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躁杂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5:24:33
前日傍晚,皓月当空,秋风渐凉,虽已近中秋,但这无扰于我与一众死党调侃天下之兴致。
聊之兴起,忽有人提及当代文坛之青年翘楚韩寒同学,听闻韩寒同学不仅文采风流、笔翰如流,且有经国之才、济世之心,假以时日必成当代之鲁迅鲁豫才。吾闻之大骇,在下不才,虽才学鄙薄,但也关心时政,戏读过一些治学经典、文学名著,以备为日后八卦之谈资,韩兄大作虽未拜读,但其博客也曾诚心观之,满目皆是揭露社会黑暗流弊之文章,且文章多为拾人牙慧转载之,甚至数篇为被证实乃坊间之谣传,夹杂其间的评论更是凌乱空泛,或不知其意,亦有挑动民粹主义之嫌。或许是在下才疏学浅,天资驽钝,我着实看不出韩兄的经国济世之才。
忆至此处,吾随口而出:韩寒乃一以言辞搏出位之写手耳!一兄闻之,对曰;你不过是妒忌韩寒之才而已。听闻此言,常以能言的我竟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唯有苦笑。扪心自问,韩寒文章着实不对我的胃口,更谈不上是我妒忌之对象,但为争这一句之面,我准备认真拜读韩兄之鸿著,当翻开《韩寒五年文集》十分钟后,本来精神百倍的我就睡虫入脑了,不到半小时我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今早起来,顿感羞愧难当,自责无刻苦之学风。哎!看来韩章柳句我都白读了,怎么就不能体会韩兄文章之真味呢?
当我满心愧疚地再次翻开韩兄大作不足十分钟,我又再遇周公。醒后,我不禁啧啧称奇,难道韩兄之鸿著竟堪抵特效安定,让有些神经衰弱的我竟能迅速痊愈。想到这里,我对韩兄肃然起敬,赶忙整理衣冠,向上海方向叩首而拜,大呼:“韩兄真乃再世华佗。”
我断言:“以韩兄之大才,加之其纯真之文风,不出十年,必能继承郑渊洁之衣钵。”细想来,那位当面点出我之“痛楚”的良师益友,以其在虚拟世界叱咤风云之作风和夙夜在梦幻战争中追求巅峰之性格,成为韩兄的忠实簇拥也就不足为奇了。后听闻该兄正在写小说,这又不禁让我浮想联翩,儿时那些幻想成为孙悟空、克赛的瑰丽梦想又再次浮现我的眼前。与此公谈论先贤大儒、文采风流实在是与对一种印度神兽抚琴无异,还让他还是活在自己的梦里吧,我们就不必去打扰了。
下午,坐在电脑前,思绪万千,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调侃过后,平心而论,从韩兄言辞做派来看,却又有效法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的想法。观其博客之行文小品,满是类似古圣先贤式的对社会不公之愤懑,忧国忧民之情怀,但却无韩柳文章之凝练 平稳 含蓄 从容,如满弦之弓,只张不驰,让人毫无回味。整体来看,韩兄文章应少些刁毒,应多些平和。正如梁实秋先生评价鲁迅:“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但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以鲁迅之大才尚有如此之缺憾,那这些意见又是否值得我辈注意呢?
再从韩寒小说行文观之,其作品皆为一些描述青涩爱情的校园小说。此等文章如当回忆青春,点缀生活或许可以。但以此行文实在难觅鲁迅针砭时弊,试图拯救民族灵魂之影踪?引领中国文化之风向就更无从谈起了。
鲁迅之小说虽开中国白话小说之滥觞,但行文之处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种绝望,《呐喊》了之后还要《彷徨》,他寄希望于青年,但青年最后却常常“在吃了我的奶和血后,反来嘲笑我的瘦弱”,鲁迅死之前曾说,“一个也不宽恕”,可见其绝望与决绝。殊不知空洞的绝望无法指引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未来发展之方向,这点上我对梁实秋先生那句:“鲁迅只有一腔怨气,没有正面的主张。”深有感触,而这对于文化大家鲁迅来说着实是一大憾事。
如果说鲁迅尚能撕开到中华民族化脓之伤口,针砭时弊。字字见血,那么韩寒文章连民族文化的痛楚都无法触及。我不知韩寒兄是因能力有限,还是不敢、再或不愿触及这些,而只愿编写那些时下流行的YY小说聊以自慰?观其博客时常“呐喊”,以唤醒世人的灵魂,但观其小说或散文却又在麻痹世人的思想,韩寒同学实在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对于韩寒性格上的矛盾,足足困扰了我一个下午,当我百无聊赖地打开介绍韩寒书籍销售业绩的网页后。我随即顿悟,韩兄果然没有辜负我最早对他的评价。。。。。。。
而这又使我陷入更深的思索
眼下名人遍地,以文化艺术界为最甚。成名的办法越来越多,可谓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然而在名人泛滥的同时,名士却不多。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喜欢出名,喜欢露脸,喜欢风光,喜欢装腔作势,喜欢把芝麻粒的事闹成大西瓜,一旦出名,利益就会滚滚而来。而具有名士风骨的人就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们往往才识渊博却自甘寂寞。古时没有炒作,一些智者高人过的是隐居式生活,现在时代变了,这种日子不好过,但仍会有自事本心的学者才子,说狂也狂,说雅也雅,说俗也俗,狂到能藐视一切,雅到能吟风弄月,俗到能与村妇顽童共语,真实自在不事张扬,有真性情在,这便颇有些名士风骨了。
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谁不想以最小的代价,以最短的时间以搏富贵。换取成功呢?又有几人真能做到安守清贫呢?即使有人能安贫乐道,但又有谁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妻儿父母与其同守清贫呢?
我不禁想知道,是大众造就了社会的浮躁,还是浮躁驱使大众的功利呢?也许功利正是这个社会急速进步的最大动力,但功利又产生了社会的浮躁。那么怎么才能在功利与浮躁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呢?也许这正拷问着所有为生计奔波的中国人的心灵。前日傍晚,皓月当空,秋风渐凉,虽已近中秋,但这无扰于我与一众死党调侃天下之兴致。
聊之兴起,忽有人提及当代文坛之青年翘楚韩寒同学,听闻韩寒同学不仅文采风流、笔翰如流,且有经国之才、济世之心,假以时日必成当代之鲁迅鲁豫才。吾闻之大骇,在下不才,虽才学鄙薄,但也关心时政,戏读过一些治学经典、文学名著,以备为日后八卦之谈资,韩兄大作虽未拜读,但其博客也曾诚心观之,满目皆是揭露社会黑暗流弊之文章,且文章多为拾人牙慧转载之,甚至数篇为被证实乃坊间之谣传,夹杂其间的评论更是凌乱空泛,或不知其意,亦有挑动民粹主义之嫌。或许是在下才疏学浅,天资驽钝,我着实看不出韩兄的经国济世之才。
忆至此处,吾随口而出:韩寒乃一以言辞搏出位之写手耳!一兄闻之,对曰;你不过是妒忌韩寒之才而已。听闻此言,常以能言的我竟一时语塞,不知该说什么,唯有苦笑。扪心自问,韩寒文章着实不对我的胃口,更谈不上是我妒忌之对象,但为争这一句之面,我准备认真拜读韩兄之鸿著,当翻开《韩寒五年文集》十分钟后,本来精神百倍的我就睡虫入脑了,不到半小时我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今早起来,顿感羞愧难当,自责无刻苦之学风。哎!看来韩章柳句我都白读了,怎么就不能体会韩兄文章之真味呢?
当我满心愧疚地再次翻开韩兄大作不足十分钟,我又再遇周公。醒后,我不禁啧啧称奇,难道韩兄之鸿著竟堪抵特效安定,让有些神经衰弱的我竟能迅速痊愈。想到这里,我对韩兄肃然起敬,赶忙整理衣冠,向上海方向叩首而拜,大呼:“韩兄真乃再世华佗。”
我断言:“以韩兄之大才,加之其纯真之文风,不出十年,必能继承郑渊洁之衣钵。”细想来,那位当面点出我之“痛楚”的良师益友,以其在虚拟世界叱咤风云之作风和夙夜在梦幻战争中追求巅峰之性格,成为韩兄的忠实簇拥也就不足为奇了。后听闻该兄正在写小说,这又不禁让我浮想联翩,儿时那些幻想成为孙悟空、克赛的瑰丽梦想又再次浮现我的眼前。与此公谈论先贤大儒、文采风流实在是与对一种印度神兽抚琴无异,还让他还是活在自己的梦里吧,我们就不必去打扰了。
下午,坐在电脑前,思绪万千,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调侃过后,平心而论,从韩兄言辞做派来看,却又有效法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的想法。观其博客之行文小品,满是类似古圣先贤式的对社会不公之愤懑,忧国忧民之情怀,但却无韩柳文章之凝练 平稳 含蓄 从容,如满弦之弓,只张不驰,让人毫无回味。整体来看,韩兄文章应少些刁毒,应多些平和。正如梁实秋先生评价鲁迅:“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但鲁迅的杂感里,个人攻讦的成分太多,将来时移势转,人被潮流淘尽,这些杂感还有多少价值,颇是问题。”以鲁迅之大才尚有如此之缺憾,那这些意见又是否值得我辈注意呢?
再从韩寒小说行文观之,其作品皆为一些描述青涩爱情的校园小说。此等文章如当回忆青春,点缀生活或许可以。但以此行文实在难觅鲁迅针砭时弊,试图拯救民族灵魂之影踪?引领中国文化之风向就更无从谈起了。
鲁迅之小说虽开中国白话小说之滥觞,但行文之处无时无刻不流露出一种绝望,《呐喊》了之后还要《彷徨》,他寄希望于青年,但青年最后却常常“在吃了我的奶和血后,反来嘲笑我的瘦弱”,鲁迅死之前曾说,“一个也不宽恕”,可见其绝望与决绝。殊不知空洞的绝望无法指引富有朝气的年轻人未来发展之方向,这点上我对梁实秋先生那句:“鲁迅只有一腔怨气,没有正面的主张。”深有感触,而这对于文化大家鲁迅来说着实是一大憾事。
如果说鲁迅尚能撕开到中华民族化脓之伤口,针砭时弊。字字见血,那么韩寒文章连民族文化的痛楚都无法触及。我不知韩寒兄是因能力有限,还是不敢、再或不愿触及这些,而只愿编写那些时下流行的YY小说聊以自慰?观其博客时常“呐喊”,以唤醒世人的灵魂,但观其小说或散文却又在麻痹世人的思想,韩寒同学实在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对于韩寒性格上的矛盾,足足困扰了我一个下午,当我百无聊赖地打开介绍韩寒书籍销售业绩的网页后。我随即顿悟,韩兄果然没有辜负我最早对他的评价。。。。。。。
而这又使我陷入更深的思索
眼下名人遍地,以文化艺术界为最甚。成名的办法越来越多,可谓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然而在名人泛滥的同时,名士却不多。二者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喜欢出名,喜欢露脸,喜欢风光,喜欢装腔作势,喜欢把芝麻粒的事闹成大西瓜,一旦出名,利益就会滚滚而来。而具有名士风骨的人就完全不在乎这些,他们往往才识渊博却自甘寂寞。古时没有炒作,一些智者高人过的是隐居式生活,现在时代变了,这种日子不好过,但仍会有自事本心的学者才子,说狂也狂,说雅也雅,说俗也俗,狂到能藐视一切,雅到能吟风弄月,俗到能与村妇顽童共语,真实自在不事张扬,有真性情在,这便颇有些名士风骨了。
但是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谁不想以最小的代价,以最短的时间以搏富贵。换取成功呢?又有几人真能做到安守清贫呢?即使有人能安贫乐道,但又有谁能忍心看着自己的妻儿父母与其同守清贫呢?
我不禁想知道,是大众造就了社会的浮躁,还是浮躁驱使大众的功利呢?也许功利正是这个社会急速进步的最大动力,但功利又产生了社会的浮躁。那么怎么才能在功利与浮躁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呢?也许这正拷问着所有为生计奔波的中国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