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研制秘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7:14:03
2009年11月09日 08:45中航工业网站
故事1:上万次风洞试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

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

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带领布局专业人员,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遇上抽风机出故障,洞内空气不流通,令人昏昏沉沉,大热天还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试验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扑在方案设计和论证上。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飞机的研制中。

1983年冬,歼-10飞机第一期高速风洞试验在四川进行,而低速风洞试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冰城哈尔滨进行。

一年之中,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疲惫和伤病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亲情和思念没有让他们留恋忘返。在一年的时间里,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在国内自行研制的型号中尚属首次。

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

同年7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故事2: 为歼-10瘦身

某年春天,成都某机场。

歼-10飞机按照试飞大纲计划,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当时承担试飞任务的飞行员和现场的设计人员都十分兴奋。

中午,在机场附近一个小饭馆吃饭的宋文骢,却皱着眉头不见喜色,与他一起吃饭的同志不解地问道:

“宋总,第一次超音速很顺利,你为什么情绪不高呢?”

“飞行数据我看过了,不理想,再飞一个起落看看吧。”

回所后,宋总立即召集专题会议,并找出当年做方案的模型吹风数据进行反复比较,发现由于更换发动机的原因,使目前飞机的状态很难达到设计的某项指标,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和设计定型。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宋文骢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总体设计单位立即进行优化设计,生产部门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并且及早启动,马上进行。

该项决定十分重大,难度也很大,引来了各方的强烈反响。首先,这个决定意味着生产厂前期生产用过的一些模具和部分零部件将要报废,短暂的周期使他们难以完成新的生产任务,甚至会直接影响当年的生产总值;对工程进展而言,空军已看好这架飞机,正盼着尽早投入批量生产,提交部队领先试用。因此,不同的意见充满了宋总的耳朵。

其实,这些问题宋文骢都预料到了。但是,作为总设计师他考虑得更加深远,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与压力,坚定不移,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他说:“歼-10飞机不瘦身就没有出路,必须破釜沉舟!”最终,这一决定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肯定。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总组织人员进行了必要的风洞试验,并与有关部门和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协调,使这一决策得以实现。生产厂后来提供给部队的数架飞机也全部按照宋总提出的瘦身方案进行生产。

正是宋文骢坚定及时的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飞机的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飞机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回想当时的情景,有同志感慨:“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决定,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为歼-10飞机设计定型庆功。”
图见:http://news.ifeng.com/mil/2/200911/1109_340_1426543.shtml2009年11月09日 08:45中航工业网站
故事1:上万次风洞试验

上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1970年,宋文骢带领同志们着手某新型歼击机的气动布局研究。

三个月后,第一套带鸭翼的高、低速模型风洞试验就开始进行。

为了取得精确的气动数据,设计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宋文骢亲自带领布局专业人员,进驻现场,实行三班倒,边试验,边画曲线,边分析,边修改。

高速试验风洞安装在山洞里,试验现场气温很低,寒气逼人,遇上抽风机出故障,洞内空气不流通,令人昏昏沉沉,大热天还需要穿着厚厚的大衣,试验环境十分艰苦。他们没有退缩,一心扑在方案设计和论证上。

所有这些研究成果都被成功运用到歼-10飞机的研制中。

1983年冬,歼-10飞机第一期高速风洞试验在四川进行,而低速风洞试验也在千里之外的冰城哈尔滨进行。

一年之中,宋文骢带领气动专业的设计人员转战在模型生产、风洞试验、数据处理、绘制曲线、结果分析、布局改进等繁重的设计试验中。疲惫和伤病无法阻止他们前进的步伐,亲情和思念没有让他们留恋忘返。在一年的时间里,为选定气动布局方案,他们完成了两轮试验,如此快的速度在国内自行研制的型号中尚属首次。

经过对不同方案的多次论证、研究和评审,新式气动布局方案被确定为我国新一代战机的总体方案。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

同年7月,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正是有了上万次的风洞试验,有了百万个气动力数据的分析处理,正是他和同志们无数次面对试验曲线苦思冥想,无数次设计图纸到深夜,才有新式气动布局方案的一举成功。
故事2: 为歼-10瘦身

某年春天,成都某机场。

歼-10飞机按照试飞大纲计划,顺利完成了第一次超音速飞行,当时承担试飞任务的飞行员和现场的设计人员都十分兴奋。

中午,在机场附近一个小饭馆吃饭的宋文骢,却皱着眉头不见喜色,与他一起吃饭的同志不解地问道:

“宋总,第一次超音速很顺利,你为什么情绪不高呢?”

“飞行数据我看过了,不理想,再飞一个起落看看吧。”

回所后,宋总立即召集专题会议,并找出当年做方案的模型吹风数据进行反复比较,发现由于更换发动机的原因,使目前飞机的状态很难达到设计的某项指标,如不及时解决,将直接影响飞机的性能和设计定型。

经过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宋文骢作出了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总体设计单位立即进行优化设计,生产部门进一步提高飞机表面质量。并且及早启动,马上进行。

该项决定十分重大,难度也很大,引来了各方的强烈反响。首先,这个决定意味着生产厂前期生产用过的一些模具和部分零部件将要报废,短暂的周期使他们难以完成新的生产任务,甚至会直接影响当年的生产总值;对工程进展而言,空军已看好这架飞机,正盼着尽早投入批量生产,提交部队领先试用。因此,不同的意见充满了宋总的耳朵。

其实,这些问题宋文骢都预料到了。但是,作为总设计师他考虑得更加深远,顶住来自方方面面的质疑与压力,坚定不移,并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他说:“歼-10飞机不瘦身就没有出路,必须破釜沉舟!”最终,这一决定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和肯定。

此后,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宋总组织人员进行了必要的风洞试验,并与有关部门和生产厂进行了十几轮的协调,使这一决策得以实现。生产厂后来提供给部队的数架飞机也全部按照宋总提出的瘦身方案进行生产。

正是宋文骢坚定及时的重大决定和生产单位的积极配合,给型号飞机的果断“减肥”,才保证了歼-10飞机得到更好的性能,并按期实现设计定型。

回想当时的情景,有同志感慨:“如果没有宋总这个重大决定,今天我们可能无法为歼-10飞机设计定型庆功。”
图见:http://news.ifeng.com/mil/2/200911/1109_340_1426543.shtml
二十年磨一剑。{:hao:}
这空军节棍子太拉风了,可怜的八爷还在隔壁接受 批斗。:L
瘦身据说与发动机推力有关,不过似乎不是这么回事。
宋----及时雨
剑都磨成针了
本来以为米帝会出发动机?


宋老真不容易!顾老,杨老在那个年代能够搞出五六七八爷,就是靠六爷、七爷、八爷整整守卫了祖国领空50年,也真不容易。致敬!!!

宋文骢.JPG
宋文骢(1930.3.26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大理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研制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技术。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凤田.JPG

杨凤田(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
     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jpg
顾诵芬(1930.2.4-)。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宋老真不容易!顾老,杨老在那个年代能够搞出五六七八爷,就是靠六爷、七爷、八爷整整守卫了祖国领空50年,也真不容易。致敬!!!

宋文骢.JPG
宋文骢(1930.3.26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原籍云南省大理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我国飞机设计战术技术论证、气动布局专业组的创始人之一,在先进气动布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数字式飞行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技术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取得了多项创造性成果,研制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的设计技术。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二等奖、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点型号设计定型一等功、重点型号首飞特等功。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杨凤田.JPG

杨凤田(1941.06.14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生于辽宁省义县,原籍辽宁省义县。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职教授。
     长期从事歼击机总体设计研究工作,曾任歼八系列飞机多个型号的型号总设计师,现任现役歼八改进型飞机型号总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航空金奖获得者。
     组织领导研制的型号为我国航空研制史创造了四个第一,在航空武器装备研制中,特别是歼八系列飞机研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获国防工业型号研制一等功2次;部级一等功3次。
     200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诵芬.jpg
顾诵芬(1930.2.4-)。 飞机空气动力学家。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在国内首创两侧进气方案;抓住初级教练机失速尾旋特点,通过计算机翼环量分布,从优选择了机翼布局;消化吸收国外机种的技术,利用国内条件,创立超音速飞机气动设计程序和计算方法;解决了方向安定性和排除抖振等重大技术关键,确保了飞机定型;利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把飞机的各专业系统技术融合在一个总体优化的机型内。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看来歼10的气动吹了25年
回复 8# 趋势结构

大线带,小丝带要吹多少年?
回复 7# zhang3wood
太不容易了,73岁才给当院士,
zhang3wood 发表于 2009-11-9 20:37

我咋知道:L也许是90年代开始的吧,那就十几年了


83年开始吹风...20年设计定型.到现在心事难解,再用到2020年?

又一个老八?

83年开始吹风...20年设计定型.到现在心事难解,再用到2020年?

又一个老八?
一个项目立项,之前就已做过N年的预言了,这是常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