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航空报国 科技为本-用先进科学技术打造一流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8:48:01
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深刻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P>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P>
2004年6月2日,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号召,“进一步增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
20世纪中叶至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阶段,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P>
集团公司成立五年来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茁壮成长,集团公司的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P>
筹谋发展战略</P>
    了应对挑战,加快发展,集团公司研究和制订了大集团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是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直接领导和组织了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依靠两院院士和众多专家,从航空科技的总体发展到各专业技术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编写完成了总报告和21份专题报告,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各类国家级规划计划的战略研究与制订;今年又适时启动了深化研究工作。</P>
发展战略研究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面主动谋划。通过研究,集团公司对整个航空科技在未来20年将面临的形势、任务,需要航空科技重点支持的背景型号需求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提出了集团公司航空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战略:积极应对,重点突破,强化基础,跨越发展。</P>
科技发展的基本任务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军品、民品市场,以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精神,从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全面谋划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突破五类关键航空装备(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设备、武器等)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强化科技基础能力的建设;优先安排所需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并统筹安排专业技术的协调发展;建立充满活力的航空科技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在若干前沿和先进技术领域增强储备,有所作为;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航空科技的跨越发展。</P>
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集团公司2020年前后的主要航空产品发展构想,并分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段,提出了航空科技发展的阶段目标。在这样的总体构想下,按照航空专业,分别就动力、航电、机载武器、机电、飞控、气动、结构强度、材料、制造、试飞、测试与综合保障、信息化和技术基础等13个专业,提出专业发展的重点,并凝练和提出一批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初步形成支持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条件保障体系框架设想。</P>
研究工作的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总装、空装、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相关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论证中。研究成果还直接产生或支持了若干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以及新的条件建设等论证工作。</P>
科研成果丰硕</P>
    团公司成立之初,适逢重点型号项目任务下达。在“八五”、“九五”丰厚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各型军机和导弹呈现全面加速和高技术系列化发展的新局面;民机领域科研不断取得新进展,技术储备不断丰富,特别是具有先进水平、满足市场要求的ARJ21新支线涡扇客机的立项研制,树立了民机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在非航空产品领域不断加大新品研制力度,努力用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拓展市场。</P>
集团公司着力加强预先研究,坚决贯彻“四个一代”协调安排和紧密衔接的精神,承担的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预研项目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经过长期技术积累,一批先进武器装备已具备转入型号研制的条件,立项在即;一批以更先进装备为背景的重大预研项目也处在按准型号管理、以集成技术和综合验证为主要内容的、从预研向型号转变的关键阶段。</P>
目前集团公司承担政府和军方多项科研计划,包括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技术基础计划、民机科研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通过各类科研计划的有效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两型吊舱、发动机电调、先进雷达的演示验证成功为工程应用和列装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机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我国民机技术体系,设计水平显著提升;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研究与验证进展迅速,已进入对发动机关键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进行综合试验验证的阶段,通过积累并充实设计试验数据库,将大幅度提高设计精度和能力;各项共性、基础性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新时期科技工程和预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了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
自2000年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设立以来,集团公司得到批准的项目共19项。通过四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一批长期制约科研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获得突破。在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和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重点型号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共性保障和支撑。</P>
自主研发蓬勃</P>
    为一个企业,集团公司在面向市场、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源支持的同时,重视建立和逐步完善自主研究与开发投入机制。放眼国内外,一切有活力的企业,都把自主研发放在企业战略与规划的重要位置,通常研发投入都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5%以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达8%甚至更高。    </P>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明确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培育新的增长点,主动应对市场需求,用科学决策和风险投入的方式,自主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急需项目,把建立自主研究与开发机制作为重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P>
2001年集团公司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2003年发布《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工作从所属成员单位层面迅速推进到集团层面,自主研发活动日益蓬勃开展。在集团内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这是集团公司加强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标志,为活跃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动力。2003年首批项目获得批准,项目进展良好,今年此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自主研发活动正逐步成为基于正常机制的制度性工作。</P>
积累知识资产</P>
   团公司成立后,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推动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配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实施,开展了知识产权推进工程。</P>
去年集团公司组织召开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会议,在知识产权推进工程中,近20个单位邀请专家授课,各成员单位初步建立或完善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推进工程以来,专利申请量明显增加,仅24个推进工程参与单位就新申请了100多项专利,同期增加20%以上,其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所一家就新申请了2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截至2003年,集团公司总的申请量达到900余件。</P>
随着重点工程和科技活动的进展,集团公司涌现了大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为鼓励科技进步,集团公司设立了集团科技奖,组织了集团科技奖项目的评审,并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申报国防科技奖及国家科技奖。四年来,共评出集团科技奖525项,获得国防科技奖316项,国家科技奖11项。这充分调动航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空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P>
强化前沿阵地</P>
      点实验室是航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与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科学实验和交流合作的基地,是研究前沿技术的重要阵地。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航空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本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平台。</P>
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等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已构成体系。目前,中航一集团有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13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正式运行,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11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规划中的其他实验室也在抓紧建设。</P>
健全技术中心</P>
     团公司2001年下发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的通知》,成立集团公司技术中心领导小组,对集团公司和所属单位的技术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将各企业的技术中心纳入到集团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中。</P>
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些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企业个体实力的体现,而且是集团公司总体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企业技术中心正逐步成为企业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如庆安公司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大大加快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2002年企业112,718万元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53,863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48%,市场占有率提高1.6%,产品的同行业排名提高至全国第五。黎明公司通过一系列措施,在技术中心内完成从立项、实施、完成、转化到产生效益的技术创新全过程,形成了良性循环,已将80项科研成果中的42项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和改进,把三项成熟工艺进入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P>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集团公司已建立的技术中心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所属企业技术中心现有人员11000余人,含中高级技术人员4500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负责人领衔、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的领导体系、结构完整的组织体系和配置合理的科研人员队伍体系。各单位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内部运行模式进行了调整,针对特定的产品,在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建立技术分中心,如贵航针对汽车零部件生产在上海建立多家技术分中心,针对汽车雨刷器、锻件进行研发。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自主研发的基地,正在以最便捷的方式向企业提供着最迫切需要的技术,技术中心的活力正逐步显现。</P>
拓展信息技术</P>
    团公司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举措,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2001年召开了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编制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五”期间“1-2-3”(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两个体系,实施三项工程)的重点任务。</P>
经过几年的建设,可运行机密信息的集团广域专网——金航网(包括网络主干和各单位园区网)已经建成,金航网11条主干信道全部提升改造为2M数字电路;能支持管理信息化、异地协同设计制造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初具规模;集团所属94个主要企事业单位全部实现以DDN、数字电路等专线方式接入金航网;86个主要企事业单位建成了园区网。</P>
两个体系,即安全保密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在协同设计制造集成系统工程方面,建立了飞机产品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模型;搭建了针对新型飞机研制的协同工作平台;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用程序开发;飞机研制的异地数据共享、分布式产品结构管理与数据发放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基本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产品数据管理普遍应用,制造领域数字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工程型号中得到广泛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方面,管理信息化与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紧密结合,已经制定出总部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目前已有财务管理系统、型号项目管理系统等在金航网环境下投入使用,所属单位管理信息化也同步推进,基于因特网的中国航空工业供求信息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方面,基于金航网的公用信息资源系统已初具规模,实现了部分信息资源的共享。</P>
源头创新活跃</P>
创立于1985年的航空科学基金,是支持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集团公司成立后,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扩大到了全部科研院所。自1999年至2003年,航空科学基金共资助了640个项目,资助总金额3695.3万元,平均资助强度逐年提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申请和获得资助的项目、青年研究人员申请和获得资助的项目逐年增加。通过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02年结题的资助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8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1项,获得专利52项,推广成果数269项;培养硕士1654名,博士856名,博士后104名。</P>
集团公司成立五年来,基础研究的渠道不断拓展。在获得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共性科技基金资助的基础上,又获得了2项重点基金、3项国家安全973项目和1项国家973项目,资助经费总额达8000多万元。集团公司申报的1项创新项目已获总装备部批准,并被列入“探索一代”计划。</P>
2003年集团公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航空科技联合基金”。中航一集团成为国内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资助基金的第五个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是中央管理的十大军工企业集团中的第一家。航空系统以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请项目所占的比例已经由2003年的49%上升到了2004年的61%。随着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实施,必将吸引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以航空科技发展为背景的基础研究,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资助规模也将逐步扩大。</P>
跻身世界航空强者之林,是中航一集团未来发展的愿景;把集团公司建设成科技先导型高科技产业集团,是科学发展观在中航一集团的集中体现。让我们加强科技工作,不断创新,用奋斗把愿景变为现实!(翼  科   姜春艳)</P>新中国成立不久,毛泽东主席就深刻指出,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1978年3月18日,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P>
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把科学技术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我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对维护和发展我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作用。</P>
2004年6月2日,胡锦涛主席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号召,“进一步增强推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P>
20世纪中叶至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全面突破、综合创新阶段,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日益紧密,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加。</P>
集团公司成立五年来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创新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一支高科技人才队伍茁壮成长,集团公司的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快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P>
筹谋发展战略</P>
    了应对挑战,加快发展,集团公司研究和制订了大集团战略,科技发展战略是重要组成部分。集团公司直接领导和组织了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在各单位大力支持下,依靠两院院士和众多专家,从航空科技的总体发展到各专业技术领域和重大工程项目,开展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工作,编写完成了总报告和21份专题报告,研究结果有力地支持了各类国家级规划计划的战略研究与制订;今年又适时启动了深化研究工作。</P>
发展战略研究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全面主动谋划。通过研究,集团公司对整个航空科技在未来20年将面临的形势、任务,需要航空科技重点支持的背景型号需求等,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提出了集团公司航空科技发展的十六字战略:积极应对,重点突破,强化基础,跨越发展。</P>
科技发展的基本任务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军品、民品市场,以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精神,从提升集团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全面谋划航空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20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有重点地突破五类关键航空装备(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设备、武器等)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力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强化科技基础能力的建设;优先安排所需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的研究,并统筹安排专业技术的协调发展;建立充满活力的航空科技创新发展体制与机制。在若干前沿和先进技术领域增强储备,有所作为;通过自主创新,实现航空科技的跨越发展。</P>
按照“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发展思路,提出了集团公司2020年前后的主要航空产品发展构想,并分2010年和2020年两个时间段,提出了航空科技发展的阶段目标。在这样的总体构想下,按照航空专业,分别就动力、航电、机载武器、机电、飞控、气动、结构强度、材料、制造、试飞、测试与综合保障、信息化和技术基础等13个专业,提出专业发展的重点,并凝练和提出一批对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和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和关键技术,初步形成支持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条件保障体系框架设想。</P>
研究工作的成果已经应用到了总装、空装、国防科工委等部门的相关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的研究与论证中。研究成果还直接产生或支持了若干重大项目的立项论证,以及新的条件建设等论证工作。</P>
科研成果丰硕</P>
    团公司成立之初,适逢重点型号项目任务下达。在“八五”、“九五”丰厚技术储备的基础上,各型军机和导弹呈现全面加速和高技术系列化发展的新局面;民机领域科研不断取得新进展,技术储备不断丰富,特别是具有先进水平、满足市场要求的ARJ21新支线涡扇客机的立项研制,树立了民机科技与产业发展的里程碑;在非航空产品领域不断加大新品研制力度,努力用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拓展市场。</P>
集团公司着力加强预先研究,坚决贯彻“四个一代”协调安排和紧密衔接的精神,承担的重点科技工程和重大预研项目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经过长期技术积累,一批先进武器装备已具备转入型号研制的条件,立项在即;一批以更先进装备为背景的重大预研项目也处在按准型号管理、以集成技术和综合验证为主要内容的、从预研向型号转变的关键阶段。</P>
目前集团公司承担政府和军方多项科研计划,包括武器装备预先研究计划、国防基础科研计划、技术基础计划、民机科研计划、国家863计划等,通过各类科研计划的有效实施,取得了丰硕的技术成果:两型吊舱、发动机电调、先进雷达的演示验证成功为工程应用和列装奠定了坚实基础;民机科研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我国民机技术体系,设计水平显著提升;高推重比发动机的研究与验证进展迅速,已进入对发动机关键设计技术和设计软件进行综合试验验证的阶段,通过积累并充实设计试验数据库,将大幅度提高设计精度和能力;各项共性、基础性技术不断取得新的成果。新时期科技工程和预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了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的发展,为集团公司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P>
自2000年国防基础科研计划设立以来,集团公司得到批准的项目共19项。通过四年的研究工作,取得一批研究成果,一批长期制约科研生产的关键共性技术获得突破。在加强国防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和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预期效果,为重点型号研制提供了重要的共性保障和支撑。</P>
自主研发蓬勃</P>
    为一个企业,集团公司在面向市场、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源支持的同时,重视建立和逐步完善自主研究与开发投入机制。放眼国内外,一切有活力的企业,都把自主研发放在企业战略与规划的重要位置,通常研发投入都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5%以上,创新型高科技企业达8%甚至更高。    </P>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十分重视科技发展,明确提出要以创新精神培育新的增长点,主动应对市场需求,用科学决策和风险投入的方式,自主研发具有市场前景的急需项目,把建立自主研究与开发机制作为重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P>
2001年集团公司发布《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2003年发布《集团公司技术创新基金管理办法》,技术创新工作从所属成员单位层面迅速推进到集团层面,自主研发活动日益蓬勃开展。在集团内设立技术创新基金,这是集团公司加强以我为主、自主创新的标志,为活跃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动力。2003年首批项目获得批准,项目进展良好,今年此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自主研发活动正逐步成为基于正常机制的制度性工作。</P>
积累知识资产</P>
   团公司成立后,为适应加入WTO的新形势,推动集团公司企事业单位的知识产权工作,配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知识产权管理规定》的实施,开展了知识产权推进工程。</P>
去年集团公司组织召开了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会议,在知识产权推进工程中,近20个单位邀请专家授课,各成员单位初步建立或完善有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实施推进工程以来,专利申请量明显增加,仅24个推进工程参与单位就新申请了100多项专利,同期增加20%以上,其中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所一家就新申请了23项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截至2003年,集团公司总的申请量达到900余件。</P>
随着重点工程和科技活动的进展,集团公司涌现了大批高水平的技术成果。为鼓励科技进步,集团公司设立了集团科技奖,组织了集团科技奖项目的评审,并在此基础上择优推荐申报国防科技奖及国家科技奖。四年来,共评出集团科技奖525项,获得国防科技奖316项,国家科技奖11项。这充分调动航空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航空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程。</P>
强化前沿阵地</P>
      点实验室是航空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与吸引高水平研究人才、进行科学实验和交流合作的基地,是研究前沿技术的重要阵地。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航空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需求,紧紧围绕航空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武器装备技术的发展趋势,开展探索性、创新性和重大关键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建立本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的开放式研究平台。</P>
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等上级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已构成体系。目前,中航一集团有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13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已经建成并投入正式运行,3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11个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规划中的其他实验室也在抓紧建设。</P>
健全技术中心</P>
     团公司2001年下发技术中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成立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技术中心的通知》,成立集团公司技术中心领导小组,对集团公司和所属单位的技术中心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将各企业的技术中心纳入到集团技术创新和研发体系中。</P>
集团公司的发展,需要一批充满活力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些企业技术中心不仅是企业个体实力的体现,而且是集团公司总体技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集团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企业技术中心正逐步成为企业研发中心和成果转化中心。如庆安公司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的工作大大加快新技术产业化的步伐,2002年企业112,718万元销售收入中新产品销售收入占53,863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贡献率48%,市场占有率提高1.6%,产品的同行业排名提高至全国第五。黎明公司通过一系列措施,在技术中心内完成从立项、实施、完成、转化到产生效益的技术创新全过程,形成了良性循环,已将80项科研成果中的42项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和改进,把三项成熟工艺进入生产流水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P>
经过10年的建设和发展,集团公司已建立的技术中心包括国家级技术中心5个,省级技术中心9个。所属企业技术中心现有人员11000余人,含中高级技术人员4500人,享受政府津贴的专家2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企业负责人领衔、技术负责人组织实施的领导体系、结构完整的组织体系和配置合理的科研人员队伍体系。各单位对企业技术中心的内部运行模式进行了调整,针对特定的产品,在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建立技术分中心,如贵航针对汽车零部件生产在上海建立多家技术分中心,针对汽车雨刷器、锻件进行研发。技术中心已经成为企业自主研发的基地,正在以最便捷的方式向企业提供着最迫切需要的技术,技术中心的活力正逐步显现。</P>
拓展信息技术</P>
    团公司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集团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举措,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2001年召开了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编制了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十五”期间“1-2-3”(建设一个平台,建立两个体系,实施三项工程)的重点任务。</P>
经过几年的建设,可运行机密信息的集团广域专网——金航网(包括网络主干和各单位园区网)已经建成,金航网11条主干信道全部提升改造为2M数字电路;能支持管理信息化、异地协同设计制造和信息共享的网络平台初具规模;集团所属94个主要企事业单位全部实现以DDN、数字电路等专线方式接入金航网;86个主要企事业单位建成了园区网。</P>
两个体系,即安全保密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在协同设计制造集成系统工程方面,建立了飞机产品全寿命周期数据管理模型;搭建了针对新型飞机研制的协同工作平台;完成了多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实用程序开发;飞机研制的异地数据共享、分布式产品结构管理与数据发放等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基本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的转变,产品数据管理普遍应用,制造领域数字化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工程型号中得到广泛应用。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方面,管理信息化与集团公司业务流程再造紧密结合,已经制定出总部推进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案,目前已有财务管理系统、型号项目管理系统等在金航网环境下投入使用,所属单位管理信息化也同步推进,基于因特网的中国航空工业供求信息平台即将投入使用。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方面,基于金航网的公用信息资源系统已初具规模,实现了部分信息资源的共享。</P>
源头创新活跃</P>
创立于1985年的航空科学基金,是支持航空科技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集团公司成立后,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范围扩大到了全部科研院所。自1999年至2003年,航空科学基金共资助了640个项目,资助总金额3695.3万元,平均资助强度逐年提高。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申请和获得资助的项目、青年研究人员申请和获得资助的项目逐年增加。通过航空科学基金的资助,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从1999年到2002年结题的资助项目中,获得国家级奖励18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1项,获得专利52项,推广成果数269项;培养硕士1654名,博士856名,博士后104名。</P>
集团公司成立五年来,基础研究的渠道不断拓展。在获得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基金、共性科技基金资助的基础上,又获得了2项重点基金、3项国家安全973项目和1项国家973项目,资助经费总额达8000多万元。集团公司申报的1项创新项目已获总装备部批准,并被列入“探索一代”计划。</P>
2003年集团公司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了“航空科技联合基金”。中航一集团成为国内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设立联合资助基金的第五个大型企事业单位,也是中央管理的十大军工企业集团中的第一家。航空系统以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申请项目所占的比例已经由2003年的49%上升到了2004年的61%。随着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实施,必将吸引更多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优秀科研人员参加以航空科技发展为背景的基础研究,航空科技联合基金的资助规模也将逐步扩大。</P>
跻身世界航空强者之林,是中航一集团未来发展的愿景;把集团公司建设成科技先导型高科技产业集团,是科学发展观在中航一集团的集中体现。让我们加强科技工作,不断创新,用奋斗把愿景变为现实!(翼  科   姜春艳)</P>
仔细看会发现有很多令人激动的信息[em02]
<B>以下是引用<I>贼特</I>在2004-6-17 16:01:00的发言:</B>
仔细看会发现有很多令人激动的信息[em02]


猛料:)
<P>我只看出一个东东..猛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