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先烈,他不该是失踪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6:27:39


2009_6_8_18617_9418617.jpg
       这是一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相纸泛黄变脆,已经到了保存期的极限,但在持有者近乎虔诚般的呵护之下,又是如此完好,仅有微微几丝裂痕。当我从一本旧书中,把他取出,复制在数码相机上时,照片中的人,面带微笑,注视着我,这个企图探寻他最后足迹的世人。
     他叫常国墀,山西榆次车辋村人,生于一九二零年农历十一月初五,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他离开人世的日子。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津,那年他22岁,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并且有一份在当时颇有地位的工作,也就是这一年,他专门到照相馆,给自己留下了这张遗照。随后,常国墀千里迢迢回到车辋村的家中,把相片交给母亲,再后来,他消失在家人的视线里,再没有下落。
      大概有些网友,知道现如今,山西开发出诸多的晋商旧居,供人们参观旅游,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院落,位于榆次的车辋村,叫做常家庄园。也许,还有些网友到过那里,占地千余亩的院中,亭台楼榭,豪门气派不减当年。这里,就是常国墀曾经的家,他是常家的少爷,只是幼年时,常氏一门已经败落,家族人口众多,分成数支,他只是其中一户中等人家的长子,父亲早逝,留下寡母和年幼的弟妹,在混乱的年月,维生已趋艰难。
     常氏家族,辉煌了数百年,始祖在清初之时,赶着驼队,满载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远上恰克图,和俄国人贸易,历尽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积年营建,在晋中平原上筑起聚族而居的大宅院。直到清末,常家,仍是闻名乡里的富户,只是人丁繁衍,子孙众多,贫富已经不均,中等人家成了家族的大多数,即使是长房长子,财力也不比当年。常门宗在晋商之中,最为重视教育,历代秀才、举人甚多,被称之为“儒商”。到了近代,边贸凋敝,常氏一族,祖上积累的财富,几近用尽之时,犹竭力送儿孙到外边读书,常国墀就是这样,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读于天津,是当时国人中,凤毛麟角般的高学历者。
      我不知道,我的这位远亲,就读于那个学校,他的幼弟,也就是我的表舅,记得,在当年,大哥一派洋式做派,会说英语。只是,他俩的年龄相差了十五岁,表舅还年幼,对长兄的印象很模糊。在一九四二年,常国墀突然辞掉了收入不菲的工作,从天津回来,小住了几日,表舅对长兄的记忆,从此,在这一年的夏日戛然而止。那时,侵华日军占据了晋中,我的家乡沦为敌占区,表舅刚刚上小学,课本中满是中日亲善,村外却不时传来侵略者肆意的枪声。长兄回来的匆忙,住下来,忙了几件事:用青砖在院中铺出一条便道,防止年迈的母亲下雨天滑倒;为年方二八的小妹定了亲,到未来的妹夫家考察了一番,确定结婚的日子;到村外的祖坟上,为父亲祭扫,虽然清明已过,去的很不是时候。对于他的举动,母亲似乎知道些什么,一切都听他安排,何况在旧中国,长兄当家,决定些家庭的大事,是不容置疑的。
      几天后,表舅被从课堂里叫出来,长兄站在校外,把只有七岁的幼弟抱在怀里,递给一毛钱,亲了亲,告诉好好听话,自己要出门,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表舅懵懵懂懂,回到教室时,看见哥哥还在校外挥手,然后,兄长就此远去,不知下落。此后的若干年中,表舅常看到母亲把一张照片从厚厚的书本中,取出来,捧在手里,从开始的轻轻摩挲,年代久了,变成低低的哭泣,念叨着:我儿没了…….,如此一番后,照片会再次被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里。直到少年后,表舅懂事了,问起母亲哥哥的去向,才知道,兄长当年“上了山”。
      上山,就是投了八路,当年国军早撤离了本地,平原上虽然有打着青天白日旗,下来催粮的队伍,那已经是伪军了。山里,有一支不同的队伍,那是八路军,他们通常穿着老百姓的衣服,下来和日本人打几仗,通常不是对手,会被鬼子带上伪军撵回山里,但,他们还会下来,只是夜里活动居多。这些被称为“土八路”的队伍,成员都是不甘被奴役的平民,本乡本里的居多,但,他们不敢再回家,一旦被日本人发现,那就要全家遭殃,表舅的长兄常国墀,在一九四二年上了山,一块走的还有几个同乡,但是在哪座山上,没有人知道,表舅长大后知道,日本人进山后,会残杀当地的山民,只因为,他们容留八路,但,直到一九四五年,山里人也没有杀完,他们的抵抗,没有间断过,在付出数十倍的鲜血后,赢来胜利。
      长兄走时,告诉表舅要回来的,于是,表舅盼着哥哥能回来,这个愿望,延续了很久。日本人败了,但他们还在,内战时,他们出现在阎锡山的部队中,所以,也许长兄不能回来,解放了,部队南下,还要去南中国,所以,也许忙着,没回来。但后来,国家安定了,长兄还是没有回来,表舅此时,已经考住了中专,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有责任去找回大哥,但,到哪里找?长兄是去了哪支游击队,没有人能回答,因为同去参加革命队伍的人,最后都没有回来,他们中间,只有少数的几个,被证实已经战死,大多数,从此成为了失踪者,他们的家人,即使解放后,也并不是都能成为烈属,那么,又有谁能知道兄长的下落?表舅找不到答案。
     带着疑问,表舅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座鱼雷工厂的技术员,他向组织投寄过查寻信件,大都没有回音,仅有的几份回函,也是查无此人。在那个人命如草的年代,当兵,几乎是死亡的一个代称,军人,无论旗帜的颜色如何,一旦离开家,回不来的原因,甚至无人会去探究,就像我那经历了晋中战役的故乡,村外的乱葬坑里,埋下多少失败一方的军人遗骸,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姓名?但,表舅的兄长,是属于战胜者的一方,他不应该不知所终,所以,表舅相信,能找到。后来,母亲去世,表舅继承了这张照片,还是像母亲那样,把照片精心夹在书页里,不时取出来看看,但,直到现在,兄长常国墀的音讯,还是没有一点着落。今年,表舅已经七十四岁了,他定居昆明,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兄长的归宿,成了今生解不开的疑问。表舅,坚信兄长只要活着,就会回来,那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到如今,音讯全无的原因,只有一种解释,他牺牲了。但,即使是牺牲了,也应该有个最后的埋骨之地,为什么,过去六十七年,依然无人知晓?他的战友们,去哪了?
      这次回来探家,表舅在儿时的宅门里留连,他的家,已经成为政府投巨资开发的旅游点,为了夸张晋商的豪富和大气,旧日的房子,面目全非。表舅,不再是这座院落的主人,他记事起,也没做过什么少爷,寡母在艰难的度日,兄长失去了消息,自己过着平民的生活。在五十年代,大院成为战时伤残军人的休养院,表舅向这些人问起过一些战争的回忆,不过,兄长没有出现。后来,当他成为军工厂技师时,家庭成分,依旧被写成了破落地主,自身也难保,打听兄长的下落,是奢想,那时,他很想告诉别人,自己的兄长,是为国家献出生命的烈士,但,有什么证据?他,只是那个时代,万千的失踪者之一而已。
       失踪者,难道这就是一个人最后的身份标签?我也想接过表舅的疑问,继续找下去,我希望,常国墀,最终会出现在某一部尘封的烈士名册里。但,时间过去的太久,那个年代又是如此的混乱,我曾经在烈士陵园中,浏览那些低矮的石碑,战死的军人,依旧像生前的军阵那样整齐,一个个名字的下一行,却常常是籍贯不详。更何况,常国墀,他离开家,投身革命时,会用自己真实的姓名吗?或者说,他真的就是参加了八路吗?如果只是个离家的借口,那他又何必?
      我相信我的先辈,他是做了抵抗侵略的战士,如果不是这条路的召唤,他不会舍下优裕的工作,抛下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不会神秘的离开家,那是一个家国不得兼顾,忠孝不能两全的乱世,我们的民族,已经到了灭种的边缘,而他,是个血气方刚的中国人!他上了山,这是肯定的,但以后的遭遇呢?他是地主家的少爷,是喝过洋墨水的文人,组织会相信他吗?我想会的,一个连生命都敢舍下的人,他会得到战友的信任。但,游击战争,太艰苦了,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能坚持下来吗?我想,会的,理由还是,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之所以不敢告诉家人,就是怕牵连母亲,连母亲都能忍痛惜别的人,还怕什么样的痛苦与艰辛?只是,最后,命运还是没能垂青忠烈的战士,一颗世仇的子弹,在一个不确知的时间,打中了他,当他生命结束的时刻,眼中的世界依旧没能因为他的奉献,而变得安宁,最终,一个不知名的人,阖上了他的双眼,而后,那人也在弹雨中倒下,和他一起被埋葬在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他们的骨肉,融入了深爱的这片土地,在来年的春天,会长出不知名的野花,那是他们在严寒中无所畏惧的灵魂!
      表舅觉得我是个警察,也许能有办法去查找兄长的下落,虽然,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还是想尽力去实现,我知道,这不仅仅是表舅的私事,更是一件我们后人应该承担的使命。但,我真的无从查起,久远的年代,漫灭了太多记录,即使当时和他并肩战斗的人,现在也不可能还有谁留在世间了。我打开网络,常国墀,这三个字,在搜索引擎中,结果为零。我想,我现在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故事放在网上,也许,还能有人知道些消息,即使没有,也能有更多的人,记住这个名字,记住他只需几十个字就能介绍完的生平,可能有无限中答案的那个关于生命的疑问。
     找见那个弃家报国的人,无论他埋骨何方,为他庄重的行一个礼,告诉他,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一直把他当作英雄!他的身份不是失踪者,他是为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流完最后一滴血的烈士!

2009_6_8_18617_9418617.jpg
       这是一张年代久远的老照片,相纸泛黄变脆,已经到了保存期的极限,但在持有者近乎虔诚般的呵护之下,又是如此完好,仅有微微几丝裂痕。当我从一本旧书中,把他取出,复制在数码相机上时,照片中的人,面带微笑,注视着我,这个企图探寻他最后足迹的世人。
     他叫常国墀,山西榆次车辋村人,生于一九二零年农历十一月初五,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他离开人世的日子。这张照片,拍摄于天津,那年他22岁,是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并且有一份在当时颇有地位的工作,也就是这一年,他专门到照相馆,给自己留下了这张遗照。随后,常国墀千里迢迢回到车辋村的家中,把相片交给母亲,再后来,他消失在家人的视线里,再没有下落。
      大概有些网友,知道现如今,山西开发出诸多的晋商旧居,供人们参观旅游,这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院落,位于榆次的车辋村,叫做常家庄园。也许,还有些网友到过那里,占地千余亩的院中,亭台楼榭,豪门气派不减当年。这里,就是常国墀曾经的家,他是常家的少爷,只是幼年时,常氏一门已经败落,家族人口众多,分成数支,他只是其中一户中等人家的长子,父亲早逝,留下寡母和年幼的弟妹,在混乱的年月,维生已趋艰难。
     常氏家族,辉煌了数百年,始祖在清初之时,赶着驼队,满载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远上恰克图,和俄国人贸易,历尽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富可敌国的财富,积年营建,在晋中平原上筑起聚族而居的大宅院。直到清末,常家,仍是闻名乡里的富户,只是人丁繁衍,子孙众多,贫富已经不均,中等人家成了家族的大多数,即使是长房长子,财力也不比当年。常门宗在晋商之中,最为重视教育,历代秀才、举人甚多,被称之为“儒商”。到了近代,边贸凋敝,常氏一族,祖上积累的财富,几近用尽之时,犹竭力送儿孙到外边读书,常国墀就是这样,他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读于天津,是当时国人中,凤毛麟角般的高学历者。
      我不知道,我的这位远亲,就读于那个学校,他的幼弟,也就是我的表舅,记得,在当年,大哥一派洋式做派,会说英语。只是,他俩的年龄相差了十五岁,表舅还年幼,对长兄的印象很模糊。在一九四二年,常国墀突然辞掉了收入不菲的工作,从天津回来,小住了几日,表舅对长兄的记忆,从此,在这一年的夏日戛然而止。那时,侵华日军占据了晋中,我的家乡沦为敌占区,表舅刚刚上小学,课本中满是中日亲善,村外却不时传来侵略者肆意的枪声。长兄回来的匆忙,住下来,忙了几件事:用青砖在院中铺出一条便道,防止年迈的母亲下雨天滑倒;为年方二八的小妹定了亲,到未来的妹夫家考察了一番,确定结婚的日子;到村外的祖坟上,为父亲祭扫,虽然清明已过,去的很不是时候。对于他的举动,母亲似乎知道些什么,一切都听他安排,何况在旧中国,长兄当家,决定些家庭的大事,是不容置疑的。
      几天后,表舅被从课堂里叫出来,长兄站在校外,把只有七岁的幼弟抱在怀里,递给一毛钱,亲了亲,告诉好好听话,自己要出门,过一段时间再回来。表舅懵懵懂懂,回到教室时,看见哥哥还在校外挥手,然后,兄长就此远去,不知下落。此后的若干年中,表舅常看到母亲把一张照片从厚厚的书本中,取出来,捧在手里,从开始的轻轻摩挲,年代久了,变成低低的哭泣,念叨着:我儿没了…….,如此一番后,照片会再次被小心翼翼地夹在书页里。直到少年后,表舅懂事了,问起母亲哥哥的去向,才知道,兄长当年“上了山”。
      上山,就是投了八路,当年国军早撤离了本地,平原上虽然有打着青天白日旗,下来催粮的队伍,那已经是伪军了。山里,有一支不同的队伍,那是八路军,他们通常穿着老百姓的衣服,下来和日本人打几仗,通常不是对手,会被鬼子带上伪军撵回山里,但,他们还会下来,只是夜里活动居多。这些被称为“土八路”的队伍,成员都是不甘被奴役的平民,本乡本里的居多,但,他们不敢再回家,一旦被日本人发现,那就要全家遭殃,表舅的长兄常国墀,在一九四二年上了山,一块走的还有几个同乡,但是在哪座山上,没有人知道,表舅长大后知道,日本人进山后,会残杀当地的山民,只因为,他们容留八路,但,直到一九四五年,山里人也没有杀完,他们的抵抗,没有间断过,在付出数十倍的鲜血后,赢来胜利。
      长兄走时,告诉表舅要回来的,于是,表舅盼着哥哥能回来,这个愿望,延续了很久。日本人败了,但他们还在,内战时,他们出现在阎锡山的部队中,所以,也许长兄不能回来,解放了,部队南下,还要去南中国,所以,也许忙着,没回来。但后来,国家安定了,长兄还是没有回来,表舅此时,已经考住了中专,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他有责任去找回大哥,但,到哪里找?长兄是去了哪支游击队,没有人能回答,因为同去参加革命队伍的人,最后都没有回来,他们中间,只有少数的几个,被证实已经战死,大多数,从此成为了失踪者,他们的家人,即使解放后,也并不是都能成为烈属,那么,又有谁能知道兄长的下落?表舅找不到答案。
     带着疑问,表舅参加了工作,成为一座鱼雷工厂的技术员,他向组织投寄过查寻信件,大都没有回音,仅有的几份回函,也是查无此人。在那个人命如草的年代,当兵,几乎是死亡的一个代称,军人,无论旗帜的颜色如何,一旦离开家,回不来的原因,甚至无人会去探究,就像我那经历了晋中战役的故乡,村外的乱葬坑里,埋下多少失败一方的军人遗骸,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姓名?但,表舅的兄长,是属于战胜者的一方,他不应该不知所终,所以,表舅相信,能找到。后来,母亲去世,表舅继承了这张照片,还是像母亲那样,把照片精心夹在书页里,不时取出来看看,但,直到现在,兄长常国墀的音讯,还是没有一点着落。今年,表舅已经七十四岁了,他定居昆明,回乡的次数越来越少,兄长的归宿,成了今生解不开的疑问。表舅,坚信兄长只要活着,就会回来,那是一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到如今,音讯全无的原因,只有一种解释,他牺牲了。但,即使是牺牲了,也应该有个最后的埋骨之地,为什么,过去六十七年,依然无人知晓?他的战友们,去哪了?
      这次回来探家,表舅在儿时的宅门里留连,他的家,已经成为政府投巨资开发的旅游点,为了夸张晋商的豪富和大气,旧日的房子,面目全非。表舅,不再是这座院落的主人,他记事起,也没做过什么少爷,寡母在艰难的度日,兄长失去了消息,自己过着平民的生活。在五十年代,大院成为战时伤残军人的休养院,表舅向这些人问起过一些战争的回忆,不过,兄长没有出现。后来,当他成为军工厂技师时,家庭成分,依旧被写成了破落地主,自身也难保,打听兄长的下落,是奢想,那时,他很想告诉别人,自己的兄长,是为国家献出生命的烈士,但,有什么证据?他,只是那个时代,万千的失踪者之一而已。
       失踪者,难道这就是一个人最后的身份标签?我也想接过表舅的疑问,继续找下去,我希望,常国墀,最终会出现在某一部尘封的烈士名册里。但,时间过去的太久,那个年代又是如此的混乱,我曾经在烈士陵园中,浏览那些低矮的石碑,战死的军人,依旧像生前的军阵那样整齐,一个个名字的下一行,却常常是籍贯不详。更何况,常国墀,他离开家,投身革命时,会用自己真实的姓名吗?或者说,他真的就是参加了八路吗?如果只是个离家的借口,那他又何必?
      我相信我的先辈,他是做了抵抗侵略的战士,如果不是这条路的召唤,他不会舍下优裕的工作,抛下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妹,不会神秘的离开家,那是一个家国不得兼顾,忠孝不能两全的乱世,我们的民族,已经到了灭种的边缘,而他,是个血气方刚的中国人!他上了山,这是肯定的,但以后的遭遇呢?他是地主家的少爷,是喝过洋墨水的文人,组织会相信他吗?我想会的,一个连生命都敢舍下的人,他会得到战友的信任。但,游击战争,太艰苦了,他是一个文弱的书生,能坚持下来吗?我想,会的,理由还是,这是他自己选择的道路,之所以不敢告诉家人,就是怕牵连母亲,连母亲都能忍痛惜别的人,还怕什么样的痛苦与艰辛?只是,最后,命运还是没能垂青忠烈的战士,一颗世仇的子弹,在一个不确知的时间,打中了他,当他生命结束的时刻,眼中的世界依旧没能因为他的奉献,而变得安宁,最终,一个不知名的人,阖上了他的双眼,而后,那人也在弹雨中倒下,和他一起被埋葬在一个被世界遗忘的地方……他们的骨肉,融入了深爱的这片土地,在来年的春天,会长出不知名的野花,那是他们在严寒中无所畏惧的灵魂!
      表舅觉得我是个警察,也许能有办法去查找兄长的下落,虽然,这是一个注定无法完成的任务,我还是想尽力去实现,我知道,这不仅仅是表舅的私事,更是一件我们后人应该承担的使命。但,我真的无从查起,久远的年代,漫灭了太多记录,即使当时和他并肩战斗的人,现在也不可能还有谁留在世间了。我打开网络,常国墀,这三个字,在搜索引擎中,结果为零。我想,我现在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的故事放在网上,也许,还能有人知道些消息,即使没有,也能有更多的人,记住这个名字,记住他只需几十个字就能介绍完的生平,可能有无限中答案的那个关于生命的疑问。
     找见那个弃家报国的人,无论他埋骨何方,为他庄重的行一个礼,告诉他,我们一直没有忘记,我们一直把他当作英雄!他的身份不是失踪者,他是为我们这些不相干的人,流完最后一滴血的烈士!
前几天,找机会去了市档案馆,想查询一下关于先烈常国墀的信息,但档案馆的接待人员告诉我无从查起,他说解放前我党的资料保存下来的太少,远远少于日伪时期、阎锡山政府时期留下的档案。
    我讲了关于常国墀的情况,这位曾经的军人,现在的档案馆职员,听的很认真,愿意以后主动地帮我收集一下,但告诉我不要抱太大希望,这样无名英雄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各个时期,很多,很悲壮,却总归还是没能被历史记录,甚至,有许多烈士,他们的身份,最后是通过查阅敌人的档案才得以认定的。
   “我们曾这样战斗过,曾这样地死,我们没想过会要被谁记在心里,最后,却只有敌人记住了我们.....献给无名的抗日烈士!
我们也该有坐无名烈士墓,让所有失去亲人的母亲、妻子,把那无名的烈士,当成自己永远无法归家的儿子和丈夫来,寄托哀思。我想,我们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总该有一粒沙,是属于常国墀的,虽然,没有那一个证书,来标注着他的功绩,授予他烈士的称号。
    无名英雄哦,无名吧。希望更多的鲜血能唤起我们民族深处的记忆。
    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他们的功绩千秋永存。
参加秘密工作者太多,很多时候,是不允许保存档案的。
记得有水鬼敢死小组去炸日军军舰的
不知大名为谁
致一个敬先![:a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