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富得流油 却不敢树敌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47:58


星岛环球网
2009-05-18
  宋朝不敢树敌,哪怕在富得流油成为超级富国的时候,哪怕在拥有上百万常备军的时候。宋朝繁荣的经济让后人自豪,但大宋王朝的窝囊也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宋朝究竟因为什么而不敢树敌?

  细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几十个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朝代,要数宋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最为发达。据史载,自太祖时代始,铸币叠增到年500万的数量,其两年的铸币数就要超过400年后明朝276年所铸之总和,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也不过32万贯;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产生在宋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属于宋。

  不过不要忘了,大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的朝代,一直是汉民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这里不妨翻一下老账:靖康二年开春,也就是1127年正月,金兵攻陷汴梁,四月将徽、钦两帝及三千余名皇室人员作为战俘带回,一年后到达金上京。第二天,金太宗吴乞买即下令让徽、钦二帝去祭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先是让他爷俩脱下衣服,袒露上身,然后现宰两只绵羊,剥下血淋淋的羊皮披在两位皇帝的身上。以这种极尽侮辱的装束让徽、钦两帝一步一叩首,绕着完颜阿骨打的坟墓转了三圈。礼毕,两位皇帝又去乾元殿拜见金太宗吴乞买,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

  溯源究由,原因很多,致命的还是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一直在作祟。

  世上之事,常常是“怕处有鬼,痒处有虱”。宋朝不敢有敌人,但偏偏没有碰上世界大同的好运气,敌人不但客观存在,而且虎视眈眈。千年之前,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除了建都于汴京的大宋之外,还出现过三个国号:一个是建都于内蒙古近郊的辽,另一个是建都于西北地区的西夏,再一个是建都于会宁的大金。上述三个政权的掌门人体内流淌的是惯于纵马奔腾的民族的血液。广阔无垠的草原铸就了游牧民族兼容、多变、简朴、动态的品格,冒险、勇猛、善战、扩张等特征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或许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或许是游牧民族身上留下来的那种原始野性,他们情感罗盘的指针总是蛮横地指向大宋所在的南方。因此,他们总是以宋朝为敌,绝不因对方不敢有敌而手软过。他们所作的这一切完全是为了试一下马刀的锋利吗?当然不是的!

  史载,北宋与北方的辽政权和西北的夏政权长期对峙,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不仅承认契丹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还每年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开创了岁币的恶例。每次议和都要拿出如此之巨的钱财物作为贡品,不是要把宋朝的财政压垮吗?或者搞得连年赤字吗?对此,我要负责任地指出:不!我们用不着为大宋王朝杞人忧天。

  追溯千年,宋朝在当时可谓超级富国了,这一点贡品只是九牛一毛了。当时,中国就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五十多个国家通商贸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千年后仍让世人惊叹不已。但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落后就要挨打,而一个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会挨打,会丧权辱国。

  幽云十六州是后晋之后包括宋代在内的汉族子民心头的一个痛处。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一线。宋朝的统治者多次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几次准备或攻打未果后不得不放弃了。“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赵佶的这首《声声慢》,字里行间渗透了奢华、渗透了脂粉、渗透了优雅。这种优雅舒坦的生活实在太惬意了,宋王朝的大小官员哪里舍得去打破呢?收复的事只能放一边去了。后来,宋朝干脆承认外族对幽云十六州拥有主权的合法性,而宋王朝的子民们,称辽兵为“虎狼之师”,可见全国上下惧怕之深。

  日子越安逸,统治者越不敢有敌人。既然不敢有敌人,就没有必要保持强大的军队了。这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治国逻辑,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的心理基础。最高统治者关注的焦点通常是社会力量的汇聚点。宋时,文化发展到空前高度,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大家灿若星河。陈寅恪先生评价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连那些大小官员平时也对咬文嚼字,卖弄文采,风花雪月,浅斟低唱等乐此不疲,以附庸风雅为能事,而一遇国家危机却推诿扯皮,束手无策,甚至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由于文气过重,很多文人和官员只有借酒消愁,到那花红柳绿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歌妓那里寻求理解和安慰;或是寄托老庄,心死抽身,退避入山崖林薮孤芳自赏。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木讷的萎靡王朝。

  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有文治?没有武备,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成为一堆瓦砾。不是吗?汉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础上的。而宋时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大量士兵都是脸上刺字后发配充军的罪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宋时流行起来的。在这种导向的社会氛围中,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宋朝拥有上百万常备军,宋神宗登基前禁军、厢军达到140万人,人数不可谓不多,并且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新纪元,把指南针用于军队布阵作战,装备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基本国策的设计对社会精英的导向作用很大。但由于军人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导致许多人不想从军,不想当军人。文人很多,杰出的军人却很少,名将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军事战略人才,作为国之大事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就很难得到提高。缺乏决断,选择了抱薪救火,以致外敌气焰日胜,东吞一地,西割一城,后来又因为太过天真同金一起灭辽,妄想分得一城半镇,不想却丢了半壁江山,连皇帝都被掳去,剩了个南宋,落得千古笑柄。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了。

  在残酷竞争的世界,武功与文治是一个孪生体。国家对武功建设的思路和手段的调整,文治迟早会作出相应的反映。不论武功与文治方略调整孰先孰后,文治依赖于武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与自己的敌人是分不开的。因为有敌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为有敌人,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因为有敌人,就有了追赶的对象。

  敢有敌人,不是为了主动拥有敌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竞争存在,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定律。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有敌情意识,并且不断培育善于战斗的勇气和禀性,否则经济与文化无以依附。一个民族保家卫国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年过去了,大宋王朝风花雪月的岁月残废了,没有底力的繁荣早已蒸腾为覆灭的哀曲,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正躺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呻吟着……(文/顾伯冲 来源:解放军报)

http://www.stnn.cc/arts/200905/t20090518_1032348_2.html

星岛环球网
2009-05-18
  宋朝不敢树敌,哪怕在富得流油成为超级富国的时候,哪怕在拥有上百万常备军的时候。宋朝繁荣的经济让后人自豪,但大宋王朝的窝囊也是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宋朝究竟因为什么而不敢树敌?

  细检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几十个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朝代,要数宋朝时期的经济、文化和社会最为发达。据史载,自太祖时代始,铸币叠增到年500万的数量,其两年的铸币数就要超过400年后明朝276年所铸之总和,而唐朝极盛的玄宗朝年铸币也不过32万贯;中国的四大发明有三项产生在宋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家属于宋。

  不过不要忘了,大宋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窝囊的朝代,一直是汉民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这里不妨翻一下老账:靖康二年开春,也就是1127年正月,金兵攻陷汴梁,四月将徽、钦两帝及三千余名皇室人员作为战俘带回,一年后到达金上京。第二天,金太宗吴乞买即下令让徽、钦二帝去祭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寝。先是让他爷俩脱下衣服,袒露上身,然后现宰两只绵羊,剥下血淋淋的羊皮披在两位皇帝的身上。以这种极尽侮辱的装束让徽、钦两帝一步一叩首,绕着完颜阿骨打的坟墓转了三圈。礼毕,两位皇帝又去乾元殿拜见金太宗吴乞买,徽宗被封为“昏德公”,钦宗被封为“重昏侯”。

  溯源究由,原因很多,致命的还是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一直在作祟。

  世上之事,常常是“怕处有鬼,痒处有虱”。宋朝不敢有敌人,但偏偏没有碰上世界大同的好运气,敌人不但客观存在,而且虎视眈眈。千年之前,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除了建都于汴京的大宋之外,还出现过三个国号:一个是建都于内蒙古近郊的辽,另一个是建都于西北地区的西夏,再一个是建都于会宁的大金。上述三个政权的掌门人体内流淌的是惯于纵马奔腾的民族的血液。广阔无垠的草原铸就了游牧民族兼容、多变、简朴、动态的品格,冒险、勇猛、善战、扩张等特征也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或许是为了更好地生存,或许是游牧民族身上留下来的那种原始野性,他们情感罗盘的指针总是蛮横地指向大宋所在的南方。因此,他们总是以宋朝为敌,绝不因对方不敢有敌而手软过。他们所作的这一切完全是为了试一下马刀的锋利吗?当然不是的!

  史载,北宋与北方的辽政权和西北的夏政权长期对峙,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不仅承认契丹占有幽云十六州的合法性,还每年送银二十万两、绢十万匹,开创了岁币的恶例。每次议和都要拿出如此之巨的钱财物作为贡品,不是要把宋朝的财政压垮吗?或者搞得连年赤字吗?对此,我要负责任地指出:不!我们用不着为大宋王朝杞人忧天。

  追溯千年,宋朝在当时可谓超级富国了,这一点贡品只是九牛一毛了。当时,中国就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五十多个国家通商贸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千年后仍让世人惊叹不已。但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落后就要挨打,而一个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会挨打,会丧权辱国。

  幽云十六州是后晋之后包括宋代在内的汉族子民心头的一个痛处。公元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作为条件,两年后,即公元938年,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之地献出来,使得辽国的疆域扩展到长城一线。宋朝的统治者多次想收复幽云十六州,但几次准备或攻打未果后不得不放弃了。“宫梅粉淡,岸柳金匀,皇州乍庆春回。凤阙端门,棚山彩建蓬莱。”赵佶的这首《声声慢》,字里行间渗透了奢华、渗透了脂粉、渗透了优雅。这种优雅舒坦的生活实在太惬意了,宋王朝的大小官员哪里舍得去打破呢?收复的事只能放一边去了。后来,宋朝干脆承认外族对幽云十六州拥有主权的合法性,而宋王朝的子民们,称辽兵为“虎狼之师”,可见全国上下惧怕之深。

  日子越安逸,统治者越不敢有敌人。既然不敢有敌人,就没有必要保持强大的军队了。这是宋朝最高统治者的治国逻辑,也是其推行的“重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国策的心理基础。最高统治者关注的焦点通常是社会力量的汇聚点。宋时,文化发展到空前高度,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王安石、司马光、柳永、辛弃疾、李清照等大家灿若星河。陈寅恪先生评价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就连那些大小官员平时也对咬文嚼字,卖弄文采,风花雪月,浅斟低唱等乐此不疲,以附庸风雅为能事,而一遇国家危机却推诿扯皮,束手无策,甚至奴颜婢膝,卑躬屈节。由于文气过重,很多文人和官员只有借酒消愁,到那花红柳绿处、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歌妓那里寻求理解和安慰;或是寄托老庄,心死抽身,退避入山崖林薮孤芳自赏。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精神木讷的萎靡王朝。

  历朝历代,没有武功,哪有文治?没有武备,再繁荣的经济,再灿烂的文化也会成为一堆瓦砾。不是吗?汉唐的文治就是建立在武功的基础上的。而宋时军人的社会地位很低,大量士兵都是脸上刺字后发配充军的罪犯。“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的俗语就是宋时流行起来的。在这种导向的社会氛围中,习文之风日盛,而尚武之风日衰。宋朝拥有上百万常备军,宋神宗登基前禁军、厢军达到140万人,人数不可谓不多,并且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使用热兵器的新纪元,把指南针用于军队布阵作战,装备不可谓不先进。但是,基本国策的设计对社会精英的导向作用很大。但由于军人的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导致许多人不想从军,不想当军人。文人很多,杰出的军人却很少,名将更是凤毛麟角。由于缺乏军事战略人才,作为国之大事的军事思想、战略、战术就很难得到提高。缺乏决断,选择了抱薪救火,以致外敌气焰日胜,东吞一地,西割一城,后来又因为太过天真同金一起灭辽,妄想分得一城半镇,不想却丢了半壁江山,连皇帝都被掳去,剩了个南宋,落得千古笑柄。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了。

  在残酷竞争的世界,武功与文治是一个孪生体。国家对武功建设的思路和手段的调整,文治迟早会作出相应的反映。不论武功与文治方略调整孰先孰后,文治依赖于武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与自己的敌人是分不开的。因为有敌人,看到了努力的方向;因为有敌人,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因为有敌人,就有了追赶的对象。

  敢有敌人,不是为了主动拥有敌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竞争存在,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定律。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有敌情意识,并且不断培育善于战斗的勇气和禀性,否则经济与文化无以依附。一个民族保家卫国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年过去了,大宋王朝风花雪月的岁月残废了,没有底力的繁荣早已蒸腾为覆灭的哀曲,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正躺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呻吟着……(文/顾伯冲 来源:解放军报)

http://www.stnn.cc/arts/200905/t20090518_1032348_2.html
宋不敢树敌啊……哈哈……呵呵……
楼主强人!顶你一个!
写这种文章的人,就是别有用心的人。
别扯那么多,汉民族被外族统治多次,历时数百年,是由汉族软弱的民族性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不是主因。
5# longss


历史盲
没有见过“一线天”眼睛的,快来围观LZ。
DF113 发表于 2009-7-12 10:43
拉倒吧!我学历史的时候,你还在玩尿活泥巴呢!

在武器没有代差,甚至还略有先进的情况下,以数十倍的兵力而被敌人击溃、统治、奴役的例子,除了汉族,你再给我从世界历史上找个出来看看!
1# d8d2000

宋是当不和而和,
明是当和而不和。
[:a9:]
(文/顾伯冲 来源:解放军报)...
longss 发表于 2009-7-12 11:08


天哪!马其顿东征!蒙古西征!原来都市数倍于敌啊
谁写文章不是别有用心?不用心写出来让人喝白开吗?
忠臣多,奸臣也多。国难的时候想起忠臣。宋朝皇帝可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呀。
北宋时期,中国仿佛进入现代,物质文化蓬勃发展。开国君主赵匡胤打破传统中国作风,以务实的态度从事各项政经改革:神宗时王安石提倡新法,企图以现代金融管制方式管理国事,其目的无非都是想借由经济力量支援国防军备,以应付来自辽和西夏的威胁。但当时社会发展尚未达到足以支持这项改革试验成功的程度,
新法未能成功施行,宋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赵宋王朝的新气象
    宋代的创业之主赵匡胤是军人出身,他没有打算重新分配农业田地;也没有设计征兵,宋朝可说是中国唯一以募兵解决军事人员需要的主要朝代。赵匡胤登极之后,就在国都开封之城南开掘了一座人造湖(这开封也只为宋代国都,自后即未再为中国其他之主要朝代选作京城)。他并未经常地向部下训辞或者听儒臣讲解经史,倒是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人造湖上视察水师和陆战的演习。他也常大船坞视察战舰制造。赵匡胤深悉军事上的力量需要经济力量的支撑,他决心在库房里积绢200万匹当作自己财政上的储蓄,以便和北边半汉化的朝代交兵。
    此一行政之重点从传统之抽象原则到脚踏实地,从重农政策到留意商业,从一种被动的形势到争取主动,如是给赵宋王朝产生了一种新观感。在许多方面这新气象打破了传统中国的沉闷作风而别开生面。这新趋向从政府的组织上来看,为保持门面上之前后一致,宋朝几乎恢复了唐朝所有衙门职司,同时也创立了许多新机构,这些新机构功能上更具弹性,在业务上超越旧有组织,而当中最重要的无逾于枢密院(主军事)和三司(总揽财政)。有了这些新机构,朝廷打算以实际的做法去处理各种业务,而不是仅在仪式上装门面了。且皇座既毋须全部以道德的名义自居,也就可以比较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创业之主赵匡胤就曾立志不因臣下与他意见不合而置人于死地,并将此信誓纳于太庙,传及子孙。同时为防止皇位的继承成问题,赵也在生前安排传位于弟赵光义。在这方面他较约350年前的李世民要高明得多了。
    可是这一套设施只获得局部成功。从经济方面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城市勃兴,内陆河流舟楫繁密,造船业也突飞猛进。中国内地与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峰。铜钱之流通也创造了新纪录,之后再未为任问朝代所打破。另外因政府提倡开矿与炼矿的进展极速,纺织业和酿酒业的情形也相埒。在行政方面,赵匡胤一心要想防止的情事大致已被禁断,即使宫廷里有阴谋也无过去之深度与范围。从历史上讲宋朝,扶植中国经济之发展逾300年,不可能说对中国之福利毫无贡献。可是在这段期间文官中的争执较前加剧,且其演出不再循照传统的方式了。起先政策上不同的意见以公事公办的态度提出辩论,但在两方坚持不下时便有投机分子钻入,使争执蒙上恶名,以后的结局也更为恶劣化。
    此外也尚有其他不合情理之处。一方面创业之主赵匡胤对意识形态全不关心,结果宋代之理学与政治哲学不能分割,使意识形态的影响更为庞大。另一方面自创立朝代之日,国君与朝臣都希望对军事外交与财政采取比以前实际的态度,而结果在军事外交及财政三方面,宋朝之作为却远不如其他朝代。
    这种种不可思议之处只因有了现代的历史经验才能适当地解释。赵宋王朝以亚洲大陆之大块土地作背景,在社会准备未及之时,就先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技术作行政工具,以致产生了以上种种矛盾之事。
......     .......    ......
然则中国缺乏商业革命,不能产生文艺复兴,乃是因为地理环境与技术因素,而不由于意识形态。宋朝亘319年的奋斗,只证明了中国的南方虽富庶,仍不能在组织上做到整体化,因此敌不过以简单与粗枝大叶精神所组成的北方国家。
                                 --------黄仁宇 《中国大历史》 第十一、十二章 《北宋:大胆的试验》《西湖和南宋》

(中间部分还有更详细的论述,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搜搜看。)
祖国万万岁 发表于 2009-7-12 10:24


文/顾伯冲 来源:解放军报)
发表在军报上  说明问题了
说 什么好 !!!!

坝绿  装入 某些人的脑子里了   宋朝没有树敌???

宋朝除了没和 日本 打过 其他 周边国家那没虐过???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差不多就是 宋朝了 !!!!!  

经济  文化  军事 !!!!!!

硬生生的 灭掉了 辽国  金国  西夏  和  蒙古人 分庭抗礼 了 100多年 !!!

感情 记者 把电视剧 小说 当 历史了???  

宋朝 最不幸的 就是 遇到了 蒙古  !!!
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正躺在历史的教科书里呻吟着……

这话说的太好了。
宋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唯一一个活过300年的,而且是在外敌一直没有消灭光的情况下,这点还是不错的
  宋朝军阀割据,收的税用得一文不剩皇帝还畏军阀三分。
强干弱枝,130多万军队,禁军占了80多万,真正能打仗的将军手里没兵。虽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将兵变,却也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宋朝实行的是文官治国,地方武将要行动还得等上头的命令,那时又没有电话,等一道命令发下来,花儿都谢了。
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宋朝疆域较小,没到北方,马极少。只能以穿着30公斤重甲的重步兵来对抗敌人的骑兵
  富裕而懦弱,是别人眼中的大肥肉啊。
掌军的人都没有好下场,军队当然弱了。
其实宋和金,覆灭的原因大致是一样的
解放军报。。难道军中有人不满韬光养晦的政策了。。。{:3_85:}
满清时候国家好像也挺有钱。
longss 发表于 2009-7-12 11:08
你真的无知,还敢号称学过历史。什么原因使你得出这种极端自虐的结论,可以说你连宋史都没读过。
我说各位请不要太自虐,应该给各位补课了,宋朝连绵三百年的政权能够称的上懦弱也就不过几朝,特别是至北宋灭亡时宋与北方民族交战决不能以懦弱二字相称,宋之弱不在于国民不在于统治者不在于民族性格,而是生产生活技术的局限,造成整个战略态势的被动,大家知道一个历史结论么?明代以前没有南方统一北方例子,这是由于中国国土走势上是北高南低,在古代生产生活技术下,从较低的地域像较高的地区运输粮食等生产生活资料是很困难的,从之后的漕运上就可以看出从南方往北方调运生活资料消耗有多大,在明以前南方的开发程度难以承担起这种消耗,这种战略态势造成宋朝注定只能打的起短期战争。而失去青唐这块最后的产马地后,其军队的战争能力难以符合这种战略态势,宋朝军队特点非常鲜明,善于进行防御进攻能力较为强大,但机动性极差,北宋发展出一只以重型步兵为主的军队,而南宋则发展出适合于江南水网轻步兵。这就形成了战略态势上要求战斗尽可能的短,而战术能力使宋朝的军队无法一击毙敌难以形成绝对性的胜利,只能打一场长期战争消耗战,宋朝早期对北方的战争特点都是先胜后败,一旦时间拖长就会形成溃败,这是在当时难以避免的,所以中期往往是打赢了主动求和,政治家形成了一个认识,避免战争长期化以免给国家政治统治造成负面影响,谋求政治和解,王安石变法后,政治上的斗争使得国家统治难以形成统一的思想,统治者的性格和施政的偏差,财力枯竭,使得北宋在面临北方新兴强权的时候失去了抵抗能力,这就给一些人提供了口实来攻击宋懦弱,而南宋偏安半壁后,其战争能力已经不能和北宋相比,早期黄金期的时候北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快国力就衰竭了,我倒不是给秦桧赵构辩护,了解南宋立国的时候南方开发的状况,就应该了解以南方的能力妄图打垮金政权是非常冒险的,军事将领虽然在早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并不能保证在决战中取胜,统治者对战争信心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小富即安,试图保住胜利果实寻求一个缓冲并不能说错,错就错在以政治迫害的手段来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压制国内强硬声音,这点讨论到这里打住,在讨论下去我就要成汉奸了,说这么多我只想说明一点,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会从完全理性和功利的角色去看待政治问题,所作出的决定并不能代表民众的意愿,以统治者从政治上考虑做的妥协,来评论整个民族的性格是很不合适的,应该说南宋偏安普通百姓,对于反攻北方始终是报以强硬的态度,开禧北伐就是具体的表现,奈何国力不济自保有余进去不足,意愿并不能代表能力,民族感情上我们不愿承认没有能力完成的事情,在某些人的嘴里却变成了懦弱的表现,我们来看看说汉民懦弱最早是从什么人嘴里说出来的把,蒙元侵南,多一句嘴以蒙古人的机动能力,也要取得四川这个高点才能够在进攻中取得战略优势,可见古代战争地利对战争影响。有人把回回炮投入使用称为压死南宋的最后一颗稻草,称汉人面对一两件先进武器就惊慌失措,手足无措束手待毙。试图以此来证明汉民族的劣根性,这完全是罔顾事实,实际情况是,当蒙元取得四川后,能顺流而下压制长江水道,南宋灭亡就底定了,有没有回回炮都一样,回到正题蒙古人把将其政权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和南人4个等级,公开给的理由就是汉人懦弱没有蒙古人和色目人勇敢,这是后来被某些人广泛接受,并引用为证据以证明汉民懦弱的理由,这符合逻辑么明显不符合,取得高等地位的民族都是较早臣服于蒙古人的,恰恰是汉民抵抗时间最长最为坚决,付出的代价最为巨大,给蒙古人带来的伤害也最多,也是被蒙古人疯狂报复的一个民族,蒙古人为了建立他们名族的自信心,打击汉民的民族自尊,割裂南北汉人民族感的卑鄙伎俩,不知什么时候被某些自虐狂引为圣经,我只能说只有懦弱者希望所有人都和他一样懦弱,因为这样懦弱就不是缺点而是优点了。
“别扯那么多,汉民族被外族统治多次,历时数百年,是由汉族软弱的民族性决定的,政治、经济、军事都不是主因。”



5楼的史盲
那你认为被汉族统治过的,而且是更多更久的外族们,是什么样的民族性?
“拉倒吧!我学历史的时候,你还在玩尿活泥巴呢!

在武器没有代差,甚至还略有先进的情况下,以数十倍的兵力而被敌人击溃、统治、奴役的例子,除了汉族,你再给我从世界历史上找个出来看看!”


longss 你读过历史吗?
亡宋的元军里,不仅有蒙古人还有女真人汉人等等,你数过双方军士数量吗?

当时在对抗游牧民族的鼎盛践踏过程里,泛欧亚世界里各国横向对照:
汉族是距离蒙元最近的,面临军事压力最大的,而抵抗却是最持久的,光复是最早的~~~~~
崖山之后无中华!
懂历史的都知道~不是宋朝不行(重文轻武,垃圾文人太多,参照现在,可以想象那时候腐败更NB)~而是蒙古太NB了~那可是横扫欧亚大陆呀~
以上是大宋基础科学委员会973计划+1211计划的金奖论文,见《本朝纲目.新宋科技》。---宋朝和美国太像了,一个送钱给人,一个拿别人钱揍萨达姆,还真像啊。
重点被一些历史蜜给转移了

本文的重点是 为什么宋史会出现在 军报上
军报拿历史胡乱联系现代不是第一回了吧。什么大国崛起之类。。。。。
35# 24k


这个问题待定,估计是军队内部人士意见大发飙
我的看法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压制,已经使军内的有识之士意识到这种压制对军队整体来说是有害的,虽然好战必危,但是忘战则必亡,军队如果长期没有实战可以打的话,对军队的战斗力影响是很明显的,美国人今天捶这个,明天揍那个的,虽说是好战过了头,但是从纯军事的角度来说,却可以使军队的战力一直得到有效的保持。
今天听百家讲坛,据说宋朝GDP占全世界的80%,那比美国是厉害多了。
richthofen 发表于 2009-7-12 16:02


当政的掌权的应该好好回味一下,以史为鉴啊
Cathay 发表于 2009-7-13 14:54
是啊,论经济文化等,宋绝对是霸王级别的
不过,美帝的航母占世界多少,这个就是区别吧,宋的经济实力,未有效转化成科技堆砌的战斗力,这个和当时的历史局限性有关。
军队拿宋说事,这里面就意味深长了,浅了说,是有点谴责“重文轻武”的味道,深入点,就涉及到上层的势力格局变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