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高敬亭特立独行一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50:31
作者:yqy0702
   在红军长征后留下的南方各省游击队领导人中,高敬亭可能要算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一个。他创造了组建新四军时期的几个“第一”:
  ——他是第一个在未接到中央任何指示情况下,就独自完成了与国民党谈判的红军领导人,而且保持了红军的独立自主性;
   ——他组建了新四军人数第一多、装备第一好的部队,即以红二十八军为基础的新四军四支队;
  ——他领导四支队进行了整个新四军对日军的第一次作战:毙伤日军40余名而自己无一伤亡的蒋家河口战斗。
   其实,还有一件人们未曾注意到、但又很重要的事,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高敬亭特立独行的处事风格。
   众所周知,抗战初期,为了与国民党搞统一战线,我军曾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而代之以“副职”干部。
   例如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其实就是该师的政委。
   这种制度在八路军从师级开始,一直到旅、团,都是如此。
   在编新四军的最初,亦采取了该种制度。
   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史料,就可以注意到,当时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高敬亭的四支队,它在支队一级还是沿用了八路军的办法,不设政委,但它的四个团(七、八、九团和手枪团),从改编一开始,就都没有设“副团长”,而是都设了“政委”一职。
   与其同时改编的陈毅的一支队,张鼎丞的二支队,张云逸、谭震林的三支队,则都是按照八路军最初的做法,设的是“副团长”一职,而未设政治委员。
   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林维先、万海峰、李世安、汪少川、萧选进等人领导编辑的《新四军四支队简史》等,及《江淮出师》等回忆录书籍,都是如此记载。
   可能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高敬亭对当时中央的规定尚不知情所致。
   不然,因为从1937年9月起,中央就开始不断地从延安向四支队输送了大量干部,其中郑位三、戴季英等还是地位比较高的干部。
   后来,中央还拨给了两部电台与四支队联系,所以高敬亭完全可以得到的中央的所有指示。
   还有人可能会猜想,由于八路军已经于1937年底根据黄克诚等人建议,陆续恢复了政委制度,四支队可能在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按照“新规定”做了。
   这种猜想也不成立。
   原因有二:其一,四支队与其它三个支队是同时成立的,都是在南方局领导和叶挺等人安排下组建,与新四军军部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说高敬亭不会不知道组建部队时的统一规定。
   其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作为“国共双方接受”的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当时肯定会坚持要求其所部各支队,都要按照当时国民党的规定去改编新四军的。
   所以,当时四支队独自决定设立政治委员制度,应该是高敬亭“故意而为”,而非其“无意而为”。
  那么,为什么高敬亭会作出这种特别的事情来?
   由于高敬亭冤案的平反拖延过久,又没有人仔细追究过这个问题;而到了可以追究这些事情的原委的时候,原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参与过此项决策的老同志,如郑位三、石裕田、林维先、梁从学、戴季英等,都已陆续作古,所以,估计此事将基本会成为一个历史疑案。
   红二十八军老人中,目前还健在、又曾在高敬亭身边较长时间工作过的,全国只有两位了:一位是曾任北京、成都军区担任过主要领导的万海峰,他在红军后期和抗战初期,给高当过勤务员。
   另一位,则是原长沙铁道学院党委书记朱国栋,他在红二十八军建立初期,就在军部当宣传员,抗战初期,又当过四支队七团保卫股长,对高应该更熟悉一些。为了能得到一点蛛丝马迹,笔者曾于最近电话访问了朱国栋老人。
   可惜的是,尽管老人头脑十分清醒,但由于当时他亦未处于决策层,对此事的具体情况也不知根底。
  不过,老人告诉我的一些情况,倒是可以作为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参考。
   他说:“四支队成立后,我们在与国民党打交道时,始终高度警惕。因为双方毕竟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可以说是血海深仇。而且,他们也不可能信任我们,即便是双方谈判协议签字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还与国民党军队多次作战。后来搞统一战线,那是民族战争的需要,但对于国民党的警惕性,我们是一直不敢放松的。他们派人来搞‘点验’一类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要有一套对付办法。我当时是七团保卫股长,就要承担布置监视国民党来人的任务。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四支队与军部关系,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敬亭同志曾派了七团的政治处主任熊挺同志,到云岭去汇报工作,也想加强与军部的沟通。但熊去后,感到的军部情况,与我们的想象得大不相同,那里的上下关系,与我们红军就不大相象,下级见了上级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倒是有许多与国民党军队类似之处,不甚融洽。而最让我们反感的,是军部的人一提到‘蒋介石’三个字,就立刻站起来,‘趴’地一个立正。高敬亭那样厉害,我们也没有这样对他啊。所以听熊讲了军部情况,大家心里都很不以为然。”
   按照老人的这些介绍,结合其它一些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判断:
   (1)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敌后作战频繁,规模大,对敌斗争不仅残酷,还十分复杂,所以对国民党警惕性很强。于是高会认为,必须靠我军所特有的政治委员制度,来维护内部的步调一致。
  (2)高敬亭很可能会担心共产党的部队被“国民党化”,所以故意在职务设置上“标新立异”,以示国共区别。
   (3)高本人从来就很重视政治委员制度,在内战时期,高本身就长期担任政治工作者,1935年初,他按照旧鄂豫皖省指示委成立红二十八军时,就没有设置军长一职,而是自己担任了军政治委员的职务。所以,他不肯轻易放弃这种被长期历史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
   (4)还须注意的是,长期的游击战争,会普遍地导致一些“分散主义”行为,高与叶挺等军部领导的关系,事实上是不太融洽的。尽管出现这种状况不能全怪高,但也不排除:在设置职务时,高也多少有故意要与军部作对的成份。
   大概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情况,高敬亭的特立独行,也就成了他最终会变为一位悲剧人物的原因。
   这其中,中央对高的缺乏信任(或许还有张国焘叛变后中央对原鄂豫皖干部的疑虑),鄂豫皖根据地内部的矛盾,新四军领导之间的不和所导致个别人想出来自己掌握军队(设立“江北指挥部”就不无此因),桂系的廖磊想独自占领大别山,等等等等,可能都是高被害的原因。
   但是,高在改编为新四军时保持独立性的强硬态度,包括在政治委员制度上与军部闹的“别扭”,都可能引起了叶对他的强烈不满,从而动了杀机,因为在杀高的过程中,叶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关键的。
   然而可悲的是,新四军后来吃亏(皖南事变),却证明了高对于国民党的一些做法,比军部的人还是要高明一些。作者:yqy0702
   在红军长征后留下的南方各省游击队领导人中,高敬亭可能要算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一个。他创造了组建新四军时期的几个“第一”:
  ——他是第一个在未接到中央任何指示情况下,就独自完成了与国民党谈判的红军领导人,而且保持了红军的独立自主性;
   ——他组建了新四军人数第一多、装备第一好的部队,即以红二十八军为基础的新四军四支队;
  ——他领导四支队进行了整个新四军对日军的第一次作战:毙伤日军40余名而自己无一伤亡的蒋家河口战斗。
   其实,还有一件人们未曾注意到、但又很重要的事,可以更好地反映出高敬亭特立独行的处事风格。
   众所周知,抗战初期,为了与国民党搞统一战线,我军曾一度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而代之以“副职”干部。
   例如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其实就是该师的政委。
   这种制度在八路军从师级开始,一直到旅、团,都是如此。
   在编新四军的最初,亦采取了该种制度。
   但是,我们仔细阅读史料,就可以注意到,当时唯一的一个例外,就是高敬亭的四支队,它在支队一级还是沿用了八路军的办法,不设政委,但它的四个团(七、八、九团和手枪团),从改编一开始,就都没有设“副团长”,而是都设了“政委”一职。
   与其同时改编的陈毅的一支队,张鼎丞的二支队,张云逸、谭震林的三支队,则都是按照八路军最初的做法,设的是“副团长”一职,而未设政治委员。
   军事科学院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林维先、万海峰、李世安、汪少川、萧选进等人领导编辑的《新四军四支队简史》等,及《江淮出师》等回忆录书籍,都是如此记载。
   可能有人认为,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高敬亭对当时中央的规定尚不知情所致。
   不然,因为从1937年9月起,中央就开始不断地从延安向四支队输送了大量干部,其中郑位三、戴季英等还是地位比较高的干部。
   后来,中央还拨给了两部电台与四支队联系,所以高敬亭完全可以得到的中央的所有指示。
   还有人可能会猜想,由于八路军已经于1937年底根据黄克诚等人建议,陆续恢复了政委制度,四支队可能在知道这个情况后,就按照“新规定”做了。
   这种猜想也不成立。
   原因有二:其一,四支队与其它三个支队是同时成立的,都是在南方局领导和叶挺等人安排下组建,与新四军军部保持着密切联系,所以说高敬亭不会不知道组建部队时的统一规定。
   其二,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作为“国共双方接受”的新四军军长的叶挺,当时肯定会坚持要求其所部各支队,都要按照当时国民党的规定去改编新四军的。
   所以,当时四支队独自决定设立政治委员制度,应该是高敬亭“故意而为”,而非其“无意而为”。
  那么,为什么高敬亭会作出这种特别的事情来?
   由于高敬亭冤案的平反拖延过久,又没有人仔细追究过这个问题;而到了可以追究这些事情的原委的时候,原红二十八军和新四军四支队参与过此项决策的老同志,如郑位三、石裕田、林维先、梁从学、戴季英等,都已陆续作古,所以,估计此事将基本会成为一个历史疑案。
   红二十八军老人中,目前还健在、又曾在高敬亭身边较长时间工作过的,全国只有两位了:一位是曾任北京、成都军区担任过主要领导的万海峰,他在红军后期和抗战初期,给高当过勤务员。
   另一位,则是原长沙铁道学院党委书记朱国栋,他在红二十八军建立初期,就在军部当宣传员,抗战初期,又当过四支队七团保卫股长,对高应该更熟悉一些。为了能得到一点蛛丝马迹,笔者曾于最近电话访问了朱国栋老人。
   可惜的是,尽管老人头脑十分清醒,但由于当时他亦未处于决策层,对此事的具体情况也不知根底。
  不过,老人告诉我的一些情况,倒是可以作为理解这个问题的一个参考。
   他说:“四支队成立后,我们在与国民党打交道时,始终高度警惕。因为双方毕竟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可以说是血海深仇。而且,他们也不可能信任我们,即便是双方谈判协议签字后的一段时间,我们还与国民党军队多次作战。后来搞统一战线,那是民族战争的需要,但对于国民党的警惕性,我们是一直不敢放松的。他们派人来搞‘点验’一类活动的时候,我们都要有一套对付办法。我当时是七团保卫股长,就要承担布置监视国民党来人的任务。
   “当时由于种种原因,四支队与军部关系,一开始就存在着一些问题。高敬亭同志曾派了七团的政治处主任熊挺同志,到云岭去汇报工作,也想加强与军部的沟通。但熊去后,感到的军部情况,与我们的想象得大不相同,那里的上下关系,与我们红军就不大相象,下级见了上级毕恭毕敬,唯唯诺诺,倒是有许多与国民党军队类似之处,不甚融洽。而最让我们反感的,是军部的人一提到‘蒋介石’三个字,就立刻站起来,‘趴’地一个立正。高敬亭那样厉害,我们也没有这样对他啊。所以听熊讲了军部情况,大家心里都很不以为然。”
   按照老人的这些介绍,结合其它一些资料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判断:
   (1)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红二十八军敌后作战频繁,规模大,对敌斗争不仅残酷,还十分复杂,所以对国民党警惕性很强。于是高会认为,必须靠我军所特有的政治委员制度,来维护内部的步调一致。
  (2)高敬亭很可能会担心共产党的部队被“国民党化”,所以故意在职务设置上“标新立异”,以示国共区别。
   (3)高本人从来就很重视政治委员制度,在内战时期,高本身就长期担任政治工作者,1935年初,他按照旧鄂豫皖省指示委成立红二十八军时,就没有设置军长一职,而是自己担任了军政治委员的职务。所以,他不肯轻易放弃这种被长期历史经验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
   (4)还须注意的是,长期的游击战争,会普遍地导致一些“分散主义”行为,高与叶挺等军部领导的关系,事实上是不太融洽的。尽管出现这种状况不能全怪高,但也不排除:在设置职务时,高也多少有故意要与军部作对的成份。
   大概正是因为有了上述情况,高敬亭的特立独行,也就成了他最终会变为一位悲剧人物的原因。
   这其中,中央对高的缺乏信任(或许还有张国焘叛变后中央对原鄂豫皖干部的疑虑),鄂豫皖根据地内部的矛盾,新四军领导之间的不和所导致个别人想出来自己掌握军队(设立“江北指挥部”就不无此因),桂系的廖磊想独自占领大别山,等等等等,可能都是高被害的原因。
   但是,高在改编为新四军时保持独立性的强硬态度,包括在政治委员制度上与军部闹的“别扭”,都可能引起了叶对他的强烈不满,从而动了杀机,因为在杀高的过程中,叶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关键的。
   然而可悲的是,新四军后来吃亏(皖南事变),却证明了高对于国民党的一些做法,比军部的人还是要高明一些。
cn准将 发表于 2009-9-12 07:33
叶挺出手杀高敬亭,凭借的是请来的老蒋(蒋正求之不得!)的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