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2亿美元现金与台积电和解 出售10%股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4:11:5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中芯国际”或“集团”)(纽约证交所代码:SMI,香港联交所代码:981)董事会今日宣布委任王宁国博士为董事会的执行董事兼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委任即时生效。张汝京博士由于个人理由辞任集团职务。

王宁国博士(63岁)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具有丰富经验,为业内著名资深专才。于二零零五年九月至二零零七年年六月,王博士为华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华虹集团附属公司华虹 NEC 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加盟华虹集团前,他曾任职应用材料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亚洲区总裁。他于应用材料公司负责全亚洲地区的业务策略、计划及执行,并特别专注于全球的基建建设。在加入应用材料公司之前,王博士曾在贝尔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并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王宁国博士作为一位公认的、受人尊敬的技术革新者,个人拥有100多项专利。王宁国博士拥有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博士学位。

集团董事会主席江上舟先生表示:“我们非常高兴王宁国博士成为中芯国际的新领导,他在半导体行业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将会协助集团在中国以至全球市场持续增长。同时,我们亦很感谢张汝京博士多年来为中芯国际作出的宝贵贡献,创立及带领中芯国际茁壮成长,并协助集团成为半导体行业的翘楚。今天,中芯国际将踏入新的里程碑并准备刷写新的一页。我们对于王博士加盟董事会充满信心,中芯国际将致力以新思维服务客户、扩阔产品组合和发展先进科技。”
投机取巧唤不来真技术~
这是台湾人在大陆搭台唱戏~关我们毛事没有!
楼上的,这个是偷来了技术,只是被人发现赔钱而已,你怎么说是换不来真技术呢?真是愁人!
张汝京本来也台湾人.台湾人自掐而已.
张汝京能换个跑道为TG服务吗?
jsnjjack 发表于 2009-11-10 19:46
1948年出生于南京:D外省淫貌似。。。
我忘了 发表于 2009-11-10 19:51
张汝京已经辞职了:dizzy:
我忘了 发表于 2009-11-10 19:51

要他干什么?台湾那些所谓的高技术,有多少是自己的?要不是没人敢卖给TG,台湾算个毛?
话说回来,TG要是能一步一个脚印,MD又算个球。
夫妻都有七年之痒,而台积电和中芯国际这场马拉松式的官司也快七年了,却好像还没有停止的迹象。起诉,上诉,反诉,一个在美国上告,一个在北京起诉,你方唱罢我登台,真是故事的过程远比故事本身精彩。冤冤相报何时了,兄弟睨墙让人恼。官司是解决海峡两岸半导体龙头公司的最好方法吗?
  企业之困
  官司年年打,为何今朝很特别。经济危机以来,整个半导体产业遭遇了新世纪以来最大的危机。其中代工业更是首当其中。而作为全球代工业龙头老大的台积电除了面对业绩下滑,先进工艺遇到瓶颈之外,还经历了重大的人事动荡:原来钦定的接班人蔡力行黯然下课,而“代工之父”张忠谋78岁又冠三军,重出江湖。然而要想消除裁员带来的影响,挽回员工的信任,重塑台积精神,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从外部来看,三星积极切入代工领域,并且从台积电重金招聘了很多高级人才,以三星在存储领域的操盘能力和对市场的掌控来看,肯定是来势汹汹,摆开架势要在代工领域大干一场;而今年Global Foundry并购了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从产值和规模直逼台积电。并且Global Foundry是面向45nm及以下更先进工艺,和代工业领头羊台积电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内忧外患,无形中给台积电形成了很大的压力。以前的对手特许、联电、中芯,是和台积电在一个平面上竞争,无论规模,技术和客户服务都和台积电有很大差距。但现在两个超级IDM公司出身的Foundry竞争思路肯定和以前的竞争对手不一样,招数肯定也是“不按常理出牌”。这需要台积电和张老先生拿出新的思路去面对“异型”的竞争。
  再来看中芯国际,几年前,中芯国际利用在大陆的先发优势,在政府的帮助下,开始其“菱形布局”:在上海、北京、天津、成都,武汉和深圳都有了据点。但是这种以小博大的扩张战略,导致其亏损连连,并且短期内沉重的折旧压力也使其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同时身边的华虹NEC和宏力半导体也开始整合并且会建一座新的12寸厂,挑战中芯在大陆的龙头地位。对中芯国际和张汝京来说,也是压力重重,问题多多。
  但是,就两家企业来说,在意的其实未必是官司的结果,否则这场官司也不会打打停停,每到一个特定时期,便浮出水面,吸引一下投资者、客户和业界的注意力。因为中芯无论从规模上,技术积累上,客户群体上都很难和台积电抗衡。台积电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是三星和Global Foundry。并且此次知识产权纠纷主要是针对一部分0.18um和0.13um工艺,这在当今已是非常成熟的工艺。在台积电今年第三季度的财务报表里面 65nm工艺的收入占了31%,而0.18um工艺的收入的仅占21%。何况0.18um制程的毛利率和价格之低已经成了各Foundry厂家的鸡肋。
  毫无疑问,台积电在先进制程上的优势是竞争对手短期内无法相比的。而随着半导体的回暖,相信先进制程在台积电营收中所占的比重应该会越来越多。再看中芯,因为如果最终判决亦是当今结果的话,对其公司业绩收入影响也不会超过5%。因为此次判决主要是针对美国客户,而美国客户大多是国际上领先的芯片厂家,工艺制程早就进入90纳米,65纳米和更先进工艺。利用中芯的0.18um等成熟工艺的主要是中国公司和亚洲公司。所以如果最终结果亦是这次判决结果的话,对中芯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在于其如何说服更多新的美国客户消除对其知识产权的忧虑。
  产业之惑
  短期来看,对台积电形成挑战的是三星、Global Foundry;对中芯形成挑战的是联电、华虹NEC等等,但是台积电的最终对手不是中芯,不是三星;而中芯的最终对手也不是台积电、华虹NEC,而是——产业本身!在这一点上,两家是有共同话题的。
  半导体代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了。首先从这个行业来看,把这个行业展开,投资者、供应商、代工厂、高级管理层、合作伙伴、客户群……看看谁赚钱谁亏钱,就会发现很一个有趣却无奈的现象:首先客户是赚钱的,芯片设计公司利用产业分工,不用购买价值不菲的生产设备,维护庞大的运营团队,并且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先进工艺的研发风险和高昂的开发费用,轻资产的公司轻装上阵,并且反过来逼着Foundry进入无休止的产能大战,先进工艺大战,所以在这种模式下出现了高通,博通,联发科等领先的芯片设计公司。
  这几年Fabless产业的营收额增长远远超过同期的IDM公司,Foundry公司和全部的半导体产业;Foundry的客户赚钱,而Foundry的各种供应商也不亏钱,应用材料、ASML这种领先的设备厂商自不必说:在这个Foundry拼产能,拼建厂的时代赚的盆满钵满,而小的部件供应商,甚至液体,气体等消耗品的供应商也是钝刀杀人,闷声大发财。而作为Foundry的合作伙伴,EDA厂商等也从Foundry身上得到了稳定的收入和发展。Foundry里面的高级管理人员不论股票、分红和收入也赚到了钱。那么这个产业,整体看下来,好像都赚钱,只有Foundry亏钱,也就是股东亏钱,那谁还会投资Foundry呢?风投可不是“疯”投,所以这个产业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2007年我提出Foundry产业要走IDM-Like的路线,收回产业链上更多的发言权,重新掌控半导体产业。要做一个产品交付平台而不仅仅是后端制造,沦落为给客户和供应商打工。Foundry应该加强设计服务能力和IP研发整合能力。现在半导体的发展在数字领域会由Foundry+Fabless 演变成Foundry+Designless。因为在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IP的供应也逐渐增多,设计服务公司也日臻成熟,并且技术的门槛逐渐降低,而产品定义、市场开拓、营销渠道却越来越重要,所以芯片设计公司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市场和产品上更下功夫,而将更多的与工艺和非核心IP相关的部分将付给Foundry。这样Foundry对整个产业的控制会得到加强。国际上来看,高通已经开始走向制定标准,向Designless发展的过程。所以台积电和中芯国际都面临着这个产业的变革。与其在小官司上纠缠,不如将这些精力和资源,放在新时代的竞争上。引导半导体产业的第三次革命(IDM;Foundry1.0;Foundry2.0),开辟新的大格局。
  台积电也成立了新事业群,进入LED和别的新领域;而中芯国际也成立了太阳能等新的部门。两家领先的半导体厂家都开始进入非传统半导体的领域,不正是说明了半导体产业已经到了变革的前夕吗。
  两岸之痛
  若论在高科技领域,能对产业一呼百应,具有绝对影响力的华人公司,台湾的鸿海不能,大陆的华为也不能,但是台积电就能。无论是开创新的代工业还是对业界的影响,台积电和张忠谋绝对是全球华人的骄傲!而现在大陆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占据1/3左右。而台积电众多客户也是受益于大陆市场,所以正是看到这一点,张忠谋先生提出了两岸携手共同发展半导体的观点。目前两岸关系也是和风劲吹,在在众多领域展开合作。为何在半导体行业就不能一笑泯恩仇,兄弟和为贵呢?
  中芯国际是大陆唯一具有90纳米及以下先进工艺的代工厂,有很强的国资背景,去年大唐电信入主后,更加加深了中芯国际国资的背景。现在前面的几大股东中,都是国资,所以中芯国际也成为了大陆政府发展高科技的重要平台。据悉,中芯国际在国家重大专项中,得到了巨大扶持,承担了很多项目。其新任董事长是新一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理事长江上舟先生。中芯国际的官方声明中也说“中芯不会因为一时的不利宣判而气馁,而会继续秉持帮助中国半导体产业成长发展的决心,全力追求股东与客户的最大利益。”并且中芯国际在北京诉讼台积电的官司已经打到了最高人民法院。



  这场拖拖拉拉的两岸官司,目前受益最大的或许是美国的诉讼公司和律师团队。两家都请了精兵强将,自然花费不菲。这笔巨资肯定也需要投资者买单。或许这些律师最希望“两家官司不要了,诉讼费用更别少”。



  台积电和中芯国际都是华人企业中的骄傲,都为半导体产业和海峡两岸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目前却兄弟睨墙,实在是让人心痛。虽然是竞争对手,但是两家合作的空间也很大。大陆是全球最大市场,台积电在未来肯定会进入大陆谋求更大发展,而中芯国际在大陆的几个重要经济重心区已经完美布局,所以双方未来在工厂合作、技术授权、新领域里甚至股权层面都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蕴涵中国文化精华的围棋里面,有一招“弃子”:放弃一块战术上的小棋子,追求更大战略层面的领域。不争一时一地之得失,眼光放远,心胸开阔,看似“舍”,其实是“得”。舍得之间,才是大智慧。



  当年伟人智慧地提出“一国两制”方案解决两岸隔阂,这种“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务实态度开创了两岸关系的新格局,而两家公司和领导人也都是具有高瞻远瞩,大智慧的领袖,完全可以摈弃前嫌,达成和解,携手前行,开创全球产业新格局,为中华的发展再做新的贡献。那么这是中芯之幸,台积之幸也是大陆之幸,台湾之幸,华人之幸。更是全球半导体产业之幸。我们期待着这一天。
木瓜 发表于 2009-11-10 20:05
中芯国际也算半个国企了,哎!呵呵!
难道开始清理ww势力了?桃树mm可以放心了
回复 13# 很懒
未必,据说是台积电的要求之一。
很懒 发表于 2009-11-10 20:45
新换上来的还是华虹nec的前董事长,估计是上海方面利用此次机会废掉张汝京吧!呵呵!
那个王宁国是台湾人吗?。。。好像那个张汝京在阿扁时代回不了台湾的,不知现在解禁了没有?
美籍台湾人

算是台湾人吧
chinatemplar 发表于 2009-11-10 21:03
这个问题都无所谓的,现在主要是利益走到一起!呵呵!张汝京出生在南京,台湾长大,美国念的博士!
极乐鸟 发表于 2009-11-10 20:49
也有说是大股东的决定。。。呵呵!
其实俺们要求不高

员工待遇能赶上HH NEC和Grace就可以了
现在特许都要涨25%的工资了,因为被GF收购
chinatemplar 发表于 2009-11-10 21:21
[:a9:]还没有华虹NEC的公司高?[:a1:]
刚在老杳吧看过看过此类文章,那个王宁国是大陆人。中芯国际里面有1000多台湾员工,很排挤大陆人。。。。希望把高层换成大陆人,看台巴子就不爽!
Richard Zhang的最大贡献是帮台巴子们在张江骗了一块地皮 盖上了别墅
{:3_77:}X巴子
很懒 发表于 2009-11-10 20:45


    看来要敲打下了。。要不他以为就是T皇帝了。。
唯一让张汝京略感遗憾的是,今年初中芯跟台积电谈定较好的和解条件,但当时董事会决定继续打官司,结果最近败诉,使得现在条件不如当初。  中芯国际昨日宣布,与台积电签订和解协议,将向台积电分期四年支付2亿美元现金,同时向台积电发行新股及授予认股权证,交易完成后台积电将持有中芯国际10%股份。
  根据和解协议,台积电同意不会在中芯国际董事会派驻董事,不参与中芯国际日常运营。中芯国际股票与11月4日9:30起暂停交易,该公司已向联交所申请于11月11日上午9:30恢复股票交易。(林琳)
现年63岁,生于台湾,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材料科学及工程系取得博士学位后,曾服务于劳伦斯放射实验室及贝尔实验室。现在是斯坦福大学大中华区企业创新科目顾问、中国科技部海外顾问。他于上世纪80年代进入美国应用材料公司,任职该公司全球执行副总裁及亚洲区总裁。曾经主导多项技术开发,为半导体制程设备技术带来许多成功的突破,后来转入地区和全球市场开发领域,拥有100多项专利。
  2005年9月至2007年6月,担任华虹集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及华虹集团附属公司华虹NEC有限公司董事长。
  江上舟:现为中芯国际董事长,被指定为公司在交易所的代表。
  现年62岁,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博士,早期在原国家经委外企管理局任职,之后赴海南参与筹建三亚市,1991年起,44岁的他开始担任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洋浦开发区管理局局长。1997年调往上海工作,他是上海芯片产业的奠基人、国家大飞机项目的启动者之一。2003年成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兼重大专项组组长。2006年,江上舟接替邓朴方担任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同年,他被委任为中芯国际的独立非执行董事。
北京时间11月11日上午消息,据国外媒体今日报道,业内人士认为,中芯国际(NYSE:SMI)委任王宁国接替张汝京出任公司CEO,可能是在为重组合并交易铺平道路。
  中芯国际周二向香港证交所递交声明称,董事会宣布委任王宁国为董事会的执行董事兼集团总裁兼CEO,委任即时生效。张汝京由于个人理由辞任集团职务。
  王宁国在芯片行业具有深厚的背景,他曾担任全球最大芯片制造设备供应商应用材料的高管,还曾领导过另外一家中国重要芯片公司华虹NEC。分析人士认为,他的丰富业界经验或有利于推动行业整合。
表面上中芯国际近几年似乎总在扩产,实际上当中芯国际的于06年季产能达到40万片(8吋等值晶圆片)左右后就基本处于只增加生产线而不能增加产能的境地,这是中芯国际以 及除台积电外的几个代工企业的悲哀。 谁科普下这个是什么意思?:P
新宣布创始人张汝京黯然隐退,并向台积电(2330-TW)支付2亿美元现金及发行新股和认股权证(共佔中芯已发行股本的10%),以和解台积电相关指控的中芯国际,股价今早一度大幅高开53%后震荡回落,但现仍大涨39.47%至0.53港元,成交高达4.57亿股。
或受市场憧景新领导层的进入及诉讼的和解能推动中芯国际扭转数年来的盈利疲态,同时或也存在台积电进一步收购的预期。惟台积电表示其入股只是被动投资,因为要确保台积电营业秘密的价值,并非出于其他任何原因,尤其不是出于商业目的;且持有中芯国际股份还须获得台湾政府批准。但台积电拒绝透露在中芯国际的潜在持股规模
台积电已由副董事长曾繁城赴上海洽谈,与中芯达成共识,让台积电成为中芯最大股东,对此,台积电表示双方不会合并,也强调台积电未来将是个被动的投资者,不会参与中芯日常营运。
作为双方的和解条件,中芯官司除了先前2005年和解协议下已支付的1.35亿美元之外,中芯须再支付台积2亿美元及8%股权,未来也将以优惠价格吃下2%持股,至少拿下10%总持股。
据台媒报道,台积电由副董事长曾繁城为最高代表,并派员赴上海洽谈,双方在上海市政府介入协调下,赠股案于9日正式敲定。台积电取得中芯的10%股份之后,未来很可能持续增加股权而成为中芯国际最大股东,持股比重或将超过中芯目前的股东大唐电信的16%、上海实业的10%持股。
台积电表示自己将会是个“被动的投资者”,中芯国际亦表示,台积电不会参与中芯的日常营运。
日前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在评论晶圆代工购并案时表示,“中芯股票是用再多钱也买不到的”。台积电同时开始刻意保持低调,以避免引发反对声浪。
据悉,因中芯国际败诉而引咎辞职的中芯前CEO张汝京曾表示,辞职主要因为对与台积电诉讼败诉负责,希望辞职能让双方真心和解
不过,台经济部表示,目前政府尚未开放半导体前往大陆参股,台积电现阶段尚无法取得中芯股权。目前,中芯国际不仅拥有3座12吋晶圆厂,还代武汉新芯经营管理1座12吋厂,另外,制程技术也达45奈米;台积电若能入股中芯,对双方是互利双赢。台积电能否持有中芯股权,再次考验着政府政策。
台积电董事长暨执行长张忠谋今年运动会也对政府积极推动两岸关系正常化的成果,公开表示赞赏与钦佩,强调这是很大的成就
大陆员工很难参与公司的决策,如果说SMIC在成立之初以吸引外单为主这种结构的缺点还不会体现的特别明显,随着大陆微电子公司的崛起,在SMIC业务重心向大陆转移的今天,如此架构和文化很难让SMIC在与台积电、联电的竞争中占据优势,结果是大陆很多优秀的集成电路公司如上海展讯、泰景、北京海尔、Availink、杭州国芯、国民技术等都成了台积电客户,也就是说即使在争夺大陆客户方面SMIC依然处于下风。 有人认为王宁国出任CEO中芯国际将面临与华虹NEC甚至宏力的整合,老杳倒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毕竟由于前面讲到的原因,SMIC依然为台湾籍员工占主导,二者的整合在文化方面很难,而且政府也需要在华虹NEC(宏力)之外设置一个竞争对手,这种弱弱结合并不能早就强大的新公司,由于王宁国在两年前曾经出任华虹NEC CEO,这两年也在协助山东筹备foundry,特别是大陆出身的背景对于SMIC未来发展还是非常有益的。
虽然目前SMIC危机重重,但由于张汝京时代的技术及市场积累,只要王宁国策略得当,SMIC的前景依然看好,原因在于目前SMIC的技术架构特别符合目前大陆微电子产业的现状,从SMIC业务分布来看大陆客户只占整个公司营收的30%左右,从工艺来看90nm已经占据公司营收的17%,0.13占28%,0.18占31%,0.35占22%,而且65nm工艺也已经成熟,这与大陆IC设计公司的需求是一致的,中芯国际的工艺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大陆IC设计公司的需求,因此在争夺大陆客户方面,只要策略得当,SMIC并不应当落后台积电、联电,即使暂时遭遇挫折,也会在短期内复苏。
作为新上任的CEO,王宁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张汝京曾经无法迈过的门槛:如何大量提拔大陆籍员工与上千人的台湾籍核心员工和平共处,王宁国能否对铁板一块的核心层进行改造将成为未来中芯国际是否复兴的关键,如何打破目前的利益链,建立大陆、台湾员工共赢的核心团队是王宁国面临的主要困难,即使依然以台湾籍员工为主,至少应当吸引更多的大陆籍员工参与到公司的运营决策,否则王宁国很难跨越张汝京将中芯国际带入辉煌。
危机许多时候其实是转机,一旦王宁国能够解决张汝京无法解决的难题,相信伴随中国半导体行业的高速增长,SMIC的前景会更光明,从这方面看,所谓诉讼、更换CEO甚至赔款都未必是坏事,问题是张汝京无法办到的事,王宁国能逾越吗?(作者,老杳)
中芯国际窃取商业机密案的赔款事件再一次重重的打击了中国发展半导体产业的雄心。从中芯国际IPO国际配售获20倍认购,公开发售获271倍认购到今日的0.5港元每股报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

  一直以来,我们自诩为世界工厂的结果是,我们对人力资源成本和区域政策优势的盲目自信,这种自信导致了我们在半导体产业战略的一再挫败。

  尽管,我们认识到了半导体产业对整个国家信息产业竞争力毋庸置疑的影响程度,但,我们却严重低估了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竞争环境中影响因素的复杂程度。因此,发展我国半导体产业,靠以往行之有效的引进外资和技术、给予巨大的政策优惠以及简单的模仿韩国、台湾地区的代工模式是难以解决的。

  事实上,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虽然产能巨大,但其技术实力离第一阵营的美国、日本仍然有极其巨大的差距。以上海市政府鼎力支持的中芯国际案例,模仿上述国家地区的发展模式而言,这些年的利好消息,几乎都与政府政策支持和生产线投产有关,但却几乎与事实上的技术突破和市场突破无关。

  较单纯的芯片硬件制造的代工(Foundry)模式,无法摆脱西方技术输出的限制,因此中国大陆地区相对于台湾的台积电(TSMC)和联电(UMC),以及新加坡的特许半导体等,反而先天具有劣势,因此只能向海外大规模采购设备和生产线。这种模式的缺点是筹建成本大,利润水平低,受国内外市场因素波动的影响极大,这也是造成中国半导体产业大进大出现状的原因。这就难怪中芯国际一再亏损的财务报告以及国际市场疲软态势下的发展无力感。

  另外,中国的产业集群优势并未显现,以环上海地区的政策指引而言,实际上以外资企业为主,大量接纳台湾二手旧线。而业界一般半导体生产设备5年就折旧完毕,以中国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和低廉的地价组合换回来的,只是暂时的虚荣,在高端芯片的设计、测试和封装方面进展缓慢。

  正是由于这种持续对高端半导体关键技术缺失的困境,导致了中国大量半导体企业的短视和骑墙。比如中国政府对光伏产业的大力扶持,就引发大量企业转向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这是由于设备研发的技术门槛较低,周期较短,竞争有限,利润较高。但这种势头在一窝蜂的政策和投资热潮后又迅速呈放缓趋势。

  从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分析,半导体产业的核心部分基本上分为芯片的设计、生产制造和应用几个环节。由于我国多数地区重生产,轻技术的发展模式,本土厂商在半导体制造的核心设备研发制造上仍然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供应的设备也主要集中在前后道工序中精度要求相对较低的设备品种中,如抛光研磨机,外延炉,刻蚀机,倒角机,固晶机等。

  中国在半导体设备方面表现略无进展。2008年,中国大陆境内工厂提供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共实现销售额10.0亿人民币,且以外资企业为主,占国内需求量78.8亿人民币的12.7%,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的需求。但不容忽视的是,半导体产业的支撑产业为半导体设备和材料产业,半导体设备的精密程度和材料的性能,决定了半导体芯片产业的发展高度和利润规模。在美国有应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在日本有东京精密(Tokyo Seimitsu),在中国却无任何一家足以匹敌的企业,甚至连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也没有,这正是战略上忽视这一环节导致的结果。

  所幸的是,中国政府已经对这种现状表现出严重担忧,并出台政策强调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但这种调整至今尚无明确的规划。笔者认为,半导体产业的结构调整,首先要从芯片设计和代工为主转变为向芯片和设备平衡发展。原因其实很简单,代工方面上文已有表述,而在设计方面,如果没有好的检测等精密设备,是无法验证设计的好坏,那么这种设计事实上仍然只能处于低端竞争水平。

  此外,应当积极鼓励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这种分工并非出国考察或者参加各种会议,而是参与全球产业链市场的分工,只有这样跨越门槛形成自主的研发实力,才能获得强有力的国际话语权。
在这个版面看到非常多的中芯国际的招聘贴,而且还是不断的招人,想想我们以前飞思卡尔招人,有时真的替中芯国际悲哀,一个全球排名第二的芯片制造公司,腾出了N多Hirecount,却招不到人,可悲……8 ?: S+ 相比中芯国际,飞思卡尔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如果有招聘工程师的Hirecount,应聘的人肯定爆满,而且一般人是通不过第二轮的,招聘职位一天内就会关闭!!
纵观中芯国际现状,还是以下几个问题
1.工资低,工资太低,工资可怜的低:业内出名工资低的中芯国际,现在却想靠廉价招聘供你们使唤的人,你们错了,如果我是应届毕业生,我不会选择你们,现在半导体行业几乎所有的公司的招聘职位都已经Open,我们大可以选择一个薪资比中芯国际好的!比如:宏力,华虹,安靠,星鹏等等……
2.工作累,你们Open的职位基本上都是24小时Oncall的职位,像设备工程师啊,工艺工程师啊,生产工程师啊,都是没有自由而且供人使唤的职位,如果非要在半导体行业的话,我们可以选择后道封装,工资比你们好,工作还比你们轻松,你们拿什么吸引我们?
3.福利也不好,以前我们都知道,中芯国际向来以福利好闻名,虽然累点,但钱不少,可现在纵观整个行业,你们中芯国际还敢说你们的福利待遇都胜人家一筹么,我想没有人敢说,现在的很多半导体厂福利都胜过你们了!!!
4.人员流失快,大家都知道芯片制造行业人员流动是很快的,中芯国际尤其突出,新加坡一来招聘,去面试的全是中芯国际的,遇到的都是同事,可悲么,正因为你们的管理,正因为你们的薪资,正因为你们的劳动强度,所有人都只能把你们当作跳板!
醒醒吧,中芯国际已经再也不是芯片制造行业的龙头老大了,你们的招聘也不会像以前一样,Hirecount开出来就爆满,Offer开出来就被接受的昨天了,现实一点,叫你们老板开会讨论寻求突破,寻找更吸引人的条件再来招人,不要所有人一去面试就问人家:你能倒班么?我们公司大年30也要接受轮班的哦,而且我们的工作强度是很大的哦     你给出的薪资我想我们公司是不能满足你的等等等等…………
不要老拿你们现在薪水恢复了来说事了……叫你们的台湾人早点反省反省,外面的人也一起来屏蔽一下中芯国际,让这般台湾人好好清醒清醒,不要再降低自己的身价就为了进入一个垃圾公司图生活,美其名曰说是为了学习,中芯国际现在也并不是一个学习的上佳之地,是受气的上佳之地而已……
大家不要吐口水,也不要骂人,我只是发一个我自己内心深处的帖子,仅供大家参考……
2009年11月4日,美国加州阿拉米达县地方高等法院做出判决,中芯国际窃取并使用竞争对手台积电商业机密,判令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超过10亿美元的损害赔偿,判决书已经于上周下达。
不过十亿美元的罚款并非最终判决,因此许多媒体及业界人士都希望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解。
2003年12月,台积电针对中芯国际提起了一系列法律诉讼,指责后者以雇用台积电前员工的方式来窃取技术专利。台积电声称中芯国际于2000年在上海雇用约180位前台积电员工,并要求新员工从台积电带来关于建立铸造厂、制造晶片和进行其它设计的文件。2005年2月达成和解,并签订了一项六年期的和解协议书,中芯国际向台积电支付1.75亿美元赔偿,不过此次和解双方仅仅解决了专利侵权问题,并没有就商业秘密一事达成一致,也正是这一条成了此次美国法院判罚中芯国际赔款的核心。
相对上次1.75亿美元的赔款,虽然此次媒体公布的10亿-30亿美元并非法院的最终判决,相信即使和解数额肯定不小,根据SMIC2009年Q3季报显示,截至9月底该公司现金资产仅5亿美元,还背负有11亿美元的债务。如果中芯国际照偿付或和解数额过大,可能使公司经营陷入异常困难境地,无论结果如何,这一判决肯定成为中芯国际2000年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和挑战。
明眼人都知道台积电起诉中芯国际不仅仅因为赔偿金,更主要的在于打压竞争对手,前不久SMIC CEO张汝京对外宣称2010年Q3将实现盈利,台积电此举更主要的目的在于绑定客户,因此在此次法院判决中我们能够看到禁止在SMIC流片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的响应条款,如果说罚款的数额还可以接受,这一条禁令对SMIC未来的打击更大。
从SMIC公开的资料来看,2009年上半年SMIC来自欧美客户的营收占据了总营收的60%以上,来自大中华区的营收只占总营收的三分之一,0.13nm以上工艺虽然所占份额虽然有所下降,2009年上半年依然占据总营收的70%以上,可以说在技术层面中芯国际与台积电真正竞争的领域并不多,台积电之所以起诉,是看到SMIC在90nm甚至65nm等领域的逐步成熟,如果任其发展,将有可能吸引大部分大陆本土的微电子公司及欧美一些大客户资源,因此单就目前的判决结果而言,罚款并非最大的要害,一旦目前的判罚实施,SMIC将有可能失去目前三分之二的客户资源。
虽然大陆政府这些年一直将SMIC视为本土企业加以支持,不可否认的是在SMIC中高层中台湾员工一直占据绝对优势,其中包括最早加盟SMIC的180名台积电员工,如果说2000年成立之初台籍员工过多是为了更好的与台积电、联电竞争,九年时间依然如此则大大束缚了中芯国际的视野和市场拓展,至今九年之后终于被台积电一剑击中要害,之所以这么讲并不是否认台籍员工的能力,而是作为晶圆制造行业的后来者,以台湾的思维方式击败台积电很难,大量扶植提拔大陆籍员工是SMIC走向复苏的关键。
成立之初的中芯国际以外单为主,虽然目前大陆客户已经接近总营收的三分之一,依然远远不够,2009年大陆几家主要的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如上海展讯、北京中天联科、北京海尔、杭州国芯都是台积电的客户,SMIC的大客户主要包括瑞芯微、上海锐迪科、北京君正及格科微等,应当说即使在大陆市场SMIC相对台积电也并没有占据优势,作为大陆大力扶植的foundry工厂,SMIC没有抓住大陆微电子行业的崛起实在有些可惜,这一点与大陆高官没有随着SMIC的发展崛起有必然的联系。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如果双方达成和解以赔款结案,对SMIC应当是最好的结局,至少如此对SMIC目前的客户群影响不大,不过对于SMIC来讲如果上述两条不能尽快得到解决,向上要面对台积电、联电甚至三星、GlobalFoundry的打压,向下又要面对华虹NEC及宏力的追赶,好在未来几年中国大陆微电子产业兴起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只要SMIC仅仅抓住大陆客户,更好的服务大陆客户,前景还是依然光明的,赔款只不过是暂时的挫折而已


1、大中华特别是大陆客户偏少
虽然从图二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大中华区客户营收所占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2%提升到30%以上,不过对比图一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提升不是来自于营业额提升,而是来自于总体营收的下降所致,相对大陆这几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速度,作为==大力支持的foundry厂,SMIC显然落后了不少。
SMIC工艺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SMIC的所有营收中,0.15工艺以上所占比例超过50%,至今没有65nm的工艺推出,,SMIC的工艺太落伍了,即使不能像台积电一样支持40、32nm,像65nm这样的主流工艺SMIC还是应当紧紧抓住的4876_200909190800371bRTV.jpg4876_200909190800481aEnl.jpg4876_200909190805361xSNQ.jpg

1、大中华特别是大陆客户偏少
虽然从图二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大中华区客户营收所占比例已经从2007年的22%提升到30%以上,不过对比图一可以发现其中大部分提升不是来自于营业额提升,而是来自于总体营收的下降所致,相对大陆这几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的发展速度,作为==大力支持的foundry厂,SMIC显然落后了不少。
SMIC工艺分布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SMIC的所有营收中,0.15工艺以上所占比例超过50%,至今没有65nm的工艺推出,,SMIC的工艺太落伍了,即使不能像台积电一样支持40、32nm,像65nm这样的主流工艺SMIC还是应当紧紧抓住的4876_200909190800371bRTV.jpg4876_200909190800481aEnl.jpg4876_200909190805361xSNQ.jpg
公司里的确一派欢欣鼓舞的气氛。
做CEO做到像老张这么失败,这么不得人心的也很少见。
新来的不知道会怎么样,不过再差也不会差过现在了


SMIC首席运营官Marco Mora及法务长已经辞职,而中芯国际1000多名台籍员工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管理岗位,一旦出现大规模离职潮(或台积电以高新诱惑),中芯国际很难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离职潮甚至导致像高通这样的大客户逃离的恶果,正如老杳前几篇文章分析中所说,张汝京在中芯国际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大量启用大陆籍干部,而这一点也是王宁国将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缺乏大陆骨干,一旦台湾籍员工离职,缺乏锻炼的大陆骨干很难在短时间内补充,业绩肯定会受到极大影响。

SMIC首席运营官Marco Mora及法务长已经辞职,而中芯国际1000多名台籍员工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管理岗位,一旦出现大规模离职潮(或台积电以高新诱惑),中芯国际很难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离职潮甚至导致像高通这样的大客户逃离的恶果,正如老杳前几篇文章分析中所说,张汝京在中芯国际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大量启用大陆籍干部,而这一点也是王宁国将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缺乏大陆骨干,一旦台湾籍员工离职,缺乏锻炼的大陆骨干很难在短时间内补充,业绩肯定会受到极大影响。
http://laoyaoba.com/wordpress/?p=3234

有人认为中芯国际与台积电和解,大陆集成电路产业至少倒退十年,这一观点对与否,老杳不做评论,9年前张汝京满怀雄心壮志大陆创办中芯国际,虽然台积电的官司一直缠身,并没有阻挡中芯国际发展的脚步,据说张汝京很早就认为与台积电的官司难以胜诉,因而一直建议与对方和解,不过在中芯国际董事会中主战派还是占据了上风(当然不排除是因为某律师事务所为了高额佣金鼓动所知),毕竟要论对官司结果的判断,作为公司创始人和操盘手的张汝京应当更了解,只可惜2009年的张汝京已经难以左右董事会,结果正如张汝京所料,中芯国际败诉。

如果仅仅因为张汝京辞职、中芯国际败诉,张汝京还真的难以成为李一男第二,不过在和解条款中中芯国际出让10%股份却非常有可能使得中芯国际未来成为台积电进军大陆的跳板,虽然台湾媒体认为是中芯国际主动提出出让自己的股份给台积电,明眼人依然可以看出肯定不是如此,如果仅仅因为中芯国际资金不足,以10%的股份价值计算,其金额也只不会超过2亿美元,面对4亿美元赔款和2亿美元加10%股份台积电更愿意后者说明台积电并不缺钱,10%的股份背后包含了台积电未来吞并中芯国际的野心。

有朋友可能会认为台积电持有的股份只有10%,只要目前的大股东大唐电信和上海实业未来不愿意出售,台积电还是依然难以实现收购中芯国际的梦想,但仔细分析却并非如此,依照目前的台湾法律,台积电持有中芯国际10%的股份并不合法,之所以台积电依然如此操作,只能说明一点,基于台积电对SMIC未来走势的判断,SMIC有非常大可能会持续低迷,做最坏的打算,即使未来台积电收购不成,由于持有SMIC股份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之前由于双方是竞争对手,大陆许多客户在SMIC流片总是遮遮掩掩,不希望因为在SMIC流片得罪了台积电,现在大陆微电子公司再在SMIC流片,担心将进一步加重。

往最坏的态势考虑,台积电的打算非常有可能实现,王宁国接手的中芯国际肯定面临不可避免的离职潮,据有关媒体透露,SMIC首席运营官Marco Mora及法务长已经辞职,而中芯国际1000多名台籍员工又占据了绝大多数管理岗位,一旦出现大规模离职潮(或台积电以高新诱惑),中芯国际很难短时间内恢复元气,离职潮甚至导致像高通这样的大客户逃离的恶果,正如老杳前几篇文章分析中所说,张汝京在中芯国际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大量启用大陆籍干部,而这一点也是王宁国将面临的最大挑战,由于缺乏大陆骨干,一旦台湾籍员工离职,缺乏锻炼的大陆骨干很难在短时间内补充,业绩肯定会受到极大影响,真的如此,一旦台湾法律放开台积电投资大陆,SMIC的现有股东完全有可能抛弃已经没落的中芯国际撒手而去,即使固守,台积电也少了在大陆也失去了最大的竞争对手,由于SMIC在大陆的布局已经完成,虽然没落SMIC对台积电的价值依然存在,这一结果台积电求之不得,真的如此,张汝京想不成为李一男第二都难。

在双方和解支付2亿美元的顺序分析,也说明台积电对SMIC的野心,3、8、3、3、3,2010年中芯国际将支付台积电8千万美元,这一支付金额肯定会为王宁国带来巨大的压力,2010年的中芯国际已经失去人和、天时、仅剩大陆政府扶植的地利,SMIC复苏的希望又有多大?

问题是一旦中芯国际成为台积电大陆子公司,中芯国际还是大陆的公司吗?如果不是,前期大陆政府包括地方政府的几百亿投资将付之东流,2009年作为大陆公司中芯国际从核高基中拿到的几亿人民币基金也将成为台积电的嫁衣,真的如此有关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将倒退十年的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

当然台积电的想法建立在SMIC将沉沦的基础上,如果王宁国能够带领SMIC走向辉煌,中芯国际依然是大陆的中芯国际,不过出让的10%股份随时会成为中芯国际的定时炸弹,让人对中芯国际的未来充满担心。

截至完稿为止,中芯国际在香港的股票已经复盘,赔偿了台积电2亿美金的中芯国际股票大幅上涨63%说明老杳的担心并非耸人听闻(作者,老杳)
murki 发表于 2009-11-11 18:32
你以为干事的有多少?吃白饭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