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山考古引出的话题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21:06:24
<B>田螺山考古引出的话题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大?</B> <B>http://www.cnnb.com.cn</B>   中国宁波网  6月9日 7:56 </P>
    相关专题:田螺山将揭河姆渡人身世之谜

    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田螺山,是一座海拔高度不过5米的小山头。这里距余姚24公里,宁波23公里,在其西南7公里处,便是名闻海内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不久前,一次看似平常的打井过程,唤醒了沉睡地下数千年的田螺山史前文化遗址。100天的考古发掘表明,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遗址。
    田螺山遗址的发现,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以河姆渡为标志的宁波史前文化的关注。其实,从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至今的31年间,考古学界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大?河姆渡文化通过什么途径向外传播?事实上,学者们早就认为,河姆渡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在河姆渡遗址周围肯定还有许多同时期的遗址分布。
    为了理清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早在197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组织力量开展了河姆渡文化分布范围的调查。宁波市、余姚市文物部门也派出骨干协助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共发现河姆渡文化一期(即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以后的遗址30多处,此后,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十多处遗址,总数至今已近50处。这一个一个的人类定居点,基本上分布在杭州湾北岸从萧山至宁波的200公里古海岸线一带,特别在舟山群岛也发现了几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遗址,进一步表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河姆渡人已能凭借熟练的水上活动能力跨越大海。
    在所有这些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一期稍晚的有慈溪童家岙,二期的有余姚鲻山、鄞州董家跳、上虞牛头山,三期的有江北慈湖等18处,四期的达24处。从调查情况看,早期的遗址较少,晚期的特别是4期的较多。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的发现,为促进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考察发现,这些遗址大部分聚集在河姆渡遗址周围,在它附近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范围内有20多处遗址,反映了河姆渡文化在2000年的历史中向外传播的轨迹。下面是河姆渡及其他几个重要的遗址介绍: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栽培水稻;运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从编织到纺织、缝纫;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制陶技术;掌握了髹漆技术,挖掘水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田螺山遗址:
    从今年2月18日开始,一支联合考古队进驻田螺山,对其中的300平方米遗址进行发掘研究,并于日前向外界公布了田螺山考古的阶段性收获:在田螺山遗址第3、4、5、6文化层下发现的数量由少到多的一系列柱坑遗迹,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南方地区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中显示的多重垫板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在以往几次的发掘中并不常见,有一个柱坑的底部竟摞起了六重厚薄不一的垫板,数量之多堪称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之最。
    在低海拔,高地下水位的优越保存条件下,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有机质遗存,种类之多,堪称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动植物的缩影。已出土的先民日常器物总量也非常大,达600件以上。主要种类和器形与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接近,但有的器物是河姆渡遗址中少见和未见的,其中一件体形硕大、装饰华丽的夹炭陶盘口釜和一件高达90多厘米的双耳深腹夹炭陶罐(瓮),堪称浙江史前文化之最。此外,在遗址西侧一处由粗大木材构建的河埠设施附近,还出土了两支完好的木桨,这是河姆渡文化同类遗物中保存最完整的木桨。
    值得注意的是,在田螺山遗址距地表5米以下,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微粒木炭,这一信息为我们在姚江流域寻找7000年前的古人类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的起源之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
    鲻山遗址:
    位于余姚市丈亭镇汇信村鲻山南麓,东距宁波市35公里,西离余姚市15公里,东南12公里是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3米左右,分10个文化层,文化内涵包含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印纹陶文化。1996年10月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也派员参加发掘整理工作。发掘揭露面积35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牙)和木器近1000件,发现布置整齐的成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以及稻谷、炭化米粒、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
    鲻山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在营造方法上,木桩以埋入式为主兼以打入式。出土的陶釜以敞口釜为主。根据这些特点推测,其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2期偏早,距今约6500~6000年。
    慈湖遗址: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北小山南麓,东南距宁波市区15公里,西南10公里为河姆渡遗址。现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2.1米,叠压着7个文化层,可分为上下两个不同时期。上层属于良渚文化,下层属于河姆渡文化。198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89平方米,出土骨、石、木、陶质文物数百件,还发现稻谷痕迹。经碳-14测定,下层文化距今约5700年,相当于河姆渡文化三期。
    鲞架山遗址:
    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鲞架山南麓,西面1.5公里为河姆渡遗址,南面500米有山陵阻挡,山南坡接姚江。遗址总面积15000平方米,由于当地砖瓦厂取土,遗址破坏十分严重。文化堆积厚度2米,地表发现较多的商周几何印纹陶片,地表下有少量良渚文化的遗物,近底部为河姆渡文化。1994年3月至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经碳-14测定,鲞架山遗址下层文化距今约5500年,与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相当。
    上述几处遗址具有相同的地理环境,都背山面水且山丘都不高。考古学家认为,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村落的北面是一个三角形的大湖,鲻山与慈湖在大湖底边的东西两端。尽管当时原始农业已经萌生,但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随着氏族人口的急剧增多,现有的食物来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为了开辟新的食物资源,尤其是为了开垦新的农田,聚落中的部分氏族便陆续沿大湖向东西两边行进,去寻找新的居住地。西边除了鲻山遗址,附近年代较早的还有童家岙,东边的慈湖遗址与妙山、五星、楼家遗址临近。考古学家据此推测,鲻山、慈湖一带是河姆渡人向外迁徙最先到达的地点,然后一支向东发展,途经象山港后渡海至舟山群岛,另一支向西途经上虞、绍兴到达萧山。(本文资料部分来自宁波文化网)(周建平摄)(宁波日报)</P>
<P></P>
<P><B>田螺山遗址位置示意图</B> </P>

<P></P>
<P>挖掘现场</P>

<P></P>

<P></P><B>田螺山考古引出的话题 :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大?</B> <B>http://www.cnnb.com.cn</B>   中国宁波网  6月9日 7:56 </P>
    相关专题:田螺山将揭河姆渡人身世之谜

    余姚市三七市镇相岙村田螺山,是一座海拔高度不过5米的小山头。这里距余姚24公里,宁波23公里,在其西南7公里处,便是名闻海内外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姆渡。不久前,一次看似平常的打井过程,唤醒了沉睡地下数千年的田螺山史前文化遗址。100天的考古发掘表明,田螺山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河姆渡文化中地面环境保存最好、地下遗存比较完整的一处遗址。
    田螺山遗址的发现,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以河姆渡为标志的宁波史前文化的关注。其实,从1973年河姆渡遗址发现至今的31年间,考古学界对河姆渡文化的研究从未停止过。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有多大?河姆渡文化通过什么途径向外传播?事实上,学者们早就认为,河姆渡文化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在河姆渡遗址周围肯定还有许多同时期的遗址分布。
    为了理清河姆渡文化的分布范围,早在1979年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组织力量开展了河姆渡文化分布范围的调查。宁波市、余姚市文物部门也派出骨干协助调查工作。通过调查,共发现河姆渡文化一期(即河姆渡遗址第四文化层)以后的遗址30多处,此后,在基本建设中又陆续发现十多处遗址,总数至今已近50处。这一个一个的人类定居点,基本上分布在杭州湾北岸从萧山至宁波的200公里古海岸线一带,特别在舟山群岛也发现了几处河姆渡文化晚期的遗址,进一步表明在距今5000年左右时,河姆渡人已能凭借熟练的水上活动能力跨越大海。
    在所有这些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一期稍晚的有慈溪童家岙,二期的有余姚鲻山、鄞州董家跳、上虞牛头山,三期的有江北慈湖等18处,四期的达24处。从调查情况看,早期的遗址较少,晚期的特别是4期的较多。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的田螺山遗址的发现,为促进河姆渡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考察发现,这些遗址大部分聚集在河姆渡遗址周围,在它附近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范围内有20多处遗址,反映了河姆渡文化在2000年的历史中向外传播的轨迹。下面是河姆渡及其他几个重要的遗址介绍:
    河姆渡遗址:
    河姆渡遗址于1973年被发现。遗址总面积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深度有四米,用碳-14法测定,第四层距今约7000年,第一层距今约5000年。经考古发掘,出土文物有6700余件。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一处聚落遗址,河姆渡先民为中华民族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主要表现为:栽培水稻;运用榫卯和企口板木作技术,建造干栏式房屋;从编织到纺织、缝纫;驾驭舟楫,开展水上活动;制陶技术;掌握了髹漆技术,挖掘水井;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改变了只有黄河流域才是中华远古文化摇篮的传统观点,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民族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
    田螺山遗址:
    从今年2月18日开始,一支联合考古队进驻田螺山,对其中的300平方米遗址进行发掘研究,并于日前向外界公布了田螺山考古的阶段性收获:在田螺山遗址第3、4、5、6文化层下发现的数量由少到多的一系列柱坑遗迹,对研究新石器时代南方地区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和文化传统具有重要价值,遗址中显示的多重垫板的建筑基础营建方式,在以往几次的发掘中并不常见,有一个柱坑的底部竟摞起了六重厚薄不一的垫板,数量之多堪称河姆渡文化干栏式建筑之最。
    在低海拔,高地下水位的优越保存条件下,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异常丰富的有机质遗存,种类之多,堪称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动植物的缩影。已出土的先民日常器物总量也非常大,达600件以上。主要种类和器形与河姆渡遗址的出土物接近,但有的器物是河姆渡遗址中少见和未见的,其中一件体形硕大、装饰华丽的夹炭陶盘口釜和一件高达90多厘米的双耳深腹夹炭陶罐(瓮),堪称浙江史前文化之最。此外,在遗址西侧一处由粗大木材构建的河埠设施附近,还出土了两支完好的木桨,这是河姆渡文化同类遗物中保存最完整的木桨。
    值得注意的是,在田螺山遗址距地表5米以下,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些微粒木炭,这一信息为我们在姚江流域寻找7000年前的古人类生活遗存、揭开河姆渡文化的起源之谜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线索。
    鲻山遗址:
    位于余姚市丈亭镇汇信村鲻山南麓,东距宁波市35公里,西离余姚市15公里,东南12公里是河姆渡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3米左右,分10个文化层,文化内涵包含了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和商周印纹陶文化。1996年10月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对遗址进行发掘,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也派员参加发掘整理工作。发掘揭露面积350平方米,出土陶、石、骨(牙)和木器近1000件,发现布置整齐的成片干栏式建筑遗迹以及稻谷、炭化米粒、葫芦、鹿角等动植物标本。
    鲻山遗址发现的干栏式建筑,在营造方法上,木桩以埋入式为主兼以打入式。出土的陶釜以敞口釜为主。根据这些特点推测,其年代相当于河姆渡文化2期偏早,距今约6500~6000年。
    慈湖遗址:
    位于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西北小山南麓,东南距宁波市区15公里,西南10公里为河姆渡遗址。现存面积2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度2.1米,叠压着7个文化层,可分为上下两个不同时期。上层属于良渚文化,下层属于河姆渡文化。198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发掘,揭露面积289平方米,出土骨、石、木、陶质文物数百件,还发现稻谷痕迹。经碳-14测定,下层文化距今约5700年,相当于河姆渡文化三期。
    鲞架山遗址:
    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金吾庙村鲞架山南麓,西面1.5公里为河姆渡遗址,南面500米有山陵阻挡,山南坡接姚江。遗址总面积15000平方米,由于当地砖瓦厂取土,遗址破坏十分严重。文化堆积厚度2米,地表发现较多的商周几何印纹陶片,地表下有少量良渚文化的遗物,近底部为河姆渡文化。1994年3月至6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联合进行考古发掘,揭露面积500平方米。经碳-14测定,鲞架山遗址下层文化距今约5500年,与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相当。
    上述几处遗址具有相同的地理环境,都背山面水且山丘都不高。考古学家认为,河姆渡文化时期,河姆渡村落的北面是一个三角形的大湖,鲻山与慈湖在大湖底边的东西两端。尽管当时原始农业已经萌生,但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随着氏族人口的急剧增多,现有的食物来源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需求,为了开辟新的食物资源,尤其是为了开垦新的农田,聚落中的部分氏族便陆续沿大湖向东西两边行进,去寻找新的居住地。西边除了鲻山遗址,附近年代较早的还有童家岙,东边的慈湖遗址与妙山、五星、楼家遗址临近。考古学家据此推测,鲻山、慈湖一带是河姆渡人向外迁徙最先到达的地点,然后一支向东发展,途经象山港后渡海至舟山群岛,另一支向西途经上虞、绍兴到达萧山。(本文资料部分来自宁波文化网)(周建平摄)(宁波日报)</P>
<P></P>
<P><B>田螺山遗址位置示意图</B> </P>

<P></P>
<P>挖掘现场</P>

<P></P>

<P></P>
顶 一下![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2]
^_^,我家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