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融:想不通为啥国企好不好我都要挨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54:08
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荣融辗转难眠,白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彼时,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绩单——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起,央企销售收入与利润连续三年攀升。本以为如此出色的表现,足以为国资委与央企赢得掌声,可李荣融没想到,收获的还是骂声。“那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我想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你要是问我央企为什么这么红,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央企业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因为我们的工作和努力,所以央企搞好了。”李荣融说。

虽然在国资委成立的6年里,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着李荣融,压力和郁闷对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中国企业“国家队”的“总教练”,作为高达5.5万亿国企资产(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统计数字)的“看家人”,李荣融对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信仰和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位共产党员,是“国企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奉者。他的梦想是终有一天,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有50家来自中国。而且他相信,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靠中国的国有企业。

进退之辩

在国资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个月央企的成绩单中,中央企业在2009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缩小2.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6337.8亿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缩小7.7个百分点;已交税费总额9305.2亿元,同比增长9.5%。

与2007年以前相比,这样的成绩当然算不上炫目,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扫过的背景下,它已然超出了李荣融以及外界的预期。在2008年那个可怕的冬天,李荣融曾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预备着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积累的所有荣光,被这场危机付之一炬。在2008年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荣融说,“央企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能不能‘过得去’。”

很难说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冬天太短,还是中国经济的春天太强大,总之,央企的复苏来得远比想像的早。在2009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李荣融就带来了央企走出底谷的消息。

然而,就像中央企业每年漂亮的成绩单都没有换来掌声一样,2009年,率先复苏的央企收获的仍然不是赞赏和表扬,而是一顶“国进民退”的帽子。这顶帽子在国资委成立的六年来,一直压在李荣融的头上,而在2009年,它显得尤为晃眼。与前些年社会舆论对“国进民退”的批判有别,这次,一个新的有力论据会被经常提起: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袄”的央企,在扩张的道路上远远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都强化了这一命题。

对此,李荣融并不认可。2009年8月,在为广州的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题为“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上,他回应道:“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说‘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我相信,民营经济还会做大做强,但客观地讲,它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中间会有些矛盾。”为此他还特别提出,在这一轮的并购整合大潮中,也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央企进行重组并购。

不仅“大老板”李荣融,其辖下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也坚决不同意这种提法,甚至比李表现更激愤。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反问:“国企卖了,说我们‘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做才对?”(详见本期《宁高宁:告别“摩根时代”》)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不久前也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什么国进民退啊,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中国大型企业在前进,央企也由于投资者和股民的参加,进一步多元化,进一步走向市场。央企收购一些中小企业来进一步扩大它的实力,有资本的融合,也有企业组织的融合。这是一个双向进步。”

与“国进民退”现象交映的另一个现象是“央进地退”——这场不涉及所有制性质变化的整合风暴事实上来得更猛烈和持久。除了几个国资势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外,地方政府都在竭尽所能抱紧央企这棵大树。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选择,逻辑很简单:首先国企改制是政府必须要做的工作,接下来的问题是“卖给谁”:把国有企业卖给民营企业或者管理层,弄不好就被会扣上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卖给外资,则要承受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指责。而卖给中央企业,就像是从一个口袋转进另外一个口袋,税收、就业——这两个地方政府最在意的“收益”没有流失,何乐而不为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就被作为引导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指挥棒”,现在已经失灵。特别是央企,“只进不退、有所为没有不为”,是对现状更加贴切的描述。

接近国资委的一位专家曾向《中国企业家》透露,2003年成立以来,国资委就一直在考虑出台一个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路线图:哪些行业进,哪些行业退。但是因为过于敏感,至今未有定案。

关于“进退之道”,国资委曾有过说法。2006年底,李荣融就曾放出过一个探测气球,即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由国资绝对控制。这一提法出炉后,即遭遇舆论强烈炮轰:这是在强化垄断,与打破垄断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后来,该说法在国资委被淡化处理,至今未有公开文件面世。

“国进”其势难挡,那么民企收购央企,有没有可能?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有一番比较客观的说法:“总体上讲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家族企业阶段。家族企业经营中小企业效率很高,但经营大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现阶段,把国有大企业退给民营企业风险很大。”

在事实层面,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数量为196家,截至目前减到了132家。这64家央企的退出,没有一家是通过卖给民企或者外企实现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间的内部整合。

http://news.qq.com/a/20091211/000838.htm两年前的一个夜晚,李荣融辗转难眠,白天看到的一篇评论《央企为什么这么“红”》让他非常郁闷,“我想不明白,为什么国企搞不好的时候你们骂我,现在我们国企搞好了你们还是骂呢?”

彼时,国务院国资委刚刚公布了央企年度成绩单——从2003年国资委成立起,央企销售收入与利润连续三年攀升。本以为如此出色的表现,足以为国资委与央企赢得掌声,可李荣融没想到,收获的还是骂声。“那天晚上我一直睡不着,我想起了《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首歌,你要是问我央企为什么这么红,那就是因为我们中央企业对党和国家的忠诚,因为我们的工作和努力,所以央企搞好了。”李荣融说。

虽然在国资委成立的6年里,质疑声和骂声始终伴随着李荣融,压力和郁闷对他而言根本就是家常便饭,但是,作为中国企业“国家队”的“总教练”,作为高达5.5万亿国企资产(截至2008年底中央企业统计数字)的“看家人”,李荣融对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信仰和梦想从来没有动摇过。这位共产党员,是“国企强则国强”的坚定信奉者。他的梦想是终有一天,在世界500强的榜单上,能有50家来自中国。而且他相信,能实现这个梦想的,主要靠中国的国有企业。

进退之辩

在国资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个月央企的成绩单中,中央企业在2009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98289亿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缩小2.5个百分点;累计实现利润6337.8亿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缩小7.7个百分点;已交税费总额9305.2亿元,同比增长9.5%。

与2007年以前相比,这样的成绩当然算不上炫目,但在全球金融危机刚刚扫过的背景下,它已然超出了李荣融以及外界的预期。在2008年那个可怕的冬天,李荣融曾做好了最坏的打算,预备着国资委成立以来央企积累的所有荣光,被这场危机付之一炬。在2008年的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荣融说,“央企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能不能‘过得去’。”

很难说是因为全球经济的冬天太短,还是中国经济的春天太强大,总之,央企的复苏来得远比想像的早。在2009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李荣融就带来了央企走出底谷的消息。

然而,就像中央企业每年漂亮的成绩单都没有换来掌声一样,2009年,率先复苏的央企收获的仍然不是赞赏和表扬,而是一顶“国进民退”的帽子。这顶帽子在国资委成立的六年来,一直压在李荣融的头上,而在2009年,它显得尤为晃眼。与前些年社会舆论对“国进民退”的批判有别,这次,一个新的有力论据会被经常提起:中国政府刺激经济复苏的4万亿资金,绝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袄”的央企,在扩张的道路上远远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粮入股蒙牛、宝钢入主宁钢、中国建材横扫水泥行业、山西煤炭行业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现,都强化了这一命题。

对此,李荣融并不认可。2009年8月,在为广州的党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所做的题为“遵循企业发展规律,推动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专题报告会上,他回应道:“中国现在并没有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这是因为国企、民企都在竞争中共同发展,而不是说‘有我没有你,有你没有我’。我相信,民营经济还会做大做强,但客观地讲,它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中间会有些矛盾。”为此他还特别提出,在这一轮的并购整合大潮中,也欢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对央企进行重组并购。

不仅“大老板”李荣融,其辖下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也坚决不同意这种提法,甚至比李表现更激愤。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反问:“国企卖了,说我们‘贱卖国有资产’,买东西又成了‘国进民退’,到底让我们怎样做才对?”(详见本期《宁高宁:告别“摩根时代”》)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不久前也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什么国进民退啊,我说这个问题本身就不成立。中国大型企业在前进,央企也由于投资者和股民的参加,进一步多元化,进一步走向市场。央企收购一些中小企业来进一步扩大它的实力,有资本的融合,也有企业组织的融合。这是一个双向进步。”

与“国进民退”现象交映的另一个现象是“央进地退”——这场不涉及所有制性质变化的整合风暴事实上来得更猛烈和持久。除了几个国资势力强大的中心城市外,地方政府都在竭尽所能抱紧央企这棵大树。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选择,逻辑很简单:首先国企改制是政府必须要做的工作,接下来的问题是“卖给谁”:把国有企业卖给民营企业或者管理层,弄不好就被会扣上一个国有资产流失的大帽子;卖给外资,则要承受损害国家经济安全的指责。而卖给中央企业,就像是从一个口袋转进另外一个口袋,税收、就业——这两个地方政府最在意的“收益”没有流失,何乐而不为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在国资委成立之初就被作为引导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指挥棒”,现在已经失灵。特别是央企,“只进不退、有所为没有不为”,是对现状更加贴切的描述。

接近国资委的一位专家曾向《中国企业家》透露,2003年成立以来,国资委就一直在考虑出台一个国有经济结构调整的路线图:哪些行业进,哪些行业退。但是因为过于敏感,至今未有定案。

关于“进退之道”,国资委曾有过说法。2006年底,李荣融就曾放出过一个探测气球,即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军工、电网电力、石油石化、电信、煤炭、民航、航运”等7大行业由国资绝对控制。这一提法出炉后,即遭遇舆论强烈炮轰:这是在强化垄断,与打破垄断的市场化改革方向相悖。后来,该说法在国资委被淡化处理,至今未有公开文件面世。

“国进”其势难挡,那么民企收购央企,有没有可能?

对此,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有一番比较客观的说法:“总体上讲中国的民营企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即家族企业阶段。家族企业经营中小企业效率很高,但经营大企业在企业文化、管理、决策机制等方面存在差距。因此现阶段,把国有大企业退给民营企业风险很大。”

在事实层面,国资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数量为196家,截至目前减到了132家。这64家央企的退出,没有一家是通过卖给民企或者外企实现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间的内部整合。

http://news.qq.com/a/20091211/000838.htm
风雨六年

其实,国资进退与否,如何进退,在李荣融心中,并无纠结。

在国资系统内,都非常熟悉李荣融的两个著名说法,“企业能不能搞好与所有制没有关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一定能搞好”。

就连宁高宁这样有过西方求学经历的央企领导人对此也笃信不疑。“我在国企呆了20多年,国企的许多进步到目前为止外界并不了解,到现在,必须把国企当企业看。如果到今天还去纠缠国企是不是企业,社会也太不进步了!”

他们的观点所隐含的推论是:既然国有企业是企业,那么争论“谁进谁退”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事实层面也带给他们底气:国资委成立六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国有企业业绩水涨船高、全面飘红。

2003年初以“特设机构”身份成立的国资委,被国务院赋予的职能包括: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实现国有经济的布局调整等。

六年之后回头望去,在国资委肩负的这几项任务中,李荣融完成最出色就是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中央企业国有资产从2003年的约2万亿,增加到了目前的5.5万亿,翻了一倍多。在2005年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李荣融曾得意地透露:“总理对国资委的工作很满意,总理只是要求要保值,从没对我说过要求增值多少,但我们的央企资产已经增值了这么多。”

如果像外界所言,把中央企业取得的如此恢宏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天时”(经济周期)、“地利”(垄断),对国资委和李荣融来说,显然不公。

六年来,李荣融在推进央企业绩考核、集中主业、人事制度改革(面向全球招聘央企高管)、公司治理(引进独立董事、职工董事)、规范产权改革乃至国有经济的整合重组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现。央企业绩的高扬与这些基础建设有着重要的关系。

《中国企业家》接触过的央企负责人曾经评价,如果要总结国资委成立给央企带来了什么,那么最大的变化就是让他们有了业绩的观念。“不达到行业前三名,就走人。”李荣融的这句话一直是央企大佬们身上背负的十字架。

业绩导向之下,一些没有“垄断”色彩的二线央企(国资委掌管的央企在内部分为两个层级,55家特大型央企的领导是副部级,由中组部任命,其余的由国资委管理)在这六年迅速成长起来,比如中钢、中国建材、中煤科工等。

即便是备受指摘、进退失据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很多人也忽视了李荣融和国资委的积极贡献。从国资委成立开始,李荣融就力推央企之间的合并整合,2006年更公开提出到2010年将央企数量减少到80—100家的目标。对国有企业来说,“管的少,才能管的好。”李荣融所做的央企内部重组整合工作,虽然缺少了产权改革的终极价值,但却是无法跳跃的一步。

根据全球范围内的经验,许多国家的国有企业改革都经历了三步走:第一步、商业化,即国有企业剥离政策职能,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第二步、公司化,即建立起规范的董事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步、民营化,即产权改革。

对中国而言,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许我们不能用理想化的目标来苛求今人。

信仰和梦想

央企在2009年的荣光,足以成为65岁的李荣融职业生涯的一个圆满“句点”。

从一家地方国有工厂的工人,一步步走到几十亿央企资产“掌门人”的李荣融,对国有企业的信心从未动摇。

人怎么信仰,就怎么生活。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她的回忆录中说,她一生中看到身边很多人因为信念动摇而痛苦不堪,内心挣扎,但她却从来没有对自己的信仰有过丝毫怀疑。所以,在撒切尔刚担任保守党主席,党内为了她能赢得首相大选,设计了一条“中间派”姿态的竞选纲领,而彼时年轻气盛的撒切尔从自己的手提包里拿出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啪”地摔在桌上,对同僚说:“我不要走什么中间路线,这才是我要走的路!”

正是以如此信仰和勇气,撒切尔掀起了20世纪80年代初席卷全球、影响深远的私有化浪潮。

作为数万亿国资“掌门人”的李荣融,虽然权力和地位难比撒切尔,却同样拥有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勇气。当然他所信奉的理念,与“铁娘子”截然相反。

李荣融一再对外表白国企商业性质的单纯。在央企赴海外并购屡屡受挫时,李荣融在某次央企负责人大会上说,他非常想去美国的国会介绍和解释中国国有企业的真实状况,他希望在全世界范围内求得人们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理解和认同。

通过这样的信念,李荣融深刻影响着六年来中国国企改革发展的进程。李荣融刚刚上任的时候,很多人都替他捏一把汗。中央企业每年都要开两次负责人会议,面对台下云集的经验老到的、与他级别相同或接近的企业家,大企业实战经验相对缺乏的李荣融必须保持镇定、从容。“他们中很多人都能给我上课。”李荣融自己也承认。如果不是拥有简单的、坚定的信念,很难让这些央企大佬们服气,遑论推动央企的合并重组了。

不过,在他任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李荣融已经没有机会看到其梦想的全部实现——迄今为止,跻身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才20多家,离50家的目标还有相当距离,而且它们不都是国企。

从2003年至今,在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进程中,李荣融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如果说现在还是褒贬不一的话,也许只有等待历史去解答。

李荣融心中的偶像是俄罗斯总理普京,“只有普京这样的强人,才能够应对俄罗斯私有化之后的那种局面,没有这样的强人的话,我们必须要稳妥地进行改革。”(中国经济网——《中国企业家》)


{:3_97:}.....哈哈哈哈。。。。。难得糊涂..揣着明白装糊涂。。。。。。挖哈哈哈。。。都是淫才

{:3_97:}.....哈哈哈哈。。。。。难得糊涂..揣着明白装糊涂。。。。。。挖哈哈哈。。。都是淫才
在其位则谋其政,把国企做大做强就好,管它骂声多少呢?
国企好不等于国企工人好.
问题是那个好是正常的么?:@
想想为什么搞不好的,再想想是怎么搞好的,
就明白为什么老是挨骂了,都是聪明人,不要像老是竖着半截眉毛的任大优秀D员那样
气那么大。
只要是企业能做大做强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营之道,都应该得到社会应有的尊重

极其鄙视那些以企业性质论英雄的评论家们
想当领导就不要怕挨骂---好像这句还是某开国元勋说过的
在延安的时候,张国焘的忠实部下许世友是第一个破口大骂毛泽东的人,并且还扬言要 “毙了他!”毛主席让他携枪来见自己,非但没有治许世友的罪,还和他成为了知心朋友。许世友对毛主席的做法佩服得五体投地,无以复加,一生忠于毛主席,肝脑涂地,至死不渝。

  第二个破口大骂毛泽东的是一位农家妇女。一个雷电交加的夏日,劈死了一位县长,这位农家妇女就借题发挥,跳脚大骂:咋不叫这雷劈死毛泽东呢!接着又骂共产党。毛主席听到消息以后立即约见了这位妇女。原来是因为公粮任务太重,百姓交不起,尤其是那位妇女家,除了种子,已经没有一粒存粮啦。毛主席非但没有责怪她,报复她,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和一头奶羊送给了她。接着,党中央决定,减征公粮,开展大生产运动。
砰砰! 发表于 2009-12-11 22:25


    象石化双熊它们当然其一套相当行之有效的做大做强经营之道,而且这两家也确实依照这套经营之道做大做强了,问题是这套东西能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
国企有自己的毛病,
但是,对职工权益的尊重,是其他很难比。
国企,央企的经营压力一样很大。

还有,央企到今天131户了,。。。
真的好笑,到底是谁在指责国有企业? 他们的目的是什么?  中国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制度? 如果是,那些指着国有企业的人是何居心? 我还从没见过经济上彻底私有化的所谓社会主义制度!
是真想不通吗?:$
揣着明白装糊涂,稍微懂点事的都明白是杂的回事吧。


做的不好,那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该骂!

做的好,那是垄断市场与民争利!也该骂!

做的不好,那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该骂!

做的好,那是垄断市场与民争利!也该骂!
凤百羽 发表于 2009-12-12 14:29
这是正理:D
说到底都是那些私有化代言人们的叫嚣,他们就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有本事国企不靠垄断能发财了当然就没人骂了
公平竞争 凭手艺吃饭
所谓与民争利,其实是个挺可笑的事情。民是谁呢? 煤老板还是谁呢? 中国企业竞争力差,只看重利润,是一个很大原因,尤其民营企业,所以每次看到的民营企业都掏着盈利的光环。可惜现在不行了,没有技术没有品牌,中国现在能耗如此之高,能源价格不长那是有鬼的。别忘了央企还面临国外垄断资本呢。

当然了央企有他的问题,而且问题很大。但是某些人天天什么所谓民企竞争力强,什么民企竞争有利价格下降。扯吧, 煤炭行业开放了,价格下来了? 房地产更不用讲了,前几年一路猛涨,现在说什么央企抄高房价。潘老总39亿 还在举牌子,要是他拿下那块地,他还说不说这是酒后驾车呢?

民企的光环已经该退了。刚年的顾雏君案,今年通钢事件还不够说明问题么? 2楼那篇更扯,500强里面有几家民企啊。

中国啊,民企国企应该合作,玩组合拳才有希望。玩零和游戏只会完蛋。
非黑即白? 是装糊涂吧?
人在江湖身不不由己。
凤百羽 发表于 2009-12-12 14:29


国有企业要分开看,有些像中石油这样属于垄断性质。

有些则不是。如果非垄断性质的国企靠着自己的实力和业绩做大做强还挨骂,那就不正常了。

中国需要有活力的强大的国有经济,我支持国企做大做强。
感觉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国企就认为国企很烂,管理很差,实际上很多国企处于完全竞争甚至过度竞争的行业依然做得很好,不应该想当然的看问题。
克留奇科夫 发表于 2009-12-12 20:39
国企业绩好不好是应该和同行业比,国企既然是全民所有的企业人民就是国企的股东,因此不能光讲经济效益,承担起社会公益是义不容辞的!有社会公益这个“包袱”扛着,经济业绩上无论如何是无法做的比同行业私企更好的。
ikarigendou 发表于 2009-12-12 17:10

老兄说得对,其实应该这样讲:与老板争利。

企业经营,走向垄断是最终的归属,就算强制拆开,如果是私企竞争,只要有竞争存在,最终还是要走向垄断的,因此以垄断说事就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无知。

国企变成私企,垄断还是存在,但利润就归老板所有了,比起国企来,这公平性更差。这还没讲私企对待职工的血腥性。
俺是央企的,我就想说一句,在同行业中对比,绝对不会有比央企职工更幸福的,不过,就算是幸福指数再高,职工们也是要骂的,我也同意工人师傅多骂骂吗,毕竟幸福指数没有最高。
   再说到央企的领导,相对于政府那帮乌龟王八蛋,央企的各级领导真算是不错了。
yewenyewu 发表于 2009-12-13 15:50
集中营还是德国政府办的呢……
表一说到私营就讲血腥!:D

私营企业走向垄断还有政府来把他们拆分,当年有卡内基、摩根,现在有比尔盖饭!你政府垄断有谁来拆政府?[:a4:]
回复 28# 凤百羽


    还有个狗屁政协和“统一战线”在,不算完全垄断
克留奇科夫 发表于 2009-12-12 20:39

国企还有个优势是再大的民企也不具备的,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
笑话,国企就是个笑话,垄断+后台,傻子都能做好
楼上是我见到又一个笑话。
那些破产的军工国企,垄断是肯定,后台是解放军,
还不是玩完。。。
是竞争而不是什么企业所有权(股权)推动社会发展。我们要的只是发展,而不是让某几个老板的企业成为世界超强。
首先看是不是得益者,其次看有没有利益冲突,再次看有没有被忽悠,最后倒是可以理论一番
现在还有人说国企难,今年大学应届生就业调查里头最理想的地方就是大型国企
在我们学校的口号是能去国家电网就不去NOKIA
你以为石化双熊就只有垄断油价赚钱的本事? 看看人家在国外的开拓! 看看归于石化双熊名下的超级计算机,那代表着他们在勘探采炼等领域上的深厚技术积累。

再看看也是整天被骂的电信运营商,垄断? 垄个屌毛! 知不知道在几家运营商的激烈竞争之下,国内电信支撑系统厂商别的本事还不好说,快速灵活应对需求变更的本事绝对世界第一,BOSS等电信支撑系统基本是国内厂商的天下,就是被变态运营商历练出来的。
要说国内的民营企业,技术流研发流的,逐渐也不少了,也有类似华为这样强悍的货色了,在这些地方,何尝看见什么国进民退? 某些砖家噱者,有好的榜样不捧,非把温州模式之流捧为中国民营样板标本。 像温州投机倒把团,山西煤老板之流的暴发户,就绝对应该让他们退,温州人tmd滚回温州去,有本事你就做产业升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没那本事就继续开你的家族作坊做火机做扣子去,别tmd全国祸害还收买砖家吹捧叫屈

国企还有个优势是再大的民企也不具备的,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
伍德先生 发表于 2009-12-13 19:18

国开行给华为300亿美元,让华为到国外开拓市场,其实只要你做的好,符合国家的战略,你就能拿到贷款.中国没必要花大钱支持煤老板和黑心工厂.当然了,中国对第三产业的支持还是不够,对小企业支持不够确实是个问题. 信用平台应该一步步来,逐步完善,逐步放开.并不是不是一放就灵

楼上那个什么集中营,这也能比? 集中营是企业么? 中国的央企要是集中营的话, 那个吞并通钢的建龙是啥呢? 哪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国企还有个优势是再大的民企也不具备的,那就是源源不断的资金保证。
伍德先生 发表于 2009-12-13 19:18

国开行给华为300亿美元,让华为到国外开拓市场,其实只要你做的好,符合国家的战略,你就能拿到贷款.中国没必要花大钱支持煤老板和黑心工厂.当然了,中国对第三产业的支持还是不够,对小企业支持不够确实是个问题. 信用平台应该一步步来,逐步完善,逐步放开.并不是不是一放就灵

楼上那个什么集中营,这也能比? 集中营是企业么? 中国的央企要是集中营的话, 那个吞并通钢的建龙是啥呢? 哪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很久以前看《对话》,李荣融发言说搞好企业不就那么几条么,一二三……
ikarigendou 发表于 2009-12-13 21:54


    少提300亿美金,哪里有这么多?这些贷款使用是很苛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