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媒称著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旧金山过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23:27
2009年10月29日 09:08中新网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先生,已于周一(26日)晚间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过世,享年89岁。

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曾经参军并做过中学教员。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

身为中国近代史大家,唐德刚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他与当时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和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则为忘年之交。曾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等。

他的散文可读性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序中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他还曾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

其夫人吴昭文,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吴开先之女。吴昭文表示,唐德刚生前饱受肾病折磨,后来决定不再洗肾,在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2009年10月29日 09:08中新网
中新网10月29日电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著名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先生,已于周一(26日)晚间在美国旧金山家中因肾衰竭过世,享年89岁。

唐德刚1920年生于安徽合肥,曾经参军并做过中学教员。1939年秋考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历史学系,1948年赴美留学,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72年受聘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后兼任系主任12年。

身为中国近代史大家,唐德刚也是华裔史学家中口述史的主要推动人物。他与当时政要如顾维钧、李宗仁、陈立夫、张学良等人多有接触,和当时人在纽约的胡适则为忘年之交。曾著有《李宗仁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顾维钧回忆录》、《晚清七十年》、《张学良口述历史》等。

他的散文可读性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在《胡适杂忆》序中说,唐德刚先生“应公认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他倒没有走胡适的老路,写一清如水的纯白话。德刚古文根柢深厚,加上天性诙谐,写起文章来,口无遮拦,气势极盛,读起来真是妙趣横生”。

他还曾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

其夫人吴昭文,是中国国民党元老吴开先之女。吴昭文表示,唐德刚生前饱受肾病折磨,后来决定不再洗肾,在旧金山家中安详辞世。
  ·史学:
  《中美外交史百年史1784-1911》
  《晚清七十年》
  《袁氏当国》
  《新中国三十年》
  《美国民权运动》
  《中国之惑》
  《毛泽东专政始末1949-1976》
  ·口述回忆录与传记:
  《李宗仁回忆录》
  《顾维钧回忆录》
  《胡适口述自传》
  《胡适杂忆》
  《梅兰芳传稿》
  《张学良口述历史》
  ·文学作品:
  《战争与爱情》
  ·其他:
  《史学与红学》
  《书缘与人缘》
  《第三种美国人》
看过几部唐先生的书
在这个只有伪大师的年代
逝者为大 哀悼下
ecosong 发表于 2009-10-29 16:08

《顾维钧回忆录》 《袁氏当国》这两个我觉得很好呀
《晚清七十年》文笔很好,不过史料错误很多


唐先生散文写得很好,不过历史研究水平确实够不上大师
2009年10月30日 17:00东方早报
史学名家唐德刚在美辞世 近代口述史学会设唐德刚奖学金

● 在史学上,唐德刚有两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口述史,二是关于中国

近代演变的“历史三峡”说。

● 他的散文可读性颇高,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誉之为“唐派散文”。

● 他曾参与发起在全球征集一亿人签名要求日本偿付战争赔款的运动。

从国民党军队中的小兵,到在美国长期从事历史研究并与胡适结为忘年交,从民国人物的口述史到提出关于中国近代演变的“历史三峡”说……史学名家唐德刚于10月26日晚上11时20分因肾衰竭在美国加州家中平静去世,享年89岁。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主编游奇惠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唐先生的夫人吴昭文女士希望唐先生的去世不要惊动大家,“感谢亲友问讯,但花圈挽联一律婉谢,奠仪可改送唐教授所创立的‘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该会专设唐德刚教授奖学金基金。”

唐德刚生平

1920年8月23日,唐德刚生于安徽合肥淮军世家,幼承庭训,国学根底深厚。小学五年级后接受新式教育。1937年抗战爆发,随国立安徽中学辗转西迁,后进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回安徽任中学教席,随后在省立安徽学院讲授西方通史。抗战胜利后,考取自费留美,负笈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追随唐纳德教授研究西方史,1959年获哥大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哥大执教,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并兼任亚洲史学系系主任,直到退休,专心著作。1980年代末,唐德刚在纽约邀集朋友和学生组成“中国近代口述史学会”,访问经历抗战时期的老人,这是他积极推广口述史研究的贡献之一。

在史学上,唐德刚有两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口述史,二是关于中国近代演变的“历史三峡”说。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期间参加口述史研究项目,访问了很多当代最重要的人物,成名作是《李宗仁回忆录》,至今是口述史的代表著述。《顾维钧回忆录》完成英文稿,由大陆译为中文。唐教授长期访问胡适,关系密切,被视为胡适的弟子,胡适思想的传播者。《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最为著名。张学良一度想请唐德刚写口述自传,后来因故中断,但是整理已有的谈话和录音,出版了《张学良口述历史》。

唐德刚在1990年代成形“历史三峡”说,认为中国全部文明史可分为三个阶段,中间经过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从战国时期到秦帝国,大概经过三百年,核心转变见于三个基本制度的变化:一、政治上废封建,立郡县;二、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三、学术思想上由百家争鸣转为独崇儒术。转型完成即创建了农业大帝国的定型。唐德刚认为,近代的大动乱是从中华帝国到现代国家的第二次转型。新的中华文明定型也必然有文化─社会─政治体制的三方面的转型:一、政治上化君权为民权;二、经济上化农业经济为工商业经济;三、学术思想上化控制思想为开放思想。他从此演绎出一个综合的文化概念──第一次转型是造成“行同伦”的社会,第二次转型则是行为不再同伦,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多元化的社会。他的“历史三峡”说,在海外深受重视。

唐德刚的历史著作,主要是在杂志上发表的单篇论文,后来集合成为巨著,最著名的是1998年出版的《晚清七十年》五大册。其中“历史三峡”说是解释中国历史转变的主轴。这套书本是唐教授构思多年的《民国通史》的晚清导论篇,但民国史只写了国民政府之前的《袁氏当国》相关文章,集结为这两本书。

唐德刚从大学时代就不断写短文和创作短篇,气势磅礡,妙语如珠,这是他文史一家的特色。著名作品有《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五十年代底尘埃》、《战争与爱情》等。

唐德刚一生都不是象牙塔里的学者,他的历史著作也大多面向普通读者。二十多年来,他积极投入人道主义团体发起的运动,揭露日本的侵略罪行和暴行,要求日本道歉和赔偿。无论集会、演讲、行游,他都亲自参加。2002年因钓鱼岛事件曾与杨振宁一同发表声明,声讨李登辉。


关于口述

对于口述民国风云人物,唐德刚自己也说:“作为一个海外的华裔史学工作者,眼底手头所见,是一些琳琅满目的中华无价之宝,眼睁睁地看着逐渐流失,内心所反升的沉重的使命感和遗恨、惋惜之情交织,而又无能为力,心理上的孤独质感,真非亲历者所能体会于万一也。如果这些有价值的活资料,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不能完好保存下来,那么很可能就会丢失。那就是我们这代史学家的失职。”

“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芮文斯教授开创,但唐德刚在他《历史是怎样口述的?》一文中表示,《史记》是我国史籍中最早的“口述历史”,“《史记》里根据‘口述’而写出的‘历史’还可以数出很多条。司马迁那时虽然还不会使用‘录音机’,‘口述历史’的笔记记录,倒被这位杰出的史家充分地利用了。”

不过这个口述传统之后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忽视,被埋没了两千多年。唐德刚回忆自己做口述史的机缘,还是和老师胡适有关。“为着他(胡适)自己的‘口述’自传,胡先生总是向我叹息说,这工作有谁能承担起来,职业化一下就好做了!”正在这个时候,前美国驻华记者罗拔·卜顿来到纽约和唐德刚相遇,之前罗拔在香港做了张国焘的口述。唐德刚兼职做了罗拔的翻译,和他一起合作。罗拔建议唐德刚,先找一位中国名人做访问对象。然后向福特基金会申请研究经费。

“我告诉罗拔说,中国‘名人’那时在纽约当‘难民’的真是‘车载斗量’了,不过我认识的只有胡适之先生和陈立夫先生二人。”“‘胡适绝对是个好题目!’罗拔说。所以我就向适之先生打电话了。”那是1956年的冬季,唐德刚和胡适谈了一整晚,“谈得起劲了,他找出本地图,用张薄纸蒙在上面,为我画了一张他故乡的地图。”但此次口述胡适因为经费和胡适本人原因,最终胎死腹中。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后来在福特基金会赞助下渐次形成,唐德刚被指派为胡适的助手,“正式工作”。
关于胡适

1957年,唐德刚做胡适口述,后来出版了《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唐德刚也一直以胡适学生自称,可在中国近代史上自诩胡适学生又何其多。不过唐德刚自己也说:“我不能不承认我也是胡适之的学生。胡老师生前一直是这样替我介绍。我也从未否认过。我这个学生,除追随他去听他讲演之外,没有正式拿他学分,但是我却单独上过‘胡适学’大课一千小时上下,这是胡适所有的学生中,前所未有的事。我不是替胡先生提皮包、延宾客,我是真正地上课——这一点我得感到恩师独厚!——做了胡老师收山小门生。”

唐德刚还说,“我是胡氏最失意时期、最孤独时代的学生。……胡先生那时同我的关系,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乞丐小和尚的关系。”因为长期的访谈,唐德刚说,他看到了胡适生活和学问的另一半,他还做打油诗描述胡适在美国的二十七年:“人生七十不稀,胡生七二何奇?前二十年海啸,后十年未老。成熟时期共有五十二年,有二十七年在美国过了!”

那什么是“胡适”?唐德刚说:“胡适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名,它代表一个文化整体。因为胡老师已不只是某一行的老师,他简直是众多重要文化行道中的共同宗师。”

那什么是胡适时代呢?唐德刚说:“在1917年以改良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再造文明、全盘西化终,这个所谓新文化运动,出了个大英雄,这个大英雄就是胡适之,这个新文化勃起的时代,也就是胡适时代。”

在唐德刚看来,终胡适一生都是空想。所谓“科学”,只限于少数象牙之塔内的知识分子,塔外军、政、商、学,用上科学的就太少了。“至于实验主义被视为资产阶级最反动的哲学,那就更无论矣。”至于胡适的幽灵之后的复活,唐德刚说:“胡适时代卷土重来,则中华民族兼中西之长,在超西方时代走向康庄大道,向西方作文化反挑战,为时当不在远。”唐德刚在一次演讲中甚至鼓吹:“诸位,让我们一齐鼓掌,欢迎胡适时代卷土重来!”
关于张学良

1990年1月至5月间,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和亚都饭店,唐德刚与张学良一共录下了11盘录音带,全景式展现了张学良的百年风云。这次口述缘起是张学良看了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后,派人找到唐德刚,说张学良想请他吃饭。就在那次饭桌上,张学良表示请唐德刚为他写回忆录。

唐德刚对张学良做了肯定评价,他说“张学良是现代中国史(甚至是现代世界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是非焦点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没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唐德刚还提到,张学良对自己的自我批评也是是非不定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还是一硬到底,说什么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这是他亲口向我说的。”对于自己被蒋介石关了一辈子,唐德刚转述说:“(他)不但无怨无忧,蒋在他心目中,始终还是个‘亲如骨肉’的、抗日救国的统帅,他心目中,大大的民族英雄。”

唐德刚说,对于史学界,“(张学良)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是非题。”

关于口述

对于口述民国风云人物,唐德刚自己也说:“作为一个海外的华裔史学工作者,眼底手头所见,是一些琳琅满目的中华无价之宝,眼睁睁地看着逐渐流失,内心所反升的沉重的使命感和遗恨、惋惜之情交织,而又无能为力,心理上的孤独质感,真非亲历者所能体会于万一也。如果这些有价值的活资料,在我们这代人手中不能完好保存下来,那么很可能就会丢失。那就是我们这代史学家的失职。”

“口述历史”的研究方法一般认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芮文斯教授开创,但唐德刚在他《历史是怎样口述的?》一文中表示,《史记》是我国史籍中最早的“口述历史”,“《史记》里根据‘口述’而写出的‘历史’还可以数出很多条。司马迁那时虽然还不会使用‘录音机’,‘口述历史’的笔记记录,倒被这位杰出的史家充分地利用了。”

不过这个口述传统之后一直为中国史学界所忽视,被埋没了两千多年。唐德刚回忆自己做口述史的机缘,还是和老师胡适有关。“为着他(胡适)自己的‘口述’自传,胡先生总是向我叹息说,这工作有谁能承担起来,职业化一下就好做了!”正在这个时候,前美国驻华记者罗拔·卜顿来到纽约和唐德刚相遇,之前罗拔在香港做了张国焘的口述。唐德刚兼职做了罗拔的翻译,和他一起合作。罗拔建议唐德刚,先找一位中国名人做访问对象。然后向福特基金会申请研究经费。

“我告诉罗拔说,中国‘名人’那时在纽约当‘难民’的真是‘车载斗量’了,不过我认识的只有胡适之先生和陈立夫先生二人。”“‘胡适绝对是个好题目!’罗拔说。所以我就向适之先生打电话了。”那是1956年的冬季,唐德刚和胡适谈了一整晚,“谈得起劲了,他找出本地图,用张薄纸蒙在上面,为我画了一张他故乡的地图。”但此次口述胡适因为经费和胡适本人原因,最终胎死腹中。

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后来在福特基金会赞助下渐次形成,唐德刚被指派为胡适的助手,“正式工作”。
关于胡适

1957年,唐德刚做胡适口述,后来出版了《胡适口述自传》一书。唐德刚也一直以胡适学生自称,可在中国近代史上自诩胡适学生又何其多。不过唐德刚自己也说:“我不能不承认我也是胡适之的学生。胡老师生前一直是这样替我介绍。我也从未否认过。我这个学生,除追随他去听他讲演之外,没有正式拿他学分,但是我却单独上过‘胡适学’大课一千小时上下,这是胡适所有的学生中,前所未有的事。我不是替胡先生提皮包、延宾客,我是真正地上课——这一点我得感到恩师独厚!——做了胡老师收山小门生。”

唐德刚还说,“我是胡氏最失意时期、最孤独时代的学生。……胡先生那时同我的关系,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乞丐老和尚和乞丐小和尚的关系。”因为长期的访谈,唐德刚说,他看到了胡适生活和学问的另一半,他还做打油诗描述胡适在美国的二十七年:“人生七十不稀,胡生七二何奇?前二十年海啸,后十年未老。成熟时期共有五十二年,有二十七年在美国过了!”

那什么是“胡适”?唐德刚说:“胡适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人名,它代表一个文化整体。因为胡老师已不只是某一行的老师,他简直是众多重要文化行道中的共同宗师。”

那什么是胡适时代呢?唐德刚说:“在1917年以改良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再造文明、全盘西化终,这个所谓新文化运动,出了个大英雄,这个大英雄就是胡适之,这个新文化勃起的时代,也就是胡适时代。”

在唐德刚看来,终胡适一生都是空想。所谓“科学”,只限于少数象牙之塔内的知识分子,塔外军、政、商、学,用上科学的就太少了。“至于实验主义被视为资产阶级最反动的哲学,那就更无论矣。”至于胡适的幽灵之后的复活,唐德刚说:“胡适时代卷土重来,则中华民族兼中西之长,在超西方时代走向康庄大道,向西方作文化反挑战,为时当不在远。”唐德刚在一次演讲中甚至鼓吹:“诸位,让我们一齐鼓掌,欢迎胡适时代卷土重来!”
关于张学良

1990年1月至5月间,在台北北投张学良寓所和亚都饭店,唐德刚与张学良一共录下了11盘录音带,全景式展现了张学良的百年风云。这次口述缘起是张学良看了唐德刚的《李宗仁回忆录》后,派人找到唐德刚,说张学良想请他吃饭。就在那次饭桌上,张学良表示请唐德刚为他写回忆录。

唐德刚对张学良做了肯定评价,他说“张学良是现代中国史(甚至是现代世界史)上一个少有的是非人物,是非焦点便是他一手主导的西安事变。没西安事变,当今中国甚至整个今日世界的局势,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唐德刚还提到,张学良对自己的自我批评也是是非不定的,“虽然他在口头上还是一硬到底,说什么历史如走回头路的话,西安事变他还是要发动的。这是他亲口向我说的。”对于自己被蒋介石关了一辈子,唐德刚转述说:“(他)不但无怨无忧,蒋在他心目中,始终还是个‘亲如骨肉’的、抗日救国的统帅,他心目中,大大的民族英雄。”

唐德刚说,对于史学界,“(张学良)是一个永远解决不了的是非题。”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他在读书界的影响力超过学院派史学家

唐先生的中国学研究在美国不是主流,虽然他出身主流,但他从不按照美国学院的历史研究规矩研究中国。从现在看,他的历史著作形成了典型的唐氏风格,在我看来他的著作很有个性,别人学不来,有点像黄仁宇的大历史,而且他们的著作都面向公众,可以称之为公众史学。

很难说他在史学研究上有多大的成就,但他在读书界的影响力超过其他公认的学院派史学家。在我看来,他成就最高的就是4本口述史性质的著作,而且影响也最大。口述史说好做也好做,一个说一个记,但唐德刚与被采访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别人都学不会的,而且采访的都是民国著名历史人物。从他的口述史著作中,也能看出唐德刚本人的史观和历史功底。而且他整理出来的口述,很好看、很文学,甚至能看到被采访者的音容笑貌。其中,最为人称颂的是他的《胡适口述自传》,我1980年代读到的时候如痴如醉,评点和注释也成为这本书最为重要的内容。我知道他十分尊敬自己的老师胡适,但在这本书中他并没有简单地追星,他对老师有自己的看法。

1988年我随王元化先生第一次遇到了唐先生,当时他作为星云大师顾问一起来上海。见到他本人,才感觉人如其文,他心态非常开放,语言诙谐幽默。我始终觉得,他是我们所需要的一类史学家,他的口才和历史功底,如果到百家讲坛上去,其他人都不要再讲了。他不仅口才好,更重要的是他有历史悟性和个人史观,而不只是像百家讲坛那些人只有故事和戏说。

杨天石(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

我读唐先生的书

有时会笑出来

在唐德刚先生的诸多著作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李宗仁回忆录》和《顾维钧回忆录》,这是两部不朽的著作。唐德刚不仅是中国口述历史的开创者之一,也是口述历史这种史学研究形式最早的开创者之一。他的《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是想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都必须读的资料。唐先生不是严格、正统意义上的历史学家,他的作品也可以挑出毛病,也有不准确、看走眼的地方。但这些瑕疵都不足以影响唐德刚在史学界的地位。唐德刚独特的写史风格在史学界是独一无二。他个人说话很幽默、诙谐,虽然他操一口安徽官话,但并不影响他生动的表达。他的书也很生动、有趣,甚至会影响你的情绪。我读唐先生的书有时候会笑出来。

我最后一次见到他是在美国新泽西,那时他已经中风,不过后遗症还不算严重,精力也不错,说话正常,就是影响了走路。这些年一直听说他身体不好的消息,不过这次突然辞世也很意外。

金光耀(复旦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

他的4本口述立下了范本

1979年我还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时候,唐先生就到复旦来讲学,给我们学生做演讲。我们这些同学直到现在还经常谈起30年前唐先生的演讲。2000年,我们复旦大学举办顾维钧研讨会,这也是首次在大陆举办顾维钧研讨会,当时我就邀请了唐先生,他当时已经有80岁了,但亲自来参加,并提交了论文。因为我当时也在做顾维钧研究,他又做了顾维钧的口述史,所以我们相互之间的交往很多。之后我又到美国去他家拜访,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口才非常好的老先生,十分风趣。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做了民国著名人物的口述,唐德刚做口述,不只是说和听,他其实前期做了很多准备,然后又花很大工夫在校订上,他的4本口述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口述研究立下了范本,此外他做的张学良、李宗仁、顾维钧、胡适这四位历史人物的口述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民国历史资料。

傅月庵(台湾著名出版人)

他跟我说,学历史就别学李敖了

1980年代,唐先生来到台湾,提倡口述历史研究。当时还是学生的我觉得他跟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学家很不一样,于是我就写信给他。唐先生和他那辈学人共同点就在于,不会因为你无名或是小辈就不理你,他们把小辈当回事。他很快给我回了一封长信。当时我刚刚退伍回来,学习的是土木工程,但想学历史。我在信中说,我喜欢李敖。在回信中,唐先生说,他也去“参观”了台湾六景之一的李敖,他跟我说,学历史就别学李敖了,这是当头棒喝。在他鼓励下我真的改行学习历史。后来就一直和先生保持联系。

这两年,我对他的身体一直很担心,一直通过来往美国的朋友打听他的消息。晚年先生说,他一直想写一部《中国近代史》,但很遗憾因为年龄和身体,这一工程没能完成。

马家辉(香港文化评论家)

连李敖也佩服唐德刚

最近一段时间,我把唐先生的书都搬出来放在床头一本本再看,写得真好。特别是他的散文,连自视甚高的李敖也说:“唐德刚有些文章写得比我好。”让李敖说这样的话不容易,而且后来他还为《李宗仁回忆录》写了序。前一段时间我给台湾出版社总编写电子邮件,让他们赶快去联络唐先生,出版他的日记。唐先生有几十年记日记的习惯,这批日记是一座宝藏。后来才得知,唐先生已经把日记捐给了纽约历史协会。两年前,我跟他通过电话,希望约稿,他说他中风了,记忆力也衰退得很厉害。唐先生的记忆力可是非常好的,我就非常担心他的身体。


梁文道(香港文化评论家)

活在现代的古代中国史家

唐德刚做学问方法和兴趣范围非常广泛,现代史和古代史都有治,这对一个接受美国史学训练的学者非常难得。美国讲究专门史的研究,这种通史型的学者越来越少了。他提出“历史三峡”说,使我们很震动,一方面对中国的现在和未来很乐观,另外一方面这个过程又如此漫长。他的治学强调评论,这从他写的《晚清七十年》就可以看出来,他把个人的观点和情感投入到了历史写作中去,而不是像大多数史学家那样力求客观。在我看来,唐德刚就是一位活在现代的古代中国史家,他有现代学术训练和知识背景,但他的书写方式和角度又让我们想起中国古代的史学家。
真的么?
进来哀悼一下。
他写的晚清七十年是写本位面的?
唐德刚说:“在1917年以改良起,到1919年五四运动的再造文明、全盘西化终,这个所谓新文化运动,出了个大英雄,这个大英雄就是胡适之,这个新文化勃起的时代,也就是胡适时代。”
唐算不上是历史大家吧,感觉比余秋雨易中天之类的好一些罢了
T62 发表于 2009-10-31 20:18
"胡先生这个懦弱的本性...尤觉得这位老秀才百无一用之可怜。 "——引自唐德刚著《胡适杂忆》,传记文学出版社,1981年,175页。
一寸河山一寸血里露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