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在航空发动机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73楼有更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18:36


《中国青年报》:陈懋章院士——师风垂范搞科研
点击数:[248] | 加入时间:[2009-09-07 08:48]



《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7日(记者 原春琳)报道:陈懋章院士——师风垂范搞科研


熟悉陈懋章的人都说他不像院士,这位73岁老人的办公桌上有4台计算机同时进行着研究和计算。有人开玩笑说,陈院士就像一名纱厂里的一线挡车工,穿梭于几台机器之间,忙了这台忙那台。


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初见陈懋章的人,都觉得他看起来很严肃,不苟言笑。陈懋章的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国飚还记得读研时去找陈老师的情景,当时他站在陈老师家门口,稳定半天情绪,才敢敲门。


时间长了,蔡国飚发现:貌似严肃的陈老师对学生有一颗柔软的心,只要学生有问题找他,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哪怕是个计算公式,也会认真解答。另一方面,陈懋章拒绝了很多与本学科领域无关的会议,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想投奔在这位名师门下,可他的学生数量总是不多:每年最多招3人。学校曾经为此找过陈懋章,希望他多带几个研究生。陈懋章拒绝的理由很充分:我们的专业希望能做实验,又做理论计算,我的精力难以带更多的学生。如果我带学生,我就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自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当时仍为副教授的陈懋章为博士生导师起,他就坚持:培养研究生应该是手工生产,而不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他对学生的要求,就一个字:实。多年来,陈懋章也用这个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


1999年当选院士后,陈懋章接了一个先进制高点的技术研制项目。这有一定的风险:项目能否做成,他自己也没数。但他和团队成员仍默默地坚持。10年磨一剑,今年,这项技术终于研制成功,中国成为少数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10年来,陈懋章带着自己的团队始终在默默地潜心研究,只有参与的人才知道有多辛苦。他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并从各个环节控制。他告诉团队成员:飞机飞到天上,数据不准确可靠,多危险啊!


发动机的叶片一般误差不能超过两根头发丝。可陈老师却要求课题组将误差控制在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根头发丝。对此,他解释道:我们是给发动机发展提供新理论、新方法,两根头发丝虽能达到产品标准,但达不到理论准确性的标准。


有人说,陈懋章的这种坚守不符合当代社会速成文化的潮流。他却告诉自己的团队:也许是暂时吃亏了,但长远不吃亏。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陈懋章荣获了“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陈老师却说,“我只希望老老实实做些事情,这个荣誉对我来说还是高了点。”

《中国青年报》:陈懋章院士——师风垂范搞科研
点击数:[248] | 加入时间:[2009-09-07 08:48]



《中国青年报》2009年9月7日(记者 原春琳)报道:陈懋章院士——师风垂范搞科研


熟悉陈懋章的人都说他不像院士,这位73岁老人的办公桌上有4台计算机同时进行着研究和计算。有人开玩笑说,陈院士就像一名纱厂里的一线挡车工,穿梭于几台机器之间,忙了这台忙那台。


陈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初见陈懋章的人,都觉得他看起来很严肃,不苟言笑。陈懋章的学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常务副院长蔡国飚还记得读研时去找陈老师的情景,当时他站在陈老师家门口,稳定半天情绪,才敢敲门。


时间长了,蔡国飚发现:貌似严肃的陈老师对学生有一颗柔软的心,只要学生有问题找他,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哪怕是个计算公式,也会认真解答。另一方面,陈懋章拒绝了很多与本学科领域无关的会议,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办公室,节假日也不例外。


很多人都想投奔在这位名师门下,可他的学生数量总是不多:每年最多招3人。学校曾经为此找过陈懋章,希望他多带几个研究生。陈懋章拒绝的理由很充分:我们的专业希望能做实验,又做理论计算,我的精力难以带更多的学生。如果我带学生,我就要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自从198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当时仍为副教授的陈懋章为博士生导师起,他就坚持:培养研究生应该是手工生产,而不是工业化的批量生产。他对学生的要求,就一个字:实。多年来,陈懋章也用这个标准严格要求着自己。


1999年当选院士后,陈懋章接了一个先进制高点的技术研制项目。这有一定的风险:项目能否做成,他自己也没数。但他和团队成员仍默默地坚持。10年磨一剑,今年,这项技术终于研制成功,中国成为少数掌握这项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10年来,陈懋章带着自己的团队始终在默默地潜心研究,只有参与的人才知道有多辛苦。他要求数据真实可靠,并从各个环节控制。他告诉团队成员:飞机飞到天上,数据不准确可靠,多危险啊!


发动机的叶片一般误差不能超过两根头发丝。可陈老师却要求课题组将误差控制在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根头发丝。对此,他解释道:我们是给发动机发展提供新理论、新方法,两根头发丝虽能达到产品标准,但达不到理论准确性的标准。


有人说,陈懋章的这种坚守不符合当代社会速成文化的潮流。他却告诉自己的团队:也许是暂时吃亏了,但长远不吃亏。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陈懋章荣获了“第五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陈老师却说,“我只希望老老实实做些事情,这个荣誉对我来说还是高了点。”
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陈懋章没有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又率领团队踏上了攻克另一重大创新技术的新征程。该项技术也被美国列为必需突破的一项关键技术,以支持美国研制下一代推重比的航空发动机。对这样的核心关键技术,国外对我国严加封锁,根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


面对这样的困难情况,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技术难关,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就,在技术路线上大胆创新,达到了一次设计试验成功,节省了资金,缩短了研制周期。试验表明,表征产品品质的四个参数都有大幅度提高。将这种技术用在某直升机发动机上后,顺利完成了包括试飞在内的多项严格的试验考验,大幅度提高了直升机的性能。一系列试验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两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之一,且拥有我国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

陈院士非常注意培养学生和教师。即使讲过多遍、非常熟悉的内容,讲课前他仍要认真备课。他不仅讲授科技知识,还很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他曾专门举办讲座,讲授创新与科学精神、科技文化以及思维方法等,鼓励年轻人创新,培养科学精神。他的学生都说:“陈老师是一位能帮助我们不断认识自己,修正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志存高远、淡泊名利的人。在他的心里,只有学生的进步、事业的蒸蒸日上才是最重要的。”
《光明日报》:“我是持之以恒的长跑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
点击数:[524] | 加入时间:[2009-09-07 08:50]



《光明日报》2009年9月7日(记者 丰捷)报道:“我是持之以恒的长跑者”——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


小楼外的北京四环路,永远车流不息,喧嚣热闹;小楼却从未被喧嚣打扰,永远保持一份难得的宁静、平和。


这是位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北角的一栋科研楼。楼里,静谧的气氛让人很难联想到它的研究项目——航空发动机。科研人员在计算机间穿梭折返的脚步忙碌、沉稳,恰似永不停歇的“永动机”,而引领这台永动机运转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陈懋章。


陈懋章是我国著名航空发动机专家,长期从事叶轮机械气动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79年4月,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学者,陈懋章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从事航空发动机研究,从此与人类伟大的飞翔梦想结下不解之缘。多年之后,他与他的研究团队以一个个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助推这一梦想。


那是1999年,陈懋章提出的一种新型的飞机发动机扩稳装置为某型发动机的研制成功作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陈懋章清晰地记得那段时光:我国改型设计的一种发动机,在试飞时发生发动机空中熄火、停车等故障。检查发现,问题出在被奉为经典的前苏联生产的原型扩稳装置上。从没有人怀疑的“经典”被陈懋章发现了问题,他构思了一种新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经过各种地面和高空台试验,试飞几十个起落,证明故障被有效消除了。“从发现问题到构思出新的原理和结构,只在一夜之间”,陈懋章说,把梦想变成现实,真的令人心旷神怡!


1981年回国至今的20多年来,陈懋章先后负责过7个大项目,难度和风险都很大。其中6项得到了很好的试验结果,几乎都是一次成功。他主持的一种先进的压气机实验装置和测试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叶轮机三维流理论与应用以及粘流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多项成果,2000年获得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他指导并参加的某型跨音压气机改型设计,敢于闯入科学研究的“禁区”,涉足成熟机型的改进。凭借他几十年来兢兢业业的奋斗精神和积累的技术实力,陈懋章突破了相应关键技术,提高了发动机工作效率,增加了推力,降低了油耗。1999年陈懋章当选工程院院士后,他率领研究团队在大小叶片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现又开展了另一重大创新项目的研究,该研究团队成为2004年获教育部首批批准的“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优秀创新团队。


与他那些年轻的学生们一样,年逾古稀的陈懋章依然每天奔忙于教学、科研第一线,与飞机打了数十年交道,我国航空发动机相对落后的现实让他难以放下痴迷一生的飞翔梦。


虽已功成名就,但陈懋章始终与他的团队坚守着“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不仅工作态度是这样,科研内容也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工程验证一直进行到型号应用。他关注学生们研究课题的细微之处,他还时常亲自动手操纵几台计算机的运算,忙了这台忙那台,有人开玩笑说他像纱厂里的挡车工。他则以一份豁达总结自己,“我不是百米冲刺的匆匆过客,也不是急上急下的跳高者,而是持之以恒的长跑者”。回顾过去,令陈懋章感到欣慰的是,“我诚实而辛勤地劳动着,不停顿地思考着,向更高的目标追求着,使我得以对人民做出了一些有用的事”。但他说,作为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专家,至今未能根本改变其技术落后的局面,我是有愧的。他很喜欢一位伟大先哲的话:有幸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陈懋章说,我将以此自勉。
CCTV《新闻联播》:陈懋章院士——师风垂范育良才
点击数:[656] | 加入时间:[2009-09-07 08:56]


CCTV《新闻联播》2009年9月6日(记者 陈征 王友文 赵迎晨)报道:陈懋章院士——师风垂范育良才


解说: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园里的一座石雕,上面这两个字(“求是”)是我国著名航空动力专家、73岁的陈懋章院士始终如一的追求。从1983年至今,陈懋章坚持每年只带2到3名博士生。他有一个比喻:在工程学科,培养高层次人才应该是手工生产。


同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懋章


因为只有手工生产才能够针对具体的课题、针对学生具体情况,作出有针对性的指导。而批量生产不太容易做到这一点。


解说:很多人都知道陈懋章有个署名三原则,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和论文他绝不署名;合作的论文不亲自审核校对不署名;学生的论文和实验不亲自验证也不会签名。


同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宝杰


所以说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说,陈老师的名字真是一字千金(难求)。


解说:几十年来,陈懋章所带的博士生和青年教师绝大多数都已成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研究和教学领域中的领军人物和骨干人才。
遥想当年,呵呵呵
是什么?哪个大大给泄下啊
是啥呀?同问
这个需要顶一一下
雷达的进展才叫猛
什么时候中国的发动机能从实验室变成真正能用的产品?
应该是他们做的那个什么什么片。。。发动机盲飘过。
与当前菜菜们关心的应该没有太大关系。:lol
是某种材料?
记者估计...也没搞清楚。:)
八股文,什么型号
大推、中推、小推。。。。????
xx压气机
柳暗花明 发表于 2009-9-7 19:20
----------------------------------

歼十B等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不是压气机,他们可是许多科研突破的成果!!!刚注册的列兵就来摸黑中国了!!
嚯嚯,搞CFD算叶片的,握个手。。。。陈老的确是国内顶级专家之一了。
基础研究是很重要的........不要只看到FWS-10这样的成品......
陈懋章  陈懋章(1936.2.10-)。航空发动机专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叶轮机研究,指导并参加了某压气机改型设计,提高了流量、压比和效率;提出一种新型装置,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故障,获1999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台及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核心压气机的主要设备,技术含量高,对提高我国设计研制水平有重要作用,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叶轮机三维理论与实践以及粘流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发表的论文中有40篇次被美国索引刊物索引,1部专著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培养博士13名,博士后4名。 陈懋章院士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发动机专家,长期从事叶轮机气动力学和粘性流体动力学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卓有建树。 在他指导并参加的某型发动机跨音压气机改型设计中,敢于闯入科学研究的“禁区”,提出了一种新型压气机处理机匣,保证了发动机在整个飞行包线内稳定可靠工作,排除了空中熄火 故障。它为解决高负荷高通流压气机获得高效率、高喘振裕度的难题,提供了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对促进我国发动机设计研制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该项研究成果 1999 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他主持完成的“低速大尺寸压气机实验装置及转子流场动态测量技术”,是研制航空核心压气机和研究其流场精细结构的重要设备,技术含量很高,对提高我国压气机设计水平有重要作用。该项成果 1993 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另外,陈懋章院士在叶轮机三维流理论与应用以及粘流理论研究也取得多项成果,特别是在压气机大小叶片先进气动布局、边界层转捩过程中三维不稳定波发展的理论描述和旋转物体的边界层流动研究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论著有《粘性流体动力学基础》, 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2年并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专用教材”。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现任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气动热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动力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国空气动力学会理事会理事、国家攀登计划“能源利用中热力气动学前沿问题”专家委员会委员、CFD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估计是这个:新型压气机处理机匣
基础研究是很重要 不过搞了会没饭的 市场上谁要你
jiaofly777 发表于 2009-9-7 22:28
知道什么叫基础不:D
压气机上大小叶片技术吧....
killerop24 发表于 2009-9-7 19:32

老兄,说话要有分寸,谁抹黑中国了?!
压气机大小叶片技术应用,可喜可贺。
不过偶不懂发动机,等老大们解惑。
等老大们解惑。
大小叶片转子技术

  随着全三维计算技术的发展,大小叶片(也称为分流小叶片)转子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后得到长足的进步。大小叶片技术能够在不增加叶尖切线速度的前提下较大幅度地提高压气机级负荷。采用大小叶片技术的压气机进入工程应用的关键是实现设计点和非设计点性能的综合优化,以及解决相关的结构强度和多级压气机的级间匹配问题。

  在IHPTET计划中,先在涡轴、涡桨和小涡扇发动机验证机的压气机静子上采用了大小叶片技术。该计划在进入第二阶段后,开始在压气机转子上采用大小叶片技术。采用这一先进方案的转子单级压比就能达到F100-PW-220发动机3级风扇的压比,且有很高的效率。同时在IHPTET计划第三阶段的一次性使用和有限寿命发动机验证机上也验证了大小叶片风扇技术。在对大小叶片风扇进行的进口流场畸变试验中,该风扇在运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性能。与目前的同级别发动机相比,采用大小叶片风扇技术的发动机能够使飞机的性能和航程有所提高,同时使其重量减轻,成本降低。但是目前还未看到大小叶片技术在大涡扇和涡喷发动机验证机上进行验证的报道。该技术是否能在这一级发动机上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大小叶片是航空压气机的一种先进气动布局。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发动机发展计划,即IHPTET计划,综合高性能涡轮发动机技术计划,从1988年开始,到2003年结束,即在15年内要具有使发动机的推力重量比翻一翻的能力,大小叶片则是其中要求重点突破的一项关键技术。2002年12月,我们完成了某型发动机应用大小叶片技术的第一轮全部试验验证。试验表明,与法国的原机相比,表征压气机性能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二集团的一个向上级汇报的简报称:“这是在大小叶片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的实质性的重大突破”。将我们的大小叶片替换原机的轴流级后作了整机实验,功率提高了20.8%,耗油率下降了2.67%。该发动机应用大小叶片技术演示验证工作目前已进入立项阶段。法国SNECMA公司得知我们的工作后,包括副总裁在内的高层领导曾先后四次与我联系,希与我们合作,条件由我们提。考虑到这是我国自己独立自主取得的成果,应先用于国内,于是婉言拒绝了法方的请求。
要搞好一台发动机,需要100-300项类似的技术或者突破。
光是靠一个突破得奖,是没用的。
考虑到这是我国自己独立自主取得的成果,应先用于国内,于是婉言拒绝了法方的请求。
??乱刀砍死老师傅
陈懋章院士访谈   
问:大小叶片设计技术在风扇和压气机设计中的应用前景?陈院士:大小叶片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气动布局,具有一些技术上的优势,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如美国IHPTET计划就是把它作为必须突破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已得到了比较好的研究结果。那么,大小叶片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哪些
复制代码
绝对惊世骇俗!
进来参观。。。感觉又是在吹
jinandb2 发表于 2009-9-8 13:00
不是吹的啦,而是进步太少。这样的成果太少。

在IHPTET计划的第2阶段通过实施4项验证机计划来验证新技术。一是用来验证小中型涡轴/涡桨/涡扇发动机技术的联合涡轮先进燃气发生器(JTAGG)验证机,如霍尼韦尔公司的XTC56/2验证机,它采用了分流小叶片和高效涡轮叶片等技术,实现了功重比提高89%,耗油率降低29%,进而使执行攻击任务的航程增长60%或载荷增加10%,同时使用和保障成本减少20%。


发动机有风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喷口、外壳、附件、控制器等等大的部件。
如燃烧室又有火焰筒、火焰稳定器、燃油喷嘴、燃烧室壁等部件,每个部件都要在材料、工艺、设计上有突破,才可能构成一个合格发动机,总的下来必须有类似上百个创新或者改进。光靠一个大小叶片,解决不了问题的。看到这个得奖新闻,只能让人了解到其它更多的领域进展不大。

发动机有风扇、压气机、燃烧室、涡轮、喷口、外壳、附件、控制器等等大的部件。
如燃烧室又有火焰筒、火焰稳定器、燃油喷嘴、燃烧室壁等部件,每个部件都要在材料、工艺、设计上有突破,才可能构成一个合格发动机,总的下来必须有类似上百个创新或者改进。光靠一个大小叶片,解决不了问题的。看到这个得奖新闻,只能让人了解到其它更多的领域进展不大。
八股文的共同特征就是长
caoyi455 发表于 2009-9-8 13:01
就你不吹
法国SNECMA公司得知我们的工作后,包括副总裁在内的高层领导曾先后四次与我联系,希与我们合作,条件由我们提。
====
这个应该给钱都不卖
另辟蹊径设计国际领先的新型压气机

  上世纪90年代末,陈懋章和他的团队接到一项科研任务,就是研究新型航空发动机压气机的新技术。我国航空发动机技术落后,是长期制约我国航空业发展的技术“瓶颈”,而压气机技术落后则是主要原因之一。

  常规的压气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很成熟,不可能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其性能,所以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当时,相关技术在国外被视为必须突破的关键技术。“对于这样的核心关键技术,国外对我们严加封锁,根本得不到任何有价值的资料。”陈懋章说。

  在这样的困难情况下,怎样靠自己的力量攻克技术难关,是摆在陈懋章及其团队面前的严峻挑战。“时间和经费不允许我们走传统的实验研究的老路。”陈懋章说。于是,他决定尝试走另一条新路,即充分利用计算流体力学取得的最新成果,对相关技术进行数值模拟和数值实验,最后进行验证。后来,这项技术达到了一次设计试验成功,节省了资金,缩短了研制周期。

  该项技术部件试验表明,与某大国的原型相比,新型压气机性能的几个主要参数都有大幅度提高。将这种压气机装到发动机上完成整机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功率大幅度提高,耗油率却明显下降。

  某大国著名发动机公司得知这项成果的一些情况后,曾4次主动与陈懋章联系,希望合作,并提出优厚的条件。“考虑到这完全是我国自己研究的成果,且有相当的先进性,应首先用于国内,于是,我们婉言拒绝了对方。”陈懋章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