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4-红军的空中击剑手,喜欢的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4:43:08
苏-24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于60年代开始设计的全天候低空超音速双座前线轰炸机,北约代号“击剑手”(FENCER),用于替换苏-17/20/22系列战术轰炸机,执行全天候前线战术轰炸任务。1974年试飞,1983年服役,目前约有900架在俄罗斯空军服役。苏-24的研制是在地对空导弹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研究人员必须使苏-24能够在日见致命的防空火力下生存下来。另外苏-24有针对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的味道。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当时的科研人员认为能够研制出空战和轰炸能力同样优秀的战斗轰炸机,事实证明这不太切合实际。最后结果是,F-111和苏-24一样,战术轰炸能力一流,但代价是机体笨重、机动性下降,已经无法实现“战斗与轰炸兼顾”的初衷了。直到F-15E和苏-30MK等这些第三代战斗机的攻击型的出现,才实现了上述梦想。

为了在防空火力中生存下来,当时的前线战术轰炸机都趋向于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高速低空突防,通常为一倍音速;二是采用地形规避技术,就是利用地形起伏躲过地面雷达;三是加强电子干扰;四是直到目前还是最有效的一招:采用精确制导的远射程导弹或炸弹(这里的远程是相对前线战术用途而言,是指射程要远过对方的高射炮和导弹)

最让现在的爱好者诧异的是,苏联科研人员研制苏-24时,最早的设计比我们现在见到的要更加高精尖。苏-24最早的原型是一种具有短距起降能力(VTOL 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的三角翼飞机(左图),有单独的升力发动机。

实际上,这一怪异的研制过程是在苏联军用航空工业怪异的环境中产生的。苏霍伊设计局最初在2个方向上开展空军的战斗轰炸机计划:包括在苏-7B上面的改进型S-22I(后来的S-32),并且发展成了战斗轰炸机苏-17。另一个方向是发展全新的战斗轰炸机。在新战斗轰炸机的最初的设计中,S-6原型机使用了后掠翼的设计方案,在苏-15的基础上采用40度后掠角三角翼和类似米格-25的进气道。发动机是使用7200千克推力的P-21F-300,为了加强起飞性能还计划使用火箭助推器。飞机采用的纵列驾驶舱布局。

随后苏联大幅度削减军费,研制资金很紧。因此苏霍伊设计局用偷梁换柱的诡计来获得经费:S-6的编号改成了似乎是一种新型截击机的T-58M。于是经费到手了,搞的是截击机,但技术可用到战斗轰炸机上。接着苏联T-58VD垂直起降原型机试验成功,空军转而要求停止S-6(T-58M)的项目,转为研究一种短距起降的新战轰,设计编号为T-6,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三角翼垂直起降样机T-6。工作从1965开始,沿用了T-58VD的升力发动机结构,在飞机重心位置上安装了两台升力发动机。1967年夏天,T-6-1(第一架原型机)出厂。T-6-1为三角翼布局,机身中部的隔舱内安装4台RD-36-35升力发动机。主发动机最初采用加力推力76.44千牛R-27-300,后在1968年被更强大的AL-21发动机替代。驾驶舱是使用了于F-111相同的并列布局,机翼和平尾仍然是使用苏-15的产品。机上有6个挂点:2个机身和4个机翼挂点。起飞重量达到26100千克。1967年7月2日该机完成首飞。在试飞中的主要问题是在起飞时稳定性不足,于是在翼尖安装了巨大的垂直安定板。

后来经试飞发现,VTOL的设计可操纵性太差,随之被放弃。接着已经在米格-23和苏-17系列上验证过的变后略翼设计被引入了苏-24设计中,用于解决低空高速、短距起降等难题。这就是苏-24A型,即基型。A型还使用了可调节的进气口,以适应高空两倍音速飞行和低空超音速飞行的不同需要。后来由于战术运用上不需要长时间高空高速飞行,加上要节省重量,这一可变进气口在M型上被放弃了。

苏-24最终大量生产的型号机体空间大,机身宽而修长,并排座驾驶舱可以容纳两人。采用了变后略翼设计,后掠角可在16、35、45、69度这四个角度间调节。水平尾翼为全动尾翼,当两个平尾同步上下偏转时,起升降舵作用;当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差动偏转时,起副翼作用。作为前线轰炸机,苏-24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

苏-24在苏联空军史中占有颇重要的一席,因为它是第一种装备了以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为核心的火力控制系统的苏联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电子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苏-24整个的导航观瞄系统被称为PNS-24,PNS-24可实现一下功能: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锁定和指示、水平或上升式投弹、雷达告警和反雷达导弹压制、自动或半自动降落自动驾驶。M型则装备了改进的PNS-M型导航观瞄系统,主要改进增加了一台激光、电视目标指示系统,用于控制制导导弹
1974初北约确认了这种类似于F-111的战斗轰炸机,并认为其编号为苏-19。实际上苏-19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另一个项目,后被取消。苏-24进入现役则是几年后的事。在制造期间里苏-24的设计不断变化。甚至第一批次的飞机都和基型有细微变化。第一批次的苏-24阻力伞舱加大,减速伞舱居中,后机身两发动机之间的蒙皮内陷,并改进了电子设备。

第2-4批次的苏-24仅少量生产,主要用于军队验收试飞。第4-15批次的苏-24是第一种正式服役型号,1976年开始服役,机头有三根天线,前机身下两根。

第15-27批次的苏-24于1981年出现,更换了许多设备,机头加装多种探测装置,代替了以前简单的空速管。以往批次上的三叉状的机头天线在第27批次后停止使用,在两侧翼根及尾翼的两侧有三角形的整流罩。

资料表明苏-24首先部署在苏联西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一带。从这些基地出发,苏-24能覆盖西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并且能威胁北约组织的军事要点。随后苏军的苏-24被进一步部署到东德、波兰北部和匈牙利南部。

为了进一步完善飞机性能,苏霍伊研制了T-6M,即苏-24M(右图)。T-6M装备了先进的PNS-24M瞄准/驾驶系统。为了安装新的设备,机头部分加长了750毫米。在风挡前方中央加装可伸缩的受油探管。垂尾下部弦长增大,使前缘更弯曲。垂尾前缘增装了一个新天线。机翼的外翼翼刀加大,翼套下的挂架延长,可挂带几乎所有的苏联标准战术空地导弹和火箭巢。前起落架舱之后安装了一泡形舱,内有激光照射/测距仪。机头有一根较长的空速管。M型在1977年7月24日首飞,1978年开始进入量产,1983年投入使用。简述苏-24的机体特点。该机最大特色是采用悬臂式变后掠上单翼,与米格-23的相似,有下反角。外翼段为全金属结构,可掠动三个角度:16°、45°、68°。采用全翼展前缘缝翼,及分两段的后缘双缝襟翼,襟翼外侧是后退式副翼。装有差动扰流板,低速时可控制横滚,着陆时可作升力阻尼板。全动式平尾可差动和对称活动,可起副翼和升降舵的作用。机翼后掠角变大时,横滚靠差动平尾来控制;后掠角变小时,位于后缘襟翼前面的扰流板(也是减速板)与差动平尾一起控制飞机横滚。垂尾离地高度达5.50米,重尾边缘装有各种天线,底部与减速伞舱相连。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用了一定数量的钛合金。进气口处有附面层隔板和激波板,装有可调节斜板,有辅助进气门。减速板在中机身下两侧。后机身装一对腹鳍。起落架是可收放前三点式,均装双轮。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身,前轮有挡泥板,主起落架与米格-23类似,是新颖的八字形起落架,向前向内收起,不会占用翼下空间。低压轮胎主起落架装连杆式减震器,适合在前线机场起落。

苏-24基型最终选装两台P-29-300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有11级压气机,2级涡轮,最大不加力推力81.34千牛(8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2.5千牛(12500千克)。全加力耗油率0.204千克/牛顿·小时,额定状态耗油率0.085千克/牛顿·小时。发动机前装机内油箱,燃油量约9000千克。装有空中加油管。由于装有伸缩锥套软管加油系统,可用作伙伴加油机。机身及翼套下挂架可带4个1250升副油箱。

苏-24机型装有机首大型火控雷达和激光测距/目标标识器。雷达告警接收机分布在发动机进气道两侧及垂尾,中机身上方有导弹告警接收机。机身还有热交换器的冲压进气口。该机还装有反辐射对抗设备。


目前在役的苏-24主要是苏-24M型,我们一般谈到的苏-24,实际上也就是指M型。苏-24M载油量大,航程远,动力装置为两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设计局研制的AL-21F-3A涡轮喷气发动机,有加力,单台推力24,690lb。武器装备有一门GSh-6-23 23mm六管机炮,九个外挂点,能挂载8000千克弹药。两个主翼可以各挂一个3000升外挂副油箱,机身下还可以挂一个2000升副油箱。M型还具有空中加油能力。在空地导弹方面,基型可以使用Kh-23或Kh-23M(北约代号AS-7“小母牛”)雷达指令制导导弹,射程5千米,能携带四枚;Kh-28(AS-9“狭海峡”)和Kh-58反雷达导弹,射程90千米,能携带两枚。自卫武器为两枚R-60(AA-8“蚜虫”)红外近距空空导弹,射程3千米。M型除上述武器,还可以携带Kh-25L(AS-10“克伦邦”)激光制导炸弹,射程20千米,能携带四枚;Kh-29LT(AS-14“小锚”)激光/电视制导导弹,射程10千米,携带三枚;Kh-31P(AS-17“氪”)反雷达导弹,射程180千米,能携带两枚;Kh-59(AS-13“大螺栓”)电视指令制导导弹,射程90千米,能携带两枚。另可使用KAB-50OKR电视制导炸弹、KAB-1500L激光制导炸弹,以及各种火箭弹。

此外苏-24各型号还可以携带特殊的СППУ(SPPU)-6机炮吊舱。该吊舱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称为“灵活机炮吊舱”(Flexible Gun Pod)。与美、英、法国等各型吊舱有很大差异。吊舱内部装有机炮遥控驱动系统,使机炮能够俯仰和左右活动,类似活动炮塔,从而可射击不在飞行轴线上的目标。尤其是对地攻击时不必实施俯冲机动,有利于实施低空、高速、水平突防攻击。СППУ-6的机炮射击范围为±45°(方位)/0~-30°(高低)。吊舱尾部加装4片固定式稳定尾翼,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性能。内装1门23mm口径6管ГШ-6-23(GSh-6-23)机炮,备弹量为500发。


1978年以苏-24M为基础的战术侦察机苏-24MP研制成功,主要是用于前线战术侦察,机头下有一小整流罩,机上加装电子侦察设备。其侦察系统能自动或手动执行指定工作。MP型保留携带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进。由于加装了外挂物,速度有所下降。

1976年出现了苏-24МП,它是在苏-24MP基础上改进的侦察/电子战型。机头与苏-24MP又有不同,1979年12月首飞。机腹挂架携带一个长6米的圆形吊舱,也可换挂长4米的吊舱。该吊舱侧面扁平,估计内装有侧视雷达。右外侧挂架带小型设备吊舱。保留了空中加油及携带空地导弹的能力。机头罩缩短,在每侧发动机进气道的前段下方有“曲棍球棒”天线。1985年开始装备波罗的海舰队,取代了图-16。

苏-24MK是苏-24M的出口型,在80年代末出口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MK型性能有所降低。截止1992年,苏-24的总数为900多架。俄罗斯空军将逐步用苏-34取代苏-24战斗轰炸机。

目前最新的改型为苏-24M2,换装苏-27IB的武器火控系统,增加使用R-73导弹的能力。苏-24是苏联苏霍伊设计局于60年代开始设计的全天候低空超音速双座前线轰炸机,北约代号“击剑手”(FENCER),用于替换苏-17/20/22系列战术轰炸机,执行全天候前线战术轰炸任务。1974年试飞,1983年服役,目前约有900架在俄罗斯空军服役。苏-24的研制是在地对空导弹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始的,研究人员必须使苏-24能够在日见致命的防空火力下生存下来。另外苏-24有针对美国F-111战斗轰炸机的味道。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当时的科研人员认为能够研制出空战和轰炸能力同样优秀的战斗轰炸机,事实证明这不太切合实际。最后结果是,F-111和苏-24一样,战术轰炸能力一流,但代价是机体笨重、机动性下降,已经无法实现“战斗与轰炸兼顾”的初衷了。直到F-15E和苏-30MK等这些第三代战斗机的攻击型的出现,才实现了上述梦想。

为了在防空火力中生存下来,当时的前线战术轰炸机都趋向于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高速低空突防,通常为一倍音速;二是采用地形规避技术,就是利用地形起伏躲过地面雷达;三是加强电子干扰;四是直到目前还是最有效的一招:采用精确制导的远射程导弹或炸弹(这里的远程是相对前线战术用途而言,是指射程要远过对方的高射炮和导弹)

最让现在的爱好者诧异的是,苏联科研人员研制苏-24时,最早的设计比我们现在见到的要更加高精尖。苏-24最早的原型是一种具有短距起降能力(VTOL Vertical Take Off and Landing)的三角翼飞机(左图),有单独的升力发动机。

实际上,这一怪异的研制过程是在苏联军用航空工业怪异的环境中产生的。苏霍伊设计局最初在2个方向上开展空军的战斗轰炸机计划:包括在苏-7B上面的改进型S-22I(后来的S-32),并且发展成了战斗轰炸机苏-17。另一个方向是发展全新的战斗轰炸机。在新战斗轰炸机的最初的设计中,S-6原型机使用了后掠翼的设计方案,在苏-15的基础上采用40度后掠角三角翼和类似米格-25的进气道。发动机是使用7200千克推力的P-21F-300,为了加强起飞性能还计划使用火箭助推器。飞机采用的纵列驾驶舱布局。

随后苏联大幅度削减军费,研制资金很紧。因此苏霍伊设计局用偷梁换柱的诡计来获得经费:S-6的编号改成了似乎是一种新型截击机的T-58M。于是经费到手了,搞的是截击机,但技术可用到战斗轰炸机上。接着苏联T-58VD垂直起降原型机试验成功,空军转而要求停止S-6(T-58M)的项目,转为研究一种短距起降的新战轰,设计编号为T-6,这就是上面所提到的三角翼垂直起降样机T-6。工作从1965开始,沿用了T-58VD的升力发动机结构,在飞机重心位置上安装了两台升力发动机。1967年夏天,T-6-1(第一架原型机)出厂。T-6-1为三角翼布局,机身中部的隔舱内安装4台RD-36-35升力发动机。主发动机最初采用加力推力76.44千牛R-27-300,后在1968年被更强大的AL-21发动机替代。驾驶舱是使用了于F-111相同的并列布局,机翼和平尾仍然是使用苏-15的产品。机上有6个挂点:2个机身和4个机翼挂点。起飞重量达到26100千克。1967年7月2日该机完成首飞。在试飞中的主要问题是在起飞时稳定性不足,于是在翼尖安装了巨大的垂直安定板。

后来经试飞发现,VTOL的设计可操纵性太差,随之被放弃。接着已经在米格-23和苏-17系列上验证过的变后略翼设计被引入了苏-24设计中,用于解决低空高速、短距起降等难题。这就是苏-24A型,即基型。A型还使用了可调节的进气口,以适应高空两倍音速飞行和低空超音速飞行的不同需要。后来由于战术运用上不需要长时间高空高速飞行,加上要节省重量,这一可变进气口在M型上被放弃了。

苏-24最终大量生产的型号机体空间大,机身宽而修长,并排座驾驶舱可以容纳两人。采用了变后略翼设计,后掠角可在16、35、45、69度这四个角度间调节。水平尾翼为全动尾翼,当两个平尾同步上下偏转时,起升降舵作用;当一个向上、一个向下差动偏转时,起副翼作用。作为前线轰炸机,苏-24能在泥土跑道上起降。

苏-24在苏联空军史中占有颇重要的一席,因为它是第一种装备了以计算机轰炸瞄准系统和地形规避系统为核心的火力控制系统的苏联飞机,标志着苏联飞机的火控和电子技术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苏-24整个的导航观瞄系统被称为PNS-24,PNS-24可实现一下功能:地形跟踪、武器制导、目标搜索锁定和指示、水平或上升式投弹、雷达告警和反雷达导弹压制、自动或半自动降落自动驾驶。M型则装备了改进的PNS-M型导航观瞄系统,主要改进增加了一台激光、电视目标指示系统,用于控制制导导弹
1974初北约确认了这种类似于F-111的战斗轰炸机,并认为其编号为苏-19。实际上苏-19是苏霍伊设计局的另一个项目,后被取消。苏-24进入现役则是几年后的事。在制造期间里苏-24的设计不断变化。甚至第一批次的飞机都和基型有细微变化。第一批次的苏-24阻力伞舱加大,减速伞舱居中,后机身两发动机之间的蒙皮内陷,并改进了电子设备。

第2-4批次的苏-24仅少量生产,主要用于军队验收试飞。第4-15批次的苏-24是第一种正式服役型号,1976年开始服役,机头有三根天线,前机身下两根。

第15-27批次的苏-24于1981年出现,更换了许多设备,机头加装多种探测装置,代替了以前简单的空速管。以往批次上的三叉状的机头天线在第27批次后停止使用,在两侧翼根及尾翼的两侧有三角形的整流罩。

资料表明苏-24首先部署在苏联西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一带。从这些基地出发,苏-24能覆盖西德、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并且能威胁北约组织的军事要点。随后苏军的苏-24被进一步部署到东德、波兰北部和匈牙利南部。

为了进一步完善飞机性能,苏霍伊研制了T-6M,即苏-24M(右图)。T-6M装备了先进的PNS-24M瞄准/驾驶系统。为了安装新的设备,机头部分加长了750毫米。在风挡前方中央加装可伸缩的受油探管。垂尾下部弦长增大,使前缘更弯曲。垂尾前缘增装了一个新天线。机翼的外翼翼刀加大,翼套下的挂架延长,可挂带几乎所有的苏联标准战术空地导弹和火箭巢。前起落架舱之后安装了一泡形舱,内有激光照射/测距仪。机头有一根较长的空速管。M型在1977年7月24日首飞,1978年开始进入量产,1983年投入使用。简述苏-24的机体特点。该机最大特色是采用悬臂式变后掠上单翼,与米格-23的相似,有下反角。外翼段为全金属结构,可掠动三个角度:16°、45°、68°。采用全翼展前缘缝翼,及分两段的后缘双缝襟翼,襟翼外侧是后退式副翼。装有差动扰流板,低速时可控制横滚,着陆时可作升力阻尼板。全动式平尾可差动和对称活动,可起副翼和升降舵的作用。机翼后掠角变大时,横滚靠差动平尾来控制;后掠角变小时,位于后缘襟翼前面的扰流板(也是减速板)与差动平尾一起控制飞机横滚。垂尾离地高度达5.50米,重尾边缘装有各种天线,底部与减速伞舱相连。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用了一定数量的钛合金。进气口处有附面层隔板和激波板,装有可调节斜板,有辅助进气门。减速板在中机身下两侧。后机身装一对腹鳍。起落架是可收放前三点式,均装双轮。前起落架向后收入机身,前轮有挡泥板,主起落架与米格-23类似,是新颖的八字形起落架,向前向内收起,不会占用翼下空间。低压轮胎主起落架装连杆式减震器,适合在前线机场起落。

苏-24基型最终选装两台P-29-300双转子加力涡喷发动机。该发动机有11级压气机,2级涡轮,最大不加力推力81.34千牛(8300千克),最大加力推力122.5千牛(12500千克)。全加力耗油率0.204千克/牛顿·小时,额定状态耗油率0.085千克/牛顿·小时。发动机前装机内油箱,燃油量约9000千克。装有空中加油管。由于装有伸缩锥套软管加油系统,可用作伙伴加油机。机身及翼套下挂架可带4个1250升副油箱。

苏-24机型装有机首大型火控雷达和激光测距/目标标识器。雷达告警接收机分布在发动机进气道两侧及垂尾,中机身上方有导弹告警接收机。机身还有热交换器的冲压进气口。该机还装有反辐射对抗设备。


目前在役的苏-24主要是苏-24M型,我们一般谈到的苏-24,实际上也就是指M型。苏-24M载油量大,航程远,动力装置为两台著名的留里卡(Lyulka)设计局研制的AL-21F-3A涡轮喷气发动机,有加力,单台推力24,690lb。武器装备有一门GSh-6-23 23mm六管机炮,九个外挂点,能挂载8000千克弹药。两个主翼可以各挂一个3000升外挂副油箱,机身下还可以挂一个2000升副油箱。M型还具有空中加油能力。在空地导弹方面,基型可以使用Kh-23或Kh-23M(北约代号AS-7“小母牛”)雷达指令制导导弹,射程5千米,能携带四枚;Kh-28(AS-9“狭海峡”)和Kh-58反雷达导弹,射程90千米,能携带两枚。自卫武器为两枚R-60(AA-8“蚜虫”)红外近距空空导弹,射程3千米。M型除上述武器,还可以携带Kh-25L(AS-10“克伦邦”)激光制导炸弹,射程20千米,能携带四枚;Kh-29LT(AS-14“小锚”)激光/电视制导导弹,射程10千米,携带三枚;Kh-31P(AS-17“氪”)反雷达导弹,射程180千米,能携带两枚;Kh-59(AS-13“大螺栓”)电视指令制导导弹,射程90千米,能携带两枚。另可使用KAB-50OKR电视制导炸弹、KAB-1500L激光制导炸弹,以及各种火箭弹。

此外苏-24各型号还可以携带特殊的СППУ(SPPU)-6机炮吊舱。该吊舱结构新颖,性能优异,称为“灵活机炮吊舱”(Flexible Gun Pod)。与美、英、法国等各型吊舱有很大差异。吊舱内部装有机炮遥控驱动系统,使机炮能够俯仰和左右活动,类似活动炮塔,从而可射击不在飞行轴线上的目标。尤其是对地攻击时不必实施俯冲机动,有利于实施低空、高速、水平突防攻击。СППУ-6的机炮射击范围为±45°(方位)/0~-30°(高低)。吊舱尾部加装4片固定式稳定尾翼,以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性能。内装1门23mm口径6管ГШ-6-23(GSh-6-23)机炮,备弹量为500发。


1978年以苏-24M为基础的战术侦察机苏-24MP研制成功,主要是用于前线战术侦察,机头下有一小整流罩,机上加装电子侦察设备。其侦察系统能自动或手动执行指定工作。MP型保留携带空对地导弹的能力,其中65架由M型改进。由于加装了外挂物,速度有所下降。

1976年出现了苏-24МП,它是在苏-24MP基础上改进的侦察/电子战型。机头与苏-24MP又有不同,1979年12月首飞。机腹挂架携带一个长6米的圆形吊舱,也可换挂长4米的吊舱。该吊舱侧面扁平,估计内装有侧视雷达。右外侧挂架带小型设备吊舱。保留了空中加油及携带空地导弹的能力。机头罩缩短,在每侧发动机进气道的前段下方有“曲棍球棒”天线。1985年开始装备波罗的海舰队,取代了图-16。

苏-24MK是苏-24M的出口型,在80年代末出口伊朗、伊拉克、利比亚和叙利亚。MK型性能有所降低。截止1992年,苏-24的总数为900多架。俄罗斯空军将逐步用苏-34取代苏-24战斗轰炸机。

目前最新的改型为苏-24M2,换装苏-27IB的武器火控系统,增加使用R-73导弹的能力。
:hug: 绰号炸弹卡车啊~~~!!!`
并排座位啊
:D 贴几张图吧!~~~`
当时SU24M服役时航空知识把它比喻成苏联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的证据.因为它的做战半径覆盖了整个欧洲
:victory: :hug:
:victory: 其实我们可以向老毛子租一批炸弹卡车和蛙足来,它的对地和制海能力还是很猛的,未来台海作战可以弥补我军对地和制海是战机不助的问题噶~~!!!`
苏联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的证据
苏联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的证据
苏联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的证据
haha那米图,给大家发个猛的吧
平台性能一般,设备更差,不如飞豹!
我觉得综合性能强过飞豹
双发双座的XXXX
:L 没好图~~~
霉干菜也来啦,那就上几张吧:) :)
:) :) :)
:) :) :)
:) :) :)
应该不如飞豹吧,差这么多年了,不是一个时代了...
:) :) :)
老东东咯啊:(
我到觉着SU24M2和豹子总体上说是半斤对八两!差不多!
低空突防应该还是su24牛点,毕竟是变后略翼飞机,飞行包线说什么也应该比飞豹大
24飞行性能上不弱于飞豹,电子设备上没法比。不过觉得其实24的潜力比飞豹还要大一些
翅膀看着真单薄
伊朗的SU24可以挂载C801/802
我还是喜欢SU25!
原帖由 雅克斧 于 2007-3-12 19:17 发表
:hug: 绰号炸弹卡车啊~~~!!!`

:hug: :handshake
原帖由 sky678 于 2007-3-12 21:02 发表
我觉得综合性能强过飞豹

亦有同感。只须升级一下。:victory: :victory: :victory:
MM图吸引眼球=.=;funk :L
几个挂架啊?
小的时候好喜欢SU24的
从小一直欢喜的机机:hug:
外形飘逸 性能强悍 比JH7好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