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王外马甲:知兵非好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2:27:50
偶见王外马甲老大博客上的一篇帖子,颇有感触,转来与诸君共勉。
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5b41101008vcb.html


                 知兵非好战

     小时候爱听故事,尤其对打仗的故事感兴趣。当时左邻右舍的老兵多,有的抗日战争扛过枪,有的解放战争渡过江,有的抗美援朝负过伤,有位同学的父亲还是董存瑞的战友,参加过解放隆化的战斗,于是我们全体小孩一致认为该老头儿错过了大好机会:“真傻,怎么不去帮董存瑞举炸药包?”,搞得那同学也十分沮丧、回家责怪老爹没给自己挣面子,浑没想到如果他爸爸当初真的去抢了董存瑞的光荣,以后就没他们几兄弟什么事了。

    小孩子关心打仗,大人们却不大乐意说。即便好不容易开了口,也是才讲了三分钟就把话题从战场转到了学校,“我们解放军打仗靠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所以你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要听老师的话,不许调皮捣蛋……”,哎呀呀!我们只好扭头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埋怨大人不开窍——要是我们打过仗,一定能当战斗英雄,把奖章挂在胸前,见人就讲自己的事迹,那是多么的威风。

    那时候我们真的很盼望打仗。成天惦记着解放台湾、消灭帝国主义、把红旗插遍整个地球,即便是牺牲了也不在乎。

    离我们学校二三十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小山村,那里有个红军坟。有段时间,我们每逢清明节的时候都要到烈士墓前献花和宣誓,既接受了革命教育,也相当于搞了一次春游。可突然有一年学校就不让去了,原来那坟墓里不仅埋着红军的遗体、还埋着白军的尸首,事隔多年,墓里的骨头混成了一堆,分不清谁是红的谁是白的,弄得上级领导十分难堪。

    但这件事情却让我们有了一个新发现:“原来敌人也是有坟墓的”。以前在电影里看打仗,解放军一端枪、国民党就被放倒了,等到胜利的时候,战场上干干净净,只瞧见成群的俘虏,死人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闹了半天,他们的尸体也是需要处理的呀!

    再后来,我们就长大了。

    八十年代末,组织部门开展对“冤假错案”的善后清理,集中力量审查“平反人员”的档案,将其中的“诬陷材料”和“交代材料”撤除销毁,刚从学校毕业的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我因此知道了许多从前闻所未闻的情况,知道了胜利背后的代价,知道了阵亡者不仅有尸首、还会有亲属,知道了战争的伤痛并不会因为枪声的平息而停止,知道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有辉煌的荣耀还会有痛苦的记忆。

    于是,我有点明白了那些经历过烽火硝烟的老人们为什么不太愿意宣扬自己的经历,也有点明白了刻在成都武侯祠廊柱上的那句话——自古知兵非好战。



    如今社会进步了,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再向往着“把红旗插遍全球”,即便在打闹的时候也懂得要装扮成超人,把口号换成了“维护世界和平”。但军事题材的故事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毕竟,人类的历史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与战争有关系;毕竟,千古文人侠客梦,读书的脑袋里时常会有仗剑走天涯的冲动;毕竟,理想的热情之中总有一种蓬勃积极的东西,鼓励着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关战场和英雄的传说,永远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莫名的冲动。

    时代进步了,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人们了解战争的手段,现在的我们已经用不着守在老兵的身边等着听他们回忆往事,只要把鼠标移动几下就可以查寻到各国军队的历史和现状;并且,电脑也方便了人们的战争观的表达,坐在书房里面就可以对着全世界高谈阔论,过去需要经过无数次演讲才有可能传达的呼声,如今轻敲键盘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对战争资料的判读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特权,在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军史爱好者,其涉猎范围之广、理论水平之深,都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

    在网上谈兵论史的朋友,有的善于考证细节,有的乐意“揭密翻案”,有的崇拜英雄、时刻为自己的偶像呐喊摇旗,也有的在烽烟里寄托个人愿望、恨不能穿越时空去称王称霸。人各有志,这都无可非议,只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所谓的“战史”当作政治史、社会史、甚至思想史来看待,我更关注战场环境中人的思想变化以及战争压力下社会矛盾的冲突,因为我觉得,虽然战争的胜败早已过去,但隐藏在以往那些战争中的社会规律却依然存在,说不定能够影响现在和将来。

    有时候,我会想:既然我们能够比前人掌握更为丰富的军事资料,既然我们能够拥有更为便利的沟通手段,那么对于战争,我们是不是也应当承担起更多的道义上的责任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西西河中文网上讲129师骑兵团的故事,讲着讲着就惹来了一位台湾的朋友,他哗啦啦地写了好几万字,批评八路军在抗战期间杀了个“民族英雄”,而我刚好知道那个被杀的家伙其实是个国民党顽固派分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回了篇更长的文章,列举“土顽”的恶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针锋相对,力证八路军的举措是理所当然。

    争论的时候,网上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劝解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位台湾朋友好歹也算是个“深蓝”的,最好不要赶尽杀绝了,应该留点情面才好……而我当时却听不进去,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证据充分,在大是大非的立场上丝毫不能妥协让步。

    于是就继续声讨,于是那位台湾的朋友就销声匿迹了。他大概不至于因为我的一篇文章就从“蓝”的变成了“绿”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不再愿意与我交流了。

    “大获全胜”之后重新审视争论中的文字,我发现双方的语气都十分的情绪化,在我的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胜利者的傲慢”。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误——其实,我并没有傲慢的资格,我充其量只是胜利果实的享受者。我从小就知道,那些真正的缔造胜利的老战士在看待战争的时候总是显得特别地谦逊、特别地谨慎,而我的轻狂傲慢是滥用了他们的荣誉。

    所以,虽然网友们把这场争论的文字转来转去,但我却始终没有把这篇“宏文”收进自己的博客里。今天,我希望那位台湾的朋友能够认同我所提供的史实、原谅我狂傲的态度,我希望能够诚恳地对他说:战争的胜负早已成为过去,我并不能够代表胜利者,您也不代表失败者。我们在研读历史的同时也正建设着未来,在共同营造中国前途的历史关头,应该彼此理解、彼此协作才是。



    我是福建闽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些亲戚从海峡那边回乡探亲,我也就比较早地见到过“台湾同胞”。

    那时候台湾很富,大陆很穷,台胞们显得特别有钱,他们带着电视机、收录机,见人就送电子手表什么的,弄得大家十分开心。但我却有点反感这些台湾亲戚,并不是我不喜欢电子表,而是我看不惯他们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不惯他们不断地询问“文革”中的往事、然后用惊叹的语调评价说“哇!好可怕,好可怜”,看不惯他们夸张的拥抱和施舍式的大方,因为,我分明在那些做作的笑容里读出了另外的一种意味——傲慢。这傲慢异化了他们的好意,使他们的关心变成了那块电子表,虽然能戴在我的手腕上、却温暖不了彼此的亲情。

    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到了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海峡两边的心态就倒了个个,那种傲慢的神色已经渐渐从台湾那边转移到了我们的脸上。于是,在论坛上,我们太容易用训导的语调去宣示我们的权威,太容易用实力的威吓去强调我们的强大,当我们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显现我们的决心的时候,海峡对面的网友就会变得越来越偏执,当我们把各自的“正义”升华成为不可冒犯的神话的时候,交谈就变成了论战,论坛也就成为了傲慢与偏见的战场。

    诚然,战争是需要神话的,正如战争也需要妖魔化一样。但研读过历史的人们都会知道,真相最大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神话。海峡两岸都曾经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神话过自己、妖魔过对方,但是在今天,当政治的高墙已经不能妨碍彼此的交流、当互联网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海峡两岸的沟通、当我们真心祈盼和平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去消除彼此的猜疑,以平和的态度呈现真心、共同营造出同宗同文的理解和信赖。

    负责的大国应当对自己的人民负责,负责的“大国民”应该具有彼此关爱的觉悟,如果在中央呼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同时我们却在论坛里高喊着“核平”“湾湾”,台湾人民是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希望的。当然,我们不会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我们不害怕战争并不意味着战争不可怕,使用武力终归是最后的不得已的办法,在下定决心踏上战场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的是:是否已经为和平尽过最大的努力。

    战场和英雄的传说永远会给人们带来冲动,但是,当我们在论坛上颂扬勇敢的巴顿和亮剑的李云龙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诸葛亮祠堂前的那幅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偶见王外马甲老大博客上的一篇帖子,颇有感触,转来与诸君共勉。
原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05b41101008vcb.html


                 知兵非好战

     小时候爱听故事,尤其对打仗的故事感兴趣。当时左邻右舍的老兵多,有的抗日战争扛过枪,有的解放战争渡过江,有的抗美援朝负过伤,有位同学的父亲还是董存瑞的战友,参加过解放隆化的战斗,于是我们全体小孩一致认为该老头儿错过了大好机会:“真傻,怎么不去帮董存瑞举炸药包?”,搞得那同学也十分沮丧、回家责怪老爹没给自己挣面子,浑没想到如果他爸爸当初真的去抢了董存瑞的光荣,以后就没他们几兄弟什么事了。

    小孩子关心打仗,大人们却不大乐意说。即便好不容易开了口,也是才讲了三分钟就把话题从战场转到了学校,“我们解放军打仗靠的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所以你们要听毛主席的话、要听老师的话,不许调皮捣蛋……”,哎呀呀!我们只好扭头就跑,一边跑还一边埋怨大人不开窍——要是我们打过仗,一定能当战斗英雄,把奖章挂在胸前,见人就讲自己的事迹,那是多么的威风。

    那时候我们真的很盼望打仗。成天惦记着解放台湾、消灭帝国主义、把红旗插遍整个地球,即便是牺牲了也不在乎。

    离我们学校二三十公里远的地方有个小山村,那里有个红军坟。有段时间,我们每逢清明节的时候都要到烈士墓前献花和宣誓,既接受了革命教育,也相当于搞了一次春游。可突然有一年学校就不让去了,原来那坟墓里不仅埋着红军的遗体、还埋着白军的尸首,事隔多年,墓里的骨头混成了一堆,分不清谁是红的谁是白的,弄得上级领导十分难堪。

    但这件事情却让我们有了一个新发现:“原来敌人也是有坟墓的”。以前在电影里看打仗,解放军一端枪、国民党就被放倒了,等到胜利的时候,战场上干干净净,只瞧见成群的俘虏,死人都不知跑到哪儿去了——闹了半天,他们的尸体也是需要处理的呀!

    再后来,我们就长大了。

    八十年代末,组织部门开展对“冤假错案”的善后清理,集中力量审查“平反人员”的档案,将其中的“诬陷材料”和“交代材料”撤除销毁,刚从学校毕业的我也参与了这项工作。我因此知道了许多从前闻所未闻的情况,知道了胜利背后的代价,知道了阵亡者不仅有尸首、还会有亲属,知道了战争的伤痛并不会因为枪声的平息而停止,知道了战争带给人们的不仅有辉煌的荣耀还会有痛苦的记忆。

    于是,我有点明白了那些经历过烽火硝烟的老人们为什么不太愿意宣扬自己的经历,也有点明白了刻在成都武侯祠廊柱上的那句话——自古知兵非好战。



    如今社会进步了,现在的孩子们已经不再向往着“把红旗插遍全球”,即便在打闹的时候也懂得要装扮成超人,把口号换成了“维护世界和平”。但军事题材的故事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兴趣,毕竟,人类的历史在大部分的时间里都与战争有关系;毕竟,千古文人侠客梦,读书的脑袋里时常会有仗剑走天涯的冲动;毕竟,理想的热情之中总有一种蓬勃积极的东西,鼓励着我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有关战场和英雄的传说,永远会给人们的心灵带来莫名的冲动。

    时代进步了,互联网的普及丰富了人们了解战争的手段,现在的我们已经用不着守在老兵的身边等着听他们回忆往事,只要把鼠标移动几下就可以查寻到各国军队的历史和现状;并且,电脑也方便了人们的战争观的表达,坐在书房里面就可以对着全世界高谈阔论,过去需要经过无数次演讲才有可能传达的呼声,如今轻敲键盘就能达到同样的效果。于是,对战争资料的判读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员的特权,在网络上涌现出大量的军史爱好者,其涉猎范围之广、理论水平之深,都大大超过了以前的任何一个时代。

    在网上谈兵论史的朋友,有的善于考证细节,有的乐意“揭密翻案”,有的崇拜英雄、时刻为自己的偶像呐喊摇旗,也有的在烽烟里寄托个人愿望、恨不能穿越时空去称王称霸。人各有志,这都无可非议,只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把所谓的“战史”当作政治史、社会史、甚至思想史来看待,我更关注战场环境中人的思想变化以及战争压力下社会矛盾的冲突,因为我觉得,虽然战争的胜败早已过去,但隐藏在以往那些战争中的社会规律却依然存在,说不定能够影响现在和将来。

    有时候,我会想:既然我们能够比前人掌握更为丰富的军事资料,既然我们能够拥有更为便利的沟通手段,那么对于战争,我们是不是也应当承担起更多的道义上的责任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西西河中文网上讲129师骑兵团的故事,讲着讲着就惹来了一位台湾的朋友,他哗啦啦地写了好几万字,批评八路军在抗战期间杀了个“民族英雄”,而我刚好知道那个被杀的家伙其实是个国民党顽固派分子,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于是就回了篇更长的文章,列举“土顽”的恶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针锋相对,力证八路军的举措是理所当然。

    争论的时候,网上有支持的声音也有劝解的声音。有人认为这位台湾朋友好歹也算是个“深蓝”的,最好不要赶尽杀绝了,应该留点情面才好……而我当时却听不进去,我觉得自己的观点正确、证据充分,在大是大非的立场上丝毫不能妥协让步。

    于是就继续声讨,于是那位台湾的朋友就销声匿迹了。他大概不至于因为我的一篇文章就从“蓝”的变成了“绿”的,但显而易见的是,他不再愿意与我交流了。

    “大获全胜”之后重新审视争论中的文字,我发现双方的语气都十分的情绪化,在我的字里行间更是充满了“胜利者的傲慢”。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犯了个错误——其实,我并没有傲慢的资格,我充其量只是胜利果实的享受者。我从小就知道,那些真正的缔造胜利的老战士在看待战争的时候总是显得特别地谦逊、特别地谨慎,而我的轻狂傲慢是滥用了他们的荣誉。

    所以,虽然网友们把这场争论的文字转来转去,但我却始终没有把这篇“宏文”收进自己的博客里。今天,我希望那位台湾的朋友能够认同我所提供的史实、原谅我狂傲的态度,我希望能够诚恳地对他说:战争的胜负早已成为过去,我并不能够代表胜利者,您也不代表失败者。我们在研读历史的同时也正建设着未来,在共同营造中国前途的历史关头,应该彼此理解、彼此协作才是。



    我是福建闽南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有些亲戚从海峡那边回乡探亲,我也就比较早地见到过“台湾同胞”。

    那时候台湾很富,大陆很穷,台胞们显得特别有钱,他们带着电视机、收录机,见人就送电子手表什么的,弄得大家十分开心。但我却有点反感这些台湾亲戚,并不是我不喜欢电子表,而是我看不惯他们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看不惯他们不断地询问“文革”中的往事、然后用惊叹的语调评价说“哇!好可怕,好可怜”,看不惯他们夸张的拥抱和施舍式的大方,因为,我分明在那些做作的笑容里读出了另外的一种意味——傲慢。这傲慢异化了他们的好意,使他们的关心变成了那块电子表,虽然能戴在我的手腕上、却温暖不了彼此的亲情。

    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变化。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越来越强,到了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海峡两边的心态就倒了个个,那种傲慢的神色已经渐渐从台湾那边转移到了我们的脸上。于是,在论坛上,我们太容易用训导的语调去宣示我们的权威,太容易用实力的威吓去强调我们的强大,当我们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显现我们的决心的时候,海峡对面的网友就会变得越来越偏执,当我们把各自的“正义”升华成为不可冒犯的神话的时候,交谈就变成了论战,论坛也就成为了傲慢与偏见的战场。

    诚然,战争是需要神话的,正如战争也需要妖魔化一样。但研读过历史的人们都会知道,真相最大的敌人不是谎言,而是神话。海峡两岸都曾经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神话过自己、妖魔过对方,但是在今天,当政治的高墙已经不能妨碍彼此的交流、当互联网的技术已经能够实现海峡两岸的沟通、当我们真心祈盼和平发展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努力去消除彼此的猜疑,以平和的态度呈现真心、共同营造出同宗同文的理解和信赖。

    负责的大国应当对自己的人民负责,负责的“大国民”应该具有彼此关爱的觉悟,如果在中央呼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同时我们却在论坛里高喊着“核平”“湾湾”,台湾人民是不会感觉到真正的希望的。当然,我们不会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但我们不害怕战争并不意味着战争不可怕,使用武力终归是最后的不得已的办法,在下定决心踏上战场之前,我们首先应该扪心自问的是:是否已经为和平尽过最大的努力。

    战场和英雄的传说永远会给人们带来冲动,但是,当我们在论坛上颂扬勇敢的巴顿和亮剑的李云龙的时候,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诸葛亮祠堂前的那幅对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写的真不戳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意境深远啊
顶!!
在西西河仔细的看过文中所提的文章。感到马甲事后的确有点懊悔。
林总命令往下传 发表于 2009-7-25 16:31
能否给个链接?
林总命令往下传 发表于 2009-7-25 16:31
能否给个链接?
5# 林总命令往下传
那文章我也看了,引经据典,有礼有节。
懊悔是感情上的问题,就论点和论据来说,马甲没有错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仔细研读,确实很让人沉思……
林总命令往下传 发表于 2009-7-25 16:31
能否给个链接?
10# liangkangping
敌后游击  摩擦  王泰恭
主要是因为西西河某些果粉(王外马甲对他们客气,我就不必了)颠倒黑白,说共产党游而不击搞摩擦,特别提到国府“游击英雄”王泰恭被马甲写的骑兵团杀害就是证据,马甲不服,特意把这段写出来了。
两个帖子:
http://www.ccthere.com/thread/862630
http://www.ccthere.com/thread/909276
果粉原文:
  雖然王泰恭只有支隊部與直屬部隊殘部的官兵數百名,但是他在何莊堅守達三畫夜.共軍優勢兵力以密集隊形向何莊陣地作波浪式衝擊,被王部大量殺傷,”壁上血跡班班,樓下屍骸枕藉,雲暗風悲,慘狀空前”.也許是因為缺乏重武器,攻擊樓房的共軍只以人海衝鋒為唯一手段.在槍彈消耗殆盡之後,王泰恭的手槍隊改以磚瓦為武器,向逼近樓下的共軍抛擲.2月6日傍晚,王泰恭目賭慘狀,仰天長歎:”援已無望,戰又無力,是我報國時也”.
    正當王泰恭準備自戕的時候,獨游1支隊第1團的援軍已經突破重團,推進到何莊東南數十步距離.王泰恭聽到東南方向的喊殺聲,頓感興奮,他組織高屋上的殘部,向東南突圍.不過王泰恭與他的部下已經三日未進食,行動遅緩,在向何莊東南突圍途中,王泰恭被共軍機槍掃射命中,壯烈成仁
=====================================================
      不知道这是谁告诉司徒卡兄的?这人吹牛的水平也太次了一点。
  马甲实在懒得批驳他,提点线索供司徒卡兄自己判断吧:一、且不论八路军有没有重武器,但王泰恭是有的(你也知道,他的迫击炮连刚被十六团俘虏)。但进攻方始终没有用这些炮,那么原因只有两个——或者是八路不会玩迫击炮,或者是对付王泰恭用不着炮;二、何庄是王部大本营,围攻的时间并不长,如果说“ 王泰恭與他的部下三日未進食”,理由只能有两个——要么是老王的部队平时是靠打猎为生的,要么是这人在扯谎。
  参加这次战斗的八路军部队为:十六团、新四路(团)、骑兵团,另外还有滑县县大队和卫南县大队。司徒卡兄加上了二十一团,这是误会——“新十六团 ”和“老二十一团”其实是一个团(马甲在骑兵系列里说过这事),真正的二十一团当时远在山东曹县,是不可能来打王泰恭的。
  三个团两千多人、两个县大队近千人,九分区够看得起王泰恭了。
  王泰恭以前没和八路军打过仗。老王名头很响亮,近些日子又在充老大,搞得九分区有点紧张,下手自然就重了些。
  按道理,堂堂一个“游击司令”、“军政联合指挥官”是不容易被打死的。
  可谁能想到,老王只顾吹牛,竟然不做任何警戒布置和应急方案。一个本地土顽,居然会被远途而来的野战部队打得措手不及;一个有三个团两千多人马的指挥官,居然会让对方大部队直接攻进大本营、包围司令部;一个“忠誠,堅毅,誠篤,簡樸,長於謀略以及重視效率”、“不茍言笑,對人誠懇,無矯飾態.思敏體健,精力過人,日夜奔馳……擇善而從,不自假滿,量才任使,上下無滯塞”并且“讀春秋左氏傳”犹如“武聖關公”的滑县县长,被围在三座院子里,居然会儿子不来救同僚不想救部下不能救自己又跑不掉,最后被一阵乱枪打死了。
  呜呼,哀哉。
  王泰恭其人,有可敬之处也有可恨之处。他擅长打伏击,但打防御战没赢过;他善于偷袭,但自己也经常被袭击;他指挥民团抗击日寇,屡有建树、大难不死;他冒充老大和共产党作对,漏洞百出、一败涂地。
  司徒卡兄认为:王泰恭具備標準的軍人特質。
  马甲深表赞同:然也,这是标准的国军特质。
战争是打后勤的。
战争是残酷的。其残酷令幼稚的我们根本无法接受(举例:对越自卫反击战我军被突袭俘虏的女卫生兵后来被交换回来了,惨不可述)。
除非,有巨大的苦难和仇恨,杀起人来才不会手软。
selinar 发表于 2009-7-25 18:10
你举的那个例子是谣言。
自己到茶馆辟谣贴里去找吧。


王外马甲的作品写得太真实了,堪比文学中的《拯救大兵》,他的笔下随处可见战争中的小人物-----他们所承受的伤害,几乎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但他写出来了。也正因为如此,他作品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凶残的加倍凶残,英雄的加倍英雄

王外马甲的作品写得太真实了,堪比文学中的《拯救大兵》,他的笔下随处可见战争中的小人物-----他们所承受的伤害,几乎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但他写出来了。也正因为如此,他作品中的那些人那些事,凶残的加倍凶残,英雄的加倍英雄
6# liangkangping


http://www.ccthere.com/topic/862630/
http://www.ccthere.com/topic/858338/
呵呵!
写的满好的
腐儒之见!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不好战知什么兵啊!

清朝乾隆皇帝为了尼泊尔的事情,哀求腐儒大臣们说出兵尼泊尔非好大喜功,实因尼泊尔侵入日喀则。照着么说当初他搞定准噶尔,也是准噶尔入侵咯,根本不把准噶尔当一国人嘛!原来他到了老年也认为他为了履行康熙的统一天下毡帐民族是好大喜功咯。

啥玩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