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史随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3:26:55


读《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有感
                 (1)先主不甚乐读书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有云: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有人因此认为刘备不好读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大可教授。对此,俺有不同意见。能说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怎么会是无学之辈?俺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刘备师事的先生是卢植.卢植是经学大师马融的弟子,另一个经学大师郑玄的同学.《后汉书.卢植传》这么评价他:"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又云:"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可见"他不是一个墨守经典的单纯的经学家"(方诗铭语).什么叫“不甚乐读书”?俺认为就是“不好辞赋”,“不守章句”。


读《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有感
                 (1)先主不甚乐读书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有云: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有人因此认为刘备不好读书,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大可教授。对此,俺有不同意见。能说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人怎么会是无学之辈?俺认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这个问题。
    刘备师事的先生是卢植.卢植是经学大师马融的弟子,另一个经学大师郑玄的同学.《后汉书.卢植传》这么评价他:"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又云:"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可见"他不是一个墨守经典的单纯的经学家"(方诗铭语).什么叫“不甚乐读书”?俺认为就是“不好辞赋”,“不守章句”。
鄙视LZ这个有料不放的{:3_77:}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那这句话后半句和前半句就不是对比的关系了,而是只是简单地陈述其兴趣?


(2)刘备的出身
      人们习惯把刘备叫刘皇叔,甚至认为正是靠皇叔的名号刘备才能鼎足三分。易中天先生就曾鄙夷地说:他(刘备)自己弄了个皇叔的名片到处骗人。
      遗憾的是皇叔的出处在《三国演义》。该书第二十回写刘备身世,大肆渲染:刘备见献帝,献帝排家谱,刘备辈份为献帝之叔,故世人称之为刘皇叔。显然,这一细节是小说家加工的产物,史实中的刘备并没有皇叔这个称号。
      然而,问题还没有结束。
      案《先主传》: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刘备为汉景之后甚明。然而刘备父、祖以上世次不明,仍不免给人以无限遐想。裴松之就说过: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方诗铭教授更是在《三国人物散论》中直言不讳地讲到:这个自述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不过,时人倒没有否定过刘备汉室宗亲身份。即便在魏人写的《典略》中也有“备本临邑侯枝属也”的记载(虽然这个记载与本传有冲突)。本传亦明言:刘备父祖“世仕州郡”,刘备的祖父刘雄还举过孝廉,联系后汉的情况,此公断非来历不明之辈。
      所以,尽管疑问重重,刘备“帝室之胄”的帽子现阶段还是能戴得住的。

(2)刘备的出身
      人们习惯把刘备叫刘皇叔,甚至认为正是靠皇叔的名号刘备才能鼎足三分。易中天先生就曾鄙夷地说:他(刘备)自己弄了个皇叔的名片到处骗人。
      遗憾的是皇叔的出处在《三国演义》。该书第二十回写刘备身世,大肆渲染:刘备见献帝,献帝排家谱,刘备辈份为献帝之叔,故世人称之为刘皇叔。显然,这一细节是小说家加工的产物,史实中的刘备并没有皇叔这个称号。
      然而,问题还没有结束。
      案《先主传》: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仕州郡。雄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刘备为汉景之后甚明。然而刘备父、祖以上世次不明,仍不免给人以无限遐想。裴松之就说过: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方诗铭教授更是在《三国人物散论》中直言不讳地讲到:这个自述的真实性值得怀疑。
      不过,时人倒没有否定过刘备汉室宗亲身份。即便在魏人写的《典略》中也有“备本临邑侯枝属也”的记载(虽然这个记载与本传有冲突)。本传亦明言:刘备父祖“世仕州郡”,刘备的祖父刘雄还举过孝廉,联系后汉的情况,此公断非来历不明之辈。
      所以,尽管疑问重重,刘备“帝室之胄”的帽子现阶段还是能戴得住的。

鄙视LZ这个有料不放的{:3_77:}
中国sunyan 发表于 2009-6-21 19:33

这年头,嘛点字骗点积分容易嘛?
鄙视LZ这个有料不放的{:3_77:}
中国sunyan 发表于 2009-6-21 19:33

这年头,嘛点字骗点积分容易嘛?
中山靖王子嗣多且后败落,容易冒认~~
满城汉墓是是蜀汉的祖陵啊
建议成都和满城结为友好城市~~~
顶下LZ,很喜欢这种随笔的风格,继续
回头再看,三国的开创者中,桃园三连星文化底子最高,刘备从师大儒,关羽熟读春秋,张飞字画皆通。曹操小时候没好好学习,但他文学地位是其他人不能比的,可见文才还是看根骨的。孙家那纯是拿刀杀出来的。
楼主我支持你 刘备只是按照现在的老师的说法 在学习上有点离经叛道而已


刘备的仁义
      刘备起自微末,早年“贩履织席为业”。“贩履”属于“商贾”,织席属于“百工”,自然不是“良家子”。曹操就曾以此讥刘备为“贩履小儿”,刘备早年的地位之低可见一斑。所以刘备初起时全无凭藉,号召力不强,在军阀混战中只能寄人篱下,依附于他人征战。
      不过也正是这底层的出身,使刘备与其他军阀有着不同之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仁义”。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汉末军阀多以贪暴闻名,大多“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其治下“民人相食,州里萧条”(魏书),而初起的刘备既能“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自然“能得人死力”(傅干语)。
     然而,单纯的“仁义”并不能保障成功。刘备仍然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丢掉了徐州。
     在这个过程中,痛定思痛的刘备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自破吕布后,曹刘互为劲敌,对“兵微将寡”“无尺寸之地”的刘备而言,“仁义”又多了一层意义。
    《九州春秋》记载: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面对“急”、“暴”的曹操,“宽”、“仁”已不再仅是单纯的个人品格,而成为“每与操反,事乃可成”的政治策略的一部分了。

刘备的仁义
      刘备起自微末,早年“贩履织席为业”。“贩履”属于“商贾”,织席属于“百工”,自然不是“良家子”。曹操就曾以此讥刘备为“贩履小儿”,刘备早年的地位之低可见一斑。所以刘备初起时全无凭藉,号召力不强,在军阀混战中只能寄人篱下,依附于他人征战。
      不过也正是这底层的出身,使刘备与其他军阀有着不同之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他的“仁义”。
     《魏书》曰: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汉末军阀多以贪暴闻名,大多“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其治下“民人相食,州里萧条”(魏书),而初起的刘备既能“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自然“能得人死力”(傅干语)。
     然而,单纯的“仁义”并不能保障成功。刘备仍然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败下阵来,丢掉了徐州。
     在这个过程中,痛定思痛的刘备在政治上逐渐走向成熟。自破吕布后,曹刘互为劲敌,对“兵微将寡”“无尺寸之地”的刘备而言,“仁义”又多了一层意义。
    《九州春秋》记载: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义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
      面对“急”、“暴”的曹操,“宽”、“仁”已不再仅是单纯的个人品格,而成为“每与操反,事乃可成”的政治策略的一部分了。
楼主说得好啊。。。。。。顶
come on~
刘备拼的人品,曹操玩的缺德。

军阀送地盘,这样的好事三国哪找去,就让人品刘赶上了
支持楼主,继续
从刘邦到刘秀到刘备RP都是不错的!


《三国志》曹、刘不同
    辛稼轩有词云:千古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个说法不独后人认可,时人乃至当事人都无异议。
    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也对庞统说过: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所以,陈寿在给二人做传(纪)时有意地进行了如下一些对比:
    刘备起自微末,却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曹操出于显贵,但是“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对照极为鲜明。曹操的相貌、神异于《志》中无一辞,而对刘备相貌则大加着力:“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身边有发迹的自然征兆:“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与《史记.高祖本纪》十分类似,倾注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张大可语).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交结豪侠”和“任侠放荡”其实是一回事,“刘备所走的路,实际跟曹操类似”(方诗铭语),不过,行事虽然类似,“品格却有高下”(徐景重语)  ,刘备豪爽而有城府,被目为英雄,“年少争附之”;曹操放荡无节,“不治行业”,被世人看不起。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定出了“围而后降不赦”这样的反动军令(张大可语),“所过多所残戮”;刘备所居,人心所向,南走江陵时“赴义之士”竟多达“十馀万”,“情感三军”。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皆以恃旧不虔见诛”,即如荀彧之功亦难逃一死;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简雍“简傲跌宕”而能“无所为屈”,黄权投魏,刘备犹言:“我负权,权不负我也”而不收其妻、子,“君臣之相与如此”(赵翼语)。
     然而刘备“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很重视道德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张大可语),刘备“有德”却只能屈居蜀中,最后败死夷陵,在很多人看来不能不说是个悲剧,民间拥刘的情节大概就来源于此。

《三国志》曹、刘不同
    辛稼轩有词云:千古英雄谁敌手?曹刘。
    这个说法不独后人认可,时人乃至当事人都无异议。
    曹操曾对刘备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刘备也对庞统说过: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所以,陈寿在给二人做传(纪)时有意地进行了如下一些对比:
    刘备起自微末,却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曹操出于显贵,但是“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对照极为鲜明。曹操的相貌、神异于《志》中无一辞,而对刘备相貌则大加着力:“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身边有发迹的自然征兆:“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与《史记.高祖本纪》十分类似,倾注了作者的一种情感(张大可语).刘备“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交结豪侠”和“任侠放荡”其实是一回事,“刘备所走的路,实际跟曹操类似”(方诗铭语),不过,行事虽然类似,“品格却有高下”(徐景重语)  ,刘备豪爽而有城府,被目为英雄,“年少争附之”;曹操放荡无节,“不治行业”,被世人看不起。在军阀混战中,曹操定出了“围而后降不赦”这样的反动军令(张大可语),“所过多所残戮”;刘备所居,人心所向,南走江陵时“赴义之士”竟多达“十馀万”,“情感三军”。曹操“性忌,有所不堪者...皆以恃旧不虔见诛”,即如荀彧之功亦难逃一死;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简雍“简傲跌宕”而能“无所为屈”,黄权投魏,刘备犹言:“我负权,权不负我也”而不收其妻、子,“君臣之相与如此”(赵翼语)。
     然而刘备“机权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陈寿很重视道德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张大可语),刘备“有德”却只能屈居蜀中,最后败死夷陵,在很多人看来不能不说是个悲剧,民间拥刘的情节大概就来源于此。
刘备基础不好,创业艰难,但历史还是很给过些机会,得徐州这样的好事,曹孙那个遇到过?而当时刘备也不过是公孙底下的小偏师罢了,连一镇诸侯都算不上。然刘备总在事业上升期时遭到重创,当年得徐州之后如此,取西蜀汉中之后亦如此,值得回味。
lich_jin 发表于 2009-6-29 09:43 说到底就是缺乏根基,没有自己坚实的班底,刘备在徐州是典型的外来户,立足未稳之际就跟实力派的丹阳武人集团闹翻,加之外部袁术势力的倾逼,终于给野心勃勃的吕布以可乘之机。
当时虚名颇盛的“丹阳兵”好像没有什么出彩一点的表现啊
袭取荆州是孙权犯的致命错误,举国伐吴是刘备犯的致命错误。
刘备是三个主公里面出身最低,最没根基的一个,他的一切都是靠他自己挣来的。
LS这个说的,难道魏武的不是靠他挣出来的,江东六郡不是靠小霸王打出来的。刘备起点是低些,但如此坎坷有些是自身问题的。
魏武起兵时有家产相助,有家族人脉可以帮忙。孙权更不用说,父兄给他打下了一片基业,还给了核心班底。

刘备有什么?别人帮他只是看重他这个人,至于汉室血脉,出名后才有用。
LZ能不能讲讲丹阳兵的问题


(5) 丹阳兵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云:“丹阳山险,民多果劲,......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这段描写生动反映了丹阳地区的特点和丹阳人民的个性,丹阳人的好斗更是跃然纸上。
     丹阳人“好武习战,高尚气力”,是士兵的绝佳来源。汉末,“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传》),“太祖(曹操)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武帝纪》),“曹公起义兵,(周)昕前后遣兵万馀人助公征伐”(《孙静传》)。丹阳太守周昕为曹操招募、输送的无疑也是丹阳兵。
     丹阳兵对急需扩充武力的军阀相当有吸引力。袁术就指明丹阳乃“精兵之地” ;刘备赴徐州之难,陶谦 “以丹阳兵四千益先主”,刘备因此“去(田)楷归谦”;孙策更是“就舅氏于丹阳”,“以丹阳为平定江东的根据地”(方诗铭语) 。
     丹阳武人们还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丹阳人陶谦主政徐州时,以家乡的军队为依靠,与徐州的豪族对抗。陶谦手下的许耽、曹豹等丹阳兵的统帅者,在陶谦死后,任保持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未真正归服刘备。“丹阳兵的背叛,正是刘备在徐州失败的主要原因”(方诗铭语)。

(5) 丹阳兵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云:“丹阳山险,民多果劲,......丹阳地势险阻,与吴郡、会稽、新都、鄱阳四郡邻接,周旋数千里,山谷万重,其幽邃民人,未尝入城邑,对长吏,皆仗兵野逸,白首於林莽。逋亡宿恶,咸共逃窜。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时观间隙,出为寇盗,每致兵征伐,寻其窟藏。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自前世以来,不能羁也。”这段描写生动反映了丹阳地区的特点和丹阳人民的个性,丹阳人的好斗更是跃然纸上。
     丹阳人“好武习战,高尚气力”,是士兵的绝佳来源。汉末,“大将军何进遣都尉毌丘毅诣丹杨募兵”(《先主传》),“太祖(曹操)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阳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武帝纪》),“曹公起义兵,(周)昕前后遣兵万馀人助公征伐”(《孙静传》)。丹阳太守周昕为曹操招募、输送的无疑也是丹阳兵。
     丹阳兵对急需扩充武力的军阀相当有吸引力。袁术就指明丹阳乃“精兵之地” ;刘备赴徐州之难,陶谦 “以丹阳兵四千益先主”,刘备因此“去(田)楷归谦”;孙策更是“就舅氏于丹阳”,“以丹阳为平定江东的根据地”(方诗铭语) 。
     丹阳武人们还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势力。丹阳人陶谦主政徐州时,以家乡的军队为依靠,与徐州的豪族对抗。陶谦手下的许耽、曹豹等丹阳兵的统帅者,在陶谦死后,任保持自己的政治势力,并未真正归服刘备。“丹阳兵的背叛,正是刘备在徐州失败的主要原因”(方诗铭语)。
丹阳兵就是当时所谓扬州出精兵的原因吧
看来当时的丹阳确实是一个出优质兵源的地方。孙吴政权始终都把丹阳郡紧抓在孙家手里。老孙家的解烦、绕帐、先登、敢死诸军应该大多是丹阳兵吧。
不战屈人 发表于 2009-6-21 21:24
中山靖王在史书中记载为“好酒乐内,有子百二十余”,此人好色,有儿子120多人,其后代当然多了
中国sunyan 发表于 2009-6-24 22:26
送了守不住,有何好事?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09-7-6 13:20 能守住的话没大耳什么事了。陶谦外患曹操、袁术,内忧徐州豪强,其子嗣又多半不成器,这才便宜了打酱油的刘备;刘表也是畏惧曹操、孙权,估摸俩儿子不是守成的料,才考虑“托孤”刘备的(刘表让没让尚有争议)。
刘表只怕是没的,他并非无能之辈,荆州事实上也是他一手打下来的,怎么能随便便宜外来人,只不过他死后兵荒马乱,变局太多了,什么都由刘备说了
lich_jin 发表于 2009-7-6 16:03 刘表“托孤”刘备还是可能的。
天下大乱,谁乐读书?
成都乱 发表于 2009-7-6 16:14

不认同,陶谦送徐州给刘备,至少是把手里的核心武力交给大耳的(大耳有没有掌握住另说)。

刘表何时做过这种举动,他防皇叔的时候多些,不可能在孙曹两强压力下,还想着他死后刘蔡互相制衡的同时尽心辅佐他儿子吧,那个时代下可能吗?

不认同,陶谦送徐州给刘备,至少是把手里的核心武力交给大耳的(大耳有没有掌握住另说)。

刘表何时做过这种举动,他防皇叔的时候多些,不可能在孙曹两强压力下,还想着他死后刘蔡互相制衡的同时尽心辅佐他儿 ...
fivewords 发表于 2009-7-7 01:12
第一,现在说刘表“托孤”刘备的记载并不出自蜀人自称,而是来自魏国的官修史书《魏书》、在刘表手下时政治立场与刘备对立魏臣王粲所写的《英雄记》。
第二,刘表确曾提防刘备,但这种提防持续了多久可不好说。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適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刘备离樊时已有数百艘战船,数万部众,如果没有刘表的默许,很难想象刘备能有这样的发展。那么刘表为什么要发展刘备的实力呢?
第三,傅巽等人劝刘琮投降时提到,“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明确地显示要抗战只有依靠刘备。言下之意,老蔡是靠不住的。

综上所述,断不愿意降曹的刘表“托孤”刘备是很合理的。

不认同,陶谦送徐州给刘备,至少是把手里的核心武力交给大耳的(大耳有没有掌握住另说)。

刘表何时做过这种举动,他防皇叔的时候多些,不可能在孙曹两强压力下,还想着他死后刘蔡互相制衡的同时尽心辅佐他儿 ...
fivewords 发表于 2009-7-7 01:12
第一,现在说刘表“托孤”刘备的记载并不出自蜀人自称,而是来自魏国的官修史书《魏书》、在刘表手下时政治立场与刘备对立魏臣王粲所写的《英雄记》。
第二,刘表确曾提防刘备,但这种提防持续了多久可不好说。
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
“曹公定荆州,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曹公追至当阳长阪,先主斜趣汉津,適与羽船相值,共至夏口。”刘备离樊时已有数百艘战船,数万部众,如果没有刘表的默许,很难想象刘备能有这样的发展。那么刘表为什么要发展刘备的实力呢?
第三,傅巽等人劝刘琮投降时提到,“以刘备而敌曹公,又弗当也”,明确地显示要抗战只有依靠刘备。言下之意,老蔡是靠不住的。

综上所述,断不愿意降曹的刘表“托孤”刘备是很合理的。
老蔡确实靠不住,人家和曹丞相关系好的很,怎么会抗战。
嘿嘿刘备只要是得了势的地方,当地诸侯本身也都是外来的,陶谦、刘表、刘璋莫不如此,盖因外来的又并非很有手腕的强人,地方不稳,需要刘备这种有威望又没根基的人来压众,不过刘皇叔枭雄,惯于反噬其主
大耳兄还是很厉害的,连眼高于顶的陈登都佩服他。
一个草根出身,靠个人的能力和魅力拉起一支队伍,转战全国,屡败屡战,从者不离不弃,去到哪里都有追随者。这种领袖人物纵观几千年历史,也不多见。
这个要看楼主如何定义“托孤”了?

刘表的荆北防御政策历来是找条看门狗,又防又用。

刘备实力的发展是自身集团的努力,曹操给荆州的压力过大,刘表不得不放任其发展。你所引用的所有史料在我看来,只看出了刘表对刘备有“借助"之心。

我认为是否托孤的关键是看刘表死后的人事安排和权力分配,在曹操全力入侵时,刘备根本无法整合整个荆州(哪怕表面上都做不到);另外刘备的立场大家都知道,而刘琦却在江夏,他要废长立幼,那就必须防备刘备联合刘琦做乱。
刘表的安排在还是不太差的
他是想靠蔡瑁等大家族支持刘琮居内做荆州之主。刘备与曹操苦大仇深,只能抗曹,只要刘琮不要把刘备逼急,刘备还是会乖乖帮他守北门的。刘琦只有江夏,在他两兄弟之间,荆州各大门阀基本都是支持刘琮的,所以刘琦也只有守东大门的份了。
只是他想不到蔡瑁一伙和流亡荆州的名士们都太不仗义了。曹操大军还没到,大家就开始买主求荣了。最终大家都卖了一个好价钱,除了蔡瑁、张允这两个倒霉鬼,大家都得到了荣华富贵。就连那个开始不想卖,最后不得不卖的文聘也得到终身富贵。
大耳兄发觉被出卖时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从他对被蔡瑁一伙派来送死的宋忠说:“大丈夫耻杀尔辈”来看,大耳兄是一个很有气概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