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局官员:量化的绝对减排中国做不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11:27
气象局官员:量化的绝对减排中国做不到2009-11-2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在26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特别提醒,中国政府从来是说到做到的,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减排工作的执行也是和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资金、技术支持紧密相关。

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报道 这两天,哥本哈根总算等来了两个好消息:12月9日,奥巴马、温家宝都将飞抵这个盛产童话的国家,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就在中国政府做出这一承诺的前一天,美国政府也做出了自己的减排承诺: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较2005年下降17%,到2050年,下降83%。

中美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几乎在同时做出量化的减排承诺,让前景黯淡的哥本哈根会议一下子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目前设定的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这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1990年排放水平基础上至少减排40%的要求相距甚远。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在26日接受本报专访时,特别提醒,中国政府从来是说到做到的,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减排工作的执行也是和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资金、技术支持紧密相关。

长期作为中国气候谈判代表的吕学都强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自愿减排’一说”。

他说,中国的减排指标是一种相对减排承诺,减少的是碳排放强度的相对量,和发达国家美国做出的绝对碳减排承诺是不一样的。

中美承诺:重大政治表态

《21世纪》:丹麦驻华大使叶普24日宣称,会议将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政治文件。美国政府昨天也公布了减排目标,中美先后公布自己的减排方案对哥本哈根会议有什么影响?

吕学都:中国和美国同时公布雄心勃勃的计划,确实会给外界一种中美约好的印象,不过究竟是不是约好的,我不知情。

中美两国做出这么重大的举动,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将有关键影响。两国的承诺是一种重大的政治表态,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数字。这意味着,承诺不会是一纸空文。由此,哥本哈根谈判中的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

丹麦大使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哥本哈根会议将把政治上的势头固定下来。不过即便达成了有约束力的政治性协议,也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两周的会议能够彻底解决的。我估计,国际社会需要一两年时间来具体落实这一政治协议。

《21世纪》:你曾提过中国不应该轻言强制减排。今天国务院提出,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至45%。如何理解中国政府这一承诺?

吕学都:作为发展中国家,量化的绝对减排是中国做不到的。中国做出的这一承诺是一种相对减排,减少的是碳排放强度的相对量。

减少单位GDP碳排放和之前中国提出的减少能源排放强度基本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是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二者之间有微小的差别。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但也包括一部分来自甲烷等非能源排放。

《21世纪》:中国减少单位GDP碳排放“40%-45%”是依据什么原则计算出来的?

吕学都:中国现在提出的“40%-45%”这个数字是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之前国内相关组织论证已经开展了半年的时间,各方在讨论里提出了多种方案,从20%,到25%,到40%都有。

这种量化的测算是很困难的,主要依据经济模型来执行。但中国的发展是跳跃式的,不是线性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总量能达到多少,能源结构会是怎么一个情况,能源效率能达到怎样水平,都是和减排量密切相关,但又很难测算的变量。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资金、技术支持也是一个测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现在看来,我们最后还是在各种方案中选择了一个标准较高的。

《21世纪》:国际舆论近来一直在减排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不少媒体也报道,同属新兴大国的印度、巴西先后做出“自愿减排”承诺也给中国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请问这些压力是否有产生影响?

吕学都:总体上看,国际上对中国施压是有的。但是中国领导人总是依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针的,不会受压力的影响。我们一贯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国做出这样一个承诺,展示了中国认认真真做事情的态度,也表明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努力,来推动哥本哈根会议的进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没有“自愿承诺”的说法,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也没有“自愿承诺”的条款。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都是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挂钩的。

减排对经济运行肯定有影响,但政府在做预测的时候,肯定已经考虑到了对经济发展速度、能源结构、能效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很难说“40%-45%”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量化指标。但中国政府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表明,政府在经过多方考虑后,认为经过努力这样的减排量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发展中国家:坚持国际气候谈判二轨制

《21世纪》:美国政府承诺202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这和欧洲、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的承诺相去甚远,如何分析发达国家高调、低调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

吕学都:美国政府做出这样的表态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很无奈的。他们的谈判代表就说,美国不愿意重复《京都议定书》的故事,希望这次做出的承诺是国会能够批准的。

但在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美国政府又不得不拿出一些数字来,因此美方最后只好拿出了众议院通过的减排17%的指标来应付一下。

美国的承诺和欧洲、日本的承诺相距很远是有一些具体原因的。近年来,美国的人口增加了很多,欧洲和日本的人口减少了很多,人口大量增加,排放量肯定会。

当然,美国这个减排17%的承诺是相对保守的,留有余地。相反的,日本民主党政府减排25%的承诺是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日本需要通过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大量购买排放指标,才能完成任务。

《21世纪》: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

吕学都:发达国家是CDM机制的买方。在哥本哈根会议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是肯定的。从现在的经验来看,通过CDM等国际碳交易机制来刺激减排,降低减排成本是各国都支持的方案。

发展中国家是CDM机制的供方。它们在哥本哈根会议后也需要通过借助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来减排,但是由此产生的减排量是不能够用来冲抵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的。在今后碳市场里,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21世纪》:哥本哈根会议会不会从根本上埋葬《京都议定书》?会议达成的协议是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

吕学都:现在的国际气候谈判是二轨制,既有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规范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磋商机制,也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共同讨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磋商机制。

发达国家想把双轨并成一轨的企图是发展中国家坚决发对的。即便是哥本哈根会议达成了某种协议,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二轨制能够继续下去。


美国是不希望出现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的。他们的态度就是,美方会履行协议,但是不要和美国提法律约束力。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wang洋 陆振华)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127/10/5P4BO77D000125LI.html气象局官员:量化的绝对减排中国做不到2009-11-2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在26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特别提醒,中国政府从来是说到做到的,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减排工作的执行也是和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资金、技术支持紧密相关。

21世纪经济报道11月27日报道 这两天,哥本哈根总算等来了两个好消息:12月9日,奥巴马、温家宝都将飞抵这个盛产童话的国家,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

11月26日,中国政府正式公布了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就在中国政府做出这一承诺的前一天,美国政府也做出了自己的减排承诺: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较2005年下降17%,到2050年,下降83%。

中美两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几乎在同时做出量化的减排承诺,让前景黯淡的哥本哈根会议一下子有了一种柳暗花明的感觉。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目前设定的目标仅相当于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这与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1990年排放水平基础上至少减排40%的要求相距甚远。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吕学都在26日接受本报专访时,特别提醒,中国政府从来是说到做到的,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未来减排工作的执行也是和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资金、技术支持紧密相关。

长期作为中国气候谈判代表的吕学都强调,“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自愿减排’一说”。

他说,中国的减排指标是一种相对减排承诺,减少的是碳排放强度的相对量,和发达国家美国做出的绝对碳减排承诺是不一样的。

中美承诺:重大政治表态

《21世纪》:丹麦驻华大使叶普24日宣称,会议将达成一个有约束力的政治文件。美国政府昨天也公布了减排目标,中美先后公布自己的减排方案对哥本哈根会议有什么影响?

吕学都:中国和美国同时公布雄心勃勃的计划,确实会给外界一种中美约好的印象,不过究竟是不是约好的,我不知情。

中美两国做出这么重大的举动,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将有关键影响。两国的承诺是一种重大的政治表态,其中最有意义的就是数字。这意味着,承诺不会是一纸空文。由此,哥本哈根谈判中的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

丹麦大使的说法是比较可靠的。哥本哈根会议将把政治上的势头固定下来。不过即便达成了有约束力的政治性协议,也还有很多技术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两周的会议能够彻底解决的。我估计,国际社会需要一两年时间来具体落实这一政治协议。

《21世纪》:你曾提过中国不应该轻言强制减排。今天国务院提出,中国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40%至45%。如何理解中国政府这一承诺?

吕学都:作为发展中国家,量化的绝对减排是中国做不到的。中国做出的这一承诺是一种相对减排,减少的是碳排放强度的相对量。

减少单位GDP碳排放和之前中国提出的减少能源排放强度基本是一致的。二者之间是一个线性关系。当然,二者之间有微小的差别。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自能源,但也包括一部分来自甲烷等非能源排放。

《21世纪》:中国减少单位GDP碳排放“40%-45%”是依据什么原则计算出来的?

吕学都:中国现在提出的“40%-45%”这个数字是经过长期研究得出的结论。之前国内相关组织论证已经开展了半年的时间,各方在讨论里提出了多种方案,从20%,到25%,到40%都有。

这种量化的测算是很困难的,主要依据经济模型来执行。但中国的发展是跳跃式的,不是线性的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总量能达到多少,能源结构会是怎么一个情况,能源效率能达到怎样水平,都是和减排量密切相关,但又很难测算的变量。发达国家能够提供多少资金、技术支持也是一个测算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现在看来,我们最后还是在各种方案中选择了一个标准较高的。

《21世纪》:国际舆论近来一直在减排问题上对中国施加压力。不少媒体也报道,同属新兴大国的印度、巴西先后做出“自愿减排”承诺也给中国施加了无形的压力。请问这些压力是否有产生影响?

吕学都:总体上看,国际上对中国施压是有的。但是中国领导人总是依据国情,选择自己的发展方针的,不会受压力的影响。我们一贯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中国做出这样一个承诺,展示了中国认认真真做事情的态度,也表明中国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努力,来推动哥本哈根会议的进展。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没有“自愿承诺”的说法,在国际谈判过程中,也没有“自愿承诺”的条款。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承诺都是和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挂钩的。

减排对经济运行肯定有影响,但政府在做预测的时候,肯定已经考虑到了对经济发展速度、能源结构、能效等多方面的影响。

我很难说“40%-45%”就是一个恰到好处的量化指标。但中国政府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表明,政府在经过多方考虑后,认为经过努力这样的减排量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发展中国家:坚持国际气候谈判二轨制

《21世纪》:美国政府承诺2020年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基础上减少17%,这和欧洲、日本等很多发达国家的承诺相去甚远,如何分析发达国家高调、低调背后的政治、经济逻辑?

吕学都:美国政府做出这样的表态是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很无奈的。他们的谈判代表就说,美国不愿意重复《京都议定书》的故事,希望这次做出的承诺是国会能够批准的。

但在国际舆论的巨大压力下,美国政府又不得不拿出一些数字来,因此美方最后只好拿出了众议院通过的减排17%的指标来应付一下。

美国的承诺和欧洲、日本的承诺相距很远是有一些具体原因的。近年来,美国的人口增加了很多,欧洲和日本的人口减少了很多,人口大量增加,排放量肯定会。

当然,美国这个减排17%的承诺是相对保守的,留有余地。相反的,日本民主党政府减排25%的承诺是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日本需要通过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大量购买排放指标,才能完成任务。

《21世纪》:哥本哈根会议以后,清洁能源发展机制(CDM)会朝怎样的方向发展?

吕学都:发达国家是CDM机制的买方。在哥本哈根会议后,发达国家进一步减排是肯定的。从现在的经验来看,通过CDM等国际碳交易机制来刺激减排,降低减排成本是各国都支持的方案。

发展中国家是CDM机制的供方。它们在哥本哈根会议后也需要通过借助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支持来减排,但是由此产生的减排量是不能够用来冲抵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的。在今后碳市场里,可能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

《21世纪》:哥本哈根会议会不会从根本上埋葬《京都议定书》?会议达成的协议是不是具有法律约束力?

吕学都:现在的国际气候谈判是二轨制,既有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规范发达国家减排义务的京都议定书缔约方磋商机制,也有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共同讨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减排义务的磋商机制。

发达国家想把双轨并成一轨的企图是发展中国家坚决发对的。即便是哥本哈根会议达成了某种协议,发展中国家也希望二轨制能够继续下去。


美国是不希望出现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的。他们的态度就是,美方会履行协议,但是不要和美国提法律约束力。



(本文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wang洋 陆振华)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127/10/5P4BO77D000125LI.html
外交部回应“中国温室排放世界第一”提法2009-11-26  来源: 中国新闻网(北京) 
于庆泰表示,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当前大气当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只占余下20%里的一部分。同时,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

中新网11月26日电 关于国际报道中“中国温室排放居世界第一”的提法,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25日进行了回应。


中国外交部新闻司25日与中国记协联合举办“新闻茶座”,邀请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大使就气候变化问题向中外记者介绍情况并进行交流。

于庆泰表示,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当前,不看历史,当前大气当中累计的温室气体80%源自发达国家,中国只占余下20%里的一部分。同时,不能只看总量,不看人均,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人均排放只是发达国家的1/3、1/4甚至1/5。

他强调,温室气体排放不能只看生产,不看消费。排放的另一面是能源消耗和经济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生活水平方面,中国不可能接受中国人只享有发达国家1/3、1/4甚至1/5权利的想法。




http://discover.news.163.com/09/1126/10/5P1O7G2G000125L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