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十年磨一剑:座舱盖的体积注射成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42:50
<P>□ 作者:小弟弟 2004-6-28 0:14:00
■ 全文如下: </P>
<P>  飞机座舱盖特别是先进战斗机的座舱盖,属关键部件,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既要求结构强度高、重量轻、耐冲击而且又要光学性能好,视野广,同时还要有优异的雷达隐身及视觉性能。成本要低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座舱盖的成形工艺是基础性的因素。目前在战斗机座舱成形方面主要采用层合玻璃的模压成形工艺,工艺复杂要求高、废品率高、成本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就在研究用注射成形法来代替模压成形,经过10年的探索,解决了一些难题。如今已基本上取得成功,即将在一些军机上试飞。
   1.体积注射成形的发展经过及现状
  所谓体积注射成形是指大块座舱玻璃的成形,是相对层合的板材玻璃成形而言的。
  据最新报道,体积注射成形(以下简称注射成形)的座舱盖于2003年底将在T38教练机上试飞,F/A-22的座舱盖也将在2004年试飞。材料为聚碳酸酯。传统的抛光、层合及压力成形法的制造工时需6个星期,而用注射成形法只需1个小时。T-38的座舱盖大约重20~23kg,F/A-22的重90kg,尺寸2794mm×1270mm×812mm。现有注射成形机可注射重205kg的工件。传统成形法的手工很昂贵,废品率有的高达20~30%。
  早在1993年就曾经对F-16战斗机注射成形第一个原型座舱盖,虽然能透明,但是畸变不能满足美空军的光学标准。但现在由于有了能制造实际上无缺陷的表面的工装以及体积注射成形技术,首个可飞行的注射成形座舱盖在2003年12月装载在T-38上飞行。
  本来要用注塑成形制造座舱盖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物理尺寸,但是由于开发了光学上正确的模具以及具有专利权的体积注射成形工艺来制造厚壁件才取得成功。目前EnviroTech、波音及美空军已成功制成层厚达66mm的飞机透明材料,具有所需的结构性能及光学透晰度。
  座舱盖的制造目前用的是Envirotech公司1963年开发的体积注射成形技术,所不同的是所用的树脂,由丙烯酸酯改为聚碳酸酯,另外还用了一些专利性的技术。所用的树脂是具有UV稳定剂的Dow plastics300树脂,注射工艺是:将树脂在挤压机中加热到熔化阶段。然后将树脂聚集在一个由EnviroTech公司设计的专用设备内,注射入模内直到完全固结为止。然后打开模具,用剥离机构将座舱盖件从芯子上取下,并在取下系统上冷却几分钟。
   2.座舱盖注射成形的挑战及效益
   美国EnviroTech公司市场及技术经理介绍座舱盖注射成形的两大难点之一是无框架座舱盖的成形,因为要在透明材料中模塑大的固定用嵌入件,即铝、钛或复合材料件,这些零件与机身相连接。这是减少飞机机身装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采用注射成形技术可以生产变厚度的并模塑入起连接作用嵌入件的座舱盖,而用层合工艺时,整个座舱盖的厚度只限于均一厚度。无框架舱盖在1993年F-16的原型件时就采用了,估计将来F/A-22座舱盖仍将模塑入固定用的嵌入件。因这种方法有利于飞机隐身并且短时间内更换受损伤的舱盖而无需像传统方法那样靠螺接来紧固。
  另一个挑战是注射成形机周围的干净环境问题,即要求有净室的环境。
  根据来自美国空军的反馈,注射成形法的优点是生产率高、成本低,模塑嵌入件及制造无边框舱盖的效益重大。另一优点是质量稳定,目前飞机舱盖的头盔显示要逐个进行校准,采用注射成形座舱盖时,由于每一舱盖均一样无需对每一头盔进行重新校准。
  但并不是每种飞机舱盖都值得用昂贵的注射成形模,EnviroTech公司正在研究注射成形板料的可能性,注射成形可以生产高质量的板料从而可以取消昂贵的模压所需的抛光工序。
  经过10年的开发,飞机透明材料现开始收到成效。目前正在等待F/A-22工作的结论,如获成功,注射成形的应用将超出飞机扩展到其它工业。
   1993年美国空军/洛克希德的开发计划是确定注射成形舱盖用于F-16的可能性,在生产线上生产了160个舱盖。空军取样并进行了冲击、光传输以及光学透明度的试验以考察注射成形的聚碳酸酯是否可用作飞机透明件。结果令人满意,指定责成EnviroTech公司制造全尺寸的座舱盖。
  目前正在进行下一代透明件(NGT)的开发计划,T38及F/A-22的注射成形是计划的一部分。根据2003年1月麦道/波音的合同,制成了首个光学正确的元件,这一成果的取得是由于开发了新的模具抛光法。
  目前飞机舱盖采用的模压法,要求进行模压抛光、层合、包模成形,时间长达6~8个星期。要求将经过挤压的聚碳酸酯或聚丙烯酸酯放于两块大型铸造玻璃之间(在真空袋中)在热压罐中加热。抛光可改善挤压板表面光度,改进表面完善性,经抛光的板经装配层合(在热压罐的真空袋中加热加压粘结)。最后的包膜成形或真空成形是将粘结的装配件包在热空气炉的心轴上,切边,再安装在框架上,对F-16此过程耗时6个星期。
  手工模压成形舱盖废品率有的高达20%~30%,高的原因可能是因聚碳酸酯或聚丙烯酸酯材料的缺陷、层合板之间的粘结不足以及成形中的问题,手工成形问题还有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双段注射成形的主要废品率来自污染,废品率相当低。
</P><P>□ 作者:小弟弟 2004-6-28 0:14:00
■ 全文如下: </P>
<P>  飞机座舱盖特别是先进战斗机的座舱盖,属关键部件,它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既要求结构强度高、重量轻、耐冲击而且又要光学性能好,视野广,同时还要有优异的雷达隐身及视觉性能。成本要低也是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座舱盖的成形工艺是基础性的因素。目前在战斗机座舱成形方面主要采用层合玻璃的模压成形工艺,工艺复杂要求高、废品率高、成本高。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就在研究用注射成形法来代替模压成形,经过10年的探索,解决了一些难题。如今已基本上取得成功,即将在一些军机上试飞。
   1.体积注射成形的发展经过及现状
  所谓体积注射成形是指大块座舱玻璃的成形,是相对层合的板材玻璃成形而言的。
  据最新报道,体积注射成形(以下简称注射成形)的座舱盖于2003年底将在T38教练机上试飞,F/A-22的座舱盖也将在2004年试飞。材料为聚碳酸酯。传统的抛光、层合及压力成形法的制造工时需6个星期,而用注射成形法只需1个小时。T-38的座舱盖大约重20~23kg,F/A-22的重90kg,尺寸2794mm×1270mm×812mm。现有注射成形机可注射重205kg的工件。传统成形法的手工很昂贵,废品率有的高达20~30%。
  早在1993年就曾经对F-16战斗机注射成形第一个原型座舱盖,虽然能透明,但是畸变不能满足美空军的光学标准。但现在由于有了能制造实际上无缺陷的表面的工装以及体积注射成形技术,首个可飞行的注射成形座舱盖在2003年12月装载在T-38上飞行。
  本来要用注塑成形制造座舱盖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物理尺寸,但是由于开发了光学上正确的模具以及具有专利权的体积注射成形工艺来制造厚壁件才取得成功。目前EnviroTech、波音及美空军已成功制成层厚达66mm的飞机透明材料,具有所需的结构性能及光学透晰度。
  座舱盖的制造目前用的是Envirotech公司1963年开发的体积注射成形技术,所不同的是所用的树脂,由丙烯酸酯改为聚碳酸酯,另外还用了一些专利性的技术。所用的树脂是具有UV稳定剂的Dow plastics300树脂,注射工艺是:将树脂在挤压机中加热到熔化阶段。然后将树脂聚集在一个由EnviroTech公司设计的专用设备内,注射入模内直到完全固结为止。然后打开模具,用剥离机构将座舱盖件从芯子上取下,并在取下系统上冷却几分钟。
   2.座舱盖注射成形的挑战及效益
   美国EnviroTech公司市场及技术经理介绍座舱盖注射成形的两大难点之一是无框架座舱盖的成形,因为要在透明材料中模塑大的固定用嵌入件,即铝、钛或复合材料件,这些零件与机身相连接。这是减少飞机机身装配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采用注射成形技术可以生产变厚度的并模塑入起连接作用嵌入件的座舱盖,而用层合工艺时,整个座舱盖的厚度只限于均一厚度。无框架舱盖在1993年F-16的原型件时就采用了,估计将来F/A-22座舱盖仍将模塑入固定用的嵌入件。因这种方法有利于飞机隐身并且短时间内更换受损伤的舱盖而无需像传统方法那样靠螺接来紧固。
  另一个挑战是注射成形机周围的干净环境问题,即要求有净室的环境。
  根据来自美国空军的反馈,注射成形法的优点是生产率高、成本低,模塑嵌入件及制造无边框舱盖的效益重大。另一优点是质量稳定,目前飞机舱盖的头盔显示要逐个进行校准,采用注射成形座舱盖时,由于每一舱盖均一样无需对每一头盔进行重新校准。
  但并不是每种飞机舱盖都值得用昂贵的注射成形模,EnviroTech公司正在研究注射成形板料的可能性,注射成形可以生产高质量的板料从而可以取消昂贵的模压所需的抛光工序。
  经过10年的开发,飞机透明材料现开始收到成效。目前正在等待F/A-22工作的结论,如获成功,注射成形的应用将超出飞机扩展到其它工业。
   1993年美国空军/洛克希德的开发计划是确定注射成形舱盖用于F-16的可能性,在生产线上生产了160个舱盖。空军取样并进行了冲击、光传输以及光学透明度的试验以考察注射成形的聚碳酸酯是否可用作飞机透明件。结果令人满意,指定责成EnviroTech公司制造全尺寸的座舱盖。
  目前正在进行下一代透明件(NGT)的开发计划,T38及F/A-22的注射成形是计划的一部分。根据2003年1月麦道/波音的合同,制成了首个光学正确的元件,这一成果的取得是由于开发了新的模具抛光法。
  目前飞机舱盖采用的模压法,要求进行模压抛光、层合、包模成形,时间长达6~8个星期。要求将经过挤压的聚碳酸酯或聚丙烯酸酯放于两块大型铸造玻璃之间(在真空袋中)在热压罐中加热。抛光可改善挤压板表面光度,改进表面完善性,经抛光的板经装配层合(在热压罐的真空袋中加热加压粘结)。最后的包膜成形或真空成形是将粘结的装配件包在热空气炉的心轴上,切边,再安装在框架上,对F-16此过程耗时6个星期。
  手工模压成形舱盖废品率有的高达20%~30%,高的原因可能是因聚碳酸酯或聚丙烯酸酯材料的缺陷、层合板之间的粘结不足以及成形中的问题,手工成形问题还有厚度不均匀引起的。双段注射成形的主要废品率来自污染,废品率相当低。
</P>
PC的强度和耐老化性能不知道能否满足军标.超音速巡航是肯定不行的拉.我还没听说那种工程塑料能同时满足高透明性和耐受250度以上温度的.
<B>以下是引用<I>cookship</I>在2004-7-6 11:39:00的发言:</B>
PC的强度和耐老化性能不知道能否满足军标.超音速巡航是肯定不行的拉.我还没听说那种工程塑料能同时满足高透明性和耐受250度以上温度的.

<P>楼上的,请教10号的舱盖是国产的吗?</P>
这种东西 我们国家一定可以搞定的  要不然不会花大价钱 去用这个  至少在试验时候用老式的 这是我国的一种惯例  钱要花在刀刃上
10号舱盖不是国产的
注射成型的东西最大的问题在于厚度大了以后,出模时就会由于热胀冷缩造成局部成型不良,这个做模型的人比较清楚。
我国使用的好象还是切削加工法。至于美国使用的无流道浇注系统,这样的模具,英国也有,不知道我们是否有进口,我们的十号坐舱盖水平应该是不如F16的,希望我们的模具工业也发展快一点呀,再也不要看到那种三片式风挡
10号的座舱盖应该是国产的,不过似乎是进口原料。
<P>聚碳酸酯非常硬,可以做透明坦克,比凯夫拉还厉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P><P>聚丙烯酸酯材料可以用紫外光固化,比如海洋公园的水下走道中的透明穹顶,一般就采用这种材料。我国有这两种材料,但可能质量不过关。我国的民用工业在采用这些材料时都使用进口的。</P>
<P>PC是工程塑料中综合性能最好的,韧性,强度,硬度都是没的说的而且耐化学性能优良耐老化,光学性能也是一流的,但使用温度不能太高,普通型号PC熔点大约240度左右,就像我们平时用的太空杯就是PC做的。要是用的在飞机仓盖上肯定要特殊型号的,那就不清楚了。</P>
<P>我个人认为模压成型对产品性能更有好处。模压成型可以使材料往四周流动形成取向,在高分子材料中这种压延形成的取向对产品的有补强的作用。而注射成型很难做到均匀的取向,要是取向不均匀产品的性能就不稳定,容易因收缩而变形。再一点是,在注射成型中要留有注射点及排气口,那么大面积的仓盖必须要有很多排气口才能保证模具中的空气充分排净,这些排气口处的材料跟周围的材料冷却性能及取向方向不同,将来就形成了一些缺陷使应力集中,成为隐患。这些问题都是很难解决的,技术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还 是模压成型比较 稳妥。</P>
<P>聚丙烯酸酯已经很早就有了,以前最常见的有机玻璃就是的。强度,硬度都不如PC 就是光学性能还可以,耐老化性能也差一些,紫外光交联了后后有所改善。但现在高档点的产品都采用PC了。</P><P>PC国内有几个型号,燕山石化就有,但国内的性能一般。比较常用的,性能最好的要数美国通用的了。</P><P>本人对PC没多少研究,有不对的地方各位大侠不要笑话啊。</P><P>注:PC既聚碳酸酯的简称</P>
耳道式助听器的机壳就是采用聚丙烯酸酯材料成型的,强度还可以,就是比较脆
<P>不是吧,老兄!聚丙烯酸酯成型比较麻烦,那种注射件是不能用聚丙烯酸酯材料的,因为聚丙烯酸酯需要交联啊。象以前的汽车挡风玻璃成型都很难的,要在水浴中加热几个小时的。再说聚丙烯酸酯韧性还不错的啊。</P><P>楼上说的那种东西应该是聚丙烯吧,聚丙烯是比较脆的,而且容易注射成型。</P>
<P>楼上的都是高人啊!</P>
哈哈,偶是学高分子材料的!
<P>聚碳酸酯非常硬,可以做透明坦克,比凯夫拉还厉害,是未来的发展方向</P><P>
</P><P>疯狂!</P>
未来的战机恐怕会无人化吧?这项技术咱们不用着急发展。
聚酯材料不耐磨。
<P>对战斗机来说用PC材料,不管是强度和耐温都要比以前的航空有机玻璃好,但是成型工艺比较难。对低于音速的飞行器,比如运输机,风挡玻璃以及观察窗等目前依然多采用YB-2或YB-3,还有就是定向有机玻璃。材料成分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它属于热塑性材料,可用平板经加温130~150摄氏度一定程度塑化后经压缩空气或者真空压力以及模压成型。</P><P>我这里有点不明白,用紫外线使PMMA交联我第一次听说,对纯的PMMA这种热塑性塑料,不加交联剂可以使它交联成体型分子结构吗?请多指教了。</P>
<P>其实一种材料硬并不就等于说它性能好就可以做坦克,PC的熔点在240度左右,跟本就太低了抵御不了炸弹爆炸所产生的热量。要做塑料坦克怎么说也应该是一种热固性塑料才行。要是搞种热固性塑料再加上炭纤维补强一下还差不多。</P><P>哦对了,昨天看新闻联播说是发现不粘锅中有种成分可能致癌,大家要注意了,要是没电热炉的干脆就不要用那东西了。新闻中说的是里面的助剂C8可能致癌,但我要说的不 是这个,不粘锅表面主要的成分是聚四氟,我忘了它的分解温度了,大约就是300度左右吧,要是煤气炉的话没温度控制的一旦温度过高就会发分解                      (注意了 分解产物可是有毒的啊)  </P><P>所以没电热炉的可要注意啊,有电热炉的把温度控制在250度就可以了,其实那东西就不符合中国国情,美国人都用电热的,用那东西当然没问题,但中国有几个人用电热的啊。</P>
<P>如果以某种玻璃纤维立体编织后,用它做沾接固化剂,穿甲弹或者金属射流可能就没有什么用处哦?</P><P>提醒一下,下一代美国和英国的坦克为全“塑料”坦克,两人成员组,重量二十吨左右,比现有装甲的防护性能好很多。</P>[em01][em01][em01]
楼上的所说3-D纤维结构上海邦德公司就可以代理荷兰的产品。
<P>19楼的兄弟,其实PMMA你并不应该把他看成一种单纯的热塑性材料,你比如说有机玻璃它其实不完全是热塑性的。而PMMA这东西主要就是做有机玻璃的,做别的用途不多的。在本体浇注聚合中我觉得应该把它看成半热塑性体。</P><P>紫外光交联我只是在英文文献中看到过,国内不知道有过没,可能类似于PP紫外交联吧</P>
<P>我觉得这可能和橡胶的硫化是一个道理,最初的天然橡胶没有硫化,使用性能很差,天热点就成了黏糊糊的东西了,冷点呢就脆的不成,硫化处理就大幅提高性能了。</P><P>但是对于热塑性塑料,分子链多是线形,自身没有特别的官能团情况下,如何加入交联剂,催化后使其交联成体形结构,我们得在这方面研究研究了</P>
<P>是啊,但有些塑料是很难交联的,就比如说PC,根本就没有留给你交联的余地。而那些容易交联的基本上是全炭链结构的,就算交联了总体性能也是一般。是值得研究啊。</P><P>楼上的兄弟学橡胶的?有空联系啊</P>
<P>“紫外光交联我只是在英文文献中看到过,国内不知道有过没,可能类似于PP紫外交联吧”</P><P>国内是有的,不过用的地方是固化很薄的一层,比头发丝细几十倍。</P>[em01][em01]
好!
是在将我国的东西吗??好像是讲美国的。
聚碳酸酯(PC)可以被二氯甲烷(有毒,无色,透明,似水)溶解
楼上的兄弟,你用二氯甲烷做过实验吗?那是不是在书上看到的啊,我觉得极性够强的溶剂应该都可以腐蚀PC吧,我不知道二氯甲烷可以把PC腐蚀到什么程度,楼上的兄弟知道吗?但我觉得它不可能完全溶解。
航空有机玻璃(这里指PMMA)对醇、酮等有机溶剂是非常敏感的。维护手册上说的再清楚不过。不能接触有机溶剂。别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对有机材料的的溶解性更强呢。
中国可以做水泡座仓,可惜质量太差,平均每三个报废一个。[em05]
<P>***********航空有机玻璃(这里指PMMA)对醇、酮等有机溶剂是非常敏感的。维护手册上说的再清楚不过。不能接触有机溶剂。别说二氯甲烷,氯仿(四氯甲烷)对有机材料的的溶解性更强呢*************</P><P>31楼的兄弟说的太笼统了吧,有机材料还有极性与非极性之分,跟剧相似相溶原理只有极性相似的才可以溶解的,也就是极性溶剂只能溶解极性材料,非极性溶剂只能溶解非极性材料,你要是用二氯甲烷去溶解聚乙烯看它会溶吗?</P><P>PC和PMMA都有很强的极性所以可以被一些极性溶剂溶解,像二氯甲烷一类的。</P>
<P>其实,可以在普通航空有机玻璃上搞一层薄薄的紫外光交联邦固化层就可以了。然后搞层金属镀膜,应该比现在的能好一点点。</P>[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cookship</I>在2004-7-6 11:39:00的发言:</B>
PC的强度和耐老化性能不知道能否满足军标.超音速巡航是肯定不行的拉.我还没听说那种工程塑料能同时满足高透明性和耐受250度以上温度的.

<P>工程塑料可以通过改性技术满足这些属要。</P>
PC化学性能太稳定了,很难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