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没有关注过中芯,心血来潮,转几篇文章,感叹下中国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9:12:51
然后是莫大康的


黑色星期笼罩着中芯国际
出自:SEMI 作者:莫大康 SEMI China顾问


从11月4日到11月10日的一周内,中芯国际发生了三件大事:1),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官司打输,赔了2亿美元及近10%的股权;2),张汝京下课3),王宁国重掌CEO。

与台积电的专利纠纷

2003年,中芯已经与台积电打了一仗,赔了1.75亿美元。可是那时的中芯国际正处于上升周期,所以官司打输至多只是伤些皮毛。而此次几乎同样的 0.13微米专利纠纷,却恰巧中芯国际处在最困难時期,已经连续亏损达10个季度,正所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对于中芯国际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早在国庆节前,台积电曾提出要购买中芯国际的股票,被当时的董事会否决了。而此次作为赔偿的条件之一,台积电硬是得到了10%的股份。尽管目前还不是大股东(大唐占16.6%)参与管理(受台湾地区的投资法限制),但是未来台积电欲掌控与打压中芯国际的意图是显然的。

张汝京的下课

要求张汝京下课已不是第一次,但是之前总是不能成功。此次能看到张汝京已心灰意冷,愿意出面来承担两次打官司败诉的责任。另外,让业界感觉到政府的干预力量在起很大作用。张汝京的下课将成为中芯国际新的時代开始。

王宁国重掌CEO

无论是张汝京或是王宁国,都是一个时代的人物,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但是此次王宁国的再次复出,显得非常突然与仓促。王宁国离开华虹已多年,昔日的雄心可能已少了大半。诚然选择王宁国对于中芯国际不失为一步好棋,但是面临的残局也实在难以收拾。每一个人都会问下一步怎么办?即未来3-4个季度内如果中芯国际仍看不到盈利或者前景,那么投资者的信心可能再次下降。所以业界都为王宁国先生捏一把汗。因为不可能有灵丹妙药,而且中芯国际的问题,可能有许多是来自外部环境,并非中芯国际自己所能解决。

未来往哪里走?

台积电总是拿0.13微米的专利纠纷来说事,那就麻烦了。因为除非中芯国际不再雇佣原台积电的160名员工。所以建议要改变思维,把与台积电之间的关系由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展开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分析下来,与台积电硬碰硬的策略恐怕难以奏效,还是采取合作双赢为好。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众多的中下级人材以及国家支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相对于台积电一个上市公司,要维持更大的市场份额及保持45%的毛利率,中国市场对于它是非常重要。另外,台积电也不可能满足于目前的100亿美元,要继续扩大到150亿,甚至200亿美元。与中芯国际联手起来才有希望,所以打好合作牌是双方利益的共同需要。

当然合作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一切依利益来判断与推动。目前来看,由于种种原因,一层窗户纸尚未被捅开,困难还很大,但是两岸之间的合作,如太阳能,LED等方面正在积极的铺开,相信华人在全球半导体业中同样会取得更大的辉煌。

未来中芯国际一定要扩大国有成份股的比例,希望在此时刻国家要从政策及资金等方面帮助中芯国际来共同渡过此次危机。

合作也是实力的较量,没有实力始终被欺负,抬不起头。因此对于中芯国际在任何时候要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为目标。

目前首要的任务是提升中芯国际及投资者的信心,即重塑中芯国际的形象。未来的一年左右时间是考核点,所以必须加强公关工作。其中能争取盈利是首位,另外如65纳米的量产及45纳米工艺的突破等一切改变现状的有利报道也甚是关键。


中芯的某个牛人写的,据说现在已经跳槽到INTEL的大连的FAB68

也曾想雁过留声,却总懒得写,只是不曾想到居然这么快就高层地震,而网络上某些对中芯的攻击又是如此凌厉甚至恶毒。公司是有些“只关心大脑,不关心手足”,对底层员工重在驱使而不是共同富裕--这可能是资本家的本性吧,或许有些像民国时期某著名的企业家;也有些用亲信,但也算人之本性吧,倒霉的就是他用的有些人物实在不堪。
   不想歌功颂德,也不想粉饰太平,只是阐述一普通员工的感受。
   中芯的福利有股票、住房、教育。
   股票上市多数老员工都是空欢喜甚至套牢,其后更一直地稳步下滑,什么也别提了;中芯生活园区,别墅是给高级主管的,普通楼房是排号的,自中心、处往下分,然后部门里一番争夺,+4年合约给员工(注意,不一定是主力/干将员工);教育,内部的培训机制是不错的,如果留心,可以学很多东西;学校是外语教学的,想出去是容易的,所以周边人家是打破头往里面跳的。
   对老员工来说,很多都拿到了住房,熬一熬就百万到手了,而开始没争取到的,随着国家小产权的限制,只能租了,可是就这个租也是要斗争的。
   对老员工来说,2004年以前的多数培训都是非常好的,一个资深的带一个新人,言传身教,甚至可以让去生产线现场观摩制程、切片,带动着一起学习写报告。2004后摊子大了,大家水涨船高了,进中层的没那么多闲功夫整理新人了,凑合用吧,没晋级的也懒得多关心。大家学习HR安排的大课吧,或者网络自学吧。说什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那么高素质、高要求,没理顺条条框框就赶鸭子上架,只会更多的手忙脚乱,招来鄙视责骂,然后更多的压抑灰心丧气甚至愤恨。所以“3个月的新人,就被安排值夜班”“再熬熬,熟手以后老子也跑路,走的时候放礼炮、搭戏台”“全处发信:老子终于走了”“老子早晚会衣锦还乡的,然后鄙视/踹回去”等等,都习以为常了。
      而且,因为中芯的底层员工工资调整一直滞后于同行甚至物价上扬幅度,员工流失是严重的,而随着毕业生的增多,新进员工的起点是越来越低了,相应的名校生越来越少了,甚至来个成都电子科大的都要考虑是不是也拿中芯为跳板而已。
      现在的中芯,至少FAB是有些低潮的。
     但是,中芯对大陆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口号喊得高的多了,牛逼吹上天的也多了,但是中芯立的标杆“提升祖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水平,扶助大陆的设计水平”还屹立不倒。
     必须承认,刚进公司是憧憬的,然后是不爽的,大骂钻国家空子,大骂简直是“S-M IC”,“曾经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甚至沟通同级生要不要集体搞掉某老板。公司上层待遇超好,下层员工没钱却或牛马一样劳累,或因为老板们的人事斗争放养一样瞎混。(有过“奖励纳税大户(中芯交税向来是积极主动的),国家报销部分设备购买”“某些工艺工程师联合上告迫使某老板转部门”等等)
      然而,放眼四周,中芯是大陆资金利用率最高的半导体制造厂。
      大陆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谋划半导体了,虽然受文革冲击,但是依然在做,尤其改革开放之后,收音机的代名词就是“半导体”,全国四处开花,建立了南北半导体产业中心。不说八十年代,单单九十年代的贝岭成立,就让还糊里糊涂的自己影象颇深:什么行业,这么牛?
      可惜,国家砸那么钱进去,得到了什么?卖的卖,合并的合并,逃跑的逃跑。窝囊的首钢NEC,九十年代末在钢铁行业火的时候转向高精尖的半导体,折腾两三年,宣布糟蹋了几个亿还是转不成,继续烧炉子去;丢人的Grace,和中芯同步,却一直趴窝,怎么感觉成了国家某些人洗钱的途径了呢。(具体年份不清楚了,只知道当时隔壁生产线没多少产品,却能一年出几次断电,还没人负责--国家某些人真牛。发泄一下:某人你代再多表也掩盖不了你的吸血、昏庸、文过饰非、用人唯亲、软不喇哜,自己被架空过,居然也占茅坑、搞后来者。即使你有再大委屈,也不会同情你,最多不鄙视漫骂你。)
      中芯的茁壮成长是多么鲜艳,2005之前是国际震惊,台湾恐慌。虽然我们对待遇大大不快,但是依然骄傲地对外宣称“我们是大陆最优秀的,我们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大陆人民能享受这么多的先进电子产品,我们是功不可抹的,我们是比长虹、海尔更好的企业”,我们只是期待中芯能走得更快、更好,然后从中受益。但可惜的是,感觉自2004年末(?)开始管理波动,高薪闲人开始增多。自己对外也只说“别看待遇不好,也快堕落成代工纺织厂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失业,国家必须依赖我们”。唉,其中的酸楚无法言语,也只好骂自己不争气,少年不读书,整天贪玩、瞎侃,现在着急却无法出力。  
    中芯的路是艰辛的,因为大陆半导体的基础真是太基础。
  (可笑我们所谓名校每年培养那么多研究生,一个个巴巴地出洋,入外企,然后国人面前牛B地一塌糊涂。算了,这么大的课题不是偶这样的土鳖可以妄加品论的。只是希望懂行的人多些,不要国家总是被人不小心地忽悠。希望政府、军队有更多的懂得看世界会思考还有良知的人多些。扯远了,但即使我们渴望大陆台湾早日统一,除了政体清明能得到认可以外,各行业互有所长或者不弱于台湾才好,不然整合之间又会有疙疙瘩瘩。至少对于我们这些工程师来说,行就是行,不行但会做人我也挺你,但是心里的文人相轻是依然的。
   大陆叫嚣了这么多年,除了亿次计算机和军工外,不包括收音机,到底半导体应用做了什么?2001年以前有多少大陆大学里面可以大致地讲述半导体制造的要领?呵呵,或许有人嘲笑偶无知“某某大学、某某某大学就有模拟生产线”,可是,我们做出了什么?看某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凭着若干年前拉出了单晶硅而有了院士,然后就一直做着硅、镓等搀杂实验,或者镀膜实验等等,但是那些研究生真的知道在做什么吗?进中芯之前,偶课题是镀膜,对半导体的感觉是朦胧的矛盾的,认为神奇高明,也认为不过高级车间,凭什么牛?呵,可笑么?初进公司,离职老员工给了一文件夹,里面是台湾82年/大陆93年的生产学习笔记;而现在大家手头上的也多是几年来一直留传的--我们和外面的差距就那么大!骂中芯国际窃取IP,但这是谁的耻辱?违背自己提出的诚信、公正,心里很舒服么?
  (又想骂了。唉,读书晚,接触早的半导体书除了基础性质的黄老的以外,就半导体物理了,然后工作后搞了个硅功率场控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首版,1987二版;可惜,都除了device就还是device。真想不起,那么多年的高精尖、那么多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愤懑到底走了哪条岔路。难道,我们就只能生产基础的、培养基础的,然后总是做基础加工的底层劳动力?
   中国应该拥有更多的像张先生这样的勇于闯荡江湖的有远见有眼光开拓者。他不仅仅是开创了这么大一个局面,他是想真正建立一个国际大公司。他的管理层培训已经扩展到课长甚至骨干,他的网络培训系统已经开始完善--虽然有些宣传宗教,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牛人高价值的演讲,可以帮助你更清醒地认识人生,更好地看到明天。但是,你为什么不多关心一下你的手足?林子越来越大,但是施肥、捉虫的却总是望梅止渴!不能吃果子,难道我们底层员工茶水也不需要喝么?没有员工,你要那么大林子做什么?做什么?或者你也认为底层是挥手即来随手可得的蚂蚁?重要的只是你的领导层?好,苦一些,可是你忘了古训“不患贫而患之不均”,可是当知道工作差不多辛苦而同学之间职称会平行相差1个等级时你会怎么想?更何况2个等级?某些部门走人快提升也就快,你为什么不好好思量一下那里的管理层?有些部门什么也没做出来为什么也升级快?PA是好的,甚至某些部门开始公开PA报告,为什么不能扩展到整个管理层?某些以前的功臣今天人浮于事,为什么不敢狠心?QTMD的管理,你的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没有那个P人是你必须拥有!为什么你看不到这一点!!!更可惜你信任重用的某部分教友是老鼠坏一锅粥!有很多人留下是赞同甚至追随你宣扬的理想,可是连你的教友都男盗女娼!!!怎么信任你,怎么理解你的正直、诚实!性格决定命运,您有些刚愎自用了。我们同情您和马克都华发早生,背也弯了,但是对“被拿下”并不痛恨--甚至同情也少,有的只是担心这个风雨多难时刻中芯的路怎么走。无论如何,依然希望您能在背后对自己的业绩多看看,有建言,不平则鸣......
     不想说了,能者改变世界,普通如我等者只好做牛了,希望国家能集聚行业精粹,列出些有裨益于人生定位的书籍、文章以供新人参考.希望国家至少自大学就开始对必需的重点学科或方向有补助或偏重,多一些孔毅先生甚至日本名人的讲座,责令大一新人就开始思考,真正地思考明天,而不是随波逐流地混!
不充大鸟,本身也一狗屁。
1)牛人,尽量进国际大企业如IBM,intel,摩根等,里面有很好的培训,而且有淘汰制;在里面扩大华人影响,或者回来搞国家建设,帮助国家机关或企业成熟得更快更狡猾
2)较好或专业不错,进设计公司,这个相对FAB有很大的天然优势,而且同样是国家缺乏或者软肋
3)普通,进中芯,这里适合新人成长,早则一两年晚则两三年就可以独当一面,可以继续奉献,也可以跳外面卖个好价钱。但是出去前请确定自己是合格的,对FAB的来说,除了本职工作,你至少要懂得并讲出一个常用或标准的FLOW,可以说出通用的参数如110A,1625A,1050C,20M,1100C,20S,350/50,250/50/7K /50/250(一个月没看,大概吧)等等,某些特殊的一看就知道可能是某些制程,会有什么影响如何调整等等,而PDE/PIE可以对车间懂得少些,但若是对WAT讲不出所以然,对产品一般电性不能瞎扯个123,就乖乖呆着吧,别随便出来败坏名声。当然,你会侃,也可以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毕竟外面找的、看重的是打杂工程师,不是资深工程师。(至于领导,要么镀镀金,要么呆着搞一个先)
那些就知道扯着嗓子骂的,连鄙视你们的力气都欠缺。你不是吴宗宪,也不是奥巴马,出来混,是要用心做事的;骂人,也要就事论事有理有据的。骂街?出来现眼的吧。
算了,扯了这么多,好累。
     无论如何,中芯是一伟大的公司,成也张,败也张,但是公司教导我们的理想、诚信、进取、友爱等等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合作过的伙伴不会忘记,希望公司能尽快挺过难关!如果你有明确的规划和承诺,一声呼唤,很多中的我们,本土工程师,会回去的。
(哼哼,自己有些虚伪,毅然离开却说这些P话。只是,回顾过去的日子,依然忍不住哽咽。记得年中发觉自己已经在内心决定离开的时候,突然在电脑面前泣不成声、头昏脑胀,直接爬床上睡了,呵呵,幼稚了)

PS:只是对滥骂的不满而已,一土鳖的个人感言,视角有限,有误请勘正,别再人身攻击了,无聊.


中芯的某个牛人写的,据说现在已经跳槽到INTEL的大连的FAB68

也曾想雁过留声,却总懒得写,只是不曾想到居然这么快就高层地震,而网络上某些对中芯的攻击又是如此凌厉甚至恶毒。公司是有些“只关心大脑,不关心手足”,对底层员工重在驱使而不是共同富裕--这可能是资本家的本性吧,或许有些像民国时期某著名的企业家;也有些用亲信,但也算人之本性吧,倒霉的就是他用的有些人物实在不堪。
   不想歌功颂德,也不想粉饰太平,只是阐述一普通员工的感受。
   中芯的福利有股票、住房、教育。
   股票上市多数老员工都是空欢喜甚至套牢,其后更一直地稳步下滑,什么也别提了;中芯生活园区,别墅是给高级主管的,普通楼房是排号的,自中心、处往下分,然后部门里一番争夺,+4年合约给员工(注意,不一定是主力/干将员工);教育,内部的培训机制是不错的,如果留心,可以学很多东西;学校是外语教学的,想出去是容易的,所以周边人家是打破头往里面跳的。
   对老员工来说,很多都拿到了住房,熬一熬就百万到手了,而开始没争取到的,随着国家小产权的限制,只能租了,可是就这个租也是要斗争的。
   对老员工来说,2004年以前的多数培训都是非常好的,一个资深的带一个新人,言传身教,甚至可以让去生产线现场观摩制程、切片,带动着一起学习写报告。2004后摊子大了,大家水涨船高了,进中层的没那么多闲功夫整理新人了,凑合用吧,没晋级的也懒得多关心。大家学习HR安排的大课吧,或者网络自学吧。说什么“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并非每个人都那么高素质、高要求,没理顺条条框框就赶鸭子上架,只会更多的手忙脚乱,招来鄙视责骂,然后更多的压抑灰心丧气甚至愤恨。所以“3个月的新人,就被安排值夜班”“再熬熬,熟手以后老子也跑路,走的时候放礼炮、搭戏台”“全处发信:老子终于走了”“老子早晚会衣锦还乡的,然后鄙视/踹回去”等等,都习以为常了。
      而且,因为中芯的底层员工工资调整一直滞后于同行甚至物价上扬幅度,员工流失是严重的,而随着毕业生的增多,新进员工的起点是越来越低了,相应的名校生越来越少了,甚至来个成都电子科大的都要考虑是不是也拿中芯为跳板而已。
      现在的中芯,至少FAB是有些低潮的。
     但是,中芯对大陆的贡献依然是不可磨灭的。口号喊得高的多了,牛逼吹上天的也多了,但是中芯立的标杆“提升祖国大陆的半导体制造水平,扶助大陆的设计水平”还屹立不倒。
     必须承认,刚进公司是憧憬的,然后是不爽的,大骂钻国家空子,大骂简直是“S-M IC”,“曾经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甚至沟通同级生要不要集体搞掉某老板。公司上层待遇超好,下层员工没钱却或牛马一样劳累,或因为老板们的人事斗争放养一样瞎混。(有过“奖励纳税大户(中芯交税向来是积极主动的),国家报销部分设备购买”“某些工艺工程师联合上告迫使某老板转部门”等等)
      然而,放眼四周,中芯是大陆资金利用率最高的半导体制造厂。
      大陆从五六十年代就开始谋划半导体了,虽然受文革冲击,但是依然在做,尤其改革开放之后,收音机的代名词就是“半导体”,全国四处开花,建立了南北半导体产业中心。不说八十年代,单单九十年代的贝岭成立,就让还糊里糊涂的自己影象颇深:什么行业,这么牛?
      可惜,国家砸那么钱进去,得到了什么?卖的卖,合并的合并,逃跑的逃跑。窝囊的首钢NEC,九十年代末在钢铁行业火的时候转向高精尖的半导体,折腾两三年,宣布糟蹋了几个亿还是转不成,继续烧炉子去;丢人的Grace,和中芯同步,却一直趴窝,怎么感觉成了国家某些人洗钱的途径了呢。(具体年份不清楚了,只知道当时隔壁生产线没多少产品,却能一年出几次断电,还没人负责--国家某些人真牛。发泄一下:某人你代再多表也掩盖不了你的吸血、昏庸、文过饰非、用人唯亲、软不喇哜,自己被架空过,居然也占茅坑、搞后来者。即使你有再大委屈,也不会同情你,最多不鄙视漫骂你。)
      中芯的茁壮成长是多么鲜艳,2005之前是国际震惊,台湾恐慌。虽然我们对待遇大大不快,但是依然骄傲地对外宣称“我们是大陆最优秀的,我们是对国家有贡献的,大陆人民能享受这么多的先进电子产品,我们是功不可抹的,我们是比长虹、海尔更好的企业”,我们只是期待中芯能走得更快、更好,然后从中受益。但可惜的是,感觉自2004年末(?)开始管理波动,高薪闲人开始增多。自己对外也只说“别看待遇不好,也快堕落成代工纺织厂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失业,国家必须依赖我们”。唉,其中的酸楚无法言语,也只好骂自己不争气,少年不读书,整天贪玩、瞎侃,现在着急却无法出力。  
    中芯的路是艰辛的,因为大陆半导体的基础真是太基础。
  (可笑我们所谓名校每年培养那么多研究生,一个个巴巴地出洋,入外企,然后国人面前牛B地一塌糊涂。算了,这么大的课题不是偶这样的土鳖可以妄加品论的。只是希望懂行的人多些,不要国家总是被人不小心地忽悠。希望政府、军队有更多的懂得看世界会思考还有良知的人多些。扯远了,但即使我们渴望大陆台湾早日统一,除了政体清明能得到认可以外,各行业互有所长或者不弱于台湾才好,不然整合之间又会有疙疙瘩瘩。至少对于我们这些工程师来说,行就是行,不行但会做人我也挺你,但是心里的文人相轻是依然的。
   大陆叫嚣了这么多年,除了亿次计算机和军工外,不包括收音机,到底半导体应用做了什么?2001年以前有多少大陆大学里面可以大致地讲述半导体制造的要领?呵呵,或许有人嘲笑偶无知“某某大学、某某某大学就有模拟生产线”,可是,我们做出了什么?看某些国家重点实验室凭着若干年前拉出了单晶硅而有了院士,然后就一直做着硅、镓等搀杂实验,或者镀膜实验等等,但是那些研究生真的知道在做什么吗?进中芯之前,偶课题是镀膜,对半导体的感觉是朦胧的矛盾的,认为神奇高明,也认为不过高级车间,凭什么牛?呵,可笑么?初进公司,离职老员工给了一文件夹,里面是台湾82年/大陆93年的生产学习笔记;而现在大家手头上的也多是几年来一直留传的--我们和外面的差距就那么大!骂中芯国际窃取IP,但这是谁的耻辱?违背自己提出的诚信、公正,心里很舒服么?
  (又想骂了。唉,读书晚,接触早的半导体书除了基础性质的黄老的以外,就半导体物理了,然后工作后搞了个硅功率场控器件和功率集成电路,机械工业出版社1986首版,1987二版;可惜,都除了device就还是device。真想不起,那么多年的高精尖、那么多年“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愤懑到底走了哪条岔路。难道,我们就只能生产基础的、培养基础的,然后总是做基础加工的底层劳动力?
   中国应该拥有更多的像张先生这样的勇于闯荡江湖的有远见有眼光开拓者。他不仅仅是开创了这么大一个局面,他是想真正建立一个国际大公司。他的管理层培训已经扩展到课长甚至骨干,他的网络培训系统已经开始完善--虽然有些宣传宗教,但是里面还是有很多牛人高价值的演讲,可以帮助你更清醒地认识人生,更好地看到明天。但是,你为什么不多关心一下你的手足?林子越来越大,但是施肥、捉虫的却总是望梅止渴!不能吃果子,难道我们底层员工茶水也不需要喝么?没有员工,你要那么大林子做什么?做什么?或者你也认为底层是挥手即来随手可得的蚂蚁?重要的只是你的领导层?好,苦一些,可是你忘了古训“不患贫而患之不均”,可是当知道工作差不多辛苦而同学之间职称会平行相差1个等级时你会怎么想?更何况2个等级?某些部门走人快提升也就快,你为什么不好好思量一下那里的管理层?有些部门什么也没做出来为什么也升级快?PA是好的,甚至某些部门开始公开PA报告,为什么不能扩展到整个管理层?某些以前的功臣今天人浮于事,为什么不敢狠心?QTMD的管理,你的公司已经走上正轨!没有那个P人是你必须拥有!为什么你看不到这一点!!!更可惜你信任重用的某部分教友是老鼠坏一锅粥!有很多人留下是赞同甚至追随你宣扬的理想,可是连你的教友都男盗女娼!!!怎么信任你,怎么理解你的正直、诚实!性格决定命运,您有些刚愎自用了。我们同情您和马克都华发早生,背也弯了,但是对“被拿下”并不痛恨--甚至同情也少,有的只是担心这个风雨多难时刻中芯的路怎么走。无论如何,依然希望您能在背后对自己的业绩多看看,有建言,不平则鸣......
     不想说了,能者改变世界,普通如我等者只好做牛了,希望国家能集聚行业精粹,列出些有裨益于人生定位的书籍、文章以供新人参考.希望国家至少自大学就开始对必需的重点学科或方向有补助或偏重,多一些孔毅先生甚至日本名人的讲座,责令大一新人就开始思考,真正地思考明天,而不是随波逐流地混!
不充大鸟,本身也一狗屁。
1)牛人,尽量进国际大企业如IBM,intel,摩根等,里面有很好的培训,而且有淘汰制;在里面扩大华人影响,或者回来搞国家建设,帮助国家机关或企业成熟得更快更狡猾
2)较好或专业不错,进设计公司,这个相对FAB有很大的天然优势,而且同样是国家缺乏或者软肋
3)普通,进中芯,这里适合新人成长,早则一两年晚则两三年就可以独当一面,可以继续奉献,也可以跳外面卖个好价钱。但是出去前请确定自己是合格的,对FAB的来说,除了本职工作,你至少要懂得并讲出一个常用或标准的FLOW,可以说出通用的参数如110A,1625A,1050C,20M,1100C,20S,350/50,250/50/7K /50/250(一个月没看,大概吧)等等,某些特殊的一看就知道可能是某些制程,会有什么影响如何调整等等,而PDE/PIE可以对车间懂得少些,但若是对WAT讲不出所以然,对产品一般电性不能瞎扯个123,就乖乖呆着吧,别随便出来败坏名声。当然,你会侃,也可以鱼目混珠、滥竽充数--毕竟外面找的、看重的是打杂工程师,不是资深工程师。(至于领导,要么镀镀金,要么呆着搞一个先)
那些就知道扯着嗓子骂的,连鄙视你们的力气都欠缺。你不是吴宗宪,也不是奥巴马,出来混,是要用心做事的;骂人,也要就事论事有理有据的。骂街?出来现眼的吧。
算了,扯了这么多,好累。
     无论如何,中芯是一伟大的公司,成也张,败也张,但是公司教导我们的理想、诚信、进取、友爱等等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合作过的伙伴不会忘记,希望公司能尽快挺过难关!如果你有明确的规划和承诺,一声呼唤,很多中的我们,本土工程师,会回去的。
(哼哼,自己有些虚伪,毅然离开却说这些P话。只是,回顾过去的日子,依然忍不住哽咽。记得年中发觉自己已经在内心决定离开的时候,突然在电脑面前泣不成声、头昏脑胀,直接爬床上睡了,呵呵,幼稚了)

PS:只是对滥骂的不满而已,一土鳖的个人感言,视角有限,有误请勘正,别再人身攻击了,无聊.
下午4点的帖子,现在才见光,审核的也太久了
这是好事啊

今天线上的小姑娘们加工资了
她们这么幸苦,总算是对她们开始有一点公正的待遇了
曾经在中芯呆过的人路过, anyway, 祝愿中芯一路走好吧。
chinatemplar 发表于 2009-11-24 23:09


成都?
应该是全中芯的
早死早脱生
三代出一贵族

看来独当一面的企业也得熬三代才有希望
台积电入股中芯国际是好是坏啊?
国家也要加大投入,比如CPU
管理也是科学
今天40LL项目32M 0.242 SRAM的Vmin VGDY良率终于到10%了
SMIC还是挺便宜的:D
不过总吃老本不行啊……65nm工艺库不准
呵呵!还是期待SMIC啊!呵呵!毕竟有技术,有厂,有规模。。。!
chinatemplar 发表于 2009-11-25 23:11


    ;funk
LPC2103 发表于 2009-11-26 11:59


    不错了,32M 0.242 SRAM,还是0.8V下的virgin good die
0.299 SRAM的32M早就80+了
慢慢来,终究我们会成功的。
有没有人了解上海贝岭拆出来的岭芯微?做电源管理的
中芯员工写的很好。自己亲身做点事情,才了解酸甜苦辣,才知道做点成绩都是不容易的。所以向来反感网上那大堆只会乱骂的sb,尤其是那些为反对而反对,什么都要骂的sb。
回复 3# LPC2103

不错啊。:D
临走前最后说一句
40LL项目32M 0.242 SRAM的Vmin VGDY良率已经到60%了
Vnom到了80%
北京时间2月1日消息,台湾《天下杂志》一月刊发表名为《智财战换中国半导体江山,台积电不消灭中芯的秘密》的文章,介绍了台积电与中兴的诉讼战。

  本文没有着墨于诉讼的纠纷,而将站在台积电的角度,讲述了起诉期间,长达七年的埋伏、准备,最后一击即中,溃中芯于一役。当中,决定案件的因素多样而复杂:证据,证人,法律团队,大环境的迎合等等因素。

  该文对于企业与企业诉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原文:

  一桩和解案、一段十年恩怨、一位中国半导体教父下台,一鞠躬、一场中国半导体市场的竞争新局。

  去年底,台积电与中芯国际达成和解协议,为长达八年的商业机密剽窃案画下句点。中芯除了赔偿台积电两亿美元,更将无偿授予台积电8%中芯股权,台积电可在三年内以每股1.3港元认购2%的中芯股权。未来,台积电将持股中芯国际10%,成为中芯国际继上海实业、大唐电信后第三大股东。科技业纷纷侧目,但大赢家台积电却无得意之情。

  “我们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保护我们的科技技术和知识产权,确保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台积电法务长杜东佑接受《天下杂志》采访时一再强调,台积电并没有像德州仪器、IBM积极兴讼,赚取专利费、消灭对手。换句话说,台积电并不想让中芯以破产收场。因为一旦中芯破产、厂房出售,台积电制程技术将会外流。接手中芯的企业,一定先打价格战、破坏市场秩序,中芯制程技术既然来自台积电,台积电将首当其冲,这是台积电最不乐见的结局。

  “如果市场上其它竞争者打着TSMC-Like的旗号拉客户,却不必花一毛钱投资在制程上。台积电如何差异化竞争?这不公平,”杜东佑痛斥。

  “战局一开,就只能求和,不能求战,”中兴大学企管系副教授邱奕嘉观察。

  到底,台积电如何以战逼和?以和止战? 台积电八年来做出哪些战略选择?

  时光倒转。八年前,杜东佑刚刚被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请来谋画台积电知识产权战略。当年台积电的困局是,只知道中芯大举挖角台积电员工,但不清楚商业机密是否被窃。眼睁睁看着中芯兴建全中国第一座八吋厂,成为中国刻意栽培的样板企业,武功高强的台积电却受政府法令束缚,施展不出拳脚。

  当张忠谋频频出访苏州、南京、上海,计划在中国兴建八吋晶圆厂时,台积电同时在台湾向离职经理刘芸茜发出禁制令,控告刘芸茜涉嫌将十二吋晶圆厂配置和设计图、晶圆的制程和配方,外泄给中芯。

  台湾检察官搜索刘芸茜家中,扣押刘芸茜计算机。在计算机硬盘里的数据和电子邮件中,发现当时中芯首席营运总监Marco Mora,的确曾明确要求刘芸茜提供台积电十二吋晶圆厂的制程、设备列表。但中芯持续否认拥有台积电技术。

  兴讼、采证、掐要害

  疑云重重时,台积电第一个策略选择是,以兴讼掌握证据。“为了要保护我们的科技技术和竞争优势,你必须掌握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因此我们选择到有‘发现揭露程序(Discovery)’的美国法院,我们必须藉由提告来获取、保护证据,以利后续调查,“杜东佑说。

  台积电一边模拟提告、沙盘推演,一边在美国搜集中芯的半导体产品,做还原工程分析,这是台积电的第二步策略选择。

  七年前的秋天,台积电有了重大突破。

  “Dick,你给错产品了,这是台积电的产品,”做还原工程的工程师向杜东佑抱怨。

  “不可能,我百分两百确定,这不是台积电产品,”杜东佑斩钉截铁回答,心底确认了中芯侵权、不当使用台积电营业机密。

  当年冬天,台积电终于出招,在美国加州联邦地方法院对中芯提出诉讼。当时中芯已在上海拥有三座八吋厂、在天津并摩托罗拉八吋厂、在北京兴建三座十二吋厂,部署所谓的“菱形战略”。

  再过一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决广泛的搜证程序(discovery schedule),之前尚未交出任何文件的中芯,必须交出文件。当时台积电还不知道,中芯实际上拥有台积电一万五千份文件、长达五十万页的数据。

  “老实说,如果我们在二○○五年就知道,中芯用我们点一三微米、九十奈米制程的商业机密,我们第一次协议的求偿金额当然就不会只有1.75亿美元,我们将会要求更多,”杜东佑耸耸肩地说。当时,台积电只能相信张汝京“中芯独立自主开发技术”的说词。

  等到中芯建厂完毕,又持续九年亏损,中芯大股东早已筹划撤换张汝京。耐心等待时机成熟的台积电,第三步的策略选择是,让坠落谷底的中芯活下去,台积电趁机掌握策略影响力。

  “这一次的谈判,我们当然可以要求更多赔偿金、更好的条件。我大可以再去ITC申请禁制令,不让中芯产品销往美国,我可以再控中芯侵权,可是为什么要呢?我们的原则是要中芯履行原有的和解协议,”杜东佑再次强调,台积电只要中芯保护既有的台积电制程,并不再窃取台积电技术。至于10%的股权协议,则是由对方大股东协议,台积电“被动持有”。

  五年造出世界级法务团队

  台积电赢的关键,在于利用第一次诉讼后,以五年时间打造世界级法务团队,建立起周全的商业秘密管理制度,尤其在商业秘密各种防火墙的管理,达到国际水平。

  “台湾企业,不论大小,都应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思考和团队。先做正确的内部分析,画出技术蓝图,决定你所要保护的技术,再决定要申请专利或以商业机密加以保护,”杜东佑分享台积电的成功经验。他更不忘提醒,执行长必须负起“诉讼指挥“的关键任务。“企业法律部门要形成企业策略性竞争优势的首要因素,就是高阶主管的支持与承诺,尤其是董事长、执行长,”杜东佑回忆起,与张忠谋沙盘推演时常被挑战的情景,“他很严格,总是问我,为什么这么做?你要怎么赢?”

  反观中芯,张汝京在下台前一天,还致电友人,向友人询问,“你知道台积电用营业秘密保护的技术,到底是哪些制程吗?”

  洋将当前锋,杜东佑率领二十多人的法务部门,攀上过去台湾企业没有想象过的战略高度。

  “以这个案子来讲,是足以左右大陆晶圆代工厂。台积电不仅是中芯股东,更可以用授权长期控制中芯。只要你不乖,我就终结授权,你所有的产品就出不了门,”一位业界资深法务人员评论。

  让政府也成大赢家

  台积电以战逼和的另一个关键,是让政府也成了大赢家。

  为了培育中国半导体产业,北京政府、上海政府、武汉政府、成都政府、广州政府莫不掏腰包,支持中芯的发展。无奈中芯营运不见起色,大股东拍板决定,张汝京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扎根、盖厂的阶段性任务已经完成。下一阶段,该是请行家经营中芯,加速中国IC设计业者的研发创新。“只要TSMC里面有人可以把中芯带起来,why not? nothing to lose,”一位曾经参与中芯营运的专业经理人,说出中芯董事会的心声。

  过去,以晶圆代工模式破坏半导体产业价值链的台积电,未来将在中国大展鸿图,以开放创新平台扶植中国IC设计。台积电与政府,默契十足地打出一场双赢的完美知识产权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