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工作,他却做得如此令人感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57:30
平凡的工作,他却做得如此令人感动



  ( 2010-01-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王东明、尚晓华

    “从我家住的平房出来,20分钟就到了厂房……”

    虚弱的李江宁依然惦记着车间,可现在的他已很难再独自走进这熟悉的营区。

    30多年间,李江宁就在这里从事着一项鲜为人知又非常重要的工作──航材封存。

    正是李江宁的努力,使空军掌握了目前装备所有发动机的封存方法,并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封存了3000多台发动机、1800多万件(套)航材,累计节省军费近4亿元。

    而为了这项事业,他错过了唯一一次考军校的机会,2次放弃地方优厚工作选择超期服役,3次提干未成毫无怨言。

    2009年春节,李江宁的身体中发现了癌细胞,病灶的位置却无法手术。

    就在第1次放疗结束后,他还在为封存检测一体化平台的研制而奔波……

苦累不惧

    1978年,高考落榜,当了几个月村保管员的李江宁,走进了北京郊县这个山沟里的空军仓库。

    李江宁从事了这样一个工作──航材在出厂时都给出了一个封存期,每到期时,必须重新封存,直至保存到这个航材的最高储存期。

    多数时,它要使用油、脂隔绝航材与空气来达到效果。像轴承、导弹挂架等里外结构一致的航材,方法相对简单:清洗后,直接在表面涂油、脂,重新包装好。

    对于发动机等有内腔的装置,则需通过油封台启动航材,在运转中利用压力将旧油导出,将新油导入,再重新包装。

    然而,航空器材数量多、精密高,搞封存不仅辛苦,责任还大,再加上出路窄,是个谁也不愿干的专业。

    “比如有的发动机的保存期有20年,每5年要重新封存一次。”李江宁说,“封存不好会使气缸生锈,严重的会导致发动机报废。”

    封存要大量直接接触180号航空洗涤汽油等,不仅刺激皮肤、伤害身体,稍有不慎还会引起油爆。就算在冬季,车间里也要大开门窗和排气扇。

    油封发动机,就像医生上手术台,中间不能休息,只要站上台,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一开始,我也有想法。”李江宁说,“后来,想通了,自己经验多一些,这个活儿总得有人干。”

登攀不止

    发动机是最昂贵的航材,封存的难度很大。如果给定的连接、压力、供电时间等稍有不符,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可发动机等航材到了封存期要返厂,不仅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还要按出厂价的10%到15%收取费用,更要花很长时间。

    李江宁改变了这种局面后,仅他封存的发动机,就节约军费1亿多元。

    有人说,李江宁对封存走火入魔了,无论看到什么机械,就会想两件事,一是如何封存它,二是怎么把它的设计用到封存上。

    空军现有的油封台分三代,一代是手动,压力等都用旋钮来控制,操作全凭油封员的感觉。二代是半自动化油封台,是由李江宁提出思想、需求,别人设计的,但它是单向阀门,容易造成器材损坏。三代是“傻瓜式”油封台,由电脑控制油量、压力、转速,这是李江宁完全自己设计,指导工厂生产制作的。

    在李江宁的指导下,空军还研制生产了我军第一辆野战航材油封车。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发明和率先使用的“PID技术电热加温脱水”“循环用油”“气象干燥封存”等多种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封存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

    这些年,李江宁又对封存检测一体化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在被确诊为癌症后也没有停止研制。

    “如果研制成功,封存和航材性能检测可以同时进行,将大大提高效率。”李江宁说。

得失不计

    1981年6月,李江宁正满怀信心地准备考军校,上级突然要求紧急封存10台援外发动机。

    车间主任正在休假。在领导期盼的目光中,李江宁尽管内心十分复杂,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当时空军义务兵是3年,以后就没机会考军校了。”后来,李江宁被选改为志愿兵。期间,组织3次推荐他提干,都因种种原因未被批准。

    看着比他后当兵的战友都成了自己的领导,李江宁却说:“一个农村孩子,能当上志愿兵,已经很知足了。”

    1991年底,李江宁服役期满,培养的徒弟也挑起了大梁。他转业后被老家湖南省资兴市城建局相中,以工代干负责一个科室工作。单位还承诺分给他两室一厅住房,把他爱人调入城建局。

    一家人正在高兴时,却连收到了部队3封急电。

    “那个年代通信不发达,这肯定是大事。”李江宁说,“我爱人不同意,把行李锁了起来,我就背着一个军用挎包回去了。”

    原来,有100台发动机要紧急封存,而他培养的徒弟也离开了部队。仓库想请他超期服役2年,提什么要求都行。

    “既然部队需要,我就回来。”李江宁就提了2点要求,一是学车,为了再退役时好找工作;二是协调一间住房,能把生活艰苦的爱人、孩子接过来照顾。

    1993年7月,某国十几台发动机和零部件储存到期,我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李江宁超期服役期将满,他的名气,吸引了3家地方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

    接到执行任务的通知,李江宁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异国之旅。

    仓库的上级领导听说后,动情地说:“江宁的事,我们良心上过不去!”援外任务结束后,他荣立二等功,终于被破格提干。

    如此,李江宁放弃得太多太多:由于油封人才少,他推掉了担任业务处处长的机会;为了油封人才的进步,他提前从油封检验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诲人不倦

    由于种种原因,航材封存人才培养,一直只能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我把技术带走心不安。”李江宁说,“只要有人想学,能让他们干起来,我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给他们。”

    北京军区空军刚刚从事油封工作的工程师尹涛,慕名打电话给李江宁。李江宁不仅热情耐心地解答了问题,第二天还专程跑了90多公里,将有关技术资料送到尹涛手中。

    2002年,石家庄某军工厂接到了研制新型油封设备的任务。厂领导找到李江宁,表示如果帮忙,厂里将每月给他发工资。

    李江宁明确表示,这是好事,但发工资不能要。工作结束后,过意不去的厂领导决定补助李江宁1万元电话费,他还是婉拒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江宁越来越感到只有编辑一套科学的工作规范,才能使航材封存信息化、标准化,并为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于是,他默默收集着各方面的资料。

    2007年,空军启动了《航材封存包装工艺规程》的编写工作,李江宁独立完成了200多万字的初稿。空军某研究院工程师韩光林说:“我们余下的工作就只是文字上的修改和细节的推敲了。”

    如今,这本《规程》已经下发部队。空军装备部航材部部长郭子玉说:“如果没有李江宁,恐怕再投入二三倍的人力,用四五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完成。”

    新华社北京电平凡的工作,他却做得如此令人感动



  ( 2010-01-03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版  
  
王东明、尚晓华

    “从我家住的平房出来,20分钟就到了厂房……”

    虚弱的李江宁依然惦记着车间,可现在的他已很难再独自走进这熟悉的营区。

    30多年间,李江宁就在这里从事着一项鲜为人知又非常重要的工作──航材封存。

    正是李江宁的努力,使空军掌握了目前装备所有发动机的封存方法,并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中,封存了3000多台发动机、1800多万件(套)航材,累计节省军费近4亿元。

    而为了这项事业,他错过了唯一一次考军校的机会,2次放弃地方优厚工作选择超期服役,3次提干未成毫无怨言。

    2009年春节,李江宁的身体中发现了癌细胞,病灶的位置却无法手术。

    就在第1次放疗结束后,他还在为封存检测一体化平台的研制而奔波……

苦累不惧

    1978年,高考落榜,当了几个月村保管员的李江宁,走进了北京郊县这个山沟里的空军仓库。

    李江宁从事了这样一个工作──航材在出厂时都给出了一个封存期,每到期时,必须重新封存,直至保存到这个航材的最高储存期。

    多数时,它要使用油、脂隔绝航材与空气来达到效果。像轴承、导弹挂架等里外结构一致的航材,方法相对简单:清洗后,直接在表面涂油、脂,重新包装好。

    对于发动机等有内腔的装置,则需通过油封台启动航材,在运转中利用压力将旧油导出,将新油导入,再重新包装。

    然而,航空器材数量多、精密高,搞封存不仅辛苦,责任还大,再加上出路窄,是个谁也不愿干的专业。

    “比如有的发动机的保存期有20年,每5年要重新封存一次。”李江宁说,“封存不好会使气缸生锈,严重的会导致发动机报废。”

    封存要大量直接接触180号航空洗涤汽油等,不仅刺激皮肤、伤害身体,稍有不慎还会引起油爆。就算在冬季,车间里也要大开门窗和排气扇。

    油封发动机,就像医生上手术台,中间不能休息,只要站上台,十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

    “一开始,我也有想法。”李江宁说,“后来,想通了,自己经验多一些,这个活儿总得有人干。”

登攀不止

    发动机是最昂贵的航材,封存的难度很大。如果给定的连接、压力、供电时间等稍有不符,就会造成巨大损失。

    可发动机等航材到了封存期要返厂,不仅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还要按出厂价的10%到15%收取费用,更要花很长时间。

    李江宁改变了这种局面后,仅他封存的发动机,就节约军费1亿多元。

    有人说,李江宁对封存走火入魔了,无论看到什么机械,就会想两件事,一是如何封存它,二是怎么把它的设计用到封存上。

    空军现有的油封台分三代,一代是手动,压力等都用旋钮来控制,操作全凭油封员的感觉。二代是半自动化油封台,是由李江宁提出思想、需求,别人设计的,但它是单向阀门,容易造成器材损坏。三代是“傻瓜式”油封台,由电脑控制油量、压力、转速,这是李江宁完全自己设计,指导工厂生产制作的。

    在李江宁的指导下,空军还研制生产了我军第一辆野战航材油封车。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发明和率先使用的“PID技术电热加温脱水”“循环用油”“气象干燥封存”等多种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封存工作的安全性、可靠性。

    这些年,李江宁又对封存检测一体化平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在被确诊为癌症后也没有停止研制。

    “如果研制成功,封存和航材性能检测可以同时进行,将大大提高效率。”李江宁说。

得失不计

    1981年6月,李江宁正满怀信心地准备考军校,上级突然要求紧急封存10台援外发动机。

    车间主任正在休假。在领导期盼的目光中,李江宁尽管内心十分复杂,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当时空军义务兵是3年,以后就没机会考军校了。”后来,李江宁被选改为志愿兵。期间,组织3次推荐他提干,都因种种原因未被批准。

    看着比他后当兵的战友都成了自己的领导,李江宁却说:“一个农村孩子,能当上志愿兵,已经很知足了。”

    1991年底,李江宁服役期满,培养的徒弟也挑起了大梁。他转业后被老家湖南省资兴市城建局相中,以工代干负责一个科室工作。单位还承诺分给他两室一厅住房,把他爱人调入城建局。

    一家人正在高兴时,却连收到了部队3封急电。

    “那个年代通信不发达,这肯定是大事。”李江宁说,“我爱人不同意,把行李锁了起来,我就背着一个军用挎包回去了。”

    原来,有100台发动机要紧急封存,而他培养的徒弟也离开了部队。仓库想请他超期服役2年,提什么要求都行。

    “既然部队需要,我就回来。”李江宁就提了2点要求,一是学车,为了再退役时好找工作;二是协调一间住房,能把生活艰苦的爱人、孩子接过来照顾。

    1993年7月,某国十几台发动机和零部件储存到期,我国伸出了援助之手。此时,李江宁超期服役期将满,他的名气,吸引了3家地方航空公司的高薪聘请。

    接到执行任务的通知,李江宁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异国之旅。

    仓库的上级领导听说后,动情地说:“江宁的事,我们良心上过不去!”援外任务结束后,他荣立二等功,终于被破格提干。

    如此,李江宁放弃得太多太多:由于油封人才少,他推掉了担任业务处处长的机会;为了油封人才的进步,他提前从油封检验所所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诲人不倦

    由于种种原因,航材封存人才培养,一直只能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

    “我把技术带走心不安。”李江宁说,“只要有人想学,能让他们干起来,我的东西毫无保留地给他们。”

    北京军区空军刚刚从事油封工作的工程师尹涛,慕名打电话给李江宁。李江宁不仅热情耐心地解答了问题,第二天还专程跑了90多公里,将有关技术资料送到尹涛手中。

    2002年,石家庄某军工厂接到了研制新型油封设备的任务。厂领导找到李江宁,表示如果帮忙,厂里将每月给他发工资。

    李江宁明确表示,这是好事,但发工资不能要。工作结束后,过意不去的厂领导决定补助李江宁1万元电话费,他还是婉拒了。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江宁越来越感到只有编辑一套科学的工作规范,才能使航材封存信息化、标准化,并为人才培养打下基础。于是,他默默收集着各方面的资料。

    2007年,空军启动了《航材封存包装工艺规程》的编写工作,李江宁独立完成了200多万字的初稿。空军某研究院工程师韩光林说:“我们余下的工作就只是文字上的修改和细节的推敲了。”

    如今,这本《规程》已经下发部队。空军装备部航材部部长郭子玉说:“如果没有李江宁,恐怕再投入二三倍的人力,用四五年的时间也未必能完成。”

    新华社北京电
中央级媒体的东西最多只能信一半
西方媒体的东西就可以全信?
zq49 发表于 2010-1-3 17:45


    他哪知道这个人的作用
什么叫重新封存啊

这个职业是不是会得职业病?
flanker2323 发表于 2010-1-3 18:25


    又出来得瑟了
备用零件和淘汰但还能用的设备。战略储备啊。
看了半天就是油封而已
到底是你得瑟还是别人得瑟?
东风15 发表于 2010-1-3 19:03


    跟你有想干嘛
不平凡的人物.  让官八股写下依然让人恶心[:a1:]
你TM妓者就不会写正常的文章呀[:a3:]
飞狼 发表于 2010-1-3 19:02

还油封而已,航材不油封不都他妈完蛋了
flanker2323 发表于 2010-1-3 19:12

发动机油封启封和航材油封是不一样的概念。
飞狼 发表于 2010-1-3 19:13


    他的贡献怕是你这辈子都赶不上了
从文中的情况来看,某厂某型号的某个部件的专用油封设备就是他主持设计的
flanker2323 发表于 2010-1-3 19:20


    我骂八股文管你P事
看了这种八股文,岂不是让人心里拔凉拔凉的。
achtung 发表于 2010-1-3 19:22


    真正拔凉拔凉的不是八股文也不是这个人的待遇,而是到了02年空军才想起来给某装备弄个专用设备
wawa02002 发表于 2010-1-3 19:09


    好好的一個人妓者可以把他寫的和神仙.菩薩下凡一樣,多麼多麼勤奮,多麼多麼慈悲,埃,早就習慣了
真正在基层做事的人下场咋就这么凄凉呢?
TG只需要殉道者般的英模,不需要正常的模范。
不信,癌肯定是职业病。主持设计规模估计不大。
问题关键是为什么到了人家快死才去歌功颂德。
飞狼 发表于 2010-1-3 19:49

因为干实事的人在中国就从来没有得宠过。
TG永远是马后炮,老实人都没好结果
这就是中国的官场
军队里也不能避免
做出巨大牺牲的小人物只有到了弥留之际才能被所谓的领导重视
早干吗去了
悲哀
{:qiliang:}从八股中看到是悲剧。。。{:yan:}
[:a9:]一个农村孩子,能当上志愿兵,已经很知足了。
同样一篇文章,有人能看到积极,值得感动的方面,有人看到的是消极,嘲讽的方面。

既然冷嘲热讽不能针砭时弊,何必不从积极的角度钦佩一下人家实现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呢?

人家好歹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牺牲,再八股的文章,起码说明了这样的正气是需要弘扬的。
PLA 发表于 2010-1-3 22:51


   版主诤言,顶
飞狼 发表于 2010-1-3 19:49

因為那些所謂的領導認為等那些人快歸西時宣傳效果更好
接PLA一句话,八股用这个人的功绩颂德,某人用这件事情批八股,你的所为和八股记者有什么区别?
支持PLA
所有八股贴中体制党无限盛行
八股就八股啊,蛋定。生活还在继续。
每个人都很令人感动,都不容易。只能这么说。
各位,淡定、淡定。地方机关里面、部队里面都一样,大家又不是不知道......
“  1981年6月,李江宁正满怀信心地准备考军校,上级突然要求紧急封存10台援外发动机。

    车间主任正在休假。在领导期盼的目光中,李江宁尽管内心十分复杂,还是毅然接下了这个任务。”
车间主任休假是幌子,搞不定才是真原因吧;P
笑看JY表演
不要这么大的埋怨了,大家,现实就是这样~生活就像被**,不能反抗,就享受吧
八股八股
大刀斩RB 发表于 2010-1-3 16:25

好人啊
八股文描写一没有背景二没有支票的小人物还是基本靠谱的。。。。。。
佩服这个人,只会骂八股的人去....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