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苏联在民族问题上出了什么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5:49
苏联联邦制的特色在于,各单元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并以民族命名。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0月23日 来源: 南方周末


  新中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受到前苏联很大影响,“居安思危”,民族分裂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马戎

  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分裂为十几个新国家。按照斯大林本人和前苏联历届领导人(直至戈尔巴乔夫)宣称的观点,苏联的民族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已出现了“苏联人民”这个共同体,苏联的统一和民族融合不可逆转。

  此后发生的系列事变,证明苏联的制度和民族关系,没有其宣称的那样美好。苏联党和政府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根据事后的材料,可提出以下几个命题:1.苏联解体,主要推动力来自国内而不是国外。这说明苏联的国家制度设计存在关键性的问题,无法承受国内重大政党纷争、政治风波和社会冲突。2.联盟的解体以加盟共和国为单元,而世界上其他联邦制国家(美国、德国、瑞士等)没有出现类似危机,这说明问题在于联邦制的具体设计原则,而非联邦制本身。苏联联邦制的特色在于,各单元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并以民族命名,其他联邦国家则并非按此建立。3.自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至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前,六十多年间联盟中央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威未遇挑战。这说明尽管制度设计存在问题,但客观上存在一些强有力的纽带在发挥作用,把各加盟共和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避免了分离。这些纽带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丧失了作用。为什么苏联制度的关键问题延续数十年而未得解决?苏联为何建成联盟-联邦制

  列宁早期曾明确反对联邦制,他是主张“民族自决权”的,但这一主张,是在各族无产阶级和贫苦民众面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形势下提出,“我们不赞成分裂成许多小国家”。

  十月革命后俄国各地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当时高加索、土耳其斯坦、巴什基尔、立陶宛等地都有强烈的自治甚至独立要求,在乌克兰、波兰、芬兰等地已经出现了地方政治权力机构。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后,在当时的政

  治形势下,列宁领导下的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承认它有同俄国完全分离或同俄罗斯共和国缔结建立联邦关系或其他类似的相互关系的条约的权利”。但是到了1918年4月,列宁的观点便有所转变,他在不同意西伯利亚“独立”的信函中指出“所谓西伯利亚独立只会正式给割取东部领土创造方便条件;独立的乌克兰、芬兰就是前车之鉴”。

  列宁认为,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马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单一国家在现实中做不到,只能通过承认自决权,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愿原则组建一个大国家(联邦或国家联盟)。他希望在理论上给予各民族完全的“自决权”后,各国的无产阶级会回过头来支持建立统一的国家。这是“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苏维埃政权在前沙皇俄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1922年12月正式缔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时,各民族地区是以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还是以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取决于当时各地区的政治发展形势。苏联完成这一过渡的最佳时机

  列宁的意思非常明确,联邦制只是在特殊国情条件下向完全统一(单一国家)的“过渡”形式。列宁逝世后,共产党一度享有崇高威望,斯大林曾有多次机会带领苏联各族走出这一“过渡”形态,但他和后继的领导人并没有这样做。

  二战结束之后的1940年代后期,斯大林个人威望和苏联的国际地位处于鼎盛状态,是苏联修订宪法、使联盟-联邦制转型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最佳历史时机。假如那时他对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整,把苏联转变为单一的共和国,最终完成各族的政治整合,后来当苏联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引发重大社会动荡时,在1991年的政治解体就有可能避免。

  斯大林为什么没有终结这一过渡期?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对苏联联盟的凝聚力和制度的巩固太有信心了。

  首先,斯大林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各地区已经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通过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长期培养和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领导者都是“受到真正的共产主义教育……真正国际主义的共产党干部”。其次,苏联共产党中央领导的政治-人事纽带在全国各地积极有效地运行,而且联盟中央直接领导的秘密警察组织完全控制了所有共和国的政治变动。第三,各加盟共和国(以及蒙古)在苏共的领导下已经建设成各有分工合作的统一的经济体系。斯大林对此十分自豪。

  有了这三重保险,斯大林认为苏联的联盟-联邦体制将会坚如磐石。在二战胜利后他完全不担心苏联是否会解体,他那时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在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峙的外交斗争方面,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继续保持联盟-联邦体制所可能得到的好处。

  好处可能有两条:一是这样的体制使苏联除俄罗斯联邦外,还可以在联合国多有三张投票权(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这些“独立国家”甚至可能会在一定任期内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这对苏联的外交斗争是有利的;二是有助于推动那些新近解放并处于苏军控制下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的精英及民众接受苏联政府的领导,如果二战后不久即把苏联改变为单一国家,取消各加盟共和国已有的独立法律地位,无疑会增加东欧各国社会精英集团的疑虑,担心在未来某个时刻也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显然不利于斯大林在东欧各国组建亲苏政权、发展东欧各国与苏联的正式结盟关系。后来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即是以苏联为主导的实质上的政治-军事联盟和经济合作组织。

  除以上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改变了把联盟-联邦制看作是向单一国家“过渡”的基本观点,把它认作应长久坚持的基本制度,认为它是解决苏联民族问题、推动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最佳形式。言论钳制导致“反思禁区”

  苏联时期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政治家、学者和军事将领,许多来自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其中有些人对各地的民族关系、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分裂危险是有所了解的,面对各族民众和社会精英中不断强化的“民族意识”,他们应当有所察觉并对苏联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具有反思能力。为什么没人就这些问题向斯大林和联共中央进言,没有在苏联学术界引发相关的讨论?

  1920年代设计苏联的体制框架、30年代实施的“民族识别”工作,都是在斯大林亲身参与下进行的,斯大林曾任职“人民委员会”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一直自认是马克思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问题的权威,苏联的体制问题是由他“铁板钉钉”做了结论的,老年的斯大林潜意识里多少有些“两个凡是”的心态,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民族理论和苏联体制实际上成为“禁区”。如果有什么人公开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实际上就是在质疑斯大林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性,这在经历过1930年代“大清洗”后的苏联政界和学术界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学术界也总会有一些“捍卫经典”的人站出来“打棍子”,通过这样的政

  治表态来争取个人的升迁机会。这样的政治氛围、禁区划定和学界风气也就必然导致了苏联政界和学术界几十年在这个问题上的“集体失语”,即使个别人提及这一议题,也无法形成真正学术讨论的气候。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冷战”对峙中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超级大国。直至戈尔巴乔夫倡导“改革与新思维”后,许多传统意识形态“禁区”才开始被打破,但从他上台到苏联解体,只有短短不到5年,这时学者们和社会精英所关注的焦点在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方面,民族问题从来没有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宣布俄罗斯独立和“苏联解体”,也只是叶利欣用来进行政治夺权斗争的手段。维系前苏联统一局面的三个纽带

  几十年来,有三个重要纽带把前苏联的各组成部分连接起来。而戈尔巴乔夫在对这三个要素的处理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第一个纽带是苏联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信奉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的利益高于民族利益,强调用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政治颠覆活动,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掌握权力的各个国家必须联合和统一起来。通过在干部和民众中的思想教育、对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系统培养,使各族民众建立起了一个高于“本族”的更重要的核心认同意识,这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对苏维埃政权、对斯大林的认同。虽然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批评了斯大林,但是苏联各地整个政治氛围和政治导向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个纽带是在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共产党组织。“在党的机构上不是实行联邦制,也不是成立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集团,而是把某个地方的各民族的无产者团结起来”(列宁)。而作为惟一执政党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主要党和行政领导人的任命上具有绝对的权力,从而保证了完全拥护联盟中央的官员在各地区掌握行政权力,避免地方行政首脑利用宪法赋予的分离权来从事分裂独立活动。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共产党的书记是这些地区的“第一把手”,而这些书记都是由克里姆林宫直接任命或撤职。由联盟中央直接领导的“契卡”和后来的“克格勃”组织对各地党政官员实施着有效的监督与核查,具有特殊的权力。

  第三个纽带是“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州(边疆区)”体系的统一行政体制。在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边疆区的经济生产都是由中央政府的计划部门统一组织的,有着非常具体的分工和合作。各共和国政府实际上并没有规划和管理本国经济活动的实际权力。

  此外,苏联的军队是统一组建的,各加盟共和国并没有军队指挥权,外交、政府预算、税收、资源使用、法律制定等方面的权力都属于联盟管理的权限,所以这些“国家”在实际运行中是有名无实的,联盟政府是真正的权威体系,各加盟共和国等都只不过是苏联这架大机器上面的齿轮,联盟中央机构是控制齿轮转动的链条。在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的新思维”之前,苏联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得如同一个政治实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前两个牢固的意识形态和人事任命的纽带所维系和扩展出来的行政功能。

  但是,苏联宪法中包括了关于各加盟共和国可以分离和独立的条款,正是这些条款使联盟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缺乏必要的法律纽带,使联盟各部分之间的法律联系变得非常脆弱,并为1990年代的联盟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

  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的新思维”后,首先质疑原有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走民主化的道路”,认为这是“改革及其实质”。在“公开性”的旗帜下开始对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所犯错误进行“清算”。戈尔巴乔夫认为苏共几十年来是“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为了推动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不留历史空白点”等口号,鼓励对苏联历史进行重新评价。结果波罗的海三国随即提出了1940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合法性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当年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苏联的合法性问题”。虽然戈尔巴乔夫仍然提倡“现实的社会主义”,但是第一个纽带在“改革”运动中已经变得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家色彩的“民主运动”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潮。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改革进程中,1990年2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取消了宪法赋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此后成立的新政党普遍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戈尔巴乔夫主导的运动造成了一些混乱,但大多数普通民众仍然表示出对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持和维护。

  在流产的“8·19”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随后,戈尔巴乔夫下令停止苏共活动,没收其财产。各共和国共产党也随之解散或自谋出路”(赵常庆)。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共产党首脑,看到自己在当地掌权的“合法性来源”开始出现问题,本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就纷纷见风使舵把自己装扮成本族的“民族领袖”,以此获得自己继续掌权的合法性。当这些加盟共和国的高级共产党领导人纷纷脱党,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已经溃散而不再发挥作用时,第二个纽带也就随之被彻底斩断。

  苏联的经济私有化使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共有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纽带被极大地削弱了,这也使一些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联邦的分离主义思潮占据了上风。按大卫·科兹的说法,1990年12月,“叶利钦通过俄罗斯共和国(联邦)议会发布了一项法案,决定俄罗斯只为中央政府1991年的预算提供不到十分之一的税收来源,这对中央政府本身的存在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政权斗争的影响下,昔日环环相扣的苏联经济机制开始垮台,各共和国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被打破”。

  为了使自己这个俄罗斯总统之上不再有苏联总统这个更高一层的行政权威,叶利钦积极推动了苏联解体。而苏联宪法中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条文为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活动和苏联的合法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各部分之间的行政联系被叶利钦等领导者通过“苏联解体”的行动所终止,第三个纽带最终断裂。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必须承认,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制度设计为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保留了法律上的可能性。列宁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指出联邦制只是迈向统一国家的“过渡”。

  令人遗憾的是,苏联始终没有走出这个过渡阶段。

  自苏联解体至今,又是16年过去了。在1991年3月举行的全苏公民投票中,除了3个波罗的海共和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之外有1.47亿人参加了投票,尽管超过3/4的人赞成保留苏联,但是当时掌握政权的少数政治家们还是解散了这个超级大国。这进一步表明前苏联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民意对政客的有效制约机制也存在问题。“2005年底,俄两个著名的中性舆论调查机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当今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76%的人认为苏联有许多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72%和80%的人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只有1%的人希望生活在叶利钦时期。”普京也认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新中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受到前苏联很大影响,制度设计上也有相似之处,虽然我国现在的民族关系基本稳定,“居安思危”,民族分裂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分析苏联近70年的发展经历和导致解体的因素,吸取苏联当年取得成功的经验与最终失败的教训,仍是我国应关注的课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 ... ArticelE31002FM.htm苏联联邦制的特色在于,各单元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并以民族命名。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08年10月23日 来源: 南方周末


  新中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受到前苏联很大影响,“居安思危”,民族分裂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

  □马戎

  前苏联和前南斯拉夫等多民族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解体,分裂为十几个新国家。按照斯大林本人和前苏联历届领导人(直至戈尔巴乔夫)宣称的观点,苏联的民族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已出现了“苏联人民”这个共同体,苏联的统一和民族融合不可逆转。

  此后发生的系列事变,证明苏联的制度和民族关系,没有其宣称的那样美好。苏联党和政府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究竟出了哪些问题?

  根据事后的材料,可提出以下几个命题:1.苏联解体,主要推动力来自国内而不是国外。这说明苏联的国家制度设计存在关键性的问题,无法承受国内重大政党纷争、政治风波和社会冲突。2.联盟的解体以加盟共和国为单元,而世界上其他联邦制国家(美国、德国、瑞士等)没有出现类似危机,这说明问题在于联邦制的具体设计原则,而非联邦制本身。苏联联邦制的特色在于,各单元是以民族为基础建立并以民族命名,其他联邦国家则并非按此建立。3.自1922年苏联正式成立至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前,六十多年间联盟中央行政管理系统的权威未遇挑战。这说明尽管制度设计存在问题,但客观上存在一些强有力的纽带在发挥作用,把各加盟共和国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避免了分离。这些纽带在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丧失了作用。为什么苏联制度的关键问题延续数十年而未得解决?苏联为何建成联盟-联邦制

  列宁早期曾明确反对联邦制,他是主张“民族自决权”的,但这一主张,是在各族无产阶级和贫苦民众面对沙皇专制统治的形势下提出,“我们不赞成分裂成许多小国家”。

  十月革命后俄国各地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当时高加索、土耳其斯坦、巴什基尔、立陶宛等地都有强烈的自治甚至独立要求,在乌克兰、波兰、芬兰等地已经出现了地方政治权力机构。乌克兰中央拉达宣布成立“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后,在当时的政

  治形势下,列宁领导下的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承认乌克兰人民共和国,承认它有同俄国完全分离或同俄罗斯共和国缔结建立联邦关系或其他类似的相互关系的条约的权利”。但是到了1918年4月,列宁的观点便有所转变,他在不同意西伯利亚“独立”的信函中指出“所谓西伯利亚独立只会正式给割取东部领土创造方便条件;独立的乌克兰、芬兰就是前车之鉴”。

  列宁认为,在当时的客观形势下,马上建立一个统一的单一国家在现实中做不到,只能通过承认自决权,在此基础上通过自愿原则组建一个大国家(联邦或国家联盟)。他希望在理论上给予各民族完全的“自决权”后,各国的无产阶级会回过头来支持建立统一的国家。这是“若欲取之,必先予之”的策略。

  在这一思路的引领下,苏维埃政权在前沙皇俄国的领土上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1922年12月正式缔结《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条约》时,各民族地区是以加盟共和国加入苏联,还是以自治共和国加入俄罗斯联邦,取决于当时各地区的政治发展形势。苏联完成这一过渡的最佳时机

  列宁的意思非常明确,联邦制只是在特殊国情条件下向完全统一(单一国家)的“过渡”形式。列宁逝世后,共产党一度享有崇高威望,斯大林曾有多次机会带领苏联各族走出这一“过渡”形态,但他和后继的领导人并没有这样做。

  二战结束之后的1940年代后期,斯大林个人威望和苏联的国际地位处于鼎盛状态,是苏联修订宪法、使联盟-联邦制转型为一个统一国家的最佳历史时机。假如那时他对苏联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整,把苏联转变为单一的共和国,最终完成各族的政治整合,后来当苏联的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引发重大社会动荡时,在1991年的政治解体就有可能避免。

  斯大林为什么没有终结这一过渡期?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对苏联联盟的凝聚力和制度的巩固太有信心了。

  首先,斯大林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各地区已经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通过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长期培养和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领导者都是“受到真正的共产主义教育……真正国际主义的共产党干部”。其次,苏联共产党中央领导的政治-人事纽带在全国各地积极有效地运行,而且联盟中央直接领导的秘密警察组织完全控制了所有共和国的政治变动。第三,各加盟共和国(以及蒙古)在苏共的领导下已经建设成各有分工合作的统一的经济体系。斯大林对此十分自豪。

  有了这三重保险,斯大林认为苏联的联盟-联邦体制将会坚如磐石。在二战胜利后他完全不担心苏联是否会解体,他那时所考虑的主要问题是:在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峙的外交斗争方面,苏联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继续保持联盟-联邦体制所可能得到的好处。

  好处可能有两条:一是这样的体制使苏联除俄罗斯联邦外,还可以在联合国多有三张投票权(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这些“独立国家”甚至可能会在一定任期内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这对苏联的外交斗争是有利的;二是有助于推动那些新近解放并处于苏军控制下的东欧国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东德)的精英及民众接受苏联政府的领导,如果二战后不久即把苏联改变为单一国家,取消各加盟共和国已有的独立法律地位,无疑会增加东欧各国社会精英集团的疑虑,担心在未来某个时刻也会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这显然不利于斯大林在东欧各国组建亲苏政权、发展东欧各国与苏联的正式结盟关系。后来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和“经互会”,即是以苏联为主导的实质上的政治-军事联盟和经济合作组织。

  除以上因素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在列宁逝世后,斯大林改变了把联盟-联邦制看作是向单一国家“过渡”的基本观点,把它认作应长久坚持的基本制度,认为它是解决苏联民族问题、推动其他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最佳形式。言论钳制导致“反思禁区”

  苏联时期曾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政治家、学者和军事将领,许多来自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其中有些人对各地的民族关系、政治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分裂危险是有所了解的,面对各族民众和社会精英中不断强化的“民族意识”,他们应当有所察觉并对苏联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具有反思能力。为什么没人就这些问题向斯大林和联共中央进言,没有在苏联学术界引发相关的讨论?

  1920年代设计苏联的体制框架、30年代实施的“民族识别”工作,都是在斯大林亲身参与下进行的,斯大林曾任职“人民委员会”的“民族事务人民委员”,一直自认是马克思民族理论和苏联民族问题的权威,苏联的体制问题是由他“铁板钉钉”做了结论的,老年的斯大林潜意识里多少有些“两个凡是”的心态,听不得一点不同意见,民族理论和苏联体制实际上成为“禁区”。如果有什么人公开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危险,实际上就是在质疑斯大林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正确性,这在经历过1930年代“大清洗”后的苏联政界和学术界是不可想象的,而且学术界也总会有一些“捍卫经典”的人站出来“打棍子”,通过这样的政

  治表态来争取个人的升迁机会。这样的政治氛围、禁区划定和学界风气也就必然导致了苏联政界和学术界几十年在这个问题上的“集体失语”,即使个别人提及这一议题,也无法形成真正学术讨论的气候。

  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在“冷战”对峙中仍是一个咄咄逼人的超级大国。直至戈尔巴乔夫倡导“改革与新思维”后,许多传统意识形态“禁区”才开始被打破,但从他上台到苏联解体,只有短短不到5年,这时学者们和社会精英所关注的焦点在经济改革和民主政治方面,民族问题从来没有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宣布俄罗斯独立和“苏联解体”,也只是叶利欣用来进行政治夺权斗争的手段。维系前苏联统一局面的三个纽带

  几十年来,有三个重要纽带把前苏联的各组成部分连接起来。而戈尔巴乔夫在对这三个要素的处理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第一个纽带是苏联各地区、各民族共同信奉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无产阶级的利益高于民族利益,强调用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反对民族主义,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经济封锁和政治颠覆活动,无产阶级政党已经掌握权力的各个国家必须联合和统一起来。通过在干部和民众中的思想教育、对各级少数民族干部和知识分子的系统培养,使各族民众建立起了一个高于“本族”的更重要的核心认同意识,这就是对共产主义理想、对苏维埃政权、对斯大林的认同。虽然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批评了斯大林,但是苏联各地整个政治氛围和政治导向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第二个纽带是在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中建立起来的统一的自上而下的共产党组织。“在党的机构上不是实行联邦制,也不是成立各民族的社会民主党集团,而是把某个地方的各民族的无产者团结起来”(列宁)。而作为惟一执政党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在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主要党和行政领导人的任命上具有绝对的权力,从而保证了完全拥护联盟中央的官员在各地区掌握行政权力,避免地方行政首脑利用宪法赋予的分离权来从事分裂独立活动。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共产党的书记是这些地区的“第一把手”,而这些书记都是由克里姆林宫直接任命或撤职。由联盟中央直接领导的“契卡”和后来的“克格勃”组织对各地党政官员实施着有效的监督与核查,具有特殊的权力。

  第三个纽带是“联盟中央-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州(边疆区)”体系的统一行政体制。在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边疆区的经济生产都是由中央政府的计划部门统一组织的,有着非常具体的分工和合作。各共和国政府实际上并没有规划和管理本国经济活动的实际权力。

  此外,苏联的军队是统一组建的,各加盟共和国并没有军队指挥权,外交、政府预算、税收、资源使用、法律制定等方面的权力都属于联盟管理的权限,所以这些“国家”在实际运行中是有名无实的,联盟政府是真正的权威体系,各加盟共和国等都只不过是苏联这架大机器上面的齿轮,联盟中央机构是控制齿轮转动的链条。在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的新思维”之前,苏联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得如同一个政治实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前两个牢固的意识形态和人事任命的纽带所维系和扩展出来的行政功能。

  但是,苏联宪法中包括了关于各加盟共和国可以分离和独立的条款,正是这些条款使联盟中的各个部分之间缺乏必要的法律纽带,使联盟各部分之间的法律联系变得非常脆弱,并为1990年代的联盟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

  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的新思维”后,首先质疑原有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提出了“走民主化的道路”,认为这是“改革及其实质”。在“公开性”的旗帜下开始对列宁、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所犯错误进行“清算”。戈尔巴乔夫认为苏共几十年来是“为专横的官僚体制服务”,为了推动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了“民主化”、“公开性”和“不留历史空白点”等口号,鼓励对苏联历史进行重新评价。结果波罗的海三国随即提出了1940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合法性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提出当年这三个共和国加入苏联的合法性问题”。虽然戈尔巴乔夫仍然提倡“现实的社会主义”,但是第一个纽带在“改革”运动中已经变得名存实亡,取而代之的是西方国家色彩的“民主运动”和形形色色的民族主义思潮。

  在戈尔巴乔夫推动的改革进程中,1990年2月的苏共中央全会取消了宪法赋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此后成立的新政党普遍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戈尔巴乔夫主导的运动造成了一些混乱,但大多数普通民众仍然表示出对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持和维护。

  在流产的“8·19”政变失败后,“戈尔巴乔夫……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随后,戈尔巴乔夫下令停止苏共活动,没收其财产。各共和国共产党也随之解散或自谋出路”(赵常庆)。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共产党首脑,看到自己在当地掌权的“合法性来源”开始出现问题,本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就纷纷见风使舵把自己装扮成本族的“民族领袖”,以此获得自己继续掌权的合法性。当这些加盟共和国的高级共产党领导人纷纷脱党,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已经溃散而不再发挥作用时,第二个纽带也就随之被彻底斩断。

  苏联的经济私有化使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加盟共和国之间的共有的经济基础和经济纽带被极大地削弱了,这也使一些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联邦的分离主义思潮占据了上风。按大卫·科兹的说法,1990年12月,“叶利钦通过俄罗斯共和国(联邦)议会发布了一项法案,决定俄罗斯只为中央政府1991年的预算提供不到十分之一的税收来源,这对中央政府本身的存在构成了威胁。……在这种政权斗争的影响下,昔日环环相扣的苏联经济机制开始垮台,各共和国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开始被打破”。

  为了使自己这个俄罗斯总统之上不再有苏联总统这个更高一层的行政权威,叶利钦积极推动了苏联解体。而苏联宪法中关于“民族自决权”的条文为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活动和苏联的合法解体提供了法律依据,各部分之间的行政联系被叶利钦等领导者通过“苏联解体”的行动所终止,第三个纽带最终断裂。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必须承认,苏联的民族理论和制度设计为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保留了法律上的可能性。列宁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指出联邦制只是迈向统一国家的“过渡”。

  令人遗憾的是,苏联始终没有走出这个过渡阶段。

  自苏联解体至今,又是16年过去了。在1991年3月举行的全苏公民投票中,除了3个波罗的海共和国、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之外有1.47亿人参加了投票,尽管超过3/4的人赞成保留苏联,但是当时掌握政权的少数政治家们还是解散了这个超级大国。这进一步表明前苏联的民意表达机制及民意对政客的有效制约机制也存在问题。“2005年底,俄两个著名的中性舆论调查机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当今66%的俄罗斯人对苏联解体感到惋惜,76%的人认为苏联有许多可以值得骄傲的地方;72%和80%的人分别认为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时期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只有1%的人希望生活在叶利钦时期。”普京也认为“苏联解体是全民族的重大悲剧”。

  新中国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上受到前苏联很大影响,制度设计上也有相似之处,虽然我国现在的民族关系基本稳定,“居安思危”,民族分裂的危险并没有完全消除,分析苏联近70年的发展经历和导致解体的因素,吸取苏联当年取得成功的经验与最终失败的教训,仍是我国应关注的课题。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e ... ArticelE31002FM.htm
按照斯大林本人和前苏联历届领导人(直至戈尔巴乔夫)宣称的观点,苏联的民族理论是完全正确的,已出现了“苏联人民”这个共同体,苏联的统一和民族融合不可逆转。

跟我们的政策有多么的相似啊!
http://baike.baidu.com/view/209991.htm?func=retitle
路易十五啊!
值得一提的是,“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就是这位国王说的。这是关于他执政末期奢华暴虐的体现。
  路易十五是法国历史上最具矛盾性格的国王。尽管史学家诬蔑了他很多,现代研究表示,他实际上对统治欧洲最大王国的任务是非常聪明和热忱的。他的优柔寡断,加上他了解他所面对问题的复杂性和他的内心的胆怯,都掩藏在一位专横国王的面具之后!!
和谐最重要!
特别是俄罗斯联邦的分离主义思潮占据了上风?!为什么会是这样,还不是苏联大力打压 大俄罗斯主义!提高少数民族待遇!使俄罗斯人觉的各加盟共和国是负担!各少数民族是上等民!现在中国汉人当中也有这种思想!
苏联民族政策失误刍议

在史无前例的社会革命过程中,苏联政府和苏联政府领导人始终没能找到一条如何适应苏联国情的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以指导制定和执行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虽然其特定的政策达到和实现了阶段性的目的和任务,但是超级国家大厦最终还是由于内部的民族冲突毁于一旦!
http://scholar.ilib.cn/A-xblyyj200404009.html
咱们也是中华民族嘛。
现在民族自治县(区)越来越多了!少数民族 新增人口跟汉族新增人口 几乎一样了!没几年就该超过了!
中国离前苏联,前南。甚至卢旺达越来越近了!
苏联的解体,是其内部的问题,而不是民族政策的问题,虽然其民族政策有问题。斯大林推行俄罗斯沙文主义(虽然其本人是格鲁吉亚人),在民族政策的处理上,做出了大量违反人权的事。
glyd2 发表于 2009-8-9 11:23

鬼才相信你的观点!东欧变色,国家分裂了吗!?
苏联的解体,先是波罗的海三国宣布独立,后特别是俄罗斯联邦的分离主义思潮占据了上风?!为什么会是这样,还不是俄罗斯人觉的各加盟共和国是俄罗斯负担!还不是各民族意识太强了!

苏联的解体,是其内部的问题,而不是民族政策的问题。那只会亡党不会亡国!
mhzd 发表于 2009-8-9 10:18
关键在于保存民族相对独立性的情况下,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如果这个达成,即便将来一个维吾尔族人做了国家主席,偶也不会感到反感。
前南铁托在世的时候,民族关系实际上是比较好的,铁托去世以后,接任的人有主体民族沙文主义的趋势,各民族离心了。还有苏联等共和国的制度确实扯谈,一方面俄罗斯沙文主义歧视少数民族厉害,一方面共和国又让当地人做一把手,放权厉害,实在SB。建国时有人也SB到模仿苏联加盟共和国的制度,被老毛和周公BS了。
少数民族问题之所以这样,关键是有几点:1两少一宽太扯淡,法律应当一视同仁。2敌对势力渗透 3某些民族文化相对独立性,和汉族交流少,文化认同差,4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要加强。至于高考加分,偶倒没有反感,人家本来教育就落后,考出来不容易,让更多的少数民族青年进入大学,进入TG的体系中,不是坏事。
9# glyd2


你就等着被打成“少数民族”吧,凡是反对LZ的都是少数民族
DF113 发表于 2009-8-9 11:41
偶是江苏人,汉族,不过偶家有亲戚是湖北长阳的土家族。
11# glyd2


人家LZ可不这样认为
mhzd 发表于 2009-8-9 11:34
加强各民族民族意识认同,确实也是重要的。赞一个。民族意识仍同就是要做到几个方面:1尊重少数民族,避免沙文主义思想,在维持中华民族仍同的思想下,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但不能过宽,两少政策是SB。2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形成中华民族认同,加强主体民族和少数民族交流,将少数民族纳入国家框架里来。3对少数民族要尊重,但坚决不能SB,民族地区的权力要控制在主体民族手里,军权要抓牢。宗教信仰要充分自由,但对宗教要加强控制,使其可控不为敌对势力利用。书记一定要是汉族。有人说这样不平等怎么办?这样好解决,民族干部有能力,可以调到内陆省份做书记嘛。
glyd2 发表于 2009-8-9 11:23
沙皇俄国实行了俄罗斯沙文主义几百年 国家分裂了吗?领土变小了吗!

斯大林1953年3月5日就去逝了!近40年后苏联才解体!还不是前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去逝后民族政策反正反过了头,打力大压沙文主义,对其它民族实行民族优待过头,造成了俄罗斯人反感,离心离德。成为了前苏联分裂的最重要推动者!
glyd2 发表于 2009-8-9 11:54
书记一定要是汉族 还不是沙文主义思想!中国维持国家统一,首要是保持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人口比重汉族人口越来越多。少汉通婚都选汉!而不是现在少汉通婚都选少。人口比重汉族人口越来越少!弱化民族概念。人口比重汉族人口已经低于90%了,才几年就下降了5%多。高考民族加分,计划生育民族优待比两少一宽更可怕,危害更深远!
前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去逝后民族政策反正反过了头,打力大压俄罗斯沙文主义

为庆祝乌克兰的哥萨克人鲍格丹·赫梅尔尼茨基开始与俄国“结盟”300周年,赫鲁晓夫主导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在1954年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决议的理由是:“鉴于克里米亚同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经济上有共同性、地域接近、经济和文化关系密切。”
  随着苏联解体,俄罗斯人意识到克里米亚将永久地划归乌克兰所有。于是俄罗斯一些政党和团体就以克里米亚历史上“就是俄罗斯的”,以及“1954年苏联最高苏维埃的决议不合法”为由,提出不放弃“任何一寸神圣的领土”。来自自民党的俄国家杜马议员库里扬诺维奇表示:“我们不应该再与乌克兰续签条约,当年赫鲁晓夫是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将克里米亚送给乌克兰的。”http://baike.baidu.com/view/450541.htm
要淡化民族特色,促进民族融合.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语言,以及汉族的一些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习俗,只做研究上的保留,没有必要刻意去保护.
作者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

即主体民族(俄罗斯族或塞尔维亚族)占苏联和南斯拉夫人口总数的比例

8楼:
捷克斯洛伐克
反对南方报业集团,反对楼主!

关键在于保存民族相对独立性的情况下,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如果这个达成,即便将来一个维吾尔族人做了国家主席,偶也不会感到反感。
前南铁托在世的时候,民族关系实际上是比较好的,铁托去世以后,接任的人有 ...
glyd2 发表于 2009-8-9 11:38


前南分裂铁托实行的民族强化政策是主因。他打压所谓的主体民族沙文主义。对其它民族优待!人为的创造了黑山族。强化的穆斯林!死后造成了各民族的强力反弹!甚至在波黑民族冲突时候,两兄弟分为不同民族而互相对杀!兄弟因为分别为不同民族而互相对杀!人伦悲剧啊!

前南斯拉夫王国,前南斯拉夫联盟 的成在靠的是塞尔维亚族 ,当塞尔维亚族被人为分裂被人打压的时候。前南成在的基础就动摇了!
关键在于保存民族相对独立性的情况下,形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如果这个达成,即便将来一个维吾尔族人做了国家主席,偶也不会感到反感。
前南铁托在世的时候,民族关系实际上是比较好的,铁托去世以后,接任的人有 ...
glyd2 发表于 2009-8-9 11:38


前南分裂铁托实行的民族强化政策是主因。他打压所谓的主体民族沙文主义。对其它民族优待!人为的创造了黑山族。强化的穆斯林!死后造成了各民族的强力反弹!甚至在波黑民族冲突时候,两兄弟分为不同民族而互相对杀!兄弟因为分别为不同民族而互相对杀!人伦悲剧啊!

前南斯拉夫王国,前南斯拉夫联盟 的成在靠的是塞尔维亚族 ,当塞尔维亚族被人为分裂被人打压的时候。前南成在的基础就动摇了!
歌剧院幽灵 发表于 2009-8-9 12:57
少数民族 新增人口跟汉族新增人口 几乎一样了!没几年就该超过了!
mhzd 发表于 2009-8-9 12:21
民族问题处理的好,就是要刚柔相济,软硬一起来,恩威并施。不非此即彼,走向两个极端。就像做菜,不能太咸,也不能太淡。沙文思想要不得,但是如果书记是汉族是沙文思想的话,那么这个沙文思想措施就一定要保留。改给的要给,改尊重的要尊重,但该有的强硬措施也一定要有。现在国内存在和主体民族汉族生活习俗、宗教都迥异的少数民族,这是客观事实。关键是要形成其民族认同感。至于人口,少数民族不是只有维吾尔族,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是汉族占绝对优势。人口政策,是由TG控制的。与其关心全国人口的比例,不如关心新疆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比例,这些年这个比例一直上升的。
将新疆的少数民族年轻人吸收倒TG体系中来没有什么不好。还有干部异地任职的问题,前两天看到一个南疆军区维吾尔族大校掉倒南海舰队做航空兵副司令员,个人以为大好,以后这种策略,不论是军地都要大力执行之。
glyd2 发表于 2009-8-9 14:02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来的人口与人口迁移
http://euroasia.cass.cn/chinese/Magazine/Yanjiu/0203/020316.htm

1999年哈萨克斯坦进行了独立以后首次全国性人口普查。在这次人口普查中被单独列为一个民族进行人口统计的民族有81个,其中人口数量在1万以上的民族有24个,人口数量在1万以下的有57个。依据这次人口普查材料,并把它和苏联解体以前最后一次全苏人口普查统计数字进行比较,我们基本上可以了解哈独立10年来人口变化以及目前哈萨克斯坦民族人口构成情况。
  根据哈萨克斯坦1999年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为1 495.31万,而1989年原苏联人口普查时为1 619.91万,1999年比1989年减少了124.6万。下面是1999年和1989年相比人口数量在1万以上民族的人口与人口变化情况:
  哈萨克族人口1999年为798.5万,而1989年为649.69万,相比增加了148.81万,即增加了22.9%。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民族所占的比重从1989年的40.1%上升到1999年的53.4%。
  俄罗斯族人口1999年为447.96万,而1989年为606.2万,相比减少了158.24万,即减少了26.1%。俄罗斯族人口在哈萨克斯坦总人口中的比重从1989年的37.4%下降到1999年的30%。
  乌克兰族1999年为54.71万,而1989年为87.57万,相比减少了32.86万,
即减少了37.5%。乌克兰族在哈萨克斯坦总人口中的比重由1989年的5.4%下降到1999年的3.7%。
  乌兹别克族人口1999年为37.07万,而1989年为33.1万,相比增加了3.97万人,即增加了12%。该民族在哈总人口中的比重从1989年的2%上升为2.5%。
  德意志人1999年为35.34万,而在1989年为94.69万,相比减少了59.35万人,即减少了62.7%。该民族在哈总人口中的比例从1989年的5.8%下降到2.4%。
  其他一些人数在1万以上的民族1999年人口情况为:鞑靼人24.9万(1989年为32.07万);维吾尔人21.03万(1989年为18.15万);白俄罗斯人11.19万(1989年为17.79万);朝鲜人9.97万(1989年为10.07万);阿塞拜疆人7.83万(1989年为8.9万);土耳其人7.59万(1989年为4.95万);波兰人4.73万(1989年为5.94万);东干人3.69万(1989年为3万);库尔德人3.28万(1989年为2.54万);车臣人3.18万(1989年为4.91万);塔吉克人2.57万(1989年为2.53万);巴什基尔人2.32万(1989年为4.09万);摩尔达维亚人1.95万(1989年为3.24万);印古什人1.69万(1989年为1.95万);莫尔多瓦人1.61万(1989年为2.92万);亚美尼亚人1.48万(1989年为1.85万);希腊人1.27万(1989年为4.63万);楚瓦什人1.19万(1989年为2.17万);吉尔吉斯人1.09万(1989年为1.37万)。
  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民族中,从1989年到1999年10年里人口增加的民族有7个,增加最多的民族是哈萨克族,达148.82万人,增加了22.9%;其次是乌兹别克人,达3.97万人,增加了12%。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土耳其人,为2.64万人,增加了53.3%,其次是库尔德人,为0.75万人,增加了29.1%。10年中人口减少的民族有17个,减少最多的民族是俄罗斯人,达158.24万,减少了26.1%;其次是德意志人,达59.35万人,减少了62.7%。减少幅度最大的民族是希腊人,为3.36万,减少了72.5%;占第二位的是德意志人。
  人口数量在1万人以下的民族中,10年间人口增加的民族有10个,减少的有48个。有几个民族,如乌德穆尔特人、立陶宛人、保加利亚人、犹太人、马里人、列兹金人等在1989年人口还在1万以上,到1999年下降到1万以下。
二 独立后的跨境移民潮

  苏联解体以后,同独联体其他国家一样,哈萨克斯坦持续出现了一股跨境移民浪潮。这股浪潮从哈萨克斯坦独立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停止。这种跨境移民表现为双向的,一方面是原来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居民离开哈萨克斯坦,迁往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是原来居住在其他国家的公民在某些条件的吸引下迁移到哈萨克斯坦。跨界移民中最多的是哈萨克人、俄罗斯人和德意志人。材料表明,哈萨克人虽然也有不少从哈萨克斯坦迁出,但主要还是从其他国家迁入,而其他民族迁移者则主要是从哈萨克斯坦迁出。
  (一) 人口外迁是哈独立后人口流动的主流
  哈萨克斯坦独立以后,有相当一部分非哈萨克民族的居民由于对自己在哈萨克斯坦的前途感觉渺茫而先后离开哈萨克斯坦,回到自己的“历史祖国”。这里我们举出几组1993年到1997年具体数字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从1993年到1997年,迁出哈萨克斯坦的哈萨克人约占向外移民总数的3%~4%,而
迁出的俄罗斯人1993年占到了51%,1994年为58%,1995~1996年为52%,1997年为58.3%。1997年迁出的德意志人为49 505人,占迁出总人数的16.53%。同上一年相比,1997年德意志人迁出的比例略有下降,1995年和1996年曾一度上升到25%。
  从哈报纸报道的情况看,总体上讲,1997年从哈萨克斯坦移民出境的人口总数量和1996年相比有所增加,而在这以前从哈萨克斯坦去别国的人数基本是呈逐年减少的趋势。
  就拿德意志人来说,1989年人口统计时全哈有94.69万人,而到1997年下半年原来居住在哈萨克斯坦的德意志人中已有2/3的人离开了哈萨克斯坦,仅在1997年就有54 366名德意志人迁出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人移民也有类似的情况,接近一比十,而1996年则还是来一个走五个。
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对独立以后出现的向外移民热潮有另外一种解释。1997年4月6日,他在哈民族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说:“第一,向外移民的人们当
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往昔年代从外边迁徙来的,他们开始迁回自己的祖国。第二,还有一部分军人及家属迁徙回去了。这也有其简单的道理。因为已经解体了的国家的军队不再属于以前的那个国家,他们不能固定地驻守在某个地方。第三,许多人感觉到了某种不便,考虑到了自己的未来,他们产生了特殊时期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产生的不信任感。再加上特殊时期的情感……这种现象在各个时期,地球的各个角落,在某个时期的统一国家以和平方式解体的时刻都会产生。第四,10年前,谁能想到十几万德意志人会合法而又大规模地返回自己的国家……如果他们在1970~1980年之间获得这种权利,那么,移民情况不会比现在差,规模甚至会更大。”
根据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数字,哈萨克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0.1%。这就意味着独立以后作为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哈萨克族在全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还不到一半,这种状况一直成为哈萨克斯坦政府的一块心病。纳扎尔巴耶夫在他的《让团结和睦深入人心》一文中写道:“俄罗斯1897年的统计表明,当年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全部人口的90%都是哈萨克族人。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个比例下降到了29%。在联盟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共和国土著居民在全国人口所占的比例比我们共和国的比例更低……近10年来,哈萨克的人口才有所回升,目前已经占哈萨克斯坦全国人口的半数以上。” [9]   为了解决哈萨克斯坦人口下降、增加哈萨克民族在哈萨克斯坦人口总数中的比例问题,政府和有关机构提出了一些措施,其中主要的措施是提高哈萨克民族生育率和动员、鼓励居住在国外的哈萨克人向哈萨克斯坦迁移。
  在提高哈萨克民族人口生育率方面,哈国内一些机构做了很大努力。比如,哈“人口学”慈善协会宣布:在哈每2 000户家庭中,只要有一户在2 000年最先降生婴儿,这个家庭就将获得10万坚戈(约合1 140美元)的奖励。该协会此举是让哈社会各界关注全国人口形势 [10] 。有的学者根据哈国人口女性占多数的情况(1999年全国妇女人数为775.13万,占51.8%,而男性人口为720.18万,占48.2%),甚至建议在哈国实行一夫多妻制,以迅速增加人口。
提高哈萨克斯坦人口总数中哈萨克人比例,遏制因非哈萨克居民大量迁出导致全国人口大幅下降的趋势,比较有效的途径是直接把居住在国外的哈萨克人请回来。独立10年来,从哈萨克斯坦这些年的做法来看,显然哈政府把动员和鼓励国外哈萨克人回国作为政府的重要工作之一。
  国外哈萨克人主要分布在乌兹别克斯坦(155.6万)、吉尔吉斯斯坦(4.5万)、土库曼斯坦(10万)、乌克兰(1.5万)、俄罗斯联邦(74万)、中国(150万 [11] )、蒙古国西部(10万)、阿富汗(3万)、土耳其(2.5万)、伊朗(1.2万)、美国(1.4万)等大约55个国家,总人数400万 [12] 。按照哈政府的说法,这些哈萨克人的根都是在哈萨克斯坦,他们只是在不同年代由于各种原因离开了哈萨克斯坦,现在是欢迎他们回来的时候了。
  为了吸引这些散居国外的哈萨克人,独立以后哈萨克斯坦一方面成立了“世界哈萨克人协会”和“哈萨克人故乡协会”等组织;另一方面还召开世界哈萨克人代表大会,向国外的哈萨克人发“邀请书”,利用广播电视及报刊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哈总统也多次呼吁,鼓励国外的哈萨克人“回归故乡”。在这种背景下,有相当一批居住在国外的哈萨克人先后迁入了哈萨克斯坦。
截止2005年12月1日:

国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Kazakhstan)
面积:272万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14个州、2个直辖市(阿斯塔纳市和阿拉木图市)
人口:截止2005年12月1日,哈人口为1520.51万人,其中城镇居民占57.4%,农村居民占42.6%。
民族:有130个民族。主要是哈萨克族(53.4%)、俄罗斯族(30%)、日尔曼族、乌克兰族、乌兹别克族和维吾尔族等。
宗教:哈萨克等中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俄罗斯、乌克兰等斯拉夫人信仰东正教;日尔曼及波兰人信仰天主教。

新疆2005年末:

新疆现有53个民族成份。其中世居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等13个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2005年末,新疆总人口为2010.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14.69万人,占总人口的60.42%。各民族人口数量及所占比率为:维吾尔族人口923.50万人,占总人口的45.94%;汉族795.66万人,占39.58%;哈萨克族141.39万人,占7.03%;回族89.35万人,占4.44%,柯尔克孜族17.15万人,占0.85%;蒙古族17.17万人,占0.85%;塔吉克族4.40万人,锡伯族4.15万人,满族2.46万人,乌孜别克族1.51万人,俄罗斯族1.12万人,达斡尔族0.64万人,塔塔尔族0.47万人,其他民族11.37万人,占0.57%。人口自然增长率11.4‰。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460923.html
人口:1556.5万。哈萨克斯坦是多民族国家,由哈萨克、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日耳曼和鞑靼等131个民族组成,其中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58.6%。居民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基督教和佛教。哈萨克语为国语,俄语与哈萨克语同为官方语言。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6/01/content_418793.htm
哈萨克斯坦 厉害吧!根据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数字,哈萨克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0.1%
到现在新华网上的哈萨克族占总人口的58.6%。
当权者想尽一切办法提高主体民族的人口比率!nc的政府才压制主体民族 比如前南 前苏联!


边疆提高人口比率是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同化!而不是少数民族化!汉少通婚都选当少数民族化!
新增人口  少数民族跟汉族 几乎一样多!这绝对是中国分裂的祸根!
对我冷嘲热讽的人 都是什么人。还不就那么几个!而且很多是真汉人假少数民族!
为了自己的私欲,极力反对取消 高考民族加分,计划生育民族优待,经济优惠等好处!
反对国家的民族政策修正!

边疆提高人口比率是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同化!而不是少数民族化!汉少通婚都选当少数民族化!
新增人口  少数民族跟汉族 几乎一样多!这绝对是中国分裂的祸根!
对我冷嘲热讽的人 都是什么人。还不就那么几个!而且很多是真汉人假少数民族!
为了自己的私欲,极力反对取消 高考民族加分,计划生育民族优待,经济优惠等好处!
反对国家的民族政策修正!


1897年的统计表明,当年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全部人口的90%都是哈萨克族人.十年后的十月革命
哈萨克斯坦没独立!
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数字,哈萨克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0.1%俄罗斯族人口在哈萨克斯坦总人口中的比重37.4%,相差不大的时候 却在一年多后独立了!
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俄罗斯放弃了?为什么,还不是前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去逝后民族政策反正反过了头,大力打压俄罗斯沙文主义!提高少数民族待遇!使俄罗斯人觉的各加盟共和国是负担!各少数民族是上等民!!

不会有人nc的认为 前苏联实行了比沙皇俄国更厉害的俄罗斯沙文主义吧!汉族是中国存在的基础!

1897年的统计表明,当年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境内的全部人口的90%都是哈萨克族人.十年后的十月革命
哈萨克斯坦没独立!
1989年苏联最后一次人口普查数字,哈萨克族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40.1%俄罗斯族人口在哈萨克斯坦总人口中的比重37.4%,相差不大的时候 却在一年多后独立了!
为什么??根本原因是俄罗斯放弃了?为什么,还不是前苏联领导人在斯大林去逝后民族政策反正反过了头,大力打压俄罗斯沙文主义!提高少数民族待遇!使俄罗斯人觉的各加盟共和国是负担!各少数民族是上等民!!

不会有人nc的认为 前苏联实行了比沙皇俄国更厉害的俄罗斯沙文主义吧!汉族是中国存在的基础!
口水 吵架 潜力贴
塞族在90年代都和其他民族用武器交流了,到头来连科索沃都丢了。

不要和前南比,前南好象在一战时还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本来就是一大批人
强拉到一起的和中国根本没得比。
前苏联政体也和中国不同,他们是加盟共和国的,地方本身权利就大。
舰船之剑啸黄沙 发表于 2009-8-9 20:51
说话也不脸红:D
马戎的说法也不对。

在苏联,民族自决权理论确实有利于各民族人民推翻沙皇的反动统治,唤起各民族的平等、独立意识,同时也带来地方民族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这是沙皇政府长期残暴的民族压迫下非俄罗斯民族情绪的一个剧烈反弹,长期在民族压迫下痛苦呻吟的俄罗斯少数民族,一旦真正享有了民族自决的权力,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自己的真实心态和觉悟程度。他们对俄罗斯民族充满敌意,对苏维埃政权能否真正保证他们享有民主与平等的权利存有疑虑,因而纷纷宣布独立。根据统计从1919年到1920年一年的时间里,在俄国境内就有60多个国家宣布独立。

由此产生一个问题,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矛盾是否像俄国那样尖锐?是不是同样存在主体民族对少数民族的民族压迫?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说一千道一万,民族交流是关键.
sony305 发表于 2009-8-10 01:32
你想证明 什么?? 是不是想证明 前苏联的民族政策比沙皇更反动统治!还是?!
显然楼主认为只要强化主体民族,不讲民族差异就不会有民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