帽风带为金丝编织,校尉官常服帽风带黑色皮质。女军人的夏季常服帽仍然采用苏式的圆顶软帽,颜色为藏青色,帽顶带白色牙线。
    夏季常服的裁剪为中山装式,上衣白色,军裤藏青色。上衣前襟有5颗白色钮扣,肩上佩戴军衔肩章,肩章图案与礼服肩章相同,另外衣领上佩戴区分技术岗位的领章,领章底版为藏青色,上面用不同的图案标识各种技术部门。为区别等级,将官的领章边缘带有金边,校尉官领章则没有这种装饰。
    海军女军人的夏季常服样式与女尉官服相同,服装色调改作白色,衣领佩戴领章。冬季常服海军55式军官冬季常服色调为上下藏青色。军帽配用俄式的无檐防寒帽,即俗称的“雷锋帽”,帽面为藏青色,将官帽为皮帽,校尉官为裁绒帽,帽正面佩戴圆形海军军徽。军服的裁剪样式以及各种配饰与夏季制服相同,主要区别在于颜色和衣料不同。
    除礼服、常服之外,55式海军服制度中还有专门的大衣和夹大衣设计,进一步丰富了军服的种类,更具实用性。












(十一)人民海军55式军服.士兵服
   
    人民解放军1955年实行的军衔制度中,土兵的军衔分士、兵2等,包括海军上士、海军中士、海军下士,以及上等水兵和水兵。士兵的新军服设计较之军官服大为简单,但也体现出了苏联化和正规化的特色,其军服类别包括礼服、常服两大类。
   
    士兵礼服
   
    55式海军军服中的土兵礼服,属于全白的舰上礼服。与礼服配套的军帽仍然是50式军服采用的苏式水兵帽,只是帽墙黑色飘带上的文字发生了变化,变为从左向右书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字样,字体也不再是50式采用的正体字,而是改作了简化字。礼服的上衣是套头衫,裁剪样式与50式水兵战士服相仿,有所区别的是,披肩和上衣袖口的白色条纹,从50式的3条增加到了4条。水兵服披肩上装饰数量如此之多的白色条纹,在世界海军领域实属一种奇观。
    55式士兵礼服采用肩章作为军衔识别标志,图案内容模仿了苏联海军军服。具体为黑色底绣金色线,上士是1道很宽的金道,中士是3道窄线,下士是2道窄线,上等兵1道窄线,水兵(即列兵)肩章上是1个海军锚图案。
   
    士兵常服
   
    除礼服外,海军士兵平时穿着的是常服,其具体式样与礼服相同,色彩搭配上略有区别。夏季的常服上衣白色,军裤是藏青色。春秋冬季军服,上衣和军裤均为藏青色,军帽帽瓦也改作藏青色。
    别具一格的是,由于苏式水兵服领口的V字开衩太大,这种粗犷的风格,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着装习惯,于是人民解放军55式海军土兵服上出现了奇特的服装配饰—护胸,用蓝白条纹相间的护胸遮挡住V字领的开口部分。
   
    岸勤士兵服
   
    55式军服制度中,出于方便作业的考虑,还为岸上勤务的海军士兵单独设计了一种军服。岸勤士兵服的裁剪式样与同时期的陆、空军常服相同,四季采用的都是人民海军传统的中山装式,军服的颜色上下都是藏青色,以与陆、空军相区分。军衔符号分为领章和肩章两类,夏季制服上佩领章,其余时候佩肩章。
    类似海勤士兵服上衣胸前V字领所带来的不适应,岸勤士兵服的着装中也有一件散发着苏联风味的配件,即军帽。岸勤土兵冬季的防寒帽还属较为传统的设计,而其余季节的军帽选用了苏式的船型帽,颜色与军服相同,帽子顶部镶嵌一圈白色牙线。解放军对于这种应该歪戴的“怪模怪样”的帽子无从适应,大都已正戴处理,其别扭的形象成为这一时期军服着装中的一个小小的不和谐画面。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55式军服自55年国庆节陆续开始配发,逐渐改变了军队对外的整体面貌,是人民解放军朝向正规化建军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成为了之后人民解放军军服样式风格的开山之祖。然而不应忽略的是,这套军服中也存在着识别符号过于繁琐、部分军服的设计未能联系民族特色加以改良等不足。
    1957年,一篇名为《军内外同志对船形帽有意见》的文章在《解放军报》上刊登,揭开了军内外对55式军服中的某些设计集中提出意见的序幕。苏式的船型帽成为批评的焦点,尽管这种外来的着装样式被列入军服制度,但是无法得到认同。1958年,中央军委做出了对55式军服进行全面修改的决定,废除了苏式的船形帽,代之以传统的解放帽。海军军官常服也不再佩戴肩章,改为佩戴新制定的军衔领章。仿佛是中苏关系开始恶化的一种征兆,人民解放军着装上的苏联化风格,慢慢开始消退。





   
(十二)人民海军65式与74式军服
   
    65式海军服
   
    196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相继通过了“五一六通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革命的决定”2个重要文件,标志着历时10年、席卷全国的政治运动—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与这一政治运动几乎同步,在早已经越聚越浓的极左政治空气中,中国海军的制服也发生了特殊变化。
    旨在体现官兵一致的无产阶级革命传统,1965年5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做出决定,取消人民解放军的军衔制度,自55式军服开始逐渐成熟、完善的各种军衔徽记设计退出历史舞台。与之相配套,5月24日,国务院即公布了一套全新的军服制度,并通知于当年的6月1日正式施行。按照人民解放军军服的命名传统,这套诞生于1965年的军服规范,称为65式军服。
    与陆、空军制度的变化相比,人民解放军海军65式军服较55式军服的变化最大,可谓面目全新,完全清除了苏式海军服装传统的影响,干部、战土服都改成了人民军队传统的中山装、解放帽样式(女军人的军服采用西装领口上衣,无檐圆形软军帽),与65式陆、空军制服相同,而且不再有礼服、常服等服装种类,只有单一的一种制服,显出了极为朴素的风格。
    人民解放军海军的制服整体颜色为蓝灰色,以区别服装裁剪样式完全相同的陆、空军制服。军帽统一是解放帽,帽徽改用三军统一的红五星徽,材料为铝制烤漆,这种帽徽诞生于江西苏区工农红军时代。军服采用工农红军时就曾使用过的中山装式样,棉布面料,前襟钉5颗棕褐色胶木钮扣,服装上不再有任何军衔符号、徽记,只是在衣领上装饰了红色领章,与帽徽一样,都是仿工
    农红军时代的军服,有所区别的是,在领章的反面还印有供填写部队番号、姓名、血型的表格,用意与西方军队的“狗牌”相同。帽徽上的红星和领口的红领章,让人恍若又回到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火热岁月,这种独特的军服佩饰符合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审美和政治要求,时称“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尽管着重体现革命军队官兵一致的政治诉求,但是考虑到具体识别时的需要,干部、战士服在细微处仍然保留了一些区别,主要是干部制服的上衣有4个口袋,战士制服则只有胸前的2个口袋,另外干部配发皮鞋,战士大部分只有俗称为“解放鞋”的作训胶鞋以及黑布鞋。
    65式军服换装不久,人民解放军海军接连在东南沿海进行了“八·六海战”和“崇武以东海战”,采用鱼雷艇、护卫艇集群编队出击战术,以大量小型高速舰艇围攻数量上呈劣势的敌方大型军舰,先后击沉了国民党海军的“剑门”、“章江”、“永昌”军舰。伴随着辉煌的战绩,样式奇特、不同于世界海军的中国工农红军式特殊海军服开始引起世人注目。
   
    74式海军服
   
    随着政治运动的变化,在林彪集团倒台、“四人帮”结成、文化大革命进行到“批林批孔”时期后,人民解放军的65式军服又进行了改良。经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批准,1974年5月1日,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样式部分恢复到65式军服诞生以前的状态,这一对65式军服的改良样式,又可称为74式军服。
    74式军服取消了65式军服官兵一式的设计,重又分为了干部服、战士服。同时改变了65式军服四季一式的单调外观,重新按照春、秋、冬和夏季,在色泽搭配上有所区别。74式海军干部服的军帽改作了类似55式的大檐帽,帽徽仍然还是65式的红色五角星。其中春、秋、冬季军帽帽顶为藏青色,缀有白色牙线,帽墙、风带均为黑色。夏季军帽的帽顶戴白色帽罩。
    海军干部服的服装裁剪和65式基本相同,领口还是装饰红领章,只是色泽搭配进行了变化。春、秋、冬季军服上下均为藏青色,夏季军服则改作上衣白色、军裤藏青色的苏式半白服设计。
    74式海军战土服的军帽改回了55式的苏式水兵帽,春、秋、冬季帽顶藏青色,缀白色牙线,夏季戴白色帽罩,均佩65式的红五星帽徽。帽墙钉一圈黑色飘带,飘带上的文字仍然是简化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但是改成成本较低的金粉印刷,不再使用刺绣。非常突兀的是,在极左思维下,一方面由于过于“洋气”的水兵帽在当时的审美氛围中显得格格不入,另外根据欧式水兵帽飘带的历史渊源是纪念特拉法尔加海战中阵亡的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这一寓意,“四人帮”以不能为帝国主义披麻带孝为由,将水兵帽上的飘带缩短,不再有飘在脑后显得“洋气”、“张扬”的部分,而只围绕帽墙一圈。
    战士服的上衣再次采用苏式的套头衫,样式与55式基本相同,也是V字领,带披肩,只是在原先肩章的位置上,改佩戴2块全红色的肩章,用意与65式军服的红领章相同。74式战士服春、秋、冬季上下均为藏青色,夏季则是上白下蓝的半白式。
    1974年1月19日,为捍卫领海主权,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部队与入侵中国西沙群岛海域的南越海军展开激战,击沉了南越海军“怒涛”号护卫舰,收复甘泉、珊瑚、金银3座被侵占的岛礁。作为文化大革命时期重要的对外自卫作战,中央媒体对西沙海战胜利的消息长期重点报道。非常有趣的是,在早期的摄影报道中,参加作战的干部战士身着的都是65式军服,而之后大量出现的宣传照片则全改作了海战之后才换装的74式海军服,又因为“四人帮”的个人好恶,对外公布的照片中,身着74式军服的海军干部战土大都头戴钢盔,很少出现带有“苏修”和“帝国主义”嫌疑的大檐帽、水兵帽形象。成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一种特殊现象。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10月“四人帮”被粉碎,文化大革命事实上结束。74式军服再次改进,水兵帽后的飘带得以恢复,同时海军战士夏季增发短袖衬衫。伴随着政治运动出现的65式军服在数次改良后逐渐淡化着最初的设计,中国海军的制服即将迎来又一次全面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