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洞系列!!!2页有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0:13
<P>风洞对飞行器以及其他民用产品设计的作用举足轻重,今天尝试着发一组关于风洞的文章及图片,供大家一乐。</P>
<P>由于鄙人知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9:43:24编辑过]
<P>风洞对飞行器以及其他民用产品设计的作用举足轻重,今天尝试着发一组关于风洞的文章及图片,供大家一乐。</P>
<P>由于鄙人知识有限。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指教。</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9:43:2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54:34编辑过]
风洞——研制飞行器的先行官
    决定一架飞机或其他飞行器的飞行性能,如速度、高度等,除飞机重量、发动机推力等要素外,最重要的因素是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空气动力主要决定于飞机的外形。在设计和研制飞机时,首先是设计其外形,由此就可以确定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并推算飞行性能。但是,这个工作只能做在最前,不能在飞机造出来以后。确定飞机空气动力的实验设备主要是风洞。人们把风洞和风洞试验叫做航空航天的先行官是恰如其分的。
    风洞实验的基本原理是相对性原理和相似性原理。根据相对性原理,飞机在静止空气中飞行所受到的空气动力,与飞机静止不动、空气以同样的速度反方向吹来,两者的作用是一样的。但飞机迎风面积比较大,如机翼翼展小的几米、十几米,大的几十米(波音747是60米),使迎风面积如此大的气流以相当于飞行的速度吹过来,其动力消耗将是惊人的。根据相似性原理,可以将飞机做成几何相似的小尺度模型,气流速度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低于飞行速度,其试验结果可以推算出其实飞行时作用于飞机的空气动力。
    飞行器(包括飞机、直升机、巡航导弹等)在风洞中的试验内容主要有测力试验(测量作用于模型的空气动力,如升力、阻力等,确定飞行性能);测压试验(测量作用于模型表面压力分布,确定飞机载荷和强度);布局选型试验 (模型各部件做成多套,可以更换组合,选择最佳的飞机布局和外形)等等。随着飞行器性能的提高和改进;风洞试验所需要的时间不断增加。40年代,研制一架螺旋桨飞机,风洞试验时间是几百小时。至70年代初,一架喷气式客机的风洞试验时间是4-5万小时。航天器(如洲际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大部分航行在大气层外,基本上与空气无关,但其发射和返回是在大气层中,仍然需要在风洞中进行试验。如美国的航天飞机,在不同风洞中总共进行了10万小时的试验。
风洞的发展
    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风洞是英国人于1871年建成的。美国的莱特兄弟 (O.Wright和W.wright)于1901年制造了试验段0.56米见方,风速12/s的风洞,从而于1903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实用的飞机。风洞的大量出现是在20世纪中叶。
    为了试验炮弹的气动力作用和研究超声速流动,瑞士阿克雷特(G.Ackttet)于1932年建成了世界第一座超声速风洞,试验段面积0.4米×0·4米,马赫数(风速与声速之比)2。适应跨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1956年美国建成世界最大的跨超声速风洞,试验段面积488米×4.88米,马赫数0.8-4.88,功率为16.1万kW。1958年,美国航天局建成试验段直径0.56米,马赫数可高达18-22的高超声速风洞。
    为了提高风洞实验的雷诺数(模拟尺度或粘性效应的相似准则),1980年,美国将一座旧的低速风洞改造成为世界最大的全尺寸风洞(可以直接把原形飞机放进试验段中吹风),试验段面积24.4米×12.2米,风速150m/s,功率10万kW。1975年,英国建成一座低速压力风洞,试验段5米×4.2米,风速95-110m/s,压力3个大气压,功率1.4万kW,试验雷诺数(它是一个无量纲数)8×106。80年代,美
国建成一座低温风洞,以氮气(氮气凝固点低,适于低温下工作)为工作介质,温度范围340-78K,压力可达9个大气压,试验段2.5米×2.5米,马赫数0.2-1.2,雷诺数高达120×106。
    我国的风洞建设发展迅速。1977年,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建成亚洲最大的低速风洞,串联双试验段:8米×6米和16米×l2米,风速100m/s,功率7800kW。1999年,又建成具有世界规模的跨声速风洞,试验段口径2.4米,马赫数0.6-1.2。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55:3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9:44:26编辑过]
<P></P><P>某型低速风洞的菱形拐角导流片。</P>
<P></P><P>中国风洞里的某型战机试验中</P>
舒服!
<P>风洞是产生人工气流并能观测气流或气流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管道装置,它是研究物体空气动力特性的主要实验设备之一。1871年,英国的F·H·韦纳姆建造了第一座开路式风洞。1885年,英国H·菲利普斯在这个风洞中做了实验。1900年,美国莱特兄弟建造了一座截面为406×406平方毫米,长1.8米的风洞。随后,法国G·艾菲尔和德国普朗特分别建造了开口和闭口的回路风洞。1928年,英国的国家物理实验室建造了直径为78毫米的超音速风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速风洞得到发展。1947年,美国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首先建造了试验段尺寸为304毫米的开槽壁高速风洞。60年代,各类超高速实验设备也日臻成熟。目前全世界的风洞总数已达千余座。</P><P>风洞的发明,为各类飞行器的研制提供了模拟手段。50年代美国B—52型轰炸机的研制,曾进行了约1万小时的风洞实验。80年代第一架航天飞机的研制,则进行了约10万小时的风洞实验。</P><P>  根据风洞在实验过程中所能达到的马赫数值的不同,分为低速,跨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等不同类型。最大低速风洞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艾姆斯中心的国家全尺寸设备,实验段的尺寸为24.4×36.6平方米,足以实验一架完整的真飞机。雷诺数最高的大型跨音速风洞是美国兰利中心的国家跨音速设备,是一座实验尺寸为2.5×2.5平方米的低温风洞,采用喷注射液氮降温方法,使风洞实验的雷诺数接近或达到飞行器的实际飞行值。</P><P>这一试验也称强度试验。它的目的是要对飞机整体或某一部件进行结构验证,以便获得飞机整体和部件结构在载荷和环境条件下的状态、耐受力等数据。这种试验又分为有具体针对性的静力试验、动力试验、热强度试验和疲劳试验。</P><P>飞行试验的目的在于在真实飞行状态下,测试所有新飞机所使用的机上设备,进而检测这些新研制或经过技术改进的设备的性能。这种试验需要有专门的记录仪器,以及有遥测、遥控装置的模型飞机进行多次试飞。模型飞机既可以依靠自身动力从地面起飞,也可以由其他飞机投放,还可以用火箭动力发射。</P><P>这种试验是用于测试飞机的整体和各结构部分,以及其他附属机、构件和辅助设置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性能。一般来说,这些环境条件应当包括寒冷地带,火热地带,高原地区,海洋空域等,以此来试验飞机的发动机在高温、低温、常温状态下的启动和运转,以及飞机的结冰防冰,雷击,腐蚀敏感性,电子抗干扰力和外物吞咽试验。这些试验对于飞机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2:57:1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2:58:2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2:57:50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2:59:0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06:02编辑过]
<P></P><P>MBB 公司进行鸭式布局风洞测试</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11:0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19:23编辑过]
<P>风洞实验对高层建筑也很重要。</P><P></P><P>没看错的话,应是东方明珠塔。</P>
<P></P><P></P>
<P></P><P></P><P></P>
<P></P><P>这是同济大学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风洞试验室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57:07编辑过]
<P>中国风洞艰难的发展过程。</P><P>1994年5月,我国空气动力学界一项跨世纪的工程在空气动力研究试验基地隆重奠基。为这座世界级的大型跨超音速风洞设备,整整一代气动人望眼欲穿,多年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气动人盼这座风洞盼了几十年。
  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也急切盼望了几十年。研制新一代先进的战斗机需要它,发展我国自己的大客机、干线机迫切需要它……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他最早的蓝图中,已经规划过这座风洞。
  聂荣臻元帅在1969年批准的空气动力建设项目中,曾包括了这座风洞。国防科委一直呼吁,航空航天高技术专家们也在强烈呼吁。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一直没能上马。
  其实,气动人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干。没钱也在干,没上马的时候也在干。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这座风洞拼搏。有的人拼倒下了,有的人满怀遗憾地离开了。
  风洞设计专家陈能歧是最早的论证人之一。十度春秋,艰苦的论证工作告一段落,进京向钱学森汇报论证结果时,受到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汇报结束后,陈能歧病倒京城,再也没能回到基地。
  在首任总设计师潘瑞康和副总设计师张志萃、丁敏的主持下,凌其扬、邢起祥等技术人员历时五年,完成了第一方案全部设计任务。这一方案具有流场品质好,试验时间长等优点,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跨超音速风洞的优选方案。但这一方案建造费用高昂,只好忍痛割爱放弃掉了。其实,这一方案从最初的论证到最后设计完成,远不止五年,而是前后历时达22年之久。22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在这一方案中付出了青春、智慧的一批优秀技术人才如陈平、邓永录、杨经通等在宣告这一方案被放弃的同时,也宣布转业,泪流满面地离开了心爱的事业。有人说是:一腔热血,一颗冷心,春种秋不收,开花不结果。但临走之前他们却相约,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案,只要这座风洞建好了,他们还活着就一定回来看一眼!
  凌其扬还算是幸运的一个,他留下来继续参加了另一方案的论证工作,并担任了引导风洞的气动总体设计。引导风洞将为大风洞的设计、建造、运行以及今后的进一步提供经验。但凌其扬说,他可能看不上大风洞建成就得退休了。
  第二任也是新方案的总设计师陶祖贤,也估计看不到他负责的这座风洞。他曾经参与过近十座风洞的设计,担任过三座风洞的总设计师。他最得意、最让他骄傲,也使他最遗憾的就是最后这座风洞了。在他的主持下,根据“经济、实用、可靠、关键部位要先进”的设计思想。争分夺秒苦战三年,出色完成了新方案的设计任务,推翻了国际上公认的该方案气流品质差、运行费用高、试验时间短的定论。这座风洞建成之后,将是世界上同类形式的风洞中最大的。
  司令员黄序,把他退休之后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这座风洞上。
  为这座风洞,许多老一代气动人流过泪。1992年国庆节前夕的一个晚上,正在边吃晚饭边看电视的王喜荣突然愤怒了:新闻里正在播放一个科长不到两年贪污了3000多万!王喜荣一拍桌子站起来,把老伴吓了一跳。那天晚上,王喜荣哭了,他哭着骂:“他妈的,3000万,好几座风洞的钱!××风洞几十年还没建起来,才多少钱?过去几千万,建不起,现在一个多亿,还是建不起!他妈的,只少几个这样的王八蛋科长,这座百年大计的风洞就起来了……”
  风洞终于上马了,许多老同志又高兴得流泪、心疼得流泪。一个多亿,国家和人民拿出来容易吗?心里总觉得亏了国家、欠了人民。其实,深居山沟的气动人也清楚,那些如雨后春笋般富丽堂皇的宾馆、饭店,哪一座省下来,就把那座令他们梦魂牵绕的风洞建起了!那些满世界乱跑的小轿车,只一辆的钱给他们,他们就能搞出一个部委级、甚至国家级的成果来。可是他们仍然为自己花的那点钱心疼得流泪,仍然觉得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这就是气动人!
  这座被称为跨世纪工程的大型跨超音速风洞,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高度,它的建成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空气动力试验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奠定新的腾飞的基础。
  这无疑也是老一代气动人最后的辉煌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座风洞留到今天才得以上马,倒有了另一种特殊的价值。它在跨越两个世纪的同时,也跨越了新老两代气动人。老一代气动人把最后的拼搏留给它,把作风、传统、经验和对事业的忠诚都留给它。这给新一代气动人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这一切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是一根再恰当不过的接力棒,并在最佳时刻交给了新一代气动人。
</P>
如今,我国终于建成先进风洞设备 <P>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研究所传出喜讯:我国两座国际水平的大型航空航天气动试验研究设备“冲压加速器”和“物理靶”宣告建成。这是继80年代初该所建成我国最大,并雄居亚洲之首的“200米自由飞弹道靶”以来为国防科研事业创下的又一辉煌业绩。</P><P>  这两座大型设备的建成,既从横向又从纵向补充与发展了“200米自由飞弹道靶”的科研试验能力,使其由战略武器研究扩展到战术武器研究,从航天领域延伸至航空物理学领域,大大拓宽了弹道靶的试验研究范围。不仅为国防科研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而且还将对我国的工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推动力。/《科技日报》</P>
<P>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海域成功发射了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在西方引起一片震惊。某些军事和航空航天专家惊诧之余迅速作出判断:“中国已经建成高水平的飞行器空气动力试验机构”。
  这确是一个科学的判断,也是一个令西方某些大国意想不到又不得不接受的“严酷”事 实。
  之后,随着中国研制的火箭、导弹、新型飞机不断升空和出现,那个被国外军事观察家称之为“高水平的飞行器空气动力试验机构”也渐渐浮出水面。这就是为卫星、导弹等尖端飞行器提供模拟试验的中国风洞群。此时,它们正在川西北大山深处高速运转。
  昨天的秘密 今天的奇迹
  古老的中国西部蜀道,留下几多古代豪杰鞠躬尽瘁难成伟业的悲叹。
  20世纪60年代,一群来自北京、沈阳、哈尔滨的知识精英,循着当年诸葛孔明征战的蜀道来到“天府之国”一个鲜为人知的地方。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大山中崛起了一座座寄托中国人强国希望和探索飞天奥秘的神奇宫殿——亚洲最大的风洞群。
  风洞试验简单地讲,就是依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将模型或实物固定在地面人工环境里,使气流流过来模拟空中各种复杂飞行状态,获得宝贵参数。由于风洞试验条件能人工控制,可重复而经济地取得数据,是飞机、导弹、火箭等研制定型和生产的“绿色通道”。
  对于新中国国防科技领域这一惊人成果,当年曾经出现过一个带有几分戏剧性的“国际误会”——当国际上确认中国已拥有标志着一个国家具备了相当航空航天器研制能力的风洞存在后,许多国家极为震惊:美国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一口咬定是前苏联帮着干的;而对中国“更了解”的俄罗斯权威则怀疑是美国人暗中“帮忙”。直到若干年后,他们才真正发现并确认,在中国西部,不但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中国自己的空气动力专家队伍,而且还创造了世界奇迹。
  新世纪的第一春,循着当年创造者的足迹,我们来到川西北一座大山深处,找到这些引导中国尖端国防科技进步的“隐性巨人”。风洞专家告诉我们,这里是目前中国也是亚洲最大的风洞群,拥有低速、高速、超高速风洞和激波、电弧等各种风洞。具备各类飞机、导弹、卫星、运载火箭及飞船等航空航天器空气动力研究试验能力。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法国宇航院院长奥里维尔博士来此参观后不禁赞叹道:“我确信,这是一项能使中国走向巨大成功的世界性成就!”
  记者在现场看到,风洞主要分为高速风洞群、低速风洞群与超高速风洞群,分别应用于不同的研究试验范围。风洞周围群山环抱,植被茂密。当年出于形势的需要,建设的风洞主要安置在巨大的人工山洞里。山洞绵延数公里,横贯几座山,从外表看,很难想象山里有洞,洞里卧虎藏龙。这些山洞都是人工开凿的,其难度可想而知。现在我们仍能在裸露的洞壁上看到大拇指粗的稳固性钢筋头,据说人工山洞其坚固性能抗8级以上地震。洞口掩映在绿树丛中,毫不起眼。只有试验时那一阵阵巨大的轰鸣声,告诉前来参观的人们,这里是航天航空巨人出生的摇篮。不过,如今新修建的风洞已不需要山洞掩蔽,而是昂然矗立地面。
  航空航天圣殿的“监察官”
  国防尖端武器的“度量衡”
  在这座国防教育基地里,让人自然产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共和国的许多“科技奇迹”,使世界诸强不敢小视。我们自行研制的许多武器装备,绝大部分在这里经过测试,因而被誉为航空航天圣殿的“监察官”,国防尖端武器的“度量衡”。
  风洞专家告诉我们,世界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发展空气动力试验研究机构。德国早在1907年就成立了“哥廷根空气动力试验院”,并在1955年至1975年的20年间,不惜巨资修建了71座低速、高速、超高速和特种风洞,在世界上率先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弹道导弹;美国于1915年就成立了国家空气动力研究机构,80年代推出的“星球大战”计划,技术上也是以世界上最先进和庞大的风洞群为保障的,并牢牢占据了世界航空航天领域的“霸主”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从零开始发展航空航天事业。当发达国家有了强大的空军和不断升天的飞机、导弹、卫星时,中国还在为买来的飞机苦苦思索:它到底能飞多高?作战半径有多大?爬行极限是多少?买来的飞机性能只有靠试飞员冒着生命危险去摸索;设计的导弹只能做实弹试验;自己研制的飞机只有花大把外汇,拿到别人的风洞里去做试验……一个数据、一个试验都要花很多外汇,还要看别人的脸色行事。往往试验人家给做,但风洞不能进,数据出来,对不对,能不能用,自己看着办。可以说,无风洞,已成为当年制约我国航空航天以及国防工业发展的瓶颈。
  这里能圆“飞天梦” 这里通往强国路
  在人类实现航空航天飞行的道路上,“音障”曾是一座险峻的高峰,其强大的阻力使飞行器很难达到超音速飞行,而且容易造成机毁人亡。必须事先借助风洞的准确试验,找出应对办法。
  我国于60年代中期开始建造1.2米跨超声速风洞,因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现在看见的这座风洞,竟是建在几百米深的花岗石山洞中这在世界风洞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1.2米风洞在建成后的14年时间里,共完成500余项课题和型号研究试验,吹风10万余次,为我国国防军事工业的迅速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被誉为“功勋风洞”。
  毫无疑问,风洞越大,模型越大,试验误差就越小。另外,随着飞行器速度、机动性、越来越多的外挂物等功能的增加,小型风洞已无法满足试验,只有求助于大型和特种风洞。我国于1994年开始建造亚洲最大的2.4米跨声速风洞,1998年底正式投入试验。它的建成,使我国高速风洞综合试验能力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当我们迈进比1.2米风洞更先进、应用更广泛的2.4米风洞时,立即被这个庞然大物惊呆了。说话间,一架飞机模型徐徐进入风洞准备测试。模型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我们禁不住想摸一下。负责人连忙阻止说:“只要沾上任何油脂、汗水、灰尘或发丝等杂质,导致模型数据失之毫厘,飞行中可就差之千里了。”
  采访中我们还见识了2米激波风洞和200米自由飞弹道靶等一些特种风洞装置。后者是空气不动模型,即用一种特制发射装置在瞬间使模型快速运动,在几十毫秒之间模拟出导弹、卫星飞行的环境,求出飞行器需要的准确参数。
  B研究所所长告诉我们,200米自由飞弹道靶和2米激波风洞在我国战略武器的研制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而独特的作用。随着我国航空航天向外围空间的不断拓展和战略武器性能的提高,高超声速风洞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们还了解到,风洞不仅适用于国防军事,还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像低速风洞还更多地应用于工业设备研究。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低速风洞在民用航空、铁路汽车和机车、风能利用、建筑、环保等方面也起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现在仍雄踞亚洲之首的8米×6米风洞无疑是亚洲低速风洞中的“大哥大”。C研究所所长介绍,该风洞自1977年建成以来,在国家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24年来先后进行了多枚通信卫星、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杨浦大桥及高速机车等近千项地面风载试验,一大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相继在风洞里获得合格与专利证书。
  尾声:2002年12月3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 无人飞船“神舟”四号发射升空。这是中华民族将在本世纪实现强国梦的重要信号。世界再次聚焦中国风洞。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尖端国防技术从零起步,迅速取得巨大成就,风洞试验功不可没。
  风洞陈列室里,“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各种新型飞机、“神舟”号飞船等一个个令国人骄傲的神秘模型诉说着一个个激动人心的风洞故事</P>
<P>我们的实力。</P><P>中国风洞大攻角试验力获突破 达世界先进水平</P><P> 近日,一项用于先进高机动飞行器研制的大攻角风洞试验技术,在总装空气动力研究基地通过鉴定。该技术标志着我国风洞大攻角试验能力有了新飞跃,并跻身于世界同类技术先进行列。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空气动力研究基地某研究所立项开展此项研究,很快就在不同尺寸的高速风洞中建立了大攻角试验技术,使我国高速风洞试验攻角范围拓展到100以上,及时为我国先进高机动飞行器研制提供了急需的大攻角试验平台。前不久,该所还在亚洲最大的2.4米风洞建立了大攻角试验技术,使我国大攻角试验研究能力进一步跨上了新台阶</P>
<P>中国高速风洞试验技术已实现新的飞跃 </P><P>
来自中国军方的消息称,10月16日上午,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某新型飞行器在空气动力试验基地圆满完成定型试验。这标志着我高速风洞试验技术已实现新的飞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加速我军高新武器装备更新换代步伐将发挥重要作用。</P><P>  消息称,这个空气动力试验基地相继攻克了一系列高速风洞试验的关键技术。外挂物捕获轨迹试验是高速飞行器弹机分离的关键,此项技术过去一直掌握在世界极少数发达国家手里,我国自主研制出了外挂物捕获轨迹试验技术,性能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P><P>  飞行器布局研究是世界航空航天领域最复杂的技术之一,科研人员根据设计单位的布局,在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资料的同时,大胆创新,对技战术指标进行了优化,一举攻破所有技术难题,使飞行器的阻力大为减少,技术指标全部达到优秀</P>
<B>我国设计建设的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获国家奖 </B></P><P><P>  【龙虎网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亚洲最大跨声速风洞项目日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它标志着我国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能力已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解放军总装备部21日召开表彰大会,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李继耐出席大会并讲话。</P><P>  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大型跨声速风洞,是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工程,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跨声速引射式风洞。风洞采用了当代最新技术,结构设计等主要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从1999年12月通气试车以来,各项性能指标稳定可靠,模拟状态更接近真实飞行条件,获取了众多空气动力学领域的创新成果,特别是对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P>  跨声速空气动力研究是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中最复杂、最困难的问题之一。当飞行器速度从亚音速跨越到超音速界限时,气流流动状态发生了质的变化,航空航天飞行史上许多飞行故障就是在这种跨声速状态中发生的。因此,大型跨声速风洞是研制先进航空航天飞行器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设施。由于这种风洞建造难度大,目前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能够自主设计和制造。大型跨声速风洞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跨声速风洞设计、建设与试验水平已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低速、高速、超高速、激波、低密等40多座风洞,形成了亚洲最大、世界屈指可数的齐全配套的风洞群,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新型武器装备研制和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P>
<P><P>美空军研建马赫数15的高超音速风洞 </P><P>2001年6月5日17:51 广州日报大洋网 </P>
<P>  大洋网讯 美国空军的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正在领导一项旨在于2015年左右建成马赫数为15的高超音速风洞的研究计划。先进高超音速领域磁流体动力加速器研究(MARIAH)小组正在研究利用超高压空气、电子束和磁流体动力(MHD)加速器来实现12-15马赫的试验速度。 <P>  据光明日报,基本研究正在普林斯顿大学、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和MSE技术应用公司进行。弹道导弹防御局对MARIAH项目很感兴趣,因为他们需要试验未来的高超音速导弹拦截器。美国目前还没有能够在真实飞行条件下试验马赫数为10-15的飞机或导弹的设施。 <P>  如果能够解决技术挑战和从国会得到相应的拨款,那么2015年就能有真正的高超音速试验设施可供利用。它将利用一系列的专用活塞产生21,000公斤/平方厘米的超高压力,同时能维持试验段适度高的空气温度。 <P>  空气开始被加速至2马赫,然后电子束的辐射能进入,为超音速流稍微充电以实现高达12马赫的速度。电子束加速器有利于基于激光器的系统,其主要原因是它的制造成本比较低。为了进一步将气流加速至15马赫,与电子束一起应用具有20泰斯拉磁铁的MHD装置。结果,在试验段的运行可持续10秒,而不是现有高速设备在特殊条件下实现的仅仅数毫秒。 <P>  计划要求MARIAH研究人员明年早些时候制造和试验"世界上最强大的电子加速器"。它将利用1兆瓦的电子束对喷嘴点火。如果这一试验成功,第二次试验将使10-20兆瓦的电子束、一个高压空气扩大器管道和一个MHD装置结合在一起,并于2005年进行试验,以便确定建造有200兆瓦电子束的全尺寸设施的可行性。建造工作需要八年完成。 <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3:58:20编辑过]
<P></P><P></P><P>这是专家正在制作波音7E7模型以放进风洞吹风。</P><P>高速风洞模型是波音模型设计工程师,利用计算机辅助三维互动应用系统(CATIA)创建的。CATIA是一种复杂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软件。程序设计人员利用CATIA模型创建各种数字控制程序,在计算机控制的铣床上制作飞机模型。因为模型的尺寸很小,要求非常精密,允许误差通常小于0.15毫米(0.006英寸),所以模型大部分都由手工制作。</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16 15:24:0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