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上那些有趣的皇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3:14:06
第一篇

        一辈子处于女人之下的皇上
       
        唐中宗李显是史上最为奇妙的帝王之一,他本人并什么无特别或奇妙之处,根据史册记载的常例,正牌帝王的诞生都伴生有不同寻常的动静,主要是出现一些天象或气象的异动,但李显出生时既无电闪雷鸣,也无红光泄地。他的长相也属平常,五官都是正常的尺寸,双手没有过膝,皮肤没长鳞片,肋骨也没有连成一块,总之一切正常。李显的奇妙在于他那独一无二的皇室家庭和波折起伏的为君经历。
        就家庭来说,李显生于一个皇帝之家,这原本平常,一般情况下,一个皇帝的老爸和儿子之一也应该是皇帝,只是李显他们家实在是出了太多的皇帝,他的老爸李治是大唐王朝的三任帝,但他的老妈也是皇帝(史上唯一正牌女皇),儿子之一也是皇帝(虽然只当了几天),老弟也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甚至老婆、老姐和女儿也差点当了皇帝,如此显赫又奇特的家庭结构在史上绝无仅有。
        就经历来说,李显当了两次皇帝(老弟也当了两次),在中华历史上,当了两次皇帝的除了李显和李旦兄弟,还有个明英宗朱祁镇,清宣统帝加满洲国康德皇帝溥仪也免强算一个(后一次只能算伪皇帝),但李显一生中两次被立为储君,一次被废两度登基,为君之路之波折起伏,在中华历代帝王中无出其右。
        除此之外,李显的奇妙还在于他是一个公认的一辈子屈从于女人之下的窝囊皇帝,李显的家族成员足以组成一支皇帝篮球梦之队,但李显却是队伍中的最差第六人,不仅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家庭生活中更是糟糕透顶。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是何人,当然是老妈、老婆和女儿,有些幸运或不幸的男同志还要增加一个情人(前提是性取向正常),但李显生命中的这三个重要女人却把他害惨了,老妈一辈子看他不顺眼,甚至曾数次对他起了杀心。老婆和女儿则更加看不上他,最后更是合谋毒害了他,李显这一辈子都身处三个女人的淫威之下受尽迫害,既无处藏身也无处申冤。幸运的是,李显的生命中也出现了一个老情人,不幸的是,这老情人也不曾把他当作一回事,只将他当作一块实现目标的跳板。总而言之,我们的中宗皇帝一辈子命犯桃花,总有女人跟他过不去,还都是至亲的人。
        一、来自老妈的迫害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在讲究嫡长子继承帝位的封建王朝,李显其实并没什么机会当上皇帝,但世事无常,一系列的因缘际会使得李显最终上位。
        李显的老妈是大名鼎鼎的大周女皇武则天,则天大帝的皇位正是从儿子手上抢来的。公元683年十二月,大唐帝国的三任帝高宗李治在洛阳病故,遗诏中命令太子柩前即位,这位太子便是李显。如前所述,排行老七的他本来轮不到当太子,但不巧的是,他的两位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弘和李贤,相继被立为太子又先后被老妈废掉,这位子只好传到他了。鉴于先前已有三位太子被废(还有一位李显异母哥哥李忠),得到储君之位显然不是什么幸事,而李显的性格又完全遗传了老爸的胆小懦弱,这位天生胆小的新任储君唯一能做的就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切唯老妈是从,总算他运气好,有惊无险撑满太子任期,战战兢兢熬到老爸归天。
        即皇帝位后的李显与当太子时判若两人,开始在老妈面前拥有了自信,这也可以理解,翻身农奴成主人了嘛,他一反常态,开始强势起来。证明自身是否具备绝对权威的最好方式便是对人事权的掌控,皇上嘛,还不是想让谁当官谁就当官,想当多大官就当多大官。于是李显就准备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当待中,也就是宰相班子成员之一。但诏书发出去后,另一个宰相班子成员裴炎却坚决表示不同意,他向李显提出,韦玄贞没有经过组织部门的任前考核和公示程序,按规定暂时不能得到晋升。碰了钉子的李显十分恼火,就很严肃地对裴炎说道:“我让他当宰相怎么了,我就算把江山让给他也是我自家的事”,这当然是相当威严的话语,符合一位帝王的威权身份,只不过裴炎并未被吓倒,他十分清楚谁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一转身就把李显的话原封不动传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听就火了,这孩子算白生了,娶了媳妇忘了老娘,要把皇位让给外姓人,她立刻以天后的名义把众大臣召集到乾元殿议事,并下令羽林将军程务挺带兵入宫押阵助威。
        武则天这种公然干政的举动是有法理依据的,高宗李治归天时曾在遗诏中明确指出:“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处分”,这其实就是说,凡是军国大事,如设官任职,出征和谈等都要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提拔一个宰相班子成员当然属于这个范畴,李显忘了这档事,大臣们可没敢忘,于是大伙齐集乾元殿,武则天当众发布了废黜李显皇位的命令,而大臣们居然没有反对。李显当即被这阵势吓傻了,敢情天后还是比俺这皇帝大,他再也摆不出皇帝的威严,而是以儿子的身份万分委屈地问老妈:“我究竟犯了什么罪?”武则天则回应以怒斥:“你想把天下交给韦玄贞,这难道是小罪吗?”,当场宣布李显被贬为庐陵王,送往房州监视居住,此时距李显当皇帝尚不满两个月,上朝大臣都还没认识几个,天后老妈一句话,说废就给废了。
        李显被废黜发配到房州刚刚5天,又被转送到了筠州,第二年三月,他又被迁回到了房州,然后就开始熬年头,一直在房州苦苦地熬了近15年。在这些年中,朝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被废后,由弟弟李旦继位为君,不久,识相的李旦上表逊位,天后武则天走出幕后,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大周,成为一代女皇。再往后,武则天大开杀诫,反对武氏夺权的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李显在房州听到这些血惺的消息后心惊胆颤,重新认识了老妈的超强实力和狠劲。接着,不服气的李唐旧臣徐敬业以及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讨武,基于占领法统阵地的需要,他们都打出了拥护中宗、匡复唐室的旗号。李显得知反叛者的口号后,非但没燃起复位的希望之光,反而吓得四肢冰凉,他担心心狠手辣的老妈会借此除掉他这个隐患,事实上老妈也确实正有此意,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更是盼着李显早日归天,只是这些叛乱迅速就被扑灭,李显才得以拾了一条命。在房州期间,李显的命运一直游走在生死临界点上,他惶惶不可终日,寝食难安,噩梦连连,连自我了断的念头都有了,每次只要听说有洛阳的使臣来房州,李显就会下意识地找绳子要上吊,因为前太子李贤就是在流放地被赐死的。第一篇

        一辈子处于女人之下的皇上
       
        唐中宗李显是史上最为奇妙的帝王之一,他本人并什么无特别或奇妙之处,根据史册记载的常例,正牌帝王的诞生都伴生有不同寻常的动静,主要是出现一些天象或气象的异动,但李显出生时既无电闪雷鸣,也无红光泄地。他的长相也属平常,五官都是正常的尺寸,双手没有过膝,皮肤没长鳞片,肋骨也没有连成一块,总之一切正常。李显的奇妙在于他那独一无二的皇室家庭和波折起伏的为君经历。
        就家庭来说,李显生于一个皇帝之家,这原本平常,一般情况下,一个皇帝的老爸和儿子之一也应该是皇帝,只是李显他们家实在是出了太多的皇帝,他的老爸李治是大唐王朝的三任帝,但他的老妈也是皇帝(史上唯一正牌女皇),儿子之一也是皇帝(虽然只当了几天),老弟也是皇帝,侄子也是皇帝,甚至老婆、老姐和女儿也差点当了皇帝,如此显赫又奇特的家庭结构在史上绝无仅有。
        就经历来说,李显当了两次皇帝(老弟也当了两次),在中华历史上,当了两次皇帝的除了李显和李旦兄弟,还有个明英宗朱祁镇,清宣统帝加满洲国康德皇帝溥仪也免强算一个(后一次只能算伪皇帝),但李显一生中两次被立为储君,一次被废两度登基,为君之路之波折起伏,在中华历代帝王中无出其右。
        除此之外,李显的奇妙还在于他是一个公认的一辈子屈从于女人之下的窝囊皇帝,李显的家族成员足以组成一支皇帝篮球梦之队,但李显却是队伍中的最差第六人,不仅在政治上无所作为,在家庭生活中更是糟糕透顶。男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是何人,当然是老妈、老婆和女儿,有些幸运或不幸的男同志还要增加一个情人(前提是性取向正常),但李显生命中的这三个重要女人却把他害惨了,老妈一辈子看他不顺眼,甚至曾数次对他起了杀心。老婆和女儿则更加看不上他,最后更是合谋毒害了他,李显这一辈子都身处三个女人的淫威之下受尽迫害,既无处藏身也无处申冤。幸运的是,李显的生命中也出现了一个老情人,不幸的是,这老情人也不曾把他当作一回事,只将他当作一块实现目标的跳板。总而言之,我们的中宗皇帝一辈子命犯桃花,总有女人跟他过不去,还都是至亲的人。
        一、来自老妈的迫害
        李显是唐高宗李治的第七个儿子,在讲究嫡长子继承帝位的封建王朝,李显其实并没什么机会当上皇帝,但世事无常,一系列的因缘际会使得李显最终上位。
        李显的老妈是大名鼎鼎的大周女皇武则天,则天大帝的皇位正是从儿子手上抢来的。公元683年十二月,大唐帝国的三任帝高宗李治在洛阳病故,遗诏中命令太子柩前即位,这位太子便是李显。如前所述,排行老七的他本来轮不到当太子,但不巧的是,他的两位一母同胞的哥哥李弘和李贤,相继被立为太子又先后被老妈废掉,这位子只好传到他了。鉴于先前已有三位太子被废(还有一位李显异母哥哥李忠),得到储君之位显然不是什么幸事,而李显的性格又完全遗传了老爸的胆小懦弱,这位天生胆小的新任储君唯一能做的就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切唯老妈是从,总算他运气好,有惊无险撑满太子任期,战战兢兢熬到老爸归天。
        即皇帝位后的李显与当太子时判若两人,开始在老妈面前拥有了自信,这也可以理解,翻身农奴成主人了嘛,他一反常态,开始强势起来。证明自身是否具备绝对权威的最好方式便是对人事权的掌控,皇上嘛,还不是想让谁当官谁就当官,想当多大官就当多大官。于是李显就准备提拔自己的老丈人韦玄贞当待中,也就是宰相班子成员之一。但诏书发出去后,另一个宰相班子成员裴炎却坚决表示不同意,他向李显提出,韦玄贞没有经过组织部门的任前考核和公示程序,按规定暂时不能得到晋升。碰了钉子的李显十分恼火,就很严肃地对裴炎说道:“我让他当宰相怎么了,我就算把江山让给他也是我自家的事”,这当然是相当威严的话语,符合一位帝王的威权身份,只不过裴炎并未被吓倒,他十分清楚谁才是真正说了算的人,一转身就把李显的话原封不动传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一听就火了,这孩子算白生了,娶了媳妇忘了老娘,要把皇位让给外姓人,她立刻以天后的名义把众大臣召集到乾元殿议事,并下令羽林将军程务挺带兵入宫押阵助威。
        武则天这种公然干政的举动是有法理依据的,高宗李治归天时曾在遗诏中明确指出:“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处分”,这其实就是说,凡是军国大事,如设官任职,出征和谈等都要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提拔一个宰相班子成员当然属于这个范畴,李显忘了这档事,大臣们可没敢忘,于是大伙齐集乾元殿,武则天当众发布了废黜李显皇位的命令,而大臣们居然没有反对。李显当即被这阵势吓傻了,敢情天后还是比俺这皇帝大,他再也摆不出皇帝的威严,而是以儿子的身份万分委屈地问老妈:“我究竟犯了什么罪?”武则天则回应以怒斥:“你想把天下交给韦玄贞,这难道是小罪吗?”,当场宣布李显被贬为庐陵王,送往房州监视居住,此时距李显当皇帝尚不满两个月,上朝大臣都还没认识几个,天后老妈一句话,说废就给废了。
        李显被废黜发配到房州刚刚5天,又被转送到了筠州,第二年三月,他又被迁回到了房州,然后就开始熬年头,一直在房州苦苦地熬了近15年。在这些年中,朝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他被废后,由弟弟李旦继位为君,不久,识相的李旦上表逊位,天后武则天走出幕后,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大周,成为一代女皇。再往后,武则天大开杀诫,反对武氏夺权的李唐宗室子弟被杀戮者不可胜数。李显在房州听到这些血惺的消息后心惊胆颤,重新认识了老妈的超强实力和狠劲。接着,不服气的李唐旧臣徐敬业以及宗室琅玡王李冲、越王李贞等人相继起兵讨武,基于占领法统阵地的需要,他们都打出了拥护中宗、匡复唐室的旗号。李显得知反叛者的口号后,非但没燃起复位的希望之光,反而吓得四肢冰凉,他担心心狠手辣的老妈会借此除掉他这个隐患,事实上老妈也确实正有此意,武氏集团的其他成员更是盼着李显早日归天,只是这些叛乱迅速就被扑灭,李显才得以拾了一条命。在房州期间,李显的命运一直游走在生死临界点上,他惶惶不可终日,寝食难安,噩梦连连,连自我了断的念头都有了,每次只要听说有洛阳的使臣来房州,李显就会下意识地找绳子要上吊,因为前太子李贤就是在流放地被赐死的。
二、 来自老婆的支持
        但李显终究是没死成,原因是身后有个坚强的老婆始终不离不弃力挺他。李显的老婆韦氏(韦玄贞之女)原是山东大姓望族出身,因为李显蒙难,皇后也当不成了,跟着李显困守房州,但韦氏是个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女人,这点倒是与婆婆蛮象的,她十分清楚东山再起的机会虽说渺茫,但并非毫无可能,关键是老公得挺住,只要李显肉身不灭,希望就还存在。为此每当李显因为看不到前途而长嘘短叹时,韦氏就及时站出来大声斥责李显没有出息,训斥完了,又温言相劝,给他分析拨云见日,重见光明的道理,她最常说的就是:“祸福相依,哪有什么天注定呢?你最多也就是一死,满等到那时候再说,你干吗那么着急要先跑去上吊?”。同时,韦氏还亲自出面接待婆婆派来房州明察暗访的使臣,言语得体,态度谦逊,表示一家人在房州过得幸福又快乐,对则天大帝绝无怨言或二心。李显夫妇的谦卑举止让使臣无法挑出李显的毛病。靠着韦氏的不断打气鼓励,李显在流放地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他心里明白,自己在精神上已无法摆脱对韦氏的依赖,等于又找了个老妈。患难夫妻见真情,李显有一天突然对韦氏感激地说道:到时如再有出头之日,你可以为所欲为,我绝对不会挡着。这番话显然是李显的真情流露,却为日后种下了恶果。
        公元698年的一天,不当皇帝十五年的李显突然接到了武则天的诏书,诏书中宣称庐陵王有病,需来神都(洛阳,武周都城)治疗,着其即刻启程。这诏书毫无疑问把李显吓得不轻,这一刻终于来了,他以为老妈过了这么久终于要动手了,自己根本没病,所谓的治疗当然就是往死里治。这个念头使得他立刻就得了软骨病,瘫软在地呈烂泥状,关键时刻又是韦氏站出来,扶起烂泥领旨谢恩,她安慰李显道:是福是祸还未可知,至少目前并没有赐你吊绳,还是立即起程吧。
        李显一家战战兢兢到了洛阳方才知晓,原来不是杀头,而是老妈又要立他当太子,这个突发情况让李显恍然如在梦中,世事难料啊,这十余年来的奇妙经历似乎是在下飞行棋,由皇子到太子进一步,即位为皇上又进一步,再由皇上贬为庐陵王退两步,如今复立为太子又进了一步,总而言之就是不走寻常路。之所以出现这种戏剧性的情况,原因是武周帝国刚刚就立储问题进行了一场关于储君标准的大讨论,李显被从新立为储君正是这场讨论的结果。
三、第二任太子和第二次登基
        大周女皇武则天从来就不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她直接导致了两个亲生儿子的死亡,软禁了剩下的两个亲生儿子,相对于皇权而言,母子亲情根本不值一提,相对于李氏皇族而言,她更愿意娘家的武姓人继承她的皇位。武则天春秋渐高后,继承人问题摆到了台面上,她曾打算从侄子们当中选一个当太子(实际上应该叫皇太侄子),其中武承嗣和武三思是呼声最高的两个人选,这两位也表现出了当储君的强烈愿望,都搞了一些联名上书,群臣上表之类的把戏,希望姑妈选自己当太子。但朝中仍有不少大臣心向着已不得势的李氏家族,他们在替意识里始终把自己当作是李唐王朝的人,武则天以高宗第一老婆的天后身份晋位为皇帝是可以接受的,就算国号改为大周也并不是真正的改朝换代(这其实也是自欺欺人),但要他们效忠于武承嗣或武三思却是万万不能(自欺欺人也要有个限度),李显虽懦弱无能,必竟是李氏真血脉,于是拥李派重臣们极力反对由武承嗣或武三思当太子而力挺李显重新出山。这场激烈的储君PK赛使武则天陷入了焦虑和矛盾之中,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人挺身而出,寥寥数语说服武则天,导致李显最终上位,这人便是神探宰相狄仁杰。
        《神探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的热播,使大家对狄公的逻辑分析能力印象深刻,在这一点上编剧同志们倒没有戏说,历史上的狄仁杰正是能够说服武则天的极少数大臣之一,靠得就是善长分析。就在武则天对选太子陷入左右为难的紧要时刻,狄仁杰主动求见武则天,他分析道:选侄子当太子当然可以,但这世上还没听说姑妈也能得享太庙的,倘若陛下选侄子继位,陛下千秋后恐难进宗庙受祭祀,但如果让儿子即位,母亲得享太庙是天经地义的事,否则就是极端不孝。狄公就是狄公,他的这番话显然说中了武则天的要害,以她当时的认知程度,对能否享有身后的荣耀是十分看重和在意的,直系血缘是册立储君的唯一标准已在女皇心里扎根,于是下定决心召回李显,重新立为太子。李显的好运又回来了,历经磨难的他重新找回了第一任太子时的状态,夹起尾巴做储君。
        李显的第二任太子当到第7个年头,期间虽仍有波折,全倚一班老臣拼命辅佐,总算是有惊无险。到了公元705年正月时,武则天病重,而这时在身边服侍她的是男宠张易之、张宗昌兄弟俩,一切政令均由面首兄弟俩负责传递,就是宰相们和太平公主、梁王武三思等权贵也很难见到武则天。宰相们担心武则天一旦病逝,面首兄弟会借机矫诏作乱,于是,由拥李派宰相张柬之牵头,联合其他大臣以及重要羽林军将领,决定发动政变,请出太子李显立即复位。由于张氏兄弟自恃受宠,平日里连太平公主、梁王武三思等武氏集团要角都不放在眼里,将他们也给得罪了,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他们也支持了此次行动。
        请命的队伍很快就到达了太子东宫,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李显恢复了他的烂泥本色,他坚决拒绝了大臣们的好意,表示复辟不是请客吃饭,此事还得从长计议。李显的态度让众人急得要发疯,集体跪在东宫前请太子即刻出发,李显见事搞大了,只得勉强同意去见武则天,临出发时却又四肢瘫软,连马都骑不上去,张柬之等人心里直呼所选非人,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否则自己这班人都要被灭族了,只好烂泥充作像皮泥,命令士兵强行将李显按到马鞍上固定好,向皇宫进发。     这场政变因为谋划得当,拥李派大臣取得了全胜,张氏面首被杀。事情结束后,张柬之进宫对武则天说张易之兄弟要谋反,已经被诛杀,请求她让位给李显。重病中的武则天要求李显进见,直到此时,李显才战战兢兢地在武则天面前出现,他趴跪在老妈跟前,极力辩白自己只是来探望老妈病情的,主要是叙叙君臣、母子之情,只字不提让位一事,在老妈面前,李显永远处于绝对弱势,无论武则天是否处于重病之中。难而武则天已经明白禅位一事大局已定,归政李家已无可更改,也许在女皇的内心深处也是这么想的。一天后,李显复位称帝,武则天让出了皇宫,自己搬到皇城西南的上阳宫养病,李显则给母亲上了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不久,武则天病逝,她与高宗合葬在了一处,以一个妻子的身份。
四、强势老婆登场
        超级老妈终于永远离去,李显高压骤失,自信心在最短时间内反弹到暴棚,从哪里跌倒就要从哪里爬起来,第一任皇帝时不就是因为任用丈人而倒台的吗,现在我就要用批发任命干部来加倍过瘾,他先把弟弟李旦加封为安国相王,拜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又给妹妹太平公主加封了镇国太平公主的称号,以表彰二人的拥立之功,张柬之等拥立大臣也加官晋爵,封赏有加,总而言之现在正是李显人莫予毒,意气飞扬的最佳时刻。
        然而就在李显发狠过第二次皇帝瘾时,另一个女巨人的阴影正在消然逼近,不消说,这个女巨人我们大家都猜到了,那便是韦皇后。在十余年的皇家落难生活中,婆婆武则天说一不二的声势,至高无上的权势以及神圣威严的气势始终让韦氏这个儿媳妇羡慕不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原本就权欲极强的她梦想着有一天也能像婆婆那样做个高高在上,呼风唤雨的女皇帝。李显的复出让这个梦想接近了实现,韦氏断定,重登大宝的李显各方面能力还不如他的父亲高宗,而自己的能力显然与婆婆不相上下,要想成为第二个女皇完全有条件,当然此事不可操之过急,要先做一番布置。
        如前所述,当年李显与韦氏在房州做患难夫妻时,曾答应韦氏:只要重新得势,韦氏可为所欲为,这可是比高宗遗诏中对武则天的交代还要历害的尚方宝剑,现在正是充分发挥作用的时候,于是在韦皇后的安排下,不少韦氏家族的人进入了中央的政府机构,堂兄韦温当上礼部尚书,其他的人也都做了高官。李显虽然觉得韦后的行为有些不妥,但想想当初在房州受苦时韦后是自己唯一的精神支柱,虽说是靠着老婆打气算是挺过来了,但也造成了在气势永远比老婆矮一头的后遗症,再加上当时冲动的承诺,只得由着韦后乱来。
        将自家人安排妥当后,韦后又作出一个决定,她打算给李显找顶绿帽子,要知道哪怕是武则天也只是在高宗去世多年之后才使用起面首,看来韦后是想在这项指标上率先超过婆婆,韦后要找的绿帽不是别人,正是原储君候选人之一的武三思,武则天的亲侄子,这种情况显然比较奇特,武三思算是李显的表兄弟,也曾是争储时的死对头,却被韦后发展成了情人,这种亲上加亲的关系势必造成伦理上的混乱和困惑,然而当事人却似乎并不在意。
        武三思是武则天之兄武元庆之子,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成为女皇心腹,先后担任夏官尚书、春官尚书,并封为梁王,食邑千户,此人虽小有文才(全唐诗中录有其诗作),但性情狡诈,性格残忍,权欲极重,武则天时期即以专权跋扈闻名,李显复位后,武三思却象变了一个人一般,全面低调,低首奉迎,对李显大表忠。初登皇位的李显见先前跋扈异常的对头表兄变得如此温顺听话,大为高兴,竟引为知己,视为心腹,因此,武则天病逝后,站队正确的武三思权势未减,被李显封为司空,开府仪同三司。但武三思显然并非真心服从李显,作为曾经的储君候选人,他打心眼里瞧不起软弱无能的李显,但此时朝野上下人心归唐,武则天又已故去,武三思也只得暂时隐藏起野心,积蓄力量,以图日后。
        就在此时,韦后却找上门来结对子,她当然不是欣赏武某人的身板和文才,而是看中了武三思所代表的武氏集团遗留势力,这股力量并没有因为武则天的离去而得到清算,在中央与地方仍然具备相当的实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后武氏集团与当权的拥李派系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根基尚浅的韦后想要当武则天第二,在控制老公之外必然要培植忠于自己的外部政治势力,光靠安排家族成员是不够的,指望张柬之等老家伙更无可能,于是拉拢后武氏集团就成为最佳选项。两方各怀野心,各取所需,很快就组成了一对政治情人。作为皇帝的表兄、知己、心腹重臣以及皇后的情人,武三思时常进宫“探望”李显与韦后,三人围座谈心,其乐融融。李显不在宫中时,武三思照样入宫“探望”韦后,两人围被交心,其情切切。倘若武三思三天不进宫,李显(注意不是韦后)便坐立不安,就要与韦后一道微服私访,去到武三思的住处家访,三人的关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韦氏与武三思调笑戏谑,对饮亲狎,李显亦视之为常,甚或在武三思、韦后互讲“荤段子”调情时陪着傻笑。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韦后的安排下,武三思次子武崇训娶了李显之女安乐公主,表兄弟变成了亲家,情人韦后变成了武三思的亲家母(这关系乱的)。从此以后,亲家武三思出入后宫更是如家常便饭,一次,武三思进宫与韦后玩一种叫“双陆”的棋类赌博游戏,赌桌就设在李显的龙床上,两人都上了龙床,一边摸棋,一边摸手,笑声连连,欢语阵阵,我们的李显皇上此时也没闲着,正兴致勃勃地坐在一旁小凳上给两人记输羸分数,加减乘除,好不忙碌。
怎么突然想起在这发一下了,这看的人很少,还是接着在小说网站上发吧{:cha:}
李显他那超级老妈也有趣,传位抉择时的那个矛盾哦~~~
偶看到这标题“一辈子处于女人之下的皇上”,第一个反应是光绪
光绪比李显强多了,李显实在是太窝囊。
传奇皇帝,周太祖周世宗,连同他们的皇后都很传奇
霏菲飞 发表于 2009-12-4 19:16


    还有那个短命的同治
可怜,本来不是皇上的料
光绪还不算杯具的
寂静的狙击手 发表于 2009-12-4 20:34


    后周柴世宗?愿闻其详
应该加上朱厚照老兄,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大人
五、红颜知己现身
   
凭借着亲家三人组的特殊关系,武三思肆无忌惮地扶植党羽,安插亲信,不臣之心日显,朝中有反对他的大臣,皆为武三思与韦后联手陷害而死,一时之间,武三思掌控朝政,气焰熏天,比起武则天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武三思能够如此得势专权,除了有亲家母加情人照顾之外,还有一个女人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这个女人就是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当看这个名字便能令人浮想连翩,而她确实是位非凡的女子。上官婉儿是历经太宗、高宗的两朝重臣上官仪的孙女,高宗时,上官仪因忤逆武则天而获罪被杀,当时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随母亲一道作为犯官家属没入后宫带罪执役。上官仪以文采闻名天下,上官婉儿继承了祖父的文学天分,而身处困境的状况非但没有埋没才能,反而使得上官婉儿在逆境中迅速成长,她跟随着宫中女官读书识字,未及十四岁便能下笔千言,文采斐然,更难得的是她的相貌和她的文采一样出众。武则天很快便得知了美貌小才女的存在,不顾其犯官家属身份将她调到身边担任机要秘书,性格艰忍的上官婉儿心里十清楚,想要恢复家族的荣耀与辉煌,就得趁早收起复仇之心,死心塌地追随武则天。她从最初从事一些文书佐理工作干起,后逐渐参予撰拟诏书,参决奏章,慢慢地百官奏牍都由她先行过目,并加拟签,武则天只要在上面批个准字就颁行天下,上官婉儿成了女皇最信任的身边人,成为除武则天以外全国最具权势的女人,此时她还只是个19岁的大姑娘。

    上官婉儿从少女时代起便长伴武则天周围,与李显、李旦等皇子自小相识,皇子们没有理由忽视这位聪慧而又美丽的女子的存在,他们亳无例外都对上官婉儿起了爱慕之心,这其中当然也包括李显。然而历经身世巨变又经武则天亲手调教的上官婉儿早就不把爱情放在第一位了,相较于男人本身而言,她更看重于男人的权势,她周旋于诸皇子之间,长袖善舞,谁也无法得到她的全部身心。在跟随女皇二十余年后,上官婉儿被指定负责修订周史,同样负责这项工作的武三思成了她的同事,在朝夕相处之中,武三思强悍熟男的外形与如日中天的权势吸引住了上官婉儿,两人迅速陷入“办公室爱情”之中,武则天也有意成全,默许了二人的恋情。但武三思最终未能争得太子之位,反倒是老相识李显“王者归来”,最终登基,上官婉儿迅速认清了形势,她要求武三思切不可灰心也不可妄动,而是要亲近李显,保住权力,积蓄实力,待羽翼丰满之时,天下自然归之。武三思一一照办,顺带还亲近了亲家母,上官婉儿却并不为意,反而借机与韦后打成一片,亲如姐妹。

    李显始终对上官婉儿未能忘怀,但总是不能如意,当皇子时,各方面都不出众的他争不过兄弟,只能做一个靠边站的抑慕者。第一次当皇上时,他也想学父亲高宗,找个由头把自己心爱的女人弄进后宫,但龙椅尚未做热就被老妈赶下台,自身尚难保,更别提纳妃了。总算等到第二次当皇上,难忘旧情的李显立即把上官婉儿封为昭容,同时让她继续从事起草诏令的工作,使得其重掌大权。至于上官婉儿与武三思的关系,李显并不在意,亲如兄弟嘛,当然可以分享一切。

    深得武则天真传的上官婉儿重新进入了帝国最高权力核心,她对韦后想当女皇的心思洞若观火,便想利用韦后的野心使自己获得更大的权力,两个权欲女人的联盟使得大唐帝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在武则天时代,以女主君临天下,着实让天下女子扬眉吐气,则天大帝又多重用女官,谢瑶环、上官婉儿等皆是其中的佼佼者,大唐女权运动初兴,女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力量,臭男人们自然是矮了半截。到了李显时期,天下被女人统制的惯性并未消失,李显为君又黯弱无能,以李显亲姐姐太平公主为首的公主系和以韦后为首的后宫系都想以武则天为榜样当女皇,上官婉儿表面上与太平公主和韦后关系都不错,但实际上却想鱼翁得利,最终由老情人武三思夺得天下,自己再通过控制武三思来掌控天下。为此,她与韦后联起手来,不断地向李显索要更多的权力,无论是人事任命、工程营建,还是财税征收、司法审判,各个方面都要插手过问。上官婉儿还请求李显提高后宫公主们的政治地位,使得她们也能参与政事,这是一石二鸟的好棋,既笼络了公主系的人心,又分散、牵制了太平公主的权力。上官婉儿更是重点加强对李显亲生女儿安乐公主的统战工作,让安乐坚信她也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尽管李显还有两位皇子,但他们并非韦后所生,这将给韦后亲生的安乐公主成为皇太女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这种骟动无疑点燃了安乐公主的政治野心。

    李显对老婆和老相识毫无反抗能力,对她们的要求基本上都是照准,在上官婉儿和韦后的大力推动下,在皇上李显的默默支持下,帝国后宫的各类女官和公主们都异常活跃,活动能力和权势都大大增强,她们打着李显的旗号,纷纷卖官鬻爵,竟相建造豪华宅第,并广纳男宠淫乱。与之相反,皇子们却无声无息,仿佛消失了一般。可怜的李显深陷在由自己老婆、妹子、女儿、老相识等各色权欲女人组成的包围之中无法自拨,他完全放弃了抵抗,任由她们胡来,皇权已然转化为女权。但李显对大权旁落可以无动于衷,有一人却坐不住了。
六、生不逢时的太子

    这人便是太子李重俊。李重俊是李显的第三子,公元706年就被立为太子,立储虽早,却注定是个悲剧人物,虽有太子之名,而无太子之实,他的悲剧性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他的男性身份。如前所述,李显一家是一个女权极度膨胀的家庭,李重俊祖母武则天是数千年不世出的强势女皇,几乎将大唐朝变成了母系氏族。姑妈太平公主是有史以来最有权势的公主,对皇位觊觎已久。非亲生母后韦氏想学婆婆当女皇不是一天两天了,同父异母妹妹安乐公主更是有史以来最有权欲的公主,早存有当皇太女挤掉他这个不入流皇太子的野心。第一家庭这种阴阳失调的状况让李重俊无法得到太子应有的权力和尊重,而父亲李显早年为祖母所制,如今被姑妈、母后、老相识架空,无力支持太子,李重俊对自身的处境为深感忧虑,却毫无办法加以改变。其二,他非韦后亲生。后宫派首领韦后看他不顺眼,想废掉他,安乐公主更是从没当他是哥哥,反视之为绊脚石,就连武三思父子也仗着有韦后与安乐公主撑腰时常欺侮戏弄他。由于韦后专权,朝中的势利眼官员也都对太子不待见,常常有意无意怠慢他。更有一些人不断骟风点火,声称李重俊的太子宝座迟早得让出来。其三,他的性格缺陷。李重俊性格刚强,但性情急燥,容易意气用事,无法戒急用忍。只要受了几回气之后就控制不住自己,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就会失去理智。

    因为上述三点的存在,李重俊的倒台只是时间问题,促使他失控的导火索很快便产生了,附马爷武崇训时常劝安乐公主让李显废掉李重俊,改立安乐公主为皇太女。安乐公主早就有这心思,但李显一时之间并未答应她,于是安乐公主转而求助于上官婉儿。应公主的要求,心怀叵测的上官婉儿利用职务之便将改立储君的意见列入朝议之中,同时串连武三思的亲信党羽成功地在朝堂上制造出请求废黜太子的舆论。
得之此事后,李重俊再也无法忍受这种打击和污辱,怒火使他失去理智,他的心中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将武氏、韦氏、安乐公主等排挤、欺侮、陷害过他的人通通杀掉。李重俊曾担任过左卫大将军、杨州大都督等武职,虽未打过战,却是带过兵,有一批忠于他的军队将领,于是,在公元707年7月的一天夜里,李太子便率领左羽林将军李多诈,右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吒忠义等人,矫诏集合了羽林军三百余人开始行动,李重俊先领兵杀向武三思府邸,武三思、武崇训父子正在府中饮酒作乐,羽林军杀入府中,两人促不及防,倾刻间便被砍为数段。武三思父子毙命后,杀红眼的李重俊还不过瘾,命令士兵向皇宫进发,想学太宗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只可惜时运不济,他这次碰上的对手是上官婉儿。

    太子起兵时,李显、韦后、安乐公主正与上官婉儿一道在宫中玩游戏,闻报太子领兵杀来,一家三口皆吓得魂飞魄散,只有上官婉儿镇定如常,她指挥若定,先让待从领着李显和妻女们登上了玄武门以避兵锋,又请李显调派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速调两千羽林兵士屯于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当叛军来到玄武门下,李显便依照上官婉儿的指令登上城楼向叛军喊话,李显喊道:你们都是忠于我的人,如今为什么要叛乱,如果你们能够及时改正错误,斩杀掉领头的人,不仅无罪,还将有享不尽的富贵。乱军见皇帝亲自现身,太子“矫诏”之事穿帮,加上李显登楼一呼极具诱惑力,立即倒戈,斩李多诈、李承况、独孤讳之、沙吒忠义于玄武门前。见事情不妙了,李重俊率部属百余人夺出宫门向终南山方向逃奔。见兵变平息,李显来了精神,马上派人追杀儿子,同时厚葬武三思父子。不久,李重俊被部下杀死,并将首级献于朝廷,李显用儿子的头祭了武三思、武崇训的灵柩。倒霉的李重俊这太子当得比李显当年还不如,不但丢了性命,还身首异处,但他终究比老爸多了几分血性,在阴气环绕的第一家庭算是个异类。
"怎么突然想起在这发一下了,这看的人很少,还是接着在小说网站上发吧"

拙作已在天涯文学上连载,发在此处是想增加一些读者群.
七、麻辣女儿横空出世

    武三思父子在太子叛乱事件中一起丢了性命,后武氏集团没了主心骨,塌了半边天,然而另外的半边却不受影响,韦后与上官婉儿因为护驾有功,反倒得到了更多的封赏和更大的权力,老相好武三思不过是一具臭皮囊,早就不及面首中的后起之秀,没了武三思,他遗留下的政治势力只会转投她们门下。至于死了老公的安乐公主,更没有因为成了寡妇而伤心,反而欢欣鼓舞,想利用储君暂缺的时机,实现她的皇太女大愿。

    安乐公主是李显的小女儿,有个小名叫名李裹儿,是李显与韦氏流放房州时韦氏在途中分娩的,因当时落难身份,情况窘迫,李显匆忙中撕下所穿襟袍的一部分做襁褓裹其身,遂有此名。李裹儿是李显与韦氏在患难状况中抚养长大的,为此三人的感情就显得特别深,李显与韦氏对李裹儿十分宠爱,自幼听其所欲,无不允许,所以安乐公主从小就养成了骄横任性的脾气。待李显重回东宫后,李裹儿己十多岁了,长得是姿性聪慧,容貌美艳,武则天见了李裹儿,也格外欣赏她的秀外慧中,遂封为安乐公主,此时,李显、韦后、安乐公主他们三个是吉祥如意的一家。

    但李显复位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母后韦氏权欲高炽,幕后操纵李显,并有最终当女皇的可能,姑妈太平公主权势极大,呼风唤雨,左右朝政,同样想当第二个武则天。原本就骄横任性的安乐公主看在眼里,顿起效仿之心,再加上上官婉儿和武崇训的不断教唆,安乐公主愈发觉得这皇位她也该有份。一次,安乐公主见李显心情好,就缠着他半开玩笑地要李显封其为皇太女,李显抚着公主的脖子笑着说:等你母后做了女皇帝,再立你为皇太女也不迟。这虽是玩笑话,安乐公主听起来却象是打了强心剂,当皇太女的愿望更为强烈。太子事变中,安乐公主的老公武崇训被杀,但她却毫不伤心,因为她早就与武崇训的堂弟武延秀有了私情,武崇训之死正好给两人创造了由地下情人转正为正式夫妻的机会,从此武延秀公然出入公主府,与安乐公主如夫妻一般同起同卧,李显见到女儿很快就从“丧夫之痛”中恢复过来,也乐见其成,干脆就把武延秀配给了安乐公主。但对于女儿要求立为皇太女一事,李显却始终未有明确答复,也许他觉得此事太过惊世骇俗,安乐公主可不答应了,她天天跑到李显那胡搅蛮缠,李显不胜其烦,只得也让她参与政务决策,算是分享到了皇权,同时,在物质生活上就对她更加纵容。

    安乐公主在李显默许下,插手朝政,势倾朝野。她把国家官爵按品级明码标价,公开兜售,不管是屠夫酒肆之徒,还是为他人当奴婢的人,只要纳钱够数,便可由公主授官,一时所授官职竟有五六千人。安乐公主还常常自拟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李显的手在诏书上署名,一千年后的大清康熙朝初期,权臣鳌拜也常常捉住小皇帝的手强签诏令,就是跟安乐公主学的,但李显与被迫签字的康熙不同,他是自愿的,竟然也不看到底写些什么,就签名了事。常有一些有案底的劣徒,因走了安乐公主的门路,忽然诏书下来拜了高官,不但吏部衙门毫不知情,李显也莫名其妙。

    安乐公主在生活享受上的腐化堕落更是登峰造极,公开以骄奢淫逸为荣,艰苦奋斗为耻,她大兴土木,广建宅第,并进行豪华装修,不仅在建筑规模上完全模仿皇宫,在精巧程度上甚至超过了皇宫。长安有一个昆明池,是西汉武帝时开凿的,景色秀美,安乐公主嫁出宫后心中常挂念昆明池畔的风景,便仗着李显宠爱,请求把昆明池赏给她,这下李显着急了,他央求女儿道:这万万不可,昆明池自从前代以来,从不曾赏人,你爹我不能违背祖宗成例。况且池中鱼每年可卖得十万贯,后宫中花粉之资,全依靠它了,今若将这池赏给你,会使后宫妃嫔们失去颜色。李显不肯给,安乐公主也自有办法,她强夺民田,强行开凿了一个大池,取名为定昆池,池边草木风景,全照昆明池一样,沿池造着许多亭台,并拆迁安置了许多渔户、猎户住在那里,公主自己也常常打扮成渔婆猎户的样子在池畔大开化妆舞会。在个人生活上,尽管有了新欢武延秀,安乐公主仍然觉的需要补充新鲜男人,她让手下引诱绑架了一批俊美少年充作面首,置于府中日日狂欢,夜夜笙歌,好不快活。好东西当然要拿出来分享,安乐公主还日常与生母韦后,“好姐妹”上官婉儿交流淫乐经验,三人如集邮爱好者一般交换各自称心的男宠使用,面首们如走马灯一样在三人间不断轮换,被掏空用腻的则立即逐出宫去,时人称之为“药渣子”,诺大的帝国后宫已然成了三人的淫乱俱乐部。

    干政揽权、恣意妄为的安乐公主日子过得快活似神仙,但却直接导致了另一个公主的不痛快,她就是太平公主。
好贴,收藏,跟帖读。
八、不安份的妹妹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李显的小妹妹,作为这个不寻常家族的女性成员,太平公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杀起儿子来不眨眼的武则天对这个女儿却另眼相看,打小就十分喜爱,也许是女皇认为太平公主从长相到性格都与自己十分相象,在她身上可以找到自己当年的影子,为了爱女今后的幸福和平安,武则天特地将她的封号定为“太平”,然而理想与现实是有差距的,太平公主带给他人和自身更多的是不太平。原因很简单,太平公主同样具有这个第一家庭女性成员的显性基因,史载其“多权略,喜参政”,这种基因的存在注定了她不可能成为一个满足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而是置身于波橘云诡的政海风云中追逐权力的颠峰。
       
    由于很早就显现出了过人的政治才干,成人后的太平公主与武则天除了母女身份之外,还兼任着高级秘书与智囊的职责,参与到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之中,到了武则天晚年,太平公主更是担当起了生活秘书的重任,无微不至地替母亲物色男宠。为了确保功效和疗效,每个中选的男宠都得先由自己一一试用满意后再呈献母亲,至此,太平公主与武则天的关系早已超越了母女、君臣的界限,进入了亲密同志的范畴。而武则天对好女儿的回报也是丰厚异常,大量赐予广厦、良田,公主家中的男女仆人有千人之多,她“食”的实封,曾达到过1万户。唐前期制度,食实封就是享受户丁交纳的租税,据史载,太平公主一年仅得绢就有十四万匹,而当时全国年收入绢多则百万,少只有七、八十万匹,太平公主的绢收抵得上了国家的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
       
    但在公元705年的李显复位事变中,太平公主却并未站在母亲这边,为获取更大权力的她与另一个哥哥相王李旦联合参与了迎立李显复位的政变行动,并最终因拥立有功而获得了极大的权势。在太平公主看来,这不过是她登上皇位的第一步,因为在她看来,李姓皇族的男性成员皆不堪用,无法对她成为新一代女皇造成太大的威胁,但问题是她忽略了其他女人。由韦后、安乐公主以及上官婉儿三个女人领军组合成新的强势女权集团,已有与太平公主分庭抗礼的味道,对太平公主而言,由李显或李旦这些哥哥当皇帝暂时还可容忍,但倘若换由别的女人登上皇位,那是万万不能接受的。面对气焰嚣张的韦后、安乐母女,深韵权术的太平公主并未主动出击,针锋相对,而是与她们虚以委蛇,一方面以议政公主的身份牵制、滞缓她们势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暗中联合哥哥相王李旦以及在羽林军中担任要职的李旦之子李隆基,充分利用自身庞大的财力,收买人心,吸纳人才,培植力量,以待时机。
九、老婆与女儿的联手行动
       
    如前所述,重登皇位没多久的李显已完全被身边的女人制服了,对于家里女人的明争暗斗,他超脱于外,不想管也没法管。他虽是一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却终日清闲,因为在国家政务方面老婆、女儿、妹妹已经帮他处理完了,没他什么事,在日常生活中则由于老婆、女儿都有数不尽的面首要打发,根本没空搭理他。但李显必竟正当盛年,总得干点事发泄精力,他可以自找乐子,重点从事两项活动,一是宴游,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每逢节日还要出宫巡游,以民同乐。有一年的元宵节,李显在韦后的怂勇下,带着安乐公主和宫女数千人,全都换上平民的服装出宫逛灯市,赶热闹,这般规模的微服巡游是前所未有的,但等到夜深回宫一查点人头,数千宫女竟然逃走了十之五六,这也是史无前例的丑闻,李显怕声张出去有损皇家体面,并没有派人追查这些宫女的下落。二是开展体育运动,李显常在宫中搞一些全民健身活动,活跃内庭机关气氛。有一次,李显命令京中三品以上的官员开展拔河比赛,由他和韦后负责裁判。朝臣多数是文官,不好嬉戏,尤其是那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体力不支,拔河时随着长绳扑倒在地,一时站不起来,手脚乱爬,李显和韦后见了都开怀大笑。此外,李显还酷爱马球运动,亲自牵头组建了多只宫廷马球队,并时常亲自上阵参加比赛,马球对抗性强,技术性高,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李显却打的极好,是队中的主力得分手,只要手握球杆,李显就意气风发,霸气十足,就象网球场上的费德勒,高尔夫球场上的伍兹,完全没有一丝软弱的模样,全然一付至尊王者的派头,也只有在马球赛场上,李显才找回了真正的自我,算得上马球世界的皇帝。
       
    李显固然玩得开心,一些忠于李唐的大臣却视之为自甘堕落,个个心急如焚,公元710年6月,有个叫燕钦融的许州参军对大唐的皇权旁落感深感到痛心,他愤而向李显上书道:皇后淫乱,干预国政,安乐公主及武延秀等,朋比为奸,谋危社稷,应亟加严惩,以防不测。这是一篇严肃的策论,憨厚如李显者阅后也坐不住了,他急召燕钦融入宫诘问道:你一个外人怎能这样离间我们夫妻、父女的感情,是何居心?燕钦融以头叩地高声应答,将韦后母女种种恶行秽事一一阐述,神色毫不屈服,李显听后默然不语,挥手命其退下。李显接见燕钦融一事满不过韦后的眼线,燕参军刚退出朝门,立即被韦后的亲信宗楚客派人逮捕,把他用锁链拿回,掷于殿庭石上,折断颈项,倾时毙命。李显得知燕钦融遇害后,大为动怒,查清此事为宗楚客所为后,不禁恨恨地对左右道:你等只知有宗楚客,不知有朕么?宗楚客听说此事后十分恐惧,害怕皇上真会杀了自己,便立即入宫告诉韦后述说皇上态度已变,恐将对我等不利。韦后早已摸透了李显的脾气,起先并不在意,但陆续不断有人报告说李显怒气难消,韦后开始有些担心了。安乐公主知晓此事后,却是大喜过望,她早就希望韦后临朝后自己能做皇太女,现在机会终于来了。于是安乐公主进宫不断地劝说韦后要当机立断,那就是先下手为强,立即做掉李显,母女俩一合计,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毒死李显。说干就干,于是韦后亲自下厨制饼,把毒药放入馅中,待饼蒸熟已是夜深,听说李显还在神龙殿查阅奏章,韦后便令宫女携饼献给李显。实际上李显当时只是一时气恼,并不想真把韦后如何, 此时见到一向强悍的老婆竟会送夜宵来,十分高兴,伸手取了便吃,一连吃了八九枚,还满口称赞饼味甚佳,不料过了片刻,毒性发作,腹中大痛,倒在榻上乱滚。内侍急报韦后,韦后徐徐漫步入殿,假意惊问道:皇上您怎么了?安乐公主也急忙赶到殿中,抱着李显边哭边摇,这当然不是后悔了,而是想让毒药见效得更快一点。在老婆和女儿的精心服侍下,李显很快就说不出话来,只能用手指口,身子却不能动弹,又延挨了数刻,两眼一翻,龙驭上宾了。
十、 皇家的悲剧
       
    李显在毒发的痛苦中结束了他那窝囊壮阔的一生,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不知是否还在挂念着老婆和女儿,倘若他知晓自己死于老婆和女儿联手喂的毒药,只怕要心痛万分。他虽出身于显赫的皇家,更是史上罕见的两次登基的帝王,但在人生的各个方面都是个失败者,在主要事业上,第一次当皇上当得毫无意义,第二次当得毫无主见。在家庭生活上,老妈管制了他二十几年,老婆给他批发了无数绿帽子,乖女儿联合老婆喂他吃毒饼。李显这一辈子一直处于各类强势女人的控制之下,他主政期间,牝鸡司晨,后、妃、公主、女官等强势女人干政的程度达到顶峰,甚至超过武则天时期,这些女人不仅主外,在后宫也能说了算,有看不顺眼的就算是皇族成员也要置之于死地,连李显本人最终也栽在她们手里。
       
    为何李家的女人能够强势到这般地步?一些男性成员如李显窝囊懦弱固然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李唐家风传统使然。李氏皇族系源自陇右贵族,其先辈李虎在西魏时位列八位柱国大将军之一,成为李家发迹始祖,西魏帝国及其后续者北周帝国都是鲜卑贵族掌权,都重用李家人,出于政治上的考量,李家虽为汉人,却免不了与门户相当的鲜卑权贵通婚,唐高祖李渊的皇后独孤氏即为鲜卑人,唐太宗李世民也纳有非汉族后妃,这种通婚情况使得李家在母系一支引入了所谓“胡人”血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受中原汉人传统文化影响较少,在男女之防、男女婚恋等方面远较中原地区自由和开放。李家男人既发迹于陇右,所以李家女人受胡风影响也较大,在男男女女的关系上难免不拘一格。等到李家夺得天下之后,建立起了汉族正统王朝,一样得尊祟孔孟礼教,但封建礼教也不是想守就能守得住的,必得经过世代浸淫积累才能深入其门,长期生活于传统礼教非主流之地的李家显然在这方面底蕴不足,或者说并不真当回事。
       
    在李氏家族男性成员这边,高祖李渊还在当隋帝国的太原留守时,就曾跑到隋炀帝的太原行宫中借酒“幸”了两名妃子,让杨广当了乌龟。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之变除去了两个亲兄弟,还将两人子嗣斩草除根,独独将他们的妃子纳入后宫,让死去的两兄弟当了乌龟。有了父、祖的榜样,高宗李治将父皇宫中才人武媚娘辗转变成自家皇后,李世民化身成龟,也有了之后李家男人的大祸临头。玄宗李隆基纳了杨姓寿王妃,将儿子寿王变成乌龟,也将好端端的大唐盛世转为危局。由于李家男人如此热衷于龟来龟去,后世遂有“唐乌龟”一说。至于女性成员这边,也不遑多让,在大唐帝国的宫廷中,后妃、公主、女官都不回避外臣,甚至可以亲近接交,不拘礼节,上述韦后、太平、安乐、上官等诸女杰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选择主动出击让老公当了乌龟,这种情况在其他朝代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因为李氏家族“家风不古”,当时中原地区的大姓望族大多不愿意与显贵为皇家的李氏皇族结成姻亲,就是担心家里变成了绿帽批发部和养龟池。
       
    生活作风上的自由和放纵最终延展到其他领域,钩起了李家女人对权力的渴望,在高祖、太宗时期,李渊、李世民一代雄主,马上君王,男性荷尔蒙分泌旺盛,家里女人争宠还来不及,自然不敢造次有非分之想。但龙生九子,个个不同,并不是每个李家男儿都能成为李世民的,李渊的三个成年儿子中,原太子李建成能力并不差,文韬武略具备,在大唐建国过程中同样立下汗马功劳,倘若由他继位,不见得比李世民差。相比之下,齐王李元吉的能力就逊色多了,但他有自知之明,又是建成死党,不可能得到皇位,因此高祖时期的皇位之争主要是李世民、李建成两个强势男人之间的火并,没女人什么事。到了李世民这一辈,他的儿子倒不少,达到他一般水准的却一个没有,太子李承乾原本颇识大体,太宗甚爱之,但后来却恃宠而娇,越是年长越荒唐,行为乖僻,淫行外播,失宠后竟然要谋反,最终被废。魏王李泰天性聪慧,爱好文学,太宗最爱,但他背地里却是个为得到皇位而不择手段的阴谋家和伪君子,距离君临天下的标准差太远,李世民也只能放弃他。选来选去,最终将资质平常的晋王李治立为太子,李世民明知李治性格软弱,身体也不太好,只是因为李治“仁孝”,不会干出李承乾和李泰那样的出格事,当皇帝后也不可能杀戮其余皇子,造成骨肉相残的局面。看来李世民始终背负着玄武门之变的心理包袱,为避免家庭悲剧重演,“仁孝”最终胜出,成为立储标准。但一个“仁孝”的太子固然孝顺听话,却也往往也是软弱无能的代名词,与雄才大略、文武双全的父皇相比,李治完全是另一个极端,属于“阴性”龙种,这无疑给了权欲女人们极大的机会。
       
    如上所述,高宗李治才智平庸,加上身体多病,朝廷内外大事,“上或使皇后决之”。也就是说,包括对外用兵在内的军国大事,高宗悉数委以皇后武则天,而深受唐太宗影响和调教的武则天,充分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内治与外武,皆不同凡响,干得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如太宗征高丽无功而返,却在李治手里将高丽打趴下,武则天辅佐得力,居功不小。而李治的儿子李显、李旦更是一蟹不如一蟹,“仁孝”倒是更“仁孝”了,软弱无能却也升级了不少,最终让老妈直接给取而代之。平心而论,武则天执政能力超群,完全胜任皇帝一职,倘若没有她,而是任由李治、李显等人治理国家,唐帝国是否能够延续兴盛还很难说,武则天的存在证明了不论男人、女人,只要有能力就都能成为好皇帝。但就如同男性皇帝中出了不少昏君、暴君一样,光有野心和权欲的女人当皇帝同样也会将国家搞跨搞乱,韦氏、安乐、太平、上官这些女人光想着当武则天第二的风光无限,压根就没去想自己是否有武则天那般的治国能力。在权欲的驱使下,名女人们轮番上阵,操纵架空男儿皇帝李显,随意干政,最后干脆毒死皇帝,这是李显的家庭悲剧,却也是历史的必然。
哇 好文章 LZ请继续!
叶归根 发表于 2009-12-6 03:08
之前看过你写的,可以再风格化一些,写成长篇,值得期待啊{:Bingo:}
多谢楼上翩翩兄的支持,但拙作不是小说,只是比较有趣的普史读物,写太长读者就不爱看了,倒是可以多写几个皇帝。
委员也认为科普应该风趣些,读者喜闻乐见,科普效果才好。
十一、李显身后事
       
    中宗李显龙驭上宾后,韦后等人立即着手部署夺位行动,为掩人耳目,韦后与上官婉儿共同谋划,将李显最小的儿子,只有十六岁的温王李重茂暂时送上了皇位。韦皇后自然升格为韦太后,她打算学样武则天,临朝摄政,掌握实权,准备时机成熟后取李重茂而代之,新一代的女皇眼看就要诞生。韦后的亲信宗楚客与武延秀力劝韦后要尽快除去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以绝后患,韦后应允,吩咐他们准备动手。但太平公主绝非等闲之辈,早已洞察一切,她与李旦第三子李隆基事先早已结成政治同盟,在皇家禁卫羽林军中发展了大批忠于李家的中、基层军官和士兵。有了武装力量就好办事,姑侄两人经过周密的部署和安排,抢先一步开展行动,由李隆基带领羽林军万骑夜入玄武门,尽诛韦氏一党,促不及防的韦后、安乐公主和上官婉儿都在此次政变中死于非命。
       
    三位权欲女人的女皇之梦随着她们的死亡而消失,原李显时期的后宫权力派完全没了踪影,留给政变成功者的问题只剩一个,那就是新君李重茂该如何处置,在法理上,李重茂是李显的合法继承人,属于正牌皇帝,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好动他。但这可难不倒太平公主,在政变后的第二日,太平公主上殿一把将李重茂从龙座上提拉下来,当场宣布李重茂无福消受这至尊的帝位,应予废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今时尚都市女性都对“太平公主”这个名头充满了畏惧和厌恶,倘若哪个不知趣的家伙胆敢称某女郎为“太平公主”,对方搞不好会跟他批命,冒失鬼轻则眼冒金星,重则血溅当场。但历史上的真相却是,公主体态丰腴、身形高大,完全符合大唐朝的美女身材标准,而且公主的臂力还十分强劲,否则也难以将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从龙座上提下来。基于这个原因,时尚潮女们当当太平公主其实也未尝不可。
       
    在太平公主的策划下,相王李旦夺过了侄子的位子,接替老哥李显继位为帝,史称睿宗,由于拥立之功,李隆基被立为太子,这实际上也是李旦“二进宫”当皇上了,按照惯性,照例由同样立了大功的太平公主掌控了实权,李旦眼看着又要成为第二个李显,武则天2.0版即将横空出世。但历史不仅仅依靠惯性来演变,有时也颇具戏剧性,青年李隆基隔代遗传了李世民的显性基因,他有勇有谋,懂得相机行事,绝非前太子李重俊之流可比。鉴于太平公主势大,李隆基并不与之正面交锋,而是暗中积蓄力量,培植亲信,掌控军队,步步为营,在不动声色中逐步掌控大局。最终,在隐忍不发整三年后,李隆基看准时机突然发力,再次抢先动手,一举粉碎太平公主的所有势力,走投无路的太平公主在家中自尽而亡,后武则天时代的最后一个强势女人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李隆基的上位和太平公主的倒台昭示了帝国的皇位总算摆脱了女人的阴影,李氏家族在历经多年的阴盛阳衰之后终于迎来了一位雄姿英发的好男儿,大唐帝国也因此迎来了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达到了国运的顶峰。此后终唐一代,虽然李姓皇族的男人们仍然热衷于龟来龟去,女人们也时不时制造出一些宫廷秽乱事件,却再也没有出现哪过个皇族女性揽权干政,觊觎皇位的情况。
第二篇
       
        认小“爹”的皇上
       
   2006年8月9日的《西安晚报》上刊载了一条新闻,说是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有544名居民从2005年9月起就联名向公安户政部门申请改姓,这些群众的要求十分迫切,大有姓不改成誓不摆休之势。鉴于这种特殊情况,商州区公安分局接到申请后,立即着手开展调研,经过近一年的调查论证,本着尊重历史事实和尊重人格的原则,商州区公安分局准许了上述居民的改姓申请,为他们重新确立了户籍。这真是一条有趣的消息,姓氏这种东西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极重传统的中国人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改变姓氏的(大丈夫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更何况是数百人集体申请改姓,那么究竟这些人姓得是什么样的怪姓,以至于让他们如此厌恶,非要改掉不可。
       
    这些人姓“苟”,这个字的读音就是他们痛苦的根源,从所周之,国人习惯在姓氏前冠以前缀称呼他人,如“老张”、“小赵”、“大李”等,试想诺把“老”、“小”、“大”这些前缀加在“苟”姓之前,会出现怎样的一种尴尬局面。这些“苟”姓人从小就饱受遭人戏谑的折磨,而他们的儿女更是厌恶此姓,纷纷要从母姓。那么问题就来了,苟家人的先祖为何要弄出一个让子孙难受的姓?根据商州公安分局的调查,在该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姓“苟”的宗族有500多口人,村子里建有一座“敬宗堂”祠堂,是苟姓宗族世代聚集纪念祖宗的活动场所。据《商州市志》和《敬宗堂》家谱记载,他们的先祖是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徙到商州来的,他们原本是姓“敬”的,只是为了避一个皇帝的名讳才将“敬”改为“苟”的,“避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门大学问,简单地说,这是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善。根据复杂无比的讳法,人们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实在绕不开的就要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根据讳法规定,皇帝的名讳是无条件要避的,属于最高讳,全国的人都要遵守,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由“敬”而“苟”就是这么来的。当然,有时皇家也会体谅老百姓的难处,他们在给皇族取名时,尽量取单字短名,以此减少要将来要避讳的字数;或是尽量选取不常用的生僻字,如清圣祖康熙帝生了20几个成年儿子,拜近年来的清宫影视作品所赐,大家对他们都挺熟的,什么太子爷、大阿哥以至四爷、八爷、九爷、十三爷,但如果不翻《康熙字典》,估计没几个人能把这些阿哥的名字都念对。只是这种情况只限于国运长久的大王朝,对一些刚打下天下的新皇帝,就考虑不了那么多了,敬本是常见字,用作姓氏的也不少(如央视主持人敬一丹),之所以要被迫改为苟,就是因为运气不好,碰上了一位姓名中有“敬”的新皇帝。
       
    这位皇帝叫石敬瑭,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他的名字当中有一个敬字,因此他治下的各色人等如果姓名中有带敬字的,对不起,只能改名。这“五代”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奇怪的称呼,在人们的印象中,“代”这个称谓应是用来指称历史上的那些大一统王朝,例如汉代、唐代、明代、清代等,而始于后梁,终于后周的所谓五代却是五个名不符实的王朝,其实际控制的领土面积大致只相当于当今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的大部分及周边几个省份的一小部分(后唐曾经短暂地取得汉中和四川之地),比不过三国时期吴、蜀、魏当中的任何一国,也不如南北朝时南朝宋、齐、梁、陈中的任何一朝。这五个王朝存在的时间加起来也只有52 年,各个皇帝在位年限最长不超过7年,政权更替如走马灯,当然这种情况也带来一个好处,那就是当多朝多代老臣的机会大增,朝堂之上常常是只换皇帝不换大臣,动不动就能遇上三朝、四朝的所谓老臣,就如同某些球队成绩固然很差,但教练却比队员换得勤。不过幸好五代名不符实,否则全中国姓敬的人可要难受了,也许敬一丹今天也要申请改名。
       
    石敬瑭建立的后晋是五代中的第三个王朝,他头尾只当了不满7年的皇帝,在五代中不算短,在中华帝王史上却只能算是孩儿辈的,后晋王朝二世而亡,一共只存在了12年不到,按理说这样一个短命小王朝的皇帝本没有什么可谈,文治武功固然不值一提,昏庸残暴似乎也排不上号,但就是这样一个各方面都不出彩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的知名度却是极高,因为他的事迹被写入中学历史的教科书中。可以这么讲,知道唐宗、宋祖,秦皇、汉武的一般也都知道他,但石敬瑭成名的原因显然与这几位皇帝不一样,他是靠给人当儿子闻名天下知的,这原本很正常,任何男人都要给人当过儿子,但石敬瑭这儿子当得不一般,他是在亲爹之外又认了一个爹,这实际上也不奇怪,很多人都认过干爹,皇帝也可以认,只不过石敬瑭这位后认的爹也是个皇帝,还是个外国皇帝,年龄比石敬瑭还要小上10多岁,而且他还是靠认了这个外国小爹才当上了皇帝。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桩传奇性的认爹经历,才使得石敬瑭大名满天下,得以挤身于中华奇趣帝王之列。
回复 14# flynow
朱大人还是及其彪悍的吧?对蒙古大兵和各类野生动物都不是很友好
一、乱世成名
       
    石敬瑭是沙陀族人(突厥的一支),生于公元892年,其父名为臬捩鸡,按理说石敬瑭也该有个与汉族名大不相同的本族名,但今天已不可考,只知其取了个汉名姓石名敬瑭,在当时这种风气很盛,就象今天外企白领都要取个英文名。石敬瑭原是五代中第二个王朝后唐的大将,后唐的建立者庄宗李存勖是五代前期较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领兵灭掉了五代中的第一个王朝梁和十国中的前蜀,使后唐一度成为五代之中版图最大的王朝。石敬瑭参军后隶属于原晋王李克用(李存勖之父)的义子李嗣源(即李存勖的义兄)的麾下,他年轻时朴实稳重,寡言笑,喜兵书,打仗有一套,曾多次在乱军中救李嗣源于危难,成为后唐军中不可多得的一员良将。石敬瑭因军功而得到器重,逐渐成为李嗣源的心腹。后唐庄宗李存勖登基3年后,雄心渐失,热衷唱戏玩票,宠幸重用伶人,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各地民怨沸腾,叛乱四起,李存勖就派能干的义兄李嗣源负责全国的平叛工作。李嗣源带兵出京平魏州之乱,不料刚出城,他手下的将士们就要拥戴他当皇帝取代李存勖,李嗣源是个厚道人,本不愿趁人之危夺取义弟的天下,但形势比人强,拥立皇帝是五代乱世的流行时尚,如果不答应基层士兵的要求,等于断人财路,恐怕自身都难保。于是李嗣源只能由平叛变反叛,调头率军向汴京进发,准备将李存勖拉下马自立为帝。石敬瑭作为李嗣源军的先锋,进兵神速,调度有方,一举击溃了李存勖主力,李存勖最终死于叛乱伶人之手,李嗣源取而代之,当上皇帝,史称后唐明宗。鉴于石敬瑭在此次夺位战争中立功不小,李嗣源更为器重他,遂把女儿永宁公主嫁给他,并让他在重要的魏博、河东等节度使岗位上煅练。
二、乱世站队
       
    石敬瑭的老丈人李嗣源在位七年,实在算不上长久,但在如走马灯般更换皇帝的五代乱世,在位年限却是名列第一,可怜“五代”百姓,也只有这七年算是过上稍显安定的日子。 李嗣源为君宽仁爱民,节俭治国,在黑暗动荡的五代乱世倒也对得起“明宗”之号,对这位老丈人, 石敬瑭应该说还是忠心的,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干工作,并无任何非分之想。但李嗣源虽非昏君,接班人却没培养好,长子秦王李从荣从小就是个顽劣歹毒之人,在老爹病重之时妄图夺取帝位,率兵攻打宫门。虽然禁卫亲军奋勇抵御并杀死了李从荣,但李嗣源终因受惊加上愧恨交加而病发身故,他的第三个儿子李从厚继承帝位,史称后唐闵帝。
       
    李从厚资质平平,猜疑心却极重,他即位后,对李嗣源养子,时任风翔节度使的潞王李从珂十分不放心,担心他不服自己起来造反。因此,他把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从朝中调到毫州任团练使,把李从珂一个已经削发出家当尼姑的女儿召进宫中作人质,即便如此,李从厚仍是不放心,又来个“四大军区大对调”,将李从珂改镇河东,将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改镇成德,将成德节度使范延光改镇天雄,让自已的堂兄弟李儿璋调任风翔,接替李从珂的节度使职务。对这位义弟的行为,李从珂心里非常恼怒,在部下的鼓动下拒绝朝廷的调防命令,正式起兵造反,李从厚急忙派兵前去镇压,却被李从珂击败。李从珂的军队很快逼近了都城洛阳,李从厚见李从珂军队势大,不敢留在都城,带着50余名随从奔出洛阳逃难,逃到卫州时,正好遇上了进京朝见的姐夫石敬瑭,李从厚认为碰上了救星,立即召见石敬瑭,要求他出兵平叛。
       
    石敬瑭原本与李从珂关系并不太好,当初两人在李嗣源手下带兵时,都是天生蛮力,好勇善斗,平日里两人暗中较劲,互相竞争,谁也瞧不上谁。李嗣源倒是一碗水端平,让一个成了女婿,一个当了养子,两人成了亲戚,但关系却始终未改善。此时,落难的李从厚请求石敬瑭伸援手,在公在私石敬瑭似乎都应当挺身而出,但此时的石敬瑭已不再是当年的一介武夫,蛮力消退了不少,花花肠子却长成了,他很快便认清了形势,做出了决断,那就是倒向李从珂,站到李从珂那一队去,当然,在这之前他要先送上一份大礼。石敬瑭派心腹刘知远率兵将李从厚的50余名随从杀得干干净净,只留下李从厚一人交由卫州地方官看管,自己则直奔洛阳晋见李从珂。事实上石敬瑭这步棋下错了,李从珂此时固然上了上风,但尚未到控制全局的地步,后唐王朝内仍有忠于李从厚的军队,此外,一些骑墙观望的地方军头固然不会死忠于李从厚,但同样不买李从珂的账,真正拥护李从珂的也只有他本部的人马,倘若石敬瑭顺势将李从厚抓在手里,与天子一起回到河东镇总部晋阳,坐镇河东协天子以令诸侯,号令天下共击叛贼李从珂,彼时鹿死谁手尚未可知。但石敬瑭终究没有勇气和魄力走出这一步,他只想着退一步海阔天空,先保存实力先,但人算不如天算,石敬瑭最终还是被李从珂逼反,自个儿成了名副其实的叛贼,还因此引出了“儿皇帝”的“佳话”,这是后话了。石敬瑭到达洛阳时,李从珂已经称帝,他是后唐的最后一位皇帝,史称后唐末帝,后唐一代四君三姓,皇位继承人中有两位既非嫡出亦非庶出,而是养子,皇家血统乱七八糟,在史上也算绝无仅有了。石敬瑭见着李从珂后大表忠心,向其俯首称臣,李从珂见其如此服贴,也相当高兴,口称其为“石郎”以示亲近,并请他协助办理李嗣源的丧礼,石敬瑭欣然从命。至于李从厚,则被改封为鄂王,继续呆在卫州接受管制,再后来,天下废帝的命运都差不多,李从珂派人将其毒死了。
儿皇帝把十六州卖了
不过就当时也守不住吧
{:hao:}好贴.
在百家讲坛里听过武则天那段.期待楼主更新.
绝不能少了明正德这古惑仔皇帝
三、石李互猜

    李嗣源的葬礼很快便办完了,按理说身为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该回到晋阳(河东军镇总部)处理河东军务,但他担心李从珂起疑心,不敢马上提出回去。而李从珂的手下人也向李从珂建议要把石敬瑭留在洛阳,不能再让他回到河东带兵。石敬瑭听说后,更加忧虑,整天愁眉不展,竟因此得了一场大病,搞得身体极度虚弱。石敬瑭的妻子(李嗣源之女)见丈夫如此模样,十分心疼,赶忙向母亲曹太后求情,请太后出面说服李从珂放石敬瑭回去。李从珂虽然只是养子,但曹太后从小对他如同亲生一样,因此十分敬重太后,又见石敬瑭病成这样,估计难以构成什么威胁,于是就顺水推舟做个人情,让石敬瑭回到了河东,只是这一放却是纵虎归山,终成大患。

    石敬瑭回到河东根据地后,立即着手实施保全自己的计划,他主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军备,石敬瑭上报朝庭,说北方的契丹帝国时有异动,为防不测,需要加强部队建设,让军队随时保持一级战备状态。这么做有两个好处,其一,可以在河东辖区内明正言顺调动军队;其二,可以向朝庭索要钱粮军械等军需物资,都是为了保家卫国嘛。二是布下眼线,石敬瑭透过老婆的关系贿赂曹太后身边的待女,要她们暗中察探李从珂的动静,从此,李从珂的一举一动被石敬瑭悉数掌握。三是故布疑阵,石敬瑭回到晋阳后病立马就好了,但他在接待宾客时却仍装出一付病怏怏的模样,走路要人扶,吃饭要人喂,还时不时向客人感叹自己这种身体状况怎能为帝国把守好北大门,这招估计是向装病篡权的“三国”老滑头司马懿学的,目的当然是为了迷惑李从珂,让他不再惦记自己。看来武人石敬瑭还挺有才的,但与司马懿不同的是,到目前为止,石敬瑭所做的这一切还都是为了自保,他尚未有取李从珂而代之的打算。有一次,朝庭派使节给石敬瑭的军队送上夏季军服,并传达了李从珂的慰劳诏书,在宣读诏书时,下头听诏的士兵突然集体向陪同使节的石敬瑭下跪,并向其高呼万岁,使节很生气,“石郎”很恐慌。这个突发事件实际上只是个意外,并非石敬瑭有意安排,而是由河东军队基层军官自行策划的,五代时期流行自下而上的“拥君”行动,每个掌握军队的节度使或将领都有可能被部下突然拥立为帝,因为每立一次新帝,军士或得升迁或得赏赐,因此,一些将士都唯恐天下不乱,这一次也不例外,是由一批想升官发财的低级军官发起的,但石敬瑭此时尚不敢与李从珂公开对抗,因而被这批大胆的手下搞的很被动,为了打消李从珂的猜疑,他只得把领头的36名军官处斩了事,看来“拥君”这件事也挺危险的,拥的好吃香喝辣,拥不好人头落地。虽然开销了石敬瑭手下的36条人命,这个事件还是让李从珂起了相当大的疑心,因为义父李嗣源和他本人当皇帝走得都是这条“拥军”路,石敬瑭完全有可能有样学样,看来今后可得防着点石郎,李从珂打定了主意。

    不久后李从珂过生日,他在洛阳宫中设宴庆祝,石敬瑭照例称病未参加,只派老婆出席,寿宴进行一阵子后,石妻起身向李从珂敬酒,同时当面告辞说喝完这一杯就回晋阳去,此时李从珂已经喝高了,就随口应到:“为何不多留几天,这么急着回去,是不是要和老公商量准备谋反的事”。石敬瑭听到老婆传回的话后吓得不轻,酒后吐真言,李从珂果然对他不放心,看来要做好跟李从珂翻脸的准备了。于是石敬瑭命人将他在洛阳以及其他地方的金银细软等财物全部打包运往晋阳,对外则宣称是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但这种理由不可能让人信服,朝野上下都在流传石敬瑭就要反叛的谣言,这种言论不可避免地传到宫中,一天夜里,李从珂和几个亲近的大臣谈话,大家说着说着,李从珂突然提到:石郎是我最亲近的人,本没什么可猜疑的,但最近关于他的谣言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万一将来我与他闹翻了,该用什么办法化解?几个大臣面面相觑,都说不出什么话来,石、李二人的关系在双方的相互猜忌中形成了不可弥补的大裂痕。
四、相互试探

    虽然明知李从珂不信任自己,也做足了对抗的准备,但石敬瑭仍未下定决心与李从珂决裂,他还想再试探一下朝庭的真正心意,于是就上书李从珂,身称自己体弱多病,不宜担当把守帝国北方门户的重任,最好能够调到军务不太繁重的军镇去。这当然是鬼话,因为能否呆在河东是石敬瑭的底线,他深信李从珂也明白这点,如果当真将他调离河东,就表示李从珂要下手除掉他了。李从珂接到石敬瑭的请示后,搞不清石某人的真实意图,显得相当犹豫,迟迟无法做出决定。就在这时,有个叫薛文遇的大臣向李从珂献言道:以他所见,石敬瑭的反叛已成定局,调不调动,他都得反,只是时间问题,朝庭要把握时机,做到先下手为强。李从珂听后大为兴奋,表扬他道:你的话正合我意,我已下定决心,不管成败与否都要与石郎摊牌了。于是立即要求翰林院草拟人事任命。第二日(公元936年5月3日),人事命令发布,调石敬瑭任天平节度使(总部在山东郓州),另由河阳节度使宋审虔接替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同时要求紧临河东的建雄节度使张敬达负责督促石敬瑭到山东就任。任命书到达晋阳,就象送来一颗炸弹,将石阵营炸开了锅,石敬瑭惊惧万分,立即召集心腹部属商议,他首先发表讲话:当初李从珂同意我回晋阳时,曾答应说在我有生之年决不派人替代,现在却突然有了调动的命令,莫非是认为我要谋反,我本决不犯上作乱,但朝庭却要先下手除我,我怎能去白白送死,现在我想先上疏说染病在身,无法远行赴任,如果李从珂不再催促,我就继续忠于他,倘若派军队来胁迫,那我可要改主意了。石敬瑭这番话说得全无底气,调动之事可不就是你先提出的,现在调令真来了,却又翻出旧事抵赖,李从珂明摆着要动手了,却还心存侥幸,想用拖延战术试探朝庭,刀架脖子上却仍不敢率先发难。接下来发言的几个幕僚有的声称无需试探,直接起兵,有的表示还是去郓州赴任比较好,还有的干脆表明不懂军事,无法建言。河东大营兵马总管刘知远见局面混乱,立即站出来大声表明态度:石大帅长期带兵,深得部属拥护,河东镇本是易守难攻的险要根据地,部队无论是军需装备或是军事素质在全国都是第一流的,大帅如果起兵反抗,号召天下,帝业指日可待,为何要听一纸调令指挥,将自身投入虎口。另一位重要幕僚,大营掌书记桑维翰接着刘知远的话头继续发言道:明宗(李嗣源)的亲生子尚在人间,李从珂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人心不服,大帅是明宗的爱婿,现在却被李从珂当成叛徒,这种罪名可不是叩头道歉就能过关的,只有奋起自救才是王道。契丹的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与明宗是结拜兄弟,契丹汗国又与河东辖区接壤,大帅如能委曲求全,向他们称臣,万一事情紧急,契丹援军便可朝发夕至,不必担心什么,怕出事有契丹军。听了刘知远、桑维翰这一武一文两人的进言,石敬瑭顿觉信心百倍,下定了武装对抗李从珂的决心,两位“亲戚”在几经试探之后,总算要兵戎相见了。

    李从珂、石敬瑭都是行伍出身,靠军功一步步升为高位,两人的功业都曾达到了顶点(都当上皇帝),称得上好男儿、狠角色,但一山不容二虎,按理说这两只老虎早该拼个你死我活,但奇怪的很,两人同处一个屋檐下2年有余(934年4月石敬瑭进洛阳到936年5月正式反叛),虽然相互猜忌,却基本相安无事,在五代乱世,2年时间可不算短,比如后汉王朝历经2帝,满打满算也只存在了3年多。之所以产生这种怪现象,理由只有一个:两人虽然都领兵征战沙场多年,杀人无数,却都有各自的毛病,李从珂方面是优柔寡断,在关键问题上下不定决心。当初石敬瑭困居洛阳时就该动手解决这个大患,但他却顾虑重重,不愿下手,因为他担心除去石敬瑭会让其他的节度使有想法,不利于新政权的安定、稳定。其实不杀也可以,将其在限制在洛阳周边便可,但最后竟然放虎归山,放了也就放了,却又时常不加掩饰地流露出强烈的不信任,石郎不反都不成,正如石敬瑭的亲信幕僚桑维翰所言:李从珂岂不知不可纵虎归山的道理,但竟然鬼使神差将河东交还给大帅,这是上天借他的手赏赐给大帅的神兵锐器啊。

    石敬瑭方面则是胆气不足,他虽然作战勇猛,骨子里却替藏着软弱的个性,在生死决择的重大关头总想着自保为上,早在李从厚投奔他时就该趁李从珂立足未稳之际扯起平叛大旗,那时他有正牌天子在手,李从珂纵然自立为帝,在法理上也是个“伪君”,石敬瑭完全可以坐镇晋阳号令天下勤王,无论哪个方面都不落下风,如能摆平李从珂,立下大功的石敬瑭要当曹操或是曹丕还不是随你,总比后来凭河东一镇对抗整个帝国为好,还落得个谋反恶名。但石敬瑭宁可出卖李从厚,宁可将自己孤身置于洛阳险地也不敢与李从珂硬碰硬,李从珂最后都要先下手为强了,他还想装病试探,真真是个没胆气的人。但历史就是这么有趣,两个有严重性格缺陷的人在当时却都被认为是不世出的英雄豪杰,并且最终都坐上了皇位,只能说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五、认爹抗李

    石敬瑭总算下定了起兵的决心,他当然不能承认自己谋反,总得找个由头,于是他上疏李从珂,指出你李从珂只是先帝的义子,并无资格继承大统,请李从珂将帝位传给先帝的另一位亲生子许王李从益。石敬瑭找出的这个理由放在别的王朝或许说得过去,但放在四君三姓的后唐王朝却是混账话,倘若义子不能继位,那将置也当过义子的先帝(李嗣源,李克用义子)于何地。李从珂对石敬瑭的此等胡话自然是火冒三丈,把奏章撕个粉碎丢在地上,并下召驳斥:你石敬瑭与鄂王(李从厚)的关系并不疏远,但你一手制造的卫州事件,天下人人皆知,说明你是个卖主求荣的小人,现在你竟然说出拥立许王的话,这种鬼话没人信。李从珂随即任命建雄节度使张敬达为河东平叛总指挥,率军进逼晋阳,同时命人抓捕在洛阳任职的石敬瑭的两个儿子:石重殷和石重裔,一并斩首,阵前祭旗,石敬瑭尚未动手就死了俩儿子,这当然是反叛的代价,但他很快就得到了补偿,那就是即将添一位新爸爸。

    张敬达是后唐的一员猛将,他率领平叛军队很快就杀到了河东,在与河东守军最初的几次对阵中,张敬达军都取得了胜利,至7月底,张敬达已扫清外围据点,直逼晋阳城下。初战不利的石敬瑭则收缩兵力,将军队全部收拢进城内固守,张敬达筑长墙,挖壕沟,将晋阳团团围住,并垒起高台,不断向城内射箭抛石,这正是对付守城方的最佳战术。石敬瑭命大营兵马总管刘知远全权负责守城,刘知远治军严明,勇猛果敢,常常冒着流箭飞石亲自登上城头指挥,在他的带领下,守城部队顶住了张敬达军的多次攻城。但随着士兵伤亡的增加,城内粮食的减少,石敬瑭感到有点撑不住了,决定立即向契丹帝国求援,他命桑维翰起草给契丹现任国主耶律德光的奏章,表示愿意与契丹结成联盟共取后唐天下,为了表示诚意,他在奏章中特别强调愿以儿子事奉老爹的礼数来礼敬耶律德光,并承诺说一旦打败李从珂,就将后唐帝国的幽州以及雁门关以北各州共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国。

    石敬瑭搞出的这份东西显然是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文字之一,第一是因为石敬瑭比耶律德光整整年长十岁,最多做兄弟,但石敬瑭竟然下作到以父事之,不要脸到极点。现在有些专家为石敬瑭翻案,说是晋王李克用和契丹国创建者耶律阿保机有过兄弟之约,后唐明宗李嗣源是李克用的养子,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小儿子,为此李嗣源和耶律德光是同辈。而石敬塘则是李嗣源的女婿,按辈份算起来,耶律德光可算石敬瑭的叔叔辈,对自己的叔叔辈称儿,品质还不算卑劣。专家们费尽心机翻出了一堆义兄、义子、义弟的关系来证明石敬瑭称儿不过份,却不曾指明这些所谓的书面兄弟、契约父子只不过为了利益而纠结在一起的小团伙,他们今天可以为了利益成为兄弟,明天同样可以为了利益变成仇敌,李克用和耶律阿保机就曾多次反目成仇,李嗣源也还不是夺了义弟的天下,这样的“亲戚”关系本身就是无耻的,专家们将这种利益小团体的结合作为确立长后辈的依据实属太扯,估计连石敬瑭本人也未曾想到这一层,退一步说,即便依据成立,石敬瑭向耶律德光称叔便可,又何必非要当儿子。这事其实很单纯,石敬瑭急着要当儿子就是为了要保命,至于要不要脸,就顾不了那么多了。

    第二是因为石敬瑭将中原汉族地区最为重要的天然屏障和战略堡垒拱手让予异族强敌。所谓十六州分别是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蓟州(今河北蓟县)、涿州(今河北涿州)、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武州(今河北宜化)、蔚州(今河北蔚县)、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东西约六百公里,南北约二百公里,大致是今北京、天津和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地区,全部面积差不多为十二万平方公里,史上统一称为幽云十六州或燕云十六州。这十六州历来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门户,战略地位无比重要,看看地图便知,十六州所辖之地多山脉,地形险峻,重装骑兵历来是北方游牧政权的攻击利器,对付以步军为主的中原政权军队优势明显,但这种利器在险峻山地无法发挥作用,反倒容易被灵活的轻装步兵击败。为此,连成一片的十六州正是抵御北方铁骑的天然长城,而十六州以南便是中原平原腹地,正是骑兵大显身手的最佳地形,因此十六州一旦落入北方游牧帝国之手,无异于将中原王朝最柔弱的腹部直接暴露于强敌铁骑之下,陷入无险可守的绝境,就好比今天将台湾割给了日本,将西藏割给了印度一般。但无胆无识的石敬瑭为了一己之私,竟将幽云十六州一并打包赠与契丹,当然,此时的北方十六州尚不在石敬瑭手里,后唐帝国的北平王兼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控制着大部分地盘,石敬瑭拿别人的地盘当礼物倒是大方的很,却因此贻害中原地区数百年。
六、耶律的考虑
       
    石敬瑭又认爸爸又送地盘,自己可以不要脸,但他的手下却并非人人都能欣然接受,河东镇首席军事将领刘知远就十分反对,他向石敬瑭表示,向契丹称臣已足够,认爹就太过份了,只要给耶律德光多送金银,他也会很快出兵,割地大可不必,恐怕将来会给中原带来大祸害,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刘知远久经沙场,是个极具战略眼光的人物,他的话有理有节,后来的历史也验证了他的担忧。但石敬瑭拒不接受,仍然急着要当儿子,他的奏章很快就送到了契丹都城,国主耶律德光见着奏章相当高兴(能不高兴吗,凭空多了个老儿子,还有机会得到中原的十六州),他立即跑去告诉老娘述律太后,说是您老又添了个干孙子,年纪挺小的,只比您儿子我大十岁,您儿子最近老是梦见石敬瑭会派使节来,今天果然应验,这真是天意啊。
       
    这番话虽然只是向老太太道喜,但已然可以看出耶律德光已生进取中原之心。在公元907年,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建立了政权,成为中国北方的一股强大势力,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创建契丹国,成为首任皇帝。阿保机贪图中原的丰富物产,实行南伐中原政策,趁唐亡后中原大乱之机,率领契丹铁骑不断南下抢人、抢粮、抢地盘。同时,他还积极介入后梁、后唐王朝之间的争斗,在实力派军阀朱温和李克用之间大玩飘移,今天支持姓朱的,明天援助姓李的,两个人都恨死他了,却又都离不开他。李克用曾与阿保机约为兄弟,但在李克用临终前,却嘱托继承人李存勖三事,其中之一就是要好好教训背信弃义的好“兄弟”耶律阿保机,也就是李存勖的干伯伯。李存勖当时也争气,平定中原后就立即挥师北上,大败契丹军,将契丹势力赶出中原,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为此契丹国与后唐帝国之间就结下了很深的梁子。
       
    耶律德光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做了全国兵马大元帅,阿保机对他寄以很大的希望。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从小尚武,在这一点上更像他的父亲,阿保机到各处征战的时候,耶律德光都跟着出征,因此立功甚多。阿保机死后,耶律德光在母亲述律太后的支持下,驱逐了原太子耶律倍,夺得了契丹皇位。耶律德光巩固帝位后,继续执行老爸的南进政策,力图争霸中原,只是当时在后唐明宗时期,李嗣源治国有方,中原政权比较稳定,再加上经过战火历练的后唐军队战斗力也很强,耶律德光一直未能找到好时机,有勇有谋的他打算等到中原出了大变故时再趁虚而入,坐收渔人之利。
       
    好时机终于出现,后唐王朝内乱,河东重镇的主人石敬瑭有求于他,又献上无法拒绝的大礼,正是南下的最佳时机,于是耶律德光当场就应允使者,说过几天就是中秋节了,那时草长马肥,我当率全国的武装力量南下支援你。李从珂很快便得知了契丹即将出兵援助石敬瑭的消息,十分忧虑,加紧催促张敬达要尽快攻下晋阳,张敬达连续发起了几次猛攻,但都被刘知远击退了,同时天公也不作美,下了几场大暴雨,张敬达的围城长墙被冲开了几个大口子,对晋阳的包围出现了漏洞。在双方的对峙中,9月很快来临,耶律德光如约出兵了。
很好看!LZ继续!
在个人生活上,尽管有了新欢武延秀,安乐公主仍然觉的需要补充新鲜男人,她让手下引诱绑架了一批俊美少年充作面首,置于府中日日狂欢,夜夜笙歌,好不快活。好东西当然要拿出来分享,安乐公主还日常与生母韦后,“好姐妹”上官婉儿交流淫乐经验,三人如集邮爱好者一般交换各自称心的男宠使用,面首们如走马灯一样在三人间不断轮换,被掏空用腻的则立即逐出宫去,时人称之为“药渣子”,诺大的帝国后宫已然成了三人的淫乱俱乐部。

要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