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枪械的三个问题 (转别人的博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06:45


1、5.8毫米弹的杀伤力和驻止作用问题


5.8毫米弹的穿透力和弹道性能优于北约5.56毫米弹和俄罗斯5.45毫米弹,但对于软体目标的杀伤力和驻止作用不够,在海地有歹徒身中4枪而依然逃脱的事。现在把5.8毫米弹统一到重弹的呼声很高,那样的话,穿透力和远程性能进一步加强,但杀伤力和驻止能力反而有所减弱,尤其在近程。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机理在于翻滚,所以穿透力和杀伤力是一对矛盾,除非把口径大大加大,杀伤力不再依靠翻滚作用,这对矛盾是没法解决的。但大口径有大口径的问题,否则也不会有小口径了。在现代战场上,步兵手中步枪的目标从无防护软目标到有防护软目标,范围很大。前者要求击中后迅速翻滚,达到最大杀伤;后者要求击中后首先穿透防护(这段时间不能翻滚,否则根本谈不上穿透),然后才能有翻滚;两者很难统一。对于正规军之间的对抗,较高的穿透力或许是一个优点。正规军不是无纪律、无训练的暴徒,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裸奔,等着你来开枪。他们很多会身穿防弹衣,至少会尽量躲在汽车、房屋、树木、简易工事之后,这样,穿透力高是一个优点。但对于维和、反恐、镇暴作战,目标大多是暴露的,没有防护,而且距离经常很近,稳定性、穿透力过大的子弹容易形成杀伤力不大的贯穿伤。或许应该这样,统一到重弹的事情可以继续进行,按远程和穿透力优化;对于近程、维和作战,像枪管下吊挂榴弹发射器一样,吊挂霰弹枪,专用于近距离软目标作战。霰弹枪技术成熟,成本低,重量也不算大,但驻止威力巨大。由于发射有一定的散布,对瞄准的要求也低,有利于快速反应。霰弹枪在警察和丛林反游击作战中使用很多,就是因为这特别适合于近距离的突发作战。如果在设计上可以可步枪共用扳机,只需要托枪的左手拨动开关转换发射模式,右手不需要离开扳机,那就更好了,不过这可能要求太高。步枪-霰弹枪组合在技术上不难,两者弹药差别很大,不可能混淆,在使用上可以兼顾远程和近程的要求,或许是解决小口径子弹难题的一个出路。


2、中国枪械的工艺问题


在56式之前,中国实际上没有自己的枪械工业。汉阳造什么的都是仿造的,外国人怎么画图,中国人怎么造。56式虽然也是仿造的,但中国人开始琢磨为什么这么造了,也时不时弄一点小改进什么的,现代中国枪械工业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56半是仿造的SKS,56冲是仿造的AK47,两者都是战后苏联的成功设计,也带上了战时经验深深的印记。西方制造枪械有几百年历史了,但枪械和钟表一样,传统上是枪匠精工细作的产物,如果不是每一件都是艺术品的话,每一件至少都是精品。传统上,枪机、枪管大量采用金工,车铣刨磨一样不少,费工费料,但质量高超,成本也高超,产量更是不容易上去。二战是工业时代的最大规模战争,数量决定一切。德国率先采用大生产方式制造枪械,大量才用冲压加尽量少的金工制造,从此改变了枪械的设计和制造。苏联将德国的枪械哲学推到极致,在设计上就加大容差,在制造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工艺要求,用有意识的粗制滥造以达到最大的产量和可靠性,中国也继承了这一传统,适合“大战、恶战”的需要。另一方面,西方在战后回到了精工传统,数控机床的发展使精工传统不再受到产量限制,成本也大有控制。更有甚者,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容许分散的制造中心加入各自的改进和优化,在质量、多样和精度之间达到平衡。苏联枪械的可靠性高,但精度低。如果不需要取舍的话,当然是可靠性高、精度也高更好,这就需要大大提高材料和工艺水平。中国的材料和工艺水平能达到高质量枪械的要求吗?应该是能的,中国的材料和加工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了,只是传统和惯性关系使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还不仅是厂家方面,用户方面有同样的惯性,用户不能只提要求,而不准备支付代价。适当提高材料和工艺标准,中国枪械没有理由不能在质量上大跃进。专供出口的国产CQ的质量不错,出口的民用56冲也受到好评,一般认为质量超过苏联的军用品,81更是被认为在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高质量是可以做得到的。中国还没有高精度的狙击步枪,现有的85狙、88狙甚至没有专用的高精度子弹,这也是“大战、恶战”思想的结果。但即使在大战、恶战时,也还是可以有分层次的需要,就像战斗机可以高地搭配一样,枪械也可以高地搭配。


3、中国枪械设计的创造性问题


毋庸违言,中国在枪械设计方面大的方面创新还不多,小的方面人性化设计也做得不够。这和中国的枪械文化是有关的。枪在中国是一个纯粹的工具,一切从适用出发。如果管用,有谁会在锄头、榔头的设计上花太多心思呢?中国的枪械设计师、制造者和使用者是分开的,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从书本和理论出发,按照“应该”来设计,实际上是按照人云亦云来设计;制造者只是被动地按照设计要求按部就班地加工制造;使用者更加被动,给什么用什么,只有出了大问题,才有可能“向上级反映”,上级是不是听得进去就要看太多的“如果”了。这样的体系一方面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扼杀创造力,毕竟灵感来源实践。中国的枪械设计和生产也是一条线自上而下,“有关部门”一手把持从要求制定到设计、制造、测试、分发。不到问题很大,或者外军已经有一个明显的潮流,不会主动改进,实际上堵死了根据实践经验小步快跑地改进的途径。官僚的有关部门也不考虑三军不同的要求,更没有军警分别的考虑。使用部门没有权力自由选择,直接接触设计和生产部门进行改进;设计和生产部门也没有权力自由选择,就新技术、新概念推出新产品供食用部门试用。这在过去或许有道理,但在现在则阻碍了设计上的创造力和制造上的质量保障,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体制中最僵化的成分在主导枪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将民营企业纳入枪械的设计和制造或许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改革体制,增加灵活性、敏捷性、对用户的响应,更重要的是,打破界限,增加流动。中国军人和警察的文化和教育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了,中国军人和警察直接参加改进、设计枪械不是不可思议的。还是那句话,灵感来自于实践,当中国枪械设计不再是闭门造车,当实践者参与设计和制造的时候,创造性还会少吗?
http://zhouf601117.blog.163.com/ ... 066201002442649329/

1、5.8毫米弹的杀伤力和驻止作用问题


5.8毫米弹的穿透力和弹道性能优于北约5.56毫米弹和俄罗斯5.45毫米弹,但对于软体目标的杀伤力和驻止作用不够,在海地有歹徒身中4枪而依然逃脱的事。现在把5.8毫米弹统一到重弹的呼声很高,那样的话,穿透力和远程性能进一步加强,但杀伤力和驻止能力反而有所减弱,尤其在近程。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机理在于翻滚,所以穿透力和杀伤力是一对矛盾,除非把口径大大加大,杀伤力不再依靠翻滚作用,这对矛盾是没法解决的。但大口径有大口径的问题,否则也不会有小口径了。在现代战场上,步兵手中步枪的目标从无防护软目标到有防护软目标,范围很大。前者要求击中后迅速翻滚,达到最大杀伤;后者要求击中后首先穿透防护(这段时间不能翻滚,否则根本谈不上穿透),然后才能有翻滚;两者很难统一。对于正规军之间的对抗,较高的穿透力或许是一个优点。正规军不是无纪律、无训练的暴徒,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裸奔,等着你来开枪。他们很多会身穿防弹衣,至少会尽量躲在汽车、房屋、树木、简易工事之后,这样,穿透力高是一个优点。但对于维和、反恐、镇暴作战,目标大多是暴露的,没有防护,而且距离经常很近,稳定性、穿透力过大的子弹容易形成杀伤力不大的贯穿伤。或许应该这样,统一到重弹的事情可以继续进行,按远程和穿透力优化;对于近程、维和作战,像枪管下吊挂榴弹发射器一样,吊挂霰弹枪,专用于近距离软目标作战。霰弹枪技术成熟,成本低,重量也不算大,但驻止威力巨大。由于发射有一定的散布,对瞄准的要求也低,有利于快速反应。霰弹枪在警察和丛林反游击作战中使用很多,就是因为这特别适合于近距离的突发作战。如果在设计上可以可步枪共用扳机,只需要托枪的左手拨动开关转换发射模式,右手不需要离开扳机,那就更好了,不过这可能要求太高。步枪-霰弹枪组合在技术上不难,两者弹药差别很大,不可能混淆,在使用上可以兼顾远程和近程的要求,或许是解决小口径子弹难题的一个出路。


2、中国枪械的工艺问题


在56式之前,中国实际上没有自己的枪械工业。汉阳造什么的都是仿造的,外国人怎么画图,中国人怎么造。56式虽然也是仿造的,但中国人开始琢磨为什么这么造了,也时不时弄一点小改进什么的,现代中国枪械工业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56半是仿造的SKS,56冲是仿造的AK47,两者都是战后苏联的成功设计,也带上了战时经验深深的印记。西方制造枪械有几百年历史了,但枪械和钟表一样,传统上是枪匠精工细作的产物,如果不是每一件都是艺术品的话,每一件至少都是精品。传统上,枪机、枪管大量采用金工,车铣刨磨一样不少,费工费料,但质量高超,成本也高超,产量更是不容易上去。二战是工业时代的最大规模战争,数量决定一切。德国率先采用大生产方式制造枪械,大量才用冲压加尽量少的金工制造,从此改变了枪械的设计和制造。苏联将德国的枪械哲学推到极致,在设计上就加大容差,在制造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工艺要求,用有意识的粗制滥造以达到最大的产量和可靠性,中国也继承了这一传统,适合“大战、恶战”的需要。另一方面,西方在战后回到了精工传统,数控机床的发展使精工传统不再受到产量限制,成本也大有控制。更有甚者,大量采用数控机床容许分散的制造中心加入各自的改进和优化,在质量、多样和精度之间达到平衡。苏联枪械的可靠性高,但精度低。如果不需要取舍的话,当然是可靠性高、精度也高更好,这就需要大大提高材料和工艺水平。中国的材料和工艺水平能达到高质量枪械的要求吗?应该是能的,中国的材料和加工水平已经今非昔比了,只是传统和惯性关系使我们还没有走到这一步,还不仅是厂家方面,用户方面有同样的惯性,用户不能只提要求,而不准备支付代价。适当提高材料和工艺标准,中国枪械没有理由不能在质量上大跃进。专供出口的国产CQ的质量不错,出口的民用56冲也受到好评,一般认为质量超过苏联的军用品,81更是被认为在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说明高质量是可以做得到的。中国还没有高精度的狙击步枪,现有的85狙、88狙甚至没有专用的高精度子弹,这也是“大战、恶战”思想的结果。但即使在大战、恶战时,也还是可以有分层次的需要,就像战斗机可以高地搭配一样,枪械也可以高地搭配。


3、中国枪械设计的创造性问题


毋庸违言,中国在枪械设计方面大的方面创新还不多,小的方面人性化设计也做得不够。这和中国的枪械文化是有关的。枪在中国是一个纯粹的工具,一切从适用出发。如果管用,有谁会在锄头、榔头的设计上花太多心思呢?中国的枪械设计师、制造者和使用者是分开的,科班出身的设计师从书本和理论出发,按照“应该”来设计,实际上是按照人云亦云来设计;制造者只是被动地按照设计要求按部就班地加工制造;使用者更加被动,给什么用什么,只有出了大问题,才有可能“向上级反映”,上级是不是听得进去就要看太多的“如果”了。这样的体系一方面脱离实际,另一方面扼杀创造力,毕竟灵感来源实践。中国的枪械设计和生产也是一条线自上而下,“有关部门”一手把持从要求制定到设计、制造、测试、分发。不到问题很大,或者外军已经有一个明显的潮流,不会主动改进,实际上堵死了根据实践经验小步快跑地改进的途径。官僚的有关部门也不考虑三军不同的要求,更没有军警分别的考虑。使用部门没有权力自由选择,直接接触设计和生产部门进行改进;设计和生产部门也没有权力自由选择,就新技术、新概念推出新产品供食用部门试用。这在过去或许有道理,但在现在则阻碍了设计上的创造力和制造上的质量保障,实际上是计划经济体体制中最僵化的成分在主导枪械的设计、制造和使用。将民营企业纳入枪械的设计和制造或许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但改革体制,增加灵活性、敏捷性、对用户的响应,更重要的是,打破界限,增加流动。中国军人和警察的文化和教育程度已经大大提高了,中国军人和警察直接参加改进、设计枪械不是不可思议的。还是那句话,灵感来自于实践,当中国枪械设计不再是闭门造车,当实践者参与设计和制造的时候,创造性还会少吗?
http://zhouf601117.blog.163.com/ ... 066201002442649329/
{:3_86:}等学霸们评点
我觉得说的很对啊,特别是第三条
不看好5.8
没打过仗的枪,说服力总是不够的。
看好6.8毫米
写这文章的人也就是书看多了
就是不知道实际情况


以第二条为例
纯属瞎说,哪有大规模装备的枪械不注重工艺性和可生产性搞什么精工的
以AK47和M16对比为例,47的加工并不比16简单

以第二条为例
纯属瞎说,哪有大规模装备的枪械不注重工艺性和可生产性搞什么精工的
以AK47和M16对比为例,47的加工并不比16简单
不看好小口径
你就是歌大SB,人云亦云,你懂个P,说你是书呆子是夸你的,说你是250大差不离
枪没摸过二次,弹没射过三发,就在那B大糊话。
朵英贤说的,中国的工艺不行,力学模型上的优势都让工艺拖后腿了。枪不好,是工业制造的事,不是设计师的问题。
n年前就看过这文章
很对啊,特别是第三条
这帖子要是在轻武版是会被批倒批臭滴~~{:3_79:}
执剑匈奴 发表于 2010-2-14 23:52


    虎年流行人身攻击呀,攻击中的战斗机的说{:3_83:}
以前看过这篇文章 还是等高手解惑
干嘛发在陆军版,应该到轻兵去
“现有的85狙、88狙甚至没有专用的高精度子弹,”不敢苟同。书呆子性。高精度的平时不用罢了。
现在国枪的精度上也不差啊!至少不比老美的精度差的,那种M16比狙击步枪精度高的观点一般来讲确实是不正常思维的产物了!明摆着M16R50=38。1MM啊,再换算成国际的话还得乘一个1。06呵呵怎么可能比狙击步枪精度还高那?说真的,本来是真不想说的,很多技术问题一旦掺进了政治因素的话,那真是什么奇迹都可能产生的!其实就AK47的精度而言也怎么差的啊?百分之八十的R50是50毫米。而且还是有一定的提高余地的。
美国是不用R50的,教主又如何再×1.06?
其实,zhenbao用橡皮子弹,作战用重蛋
美国是不用R50的,教主又如何再×1.06?-------也用的吧,好像是百码测的而不是百米了
教主呵呵我当教主的话那你们就是教徒了吧?为什么给我封这么一个???
摆事实呗,人身攻击很无聊,等待权威解答。
是你们让称我为教主的吧?我就不能说一句了?客观的讲国产枪械就全面的性能而言应该是比西方的要强的,最显著的就是可靠性远比其强的
精度相当甚至有过之西枪的,工艺上我到是觉得无所谓的事了,重一点三四百克到也没事的吧?工艺上还是次的要,主要就是性能
很有道理啊~~~~
回复 27# 1法自然
请问没有工艺哪来精度?
1法自然 发表于 2010-2-16 18:09
裹脚布又抖出来了。;P
1法自然 发表于 2010-2-8 17:08
瞧瞧!208所真把这孩子祸害得够呛!
国内山寨M16A1就曾经在208所轻武器试验场做定型试验,试验场LKS主任在定型审查会上宣读的试验报告。
精度指标,试验方法和早期部分产品实际精度试验结果统计,在1986年出版的《枪械手册》上,写得清清楚楚。
还什么38.1呢?嘿嘿……
小孩子家家,一边玩尿泥去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