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时期著名军械装备制造专家孙威、孙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8:02:09
李大宏 李大钧 / 文
○孙威
孙威(1182—1240),金元时期著名的军械装备制造专家,西京浑源州人。年幼时玩皮好动,肯动脑筋,尤喜搞一些发明创造,故于同龄人中颇具威信。金贞祐年间(1213—1217)宣宗召募义军,他应募入伍。蒙古族军队攻占云中(大同)后,遂投于成吉思汗麾下,被授职“义军千户”,统领云中义军150余人。在跟随蒙古族军队攻克潞州(今山西长治),破陷凤翔(今陕西凤翔)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多有战功。
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他看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兵士们常常因为自备的护身战衣质劣或没有护身防御战衣而纷纷丢掉性命,甚感惋惜,随之萌生了研发铠甲的想法,时值元王朝也积极鼓励“造甲胄一副,酬以一驼。”(明·岷峨山人《译语》)于是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军旅经验及战争实践,创造性地设计并研发了一种“蹄筋翎根铠”。经反复试验与改进,终获成功。铠体采用野牛、野马及黄羊的蹄筋再配以猛禽、大雁的翎根交织而成,轻便灵活且富有弹性,抗冲击力强,防御性能好。孙威把这副精心制作的铠甲呈献到元太祖面前,太祖铁木真拿着这套造型奇特、用材新颖、做工考究的铠甲仔细端详了一番后,亲自以良箭满弓试射竟然不能穿透,令在场众将士哗然叫绝,太祖铁木真更是爱不释手,当场赐给他一个蒙古族名字叫“也可兀兰”(意即大工匠),并“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元史·方伎工艺传》)命孙威速将这些地方工匠们组织起来,进行大批量的制作和生产。各路工匠在孙威的领导下先后生产出大量穿着方便、防护力强的“蹄筋翎根铠”,配备于元军后,军威大振,连克数座城池,无往而不胜。后人也称赞这种铠衣“制极坚精,矢不能入,徒跃如也。”(明·萧大亨《北虏风俗》)
公元1229年,太祖第三子阿戴(窝阔台)承袭大汗位称太宗,不久便起兵攻打邠(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乾(今陕西省乾县)等地。两军阵前,皆因元军将士披挂孙威所造“蹄筋翎根铠”而所向披靡,孙威穿着“蹄筋翎根铠”更是不畏矢石,舍生忘死,冒着飞箭、雷石之险冲锋在前,直趋敌阵,给太宗窝阔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太宗在赞赏其勇猛的同时又非常关切他的性命。于是极护爱地对他讲“汝纵不自爱,独不为吾甲胄计乎!”说他“即使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难道也不为咱们军队的铠甲头盔着想考虑吗?”转而太宗又问及旁边身着“蹄筋翎根铠”的元军将士“汝等知所爱重否?”,你们知道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吗?太宗见众将士们的回答都不能令他满意。又补充道“我告诉你们吧,既能呵护好你们的身体,而又使我军一往无前、屡战屡胜,全仰仗孙威制作的铠甲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诸位爱卿为什么就想不到呢?竟然一个字也不提!为什么呢?”然后对着众将士再次重重奖赏了孙威。
战争是无情的,也是惨烈的。孙威在追随元太祖、元太宗征战的十几年间,经常看到一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被殃及或杀戮,一贯对老百姓怀有深 厚同情心的孙威深感痛惜。为使无辜百姓免遭涂炭,他总以为大本营搜集、物色工匠为名,把大批大批无辜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下来,被老百姓广为称颂。 岁庚子,卒,年五十八。至大二年(1309),武宗海山追赠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谥忠惠。
如今在山西浑源县西北的西留乡卧虎山山脚下,,有一座占地百余亩的老坟,当地人称“孙家坟”。坟地的主人就是元朝三代为官的孙威祖孙。现在孙家坟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常有文人墨客游览观光。


○孙拱
孙拱(?-1305年),元代著名军械装备制造专家,孙威之子,大同路浑源人。初任监察御史,后师承父业“袭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巧思如其父,而且造铠技术在其父辈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世祖在位期间,他先后督领各路甲匠精造铠甲、盾牌280余套,有效地增强了元军的防御能力,战斗力也得到空前提高。元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前方捷报频传,令世祖忽必烈高兴万分,对孙拱更是犒赏有加。
至元十一年(1274),他经过潜心研制,又发明了一种叫做“叠盾”的军事防护用品。这种叠盾牌具有“张则为盾,敛则合而易持”的特点,即张开了是一付坚固的盾牌,合起来则方便携带,大大减轻了将士们作战负担。世祖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发明,于是赐给孙拱大量金币绸缎,重奖了这位有突出贡献的军事装备专家。
丞相伯颜兴师南伐,因甲胄不足,影响发兵。世祖下令各路迅速召集匠民分头制作。孙拱负责的顺天、河间等地甲匠,因在各环节上安排得当、管理有序,率先超额完成了任务。他们做出来的铠甲除了数量足、质量优外,且外形有的象虎豹,有的似异兽,形状各异,互有不同,既美观又实用,为世祖降旨以来铠甲中最理想、最满意的产品,简直成了当时轰动朝野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议怎样赈灾时,召集官员
至元十五年(1278),孙拱担任了保定路治中。是年恰逢地域灾荒、霖雨害稼、苗禾尽陨、马牛多毙、病疫流行,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买卖几近倒闭。目睹自己所任职的地盘上竟然出现如此凄惨景象,孙拱内心非常难过,似如刀绞一般。在地方大小官员商讨研究开仓赈济之时,一些官员认为放赈之事非同小可,故而顾虑重重。也有一些官员则认为最好先向朝廷禀奏照准,然后开仓。但孙拱却执意说“救灾之事刻不容缓,决不能按部就班慢慢来。若奏请朝廷批准后再行开仓赈民,老百姓早就饿死了。赈灾救民于水火,本是为官的责任和义务。本官主张立即开仓赈民,如果朝廷一旦追究下来,卑职甘愿承担全部责任。”最终大家采纳了他的主张,遂放粮4千5百石以赈济灾民,解决了燃眉之急,饥民们无不欢天喜地,朝廷对他的体恤之举不仅没有责难或降罪,反而加以好评。
任职期间,孙拱时刻把老百姓冷暖挂在心头,想法设法为他们办好事、实事。当年,孙拱管理的保定路安州辖区内有个高阳县(现河北省高阳县),高阳县有个有名的土豪恶霸,长期占据沙河桥面,向来往行人强收过桥费,民愤极大。当地百姓对此行为恨之入骨,但又因害怕土豪势大,只是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孙拱得悉这一情况后,亲自下去了解调查,经查证老百姓所言句句属实,于是他立即派人把这个恶霸土豪给抓了起来,问罪下狱,为当地除了一大害。
至元二十二年(1285),孙拱由武备少卿先后被提拔担任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和工部侍郎等要职。任期内他兢兢业业、勤于做事,从未出过半点差错。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后,制定官员津贴,孙拱因特殊贡献而每年可获得银百两、织纹缎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钞万贯,成为大同地区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科技人才。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孙拱授任大同路总管兼府尹,在大同多有惠政。大德五年(1301),迁任两浙都转运使。他到任之前,两浙每年的盐课二十五万引(盐引是政府授予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四百斤为一引)还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孙拱到任后想方设法堵塞漏洞,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定额,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超额完成了五万引。此后,两浙的盐引课税就按照他所完成的数额成为定制。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孙拱改任益都路总管兼府尹。元成宗继续对他予以重奖:“仍出内府弓矢宝刀赐之。”这一年,孙拱卒于任上,埋葬在家乡浑源孙家坟。朝廷追赠他为“大司农、神川郡公”。谥文庄。李大宏 李大钧 / 文
○孙威
孙威(1182—1240),金元时期著名的军械装备制造专家,西京浑源州人。年幼时玩皮好动,肯动脑筋,尤喜搞一些发明创造,故于同龄人中颇具威信。金贞祐年间(1213—1217)宣宗召募义军,他应募入伍。蒙古族军队攻占云中(大同)后,遂投于成吉思汗麾下,被授职“义军千户”,统领云中义军150余人。在跟随蒙古族军队攻克潞州(今山西长治),破陷凤翔(今陕西凤翔)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骁勇善战,多有战功。
兵戎相见的战场上,他看到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兵士们常常因为自备的护身战衣质劣或没有护身防御战衣而纷纷丢掉性命,甚感惋惜,随之萌生了研发铠甲的想法,时值元王朝也积极鼓励“造甲胄一副,酬以一驼。”(明·岷峨山人《译语》)于是他凭借自己多年的军旅经验及战争实践,创造性地设计并研发了一种“蹄筋翎根铠”。经反复试验与改进,终获成功。铠体采用野牛、野马及黄羊的蹄筋再配以猛禽、大雁的翎根交织而成,轻便灵活且富有弹性,抗冲击力强,防御性能好。孙威把这副精心制作的铠甲呈献到元太祖面前,太祖铁木真拿着这套造型奇特、用材新颖、做工考究的铠甲仔细端详了一番后,亲自以良箭满弓试射竟然不能穿透,令在场众将士哗然叫绝,太祖铁木真更是爱不释手,当场赐给他一个蒙古族名字叫“也可兀兰”(意即大工匠),并“佩以金符,授顺天、安平、怀州、河南、平阳诸路工匠都总管。”(《元史·方伎工艺传》)命孙威速将这些地方工匠们组织起来,进行大批量的制作和生产。各路工匠在孙威的领导下先后生产出大量穿着方便、防护力强的“蹄筋翎根铠”,配备于元军后,军威大振,连克数座城池,无往而不胜。后人也称赞这种铠衣“制极坚精,矢不能入,徒跃如也。”(明·萧大亨《北虏风俗》)
公元1229年,太祖第三子阿戴(窝阔台)承袭大汗位称太宗,不久便起兵攻打邠(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乾(今陕西省乾县)等地。两军阵前,皆因元军将士披挂孙威所造“蹄筋翎根铠”而所向披靡,孙威穿着“蹄筋翎根铠”更是不畏矢石,舍生忘死,冒着飞箭、雷石之险冲锋在前,直趋敌阵,给太宗窝阔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太宗在赞赏其勇猛的同时又非常关切他的性命。于是极护爱地对他讲“汝纵不自爱,独不为吾甲胄计乎!”说他“即使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难道也不为咱们军队的铠甲头盔着想考虑吗?”转而太宗又问及旁边身着“蹄筋翎根铠”的元军将士“汝等知所爱重否?”,你们知道我最看重的是什么吗?太宗见众将士们的回答都不能令他满意。又补充道“我告诉你们吧,既能呵护好你们的身体,而又使我军一往无前、屡战屡胜,全仰仗孙威制作的铠甲在战斗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而诸位爱卿为什么就想不到呢?竟然一个字也不提!为什么呢?”然后对着众将士再次重重奖赏了孙威。
战争是无情的,也是惨烈的。孙威在追随元太祖、元太宗征战的十几年间,经常看到一些手无寸铁的无辜百姓被殃及或杀戮,一贯对老百姓怀有深 厚同情心的孙威深感痛惜。为使无辜百姓免遭涂炭,他总以为大本营搜集、物色工匠为名,把大批大批无辜百姓的生命保全了下来,被老百姓广为称颂。 岁庚子,卒,年五十八。至大二年(1309),武宗海山追赠中奉大夫、武备院使、神川郡公,谥忠惠。
如今在山西浑源县西北的西留乡卧虎山山脚下,,有一座占地百余亩的老坟,当地人称“孙家坟”。坟地的主人就是元朝三代为官的孙威祖孙。现在孙家坟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常有文人墨客游览观光。


○孙拱
孙拱(?-1305年),元代著名军械装备制造专家,孙威之子,大同路浑源人。初任监察御史,后师承父业“袭顺天、安平、怀州、河南等路甲匠都总管”。巧思如其父,而且造铠技术在其父辈努力创新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世祖在位期间,他先后督领各路甲匠精造铠甲、盾牌280余套,有效地增强了元军的防御能力,战斗力也得到空前提高。元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前方捷报频传,令世祖忽必烈高兴万分,对孙拱更是犒赏有加。
至元十一年(1274),他经过潜心研制,又发明了一种叫做“叠盾”的军事防护用品。这种叠盾牌具有“张则为盾,敛则合而易持”的特点,即张开了是一付坚固的盾牌,合起来则方便携带,大大减轻了将士们作战负担。世祖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重大发明,于是赐给孙拱大量金币绸缎,重奖了这位有突出贡献的军事装备专家。
丞相伯颜兴师南伐,因甲胄不足,影响发兵。世祖下令各路迅速召集匠民分头制作。孙拱负责的顺天、河间等地甲匠,因在各环节上安排得当、管理有序,率先超额完成了任务。他们做出来的铠甲除了数量足、质量优外,且外形有的象虎豹,有的似异兽,形状各异,互有不同,既美观又实用,为世祖降旨以来铠甲中最理想、最满意的产品,简直成了当时轰动朝野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议怎样赈灾时,召集官员
至元十五年(1278),孙拱担任了保定路治中。是年恰逢地域灾荒、霖雨害稼、苗禾尽陨、马牛多毙、病疫流行,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买卖几近倒闭。目睹自己所任职的地盘上竟然出现如此凄惨景象,孙拱内心非常难过,似如刀绞一般。在地方大小官员商讨研究开仓赈济之时,一些官员认为放赈之事非同小可,故而顾虑重重。也有一些官员则认为最好先向朝廷禀奏照准,然后开仓。但孙拱却执意说“救灾之事刻不容缓,决不能按部就班慢慢来。若奏请朝廷批准后再行开仓赈民,老百姓早就饿死了。赈灾救民于水火,本是为官的责任和义务。本官主张立即开仓赈民,如果朝廷一旦追究下来,卑职甘愿承担全部责任。”最终大家采纳了他的主张,遂放粮4千5百石以赈济灾民,解决了燃眉之急,饥民们无不欢天喜地,朝廷对他的体恤之举不仅没有责难或降罪,反而加以好评。
任职期间,孙拱时刻把老百姓冷暖挂在心头,想法设法为他们办好事、实事。当年,孙拱管理的保定路安州辖区内有个高阳县(现河北省高阳县),高阳县有个有名的土豪恶霸,长期占据沙河桥面,向来往行人强收过桥费,民愤极大。当地百姓对此行为恨之入骨,但又因害怕土豪势大,只是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孙拱得悉这一情况后,亲自下去了解调查,经查证老百姓所言句句属实,于是他立即派人把这个恶霸土豪给抓了起来,问罪下狱,为当地除了一大害。
至元二十二年(1285),孙拱由武备少卿先后被提拔担任大都路军器人匠总管和工部侍郎等要职。任期内他兢兢业业、勤于做事,从未出过半点差错。元成宗铁穆耳即位后,制定官员津贴,孙拱因特殊贡献而每年可获得银百两、织纹缎五十匹、帛二十五匹、钞万贯,成为大同地区最早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科技人才。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孙拱授任大同路总管兼府尹,在大同多有惠政。大德五年(1301),迁任两浙都转运使。他到任之前,两浙每年的盐课二十五万引(盐引是政府授予商人运销官盐的凭证,四百斤为一引)还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孙拱到任后想方设法堵塞漏洞,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定额,且在原来的基础上又超额完成了五万引。此后,两浙的盐引课税就按照他所完成的数额成为定制。
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孙拱改任益都路总管兼府尹。元成宗继续对他予以重奖:“仍出内府弓矢宝刀赐之。”这一年,孙拱卒于任上,埋葬在家乡浑源孙家坟。朝廷追赠他为“大司农、神川郡公”。谥文庄。
蹄筋翎根,牛马蹄筋和硬鹅羽毛根部交织吗?这复合材料真是有创造性思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