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里屯:误读商业欲望下的情色和女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2:10:06
北京三里屯:误读商业欲望下的情色和女人          2010年02月12日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要说清楚三里屯之于我们的意义,得用上一本书的厚度;而即使用上一本书的厚度,也很难对90后,甚至更年轻的读者准确传递这些复杂的情感和记忆。

    三里屯的魅力,来自于一种草莽生长的生气,也来自于无法复制的特定时空。

    “人民需要三里屯。好的城市要有一个给外国人呆着的地方。这两层意境便是新老三里屯正常衔接、完好过渡的准则”,一本为某楼盘张本的《我爱三里屯》的书上这么写,但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所谓的“衔接”和“过渡”,都无法抹去在气质上的本质不同。

    在“三里屯”这三个字的精神遗产下,新三里屯的消费主义,精巧的规划和安排,弥漫着千篇一律的商业欲望,而我们的青春和过往,无处安放。

    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其出版的著名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以一个普通市民的姿态,猛烈抨击以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花园城市”(GardenCity)、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光辉城市”(RadiantCity)和丹尼尔·伯纳姆(DanielBurnham)的“城市美化”(CityBeautiful)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他看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城市规划,忽略城市多样性混合并存的实际需求,按照不同功能对城市进行秩序井然的分区,它“抽空了城市的精华,大大损伤了城市的元气”。

    简·雅各布斯的批评代表的是一种平民倾向,但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北京来说,拆旧盖新才是自然法则,尤其是在资本的巨大力量下。我们毫不怀疑,在三里屯VILLAGE之后,世贸工三,三里屯SOHO等等,都将取得意料之中的成功。会有新的一代,视这里为精神家园;也会有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新三里屯的青春,才刚刚蹒跚起步。

    但那终究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物理空间意义上相同,我们放弃了寻找新旧三里屯在精神上的传承,而将视线聚焦在城市变迁不可抗拒的伟力下,那些精彩的人生故事。正是这样一些个体,构成了三里屯有血有肉的青春。

    伤逝

    南街风流过往

    很多年以来,我都笃定,我将获得一个机会,祭奠它。

    祭奠和北街一起,共同笼罩在“三里屯”这三个镏金招牌之下,却完全是天上人间的它。

    年轻

    可是,我要从哪天写起呢?

    可是,我要从何人说起呢?

    今天我站在原地,却连南街的背影都无从寻觅。而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定格在彼时时空里的南街的酒吧,犹如是被剖开腹腔的内脏。跳动、吐纳,息息相关,却又没有谁能够代替彼此登场。当然了,任凭我的心脏在追念南街的此刻如何颤抖不止,但仍旧和我的膀胱扯不上半点干系。是的,连代表都不可能。

    因为买不到票的缘故,我还无缘得见那个被无数人戏谑为外星人拆迁保卫战的超大片,但是有关拆迁的记忆,最早,我始于南街。那一年,Q和S都还年轻,借着“快拆迁”的东风,河,开业了。

    年轻,是一个多么狂躁而喜人的字眼儿。哪怕我现在伫立在北京深冬的寒风中,低着头漫无目地在南街遗址上走着,想到这两个字,也会不住地被它划破惺忪的眼神,在喉头泛起一阵阵的甜热。原本,能够每个周四去芥末坊演出,S已经很满足了。虽然那距离他们曾经来北京时的梦想相去甚远,但是经历了几年“北京的高楼那么多,我们却住在地底下”的生活,Q和S无可选择地平实了下来。

    非主流

    和北京千万个地下乐队一样,野孩子是非主流的。和文化信仰无关,和运作方式无关,非主流并非自我选择后的流派划分,准确的说,是自然规律和食物链起作用后的唯一归属。作为“野孩子”的灵魂人物,Q和S符合很多非主流的特质,可以显摆出的文凭不高,可以附会的个人品牌故事不多。四个人,两把木吉他,一个沙棍(放在手里上下摇晃,如哑铃般使用的乐器),一个手鼓,几段简单的和弦,他们只唱西北孩子的歌。“早知道黄河的水呀嘛干喽,修哈(四声,下)那个铁桥那是做啥呀呢。早知道嘎妹妹的心呀嘛变喽,谈哈那个恋爱那是做啥呀呢。”

    在另外一个西北孩子同样扫弦哼唱《我的秋天》的秋天里,野孩子也一样“在别处”唱骂着“你们的心都黑哈喽,把我的姑娘都做得病哈喽”。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摇滚穿了流行的铠甲是有活路的,而摇滚委身在民谣的壳子下,是只能够去丰都的。

    河

    如果没有F这个人的出现,Q和S,也许只能够一辈子背着琴去别人的酒吧里驻场。第一次见到F的时候,我19岁。当时我正坐在快开业的河吧里,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用大拇指比划他身后的方向,低语,“那是S的老婆”。只消一个背影,我便武断地认为,这个肥胖敦实的背影转过脸来一样是其貌不扬,而她和体态瘦弱、见到生人会木讷会脸红的S之间,更谈不到会有怎样的爱情出现。和朋友支离破碎的交谈中,我知道她是做金融的,每个月能够拿到我毫无概念的上万元的钞票。听说一大堆乐手一起去内蒙音乐节的时候,也只有S买了一些地下音乐的碟。

    今天有外地朋友问我三里屯的音乐时,本能地,我还是会流连在芥末坊、隐秘的树、爱尔兰吧那些烟消云散的逝去曲调里,不可自拔。末了,回过神来,喃喃地补上一句,拆了。

    幸福

    快十年过去了,在我们渐渐学会把性情藏在眼角、葬在伤口的今天,回忆起混在南街的日子,我依旧喜不自胜。我不希望花费太多笔墨描绘白天的南街,她最得意的幽怨白天见不得人,她最闷骚的调味酒白天醉不倒人,她最深暗的九曲道白天看不到人。我要说的,是南街的夜。和北街大开大阖,丝毫不掩饰地高谈阔论情色、女人、一夜情不同,南街更加古灵精怪、气质空灵。

    多年以后,和一些曾经泽被过南街雨露、现在已然是每日行走这个城市最高端处所的金领盘道儿,我们仍旧可以很轻易地用“南街”这两个字,瞬间划分出自己的族类。我相信那些年,旁人眼中看到的我们,亦是幸福的。

    在南街,幸福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踏在小路上唱歌,每路过一个酒吧,就把刚刚飞入耳朵的只言片语连成下文;在南街,幸福是在被烤肉摊子、欲望熏得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每一个小店里徘徊,把一个个和自己气质相左千年的物件儿视同己出般把玩;在南街,手里晃悠一瓶廉价的啤酒,每路过一个酒吧便如英雄拜帖一般,和驻场乐队在意念里对饮谈笑——《英雄》里最搞笑的对白;在南街,幸福就是斜歪在身影幽怨绵长的街头,任泪水无声地恣意而不去理睬。在冰冷的石板路,泪那么多,大概因为喝多啤酒的缘故,它们数量惊人;在孤影与树影缠绵的暗处,泪那么清透,大概因为喝多啤酒的缘故,它们夹杂着燕麦花恬淡而淡甜的记忆。

    告别

    虽然不愿意回忆,但每个文艺女青年,总有作别她的歌手的那天。不需要仪式,我远离了南街。若干年后,在晃动的斑驳灯影之下,一个女子一手不断擦拭嘴角反出的胃里的残酒,另外一只手抓住我说:“妹妹你明白吗?好多年中,我一直在等待我的初恋歌手回来找我,可是等到的那天,我早已嫁做人妇。”那个姐姐说,在她接到初恋歌手电话的那个深夜,她的丈夫正好出差在外。只喂了一声,她便在极度的困倦中感觉到是他。混沌中她睁不开眼,摸索着关掉了手机的电源。刚放下手机,又猛然惊醒,扒开手机的后盖儿取出电池,远远地抛在门上。因为她害怕,害怕那个声音,害怕手机里残存的来电号码。

    那天我也醉了,我一边听着她的讲述,一边下意识瞟了一眼我的手机。随手拨通一个未接来电,恍惚中,听出是当年那个坐在我对面,给我伸伸拇指,指认F的朋友。这小子失踪了几年,换了N个手机号码,今天撞鬼一般地说对我甚是思念。在重达一吨的扯淡末了,他突然没头没脑地说,S没了,啥癌不知道。河转让了,啥人接手不知道。F辞职了,啥去向不知道,有人在雪山音乐节的时候见过她,她啥事情也不记得了……

    (本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LINK

    从江湖到庙堂的记忆片段

    1995两个留日归来的年轻人在三里屯北街58号开张了第一家酒吧。这一年,“明大”酒吧开业。它是三里屯酒吧南街第一批开业的酒吧。

    1997三里屯酒吧街真正形成规模,进入黄金时期。总面积只有1691平方米的街面上有28家酒吧。一年的利税就有1500万元。与此同时,北京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酒吧,竞争激烈了,也就催生了酒吧街的新特色——乐队。

    2002五一节北京三里屯雅秀服装市场正式营业。

    2003非典来袭。当时,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关闭一切娱乐场所的规定让北京夜店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从前散落在北京城各地的夜店基本全部关门,三里屯酒吧街开始拆迁前的最后狂欢。

    2004 3月11日,“乡谣”酒吧举行“告别仪式”,向三里屯酒吧南街告别。包括罗大佑在内的众多熟客从各地赶来,参加了这场最后的聚会。

    4月,“芥末坊”酒吧首先被拆除。

    9月17日,三里屯改造方案首次亮相。规划中,原有的三里屯酒吧街仍将保留,在酒吧街的西侧,将建成占地面积52000多平方米的新三里屯时尚文化区。规划中的新三里屯位于三里屯北街。街区所有建筑均为4层低密度,限高18米。新三里屯的主打街区为艺术文化酒吧区,将容纳20至30家酒吧。

    10月,“爱尔兰”酒吧被拆除。它曾是三里屯南街最大的酒吧。

    2005 1月,“明大”酒吧被拆除。十余年发展兴旺起来的三里屯酒吧南街,退出历史。

    11月14日,3·3商场开业。它是三里屯北街单体最大的商业项目,前身即是曾非常著名的三里屯服装市场。

    2006 9月,三里屯北街西侧、南街东侧所有酒吧已拆迁完毕。

    9月23日,“新三里屯整体规划”亮相。对“国际文化时尚区”做了诠释:根据规划,三里屯街道东侧,仍是包括“男孩女孩”等酒吧为主体的酒吧街,而西侧新三里屯则以“3·3”大厦为界线,分为南北区。北区的建筑为围合庭院式,将分布国际一二线品牌的旗舰店以及120间特色酒店。南区为广场、街巷式结合的建筑群体,还将为休闲的市民提供地下停车位和超五星级的影院。

    2007 2月,香港太古地产从国锋置业手中花费48亿元接过新三里屯项目,命名为“三里屯Village”,现在已经成为新三里屯地标。

    3月7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正式宣布:SOHO中国以接近35亿元的价格拿下北京三里屯47万平方米商业项目,定名为“三里屯SOHO”,由5个购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公寓楼组成,分别用溜冰场、水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连接起来。

    5月23日,世茂房地产以人民币14亿元收购了工体北路地块,动用30亿元打造一个集超五星级酒店、世界顶级品牌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生长

    北街那里怒放

    《亮剑》里李云龙那句话说得绝妙,一个部队的个性就是其首任军事长官的个性,这句话套用到商业业态,尤其是那些怒放在三里屯的体量不大、性格当家的业态上,同样契合。今天,我就是想讲讲三里屯那个著名的小白楼——那里花园的老板许姐。看看是什么样的人这会儿正在三里屯聪明而又糊涂地逍遥着。

    姐不是传说

    今天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许姐上演三里屯10年奋斗之前,她的商业天分早已经显露出来。

    生而不安

    保不齐,百花齐放说的不是百种花,只是因为有那么三五朵实在开得和大家都太不一样,老远望去,挑唆得整个花丛显得姹紫嫣红。许姐,绝对就是那三五朵中的一分子。

    从许姐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个丫头打小就不让人省心。小学三年级不写暑假作业,适逢家中装修刷油漆,许姐抄起油漆刷子,把答案部分都覆盖了,对老师说,“我弟弟小不懂事,刷着玩的。”事情败露,许姐被勒令罚站反省,“你知道错了吗?”“我错了,我应该直接把本子扔油漆桶里。”

    此后在国企、私企跳来跳去工作了两年,她发现她只适合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少年时的梦想是服装设计师,她决定在服装这一行发展,和时装结缘。

    如愿地摆脱了体制内,许姐到最早一批私企化的事业单位——中国公共关系公司报到。初生牛犊,她带着一个司机、一个助手,三人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国际科学和平周项目的公关策划传播,为公司赢利40万元。“但我还是不安分。”许姐回忆起当时,不断发出咯咯的笑声,不按时考勤,中午组织全办公室砸杏核吃。突出的业绩成为小领导眼中的威胁,大咧咧的行事风格又很容易被抓住把柄,许姐做出了大胆而时髦的决定:病休,下海闯世界。

    “毛衣一姐”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姐发现广东的外贸服装厂有大量库存,非常好的品牌清仓,只要十几块一件。许姐小试牛刀,凑了一点钱去广州进货。没有店铺,她花300元租下大钟寺饭店多功能厅半个月,在周边高校贴海报,凭学生证,出口毛衣40元一件。本以为自己一个人坐着收收钱的事,最后搞成上大学时同宿舍的“七仙女”全得请假来帮忙。“没办法啊,谁让她们遇到我这不自觉的!”战役完胜,许姐请“七仙女”大方地狠造了一顿当时还很奢侈的自助火锅,许姐敏锐地意识到,好时候来了。

    行动是第一生产力。当她的同学每月还拿着100元工资时,许姐在当年火暴的东大桥白云市场开店,每天流水最少8000元。按照她的本意,生存已然是容易且快乐,她也很乐得享受这样的小富即安。谁料强大的命运之手开始布局:1995年4月,刚刚斥巨资囤货30万元毛衣,许姐被告知白云市场月底拆迁。一夜之间,面对成山的毛衣和即将拆迁的市场,这个当年只有24岁的瘦弱小女子决定干批发。

    八月大雪降机遇

    对,只有批发。一个摊位每月2400元,许姐暂时委身动物园批发市场,打算批掉手里的货就撤。可从未涉足过批发的她不知道,小服装商都是小资金滚动,提前备货的概念并不流行。

    正值盛夏,烈日当空,许姐很难过,“不完全因为钱,只有我家门可罗雀。”熬了几个月,失望中,她有些绝望。突然在8月的一个清晨,几个东北人“闯”进市场,四处喊着“谁家卖毛衣?”接下来,她的摊位天天被一大群东北小服装商围得水泄不通。细一打听,原来8月初东北竟然飘下鹅毛大雪!因为进货周期太长,南下进货在那个年代并不可行,北京是整个北方的进货中心,而许姐家的毛衣成了供应整个东北小服装商的大户。连许姐自己都没有缓过味儿来,她的资金被糊里糊涂地盘活,每天清晨她的通道前,都挤满了脸红脖子粗的“毛衣争夺者”。

    巧的是正好供货厂的夫妻老板来北京旅游,目睹这一盛况,当即决定与这位“既勤力又聪明、又谦虚”的年轻人合作,做大毛衣批发生意。到了1996年,许姐一边做服装批发,同时渐渐租下动物园批发市场的大量摊位,改造转租,有了30多个租户,开始了“二包商”的生活。

    生长

    新三里屯商业生猛

    世茂工三

    出品:世茂股份

    世茂集团动用30亿元巨资在三里屯打造的世茂·工三,集世界顶级品牌商业、5A级写字楼于一体的地标综合体,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时尚和生活方式。三里屯“国际化商务核心”和“24小时娱乐中心”定位下,世茂·工三打造了区域内唯一一家私人产权酒店,为三里屯的高端人群提供细致入微的五星级酒店服务,打造拎包即可入住的高端生活。

    商业运营方面,世茂·工三将6.6万平方米分割为“自持”与“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二八开”的黄金分割模式平衡了一线品牌和投资创业的比例。整个商业由旗舰店/主力店、零售店铺、中高档餐饮等丰富商业业态组成,实现一站式休闲消费。

    三里屯Village

    出品:太古地产

    三里屯Village是一个从美国和日本复制而来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套模式中,精确地规定了餐饮要占的百分比、液晶大屏幕应该出现的位置以及国内终端品牌的店内设计风格。

    三里屯Village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商业街在设计时一个经常采用的做法,即在街道的设计过程中化整为零。把项目街道设计成诸多内街,使得很多店铺有着充足的展示面,可以达到金角银边的效果。业态分布上,三里屯Village的定位在南区更偏重年轻时尚,他们的租户包括Apple、adidas、Puma、优衣库UNIQLO、izzue及b+ab、Paul Fran等。

    这里就像香港的铜锣湾、日本的六本木,汇集了广场、餐饮、酒吧、大量的设计师品牌店、手工艺设计作品等各种丰富元素,为新三里屯提供了一个让人舒服而又非封闭状态的购物中心。

    三里屯SOHO

    出品:SOHO中国

    三里屯SOHO是SOHO中国在立足CBD开发10余年后,走出CBD的第一个大型综合体项目,由5个购物中心、9幢30层高的写字楼和公寓楼组成,46万平方米的建筑让这里就像一个浓缩了的城市景观,堪称北京“铜锣湾”。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将“浓缩型城市”的设计理念植入三里屯SOHO,延续了三里屯混合、活力、大人流的区域文化。整个三里屯SOHO建筑群体现了使用多种材质、外观呈曲线的隈研吾式风格,表达出自然、有机的整体语言。流线型轮廓和选用不同材质达到不断变化的外立面,使这个巨大体量的建筑项目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然生态的景观。

    屯三里

    出品:北京京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屯三里是以“享乐”为主题的地产项目,其在设计理念和产品细节上可以说是充满了享乐精神,99.9米的建筑也创造了三里屯区域的建筑极限。

    在15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分布了5.5米层高的LOFT灵动空间;70年产权的平层公寓以及近6万平方米的时尚商业中心,意在为城市高端商务人士、极具享乐精神的前卫人群以及高端投资客提供多功能的服务。 (责任编辑:方芳)






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2/12/t20100212_20961011.shtml北京三里屯:误读商业欲望下的情色和女人          2010年02月12日    来源:精品购物指南                         要说清楚三里屯之于我们的意义,得用上一本书的厚度;而即使用上一本书的厚度,也很难对90后,甚至更年轻的读者准确传递这些复杂的情感和记忆。

    三里屯的魅力,来自于一种草莽生长的生气,也来自于无法复制的特定时空。

    “人民需要三里屯。好的城市要有一个给外国人呆着的地方。这两层意境便是新老三里屯正常衔接、完好过渡的准则”,一本为某楼盘张本的《我爱三里屯》的书上这么写,但其实我们都心知肚明,所谓的“衔接”和“过渡”,都无法抹去在气质上的本质不同。

    在“三里屯”这三个字的精神遗产下,新三里屯的消费主义,精巧的规划和安排,弥漫着千篇一律的商业欲望,而我们的青春和过往,无处安放。

    1961年,简·雅各布斯在其出版的著名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以一个普通市民的姿态,猛烈抨击以埃比尼泽·霍华德(EbenezerHoward)的“花园城市”(GardenCity)、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的“光辉城市”(RadiantCity)和丹尼尔·伯纳姆(DanielBurnham)的“城市美化”(CityBeautiful)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他看来,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的城市规划,忽略城市多样性混合并存的实际需求,按照不同功能对城市进行秩序井然的分区,它“抽空了城市的精华,大大损伤了城市的元气”。

    简·雅各布斯的批评代表的是一种平民倾向,但对于快速发展中的北京来说,拆旧盖新才是自然法则,尤其是在资本的巨大力量下。我们毫不怀疑,在三里屯VILLAGE之后,世贸工三,三里屯SOHO等等,都将取得意料之中的成功。会有新的一代,视这里为精神家园;也会有新的故事,在这里上演。新三里屯的青春,才刚刚蹒跚起步。

    但那终究是另一回事了。

    除了物理空间意义上相同,我们放弃了寻找新旧三里屯在精神上的传承,而将视线聚焦在城市变迁不可抗拒的伟力下,那些精彩的人生故事。正是这样一些个体,构成了三里屯有血有肉的青春。

    伤逝

    南街风流过往

    很多年以来,我都笃定,我将获得一个机会,祭奠它。

    祭奠和北街一起,共同笼罩在“三里屯”这三个镏金招牌之下,却完全是天上人间的它。

    年轻

    可是,我要从哪天写起呢?

    可是,我要从何人说起呢?

    今天我站在原地,却连南街的背影都无从寻觅。而那些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定格在彼时时空里的南街的酒吧,犹如是被剖开腹腔的内脏。跳动、吐纳,息息相关,却又没有谁能够代替彼此登场。当然了,任凭我的心脏在追念南街的此刻如何颤抖不止,但仍旧和我的膀胱扯不上半点干系。是的,连代表都不可能。

    因为买不到票的缘故,我还无缘得见那个被无数人戏谑为外星人拆迁保卫战的超大片,但是有关拆迁的记忆,最早,我始于南街。那一年,Q和S都还年轻,借着“快拆迁”的东风,河,开业了。

    年轻,是一个多么狂躁而喜人的字眼儿。哪怕我现在伫立在北京深冬的寒风中,低着头漫无目地在南街遗址上走着,想到这两个字,也会不住地被它划破惺忪的眼神,在喉头泛起一阵阵的甜热。原本,能够每个周四去芥末坊演出,S已经很满足了。虽然那距离他们曾经来北京时的梦想相去甚远,但是经历了几年“北京的高楼那么多,我们却住在地底下”的生活,Q和S无可选择地平实了下来。

    非主流

    和北京千万个地下乐队一样,野孩子是非主流的。和文化信仰无关,和运作方式无关,非主流并非自我选择后的流派划分,准确的说,是自然规律和食物链起作用后的唯一归属。作为“野孩子”的灵魂人物,Q和S符合很多非主流的特质,可以显摆出的文凭不高,可以附会的个人品牌故事不多。四个人,两把木吉他,一个沙棍(放在手里上下摇晃,如哑铃般使用的乐器),一个手鼓,几段简单的和弦,他们只唱西北孩子的歌。“早知道黄河的水呀嘛干喽,修哈(四声,下)那个铁桥那是做啥呀呢。早知道嘎妹妹的心呀嘛变喽,谈哈那个恋爱那是做啥呀呢。”

    在另外一个西北孩子同样扫弦哼唱《我的秋天》的秋天里,野孩子也一样“在别处”唱骂着“你们的心都黑哈喽,把我的姑娘都做得病哈喽”。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摇滚穿了流行的铠甲是有活路的,而摇滚委身在民谣的壳子下,是只能够去丰都的。

    河

    如果没有F这个人的出现,Q和S,也许只能够一辈子背着琴去别人的酒吧里驻场。第一次见到F的时候,我19岁。当时我正坐在快开业的河吧里,和一个朋友聊天。朋友用大拇指比划他身后的方向,低语,“那是S的老婆”。只消一个背影,我便武断地认为,这个肥胖敦实的背影转过脸来一样是其貌不扬,而她和体态瘦弱、见到生人会木讷会脸红的S之间,更谈不到会有怎样的爱情出现。和朋友支离破碎的交谈中,我知道她是做金融的,每个月能够拿到我毫无概念的上万元的钞票。听说一大堆乐手一起去内蒙音乐节的时候,也只有S买了一些地下音乐的碟。

    今天有外地朋友问我三里屯的音乐时,本能地,我还是会流连在芥末坊、隐秘的树、爱尔兰吧那些烟消云散的逝去曲调里,不可自拔。末了,回过神来,喃喃地补上一句,拆了。

    幸福

    快十年过去了,在我们渐渐学会把性情藏在眼角、葬在伤口的今天,回忆起混在南街的日子,我依旧喜不自胜。我不希望花费太多笔墨描绘白天的南街,她最得意的幽怨白天见不得人,她最闷骚的调味酒白天醉不倒人,她最深暗的九曲道白天看不到人。我要说的,是南街的夜。和北街大开大阖,丝毫不掩饰地高谈阔论情色、女人、一夜情不同,南街更加古灵精怪、气质空灵。

    多年以后,和一些曾经泽被过南街雨露、现在已然是每日行走这个城市最高端处所的金领盘道儿,我们仍旧可以很轻易地用“南街”这两个字,瞬间划分出自己的族类。我相信那些年,旁人眼中看到的我们,亦是幸福的。

    在南街,幸福是深一脚浅一脚地踩踏在小路上唱歌,每路过一个酒吧,就把刚刚飞入耳朵的只言片语连成下文;在南街,幸福是在被烤肉摊子、欲望熏得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每一个小店里徘徊,把一个个和自己气质相左千年的物件儿视同己出般把玩;在南街,手里晃悠一瓶廉价的啤酒,每路过一个酒吧便如英雄拜帖一般,和驻场乐队在意念里对饮谈笑——《英雄》里最搞笑的对白;在南街,幸福就是斜歪在身影幽怨绵长的街头,任泪水无声地恣意而不去理睬。在冰冷的石板路,泪那么多,大概因为喝多啤酒的缘故,它们数量惊人;在孤影与树影缠绵的暗处,泪那么清透,大概因为喝多啤酒的缘故,它们夹杂着燕麦花恬淡而淡甜的记忆。

    告别

    虽然不愿意回忆,但每个文艺女青年,总有作别她的歌手的那天。不需要仪式,我远离了南街。若干年后,在晃动的斑驳灯影之下,一个女子一手不断擦拭嘴角反出的胃里的残酒,另外一只手抓住我说:“妹妹你明白吗?好多年中,我一直在等待我的初恋歌手回来找我,可是等到的那天,我早已嫁做人妇。”那个姐姐说,在她接到初恋歌手电话的那个深夜,她的丈夫正好出差在外。只喂了一声,她便在极度的困倦中感觉到是他。混沌中她睁不开眼,摸索着关掉了手机的电源。刚放下手机,又猛然惊醒,扒开手机的后盖儿取出电池,远远地抛在门上。因为她害怕,害怕那个声音,害怕手机里残存的来电号码。

    那天我也醉了,我一边听着她的讲述,一边下意识瞟了一眼我的手机。随手拨通一个未接来电,恍惚中,听出是当年那个坐在我对面,给我伸伸拇指,指认F的朋友。这小子失踪了几年,换了N个手机号码,今天撞鬼一般地说对我甚是思念。在重达一吨的扯淡末了,他突然没头没脑地说,S没了,啥癌不知道。河转让了,啥人接手不知道。F辞职了,啥去向不知道,有人在雪山音乐节的时候见过她,她啥事情也不记得了……

    (本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LINK

    从江湖到庙堂的记忆片段

    1995两个留日归来的年轻人在三里屯北街58号开张了第一家酒吧。这一年,“明大”酒吧开业。它是三里屯酒吧南街第一批开业的酒吧。

    1997三里屯酒吧街真正形成规模,进入黄金时期。总面积只有1691平方米的街面上有28家酒吧。一年的利税就有1500万元。与此同时,北京其他地区也陆续出现了大大小小的酒吧,竞争激烈了,也就催生了酒吧街的新特色——乐队。

    2002五一节北京三里屯雅秀服装市场正式营业。

    2003非典来袭。当时,北京市文化局关于关闭一切娱乐场所的规定让北京夜店格局产生了巨大变化:从前散落在北京城各地的夜店基本全部关门,三里屯酒吧街开始拆迁前的最后狂欢。

    2004 3月11日,“乡谣”酒吧举行“告别仪式”,向三里屯酒吧南街告别。包括罗大佑在内的众多熟客从各地赶来,参加了这场最后的聚会。

    4月,“芥末坊”酒吧首先被拆除。

    9月17日,三里屯改造方案首次亮相。规划中,原有的三里屯酒吧街仍将保留,在酒吧街的西侧,将建成占地面积52000多平方米的新三里屯时尚文化区。规划中的新三里屯位于三里屯北街。街区所有建筑均为4层低密度,限高18米。新三里屯的主打街区为艺术文化酒吧区,将容纳20至30家酒吧。

    10月,“爱尔兰”酒吧被拆除。它曾是三里屯南街最大的酒吧。

    2005 1月,“明大”酒吧被拆除。十余年发展兴旺起来的三里屯酒吧南街,退出历史。

    11月14日,3·3商场开业。它是三里屯北街单体最大的商业项目,前身即是曾非常著名的三里屯服装市场。

    2006 9月,三里屯北街西侧、南街东侧所有酒吧已拆迁完毕。

    9月23日,“新三里屯整体规划”亮相。对“国际文化时尚区”做了诠释:根据规划,三里屯街道东侧,仍是包括“男孩女孩”等酒吧为主体的酒吧街,而西侧新三里屯则以“3·3”大厦为界线,分为南北区。北区的建筑为围合庭院式,将分布国际一二线品牌的旗舰店以及120间特色酒店。南区为广场、街巷式结合的建筑群体,还将为休闲的市民提供地下停车位和超五星级的影院。

    2007 2月,香港太古地产从国锋置业手中花费48亿元接过新三里屯项目,命名为“三里屯Village”,现在已经成为新三里屯地标。

    3月7日,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正式宣布:SOHO中国以接近35亿元的价格拿下北京三里屯47万平方米商业项目,定名为“三里屯SOHO”,由5个购物中心和9幢30层高的办公和公寓楼组成,分别用溜冰场、水景的室外广场将5个购物中心连接起来。

    5月23日,世茂房地产以人民币14亿元收购了工体北路地块,动用30亿元打造一个集超五星级酒店、世界顶级品牌商业、文化休闲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

    生长

    北街那里怒放

    《亮剑》里李云龙那句话说得绝妙,一个部队的个性就是其首任军事长官的个性,这句话套用到商业业态,尤其是那些怒放在三里屯的体量不大、性格当家的业态上,同样契合。今天,我就是想讲讲三里屯那个著名的小白楼——那里花园的老板许姐。看看是什么样的人这会儿正在三里屯聪明而又糊涂地逍遥着。

    姐不是传说

    今天的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许姐上演三里屯10年奋斗之前,她的商业天分早已经显露出来。

    生而不安

    保不齐,百花齐放说的不是百种花,只是因为有那么三五朵实在开得和大家都太不一样,老远望去,挑唆得整个花丛显得姹紫嫣红。许姐,绝对就是那三五朵中的一分子。

    从许姐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个丫头打小就不让人省心。小学三年级不写暑假作业,适逢家中装修刷油漆,许姐抄起油漆刷子,把答案部分都覆盖了,对老师说,“我弟弟小不懂事,刷着玩的。”事情败露,许姐被勒令罚站反省,“你知道错了吗?”“我错了,我应该直接把本子扔油漆桶里。”

    此后在国企、私企跳来跳去工作了两年,她发现她只适合做自己喜欢的事,而少年时的梦想是服装设计师,她决定在服装这一行发展,和时装结缘。

    如愿地摆脱了体制内,许姐到最早一批私企化的事业单位——中国公共关系公司报到。初生牛犊,她带着一个司机、一个助手,三人不到两个月时间,完成国际科学和平周项目的公关策划传播,为公司赢利40万元。“但我还是不安分。”许姐回忆起当时,不断发出咯咯的笑声,不按时考勤,中午组织全办公室砸杏核吃。突出的业绩成为小领导眼中的威胁,大咧咧的行事风格又很容易被抓住把柄,许姐做出了大胆而时髦的决定:病休,下海闯世界。

    “毛衣一姐”

    一次偶然的机会,许姐发现广东的外贸服装厂有大量库存,非常好的品牌清仓,只要十几块一件。许姐小试牛刀,凑了一点钱去广州进货。没有店铺,她花300元租下大钟寺饭店多功能厅半个月,在周边高校贴海报,凭学生证,出口毛衣40元一件。本以为自己一个人坐着收收钱的事,最后搞成上大学时同宿舍的“七仙女”全得请假来帮忙。“没办法啊,谁让她们遇到我这不自觉的!”战役完胜,许姐请“七仙女”大方地狠造了一顿当时还很奢侈的自助火锅,许姐敏锐地意识到,好时候来了。

    行动是第一生产力。当她的同学每月还拿着100元工资时,许姐在当年火暴的东大桥白云市场开店,每天流水最少8000元。按照她的本意,生存已然是容易且快乐,她也很乐得享受这样的小富即安。谁料强大的命运之手开始布局:1995年4月,刚刚斥巨资囤货30万元毛衣,许姐被告知白云市场月底拆迁。一夜之间,面对成山的毛衣和即将拆迁的市场,这个当年只有24岁的瘦弱小女子决定干批发。

    八月大雪降机遇

    对,只有批发。一个摊位每月2400元,许姐暂时委身动物园批发市场,打算批掉手里的货就撤。可从未涉足过批发的她不知道,小服装商都是小资金滚动,提前备货的概念并不流行。

    正值盛夏,烈日当空,许姐很难过,“不完全因为钱,只有我家门可罗雀。”熬了几个月,失望中,她有些绝望。突然在8月的一个清晨,几个东北人“闯”进市场,四处喊着“谁家卖毛衣?”接下来,她的摊位天天被一大群东北小服装商围得水泄不通。细一打听,原来8月初东北竟然飘下鹅毛大雪!因为进货周期太长,南下进货在那个年代并不可行,北京是整个北方的进货中心,而许姐家的毛衣成了供应整个东北小服装商的大户。连许姐自己都没有缓过味儿来,她的资金被糊里糊涂地盘活,每天清晨她的通道前,都挤满了脸红脖子粗的“毛衣争夺者”。

    巧的是正好供货厂的夫妻老板来北京旅游,目睹这一盛况,当即决定与这位“既勤力又聪明、又谦虚”的年轻人合作,做大毛衣批发生意。到了1996年,许姐一边做服装批发,同时渐渐租下动物园批发市场的大量摊位,改造转租,有了30多个租户,开始了“二包商”的生活。

    生长

    新三里屯商业生猛

    世茂工三

    出品:世茂股份

    世茂集团动用30亿元巨资在三里屯打造的世茂·工三,集世界顶级品牌商业、5A级写字楼于一体的地标综合体,融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时尚和生活方式。三里屯“国际化商务核心”和“24小时娱乐中心”定位下,世茂·工三打造了区域内唯一一家私人产权酒店,为三里屯的高端人群提供细致入微的五星级酒店服务,打造拎包即可入住的高端生活。

    商业运营方面,世茂·工三将6.6万平方米分割为“自持”与“销售”相结合的经营模式,“二八开”的黄金分割模式平衡了一线品牌和投资创业的比例。整个商业由旗舰店/主力店、零售店铺、中高档餐饮等丰富商业业态组成,实现一站式休闲消费。

    三里屯Village

    出品:太古地产

    三里屯Village是一个从美国和日本复制而来的成熟的商业模式。在这套模式中,精确地规定了餐饮要占的百分比、液晶大屏幕应该出现的位置以及国内终端品牌的店内设计风格。

    三里屯Village在建筑设计上体现了商业街在设计时一个经常采用的做法,即在街道的设计过程中化整为零。把项目街道设计成诸多内街,使得很多店铺有着充足的展示面,可以达到金角银边的效果。业态分布上,三里屯Village的定位在南区更偏重年轻时尚,他们的租户包括Apple、adidas、Puma、优衣库UNIQLO、izzue及b+ab、Paul Fran等。

    这里就像香港的铜锣湾、日本的六本木,汇集了广场、餐饮、酒吧、大量的设计师品牌店、手工艺设计作品等各种丰富元素,为新三里屯提供了一个让人舒服而又非封闭状态的购物中心。

    三里屯SOHO

    出品:SOHO中国

    三里屯SOHO是SOHO中国在立足CBD开发10余年后,走出CBD的第一个大型综合体项目,由5个购物中心、9幢30层高的写字楼和公寓楼组成,46万平方米的建筑让这里就像一个浓缩了的城市景观,堪称北京“铜锣湾”。

    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隈研吾将“浓缩型城市”的设计理念植入三里屯SOHO,延续了三里屯混合、活力、大人流的区域文化。整个三里屯SOHO建筑群体现了使用多种材质、外观呈曲线的隈研吾式风格,表达出自然、有机的整体语言。流线型轮廓和选用不同材质达到不断变化的外立面,使这个巨大体量的建筑项目在整体上呈现出自然生态的景观。

    屯三里

    出品:北京京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屯三里是以“享乐”为主题的地产项目,其在设计理念和产品细节上可以说是充满了享乐精神,99.9米的建筑也创造了三里屯区域的建筑极限。

    在15万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里,分布了5.5米层高的LOFT灵动空间;70年产权的平层公寓以及近6万平方米的时尚商业中心,意在为城市高端商务人士、极具享乐精神的前卫人群以及高端投资客提供多功能的服务。 (责任编辑:方芳)






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2/12/t20100212_20961011.shtml
我闻到了裹脚布的味道
浏览后的感觉:不知所云
房地产商的东西
看这标题想起上次去三里屯一宾馆过夜,晚上宾馆打来电话问要不要小姐服务……

第二天打出租车,跟司机师傅一提起,司机马上大笑:“哦三里屯那个大红灯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