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前在世界列强中排第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2:42:37
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前在世界列强中排第几?

我就知道奥匈帝国海军的联合力量战列舰小有名气,加盟国捷克工业实力比较耀眼,其他的呢?奥匈帝国在一战之前在世界列强中排第几?

我就知道奥匈帝国海军的联合力量战列舰小有名气,加盟国捷克工业实力比较耀眼,其他的呢?
奥匈帝国的实力比起夙敌意大利强不了多少
陆军不会比俄国强
属于三流强国之列

奥匈帝国至少空军的识别标志跟旧德意志帝国的一致
再次证明哈布斯堡王朝完全是霍亨佐伦王朝的附庸:D
首先楼主你得把你认为符合“列强”这个称谓的国家罗列出来。。。
综合国力的话,我认为一战之前是:美国,英国,德国,俄国,法国,奥匈帝国,日本
美国综合国力绝对第一,其工业产值已经超过欧洲的总和,只不过军备建设还不太上心,并且孤立主义,不太向外展示力量
英国第二是综合了各方面,单纯讲陆军自然不如德国,但是从在西线的陆军规模看,也不差于法国,而海军则是世界超强,并且是世界金融中心
德国比英国略逊,不过差不太多
俄国和法国差不多,俄国的人口数量和军队数量大大超过法国,工业比法国差
奥匈帝国有不错的工业基地,数量庞大的军队,还可以的海军,总体不弱
日本和奥匈应该差不多
比意大利还是强不少的。
匈牙利这匈奴人后裔还和神圣罗马帝国对等呢,反了
主要马甲 发表于 2010-1-22 21:41
意大利怎么给漏了?
综合国力法国不会排到俄国后
军力则美国在英德之后
法国更在俄国之前
从海军的总吨位和主力舰只数量就可以衡量当时列强的军力排名了
奥匈帝国有梅特捏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0-1-22 22:08
意大利算不上什么强国,他和土耳其这样的国家比有啥优势?

我说的是综合国力,不是军力

说法国和俄国的综合国力,我们不妨假设一下,俄国在东线独自对付奥匈帝国的主力和德国的一部分, 换做法国行不行?
主要马甲 发表于 2010-1-22 22:39
意大利不算强国?
战前开工的两级无畏舰(“加富尔伯爵”级和“安德烈·多利亚”级)阁下无视了?
同时期倭奴有几级?
除了“河内”级外“金刚”级是请英国人设计的(而且在现代化大改装之前该级应该称战列巡洋舰)
首舰还是在维克斯船厂建造的

至于法军
西线协约国军队面对的德军是东线俄军能比的?
怎么索姆河、马恩河、凡尔登这些伤亡巨大的战役没发生在东线?
别忘了法国是当时能研制坦克的三个国家之一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0-1-22 23:00
意大利是一个半岛国家,重视海军是一贯的,二战时也有几条战列舰,但是其国力能和美苏德英法日相提并论么?连希腊都打不过的废柴而已, 看连中国都不如
至于说东线战役,我看你是不了解吧
车车 发表于 2010-1-22 22:28


    梅特涅死的时候还是叫奥地利帝国呢,还不是奥匈帝国
日本的综合国力?可拉倒吧……列强最末不是白当的,那是勉强能挤进去当替补的替补的……
主要马甲 发表于 2010-1-22 23:15
怎么一战初时意大利的海军比同是岛国的倭奴还强呢?
它在那时让别国为其设计和制造主力舰了吗?
怎么综合国力就不如倭奴了?
二战时其军队的战斗力不行所以一战时的装备也不行了?
二战开始时法国陆军的主战装备技术水平可是在德军之上的
一样被后者干翻
装备水平能说明一切?
意大利鱼雷艇和人操鱼雷分别在一战和二战击沉了好几艘无畏舰
德国的大洋舰队都没有做到
主要马甲 发表于 2010-1-22 23:17
德国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左右战线地发起规模相近、数量也相当的大规模战役?
东线西线难道没有一个主次之分?
后来空前强大的纳粹德国陆军都一直只有一个主战场
只是变动过一次(西线战役结束后转向东线就再也没有改过)
dzhiqiong 发表于 2010-1-22 21:44


你拉倒吧!意大利人均国民收入几乎是奥匈的2倍:D 总值也高于奥匈的1/4;P

人均我值我懒得打了,就写总值

美国370
德国120
英国110(不算他的那些小弟弟国,算上远高于德国了)
俄国70(经过一段日子斯托雷平改革,俄国也有起色,不是布尔什维克宣传的那个一穷二白)
法国60
意大利40
奥匈30
日本20

单位是亿美元

奥匈荣登第二,不过是倒数的:D,而且该帝国国内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捷克已经工业化了,奥地利、匈牙利还是农业区。
主要马甲 发表于 2010-1-22 21:41

如果把英国那些乱码七糟的殖民地加上,英德当时的差距就大了。
我认为英国在第二次布尔战争之后综合国力就应该让位给美国了,不过书上一般都是认为是一战之后。
不过客观的讲当时英国把殖民地分为三类,其中当时自治领还是非常终于大英的,把大英小弟弟拴上,英国实力当时依然强大,所以俾斯麦竭尽所能不去得罪,而去讨好英国,这点傻瓜威廉二世就看不清楚。这个残疾皇帝心里有问题。

奥匈帝国折腾了9百万人参战,数量仅次于德国、俄国、大英:D看着很猛:D
奥匈的问题在于,企图以二流国家的物力扮演一流强国的角色。而且从总体上看它的工业也不怎么样(我说的是从总体上看,不是看它个别地区)

基本上我认为奥匈在八国联军里,排倒数第二,总体实力仅仅强于日本。
而且我认为如果真和日本打,他未必能打得过日本,奥匈内部不团结,军队下达一道作战命令要用数种语言。而且是所有大国中拥有潜在敌人差不多最多的一个,结果还不知道低调点,下场可想而知。
万字军骑士 发表于 2010-1-22 23:27
你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大通,没看到什么逻辑
既然你这么推崇意大利的国力军力,那请解释一下,为啥奥匈帝国的主力一直在东线打俄国,在西线竟然还不落下风,反而曾经一路杀下来几乎打到威尼斯,害的协约国赶忙支援? 要知道,意大利总共就这么一条短短的战线,只需要对付奥匈帝国的一小半力量而已。
qidaxue 发表于 2010-1-22 23:58
能武装起来900万人投入战争,这就是国力的体现, 以二流的国力扮演一流的角色固然愚蠢,但至少他有二流的实力。 意大利则根本就没有能力武装出这么多的军队投入战争。
主要马甲 发表于 2010-1-23 00:03
鄙人推崇了意大利的军力?
应该说是战斗力
只是据理力争意大利的装备技术水平不差罢了
在一战前不论技术水平抑或综合国力肯定高于倭奴


“俄国的猛攻预示着奥匈帝国的失败。这种前景使意大利人寒心,因为除非他们在奥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协约国,否则他们就不能参预对它的瓜分。另一个诱因是,在对奥地利的领土上协约国比奥地利自身更为慷慨。结果,1915年4月,罗马签订了秘密的伦敦条约,于一个月后宣战。
    这个条约规定,作为对协约国军事援助的报偿,将给予意大利以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腊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岛。还允许意大利扩大其非洲的殖民地和参预瓜分奥斯曼帝国。

    意大利人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但财政枯竭和惧怕德国,使它的军事野心受到约束。罗马得到它的新盟国的同意,不对德宣战,直到1916年8月28日,那时它感到更为安全,不怕报复了。柏林对这种两面派行径并不奇怪,但在整个二元帝国,意大利的行为被视为背叛。此后,康拉德将军只能称这个敌人为“背信弃义的意大利”。
    意大利的非非之想被战争的现实打断了。在经济上,这个国家是协约各国的负担。要履行它在军事上承担的义务,意大利的装备太拙劣了,既缺乏生产重武器的手段,又没有钱购买。英国过去分享着法国的煤,法国东北部的煤矿而今都落在德国战线后面了。现在,英国不得不把宝贵的燃料运给意大利,以供其工业和船舶之用,因为意大利海军能把奥地利潜艇围困在亚得里亚海。
    仍得医治其从1912年利比亚战争中受到的创伤的意大利军队,还远未作好参战的准备,它的八十七万部队缺乏充分装备。在一个厚道和灵活的领导人手下,意大利军队本可装备充分的。但总司令卢伊季·卡多纳将军不是这样的人。 ”



“意军在人数上两对一的优势,不足以抵消奥军防御阵地的有利条件。自6月下半月开始的血战,历经夏秋两季,其间只有短暂的间歇期以补充人员、器材和给养。到12月初这个防区冰封之时,意大利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只在敌人防线上留下几处孤立的突入点。
    在1915年末到1916年初这一个冬天,奥匈战线相对说来处于休战状态。但春天阳光的温暖,激起了康拉德将军要直向罗马进军的雄心。他集合了阿尔卑斯军的两个师,乘春天融雪的时刻发动进攻,直扑没有准备的意军。胜利的奥军把意军赶过伦巴第平原,但他们这次作战的伟大胜利也同时播下自己失败的种子。它促使维克托·艾曼努尔国王要求沙皇发起进攻,结果,勃鲁西洛夫将军进攻了,意大利战役的奥匈部队被抽调去对付俄国人。 ”


“1917年夏,俄国的崩溃使德国和奥地利得以腾出手来向意大利发动联合进攻。到9月,奥托·冯·贝洛将军已经组成一支包括精锐的阿尔卑斯军在内的八个德国师和九个奥地利师的军队。
1917年10月24日破晓前,约有二十五万奥-德军蹲伏在卡波雷托待命,他们对于卡佩洛将军留下的缺口知道得一清二楚。滂沱的寒雨和浓雾为他们提供了隐蔽。事先就把目标对准意军阵地的奥-德大炮,开始用烟幕弹和毒气榴霰弹交替密集轰击。有些炮弹散发浓烟或恶臭,使防守者难受而疏忽了防毒面具。而后,他们又都被芥子气所窒息,意大利防毒面具对于这种毒气不起保护作用。
    当惊慌失措的意军盲目地东冲西突,窒息而乱成一团时,贝洛将军开始徐进弹幕射击,一小时不到一公里地缓缓推进,后面紧紧跟着用手榴弹和轻机枪装备的突击部队。当火力达到它的射程限度时,部队就冲过意大利防线的缺口,绕过孤立地区的抵抗,从后面包围残敌。当意军想摸索着逃跑时,高爆炮弹就劈头盖脑地打来。意军溃退下来,卡波雷托战线垮了。

    到24日下午,贝洛的军队已渡过伊松佐河,意军全面溃退。下一天奥-德军队的前进,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有秩序的退却才能挽救这个局势。但卡多纳又耽搁了两天,那时已经太晚了。他到10月27日才下令撤退,那时卡佩洛的二十五个师已遭受严重打击。在向堑壕线进攻的差不多每一点上,意军或则立即投降,或则--如果时间许可的话--逃掉。
    当幸存者向后跑了七十英里,在皮亚韦河后面重新集结时,卡波雷托的灾难告终了。奥-德军以十六个师对卡多纳指挥的五十五个师,在一次突击中,一举夺回了意军以一百万人死伤的代价、沿着伊松佐河进行了十一次血战所得到的几平方英里领土。有时被称为伊松佐河第十二仗的卡波雷托之役,几乎使意大利屈膝。这次伤亡计一万人死亡,三万人负伤,二十九万五千人被俘,此外还丧失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如同以前几次战斗那样,成千的意大利人急于投降。而今,他们向俘获者欢呼,“奥地利万岁!”“向罗马进发!”

“俄国的猛攻预示着奥匈帝国的失败。这种前景使意大利人寒心,因为除非他们在奥地利垮台之前正式加入协约国,否则他们就不能参预对它的瓜分。另一个诱因是,在对奥地利的领土上协约国比奥地利自身更为慷慨。结果,1915年4月,罗马签订了秘密的伦敦条约,于一个月后宣战。
    这个条约规定,作为对协约国军事援助的报偿,将给予意大利以蒂罗尔、的里雅斯特、伊斯特拉、达尔马提亚海岸的一部分和希腊人聚居的多德卡尼斯群岛。还允许意大利扩大其非洲的殖民地和参预瓜分奥斯曼帝国。

    意大利人于1915年5月22日对奥匈帝国开战,但财政枯竭和惧怕德国,使它的军事野心受到约束。罗马得到它的新盟国的同意,不对德宣战,直到1916年8月28日,那时它感到更为安全,不怕报复了。柏林对这种两面派行径并不奇怪,但在整个二元帝国,意大利的行为被视为背叛。此后,康拉德将军只能称这个敌人为“背信弃义的意大利”。
    意大利的非非之想被战争的现实打断了。在经济上,这个国家是协约各国的负担。要履行它在军事上承担的义务,意大利的装备太拙劣了,既缺乏生产重武器的手段,又没有钱购买。英国过去分享着法国的煤,法国东北部的煤矿而今都落在德国战线后面了。现在,英国不得不把宝贵的燃料运给意大利,以供其工业和船舶之用,因为意大利海军能把奥地利潜艇围困在亚得里亚海。
    仍得医治其从1912年利比亚战争中受到的创伤的意大利军队,还远未作好参战的准备,它的八十七万部队缺乏充分装备。在一个厚道和灵活的领导人手下,意大利军队本可装备充分的。但总司令卢伊季·卡多纳将军不是这样的人。 ”



“意军在人数上两对一的优势,不足以抵消奥军防御阵地的有利条件。自6月下半月开始的血战,历经夏秋两季,其间只有短暂的间歇期以补充人员、器材和给养。到12月初这个防区冰封之时,意大利人付出了巨大代价,只在敌人防线上留下几处孤立的突入点。
    在1915年末到1916年初这一个冬天,奥匈战线相对说来处于休战状态。但春天阳光的温暖,激起了康拉德将军要直向罗马进军的雄心。他集合了阿尔卑斯军的两个师,乘春天融雪的时刻发动进攻,直扑没有准备的意军。胜利的奥军把意军赶过伦巴第平原,但他们这次作战的伟大胜利也同时播下自己失败的种子。它促使维克托·艾曼努尔国王要求沙皇发起进攻,结果,勃鲁西洛夫将军进攻了,意大利战役的奥匈部队被抽调去对付俄国人。 ”


“1917年夏,俄国的崩溃使德国和奥地利得以腾出手来向意大利发动联合进攻。到9月,奥托·冯·贝洛将军已经组成一支包括精锐的阿尔卑斯军在内的八个德国师和九个奥地利师的军队。
1917年10月24日破晓前,约有二十五万奥-德军蹲伏在卡波雷托待命,他们对于卡佩洛将军留下的缺口知道得一清二楚。滂沱的寒雨和浓雾为他们提供了隐蔽。事先就把目标对准意军阵地的奥-德大炮,开始用烟幕弹和毒气榴霰弹交替密集轰击。有些炮弹散发浓烟或恶臭,使防守者难受而疏忽了防毒面具。而后,他们又都被芥子气所窒息,意大利防毒面具对于这种毒气不起保护作用。
    当惊慌失措的意军盲目地东冲西突,窒息而乱成一团时,贝洛将军开始徐进弹幕射击,一小时不到一公里地缓缓推进,后面紧紧跟着用手榴弹和轻机枪装备的突击部队。当火力达到它的射程限度时,部队就冲过意大利防线的缺口,绕过孤立地区的抵抗,从后面包围残敌。当意军想摸索着逃跑时,高爆炮弹就劈头盖脑地打来。意军溃退下来,卡波雷托战线垮了。

    到24日下午,贝洛的军队已渡过伊松佐河,意军全面溃退。下一天奥-德军队的前进,已经清楚地表明,只有有秩序的退却才能挽救这个局势。但卡多纳又耽搁了两天,那时已经太晚了。他到10月27日才下令撤退,那时卡佩洛的二十五个师已遭受严重打击。在向堑壕线进攻的差不多每一点上,意军或则立即投降,或则--如果时间许可的话--逃掉。
    当幸存者向后跑了七十英里,在皮亚韦河后面重新集结时,卡波雷托的灾难告终了。奥-德军以十六个师对卡多纳指挥的五十五个师,在一次突击中,一举夺回了意军以一百万人死伤的代价、沿着伊松佐河进行了十一次血战所得到的几平方英里领土。有时被称为伊松佐河第十二仗的卡波雷托之役,几乎使意大利屈膝。这次伤亡计一万人死亡,三万人负伤,二十九万五千人被俘,此外还丧失了大量的武器和装备。如同以前几次战斗那样,成千的意大利人急于投降。而今,他们向俘获者欢呼,“奥地利万岁!”“向罗马进发!”
这不单只是士兵战斗力的问题,意大利的国力根本无法很好的武装他那本不算太多的军队, 由他去单独面对奥匈帝国是不可想象的。
奥匈帝国、意大利、日本应该在列强中排倒数三位的。
黑塔利亚有并不弱小的军事力量和弱到不能再弱的指挥官……伊松佐河流域前后12次大小战役,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不攻克河流后面的山脉就不能渡河,但是不能渡河就无法攻占河流后面的山脉……也就意大利海军的一些个人英雄行为值得称道……
肯定不如英、法、德、俄、美。

比起日本来难说。
日本在一战纯属捡便宜的,意大利再搓也比这个垫底货强些
qidaxue 发表于 2010-1-22 23:38

谁问你经济了?这里比的是国力。要说经济,英法两国就把同盟国比下去了。
意大利的工业化起步还是慢了点,而且落后的南部的拖累。
反倒是二元化的奥匈,其核心统治区奥地利、捷克、匈牙利的工业化水平都不错。
国内有相对稳定的军官团以及二元化的联邦制。
排名世界第六应该是可以的。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0-1-23 01:00


我觉得意大利主要是装备一直不赖但是始终不好好打;日本是装备比较次但是敢于拼命(乃木西典率领的军队和沙俄军队血拼),奥匈真的不好描述。
大侧斜螺旋桨 发表于 2010-1-23 22:45

阿尔卑斯山地部队那是精华中的精华,海军中的克罗地亚人和忠于哈布斯堡的那一部分威尼斯人也很优秀,匈牙利人认真起来绝对不是打酱油的(罗马尼亚人可以告诉大家他们的体会),奥地利的指挥官们在不脑残的时候也是说得过去的(虽然某些上层人士得到的评价是“比起打赢一场战争,他们更擅长发动一场战争”)。二元帝国的军队最大的问题是“往往连长本人也弄不清楚他部队里那五花八门的不同语言”……所以,二元帝国军队在黑山的山寨附近追击黑山部队的时候的局面,和他们在阿尔卑斯山上阻击意大利人的局面,是完全两码事……
大侧斜螺旋桨 发表于 2010-1-23 22:45
小倭当时装备不差但缺乏自己研发能力和精神,乃木希典是脑袋一筋的就不要说他了,不是他们这类被捧成军神的被强调精神影响力,陆军的武器研发也不会长期滞后。
一战的时候隆美尔当个中尉带着百十号人,进攻阿尔卑斯山天险的意大利守军,结果两仗下来俘虏了几千意大利精锐的山地部队。面条终究还是面条,否则也不会要租三门湾,结果大清帝国海军一起锚,他们又回去唱歌剧了
当年大清北洋是世界第7还是第6大舰队了,如果算海军,估计奥匈还不如大清。
响炮 发表于 2010-2-9 15:53

你拉倒吧
保守的大臣们,尝到了甜头,所以才会有后来老佛爷向N宣战,看看《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 :D
三门湾对于清朝来说,是一个太监喝了壮阳药
对于撒丁小猴国来说是阳痿
对于大英帝国等真正的列强来说,是一场活笑话,(看看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里怎么嘲笑小猴国)
FF最爱高潮的几件事,一个是三元里抗英、一个是中法战争、一个是三门湾等等,其实说穿了都不怎么光彩,都根本不值得高潮
从工业产值看,奥匈在八强中排倒数第三!
20世纪一通折磨之后,也就是把八大列强中的奥匈折腾成了中国,其他也就是换换位置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