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讨论】下一步中距弹的趋势会不会是全面换装AESA导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4:10:42
我们知道现代实战中中距弹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不可逃逸区内发射,而影响一枚主动中距弹不可逃逸区的主要因素有4个:载机速度、敌机速度、导弹动力射程以及主动导引头能够锁定敌机的距离。
    在以往的经典战例中,影响一枚主动中距弹的不可逃逸区范围或者实际战绩的,往往是前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战术分析时,计算不可逃逸区往往考虑的也多是导弹的射程,敌机的逃逸速度等等。不过当F-22和F-35等四代、三代半机服役后,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也许在对四代机的空战中,影响一枚中距弹不可逃逸区的已不是它的最大动力射程,而是它的导引头最大锁定范围了。比如说,流星的动力射程很远,但是如果我用它来攻击一个隐身目标,限制发射距离的也许并不是最大射程,而是要考虑我的导弹导引头在多远距离可以锁定它。面对越来越多的隐身目标,未来的空空导弹势必将有换装AESA的趋势。这是本人的一个设想,打击隐身目标,仅仅载机的雷达能够发现敌机也许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发射主动弹的话,那么你的主动弹导引头还必须有能力锁定敌机,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你的载机平台就必须提供引导。所以,面对隐身目标的空战,也许导弹的制导模式可能会有回到严重依赖载机平台引导的趋势,同时导弹自身也必须提高锁定能力,或者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是中距弹全面换装AESA导引头?我们知道现代实战中中距弹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不可逃逸区内发射,而影响一枚主动中距弹不可逃逸区的主要因素有4个:载机速度、敌机速度、导弹动力射程以及主动导引头能够锁定敌机的距离。
    在以往的经典战例中,影响一枚主动中距弹的不可逃逸区范围或者实际战绩的,往往是前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战术分析时,计算不可逃逸区往往考虑的也多是导弹的射程,敌机的逃逸速度等等。不过当F-22和F-35等四代、三代半机服役后,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改变呢?我觉得是有可能的。
   
    也许在对四代机的空战中,影响一枚中距弹不可逃逸区的已不是它的最大动力射程,而是它的导引头最大锁定范围了。比如说,流星的动力射程很远,但是如果我用它来攻击一个隐身目标,限制发射距离的也许并不是最大射程,而是要考虑我的导弹导引头在多远距离可以锁定它。面对越来越多的隐身目标,未来的空空导弹势必将有换装AESA的趋势。这是本人的一个设想,打击隐身目标,仅仅载机的雷达能够发现敌机也许是不够的,如果你想发射主动弹的话,那么你的主动弹导引头还必须有能力锁定敌机,如果不能的话,那么你的载机平台就必须提供引导。所以,面对隐身目标的空战,也许导弹的制导模式可能会有回到严重依赖载机平台引导的趋势,同时导弹自身也必须提高锁定能力,或者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是中距弹全面换装AESA导引头?
请教LZ
当AESA机载雷达可以锁定类似F22之类目标时
双方距离会是多少?
AESA截获隐身目标的能力比目前的导引头高多少呢?
我想AESA头在视距外锁定F-22还是有困难的。但是也许有机会在视距外锁定F-35或者F-18E/F这个类别的目标。

我认为随着隐身技术的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影响一枚主动中距弹的不可逃逸区范围的也许将不在是动力射程、载机速度、敌机最大速度等因素,而可能是导引头的锁定距离了。也就是说,以流星为例,我的导弹射程相对来说管够了,我的导弹导引头锁定F-35的距离如果是15KM,那么不可逃逸区就是15KM,如果导弹锁定距离是20KM,那么不可逃一区就是20KM。如果给流星全面换装AESA头的话,对付F-35、超级虫子或者未来毛子T-50这个类别的目标应该有帮助。同时对于F-22,也不能说绝对没有作用,可能作用不明显。
4# 英国病人


偶不理解啊,难道中巨蛋不是打出去后导引头才锁定的吗?
未来不都是信息战吗?

是不是可以这样,预警机搜索发现目标指示,电子战机用雷达锁定目标,隐身战机发射导弹,电子战机提供中继制导,远距弹雷达一定范围内开机锁定目标。

弹上的雷达受到体积和功率的限制在视距外锁定还是比较困难的,毕竟射程、战斗部、机动性等等也都很重要。
凯林迪尔1 发表于 2009-7-11 21:57

   你说的也代表了未来的一个趋势。
  所以我觉得,未来超视距空战(如果四代机和四代机之间还存在的话)的形式将有很大的改变。过去依靠单一载机平台在30KM左右发射目标、发射后即不管的模式也许会发生质的改变。中距弹也许会重新回到需要平台引导的道路上,或者中距弹的导引头技术必须有跨越式发展。
{:3_84:}这个又提高了game的难度啊
英国病人 发表于 2009-7-11 22:07
我觉得会回到中距弹需要平台引导的路子上,而且是多平台引导,隐身机机沦为发射平台和刺客。
中距弹用有源阵是大势所趋。

从机载雷达的一般规律看,换装有源阵后雷达探测距离大多提高70%左右,对小型目标的探测距离提高更多,取100%的话是一倍。
主动弹的毫米波雷达中早期对3-5平方米典型目标是20公里,后期可以再增加一些能达到25公里吧,对0.1左右的目标约有7-9公里。
换有源阵后也取这样的提升值,对3平方米的典型目标探测距离可达40-50公里,对0.1平方米之类的小型目标达到18公里。
F-22也就正前方一个及小的区域是0.1平方米,稍斜一点就奔0.3、0.5去了。这还是对厘米波段的雷达,导弹上的是毫米波雷达,F-22的隐身涂料吸波效果要差一些。所以可以在约20公里外从12点种方向探测到F-22,从侧面更远一些。

但对于有吵机动能力的F-22而言,这也不是一个很乐观的距离,依然有相当高的摆脱概率,即使导弹用矢量喷管也难说。

总之,机与弹之间的矛与盾的较量还将继续。
多公里。说不上很充足,但也算够了。
肯定会换的
一般雷达面积对于探测效果只是相加
而相控阵却是相乘的
太小的相控阵我不认为有多大意义。

我认为未来中距弹,应该是复合引导头,除了雷达外还要加入摄像、红外等,进行综合引导。
以后空射弹是否都往机载无人神风机发展{:3_81:}
有可能, 但是换AESA的目的也许距离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是AESA的频率转换的更快,判断更准,抗干扰更强的缘故, 有可能发展出在几个频段内转换的AESA。
换装电视导引头。。。
可以多次点火的红外弹难道不会更好用么 红外技术发展了 根据外形来识别敌我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吧
更倾向于多模导引头,雷达要想看得远,功率是个大问题,AESA也跑不出去这个规律,导弹上有多大空间留给电源?现有的毫米波加红外焦平面可能还是主要趋势,更看好红外技术的进步,F22毕竟不能避免气动加热
咔咔,暑假党下,只是在瞎猜的,有没有在研究啥定向能武器,类似激光啊,微波啊,发现即摧毁。。。
总感觉这导弹飞来飞去,飞机躲来躲去的,又慢又不好玩。。。
最好是空战都让无人机来玩。。。
AESA导引头的功率怎么解决呢?难道像9楼说的那么恐怖,提升的空间有怎么大?不过这毕竟是技术进步,精度,探测距离,干扰能力等等,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AIM120后续发展就准备上AESA.....不过我总觉得,如果材料问题能搞定,红外导引头是不是更有效能呢? (纯正的BKC)
中距弹没有多目标要求,AESA的主要优点发挥不出来
一般雷达面积对于探测效果只是相加
而相控阵却是相乘的
太小的相控阵我不认为有多大意义。
====在这里,和面积无关,和T/R组件数量有关。
红外凝视成像的超远距离截获能力没准会成为另一重静默攻击的好方式
英国病人 发表于 2009-7-11 21:49


真是奇谈,导弹锁定距离成了最大发射距离,你的机载雷达的指令修正是干啥的~~~~~~~
山人0504 发表于 2009-7-12 00:27
呵呵,f-22的RCS从0.001平方米掉到平均0.1平方米,现在又掉到机头正前方极小角度0.1平方米了,一个个言之凿凿,好像自己是洛马的总管一样。

下一步会掉到什么程度呢?坐等敢于动0.1平方米这个数字的勇士。
第一.传统中距弹从来就不是完全射后不理的,弹头的主动截获距离,受制于多种因素(功率、天线直径、信号处理能力,频段,工作模式等),一直都在15-20km左右(上世纪90年代末),当然有传言有达到30KM以上的,从目前来看大多都是传言,因为意义不大,探测越远,实际搜索的半球越大(极不利于提高搜索速度),越容易出问题,越容易被干扰(假如同方向上的几波飞机)。
第二,传统中距弹是A射A导,而未来的中距弹就是A射B导,这里面这个B就是,网络中心战体系的传感器层提取的目标信息。
第三,未来中距弹可能是毫米波成像末制导,也可能采取其他雷达技术。AESA是主流。
第四,毫米波要想探测20-30km外的目标,发射功率有20-100w就足够,美国已经做到了,我们公开报道的至少差一个数量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