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战争片为什么就是拍不出雄浑的气势?(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6:12


作者:海样深蓝
第N次看影武者...每次看都觉得长筱的骑兵冲锋拍的巨有气势..给人一种死视如归..不打算活着回去的感觉.我看了下.老黑上镜看的到的骑兵大概也不过200骑呀?怎么别人就能拍出这种效果呢?
   再看看我们拍的吧...说实话有个细节我十分看不过眼..从三国演义到现在的汉武大帝..中国兵的头盔就没戴正过...每次都可以看到不知道是群众演员还是当兵的脑袋上的头盔歪七朔八..手上的兵器也是很随意的拎着..没个一致的方向..就像刚吃了败仗..一副怏妥妥的样子..汉武大帝里的匈奴骑兵我简直看的吐血..整个一帮落草为寇的响马..打起来就像小孩子骑马打仗..你说你特效不行..学学老黑的..抽象一点嘛..
  我觉得这个已经不是投资不投资..投资多少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细节问题..专业不专业.用心不用心的问题....难道我国导演就从来不看他国的古代战争片?从拍摄角度、手法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难道真的如此闭塞?还别瞧不起张艺谋..他的战争镜头虽然夸张..但起码做的用心..看起来舒坦..  
  想起了以前看的《敦煌》。李元昊站在城墙上,目光绝对冷酷而傲慢,手拿马鞭遥指叛军的首领,轻蔑地道∶“我相信,留在史书上的绝对不会是你!”当时我在上初中,为李先生的风采所折服,专门拿了历史课本出来温习了关于他的那一小段。却觉得历史教材编得奇烂无比,李元昊是男是女不讲,善使什么兵器不讲,怎么追到他老婆的不讲,他最厉害的战役也不讲,这么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要我背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首都在什么地方,无聊透顶!因此立志不学历史,改看电影,那是後话。      令我惊奇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一提起敦煌,李元昊的故事和形象依然是那么鲜明。仔细考虑,我觉得那是电影《敦煌》的魅力使然。  
  我更遗憾的是,回想起这片子,是中日合拍的,而并非是中国人拍出来的。回顾中国长得数据溢出的历史,英雄人物不可胜计,根据这些人所拍摄的影视剧多如恒河沙数,为什么我只记得一个李元昊?一个外国人?有没有什么中国艺术家成功塑造的古典英雄?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让我难以忘怀?       对了!小马哥!周润发嘛!对兄弟手足情深,对女友海枯石烂,对恶势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而且为人撒脱幽默,抽烟微笑时的眼神潇洒到情圣境界!更不说他穿着黑风衣,戴着黑墨镜,手持双枪,!呃!对不起,提起枪我才想起来,原来马哥是现代人。要是把马哥算进古典英雄人物,那他应该是演未来战士一角的。
  那么我们国产影视作品里有什么成功的古典人物呢?姜文的秦始皇?李雪健的宋江?张艺谋的蒙天放?周星驰的苏察哈灿?我个人觉得,可能苏乞儿应该算一个,可惜不是正剧。本来我对《三国演义》还是存有一丝幻想的,结果当那些战将骑着两头驴生下来的瘦马,脑袋象个棒槌一样在宽阔无比的纸头盔里摇晃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中了历史书的枪。想一想看,《三国演义》里,武将单挑有多少时候用的都是仰拍?为什么?因为演员骑的是驴,仰拍让驴子看起来高大些。如果是正常机位的话,两个人就象是骑在狗身上对打。而演员永远都给的是特写,面部表情如何的狰狞,一般不敢放具体的打斗场面。为什么?後期配音把他们的呐喊声、兵器交击声放得山响,但是你定睛一看,却发现两位英雄是在用慢动作打斗,那姿势看上去象是两个庄稼汉在用门闩决斗。
   这样的片子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历史素养的人来说,造成了极大伤害。看完了以後,我觉得自己骄傲得不行。幻想着回到古代的话,我也能七进七出,我怕谁啊?关羽不过是个脸上擦了红鞋油,骑一赤兔驴,手拿铁片刀的庄稼汉。我拿根烧火棍就能把他收拾了,要我在三国,还能轮得到他当五虎上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我的民族虚无主义。我老在琢磨,要是赵云遇见了《角斗士》里的麦克西墨斯,以人家在马上的身手,赵将军怕走不到一个回合。更令我心酸的就是《勇敢的心》了,人家苏格兰人吃的是燕麦糊糊,穿的是自己老婆的裙子,连裤子都买不起,怎么那么一帮子乌合之众看起来就那么有精神呢?怎么人家冲锋的时候,我的腿老在抖呢?要是华莱士带他那几千人来,就是我们全骑驴,估计也得被人给灭了。
    我想这问题想得脑仁都疼了,最後终于明白,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对于表现东方英雄很不利。我们的盔甲,我们的兵器,我们的阵法,根本不可能用现有的技术表现出来。本来,我抱着这一答案可以安然入睡了。但是,不知道什么鸟人,从家里拿了一片日本电影《天与地》来,强拉着我看,结果我就又完了。
   《天与地》讲的是日本十六世纪战国时代的故事。主人公武田信玄,是甲州的大名。他根据《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思想,创立了“风林火山”的战法,一时间威震天下。後来进攻朝鲜的丰臣秀吉,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在武田在世的时候,连屁都不敢大声放。影片表现的是日本历史上着名的“川中岛之役”,武田信玄和他的对手上杉谦信,在川中岛进行了五次大型战役,号称是日本古代史上最大最残烈的战役。    
    我一听是这种内容,我的鼻子都气歪了。日本人真是好意思,川中岛之役双方最大的一战,双方共投入兵力不过三万多人,在中国,那是一支前锋部队的人数。在以前看过的日本片子,还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对白“敌军逼近,给你十五个人,你给我守住XX城。”我当时就吐血倒地。但是,下面的对白居然还有“主公!我们守住了XX城!”我简直暴毙身亡。  
    等片子开始了,我才知道我错了。影片中,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士兵。哪里象国产片,十块钱一天请来的群众演员,看上去没精打采的。片子里每一个士兵都有非常漂亮的盔甲,胸甲腹甲分开,而且有明亮的漆光。连他们的小腿上也有护甲,看起来比国产片里穿喇叭裤的士兵不知精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一直怀疑他们的兵器都是真的,因为很有质感,刀把上有仔细缠绕的细绳,目的是防止沾上血手滑。
   看着这么一只军队,你根本不会怀疑这是演员,而根本就是一只古代军队。
    然後就是马,片子里的马身材高大,神采奕奕。当斥侯(侦察兵)回主营的时候,马一路疾奔,能明显感觉到速度。斥侯身上的小旗在风中烈烈做响,一进门就腾身而下,动作干净利落。整齐的骑兵队伍一起前进的时候,虽然人很少,但是旌旗飞扬,刀枪如林,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当然,日本人也过分了些,因为根据我分析,日本就没有影片上的这马。
   等到两军对垒的时候,武田军在一个缓坡上列阵。全片都是日文的,我全靠蒙。但是,在摆阵的时候,有日文注释。看见第一个阵的名称时,我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屏幕上显示的汉字是——-鱼鳞之阵。传令兵在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小旗一挥。士兵立即变阵,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字幕又显示——-襄玄之阵。这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看见中国的古阵法!第一看见变阵!在很多古典文学中,都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兵阵,而当我第一次看见,其震撼力可想而知。     
   《天与地》看完了,我後来又看了《影子武士》,《乱》,《风林火山》等片。每一部片子都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弓兵、步兵、骑兵、枪兵终于在我脑子里分清楚。通过电影的表现,我才知道他们是如何作战的,战局因为什么而变化。我更因此知道,原来这些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的确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而且能被表现得那么好。
    所以,要想看中国古典英雄片吗?请看日本电影。他们的演员穿真的盔甲,他们的马可以飞快地跑,他们的军阵整齐优美。他们的英雄人物剽悍凶猛,如风一般掠过战场,给予你古典英雄力量和速度的美感。如果你一定坚持要我看《三国演义》的话,我也坚持请你先看看《天与地》。不错,日本人是学生,是非常出色的学生,出色到让老师黯然失色。

作者:海样深蓝
第N次看影武者...每次看都觉得长筱的骑兵冲锋拍的巨有气势..给人一种死视如归..不打算活着回去的感觉.我看了下.老黑上镜看的到的骑兵大概也不过200骑呀?怎么别人就能拍出这种效果呢?
   再看看我们拍的吧...说实话有个细节我十分看不过眼..从三国演义到现在的汉武大帝..中国兵的头盔就没戴正过...每次都可以看到不知道是群众演员还是当兵的脑袋上的头盔歪七朔八..手上的兵器也是很随意的拎着..没个一致的方向..就像刚吃了败仗..一副怏妥妥的样子..汉武大帝里的匈奴骑兵我简直看的吐血..整个一帮落草为寇的响马..打起来就像小孩子骑马打仗..你说你特效不行..学学老黑的..抽象一点嘛..
  我觉得这个已经不是投资不投资..投资多少的问题了..而是一个细节问题..专业不专业.用心不用心的问题....难道我国导演就从来不看他国的古代战争片?从拍摄角度、手法方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难道真的如此闭塞?还别瞧不起张艺谋..他的战争镜头虽然夸张..但起码做的用心..看起来舒坦..  
  想起了以前看的《敦煌》。李元昊站在城墙上,目光绝对冷酷而傲慢,手拿马鞭遥指叛军的首领,轻蔑地道∶“我相信,留在史书上的绝对不会是你!”当时我在上初中,为李先生的风采所折服,专门拿了历史课本出来温习了关于他的那一小段。却觉得历史教材编得奇烂无比,李元昊是男是女不讲,善使什么兵器不讲,怎么追到他老婆的不讲,他最厉害的战役也不讲,这么一个全然陌生的人,要我背他的经济政策是什么,首都在什么地方,无聊透顶!因此立志不学历史,改看电影,那是後话。      令我惊奇的是,那么多年过去了,一提起敦煌,李元昊的故事和形象依然是那么鲜明。仔细考虑,我觉得那是电影《敦煌》的魅力使然。  
  我更遗憾的是,回想起这片子,是中日合拍的,而并非是中国人拍出来的。回顾中国长得数据溢出的历史,英雄人物不可胜计,根据这些人所拍摄的影视剧多如恒河沙数,为什么我只记得一个李元昊?一个外国人?有没有什么中国艺术家成功塑造的古典英雄?有没有那么一个人让我难以忘怀?       对了!小马哥!周润发嘛!对兄弟手足情深,对女友海枯石烂,对恶势力如同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而且为人撒脱幽默,抽烟微笑时的眼神潇洒到情圣境界!更不说他穿着黑风衣,戴着黑墨镜,手持双枪,!呃!对不起,提起枪我才想起来,原来马哥是现代人。要是把马哥算进古典英雄人物,那他应该是演未来战士一角的。
  那么我们国产影视作品里有什么成功的古典人物呢?姜文的秦始皇?李雪健的宋江?张艺谋的蒙天放?周星驰的苏察哈灿?我个人觉得,可能苏乞儿应该算一个,可惜不是正剧。本来我对《三国演义》还是存有一丝幻想的,结果当那些战将骑着两头驴生下来的瘦马,脑袋象个棒槌一样在宽阔无比的纸头盔里摇晃的时候,我就觉得我是中了历史书的枪。想一想看,《三国演义》里,武将单挑有多少时候用的都是仰拍?为什么?因为演员骑的是驴,仰拍让驴子看起来高大些。如果是正常机位的话,两个人就象是骑在狗身上对打。而演员永远都给的是特写,面部表情如何的狰狞,一般不敢放具体的打斗场面。为什么?後期配音把他们的呐喊声、兵器交击声放得山响,但是你定睛一看,却发现两位英雄是在用慢动作打斗,那姿势看上去象是两个庄稼汉在用门闩决斗。
   这样的片子对于我这种没有一点历史素养的人来说,造成了极大伤害。看完了以後,我觉得自己骄傲得不行。幻想着回到古代的话,我也能七进七出,我怕谁啊?关羽不过是个脸上擦了红鞋油,骑一赤兔驴,手拿铁片刀的庄稼汉。我拿根烧火棍就能把他收拾了,要我在三国,还能轮得到他当五虎上将?另一方面,也助长了我的民族虚无主义。我老在琢磨,要是赵云遇见了《角斗士》里的麦克西墨斯,以人家在马上的身手,赵将军怕走不到一个回合。更令我心酸的就是《勇敢的心》了,人家苏格兰人吃的是燕麦糊糊,穿的是自己老婆的裙子,连裤子都买不起,怎么那么一帮子乌合之众看起来就那么有精神呢?怎么人家冲锋的时候,我的腿老在抖呢?要是华莱士带他那几千人来,就是我们全骑驴,估计也得被人给灭了。
    我想这问题想得脑仁都疼了,最後终于明白,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对于表现东方英雄很不利。我们的盔甲,我们的兵器,我们的阵法,根本不可能用现有的技术表现出来。本来,我抱着这一答案可以安然入睡了。但是,不知道什么鸟人,从家里拿了一片日本电影《天与地》来,强拉着我看,结果我就又完了。
   《天与地》讲的是日本十六世纪战国时代的故事。主人公武田信玄,是甲州的大名。他根据《孙子兵法》中“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的思想,创立了“风林火山”的战法,一时间威震天下。後来进攻朝鲜的丰臣秀吉,建立德川幕府的德川家康,在武田在世的时候,连屁都不敢大声放。影片表现的是日本历史上着名的“川中岛之役”,武田信玄和他的对手上杉谦信,在川中岛进行了五次大型战役,号称是日本古代史上最大最残烈的战役。    
    我一听是这种内容,我的鼻子都气歪了。日本人真是好意思,川中岛之役双方最大的一战,双方共投入兵力不过三万多人,在中国,那是一支前锋部队的人数。在以前看过的日本片子,还经常能听见这样的对白“敌军逼近,给你十五个人,你给我守住XX城。”我当时就吐血倒地。但是,下面的对白居然还有“主公!我们守住了XX城!”我简直暴毙身亡。  
    等片子开始了,我才知道我错了。影片中,首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士兵。哪里象国产片,十块钱一天请来的群众演员,看上去没精打采的。片子里每一个士兵都有非常漂亮的盔甲,胸甲腹甲分开,而且有明亮的漆光。连他们的小腿上也有护甲,看起来比国产片里穿喇叭裤的士兵不知精神到什么地方去了。我一直怀疑他们的兵器都是真的,因为很有质感,刀把上有仔细缠绕的细绳,目的是防止沾上血手滑。
   看着这么一只军队,你根本不会怀疑这是演员,而根本就是一只古代军队。
    然後就是马,片子里的马身材高大,神采奕奕。当斥侯(侦察兵)回主营的时候,马一路疾奔,能明显感觉到速度。斥侯身上的小旗在风中烈烈做响,一进门就腾身而下,动作干净利落。整齐的骑兵队伍一起前进的时候,虽然人很少,但是旌旗飞扬,刀枪如林,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当然,日本人也过分了些,因为根据我分析,日本就没有影片上的这马。
   等到两军对垒的时候,武田军在一个缓坡上列阵。全片都是日文的,我全靠蒙。但是,在摆阵的时候,有日文注释。看见第一个阵的名称时,我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屏幕上显示的汉字是——-鱼鳞之阵。传令兵在我还没有回过神来的时候,小旗一挥。士兵立即变阵,变成了一个一个的小方块,字幕又显示——-襄玄之阵。这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看见中国的古阵法!第一看见变阵!在很多古典文学中,都谈到了中国古代的兵阵,而当我第一次看见,其震撼力可想而知。     
   《天与地》看完了,我後来又看了《影子武士》,《乱》,《风林火山》等片。每一部片子都给了我极深的印象,弓兵、步兵、骑兵、枪兵终于在我脑子里分清楚。通过电影的表现,我才知道他们是如何作战的,战局因为什么而变化。我更因此知道,原来这些本来属于我们的东西的确是可以表现出来的,而且能被表现得那么好。
    所以,要想看中国古典英雄片吗?请看日本电影。他们的演员穿真的盔甲,他们的马可以飞快地跑,他们的军阵整齐优美。他们的英雄人物剽悍凶猛,如风一般掠过战场,给予你古典英雄力量和速度的美感。如果你一定坚持要我看《三国演义》的话,我也坚持请你先看看《天与地》。不错,日本人是学生,是非常出色的学生,出色到让老师黯然失色。
一直很有疑问:
  同样是中国的群众演员,为什么在日本导演手上就能展现出虎虎杀气,在中国导演手里就是表情麻木不仁?
  请见《敦煌》中归义军节度曹元会接受朱王礼等人的劝降时候,背后列队的归义军士兵和军官的表情。
黑泽明是何等人物,国内的导演有哪个能跟他比。
最主要是鬼佬大部分用直升机采用俯瞰移动视角,再加上电脑特技看上去就非常壮观了。国产的?撑死也就是拉部面包车在马队人群中间傻跑,拍得出那种气势才怪
80/90年代有些电影、符合你的心理需求,不具例子鸟,

现在中国上档次的影视剧多是抽象的,把想表达的东西从物质的表象中抽离出来;这等风格就是要把所有有形的、物质的东西都抽象化,就像导演的意图——是让观众忘记男女主角的扮演者是谁、‘看不到’角色们在表演,既然观众‘看不到’男女主角是谁了,就无需顾忌表象的东西,就更无所顾忌的让抗日战士手提AK-47扫射,唐朝的士兵拿明朝的刀去砍人鸟

这是影视剧的一个类别而已,只不过这个类别占鸟主导地位
国内有多少直升机用于民用啊
英雄里边的,还行吧。。。。
一般大片找的都是部队上的士兵来当群众演员。至少气势和阵型上还不错的
发现军队还是英雄做的最有气势
所以老谋子可以当北京奥运开幕式导演
皮皮、优酷网上搜索都可以看
我看了《敦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日本人的学习精神,严谨的态度和作风,我是佩服的,对临近的中国的了解,某些学术方面甚至强于我们自己。
日本人在拍摄历史片时的态度极其严谨,无论服装、道具、布景,都非常注重其历史的真实性,我不是贬低我们自己中国人,只是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古代电影也可以这样严谨。帖图效果太差,大家可以自己上网去看.
这是一个网友的评价:

     片中西夏军的盔甲让人感觉到金属的厚重和质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黄铜光芒,衣着朴素且灰扑扑的历经风尘,一看就使人相信这是一支在沙漠里行过军,作过战的军队。而再看我们的国产古装片, 将士们往往衣着光鲜,质地考究,只可惜盔甲虽鲜明却轻飘飘的如同纸糊,衣料虽上佳却干净的使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整天在屋里行军。不过近年来的国产古装片在服装道具上已有很大改观。
   那时看敦煌,当看到西夏骑兵冲击回鹘军阵地时,对回鹘军的弓箭手放的箭总是惊叹不已。那箭不密,比起英雄里的箭阵完全是小儿科(但英雄里电脑画出来的箭已算不上是箭了,都快赶上战斧导弹了),但却能让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弓劲弩,一排箭放出后,哧哧的破空声密如连珠,劲道之强让人顿时忍不住已经替对面冲过来的西夏人担起心来。而反观我们的国产片(没办法,谁也不想这么贬自家),射出的箭不知为什么总是歪歪斜斜,感觉没飞几步就要往下掉了。而且我还依稀记得回鹘弓箭手持弓的姿势很怪,与平常所见的持弓姿势截然不同。如今重看,才发现这些弓箭手拿的竟都是弩!  
   驽发明于周代。秦军布阵,前三排必为弓弩手,后为车兵和步兵,骑兵布于两翼。长平之战中,面对赵军精锐骑兵的冲锋,先由秦军弩手给以重大杀伤,步兵再出阵迎战,最终迫使廉颇不得不深沟筑垒,避战不出。在与匈奴作战中,秦军弩手往往在匈奴骑手弓箭射程范围外便已将其射落马下。这种军事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得“ 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而匈奴却无力扭转这种局面,因为他们缺乏制造弩的技术。制造弩所需的精密青铜铸造零件是刚刚学会冶炼技术的草原民族不可逾越的障碍。
   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到宋代,因失去西北养马之地,宋军更加依赖弩这种远程武器来对抗游牧民族的剽悍铁骑。其时宋军作战部队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员组成为弓弩手,这一比例也算得上空前绝后。所使用的复合型大弩射程最远可达 500米,要由几十个人才能发动,号称床子弩。宋辽澶州之战中,两军还未有接触,辽军主帅萧达览在察看地形时便被床子弩射死,导致辽军士气大落,最终同意退兵,与北宋结成澶渊之盟。
   可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却绝少能看到弩的出现。导演们似乎更中意于弯弓搭箭的视觉效果,也可能弩这种道具比弓难做,成本更高(当然现在的影视有所不同,英雄中的大型机关弩,成吉思汗中的机关火箭,连汉武大帝中都看到了大量弩的使用),却不知弩在历次战争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弓。感谢敦煌,让我看到了弩的风采。敦煌中我很少看到弓,无论是守备阵地的回鹘人,行军中的大队西夏弓弩手,还是坚守敦煌的汉人部队,所用的几乎全都是弩,而不是弓----这才是真正的一幅古代战争作战图。
   再看作战场面。国产片中的两军交锋往往是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了三国演义的毒太深),而且更难得的是在千军万马的大混战中,居然还有诸多高手单打独斗,腾挪闪跃,招数变幻,就差拿大顶倒立了,煞是好看。热闹是热闹,可要是这样的军队放在敦煌中,一轮西夏军的冲锋就足以将其冲得七零八落了。冷兵器作战时代同样讲究诸兵种的配合作战和保持军队的阵形。局部战役的的决胜因素往往在于步兵方阵的整体性和骑兵的冲击力。尤其在骑兵主宰时代,马高速奔跑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加上骑士的力量和技巧,以及武器质量的优劣(是否容易折断),都决定了谁能够在对决中胜出。最简单实用的动作就是刺和砍,太多花里胡哨的动作只能用来拍电影。敦煌中无论是士兵还是领队的军官都混成一团厮杀,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给两个人单打独斗。只不过如果是旗手和军官,周围一般会有更多的人保护(忍不住又要说一句,国产影视中不知为什么一只部队中拿旗的人往往会比拿刀枪的人还多,难道拿旗子去杀敌吗?)最后在敦煌城中的埋伏战,上千人挤在城门前的一片狭小空间里混战,长兵器完全失去了效力,李元昊硬是在亲兵的保护下,用他的佩剑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一幕也拍得很精彩。
   总之,敦煌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古代军事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军队是如何行军,布阵,出战的。我很喜欢看西夏军出发行军这一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西夏军整整齐齐地肃立在各自的位置。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部队开始准备开拔。等到几个号手吹起号角,步兵、骑兵、弩兵、投石机兵,一队队地按各自的编制开始移动。整支部队秩序井然,丝毫不显杂乱,刀枪尚未出鞘,已让人领略到一股肃杀之气。看过敦煌的人恐怕都会对李元昊出行时那紧紧相随的节步鼓留有印象。无论他在哪儿一停步,鼓声立刻嘎然而止,等到他的马一抬足,他的侍卫一挥手,有节奏的鼓声又会立刻响起。未见其人,先闻鼓声。这样的气势夺人,也难怪敦煌太守会承受不住压力而昏倒。
    说了这么多,其实以今天的眼光再看敦煌,它真的算不上一部特别出色的作品。情节有些老套,有些环节甚至很勉强。战争场面与今天的相比也差了很远,那时觉得很壮观的千军万马现在再一看原来就那么几百人(当然,那时没有电脑特技,拍这部电影日本人已经动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我上网查了一下,电影是88年为了纪念中日建交十周年拍摄的,投资是两亿元人民币,动用了驻西北的两支解放军部队)。但如今我仍是看得兴致勃勃,而且不止一遍,这恐怕也不光光是少时的美好回忆所能解释的了。
这是一个网友的评价:

     片中西夏军的盔甲让人感觉到金属的厚重和质感,在阳光下发出耀眼的黄铜光芒,衣着朴素且灰扑扑的历经风尘,一看就使人相信这是一支在沙漠里行过军,作过战的军队。而再看我们的国产古装片, 将士们往往衣着光鲜,质地考究,只可惜盔甲虽鲜明却轻飘飘的如同纸糊,衣料虽上佳却干净的使人怀疑他们是不是整天在屋里行军。不过近年来的国产古装片在服装道具上已有很大改观。
   那时看敦煌,当看到西夏骑兵冲击回鹘军阵地时,对回鹘军的弓箭手放的箭总是惊叹不已。那箭不密,比起英雄里的箭阵完全是小儿科(但英雄里电脑画出来的箭已算不上是箭了,都快赶上战斧导弹了),但却能让人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强弓劲弩,一排箭放出后,哧哧的破空声密如连珠,劲道之强让人顿时忍不住已经替对面冲过来的西夏人担起心来。而反观我们的国产片(没办法,谁也不想这么贬自家),射出的箭不知为什么总是歪歪斜斜,感觉没飞几步就要往下掉了。而且我还依稀记得回鹘弓箭手持弓的姿势很怪,与平常所见的持弓姿势截然不同。如今重看,才发现这些弓箭手拿的竟都是弩!  
   驽发明于周代。秦军布阵,前三排必为弓弩手,后为车兵和步兵,骑兵布于两翼。长平之战中,面对赵军精锐骑兵的冲锋,先由秦军弩手给以重大杀伤,步兵再出阵迎战,最终迫使廉颇不得不深沟筑垒,避战不出。在与匈奴作战中,秦军弩手往往在匈奴骑手弓箭射程范围外便已将其射落马下。这种军事技术上的巨大优势使得“ 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而匈奴却无力扭转这种局面,因为他们缺乏制造弩的技术。制造弩所需的精密青铜铸造零件是刚刚学会冶炼技术的草原民族不可逾越的障碍。
   弩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到宋代,因失去西北养马之地,宋军更加依赖弩这种远程武器来对抗游牧民族的剽悍铁骑。其时宋军作战部队中百分之六十的人员组成为弓弩手,这一比例也算得上空前绝后。所使用的复合型大弩射程最远可达 500米,要由几十个人才能发动,号称床子弩。宋辽澶州之战中,两军还未有接触,辽军主帅萧达览在察看地形时便被床子弩射死,导致辽军士气大落,最终同意退兵,与北宋结成澶渊之盟。
   可是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却绝少能看到弩的出现。导演们似乎更中意于弯弓搭箭的视觉效果,也可能弩这种道具比弓难做,成本更高(当然现在的影视有所不同,英雄中的大型机关弩,成吉思汗中的机关火箭,连汉武大帝中都看到了大量弩的使用),却不知弩在历次战争的使用比例远高于弓。感谢敦煌,让我看到了弩的风采。敦煌中我很少看到弓,无论是守备阵地的回鹘人,行军中的大队西夏弓弩手,还是坚守敦煌的汉人部队,所用的几乎全都是弩,而不是弓----这才是真正的一幅古代战争作战图。
   再看作战场面。国产片中的两军交锋往往是兵对兵,将对将(这是中了三国演义的毒太深),而且更难得的是在千军万马的大混战中,居然还有诸多高手单打独斗,腾挪闪跃,招数变幻,就差拿大顶倒立了,煞是好看。热闹是热闹,可要是这样的军队放在敦煌中,一轮西夏军的冲锋就足以将其冲得七零八落了。冷兵器作战时代同样讲究诸兵种的配合作战和保持军队的阵形。局部战役的的决胜因素往往在于步兵方阵的整体性和骑兵的冲击力。尤其在骑兵主宰时代,马高速奔跑所产生的巨大惯性加上骑士的力量和技巧,以及武器质量的优劣(是否容易折断),都决定了谁能够在对决中胜出。最简单实用的动作就是刺和砍,太多花里胡哨的动作只能用来拍电影。敦煌中无论是士兵还是领队的军官都混成一团厮杀,根本不可能有机会给两个人单打独斗。只不过如果是旗手和军官,周围一般会有更多的人保护(忍不住又要说一句,国产影视中不知为什么一只部队中拿旗的人往往会比拿刀枪的人还多,难道拿旗子去杀敌吗?)最后在敦煌城中的埋伏战,上千人挤在城门前的一片狭小空间里混战,长兵器完全失去了效力,李元昊硬是在亲兵的保护下,用他的佩剑杀出了一条血路。这一幕也拍得很精彩。
   总之,敦煌就如同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古代军事画卷,向我们展示了古时军队是如何行军,布阵,出战的。我很喜欢看西夏军出发行军这一幕,在一望无际的大漠中,西夏军整整齐齐地肃立在各自的位置。随着有节奏的鼓声,部队开始准备开拔。等到几个号手吹起号角,步兵、骑兵、弩兵、投石机兵,一队队地按各自的编制开始移动。整支部队秩序井然,丝毫不显杂乱,刀枪尚未出鞘,已让人领略到一股肃杀之气。看过敦煌的人恐怕都会对李元昊出行时那紧紧相随的节步鼓留有印象。无论他在哪儿一停步,鼓声立刻嘎然而止,等到他的马一抬足,他的侍卫一挥手,有节奏的鼓声又会立刻响起。未见其人,先闻鼓声。这样的气势夺人,也难怪敦煌太守会承受不住压力而昏倒。
    说了这么多,其实以今天的眼光再看敦煌,它真的算不上一部特别出色的作品。情节有些老套,有些环节甚至很勉强。战争场面与今天的相比也差了很远,那时觉得很壮观的千军万马现在再一看原来就那么几百人(当然,那时没有电脑特技,拍这部电影日本人已经动用了很大的人力物力,我上网查了一下,电影是88年为了纪念中日建交十周年拍摄的,投资是两亿元人民币,动用了驻西北的两支解放军部队)。但如今我仍是看得兴致勃勃,而且不止一遍,这恐怕也不光光是少时的美好回忆所能解释的了。
看这片,主要留意了这片的服装道具,十分严谨,比如片中西夏军的汉人部队服装盔甲基本素按照《武经总要》上宋朝步人甲的甲式制作,再次体现日本人细致风格。
《赤壁》投了8000万美元在中国就是前无古人了
但在国外很平常,烂片都能上亿
不能不感叹,国内的电影市场还是太小了
主要还是导演水平问题!
根本就是细节/创意问题,赤壁英雄投资够大,拍成那个CG鸟样,就像新版《蜀山》。天国王朝13000万,什么效果。勇敢的心~5300万,8000万在几年前的美国也算大制作了。指环王不过一亿/部,效果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美国一年出产400多,8000万以上不多.
中国演员待遇不好,也没有积极性
我咋记不起《天与地》、《影武士》、《乱》有航拍镜头呢。
你们这么喜欢日本去日本好了!
也怪LZ自己,非要拿《天与地》那样的神作来对比。即使是AV国自己,现在也不敢说就有时代剧可以稳超此剧。

《天与地》取景的时候,因为AV国内因城市化已经找不到合适的战场地形,于是就把3K多人拉到枫叶国的平原上去布阵,所以片中武田军为迎击上杉军而变阵为鹤翼阵的那个镜头,至今看起来还是非常震撼;那些大的镜头,比如两大方阵的枪兵互戳的镜头,虽然你看不清每个人的脸,但是你明显能看到镜头内的每一名士兵都很奋力将武器刺进对方的身体,而被刺中的人则很真实的倒下,这和国产影视剧那种儿戏般的表演当然是判若云泥。

根本原因,我认为不在金钱,而在于电影制作人的态度。
不如看复活军团吧


《天与地》可是日本经济最牛B的时候拍摄的,现在不太可能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乱》,整个影片就是一副画一样,还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中国的电影导演在历史剧和传统发掘上和黑泽民差距太大了。

《天与地》可是日本经济最牛B的时候拍摄的,现在不太可能了。

我最喜欢的还是《乱》,整个影片就是一副画一样,还有强烈的民族气息,中国的电影导演在历史剧和传统发掘上和黑泽民差距太大了。
py25272931 发表于 2009-6-18 15:13
张艺谋是在装13,他的电影太假,所以搞大型演出更成功。

根本就是细节/创意问题,赤壁英雄投资够大,拍成那个CG鸟样,就像新版《蜀山》。天国王朝13000万,什么效果。勇敢的心~5300万,8000万在几年前的美国也算大制作了。指环王不过一亿/部,效果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美国一 ...
Arthurian 发表于 2009-6-18 16:18

天国王朝拍得经典啊,一部影片浓缩了整个中世纪的精华:宗教,骑士精神,贵族,宫廷,异族,信仰,文化,历史。整部戏大气磅礴,演员演技精湛,道具精良,难能可贵的是整部戏基本都在外国摩洛哥拍摄,导演想要反映太多东西,整部戏3个多钟头,上映却被制片公司强行剪辑成2个钟头,票房失败,令人惋惜。
根本就是细节/创意问题,赤壁英雄投资够大,拍成那个CG鸟样,就像新版《蜀山》。天国王朝13000万,什么效果。勇敢的心~5300万,8000万在几年前的美国也算大制作了。指环王不过一亿/部,效果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美国一 ...
Arthurian 发表于 2009-6-18 16:18

天国王朝拍得经典啊,一部影片浓缩了整个中世纪的精华:宗教,骑士精神,贵族,宫廷,异族,信仰,文化,历史。整部戏大气磅礴,演员演技精湛,道具精良,难能可贵的是整部戏基本都在外国摩洛哥拍摄,导演想要反映太多东西,整部戏3个多钟头,上映却被制片公司强行剪辑成2个钟头,票房失败,令人惋惜。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天与地》是部好片?照我看来,跟英雄一样烂得没边的片子啊。
首先,剧情不合理:上衫谦信因为一个侍卫被杀就跟武田不共戴天。老天啊,那可是战国时代啊,要知道当年武士杀一个农民那比捏个蚂蚁还轻松,而武田信玄不仅阻止了儿子和部下继续屠杀,还给了农民一袋金子!这种博爱平等的精神,要是上衫姐姐真的遇到,还不当场就嫁给信玄,两家合为一家了。
其次,服装不合理,武田一门赤色,上衫一地白色——那是什么年代?一个小兵一年的俸禄不到半石白米的时代,竟然能把军服统一颜色!就算能统一也不会这么搞啊,颜色不同刚好便于观察局势吧(不然为什么有八旗?)。看看《影武者》五颜六色而不乱的军旗,好好学下啊。
再则,战争演戏:楼上说从“两大方阵的枪兵互戳的镜头”看出有多么多么敬业,那肯定是对日本战国了解不深了:战国时的日本枪兵不是马其顿方阵,那个枪不是用来戳的,是用来打的!从上往下打,就像以前农村打麦子一样(这些士兵本来就是农民)。
那个变阵很华丽,可除了华丽有什么用呢?一点点意义都没有,早点冲上去是正经。
剩下的一骑讨,娘子军什么的。。。。。。BUG太多就不挑了。

这样一个没有电脑CG时代靠人凑出来的景象,《埃及艳后》、《斯巴达克斯》有用人比这更少,场面比这更壮观的,怎么这几个片子被打下地,日本人的被捧上天?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天与地》是部好片?照我看来,跟英雄一样烂得没边的片子啊。
首先,剧情不合理:上衫谦信因为一个侍卫被杀就跟武田不共戴天。老天啊,那可是战国时代啊,要知道当年武士杀一个农民那比捏个蚂蚁还轻松,而武田信玄不仅阻止了儿子和部下继续屠杀,还给了农民一袋金子!这种博爱平等的精神,要是上衫姐姐真的遇到,还不当场就嫁给信玄,两家合为一家了。
其次,服装不合理,武田一门赤色,上衫一地白色——那是什么年代?一个小兵一年的俸禄不到半石白米的时代,竟然能把军服统一颜色!就算能统一也不会这么搞啊,颜色不同刚好便于观察局势吧(不然为什么有八旗?)。看看《影武者》五颜六色而不乱的军旗,好好学下啊。
再则,战争演戏:楼上说从“两大方阵的枪兵互戳的镜头”看出有多么多么敬业,那肯定是对日本战国了解不深了:战国时的日本枪兵不是马其顿方阵,那个枪不是用来戳的,是用来打的!从上往下打,就像以前农村打麦子一样(这些士兵本来就是农民)。
那个变阵很华丽,可除了华丽有什么用呢?一点点意义都没有,早点冲上去是正经。
剩下的一骑讨,娘子军什么的。。。。。。BUG太多就不挑了。

这样一个没有电脑CG时代靠人凑出来的景象,《埃及艳后》、《斯巴达克斯》有用人比这更少,场面比这更壮观的,怎么这几个片子被打下地,日本人的被捧上天?
你们去看三国演义,那弓箭手箭射出去后直接掉面前,那也拿出来丢人现眼。
大兔头 发表于 2009-6-18 15:39
你知道当初《敦煌》花了多少钱就知道原因了,不是现在币值下的什么英雄、黄金甲能比的...吴宇森的赤壁也只能望而兴叹啊...当初新盖的敦煌城也就是一投资零头{:3_79:}
至于说服装嘛,现在以叶锦添那厮为代表,在追求还原历史以外还带点流行元素的说...
片子好不好看,就是看演员——不管主角还是龙套——入没入戏。
黑泽明的战国片子好,不在场面多大,(实际上为了精益求精,黑泽明舍去了很多非常震撼的镜头,比如《影武者》最后的冲击,正片里只有骑兵冲锋的镜头,其实还有骑兵倒地的镜头,被黑泽明剪去了),而在于细节有多精,《影武者》开头传令兵穿过疲惫士兵的镜头堪称神来之笔,而在传令兵到达大帐门口的时候,门前两个卫兵跃起马步架长枪这个细节让我感叹不已,回头看国产古装片传令兵一路风行无阻冲到主帅跟前,我要是老大早就把自己卫兵全部砍头了,而山县昌景向信玄报告的时候,同样两个卫兵,却是单手举枪致敬。

在黑泽明的片子里,大名就是大名,武将就是武将,小兵就是小兵,农民就是农民,而某些片子里,不论穿着什么衣服,脸上身上都写着两个字:戏子。
chenfeng1898 发表于 2009-6-18 17:28
不喜欢看乱,没有史实背景,还是喜欢看日本经济情况比较好的时候拍的大河剧,比如当年北京台引进的小时候看的《武田信玄》,哇哈哈:victory: 现在的日本,也就时装剧还行,电影再也烧不起那个钱,培养不了那样的大师鸟...

国内有的问题:以严肃性比较好的《三国演义》为例,虽然文戏严谨但武戏由于预算限制,大牌演员都每天只有几块钱的津贴,饥一顿饱一顿,战争场面包括服装只能比较草率。
近年的古装片,包括《指环王》和《天国王朝》,都太假。
战争场面比较真实的反倒是一部儿童奇幻《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法厨》,里面半个小时的战争深谙冷兵器战争的精髓,有兴趣的仔细看看就明白了(第二部?非常失望)。
拍敦煌的那个年代,能拍的太少,演员需要珍惜每一个上镜头的机会,所以拍得很用心。
现在上镜头的机会太多,戏子都不当一回事了。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天与地》是部好片?照我看来,跟英雄一样烂得没边的片子啊。
首先,剧情不合理:上衫谦信因为一个侍卫被杀就跟武田不共戴天。老天啊,那可是战国时代啊,要知道当年武士杀一个农民那比捏个蚂蚁还 ...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09-6-18 18:53

对了,这也是《乱》等片的时代局限吧,场面不够“真实”,但《敦煌》就表现不错...

verycd上有《敦煌》带纪念访谈的DVD版,里边射箭都是真干,导演一声令下上百支火箭都射入敦煌城内,然后城内工作人员开始一边点火一边在不该着的地方灭火...:D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天与地》是部好片?照我看来,跟英雄一样烂得没边的片子啊。
首先,剧情不合理:上衫谦信因为一个侍卫被杀就跟武田不共戴天。老天啊,那可是战国时代啊,要知道当年武士杀一个农民那比捏个蚂蚁还 ...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09-6-18 18:53

对了,这也是《乱》等片的时代局限吧,场面不够“真实”,但《敦煌》就表现不错...

verycd上有《敦煌》带纪念访谈的DVD版,里边射箭都是真干,导演一声令下上百支火箭都射入敦煌城内,然后城内工作人员开始一边点火一边在不该着的地方灭火...:D
liii007 发表于 2009-6-18 19:23
真考起古来,没有哪部片子没BUG的,问题是有些是无能为力,有些是艺术加工(比如《乱》中被英雄抄袭的乱箭镜头),而有些就纯粹是心不在马。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天与地》是部好片?照我看来,跟英雄一样烂得没边的片子啊。
首先,剧情不合理:上衫谦信因为一个侍卫被杀就跟武田不共戴天。老天啊,那可是战国时代啊,要知道当年武士杀一个农民那比捏个蚂蚁还 ...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09-6-18 18:53

我在原帖里是拿《天与地》和国内的那些所谓历史影视剧对比,说AV国的电影制作人至少没把他当作儿戏,而不是赞扬它忠于现实。即使你想通过找Bug来体现自己渊博的学识,也请不要断章取义的引我的帖子,谢谢!

并且,你对AV战国历史恐怕远没有你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其他先且不论,战国时武士杀个平民是很容易,现在任何一个军人杀死平民也一样容易,但你听说过几起军人任意平民的事件?实际上,武士伤害平民(尤其是自己领主治下的平民)是会受到家主的惩罚及同僚的敌视和排斥的,自己去研究一下羽柴秀次就可以了。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天与地》是部好片?照我看来,跟英雄一样烂得没边的片子啊。
首先,剧情不合理:上衫谦信因为一个侍卫被杀就跟武田不共戴天。老天啊,那可是战国时代啊,要知道当年武士杀一个农民那比捏个蚂蚁还 ...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09-6-18 18:53

我在原帖里是拿《天与地》和国内的那些所谓历史影视剧对比,说AV国的电影制作人至少没把他当作儿戏,而不是赞扬它忠于现实。即使你想通过找Bug来体现自己渊博的学识,也请不要断章取义的引我的帖子,谢谢!

并且,你对AV战国历史恐怕远没有你自己以为的那么了解。其他先且不论,战国时武士杀个平民是很容易,现在任何一个军人杀死平民也一样容易,但你听说过几起军人任意平民的事件?实际上,武士伤害平民(尤其是自己领主治下的平民)是会受到家主的惩罚及同僚的敌视和排斥的,自己去研究一下羽柴秀次就可以了。
要注意时代的限制,毕竟以前没什么特技,CG之类的,当然三国演义的战争场面也确实太寒酸了。

最近的影视作品,单论战争场面要好不少,不管英雄,赤壁在国内被骂得怎样,在日本评价却是很好的。

我在原帖里是拿《天与地》和国内的那些所谓历史影视剧对比,说AV国的电影制作人至少没把他当作儿戏,而不是赞扬它忠于现实。即使你想通过找Bug来体现自己渊博的学识,也请不要断章取义的引我的帖子,谢谢!

并且 ...
dywhite 发表于 2009-6-18 20:01

你看过《天与地》没有?《天与地》就是日本电影制作人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把细节当儿戏的一部片子。
好,我们把历史抛开,就武田上衫结仇的杀人事件来看:
1、杀人的是谁?是武田信玄的长子,武田家下任当家武田义信,他为什么杀人?因为上衫谦信假扮的农民妄图袭击父亲的爱妾八重(当然实际上衫是想帮把手,但上衫肯定忘记了自己的装扮,按道理不应该会控制军马),这是无理杀人么?
2、如果你是武田信玄,你会怎么做?把儿子送官法办?自己就是官自己就是法;把儿子杀了偿命?为了一个泥腿子把自己嫡子砍了?
3、那一袋黄金有多少?不看历史(历史上高阪昌信立下攻城拔寨之大功,信玄的赏赐是两捧黄金),看影片就行了——开头宇佐美定满就教上衫谦信:信玄腰上挂着一袋黄金,遇到身边之人立功,马上就赏。也就是说,搏命立功才有这么一袋黄金。
综合起来看,在义信杀人之后,武田信玄先是叫住手下不要再杀,然后跟义信说你这样做很不对,我很不高兴,然后再给“农民”一大笔金子办后事——套用《倚天屠龙记》中一句话“到现在,我还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应对方法”。信玄这么做,完全是一个英明神武高风亮节的大名形象。结果到了主人公谦信眼里,就成了草菅人命残暴无情。其实这不是谦信的想法,是编剧20世纪民主自由的想法套到了16世纪的战国领主脑子里。
我在原帖里是拿《天与地》和国内的那些所谓历史影视剧对比,说AV国的电影制作人至少没把他当作儿戏,而不是赞扬它忠于现实。即使你想通过找Bug来体现自己渊博的学识,也请不要断章取义的引我的帖子,谢谢!

并且 ...
dywhite 发表于 2009-6-18 20:01

你看过《天与地》没有?《天与地》就是日本电影制作人在金钱充足的情况下把细节当儿戏的一部片子。
好,我们把历史抛开,就武田上衫结仇的杀人事件来看:
1、杀人的是谁?是武田信玄的长子,武田家下任当家武田义信,他为什么杀人?因为上衫谦信假扮的农民妄图袭击父亲的爱妾八重(当然实际上衫是想帮把手,但上衫肯定忘记了自己的装扮,按道理不应该会控制军马),这是无理杀人么?
2、如果你是武田信玄,你会怎么做?把儿子送官法办?自己就是官自己就是法;把儿子杀了偿命?为了一个泥腿子把自己嫡子砍了?
3、那一袋黄金有多少?不看历史(历史上高阪昌信立下攻城拔寨之大功,信玄的赏赐是两捧黄金),看影片就行了——开头宇佐美定满就教上衫谦信:信玄腰上挂着一袋黄金,遇到身边之人立功,马上就赏。也就是说,搏命立功才有这么一袋黄金。
综合起来看,在义信杀人之后,武田信玄先是叫住手下不要再杀,然后跟义信说你这样做很不对,我很不高兴,然后再给“农民”一大笔金子办后事——套用《倚天屠龙记》中一句话“到现在,我还想不出比这更好的应对方法”。信玄这么做,完全是一个英明神武高风亮节的大名形象。结果到了主人公谦信眼里,就成了草菅人命残暴无情。其实这不是谦信的想法,是编剧20世纪民主自由的想法套到了16世纪的战国领主脑子里。
怎么很少有人提(勇敢的心)呢?当年获得了11项奥斯卡大奖!用了3500人拍出来的效果很有气势。至于中国为什么拍不出来这样的影片?不是泼大家冷水,请问你们周围有多少人对细致的战争场面感兴趣?就算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拍出来了,在中国就会有好的市场吗?记得冯小刚拍(集结号)时就有句口号:千万不能拍成八一厂的电影。(虽然是近代战争片)呵呵。
py25272931 发表于 2009-6-18 15:03
不是直升机的问题,在于导演的水平和能力问题,参照八十年代拍的对越还击战题材的片子,还有一部《南征北战》。
《见龙卸甲》拍得不怎么样,不过在长阪坡蜀军骑兵列队冲阵那个镜头我喜欢:D,影片后半部赵子龙带兵遭遇魏军那场戏就太糟糕了,行军时居然列一字横阵……………………
kaistergsi 发表于 2009-6-18 21:10
八一厂的大决战比集结号好多了。
冯小刚华而不实的口号也很多,看看夜宴这个宣传吧,我反正是吐了。
http://ent.sina.com.cn/f/thebanquet/index.shtml