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的那团乱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0:39
缅北的那团乱麻

缅甸北部的局势并未因果敢地区战事的沉寂而彻底平静下来,围绕那片少数民族聚居的多山地区,不断传出各种错综复杂、乃至自相矛盾的传闻。
这块多事的山区并非刚刚成为乱源和热点,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这里就一直动荡不休,如今虽然名义上归属缅甸联邦,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事实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他们和缅甸联邦的亲疏向背,在多数时候仿佛并不影响整个缅甸大局,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却足以成为压倒政治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就让我们来理一下缅北的这团乱麻吧。

乱麻由来已久

缅甸联邦面积676580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万,其中60%为缅族,主要居住在原称“缅甸本土”的7个省,而西北、东北和北部山区的7个邦,则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仅被列入法定少数民族的就多达134个,较大的有掸族(占人口10%,中国称傣族)、克伦族(7%)、孟族、钦族、克耶族(原称克伦尼族,如今一部分克耶人仍沿用旧称)、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若开族、阿卡族、佤族、果敢族(土生缅甸汉族)等等,此外,还有华人(3%)、印度人和孟加拉人,人口虽然不少,却不被承认为法定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原因,7个邦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曾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土邦主统治下,有些还跨境居住,如最大的邦掸邦,其民族掸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若开族分布在缅甸、印度和孟加拉三国,克耶族和克伦族都是跨缅、泰两国居住,而佤族、克钦族则在中、缅、泰、印都有分布。
在这些邦中,掸邦、克钦邦、钦邦在英国殖民时期为英国直属保护地,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则或为英属印度领地、或为英国租借他国的租借地。1947年2月12日,掸邦、克钦邦和钦邦签署彬龙协议(Panglong Agreement),决定联合寻求独立,并于1948年1月4日获得成功。根据1947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10年后掸邦和克伦尼邦有权决定本邦在缅甸联邦的去留,但1958年奈温上台后搁置了这项权力,引起两邦与缅甸政府旷日持久的矛盾和争端,1962年《缅甸联邦宪法》被废除,各邦纷纷为自主权开始与缅军对抗甚至交战,其中的克耶族更早在1948年、缅甸联邦成立当年,就开始和缅甸政府对立。
更麻烦的是,这些邦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如掸邦,1922年在英国统治下成立时,就是包括33个邦的联邦,其中21个掸族邦、7个德努族邦、2个巴欧族邦,和布朗族、巴东族和果敢族(当时称云南府人)各一个邦,后来还将佤邦划入,这些小邦事实上都是世代相传的土司,和缅甸本土的纽带关系十分脆弱。
这里不仅有民族矛盾,更曾存在激烈的政治、经济斗争。
5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第8、第26军李弥、余程万军残部逃入缅北掸邦地区,并在缅泰边界长期盘踞;60年代中,缅共展开反对奈温政权的游击战,其主力集中在掸邦和克钦邦境内;此外,缅北地处贩毒中心“金三角”,一些毒枭利用这里的乱局,建立了武装贩毒集团,这些集团有的和民族部落武装或国民党残部有关系(如前“毒王”坤沙的掸邦军),有的系缅共系统,还有的则和缅甸政府关系亲密(如前果敢的“贩毒教父”罗星汉)。
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和矛盾缠绕交织,各派势力合纵连横,时敌时友,互叛忽降,构成了这团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乱麻,不仅影响缅甸政局的平衡和稳定,也对地缘政治、乃至地区经济产生微妙的作用。

缅甸政府:理麻与解麻

历届缅甸政府对缅北地方武装都采取打和拉的两手,试图加强中央对这些桀骜不驯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昂山和吴努曾依靠掸邦、克钦邦和钦邦的支持,洗刷了二战中与日本军队合作的污点,赢得了国家独立,但独立后昂山一方面试图推行“缅甸化”政策,推广缅甸语教学、规定小乘佛教为国教,引发少数民族的反感与制抵,另一方面却又对少数民族武装妥协让步,以换取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奈温利用各派的不满推翻吴努建立军政权,在执政期间建立了“7邦7省”的现行联邦架构,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给予一定妥协(如废除吴努基于佛教理论禁止宰牛吃牛肉的禁令),却又利用各族各派武装的内部矛盾,拉一派打一派,以图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力量,如果敢的杨氏土司就被同为果敢族、亲奈温的罗星汉消灭,而坤沙部队先被挑动参加剿共,缅共武装基本瓦解后,又被原缅共系的佤邦联合军在政府的暗助下消灭。这种“以夷制夷”的做法固然从形式上稳定了缅甸版图,却让原本的一团乱麻变得乱上加乱,各种矛盾固结不散,成为政治解决缅北问题的重大隐患。
1988年缅甸爆发“四八革命”,一些缅北少数民族武装集团附和了反奈温的呼声,被认为对推翻奈温政权起到重大作用。奈温下台后,以丹瑞为首的“国家恢复与发展秩序委员会(SLORC)”——后改称“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SPDC)”政权继续对缅北各军事割据势力实行“打”和“拉”的两手,一方面利用各派矛盾,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以保证政治和军事自决权为代价,换取这些组织与缅甸当局达成和议,这些被称作“和平组织”的团体接受缅甸中央的编制和领导,但在割据区域内仍保持行政、军事的很大独立性,其中较大的地域被称为“特区”,共有12个,此外还有一些半自治和准自治地方。
1990年缅甸实行大选,结果在缅甸本土,昂山素季的全国民主联盟(NLD)获胜,而在缅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和平组织”纷纷取得地方性胜利,当丹瑞政权否定大选结果后,各“和平组织”鉴于权力不被承认,纷纷表示不满,为安抚这些地方实力派,丹瑞政府于1993年宣布召开制宪会议,邀请各族和各“和平组织”代表与会,但1996年3月因分歧严重而休会。2004年5月17日,休会8年多的制宪会议重开,宣布推动2003年8月政府制订的7点“民主路线图”,一些“和平组织”在缅甸政府的争取下支持路线图,另一些则与反对党结盟,对路线图表示制抵或保留。2008年2月9日,缅甸当局宣布同年5月举行新宪法公决,2010年根据新宪法组织多党制大选,但要害部门和重要权力仍保留在军方手中,对此,“和平团体”也意见不一。
2008年5月26日,缅甸政府宣布新宪法公决获通过,2010年大选将在新宪法基础上组织进行。由于在国际社会陷于孤立,且部分“和平组织”与被压制的反对党NLD和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NLD,掸邦第一大党,缅甸第三大党和第二大反对党)关系密切,惟恐大选受到干扰的缅甸政府加紧了对各“和平组织”和特区的施压,要求它们将各自武装统一置于缅甸边防军指挥下,并组建政党参加大选,对此,各特区反应不一,但大多数态度保留,不愿放弃自治地位。
正是在这种焦虑下,缅甸政府以“八八事件”为导火索,导演了果敢事件。但果敢事件缅方之所以得手,关键原因,一是果敢特区前政府在诸如包赌、走私军火等问题上被缅甸当局抓住把柄,二是内部分裂,特区前主席彭家声任用家属、私人的作风引发白所成等实力派不满,三是此前果敢地区已多次内讧,彭家声本人就曾3进3出,缅军更在上世纪90年代趁内讧进入果敢腹地,控制要害制高点。缅甸政府得手后,仍维持了果敢特区的自治形式,尽管9月初以来,一系列“内战扩大”的传闻甚嚣尘上,但很快重归沉寂,很显然,对于实力较强、态度较顺从,或内部巩固无隙可乘的“和平组织”,缅甸政府仍将使用传统的“打拉两手”,而不会轻易采用极端手段,因为其根本利益是保证2010年大选的顺利进行,如果因扩大用兵挑起全面内战,并导致大选流产,甚至造成好容易吸引来的外资撤逃,就因小失大了。

那些特区和“和平团体”们

缅北的“特区”共有13个。
北掸邦第一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1),即俗称的“果敢特区”,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下辖一县、一市、5行政区、2镇、15乡,人口20余万,首府老街,位于掸邦东北部顶端,萨尔温江(怒江)东岸,人口90%为果敢族,即土生汉族,缅甸独立之初为杨氏土司辖地,1959年成为果敢县,归属掸邦北区,1968年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所在地,1989年3月11日脱离缅共与政府和谈,同年5月成立特区,至今已历20年,虽经历4次内讧和政局动荡,但始终保持了特区建制,主要政党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NNDA),武装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
北掸邦第二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2),即俗称的“佤邦”,前身为缅共中部军区所在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其中70%为佤族,首府芒康,1989年5月成立特区,区内主要政党为联合佤邦团结党(UWSP),武装为联合佤邦团结军(UWSA),军力超过2万,是北掸邦5特区中面积最大、兵力最多的。
北掸邦第三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3),俗称“山地特区”,是北掸邦5特区中唯一与缅共完全无关的,其境内多为掸族(中国称傣族),为掸族地方武装掸邦进步党(SSPP)和北掸邦军(SSA-N)控制区。
北掸邦第五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5),居民多为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原为克钦独立组织(KIO)所属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KIA)”的一部(第四旅),上世纪90年代中从克钦独立军中分离,成立克钦民主党(KDP)和克钦民主军(KDA)。
北掸邦第七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7),俗称“巴朗邦特区”,位于缅泰边境,前身为屯鹏土邦,居民巴朗族被认为是缅甸最古老的民族,该特区成立于1997年,是成立最晚的特区。巴朗族和缅甸政府进行了长达40年的游击战,由于散处缅、泰两国,曾是金三角贩毒的主力之一。目前巴朗的政党为巴朗邦解放党(PSLP),武装为巴朗邦解放军(PSLA)。
东掸邦第四特区(East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4),为原缅共815军区,面积4952平方公里,人口74022人,辖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是几个从缅共分离出的特区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人口包括阿卡族、掸族和汉族(多是近几十年迁入的汉人,不同于果敢族),政党为东掸邦民族民主联盟(NDA-ES),武装为东掸邦民族民主联盟军(NDAA-NSS),兵力不多,但被公认为各特区武装中战斗力较强的一支。
南掸邦第六特区(Sou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6),俗称“巴欧特区”,首府东枝,主要居民为巴欧族。巴欧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动游击战,目标是推翻当地的掸族土司,1962年奈温政变后,成立掸邦民族解放组织(SSNLO),和缅共结盟进行游击战,但很快分裂为“缅共派”和“联邦派”。其中亲联邦的一派1976年成立巴欧民族组织(PNO)和巴欧民族军(PNA),1989年和缅甸政府和谈,次年参加缅甸大选,1991年停火,1994年成立特区。巴欧特区是各特区中和缅甸军政府关系最好的,曾在2003年率先支持军政府的“民主路线图”。
克耶邦的三个特区位于中缅印边界,其中克耶邦第一特区(Kayah State Special Region 1),主要政党为克耶民族发展组织(KNDO),武装为克耶民族自卫队(KNG),系从“克耶新土地党(KNLP)”分裂出的力量,主体民族为克耶族;克耶邦第二特区(Kayah State Special Region 2),主要政党为克伦尼人民解放阵线(KNPLF),武装为克伦尼人民解放军(KPLA),系原“克伦尼进步党”(KNPP)愿意和谈的一部,主体民族为克伦尼族;克耶邦第三特区(Kayah State Special Region 3),主要政党为克耶新土地党(KNLP),武装为克耶新土地军(KNLA)。
克钦邦第一特区(Kachin State Special Region 1),为原缅共101军区所在地(许多国内资料误作“第三特区”或“掸邦第三特区”),盛产柚木和宝石,是缅北各特区中与“金三角”毒品贸易瓜葛最少的特区,政党为克钦新民主党(NDP-K),武装为克钦新民主军(NDA-K),仅约600人,但战斗力很强。
克钦邦第二特区(Kachin State Special Region 2),为原克钦独立组织(KIO)和克钦独立军(KIO)的驻地,1989年与缅甸军队停火后仍保留原来的党、军名称,是12个特区中唯一始终保持最初党、军名称的。
除了这12个特区外,还有掸邦爱国委员会(SSPC)、若开民族团结党(NSP)、新孟邦党(NMSP)、克伦尼进步党(KNPP)和掸邦人民解放组织(SNPLO)5个拥有地盘、军队,与政府停火并保持独立性的地方少数民族集团,但势力较弱,未成立特区;另有13个归附缅甸政府的前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享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自卫自主权,此外,在北缅甸尚有若干一直坚持武装斗争的集团,如克耶邦的“克伦尼进步党”(KNPP)不愿和谈的一部,和总部设在掸邦-泰国边境老泰良山的“恢复掸邦委员会”(RCSS)及其所属南掸邦军(SSA-S)等。
这些民族、地方集团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三派。
第一派是亲西方和缅甸民主联盟的,共有13个团体,即掸邦军、克钦民主军、巴欧解放组织、克钦新民主军、克钦独立组织、克伦尼卫队、克伦尼人民解放阵线、克伦尼解放党、克伦尼人民党、掸族人民解放组织、新孟邦党、掸邦民族军、新孟邦党(乔奇分裂派);
这一派要求经济、文化、法规和人事权的完全自主,要求允许建立独立的防务部队和民兵,要求在征税、银行业务、农贸、通讯、媒介、行政管理、结社和民事法等方面的独立制裁权。但这一派希望柚木经营“联邦化”,因为柚木资源主要产于不属于这一派的克钦各“和平集团”辖区。
这一派对东盟、其它邻国和国际社会与缅甸政府的经济合作(如法国、印度等对缅甸天然气的开发,和中缅输油管项目等)持反对立场,认为这会加强缅甸军方的底气,其中一些派别反对缅甸新宪法中“军方占据主席席位和保留1/3国会议席”条款,一些派别甚至主张“国际维和部队”进驻“维和”,这些都与缅甸政府基本立场冲突(新宪法规定军方占据前述席位,规定不允许任何外国在缅甸驻军)。
第二派包括原缅共系统的四个特区,即佤邦、果敢、东掸邦第四特区和克钦第一特区,它们原先主张脱离掸邦,联合组建直属缅甸联邦的“大佤邦”,但如今并不十分坚持;它们并不十分排斥武装力量整编,但要求得到这些整编部队“警察化”和“地区化”的保证,即“换汤可以,换药不行”它们要求柚木经营自主,因为其辖区是缅甸最重要的柚木产地。对于缅甸民主联盟的政治主张,它们并不附和,除了自治权,在其它方面尽量避免直接刺激缅甸政府。
第三类包括上述组织以外的“和平团体”,它们对缅甸政府的要求基本采取附和、赞同的立场,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核心利益。
正因为这些“和平团体”态度不一、矛盾交错,且盘根错节,千头万绪,对于这样一团乱麻,缅甸政府虽有心去理,但除非出现果敢那种自乱阵脚的特例,一时半会却无从措手。
可以预见,随着2010年大选日期的临近,缅甸政府也好,倾向不同的“和平团体”们也罢,都会加紧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在国内国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缅北的这团乱麻,也会因此继续乱下去,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根本性的改变。缅北的那团乱麻

缅甸北部的局势并未因果敢地区战事的沉寂而彻底平静下来,围绕那片少数民族聚居的多山地区,不断传出各种错综复杂、乃至自相矛盾的传闻。
这块多事的山区并非刚刚成为乱源和热点,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这里就一直动荡不休,如今虽然名义上归属缅甸联邦,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事实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他们和缅甸联邦的亲疏向背,在多数时候仿佛并不影响整个缅甸大局,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却足以成为压倒政治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现在就让我们来理一下缅北的这团乱麻吧。

乱麻由来已久

缅甸联邦面积676580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万,其中60%为缅族,主要居住在原称“缅甸本土”的7个省,而西北、东北和北部山区的7个邦,则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仅被列入法定少数民族的就多达134个,较大的有掸族(占人口10%,中国称傣族)、克伦族(7%)、孟族、钦族、克耶族(原称克伦尼族,如今一部分克耶人仍沿用旧称)、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若开族、阿卡族、佤族、果敢族(土生缅甸汉族)等等,此外,还有华人(3%)、印度人和孟加拉人,人口虽然不少,却不被承认为法定少数民族。
由于历史原因,7个邦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曾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土邦主统治下,有些还跨境居住,如最大的邦掸邦,其民族掸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若开族分布在缅甸、印度和孟加拉三国,克耶族和克伦族都是跨缅、泰两国居住,而佤族、克钦族则在中、缅、泰、印都有分布。
在这些邦中,掸邦、克钦邦、钦邦在英国殖民时期为英国直属保护地,而其它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区则或为英属印度领地、或为英国租借他国的租借地。1947年2月12日,掸邦、克钦邦和钦邦签署彬龙协议(Panglong Agreement),决定联合寻求独立,并于1948年1月4日获得成功。根据1947年9月24日通过的《缅甸联邦宪法》,10年后掸邦和克伦尼邦有权决定本邦在缅甸联邦的去留,但1958年奈温上台后搁置了这项权力,引起两邦与缅甸政府旷日持久的矛盾和争端,1962年《缅甸联邦宪法》被废除,各邦纷纷为自主权开始与缅军对抗甚至交战,其中的克耶族更早在1948年、缅甸联邦成立当年,就开始和缅甸政府对立。
更麻烦的是,这些邦本身也并非铁板一块,如掸邦,1922年在英国统治下成立时,就是包括33个邦的联邦,其中21个掸族邦、7个德努族邦、2个巴欧族邦,和布朗族、巴东族和果敢族(当时称云南府人)各一个邦,后来还将佤邦划入,这些小邦事实上都是世代相传的土司,和缅甸本土的纽带关系十分脆弱。
这里不仅有民族矛盾,更曾存在激烈的政治、经济斗争。
50年代初,中国国民党第8、第26军李弥、余程万军残部逃入缅北掸邦地区,并在缅泰边界长期盘踞;60年代中,缅共展开反对奈温政权的游击战,其主力集中在掸邦和克钦邦境内;此外,缅北地处贩毒中心“金三角”,一些毒枭利用这里的乱局,建立了武装贩毒集团,这些集团有的和民族部落武装或国民党残部有关系(如前“毒王”坤沙的掸邦军),有的系缅共系统,还有的则和缅甸政府关系亲密(如前果敢的“贩毒教父”罗星汉)。
这些错综复杂的势力和矛盾缠绕交织,各派势力合纵连横,时敌时友,互叛忽降,构成了这团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乱麻,不仅影响缅甸政局的平衡和稳定,也对地缘政治、乃至地区经济产生微妙的作用。

缅甸政府:理麻与解麻

历届缅甸政府对缅北地方武装都采取打和拉的两手,试图加强中央对这些桀骜不驯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昂山和吴努曾依靠掸邦、克钦邦和钦邦的支持,洗刷了二战中与日本军队合作的污点,赢得了国家独立,但独立后昂山一方面试图推行“缅甸化”政策,推广缅甸语教学、规定小乘佛教为国教,引发少数民族的反感与制抵,另一方面却又对少数民族武装妥协让步,以换取形式上的国家统一。奈温利用各派的不满推翻吴努建立军政权,在执政期间建立了“7邦7省”的现行联邦架构,在政治上对少数民族给予一定妥协(如废除吴努基于佛教理论禁止宰牛吃牛肉的禁令),却又利用各族各派武装的内部矛盾,拉一派打一派,以图削弱地方实力派的力量,如果敢的杨氏土司就被同为果敢族、亲奈温的罗星汉消灭,而坤沙部队先被挑动参加剿共,缅共武装基本瓦解后,又被原缅共系的佤邦联合军在政府的暗助下消灭。这种“以夷制夷”的做法固然从形式上稳定了缅甸版图,却让原本的一团乱麻变得乱上加乱,各种矛盾固结不散,成为政治解决缅北问题的重大隐患。
1988年缅甸爆发“四八革命”,一些缅北少数民族武装集团附和了反奈温的呼声,被认为对推翻奈温政权起到重大作用。奈温下台后,以丹瑞为首的“国家恢复与发展秩序委员会(SLORC)”——后改称“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SPDC)”政权继续对缅北各军事割据势力实行“打”和“拉”的两手,一方面利用各派矛盾,进行武力镇压,另一方面以保证政治和军事自决权为代价,换取这些组织与缅甸当局达成和议,这些被称作“和平组织”的团体接受缅甸中央的编制和领导,但在割据区域内仍保持行政、军事的很大独立性,其中较大的地域被称为“特区”,共有12个,此外还有一些半自治和准自治地方。
1990年缅甸实行大选,结果在缅甸本土,昂山素季的全国民主联盟(NLD)获胜,而在缅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当地“和平组织”纷纷取得地方性胜利,当丹瑞政权否定大选结果后,各“和平组织”鉴于权力不被承认,纷纷表示不满,为安抚这些地方实力派,丹瑞政府于1993年宣布召开制宪会议,邀请各族和各“和平组织”代表与会,但1996年3月因分歧严重而休会。2004年5月17日,休会8年多的制宪会议重开,宣布推动2003年8月政府制订的7点“民主路线图”,一些“和平组织”在缅甸政府的争取下支持路线图,另一些则与反对党结盟,对路线图表示制抵或保留。2008年2月9日,缅甸当局宣布同年5月举行新宪法公决,2010年根据新宪法组织多党制大选,但要害部门和重要权力仍保留在军方手中,对此,“和平团体”也意见不一。
2008年5月26日,缅甸政府宣布新宪法公决获通过,2010年大选将在新宪法基础上组织进行。由于在国际社会陷于孤立,且部分“和平组织”与被压制的反对党NLD和掸邦众民族民主联盟(SNLD,掸邦第一大党,缅甸第三大党和第二大反对党)关系密切,惟恐大选受到干扰的缅甸政府加紧了对各“和平组织”和特区的施压,要求它们将各自武装统一置于缅甸边防军指挥下,并组建政党参加大选,对此,各特区反应不一,但大多数态度保留,不愿放弃自治地位。
正是在这种焦虑下,缅甸政府以“八八事件”为导火索,导演了果敢事件。但果敢事件缅方之所以得手,关键原因,一是果敢特区前政府在诸如包赌、走私军火等问题上被缅甸当局抓住把柄,二是内部分裂,特区前主席彭家声任用家属、私人的作风引发白所成等实力派不满,三是此前果敢地区已多次内讧,彭家声本人就曾3进3出,缅军更在上世纪90年代趁内讧进入果敢腹地,控制要害制高点。缅甸政府得手后,仍维持了果敢特区的自治形式,尽管9月初以来,一系列“内战扩大”的传闻甚嚣尘上,但很快重归沉寂,很显然,对于实力较强、态度较顺从,或内部巩固无隙可乘的“和平组织”,缅甸政府仍将使用传统的“打拉两手”,而不会轻易采用极端手段,因为其根本利益是保证2010年大选的顺利进行,如果因扩大用兵挑起全面内战,并导致大选流产,甚至造成好容易吸引来的外资撤逃,就因小失大了。

那些特区和“和平团体”们

缅北的“特区”共有13个。
北掸邦第一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1),即俗称的“果敢特区”,面积约2700平方公里,下辖一县、一市、5行政区、2镇、15乡,人口20余万,首府老街,位于掸邦东北部顶端,萨尔温江(怒江)东岸,人口90%为果敢族,即土生汉族,缅甸独立之初为杨氏土司辖地,1959年成为果敢县,归属掸邦北区,1968年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所在地,1989年3月11日脱离缅共与政府和谈,同年5月成立特区,至今已历20年,虽经历4次内讧和政局动荡,但始终保持了特区建制,主要政党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NNDA),武装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MNDAA)。
北掸邦第二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2),即俗称的“佤邦”,前身为缅共中部军区所在地,面积3万平方公里,人口60万,其中70%为佤族,首府芒康,1989年5月成立特区,区内主要政党为联合佤邦团结党(UWSP),武装为联合佤邦团结军(UWSA),军力超过2万,是北掸邦5特区中面积最大、兵力最多的。
北掸邦第三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3),俗称“山地特区”,是北掸邦5特区中唯一与缅共完全无关的,其境内多为掸族(中国称傣族),为掸族地方武装掸邦进步党(SSPP)和北掸邦军(SSA-N)控制区。
北掸邦第五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5),居民多为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原为克钦独立组织(KIO)所属地方武装“克钦独立军(KIA)”的一部(第四旅),上世纪90年代中从克钦独立军中分离,成立克钦民主党(KDP)和克钦民主军(KDA)。
北掸邦第七特区(Nor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7),俗称“巴朗邦特区”,位于缅泰边境,前身为屯鹏土邦,居民巴朗族被认为是缅甸最古老的民族,该特区成立于1997年,是成立最晚的特区。巴朗族和缅甸政府进行了长达40年的游击战,由于散处缅、泰两国,曾是金三角贩毒的主力之一。目前巴朗的政党为巴朗邦解放党(PSLP),武装为巴朗邦解放军(PSLA)。
东掸邦第四特区(East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4),为原缅共815军区,面积4952平方公里,人口74022人,辖9个行政区、500个自然村,是几个从缅共分离出的特区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人口包括阿卡族、掸族和汉族(多是近几十年迁入的汉人,不同于果敢族),政党为东掸邦民族民主联盟(NDA-ES),武装为东掸邦民族民主联盟军(NDAA-NSS),兵力不多,但被公认为各特区武装中战斗力较强的一支。
南掸邦第六特区(Southern Shan State Special Region 6),俗称“巴欧特区”,首府东枝,主要居民为巴欧族。巴欧族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动游击战,目标是推翻当地的掸族土司,1962年奈温政变后,成立掸邦民族解放组织(SSNLO),和缅共结盟进行游击战,但很快分裂为“缅共派”和“联邦派”。其中亲联邦的一派1976年成立巴欧民族组织(PNO)和巴欧民族军(PNA),1989年和缅甸政府和谈,次年参加缅甸大选,1991年停火,1994年成立特区。巴欧特区是各特区中和缅甸军政府关系最好的,曾在2003年率先支持军政府的“民主路线图”。
克耶邦的三个特区位于中缅印边界,其中克耶邦第一特区(Kayah State Special Region 1),主要政党为克耶民族发展组织(KNDO),武装为克耶民族自卫队(KNG),系从“克耶新土地党(KNLP)”分裂出的力量,主体民族为克耶族;克耶邦第二特区(Kayah State Special Region 2),主要政党为克伦尼人民解放阵线(KNPLF),武装为克伦尼人民解放军(KPLA),系原“克伦尼进步党”(KNPP)愿意和谈的一部,主体民族为克伦尼族;克耶邦第三特区(Kayah State Special Region 3),主要政党为克耶新土地党(KNLP),武装为克耶新土地军(KNLA)。
克钦邦第一特区(Kachin State Special Region 1),为原缅共101军区所在地(许多国内资料误作“第三特区”或“掸邦第三特区”),盛产柚木和宝石,是缅北各特区中与“金三角”毒品贸易瓜葛最少的特区,政党为克钦新民主党(NDP-K),武装为克钦新民主军(NDA-K),仅约600人,但战斗力很强。
克钦邦第二特区(Kachin State Special Region 2),为原克钦独立组织(KIO)和克钦独立军(KIO)的驻地,1989年与缅甸军队停火后仍保留原来的党、军名称,是12个特区中唯一始终保持最初党、军名称的。
除了这12个特区外,还有掸邦爱国委员会(SSPC)、若开民族团结党(NSP)、新孟邦党(NMSP)、克伦尼进步党(KNPP)和掸邦人民解放组织(SNPLO)5个拥有地盘、军队,与政府停火并保持独立性的地方少数民族集团,但势力较弱,未成立特区;另有13个归附缅甸政府的前少数民族武装组织享有一定程度的行政、自卫自主权,此外,在北缅甸尚有若干一直坚持武装斗争的集团,如克耶邦的“克伦尼进步党”(KNPP)不愿和谈的一部,和总部设在掸邦-泰国边境老泰良山的“恢复掸邦委员会”(RCSS)及其所属南掸邦军(SSA-S)等。
这些民族、地方集团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分为三派。
第一派是亲西方和缅甸民主联盟的,共有13个团体,即掸邦军、克钦民主军、巴欧解放组织、克钦新民主军、克钦独立组织、克伦尼卫队、克伦尼人民解放阵线、克伦尼解放党、克伦尼人民党、掸族人民解放组织、新孟邦党、掸邦民族军、新孟邦党(乔奇分裂派);
这一派要求经济、文化、法规和人事权的完全自主,要求允许建立独立的防务部队和民兵,要求在征税、银行业务、农贸、通讯、媒介、行政管理、结社和民事法等方面的独立制裁权。但这一派希望柚木经营“联邦化”,因为柚木资源主要产于不属于这一派的克钦各“和平集团”辖区。
这一派对东盟、其它邻国和国际社会与缅甸政府的经济合作(如法国、印度等对缅甸天然气的开发,和中缅输油管项目等)持反对立场,认为这会加强缅甸军方的底气,其中一些派别反对缅甸新宪法中“军方占据主席席位和保留1/3国会议席”条款,一些派别甚至主张“国际维和部队”进驻“维和”,这些都与缅甸政府基本立场冲突(新宪法规定军方占据前述席位,规定不允许任何外国在缅甸驻军)。
第二派包括原缅共系统的四个特区,即佤邦、果敢、东掸邦第四特区和克钦第一特区,它们原先主张脱离掸邦,联合组建直属缅甸联邦的“大佤邦”,但如今并不十分坚持;它们并不十分排斥武装力量整编,但要求得到这些整编部队“警察化”和“地区化”的保证,即“换汤可以,换药不行”它们要求柚木经营自主,因为其辖区是缅甸最重要的柚木产地。对于缅甸民主联盟的政治主张,它们并不附和,除了自治权,在其它方面尽量避免直接刺激缅甸政府。
第三类包括上述组织以外的“和平团体”,它们对缅甸政府的要求基本采取附和、赞同的立场,前提是不损害自己的核心利益。
正因为这些“和平团体”态度不一、矛盾交错,且盘根错节,千头万绪,对于这样一团乱麻,缅甸政府虽有心去理,但除非出现果敢那种自乱阵脚的特例,一时半会却无从措手。
可以预见,随着2010年大选日期的临近,缅甸政府也好,倾向不同的“和平团体”们也罢,都会加紧发出自己的声音,显示自己的力量,寻求在国内国外更多的同情和支持,而缅北的这团乱麻,也会因此继续乱下去,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难有根本性的改变。
:dizzy:
晕了。
感谢楼主提供资料。
知识贴不错,学习下
感谢楼主提供资料。
向有文化的同志学习。
没什么,只是帮忙理理这团乱麻罢了。
一切议论总得建立在事实真相的基础上,仅此而已;
进来学习下
学习了。
好文章,不过缅甸还真是乱:dizzy:
陶老大竟然也是混CD滴?握爪!!

首先,偶是进来围观陶老大滴。其次,偶是进来学习滴。
我是潜水众,到超大至今这是第三贴最多。
这周的南方周末有也专门介绍
好帖子,理得挺顺
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