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在路上》导演:愚蠢的民族主义早该抛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2:04:41
专访《在路上》导演:愚蠢的民族主义早该抛弃2010-02-20  来源: 网易娱乐 

尽管按常理来说,一个才拿了金熊奖没几年的导演不太可能迅速再有斩获,但在今年佳作奇缺的柏林电影节上,《在路上》一出便改写闷局,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再次被视作夺奖热门。影片引起热烈反响后,网易娱乐采访了这位美女导演。


年仅36岁的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是标准的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创作型导演。


网易娱乐2月20日报道(文/3pinky) 尽管按常理来说,一个才拿了金熊奖没几年的导演不太可能迅速再有斩获,但在今年佳作奇缺的柏林电影节上,《在路上》一出便改写闷局,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再次被视作夺奖热门。年仅36岁的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是标准的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创作型导演,《在路上》用一个小家庭的小纠葛轻巧地铺开波斯尼亚人在战争后的普遍伤痛与政治困境;影片引起热烈反响后,网易娱乐采访了这位美女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出生于一个MSL家庭,父母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MSL习俗从小耳濡目染,父母也并不强硬地向她灌输无神论,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在采访中笑着说,多谢父母的开明,让她像乘着一条船驶向她寻求信仰答案的方向。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在多元化宗教文化环境下成长,她自身却像片中的主角露娜一样无法忍受宗教的束缚而选择放弃信仰,自由是重要的,她在片中也同样关注战争与宗教的彼此影响,以及在MSL国家也被曲解的原教旨教徒人性、悲哀的一面。
网易娱乐:《在路上》的演员来自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不同的国家,用你的说法,这是一个“南斯拉夫人”的组合。为什么不在波斯尼亚本土找演员?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对我来说,演员的国籍并不重要。露娜和艾玛这两个角色我是很认真地挑选,他们是两位很不错的演员。但其他角色我从来没仔细考虑过他们来自何方会对影片由什么影响。总是会有人以各种理由抱怨,不给他们工作机会,主角的分配引来一些人的妒忌。但对我来说,选对的演员比什么都重要。
网易娱乐:宗教的设定在片中的两性关系里什么角色?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我刻意把这两个主角设定为土生土长的波斯尼亚MSL,因为信仰最容易将人群区分开。他们因为同一种身份而产生联系,但对宗教的理解让男人走向右倾,女人走向左倾,但在男女关系中仍有办法沟通并达成一致,这也是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
网易娱乐:露娜和艾玛的命运表现得有血有肉,你是如何避免让这两个角色变成为政治和宗教倾向代言的标签性人物?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所以我对人物的背景进行长时间的调查。我总是会对自己说,不要把太多的个人信条和理解强加到角色身上,我希望角色是有血有肉、并且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去走他们想走的路。如果没有研究过人物本身,我无法勾勒出他们的个性。对有类似经历的人进行采访调查是最健康的创作手段。
我不想自以为是地表现战争是怎么改变波斯尼亚的。我只是想让观众去看、去理解那些人为什么会参加原教旨份子的团体。我在学校认识一些朋克,他们梳着很夸张的鸡冠头、全身各种穿刺,一副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奇怪的是,这些人后来很多成了原教旨教徒,他们只是对外界有恐惧,害怕被伤害;在那些宗教组织里还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只有掀开面纱后你才会发现在那些黑袍下面的人竟然是如此美丽。我不觉得他们是邪恶的,我也不相信布什说的那套“打击恶势力”的鬼话,我很希望人们能从各种外界赋予他们的形象下看到他们人性的一面。但同时也要理解露娜追求的自由是不应该被教旨左右的,她有权利去构思她的未来,她想要个孩子,她希望这个破碎的家庭从头来过,但她也有自由选择堕胎或者做一个单亲妈妈。
网易娱乐:你觉得自由和宗教是相悖的吗?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自由和宗教的关系不是必然的。我也认识一些信教的人,他们内心更自由。但我本人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宗教有一些我无法接受的约束。
网易娱乐:《在路上》里,人物出现时,城市都会呈现出于人物吻合的气质。你觉得城市和人物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以前就有人问我,在我的影片里,为什么不会看到被摧毁的楼房之类的战争痕迹,我说因为在我的人物眼里萨拉热窝是美好的,我生活在萨拉热窝,熟知哪些地方曾经发生过战斗。但我们每天都是到街上喝喝咖啡,没有谁会特意抬头去看哪里有弹孔。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萨拉热窝,我们只是生活在一座普通城市里的普通人。从战争里如何自我修复完全取决与个人。对一些孩子伤痛会延续很长的时间,也有一些人没有那么重的悲痛。柏林是个很好的对比,萨拉热窝的人和这里的人一样,有陷入困境的,也有很快挣扎出来的。我在柏林能很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即便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那种感觉存在于城市里。因此我也很高兴能来到柏林。
网易娱乐:作为一个波斯尼亚人,你觉得你的作品里必须表现政治吗?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我一直尽力让自己的创作完全自由。我在电影学校学导演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做命题作文式的创作,那样完全没好处。我只对我感兴趣但了解得不深,又有冲动扎进去探讨一切行为、感受、思考的根源。
网易娱乐:你在影片里也表达出波斯尼亚归属感的迷茫,在你看来,波斯尼亚是不是属于欧洲的一部分?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我们波斯尼亚人认为自己是欧洲人,但是欧盟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接纳我们。在旅游时就会遇到各种障碍,我自己也试过花五六个小时跟德国大使馆打交道,那种经历简直是羞辱。每次我想出门旅行,他们的脸色都像在说:你滚开。认同感是件很复杂的事。我们和欧洲有很多生活方式、文化上的联系,但仍有很多问题让融合变得困难。
网易娱乐:你在影片里呈现了战后宗教对人们的影响。能说下战前波斯尼亚的宗教环境吗?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波斯尼亚的宗教环境很多元化,除了MSL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的信徒。在波黑战争前,宗教活动算不上被压制,起码也不太被鼓励,也不是特别流行。但在战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皈依宗教,就像是战争的后反应。


网易娱乐:年轻一代的波斯尼亚人是否比过去能享受到更自由的生活?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很难用年代来区分。在接受资讯上,确实现在比过去自由多了;但我也看到了在出游上存在很大的限制,人们有种被囚禁、被孤立的感觉。虽然我们有互联网,年轻人和外界交流的方式更便利了,但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我觉得应该抛弃民族主义,让这套愚蠢的、被人们用来羞辱彼此的地域说不再有意义。但这只是我的希望,毕竟人们还活在战争的恐惧中,一到选举开始,气氛也变得紧张,掌权的人往往和引发战争的人有关系。





http://ent.163.com/10/0220/08/5VUV9L3C00033LIF.html专访《在路上》导演:愚蠢的民族主义早该抛弃2010-02-20  来源: 网易娱乐 

尽管按常理来说,一个才拿了金熊奖没几年的导演不太可能迅速再有斩获,但在今年佳作奇缺的柏林电影节上,《在路上》一出便改写闷局,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再次被视作夺奖热门。影片引起热烈反响后,网易娱乐采访了这位美女导演。


年仅36岁的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是标准的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创作型导演。


网易娱乐2月20日报道(文/3pinky) 尽管按常理来说,一个才拿了金熊奖没几年的导演不太可能迅速再有斩获,但在今年佳作奇缺的柏林电影节上,《在路上》一出便改写闷局,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再次被视作夺奖热门。年仅36岁的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是标准的美貌与智慧集一身的创作型导演,《在路上》用一个小家庭的小纠葛轻巧地铺开波斯尼亚人在战争后的普遍伤痛与政治困境;影片引起热烈反响后,网易娱乐采访了这位美女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出生于一个MSL家庭,父母却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MSL习俗从小耳濡目染,父母也并不强硬地向她灌输无神论,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在采访中笑着说,多谢父母的开明,让她像乘着一条船驶向她寻求信仰答案的方向。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在多元化宗教文化环境下成长,她自身却像片中的主角露娜一样无法忍受宗教的束缚而选择放弃信仰,自由是重要的,她在片中也同样关注战争与宗教的彼此影响,以及在MSL国家也被曲解的原教旨教徒人性、悲哀的一面。
网易娱乐:《在路上》的演员来自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不同的国家,用你的说法,这是一个“南斯拉夫人”的组合。为什么不在波斯尼亚本土找演员?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对我来说,演员的国籍并不重要。露娜和艾玛这两个角色我是很认真地挑选,他们是两位很不错的演员。但其他角色我从来没仔细考虑过他们来自何方会对影片由什么影响。总是会有人以各种理由抱怨,不给他们工作机会,主角的分配引来一些人的妒忌。但对我来说,选对的演员比什么都重要。
网易娱乐:宗教的设定在片中的两性关系里什么角色?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我刻意把这两个主角设定为土生土长的波斯尼亚MSL,因为信仰最容易将人群区分开。他们因为同一种身份而产生联系,但对宗教的理解让男人走向右倾,女人走向左倾,但在男女关系中仍有办法沟通并达成一致,这也是我觉得很有趣的地方。
网易娱乐:露娜和艾玛的命运表现得有血有肉,你是如何避免让这两个角色变成为政治和宗教倾向代言的标签性人物?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所以我对人物的背景进行长时间的调查。我总是会对自己说,不要把太多的个人信条和理解强加到角色身上,我希望角色是有血有肉、并且通过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去走他们想走的路。如果没有研究过人物本身,我无法勾勒出他们的个性。对有类似经历的人进行采访调查是最健康的创作手段。
我不想自以为是地表现战争是怎么改变波斯尼亚的。我只是想让观众去看、去理解那些人为什么会参加原教旨份子的团体。我在学校认识一些朋克,他们梳着很夸张的鸡冠头、全身各种穿刺,一副把别人拒于千里之外的架势;奇怪的是,这些人后来很多成了原教旨教徒,他们只是对外界有恐惧,害怕被伤害;在那些宗教组织里还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女人,只有掀开面纱后你才会发现在那些黑袍下面的人竟然是如此美丽。我不觉得他们是邪恶的,我也不相信布什说的那套“打击恶势力”的鬼话,我很希望人们能从各种外界赋予他们的形象下看到他们人性的一面。但同时也要理解露娜追求的自由是不应该被教旨左右的,她有权利去构思她的未来,她想要个孩子,她希望这个破碎的家庭从头来过,但她也有自由选择堕胎或者做一个单亲妈妈。
网易娱乐:你觉得自由和宗教是相悖的吗?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自由和宗教的关系不是必然的。我也认识一些信教的人,他们内心更自由。但我本人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宗教有一些我无法接受的约束。
网易娱乐:《在路上》里,人物出现时,城市都会呈现出于人物吻合的气质。你觉得城市和人物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以前就有人问我,在我的影片里,为什么不会看到被摧毁的楼房之类的战争痕迹,我说因为在我的人物眼里萨拉热窝是美好的,我生活在萨拉热窝,熟知哪些地方曾经发生过战斗。但我们每天都是到街上喝喝咖啡,没有谁会特意抬头去看哪里有弹孔。我们已经习惯了,在萨拉热窝,我们只是生活在一座普通城市里的普通人。从战争里如何自我修复完全取决与个人。对一些孩子伤痛会延续很长的时间,也有一些人没有那么重的悲痛。柏林是个很好的对比,萨拉热窝的人和这里的人一样,有陷入困境的,也有很快挣扎出来的。我在柏林能很感同身受地体会到,即便对历史并不是很了解,那种感觉存在于城市里。因此我也很高兴能来到柏林。
网易娱乐:作为一个波斯尼亚人,你觉得你的作品里必须表现政治吗?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我一直尽力让自己的创作完全自由。我在电影学校学导演的时候最怕的就是一开始做命题作文式的创作,那样完全没好处。我只对我感兴趣但了解得不深,又有冲动扎进去探讨一切行为、感受、思考的根源。
网易娱乐:你在影片里也表达出波斯尼亚归属感的迷茫,在你看来,波斯尼亚是不是属于欧洲的一部分?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我们波斯尼亚人认为自己是欧洲人,但是欧盟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接纳我们。在旅游时就会遇到各种障碍,我自己也试过花五六个小时跟德国大使馆打交道,那种经历简直是羞辱。每次我想出门旅行,他们的脸色都像在说:你滚开。认同感是件很复杂的事。我们和欧洲有很多生活方式、文化上的联系,但仍有很多问题让融合变得困难。
网易娱乐:你在影片里呈现了战后宗教对人们的影响。能说下战前波斯尼亚的宗教环境吗?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波斯尼亚的宗教环境很多元化,除了MSL外,还有东正教、天主教、犹太教的信徒。在波黑战争前,宗教活动算不上被压制,起码也不太被鼓励,也不是特别流行。但在战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皈依宗教,就像是战争的后反应。


网易娱乐:年轻一代的波斯尼亚人是否比过去能享受到更自由的生活?还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
亚斯米拉·茲巴尼克:很难用年代来区分。在接受资讯上,确实现在比过去自由多了;但我也看到了在出游上存在很大的限制,人们有种被囚禁、被孤立的感觉。虽然我们有互联网,年轻人和外界交流的方式更便利了,但情况并没有实质性改变。
我觉得应该抛弃民族主义,让这套愚蠢的、被人们用来羞辱彼此的地域说不再有意义。但这只是我的希望,毕竟人们还活在战争的恐惧中,一到选举开始,气氛也变得紧张,掌权的人往往和引发战争的人有关系。





http://ent.163.com/10/0220/08/5VUV9L3C00033LIF.html
美女导演???

我吐。。。。。。。。。{:3_91:}
网易审美眼光非同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