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广存于动物界 是进化的必要驱动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51:22
网易探索12月24日报道 同性恋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么?仅仅存在于人类中么?来自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同性恋不但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还是进化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前不久,许多媒体报道了德国动物园两只雄性洪堡企鹅,它们如何共同领养了一枚鸡蛋,然后又共同哺育孵化出小鸡。由此看来,在你的每一次转身的时候,媒体关注的焦点就会落到动物王国的另一对同性伴侣的身上。

在过去的几年中,同性恋现象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愈来愈显眼。今年夏天,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琳·祖克和内森·贝利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的研究对象囊括了几十余物种,从追逐牛粪的苍蝇到啄木鸟,再到野牛和猕猴等。

然而,这仅仅是我们故事的开头。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性恋现象始终伴随着动物进化的整个过程,而这又是明显违背进化原则的。但是,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解释同性恋行为有许多非常充分的理由。祖克和贝利还认为,在同性恋现象比较普遍的物种当中,它还是进化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尽管媒体,甚至某些动物行为学家经常使用诸如同性恋、同志或变态等字眼来形容此种现象,贝利和祖克认为,人们不应该把用来描绘人类性行为的字眼延伸到动物身上。“这些字眼不仅承载了社会、道德以及政治倾向的重负,而且会模糊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贝利表示。“问题在于,当我们观察到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时,我们却对它们的动机一无所知。“此外,据我们所知,动物不会像人一样对性别形成自我认同,他补充道。这就是为什么他和祖克倾向于使用更为客观的术语”同性性行为“来定义此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异性之间的求偶、交配和哺育后代等行为转移到了两个同一性别的动物身上。

同性性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同性偏好,后者只出现在有少数动物身上。例如,在2005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汉斯·范·高圣和同事发现,在雄性群体中长大的豆娘往往喜欢向雄性而不是雌性伙伴求爱,尽管这种偏好可以简单地通过把它们与雌性同类关在一起加以矫正。(《生物通讯》,第1卷, 第268页)

我们也不能从同性行为一定能推断出有关性取向的任何结论。性取向的确定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要有伙伴之间长期偏好一致的根据。这样的例子实属凤毛麟角,原因是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还没有被发现。最显着的,是一些雄性大角羊经常被观察到霸道地骑在同性伙伴的身上,另外雌性莱桑信天翁也一样。

然而,即使把范围限制在性行为,而不是性偏爱或性取向上,也会出现一个进化论上的巨大难题。个体为什么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无法提高种群繁殖率的事情?有绝对数量的个体参与同性行为是否意味着对种群的生存会带来好处?

为什么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不能提高繁殖率的事情?

2008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梅德福的塔夫茨大学的萨拉·刘易斯和他的同事决定解决这一问题(《进化生物学》,第22卷,第60页)。面粉甲虫是厨房的一个祸害,但它们绝不仅仅污染的食物。处在交尾前的雌性甲虫通过收集雄性同类散发在空气中的信息来寻找异性,但这些相同的信号偶尔也吸引了其他物种的雄性。当雄性甲虫爬到其猎物身上准备交配的时候,时常会把精液排到伙伴的后腿上。也许这种雄雄交配能为参与者提供好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测试雄性攀爬到其他同性身上的三种可能性:一、为了确立自己的社会主导地位;二、为以后同异性交配进行预演;三、排在雄性身上的精液可能会使稍后与之接触的异性意外受孕。只有最后一种预期实现了:他们发现,有一小部分甲虫的后代正是通过第三种形式出生的。

针对不同物种的同性行为,其他研究小组也对这种进化根据进行了检验,但得出的解释不尽相同。祖克和贝利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即这些不同的理论也许隐含着共同的因素。他们的报告第一次将所有的证据汇集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性行为存在众多的进化根源。(《进化与生态趋势》,第24卷,第439页)。

首先是适应性假说,它为同性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即可以促进相关种群个体间的互相适应。例如,有些物种,包括宽吻海豚,似乎会利用同性行为以促进相互关系。也有些物种将此行为演变成同种性别内的争斗。而类似面粉甲虫的间接授精则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适应性优势。此外,还有一种是实践假说,即个体在进行交配练习,这中假说至少在雄性果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还有一些适应性解释已经被引用来解释人类的同性恋行为,包括亲缘选择——有助于促进近亲间的基因优化,乃至产生“超优性”。这种观点认为,某些基因会增加拥有单一副本的个体间的适应能力,但与拥有两个副本的人中同性别行为有关。还有一种观点是“性对抗选择”,即男性身上促进同性行为的基因片段受到选择的亲睐,因为它们增加自己女儿的生育机会。

此外,还有各种非自适应的解释。身份确认错误可能是一个原因。范·高圣的豆娘例子阐述了另一种观点,即所谓的“囚犯效应”,由于个体被剥夺了与异性互动的机会,结果却促使他/她与同性成为了伴侣。再有一种是进化副产品假说。出于某种独立的特征,如对性的高度敏感,可能会让个体更容易参与到同性性行为当中。但也有人认为,当生物体无法完全适应环境时也会出现同性恋行为。

即使对这些假设不作进一步的验证,也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同性性行为有着多种根源。祖克和贝利也曾经认为,进化生物学家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谜团中的重要部分。无论同性恋行为为什么存在,只要它足够的普遍,就有可能影响自己群体中的社会关系,改变其他个体的行为,甚至让其他特征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研究人员尚没有研究同性恋的进化结果,不过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或许值得进行尝试的诱人例子,”贝利说。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224/09/5R9QBH83000125LI.html网易探索12月24日报道 同性恋仅仅是一种社会行为么?仅仅存在于人类中么?来自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同性恋不但在动物界中广泛存在,还是进化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前不久,许多媒体报道了德国动物园两只雄性洪堡企鹅,它们如何共同领养了一枚鸡蛋,然后又共同哺育孵化出小鸡。由此看来,在你的每一次转身的时候,媒体关注的焦点就会落到动物王国的另一对同性伴侣的身上。

在过去的几年中,同性恋现象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愈来愈显眼。今年夏天,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琳·祖克和内森·贝利就此问题发表了一份报告,他们的研究对象囊括了几十余物种,从追逐牛粪的苍蝇到啄木鸟,再到野牛和猕猴等。

然而,这仅仅是我们故事的开头。让人困惑不解的问题是,为什么同性恋现象始终伴随着动物进化的整个过程,而这又是明显违背进化原则的。但是,果真如此吗?事实上,解释同性恋行为有许多非常充分的理由。祖克和贝利还认为,在同性恋现象比较普遍的物种当中,它还是进化过程中一种不可或缺的驱动力。

尽管媒体,甚至某些动物行为学家经常使用诸如同性恋、同志或变态等字眼来形容此种现象,贝利和祖克认为,人们不应该把用来描绘人类性行为的字眼延伸到动物身上。“这些字眼不仅承载了社会、道德以及政治倾向的重负,而且会模糊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贝利表示。“问题在于,当我们观察到动物的同性恋行为时,我们却对它们的动机一无所知。“此外,据我们所知,动物不会像人一样对性别形成自我认同,他补充道。这就是为什么他和祖克倾向于使用更为客观的术语”同性性行为“来定义此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异性之间的求偶、交配和哺育后代等行为转移到了两个同一性别的动物身上。

同性性行为并不一定等同于同性偏好,后者只出现在有少数动物身上。例如,在2005年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的汉斯·范·高圣和同事发现,在雄性群体中长大的豆娘往往喜欢向雄性而不是雌性伙伴求爱,尽管这种偏好可以简单地通过把它们与雌性同类关在一起加以矫正。(《生物通讯》,第1卷, 第268页)

我们也不能从同性行为一定能推断出有关性取向的任何结论。性取向的确定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要有伙伴之间长期偏好一致的根据。这样的例子实属凤毛麟角,原因是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还没有被发现。最显着的,是一些雄性大角羊经常被观察到霸道地骑在同性伙伴的身上,另外雌性莱桑信天翁也一样。

然而,即使把范围限制在性行为,而不是性偏爱或性取向上,也会出现一个进化论上的巨大难题。个体为什么要耗费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无法提高种群繁殖率的事情?有绝对数量的个体参与同性行为是否意味着对种群的生存会带来好处?

为什么花时间和精力去做不能提高繁殖率的事情?

2008年,位于美国马萨诸塞梅德福的塔夫茨大学的萨拉·刘易斯和他的同事决定解决这一问题(《进化生物学》,第22卷,第60页)。面粉甲虫是厨房的一个祸害,但它们绝不仅仅污染的食物。处在交尾前的雌性甲虫通过收集雄性同类散发在空气中的信息来寻找异性,但这些相同的信号偶尔也吸引了其他物种的雄性。当雄性甲虫爬到其猎物身上准备交配的时候,时常会把精液排到伙伴的后腿上。也许这种雄雄交配能为参与者提供好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个实验,测试雄性攀爬到其他同性身上的三种可能性:一、为了确立自己的社会主导地位;二、为以后同异性交配进行预演;三、排在雄性身上的精液可能会使稍后与之接触的异性意外受孕。只有最后一种预期实现了:他们发现,有一小部分甲虫的后代正是通过第三种形式出生的。

针对不同物种的同性行为,其他研究小组也对这种进化根据进行了检验,但得出的解释不尽相同。祖克和贝利萌生了这样一个念头,即这些不同的理论也许隐含着共同的因素。他们的报告第一次将所有的证据汇集在一起,得出的结论是,同性性行为存在众多的进化根源。(《进化与生态趋势》,第24卷,第439页)。

首先是适应性假说,它为同性行为提供了一种解释,即可以促进相关种群个体间的互相适应。例如,有些物种,包括宽吻海豚,似乎会利用同性行为以促进相互关系。也有些物种将此行为演变成同种性别内的争斗。而类似面粉甲虫的间接授精则提供了第三种可能的适应性优势。此外,还有一种是实践假说,即个体在进行交配练习,这中假说至少在雄性果蝇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还有一些适应性解释已经被引用来解释人类的同性恋行为,包括亲缘选择——有助于促进近亲间的基因优化,乃至产生“超优性”。这种观点认为,某些基因会增加拥有单一副本的个体间的适应能力,但与拥有两个副本的人中同性别行为有关。还有一种观点是“性对抗选择”,即男性身上促进同性行为的基因片段受到选择的亲睐,因为它们增加自己女儿的生育机会。

此外,还有各种非自适应的解释。身份确认错误可能是一个原因。范·高圣的豆娘例子阐述了另一种观点,即所谓的“囚犯效应”,由于个体被剥夺了与异性互动的机会,结果却促使他/她与同性成为了伴侣。再有一种是进化副产品假说。出于某种独立的特征,如对性的高度敏感,可能会让个体更容易参与到同性性行为当中。但也有人认为,当生物体无法完全适应环境时也会出现同性恋行为。

即使对这些假设不作进一步的验证,也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同性性行为有着多种根源。祖克和贝利也曾经认为,进化生物学家一直没有发现这个谜团中的重要部分。无论同性恋行为为什么存在,只要它足够的普遍,就有可能影响自己群体中的社会关系,改变其他个体的行为,甚至让其他特征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研究人员尚没有研究同性恋的进化结果,不过我们已经找到了一些或许值得进行尝试的诱人例子,”贝利说。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224/09/5R9QBH83000125LI.html
回去看看自家小狗是不是同性恋{:yan:}
看来我们国家不经有蛋疼的砖家。。米帝也有。。。很河蟹。。。
??那能叫同性恋么 他们会恋么。。
Rikimaru 发表于 2009-12-24 15:51
律政俏佳人2里就有大警犬(品种忘了)和女主的小吉娃娃玩Gay来着,很有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