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讲一战华裔狙击手的电影《沈比利传奇》的预告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21:56


沈比利(William Edward Sing,又名Billy Sing),特等军功章(DCM)奖章获得者 (1886年-1943年),一战中的一名澳大利亚士兵,1886年出生于昆士兰州,为中英混血,父亲为John Sing (上海),母亲为Mary Anne Sing (婚前姓为Pugh)。

沈比利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狙击手之一,仅在加里波利战役不到四个月(5月至9月,1915年)的时间里,他经证实的狙杀记录为150名土耳其官兵,如包括未经证实的则为201名,连奥斯曼帝国近卫军里最优秀的狙击手也死在了他的枪口下。

沈比利(William Edward Sing,又名Billy Sing),特等军功章(DCM)奖章获得者 (1886年-1943年),一战中的一名澳大利亚士兵,1886年出生于昆士兰州,为中英混血,父亲为John Sing (上海),母亲为Mary Anne Sing (婚前姓为Pugh)。

沈比利为二十世纪最出色的狙击手之一,仅在加里波利战役不到四个月(5月至9月,1915年)的时间里,他经证实的狙杀记录为150名土耳其官兵,如包括未经证实的则为201名,连奥斯曼帝国近卫军里最优秀的狙击手也死在了他的枪口下。
应该是混血吧,怎能算华裔呢
预告片看上去不错啊
看了真实的照片 和这个演员确实还是像的 但是原型还是有亚洲人的样子的 而这个演员几乎没有

另外片里的老人是他老爸?如果是就更离谱了

好莱坞就这样 春丽传 一中国人还找个看不出中国样的混血

这个是混血干脆就找个纯老外
又是摄像机拍的!没有胶片没有感觉啊!
The enemy call me: the muder...
喜欢发现狙击手后的炮火覆盖镜头--对狙击手就该这样--哈哈
看預告片覺得不錯。期待下
不过这场战役英军还是败了,当先锋的澳军伤亡惨重,土军虽然伤亡更重但成功阻止了对方的登陆搞到丘吉尔下台,此战被欧洲人嘲讽为病夫的他们倒是表现出了惊人的斗志也是凯末尔的成名战,感觉影片中对于土军一方也不无敬意,那个土军的军医明知对方狙击手瞄着他了仍旧不放弃救治伤员。
楼上的你好像看错了,那两个军医不是明知,而是根本就不知子弹从何而来而无法做出反应{:wuyu:}
叶小晶 发表于 2010-1-5 18:09
一个已经被射倒了另一个自然知道对方已经瞄着他了但他不找地方躲仍旧继续急救那个伤员说明这个军医的责任感之强。
华裔也不是中国人。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0-1-5 18:21

:handshake:lol
看钢盔,怎么感觉像是纳粹的?
加沙的天空 发表于 2010-1-5 19:32

一战时,汉斯和火鸡是盟友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0-1-5 18:21


    恰恰说明他是个白痴,军医有限,伤员无限,保存军医,保存战力
挂幌子 发表于 2010-1-5 20:19

呵呵,当时土军都是德国军官训练的,否则土军那素质可跟英军和澳新军团差太远了.
xqqx926 发表于 2010-1-5 19:29
就土耳其人来说他们就是在保家卫国,这不同于在中东的那些个殖民地了,英国佬都打到家门口了再不拼命就要等着当亡国奴了,就英国人来说若他们这些英勇的大兵居然败在一群歪瓜劣枣手中那才真叫难堪,之前应是沈比利的战友一一死于土军之手令他变得冷酷无情用最残忍的手段对付土军,而土军军医面对他的狙击枪的无情狙击仍旧不肯放弃救治已方的伤员则表现出对手也是勇敢无畏的军人.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0-1-5 20:59

军医的职责就是抢救伤员,挽救生命,不会贪生怕死为了保命而弃伤员于不顾,《拯救大兵瑞恩》片头在奥马哈海滩的那个军医也是置身于德军枪林弹雨下仍然奋力抢救伤员..............
xqqx926 发表于 2010-1-5 21:06
但我想不是每个军医都能做到这样的吧?沈比利第一枪击中的是伤员,第二枪中右边的军医,而左边那个军医依旧不肯抛下伤员,很爷们的一个军人.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0-1-5 21:54

恩,没错,我想这也要看人的,勇者无畏:handshake
右边那个好像不是军医,没带白臂章红十字~~~
而且根据1906年的日内瓦公约,医疗队是应当被保护, 不被予以攻击的~
影片中主角的上海人父亲...

Untitled-1 copy.jpg
德军钢盔有问题……可能是想用一战德军后期的M1916型钢盔吧……但是电影里面出现的确是M1935或是M1940/42型钢盔……
这个问题么……呵呵
lcknight 发表于 2010-1-6 02:21
一旦士兵杀红了眼那还管什么公约不公约,何况澳军士兵在战争史上一向不大守规矩。
回复 21# lcknight

战斗间隔时双方打着旗子出来救助或收尸时才消停会儿,战斗中没那回事

不过第一发不该打那个伤员,暴露早了些

把伤员留作诱饵杀伤救援人员还是留着摧残下士气都很好,哪怕是让抬回去也比直接嘣掉好
berettam92fs 发表于 2010-1-6 07:10


    鸭子都当熊猫他爹了 这不算什么 淡定!
怎么土耳其人和欧洲白种人长得没有什么区别呢?
哪里有资源啊?

想看……
比<狙击手>要好看的多!!
狙击手被逮住的话下场很惨
狙击手在中国不是很重视
zq49 发表于 2010-1-6 18:25

中国狙击手以前被称为特等射手
日期:  
1915年2月19日 - 1916年1月9日  

地点:  
土耳其加里波利半岛  

结果:  
鄂图曼帝国胜利  

起因:  

领土变更:  

参战方  

英国  
法国  
澳大利亚  
新西兰  
印度  
纽芬兰  
鄂图曼帝国  

指挥官  

伊恩·汉密尔顿、察尔斯·门罗  
奥托·冯·赞德尔斯、穆斯塔法·凯末尔  

兵力  

开始:5师  
结束:14师  
开始:6师  
结束:14师  

伤亡  

死亡44,072,  
受伤97,037  
死亡86,692,  
受伤164,617  
加里波利之战  

海战–澳新军团湾–海丽丝岬–克里希亚–苏弗拉湾–萨利柏尔–独松–尼克山谷–弯刀坡–80号山坡  

加里波利之战(英文:Battle of Gallipoli),又称达达尼尔战役(Dardanelles Campaign),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土耳其加里波利(Gelibolu)半岛的一场战役。它始于一个英国法国联盟的海军行动,目的是强行闯入达达尼尔海峡,然后占领鄂图曼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土耳其此战称为恰纳卡莱之战(土耳其语:&Ccedil;anakkale Savaslari)。  

在此次登陆战中,协约国方面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将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双方约131,000死亡, 262,000受伤。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至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澳大利亚与新西兰设澳新军团节纪念4月25日登陆日期。
1.序幕  

在1914年的马恩河战役之后,协约国和同盟国在法国北方和比利时一角的战线上陷入了僵持状态。法国大臣推荐采取“外围战略”的办法打破僵局。  

1914年11月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提出凭借英国海军的实力打开达达尼尔海峡登陆,,然后在加里波利登陆,直取鄂图曼首都君士坦丁堡(今),把土耳其逐出战争。一方面又减轻俄罗斯高加索山战线的压力。得到君士坦丁堡控制的金角海就可直通黑海,支援血战的俄国军队。并且,希望借此开辟南线,攻打奥匈帝国。此设想,在战略上固然相当高明,但实行起来却搞得一团糟。1915年1月2日英国政府接受了尼古拉二世的请求,决定在达达尼尔海峡展开一条新战线。  

2.海战  

不可抵抗号(HMS Irresistible)被水雷击沉,3月18日。  

英法两国投入战役的共计有62艘战舰,以及大量辅助船只,并指定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司令萨克维尔·卡登(Sackville Carden)上将负责指挥这次战役。舰队从2月19日炮轰达达尼尔海峡。3月18日,16艘军舰企图强行闯入狭窄的海峡通道, 4艘军舰立即触发水雷,舰只慌忙撤退。  

在陆地上,土耳其军队在遭受突然袭击的情况下,纷纷丢弃阵地向内陆退却,英国突击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率先冲上海岸。至此,德国军事顾问奥托·冯·赞德尔斯(Otto Liman von Sanders)已洞悉对方计划中的加里波利登陆战,火速调动军队至战区。土耳其军队掘壕坚守,依据半岛复杂的地形建立了强大的防御体系,又在该地集结炮兵部队。  

在英法军队准备扩大战果时,隐蔽在阵地中的土耳其士兵一起开火,把正在攀登悬崖的英军也打了个措手不及。3月3日,联军的首轮登陆行动宣告失败,卡登上将也被当作伤员送回英国。  

3.陆战  

为夺回海滩,盟军判断一定要以陆军占领加里波利,才可得到达达尼尔海峡控制权。协约国在埃及和希腊群岛仓促中集结了一支近8万人的远征军,其主力由当时在埃及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军队组成,即“澳新军团”(ANZAC)。英国兵部大臣赫瑞修·基钦纳(Horatio Kitchener)命有“诗人将军”之称的英国陆军上将伊恩·汉密尔顿(Ian Hamilton)负责指挥这次战役。与其对阵的是由冯·赞德尔斯率领的土耳其新编第五集团军,有8.4万人。当协约国远征军抵达时,兵力已被对方超过,土军居高临下,火力又占压倒优势。  

3.1登陆  

根据计划,英军和澳新军团在同一天,分别从两个不同登陆点上岸,英国军队从海丽丝岬(Cape Helles)登陆。在英国登陆之前,澳新军团先在更北面近伽巴帖培(Gaba Tepe)的海滩登陆。  

1915年4月25日夜,在掩护舰队实施炮火准备后,协约国部队同时展开登陆行动。由于澳新军团士兵大多没有接受过夜间登陆训练,再加上对半岛地形一无所知,错误地登陆在目标以北的一个无名小湾(今澳新军团湾)。同一天,英国和印度部队在海丽丝岬同样遭到土耳其猛烈火力。法军在海峡对面,达达尼尔亚洲一边登陆,但第二天撤退加入英军。虽然建立了滩头阵地,登陆军根本就无法把部队有效展开,实际上陷入了不稳固的、难以防守的立足点。  

土耳其军队在穆斯塔法·凯末尔上校(后来“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的指挥下,随即进行了猛烈的还击。经过一夜的混战,双方死伤惨重,已登陆的1.6万名澳新军团士兵在土耳其军队炮火的压制下,被困在临时掩体中动弹不得,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又陷入了僵持局面。  

3.2僵持  

5月1日,土耳其军队大举反攻协约国部队最南面的一个登陆场。在战斗中,英国战列舰霍莱伊特号(HMS Goliath)、胜利号(HMS Triumph)和威严号(HMS Majestic)驱逐舰相继被击沉。结果英国撤离了大批舰只,这样一来,登陆部队便失去了海军的支援,也失去了活力优势。  

5月6日至8日,协约军向克里希亚(Krithia)进攻,死伤惨重,最终失败。19日土耳其沿着整个澳新军团前线又发起反攻。士兵在一连串自杀式冲锋中战死。澳新军团无法占领预定的山头目标,他们被困守在一条从海滩到前沿不过400米的单薄的阵地上。  

随着夏季的来临,上坡上遍地尸体,带来痢疾、腹泻和肠热等疾病。半岛上的澳新军团士兵因气候不适导致非战斗减员持续增加。但协约国为了赢得此次行动的胜利,又调配了3个师的英军前往半岛。与此同时,冯·赞德尔斯也在拼命集结土耳其军队,准备迎击新一轮的进攻。
3.3 八月进攻  

1915年8月6日,新一轮的登陆战在澳新军团登陆场西北面的苏弗拉湾(Suvla Bay)拉开。配合这个计划的两场战斗在独松(Lone Pine)和尼克山谷(The Nek)展开。这次行动由英国陆军资深将领弗雷德里克·斯托普福德(Frederick Stopford)将军指挥,由于土耳其人在苏弗拉湾的防守比较薄弱,英军在登陆时未遇到太多抵抗。可惜的是部队上岸后未能及时扩大登陆场、巩固滩头阵地和向内陆推进占领制高点,宝贵的战机再次被错过了。冯·赞德尔斯紧急从其他防线抽调了近2万土耳其军队抵达苏弗拉湾,抢先在萨里巴依尔山脊设置了一道临时防线。凯末尔亲自领土军成功遏制了协约国军队前进的步伐。9月战事开始又陷入僵局。  

4.撤退  

半岛南岸W海滩,1月7日。  

9月,汉密尔顿被召回并被解除了指挥权,察尔斯·门罗(Charles Monro)将军接替了他,但协约国军队的伤亡人数仍与日俱增。初冬寒冷,许多兵士患病,严重冻伤迅速在部队中蔓延,超过16,000人冻伤,有人甚至冻死。11月23日,国防大臣基钦纳视察战场后,不得不下令按阶段撤退。9万军人秘密撤离加里波利,而土耳其人完全没有发觉。整个战役中,撤退是最成功的行动,伤亡不到10人。1916年1月9日,当最后一名澳新军团士兵离开海滩后,这次一战中最大的登陆战也就正式宣告彻底失败。  

史学家分析此次作战,计划疏漏,指挥不当,配合不力,导致伤亡惨重。其中,失败很大原因归咎于指挥者的优柔寡断,正如一名英国历史学家所言:“这是一个正确、大胆而有远见的计划,但却被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英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错误给断送了。”  

5.余波  

加里波利之战有许多政治,军事与文化上的后果。  

5.1伤亡  



· 协约军:44,072战死,97,037负伤  

· 英国:21,255战死,52,230负伤  

· 法国:约10,000战死,约17,000负伤  

· 澳大利亚:8,709战死,19,441 负伤  

· 新西兰:2,701战死,4,852负伤  

· 印度:1,358战死,3,421负伤  

· 纽芬兰:49战死,63负伤  

· 鄂图曼帝国:86,692战死,164,617负伤  

5.2纪念  

土耳其政府建立加里波利半岛国立历史公园纪念加里波利之战而死的士兵。公园里建有纪念馆、纪念碑和墓地。  

今天,加里波利半岛昔日战场,许多已经变成了农场。惟独澳新军团湾模样基本没变,称为了土耳其旅游景点。  

加里波利之战,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代表了两国的国家特征:英勇顽强和队友情谊(mateship)。因此4月25日,澳新军团登陆的日子,被定为澳新军团日,为纪念加里波利之战牺牲的联合军团将士。今天,澳新军团节已成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iamsb 发表于 2010-1-6 14:01


    问题 功夫熊猫里那个是收养
梅尔吉布森年轻时拍过一部澳大利亚的电影讲述的就是这场战役,一帮澳洲小伙参加一战一路上连土耳其人的影也没见到,所过之处土耳其人望风而逃,结果参加达达尼尔战役时个个都显得盲目乐观,谁知登陆后遇上的土耳其人个个都像真主上身似的疯狂到不得了,而英军登陆迟缓后方只是一味要求他们拿下土军阵地,最后一连澳军士兵全部阵亡,片中的土军士兵都没戴头盔。
liangkangping 发表于 2010-1-5 20:56


    为了表达人的勇气与责任,有时不得不让人失去理性
    电影嘛,就这样。
liangkangping 发表于 2010-1-5 20:56

对越反击战中PLA也出过这样的白痴
回复 37# 战争狂人萨谢思


    那是忘我的英雄……说偶英勇的人民解放军的时候,怎么能和土鸡一样呢?
   行为一样,可是,内在不一样,出发点不一样!
幻海魔刀 发表于 2010-1-7 11:24

老梅很早的作品了《Gallipoli》!
liangkangping 发表于 2010-1-7 18:42

那个土鸡军医就一定得是白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